漢語言文學論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漢語言文學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漢語言文學論文1
摘要:總之,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未來走向。該專業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以應對各種矛盾與沖擊,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定位
一、目前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入,高等教育逐漸向大眾化發展,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很多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仍存在著對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的問題。很多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仍然墨守成規,似乎停留在傳統專業教學上,沒有及時對該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調整,更沒有考慮到市場對該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這就出現了一對矛盾,即社會的實際需求與專業培養學生目標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不解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將是一個大問題。
2.專業的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與科學性
因漢語言文學專業特殊的專業特點,該專業的畢業生只有少數繼續深造讀研究生或在中學任教當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大部分學生都不會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因此,該專業的學生具有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只是以一種廣闊的文學背景而存在的,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并不大。
3.對學生的評價體系較為單一
目前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評價體系注重的只是對學生的知識評價,對學生能力的評價并不重視。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評價僅僅停留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例如:學生獎學金的評定、預備黨員的選取、優秀畢業生的評選等基本數據依據就是學生的各科考試成績,而對于學生的電腦技能、職業規劃、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評價標準。
二、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創新
1.對學科層次性的科學性定位
各高校應根據自己的特點與社會的不同需求來制定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例如:國家重點文科高校,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各種文學資料齊全,這類學校應該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全面發展的人才。這類院校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能夠從事中學教學工作,還能夠從事各行業中的.文字工作,有的還具有較強的科研與管理能力,這些都是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級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2.課程設置要科學、合理
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具體表現,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要條件。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中,課程體系的設置是關鍵。首先,可以對傳統專業基礎課進行優化。目前漢語言文學中很多專業基礎課程重復設置,例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課程設置必須精簡,每門課的設置要有針對性。另外,要對課程進行整合,盡量避免內容的交叉與重復。
3.學生的評價機制要具有全面性
新時期對學生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學生的評價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對每一名學生必須做出系統、公正、全面的評價。這就要求不同類型的高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與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進行考核時,將傳統的試卷命題考試標準與能力的檢測標準進行有機結合,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核。
三、結語
總之,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未來走向。該專業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以應對各種矛盾與沖擊,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社會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高素質、綜合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談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建設鄧齊平;懷化學院學報20xx-07-1516
2、論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黃踐;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xx-09-20
漢語言文學論文2
【摘要】開放教育模式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開放教育部模式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進行適當的改革。包括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文章分析了開放式教育模式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途徑。
【關鍵詞】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
漢語言文學是語文的一個分支,漢語言體現了豐富的漢語文化,值得學生學習。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學專業教學提出后,傳統的漢語言專業教學弊端體現出來。觀念落后、方法單一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低下,重理論而忽視漢語言與實踐之間的聯系造成學生就業率低下。如何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是當今大學教育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開放性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學
開放性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它以遠程教育為主。總體上開放式教育必須遵循教育的基本特點,同時要以實踐為指導,才能體現出其積極意義。因此,在實施開放式教育時,需以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需求出發,并且綜合考慮學校自身的發展情況。在開放性教育背景下進行漢語言文學改革要以發展的、變化的眼光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我國高校教育中具有多年的歷史,是語言文化研究的重要課程之一。漢語言近年來受到很多國外研究者和留學生的歡迎,但在國內卻呈現出漸漸淡出人們視線的特點。開放性教育模式要求漢語言文學教學改變目前的窘狀,實現教育的大眾化而非精英化。
二、漢語言文學改革途徑
(一)教師觀念更新
遠程教育的特點就是學生獲得了更多的學習體現,這與教學需求相符。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占據了大部分的教學時間,造成學生無時間思考和探索。而開放式遠程教育改變了這一現狀,需要高校教師隨之更新觀念,將教育由教師為中心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在教學中起指導作用。開放式教育致力于將現代教育轉變為終生教育和開放教育,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師應不斷的努力。高校方面也應為教師提供優質的教學環境,并且使其與企業和社會接觸,這樣教師才能切實感覺到改革的重要性,轉變自身的態度和角色。
(二)以專業知識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
教育的發展應與社會人才需求相吻合。目前,漢語言專業的作用被忽視,漢語言的學習關系到學生的交際能力、文化底蘊,在其職業能力體現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要促進其改革,要建立專業的知識體系,使學生認識到漢語言知識的豐富性,并且捋順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要根據就業需求進行專業和課程調整。我們將開放教育模式下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體系優化分析如下:1.正確包括改革方向從目前教學發展和經濟需求,漢語言文學教學體系改革應從加強應用性和凸顯特色為重點。在漢語言教學中,注重實用性人才培養,而不是單獨專研漢語言理論。隨著網絡的發展,編輯這一職業將成為熱門職業,高校應對其專業進行調整,致力于培養工作方向明確的人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未來漢語言專業應以培養薛恒應對信息化、自動化和影像化為主。漢語言是我國傳統的具有文化底蘊的學科,教學還應符合教育規律以及漢語言自身的特色,凸顯特色才能確保漢語言的可持續傳承。由此而進行的改革才能符合漢語言教學的基本需求。2.漢語言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基本思路以往的文獻對漢語言專業教學改革進行了分析,但主要側重于理論方向上。筆者就多年教學經驗提出了漢語言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初步將漢語言課程劃分為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三大板塊。各占總課時比例的3:5:2,其中實踐課比重明顯增加。該模式具有可行性,基礎課程是指漢語言專業的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綜合,如英語、計算機、政治學及心理學等。專業課則是漢語言文學相關知識,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高校漢語言專業教學教材較為死板,應對其進行調整。專業教學的內容不僅要符合就業需求,還要內容豐富,基于現代教材的特點,教師應發揮其經驗指導作用,將知識有效的串聯到一起,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教學效率。學生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考研或者就業。自主學習的理念雖然提出,但是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存在誤解,大學的教學模式造就了學生死記硬背的習慣,對于漢語言背后蘊含的東西認識不清。這影響了實踐指導,因此必須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教師作為知識傳遞的.對象,要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提示高校對漢語言專業教師進行在職培訓,使學生掌握新的教學技術,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并正確認識漢語言專業的教學目的。如在Flash課件制作中,要致力于使教師的課件制作完整、清晰,并且對教學具有指導意義。通過培訓使教師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了解軟件的使用方法。多媒體的應用還要建立在漢語言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的經驗有助于教師正確認識漢語言教學目標。另外,現代教師還應具有開放性思想和創新精神,在教學中不僅拘于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從多個方面考慮,不斷的優化教學方法。
總結
開放教育模式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目前,高校開始將開放式教育應用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該專業是我國文科重點專業之一,是漢語文化的體現。但近年來漢語言專業的受關注程度降低,主要原因在于教學現狀導致其對就業的指導意義不強。我們要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創新。開放式教育目前主要以遠程教育為主,這種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全面的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并且便于教學管理,因此其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可行性。
參考文獻:
[1]王艷會.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特點分析[J].電子制作,20xx(22).
[2]次旺羅布.淺析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與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xx(06).
[3]王祎丹.淺議漢語言教學的教學改革和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xx(21).
漢語言文學論文3
1.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與國外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化,原有教育體質培養的漢語言文學人才已經很難滿足當今社會對漢語言文學人才的需求,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學科,漢語言文化專業基本被各級各類高校所開設,每年該專業的畢業學生規模不斷增大,就業情況日益緊張,如何在眾多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中脫穎而出,培養適合適合發展需求的漢語言文學優秀人才,已經成為眾多專家和學者的研究熱點。
2.當前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
2.1專業定位不準確
隨著我國社會深化發展,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的需求也應該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日趨多元化,為了更好的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于和諧社會建設,高師院校的培養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與時俱進性,然而實際情況確實,目前我國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目標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培養的漢語言文學人才類型過于單一,很難滿足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
2.2程設置存在不足
目前我國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主要包括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以及文學等,主要以語言和文學知識為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其他知識的涉獵,由于專業課程主要圍繞語言和文學,培養的畢業人才要么繼續升入更高層次去研究語言文學,要么進入校園從事語文教學工作,造成千軍萬馬的畢業生擁擠到學校,供過于求產生激烈的就業競爭。
2.3專業教學方法存在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不斷累積,社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教學硬件與軟件設施不斷提高,尤其是多媒體網絡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但是高師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多高師院校為教師提供了多媒體教具,但是多數教師尤其是老教師對于新型教學方式具有抵觸情緒,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一個人滿堂課講授,學生一味單純的接受,師生之間沒有交流,課程單調乏味,教學效果極其有限。
3.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發展方向
3.1結合專業特點,尋找新的人才培養方向
隨著我國提出全面建設和諧的小康社會,提升全民族文化素養,漢語言文學以其獨特的價值地位被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高師院校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除了肩負起傳遞文化知識的重任外,還肩負起了提升全民族人文素養。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社會發展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漢語言文學作為國學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培養人才的目標應該僅僅局限于教師這一職業,應立足于社會建設的整個過程,針對不同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培養更多更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人才。
3.2市場需求與專業屬相結合的`人才導向
高校課程發展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高校人才規格應該由社會發展需求所決定,社會需求什么樣的漢語言文學人才,高校就要培養相應的人才,同時還要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的特點,不斷的調成專業課程內容,刪除陳舊不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課程,增設更具特色的課程內容,這樣才能真正的將社會需求和專業屬性有機結合,培養學以致用的語言文學人才,即培養了負荷和諧社會建設的人才,又增加了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推動專業建設不斷發展。
3.3人才培養要具有前瞻性
我國社會持續深化發展,不同領域不同部分之間的交叉融合愈發頻繁,并且這種交叉融合呈現出擴大化和深化趨勢,這種趨勢不僅要求人才要具備高深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有更加全面知識的復合。傳統單一性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求高師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緊密聯系社會發展,認清社會發展方向,及時調整人才培養類型,這就要求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要具有前瞻性,人才的培養要坐在社會發展的前面,這樣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
4.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措施
4.1科學的設置專業課程
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緊密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同時還要充分的尊重學生對自身發展的需求。例如:對于希望能夠進入中小學進行語文教學工作的學生,除了安排專業課程以外,可以相應的安排中小學語文教學教法和相應中小學語文知識學習;對于希望能夠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可以在專業課程以外安排相關的課程輔導;而對于有意向從事編輯、文秘工作的同學,可以安排公司職場必須的課程,滿足其今后順利走向職場的需求,科學的設置專業課程,合理規劃學生的未來,形成具有高師院校特色的漢語言文學課程。
4.2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高校推進素質教育要求新型人才不僅要具有完備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高師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獨特的體制與資源優勢,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組織專業見習、教學實習和專業實習,例如:高師院校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和老師的漢語言文學科研當中,鼓勵學生刊發各種文學作品,定期舉辦學術活動;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特點,定期到學校、企事業單位進行見習,了解語文教學工作、文秘編輯工作以及和漢語言文學先關的事物,在實踐觀察當中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練習。
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關乎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關乎國民整體素質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定位不準、課程設置不夠完善、教學方法不夠先進等問題,未來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應將社會需求與專業特點相結合,具有前瞻性的去培養人才,將強專業課程的建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夠形成具有高師特色漢語言文學專業。
漢語言文學論文4
一、中國古代文學課在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體系的定位
在漢語國際教育大潮流下,與如火如荼地開展的外國留學生漢語普通語言進修教學相對照的,是平穩有序的漢語言本科專業的學位教育。我們在重視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生的“量”的同時,也應注重漢語教育的“質”,即切實地培養具有良好的漢語言能力和漢語文化知識的人才,這項任務需要漢語言本科及碩士甚至博士教育來完成,雖然與普通進修生的漢語教學相比,學歷教育培養的數量有限,產出周期較長,但是它有著普通語言教學所不能相比的意義。張和生先生曾指出“一所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事業要依托漢語言本科專業,以及隨之建立起來的研究生學位教育。”“高等院校理想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生結構應當是以四年制漢語言專業本科生為主體,同時招收應用語言學專業對外漢語教學方向的中外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中、短期漢語進修生。人為地適當控制漢語生或非學歷生在留學生中的比例,將是高校——特別是知名高校發展的一種趨勢。”這種高瞻遠矚的觀點無疑是將我們的漢語教學放在全球知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來關照的。值得漢語國際教育界借鑒。
針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本科專業教學體系既屬于漢語國際教育的范疇,也屬于國家高等教育本科教學體系范疇。因此留學生漢語言本科教學就包含了二者各自的教育教學特征,也應遵循二者的教育規律。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教學體系要從各類課程上保證本科培養目標的實現,確保培養符合本科培養目標的人才。規范的四年制漢語言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通過系統的漢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漢語語言及文化類專業課程的學習,培養出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的漢語技能,并能熟習中國國情及中國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甚至學生有潛質成為各國的漢學家。
在漢語言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根據大綱的要求,教學內容包括:1.漢語言語技能教學,也就是進行漢語聽、說、讀、寫各專項技能及綜合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漢語言語能力及交際能力。2.漢語知識教學,比如詞匯、語音、漢字等基礎知識的講授,使學生具備系統完整的漢語言理論知識。3.中國人文知識及與專業方向有關的知識教學,比如中國文化、中國概況、中國文學、人文地理等,使學生熟悉中國國情,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具備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課程體系體現了由打好語言基礎到對語言理論的掌握,再到文學文化知識的浸潤的過程。課程體系尊重二語習得的規律,也重視了人文知識的傳授要求。
作為在高年級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是文化類專業的必修課。古代文學課是依據國家漢辦有關留學生漢語言專業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屬于中國人文知識課群。在該課群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修習時間是在第四學年,每學期2學分,共4學分,與之相應的,還有中國名著選讀和漢語古籍選讀課程,均為4學分,三門課程總計12學分,在人文知識課程類別中占重要地位。中國名著選讀與漢語古籍選讀均屬作品選讀鑒賞類的課程,在教學中可單獨開課,也可以納入中國古代文學課中,與文學史的教學相得益彰。我校在課程設置中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作品賞析兩門課由一位老師統講,在教學中既介紹文學史的發展流變,又賞析經典作品,使學生對古代文學有感性和理性的雙重理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學這門課程。
一門語言上升到藝術的高度就是這門語言的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和手段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現人們的精神境界,通過審美的方式發揮其多方面的社會作用。”文學一方面是語言的精華,另一方面也體現著該民族認知世界的方式、審美特征、民族人格內涵等。因此,學習一門語言都要升華到學習該民族的文學的層面上。通過文學可以更好地掌握語言,也可以探究語言背后的文化意蘊。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就是基于此,我們不但說中國古代文學是民族文化遺產,是中國的文化精華,更是基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中國古代文學飽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寄托著古人或空靈或濟世的人生理念,其中蘊含的中國士人的精神和傲骨值得中外學生學習并成為滋養自身精神世界的養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大美境界,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讓現代人在這個科技化的時代還保有著心靈的自由與愜意。對外國人的漢語言專業教育,我們也要考慮到美育和思想領域的教育,這種教育靠什么?就要靠中國傳統的文學。崔永華老師認識到“對外國人的漢語言專業教育,也要利用課堂教學、語言實踐活動和校園的文化環境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學、身體、心理、審美、社會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質的教育,培養勤奮學習、工作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使他們能成為適應國際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注意到了德育和美育的問題。中國傳統的文學和藝術就是最好的載體。”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承擔著獨特的責任,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學和文化的.教學,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跨文化閱讀與交際的能力,在教學體系中它既是文化類專業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起著漢語言專業的“精神導師”的作用,使留學生在學好漢語的基礎上,能夠體認中國的文化精神,讓中國古代的優秀作品滋養自己的心靈世界。
二、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策略
基于留學生的漢語認知水平及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了解的局限性,在針對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實施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真正地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博大精深,能夠激發學習熱情,達到教學目的。從教學實際出發,筆者在從教的過程中積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文學史發展脈絡——作品賞析——作家地位”三位一體的講授策略
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不似中國學生那樣,在中小學階段就對古代詩歌和散文有所接觸,對古代文學有著感性的認識。古代文學于留學生而言,不僅具有語言文字的難度,也具有理解中國獨特審美情懷、中國士人文化精神方面的難度,而后者的難度更大。講授中國文學,留學生可以通過古代的經典作品體認中國士人的審美世界,家國情懷及思辨精神,這些毋庸置疑是語言的精華所在。另一方面,要想讓他們能夠真切地理解作品的優秀內涵與文藝特色,就要對文學的發展脈絡,甚至是中國歷史的大致走向有所了解。呂蔚老師也曾提到這一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古代文學課應當讓學生對古代文學有一個史的了解,這一了解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哲學等基礎之上的”針對中國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一般稱作中國文學史或古代文學史,要使學生掌握古代文學的發展流變,首先要對各種文體的演變歷程有理性的把握,對古代文學各個階段的特征也要有所掌握。對于留學生而言,我們對文學史甚至是文學作品的歷史背景的介紹目的不同于中國學生,而是要通過文學史的簡要介紹,讓學生能加強對作品內容的深入理解,感知作者的寫作動機與蘊含的感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很有必要對文學史的發展做以簡要的介紹。經典作品應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的中心內容,掃除作品中的古漢語語言障礙后,教師應著重將教學內容放在對作品的賞析上,讓留學生仔細體會作品的美感和思想深度。古代文學課是以語言課為承載的文化及藝術鑒賞、審美鑒賞的課程。對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的藝術欣賞,從而感知中國文學的深厚與美感,是課程的一個重要意義,孫蘭也在文章中指出,“文學所承載的教學任務是什么?是文化的輸入,也是審美鑒賞的輸入。”中國文學所追求的“意境”之美,是中國文藝美學的獨特之處,“言不盡意”“意在言外”的境界都是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集中體現。而這種以含蓄為主的文學面貌就形成了中國文學甚至中國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只有通過對經典作品的解讀,才能讓學生親自去感知。
在對作品解讀之余,也要給學生介紹重要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名垂千古的作家的風格及其對后代的影響有較為理性的認知。比如在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作的同時,學生也應該了解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教師應該介紹陶淵明對后代的影響及他的詩作的開創性,才能與作品的賞析交相輝映。我們在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上,要做到將文學史的發展脈絡與優秀文學作品閱讀賞析、作家的藝術特色及地位三者統一結合起來,讓學生既對作品有感性的認識,又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對古代文學的發展流變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二)“移情”策略的有效實施
中國的《尚書堯典》就曾經提出“詩言志”,作為中國文學大觀的詩歌,是歷代文人表情達意抒發內心情感的工具,詩人們借詩來將內心的“情”“志”抒發得淋漓盡致。不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亙古未有而孤獨大氣的內心獨白式感慨,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靈動淡然,無一不體現出作者個人的獨特精神氣質與別樣的情感世界,而這種精神、這種感情也正是后人所敬仰的精神豐碑。所以我們給留學生講授古代文學,就是將我們的精神文化遺產,我們中國人所敬仰并傳承的精神,傳達給外國學生,讓他們也能領會人類的精神高點,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筆者在教學中,常常將作者所處的情境及生活境遇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如果換成自己,會有什么樣的感想?是否與作者有相似的情感表露?有很多時候,留學生感受到,作者是代自己說出了心中要表達的語言。將作者“情”之所動,“情”之所處讓學生來體會,可以增強學生對作品意蘊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移情”的策略重在讓留學生能夠從情感上體認經典作品中蘊含的作者的“情”與“志”。筆者很贊同涂文暉老師的見解“文學藝術最講究傳情,不能調動學生的感情,這門課就是失敗。”對外漢語教師在古代文學課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者,更應當擔負起“情”的搭建者。在文學巨匠和外國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橋梁,讓我們的經典作品真正以情打動留學生的心靈,帶給他們別樣的情感體驗,感受詩作中的韻味。
(三)通過吟誦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詩歌在誦讀的過程中更能展現其韻律美和節奏美。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余音繞梁。中國古代的蒙學即要誦讀詩歌,孩童雖不通其意,然而在誦讀的過程中已經慢慢影響了他們,使他們感知古文古詩,隨著時間的推移,轉而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這就是文化的血液,文化的根基。同時我們也歷來重視吟誦的意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即是也。在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地誦讀,會將詩中蘊含的感情生動傳情地傳達出來,易于學生接受并樂于去認知。引導學生們自己去誦讀作品,既可以體會漢語的韻律美,又可以增強學生的漢語語感,領會古詩中漢語的語言規律,語法規則,從而可以將學生的漢語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豐富學生的詞匯量。
中國的詩歌十分講解“意境”之美。詩作中往往會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漢詩之大美,也在于不可言說的意境。“興象玲瓏”“不可湊泊”是詩作的較高境界。這種韻味與意境僅僅通過講授是很難體會的,必須通過閱讀者的參與,即留學生要通過自己的誦讀來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意境,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作品的意味悠長,獲得美的享受。這種個體的審美認知是他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誦讀,從中獲益。此外,一些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也應該適度要求學生們背誦,教師的吟誦以及學生的誦讀和背誦的要貫穿教學始終。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教學策略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寫對優秀作品的讀后感想,不必長篇大論,只要有自己的觀點即可,重點在于讓學生們從中得到了一些感受和啟示,這是讓學生能夠內化所學優秀作品的一個方法。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與中國學生的教學有所不同,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又要兼顧知識點的講授,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欣賞,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分清教學輕重,不必面面俱到,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
三、基于此教學策略的教學效果
基于上述三種教學策略的留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能夠讓學生在感性的吟誦欣賞中領會漢語之美,感受作品中作者寄予的真情實感,感知作者的獨特胸襟和個性氣質。通過教學實踐,我們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留學生逐漸消解了畏難情緒,并對古代文學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樂于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經典文學作品。在“移情”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與作者相似的生命感受,也體會到了作者的偉大之處,以及作品中蘊含的獨特的美學意味。學生用“情”用“心”去感悟,才能領會作品的內涵和意境,而這也遠遠超出了文學史知識的傳授,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學”鑒賞的教化目的。在閱讀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留學生可以鞏固古代漢語的學習內容,一方面提高其總體漢語水平,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增強文化底蘊。我們可以想象,一位漢語言專業的畢業生不了解王維詩歌的意境,不知曉李清照的代表詞作,會是多么失敗多么不合格的學生。
在針對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所有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的實行都要立足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古代文學的感知與理解。在這條路上,還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
漢語言文學論文5
一、漢語言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教育理念滯后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之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都存在著定勢思維、相同的心理模式、相似的行為模式,普遍滿足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材給予的現成名篇賞析。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學習被動,教學質量普遍不高。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結構和知識體系并沒有根據社會的發展,經濟的轉型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知識老化,不能推陳出新,嚴重和社會脫節,讓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失去了應該有的興趣。
2.考核機制不完善
一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研究深度不夠,卻能依然順利通過考核,拿到畢業證書,這從側面也反映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考核機制存在缺陷和漏洞。在期末考試期間只是考核漢語言文學的相關概念和文學常識。這讓學生只是關注最后的考試結果,而忽略了整個文學素養的提高。
3.學生認同感不高
教師常常站在講臺上采取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是在被動的接受漢語言文學的相關知識點,經常在一種枯燥、乏味的氛圍中進行專業學習,削減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出現了厭學逃課的情況。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對策研究
1.積極調整教學內容
在漢語言教學過程中,積極調整教學目標,改進教學計劃,以培養學生語言感知能力為基礎。不斷結合語言研究的最新成果,精選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挑選名篇美文,在賞析文學的過程中夯實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度。
2.參與式的教學模式
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漢語言文學中,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文學素養。并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國際化的課改要求,鼓勵學生探究漢語言文學的廣大和深度。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選擇他們以后再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知識和基本理論。
3.優化教學方法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目標的改進,都需要遵循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大膽嘗試漢語言文學實踐的訓練,達到培養學生積極研究語言和運用語言的目的。針對那些漢語文文學專業比較差的學生,教師不能過分強調文學知識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應該做到突破重點、突出難點,做好解決疑點的方法,加強教學技能的訓練,從而不斷的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技能。
4.強大的師資力量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離不開強大的師資力量做后盾。建立一支專業性強、高水平的教輔隊伍是教學改革最迫切的任務,那些愿意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學模式的人才成為了專業教師的首選。教師和學生在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下,教育的身份沒有誰高誰低,教育的角色沒有誰主誰次,在一個和諧、尊重、自由、鼓勵、關愛、民主、和諧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驗樂學教學的整個過程。
5.充分利用網絡在線資源
互聯網是一個擁有海量資源的信息數據庫,承載著最新的資訊和動態,可以在線找到漢語言專業的全新信息,改變了原來傳統的教學方式,成為了一個不可代替的教學輔助工具。互聯網形式下的閱讀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的新基礎,不僅可以從中獲得成熟的技巧,更可以獲得最博大的精神文化。在互聯網模式的影響下,形成一種最科學的思維方式,用積極的方式感悟生活的哲學、用深刻的方式體會厚重的文化涵養、用細致的方式品味藝術的審美情趣,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文學涵養。
三、結論
在新的發展趨勢下,積極改革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過程中,感受著最親切的人文關懷,享受在充滿濃郁的漢語言文學氣息中,充分利用中華民族最燦爛的文化,感悟人生的真理,體會到漢語言文學的真正魅力所在,從而提高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
漢語言文學論文6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各高校文科基礎性專業之一,它的發展歷史是十分悠久的。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大,需求的人才類型也有所變化,由傳統型向應用型和復合型方向轉變,這無疑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學科,但是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實用的技能和鮮明的特色,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新的世紀我國在經濟、文化、教育領域的迅猛發展,我們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觀念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同樣也給傳統的人文學科造成不小的沖擊。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的載體,但是其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我們很難做出較為專業的定位。
一、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認同感不強
漢語言專業這門課程的范圍比較廣泛,但是它沒有涉及到專業性強的領域,相對于一些理科專業來說沒有形成自己明確的發展方向。因此,很多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學生都懷有無奈、被迫學習的心情,常常抱怨自己的專業不好,在很多學生看來是自己選錯了專業,他們很少看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工作機遇和發展空間。所以,在日常的學習中很少有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致使最后這些學員的專業知識基礎很薄弱,缺乏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更加缺少對國家歷史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2.專業課程設置不全面
漢語言文學專業相對于其他專業來說專業性要求很高,要求學生要掌握比較多的文學知識,但是很多學校沒有做到這一點,追根溯源是由于學校對專業課程設置的不全面、不合理,沒有給與這一專業足夠的重視,課時量較少。另外,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很少有上實踐課的機會,枯燥乏味的知識傳輸使學生對漢語言專業失去興趣,使得學生對本專業的文化知識以及職業技能掌握得很不理想。
3.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很多學校只是通過考試的形式來判定一個學生是否可以畢業,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夠合理的。通過調查可以知道,很多大學生經常逃課,但是到最后卻都可以順利的拿到畢業證書。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學生考試的試卷大部分的試題都是概念性和基礎性文化知識,只是需要學生在考前加以背誦就可以通過的,學生不必對專業知識有任何拓展和延伸。因此,這就導致不良的惡性循環,很多學生根部不在乎教學過程,只關注最后的考試結果。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思路
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本專業的教育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方向基本可以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對課程體系的調整
傳統的漢語言專業教學的重點放在對知識的傳授上面,主要目的就是培養知識型人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需求的人才結構有所變化,那么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應該相應的做出調整,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文學鑒賞能力以及寫作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調整需要遵循本學科的教育教學規律,改革傳統的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根據需要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學校應該提供所需的教學資源。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
(1)對于文學課程的教學,首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要對原有的陳舊的文學史觀念加以調整,力求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藝術欣賞能力以及藝術感悟能力都是本專業需要培養學生重點內容。在課程設計上,應該根據不同的科目本身的教學特點以最科學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當代文學可以開設一些作家作品研究的選修課;古代文學可以根據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體形式作為講解的線索;外國文學可以以作家作品的講解形式為主;文學理論和美學要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可以以專題的形式呈現等。
(2)在一些演講類的語言課的教學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傾聽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之協調發展。語言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則以應用語言學為主。
(3)在寫作課教學中無疑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整體的文化水平也在逐漸提升,社會上需要很多寫作人才,然而對于畢業生來說,既有寫作能力又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才是比較理想的。傳統的寫作課只是注重理論知識方面的'教授,要改變這種教授模式,著重于培養學生實際寫作能力,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提供多種寫作形式的教學,比如新聞寫作、文學寫作、公文寫作等,還可以外聘一些比較有名的記者、編輯、作家等舉行專題講座來更好的輔導學生,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要從根本上改變寫作課以理論代替實際的教學模式。
(4)、以實用為原則,有目的開設一些其他的專業科目,比如哲學、宗教、音樂、美術、歷史等相關專題的選修課,可以更好地完成培養學生三方面能力的教學目標。
2.調整傳統的教學內容
根據新的教學培養模式,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調整并確立新的課程內容。調整后使課程教學內容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例如,文學史課程教學要精選真正的文學經典作家作品,摒棄那些陳舊的文學史觀念下即的作家作品以及相關內容;語言學課程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語言交際能力。學校要重點培養學生三方面的能力即文學審美能力、寫作能力以及語言交際能力。人才基本素質主要體現其審美能力上面,而寫作能力和語言能力是其具體體現。所以學校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并且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 3.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體,學生很少有參與的機會,要改變這種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可以自由的討論文學作品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的課堂上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等得到訓練。
4.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隨著時代社會的不斷進步,漢語言文學專業想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學生對漢語言專業概念的理解都很模糊,沒有準確的定位,我們都知道決定事物發展的關鍵因素事實物的實用價值,然而漢語言文學專業目前的狀況是教育觀念不強、專業性質混亂。因此,如果想要漢語言文學專業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我們就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去改革,通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升學校整體的辦學品位,進而形成學校獨特的辦學特色,最終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符合社會的需求。
5.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
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現在很多漢語言專業畢業的學生根本無法滿足職業崗位的需求。目前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對職業崗位的專業能力要求的也越來越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從事的職業類別大致上主要包括語文教師、公務員、營銷人員、文案編輯、文秘等相關工作,這就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要有扎實的文學功底、較強的口才、較強的寫作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等等。所以學校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以文學類課程為主,貫徹落實各個學科的具體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解決學生當前面臨的就業難的問題,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
漢語言文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學科,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世界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樣就為漢語言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各高校應該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實踐中探索和改變,不斷促進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吉猛.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明.中國電力教育,20xx(09).
2、彭松喬.問題與出路一一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20xx(05).
3、孫宗禹.素質教育與大學教學改革[U].中國大擎教學,20xx(5).
漢語言文學論文7
一、激發學生的對于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對中學階段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來說也是如此。興趣是激發中學生學習的主要的動力,對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性格是比較活潑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激發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的興趣。只有在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之后,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有了興趣,才能夠積極地投入到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來,這樣的情況下學習的效果才能更加的良好。對激發學生的興趣的措施來說,這樣的方式是比較多樣的,我們有著很多的選擇,比如在上課之前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講一講對于漢語言文學的理解,這個過程對于學生來書是需要一定的準備的,學生能夠自主地體會到漢語言文學的特點,這對于他們興趣的激發是有著積極的作用的。同時也可以在對漢語言文學進行了一定的學習之后,展開各種各樣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相應的活動可以有,展開辯論賽,設置一個合乎于這個年齡階段討論的問題,讓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不同的觀點,進行觀點的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體味漢語言文化的博大;展開詩歌朗誦比賽,讓學生在古詩詞的韻味中體會漢語言文學的悠長。通過各種積極活動的展開,初中學生樂意參與其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對我們的教學過程來說將會有著極大的幫助,勞逸結合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產生興趣,從而最終有益于漢語言文學的學習。
二、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以及對策
在傳統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是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守舊,教學方法單調以及教師的專業的素質有待提高。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提高中學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對于教學模式守舊的現象,在實際的教學規程中表現為教師在教學中上課的方式單點,往往只是教師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自己一個人在教師上講,初中學生在下面聽,缺乏師生之間互動的過程,學生的節奏完由教師來掌控,這樣的情況產生的問題就是隨著課堂的繼續,學生往往會產生比較厭煩的心態,他們對學習過程中掌握新知識的樂趣也逐漸喪失,自主的學習意識不能夠得到激發,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習效率低下,難以使自己更加符合社會的要求。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改觀這樣的現象,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對于漢語言文學學習的興趣,這樣初中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才能夠得到提升,學生愿意學,愿意主動學,學習的效果就有了保證。同時還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下初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教師是來幫助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這一問題,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發揮出學習主體的重要作用,保證課堂的良好的氛圍,這樣長此以往的堅持下去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一定是有著積極的重要作用的。教學方式的單一問題一直是影響教學成果的一個關鍵,能否采取好積極的措施來改變這樣的問題就決定著能否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中對于課文的講解多是每句進行講解,這樣的話不免顯得冗長耗費時間,所以我們應該改變這樣的狀況。新課程的改革理念在不斷地滲透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來,我們在結合自身的教學資源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采取一些合適的措施來改觀這樣的現狀,漢語的博大精深更加適合于各種各樣的教學,我們可以采取各樣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比如讓學生進行講課,學生講我們進行相應補充,甚至于采用各種各樣的故事來生動的教學工作。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技術也進入到了現代化的教學過程。多媒體的運用能夠在課堂上起到積極的效果,因為多媒體有著自己的獨特的優勢,它可以將課本上文字性的描述以一種直觀的視頻或者圖片的形式來展示出來,通過這種直觀的展示往往可以讓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從而使他們能夠將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改觀教學方式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結語
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對于我們的社會的發展是有著積極的作用的,作為中學的教師,我們應該履行好自身的職責,教好學生,傳承好五千年的中華文化,這是我們每個教師所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盡可能地跟隨著新的教學思想,不斷改變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教好漢語言文學,為我們的民族的復興作出自己應該做的貢獻,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好需要我們每個教師不斷研究和探索,孜孜不斷地努力。
漢語言文學論文8
摘要: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我國教學行業出現了重大的變革,高等教育中漢語言文學教學也將面對新的機遇及發展。教學已經不僅僅只是專注于專業精英的培育,而是更多的轉向大眾教育,成就復合型人才。因此,在教授漢語言文學時,教師應跟隨時代需求,轉變教育理念,解決教學問題,研究創新教學策略,深度實施教學改革,促進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的提升,真正的實現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策略;教學改革
眾所周知,在時代快速發展的同時,人才的全面性發展將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學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更加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還應關注其精神文化方面的積累,提升其綜合素質能力,使其能夠成為新時代的優秀人才。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教授漢語言文學時,應響應時代變化,積極轉變教育理念,研究創新教學策略,深化實施教學改革,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綜合能力的提升,有效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
1促進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提升的策略
1.1還原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我們知道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對學生進行教學知識的講解和灌輸,而學生則在課堂學習中處于被動接收的地位。這樣的學習模式使得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互動,學生思維受到限制,沒有發揮其探究和創新的能力。長此下去,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不到調動,對教學內容失去積極性,課堂教學水平也將無法提高。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將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使其更加自主努力的學習,展現其探究創新精神,這樣才是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首要方法。教師應認識到角色的轉變,讓學生展現自我,暢所欲言,表達不同的見解和觀念,營造出和諧融洽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真正的掌握和領悟文學知識。
1.2運用多媒體優勢促進課堂學習
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也已經走進了課堂教學中。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多媒體的優勢促進課堂學習。例如,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時,可以依據教學內容,運用互聯網搜索出豐富的資料和素材,優化教學容量,深化教學知識點,使教學課件生動豐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又如,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構建生動的學習情境,依借影音、動畫、幻燈片等多種形式將教材知識表現出來,調動學生的五官感受,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
1.3重視漢語言文學的人文教育教
師在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提升之時,也應對其積極開展人文教育。漢語言文學對學生的文化內涵形成及人文精神的塑造是非常有益的。它通過自身專業的魅力感染和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意識,傳承著我國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教師作為人文教育的主要傳播者,應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結合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特點,將正確的人文精神及價值觀念教育給學生。
2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方向
2.1教育理念的'創新
教育理念的創新是實施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首要步驟。現代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因此,教育行業也將響應社會發展需求,展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培養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才,重視其發展的整體性、全面性,以此促進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升,使社會發展更加和諧穩健。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學會創新變革教育理念,聯系實際情況,依據漢語言文學學科特點,創新出適合專業發展,滿足學生教育需求的教育理念,并做到切實可行的實施。
2.2教學方法的革新
在實施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時,教學方法的革新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教學任務及教學目標高效完成。因此,改革教學方法是勢在必行的。教師可以綜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依據教材知識及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創新課堂學習方法,摸索出適合當前具體學情,利于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水平有效提升的最佳方法。例如,在教導學生了解和探究語言規律時,可以采用問題引導、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2.3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
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是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一大重點。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能力,同時也需要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教師應掌握和理解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理論知識,豐富自身的文學素養,鞏固專業知識,了解相關的教育學科內容。同時,不斷的樹立學習意識,補充和提高自身能力,研究和創造新的課堂學習方法,促進教學深入改革,以此推進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高效開展。
3結語
總之,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漢語言文學教學需要改進教學策略,深化教學改革,培育出全面的復合型優秀人才。在教學過程中,還原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運用多媒體促進課堂學習、重視人文教育是提高漢語言文學整體課堂學習水平的有效策略。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學方法的革新、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則是實施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本人依據多年教學經驗提出以上建議,希望能幫助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張玉堂.漢語言文學教學策略及教學改革分析[J].商業故事,20xx(30).
[2]金揚眉.論漢語言文學教學策略及教學改革[J].社會科學:全文版,20xx(8):204.
[3]石慧.論后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xx(15).
[4]金璐璐.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教學模式探微———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3).
[5]張德禮,徐亞東.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與實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xx(10).
漢語言文學論文9
摘要:經過上千年的傳承以及發展,現如今漢語言已經成為一種完善且成熟的語言體系。因此,在漢語言基礎上演變并發展而出的漢語言文學廣博精深且精妙絕倫。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根基,漢語言文學在網絡語言的侵襲之下,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與危機。為了能夠適應當下較快的生活節奏,漢語言文學的改革與轉型勢在必行。本文主要探究新時代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在網絡語言侵襲下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以及消極影響,并對網絡語言在漢語言文學發展中的意義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新時代;網絡語言;漢語言文學;影響;意義
隨著我國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在科研領域也不斷取得一些突破,但在文字的應用上,則依然還處于基礎功能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文字不單單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便捷,同時也給漢語言文學的改革帶來了一定的機遇。但是,當下不斷加快的社會節奏,也使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受到了一些影響,致使其面臨著一些難題和挑戰。所以,對新時期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以及意義進行探究,具有一定的價值,急需引起思考和重視。
一、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產生的積極影響分析
對網民來說,網絡用語具有一定的魅力,且隨著其自身以及相關衍生文化的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1]不管對于哪一門語言來說,要想被人們長久地傳承并應用下來,就必須經過自身不斷發展與創新。對文字本身來說,網絡語言的不斷發展能夠對漢語言的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網絡語言能夠形象、生動地將人們內心的情感真實地表達出來,并使漢語言文學得到長效的發展。由于青年人接觸網絡的機會較多,且對新鮮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因此,網絡語言在青年群體中的應用比較廣泛,且會對青年人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每年都會有一些新的外來詞匯或者合成詞被收錄在牛津詞典中,進而使詞典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網絡語言即是人們在進行網絡交流時,運用符號、簡寫以及外來詞匯等方式賦予傳統詞匯新內涵,并創造出的一些新詞匯。網絡詞匯的創造有很多種類和形式,且應用起來也十分多變且靈活。其不受傳統語言規則的限制,不僅將一些外語的語法巧妙地融入其中,同時也體現出了對漢語言的改革與創新。網絡語言的發展,豐富了人們運用語言溝通時的形式以及情感,更突破了傳統語法規律的限制,在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一定樂趣的同時,也使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網絡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會說“神馬都木有,神馬都是浮云”,其中的“神馬”就是“什么”的諧音,“木有”就是“沒有”的諧音;在網絡論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拍磚”抑或“拍板磚”這樣的詞語,其指的就是批評意見;“造磚”則通常是指精心認真的寫作;“灌水”則是指隨意地寫,無實質內容且言之無物、過長;“見光死”則通常是對網戀的一種比喻,即一見面就完蛋了。近年來,“囧”這個字在網絡中比較流行,且“囧”字不單單只被廣泛地應用在網絡之中,同時其在生活中也得到了應用。以電影《港囧》和《泰囧》為例,其實電影想要表達的就是在香港和泰國的尷尬旅游,囧字的應用恰恰表達出了主人公內心的郁悶和無奈。也正因為電影名字中添加了流行的網絡用語,激發了青年人的興趣。隨著網絡語言的不斷發展,其也被融入我國的漢語言教育中,特別是被應用到了語文寫作中。這樣不僅使教學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同時也能夠體現出一些社會深意,進而使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的影響力更好地發揮出來,促進漢語言文學更加多樣化、生動化地發展。
二、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產生的消極影響分析
任何一種事物都有著兩面性,網絡語言也不例外,其在促進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同時,難免也會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一方面,網絡語言的形式并不規范,一些網絡語言還會對漢語言產生一定的曲解,甚至為了能夠引起社會關注,為了標新立異,無視語言的應用規范,使用錯別字來追求語言含義的雷同性,而這都會給人們對漢語言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擾和誤導。在廣大網民中,青少年比重較大,其正處在人生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且對新鮮的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然而,由于其缺乏生活閱歷,往往不具備良好的分辨能力,進而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網絡文化的影響。[2]與此同時,青少年階段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經常接觸網絡語言會使其受到不規范用語的影響,進而逐漸形成不規范語言的用語習慣,這對青少年將來的語言學習具有一定消極的影響。此外,還會導致學生書寫文字、閱讀文章和語言鑒賞等能力得不到提升。由于網絡是一種虛擬環境,其突破了現實生活的界限,構建出一個融合各種文化的新世界。對于網絡語言來說,由于其本身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而逐漸形成一種具有巨大張力的新型語言,其具有特殊和直白的表達形式,極大地影響著傳統語言,所以,導致傳統語言的表達形式逐漸喪失功能。另一方面,從國際視角進行分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漢語言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語言,逐漸得到了許多外國研究者的關注,西方許多國家也逐漸掀起了對漢語言的學習熱潮。在此背景下,倘若我國不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網絡語言,必將使漢語言國際化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在當下的網絡語言中,經常會出現諧音字混合應用的現象,以電影《從天兒降》為例,其本身源于成語“從天而降”,雖然電影的名字符合電影主題和內容,但是卻容易對社會造成一定的誤導。特別是對廣大的青年人,其非常容易在使用成語的.過程中也出現混用錯別字的現象,導致我國漢語言成語文化受到嚴重的影響。又如,“表醬紫”“你造嗎”之類的網絡用語,這些語言的應用都極易導致青年人在語言詞匯的發音中口齒不清,從而使其正常語言交流受到影響。所以,應該對網絡語言的消極作用給予正確的認識,并及時采取有效的監管措施,盡量使網絡語言在促進漢語言發展的同時,使其消極影響降至最低。
三、探究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發展的意義
首先,使漢語言文學得到產業化的發展。對于漢語言文學而言,網絡語言不僅是一種機遇,同時也是一種挑戰。所以,我國應該明確漢語言文學發展的方向,建立合理的發展目標,使其得到產業化的發展。在此模式下,增強漢語言文學的感染力與影響力。[3]首先,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現狀有所了解,并制定出一定的發展策略。作為我國的文字藝術結晶,漢語言能夠給漢語言文學的不斷發展帶來一定的素材,使其朝著產業化的方向不斷發展。此外,漢語言文學通過網絡平臺,能夠與網絡共同發展,使漢語言文學的現代化得到實現。其次,使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更加國際化。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我國提升了國際位置,同時增強了漢語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西方的許多國家,逐漸開設了一些孔子學院,這對漢語言文化的發展來說是一種良好的機遇。漢語言文學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重點就是要確保其被廣泛接受。網絡語言的傳播使我國民族特色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得到了有效的展示,并在網絡的帶動下影響范圍不斷擴大,使漢語言文化走上國家化發展的方向。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網絡語言的傳播與發展為漢語言文化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其不僅使漢語言的內容與形式得到豐富,同時也推動其朝著產業化與國際化的方向不斷發展。然而,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也有著一定消極的影響。所以,必須使網絡語言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進而推動漢語言文學朝著穩定、健康的方向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誠.淺談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9):126.
[2]田墨.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文學教育(下),2016(5):131.
[3]張家華.論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4(31):7-8.
漢語言文學論文10
就業競爭的壓力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提出更高要求。伴隨社會的急速發展,對語文教師、公司文秘的要求越發嚴格,就業單位設立的就業門檻也隨之越來越高。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多,加之畢業生多將目光聚集在主要城市和較為理想的工作崗位,使得中小范圍的人才競爭已出現白熱化的趨勢,對專業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別是許多企事業單位只招“拿來就能用”的員工,這使得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因技能不強而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各單位用人理念變化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產生一定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WTO的加入,大量跨國公司的進入,各單位在用人理念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使得更多地區漢語言文學人才市場的重點由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轉向各類企業。
企業對學生專業素質能力的要求趨于多元化,合資企業招聘中文專業學生時采用面試談話、提問交流來考察判斷應聘者的悟性,還會設置一些模擬情境和具體案例,讓應聘者給出解決方案,考察應聘文員的動手能力及發展潛能。如何適應社會需求,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具有良好專業技能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這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當前社會對專業技能的要求不斷提高的形勢下,我們必須正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根據專業需要調整培養目標,將學生培養成應用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
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技能體系和培養特點,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在每一個學習的歷史階段,各有側重,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實驗實訓手段,圍繞一個方面重點培養。
其中實踐技能的訓練應該放在首要地位,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一切有利鍛煉其實踐能力的機會和途徑。具體做法為構建模塊實訓模式,即以實踐技能訓練為核心內容,以第一、二課堂講授———技能實訓訓練———師生研討總結為核心進程,以課堂教學技能實訓訓練為載體,以漢語言文學大二、大三學生為主體,以課題組指導教師為主導,重點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探索新建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理念。結合學校“師范辦精,應用辦特,錯位發展,重心下移”的指導方針,摸索出適合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理念,組織學生在大二年級初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向學生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介紹就業工作的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在摸索中產生的學生培養理念反饋學校,使教師在第一課堂中滲透,在第二課堂中強化,在各級考試、比賽、招聘中檢驗。更新師生教學理念。使教師在學術研究之外,建立并扎根于實踐技能教學和指導的思維;使學生形成自我設計思路,建立自我問題解決方法,以此增強未來就業市場的知識儲備和技能素養。
第二,探索就業市場所需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將這兩者歸結為考察點,滲透到第一、第二課堂教學中,并編制和整合適應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根據課程設置注重社會科學本科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要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課堂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結合學生實際,設置“三單一綜”實訓模式。“三單”即三個單項模塊部分,包括文秘與公關模塊、新聞與出版模塊和社區文化管理模塊。“一綜”為綜合實訓,即教師技能和文秘技能的綜合實訓。在模塊實訓模式下,使教學真正以實踐教學為主。
第三,探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所需專業技能及訓練模式。
在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優化技能訓練課的訓練模式,把所有的訓練任務都置于更有效地鞏固第一課堂知識,以適應未來的職業生涯。
在技能訓練中,鼓勵學生在社會背景中檢測自己的觀點及所學理論,支持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發展學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力主于將其培養成為獨立的學習者。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技能培養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認清現狀,結合學校及專業定位基礎上探索有效的技能培養對策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只有保持與時俱進的理念,才能不斷滿足信息時代對漢語言文學這個傳統專業的發展要求。
漢語言文學論文11
摘要:漢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而漢語言文學包涵了我國的民族意識,漢語言文學主要培養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而社會市場中人才創新作為主要競爭力。為適應現代化市場需求,提高創造能力,加強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以提高創新能力和文學素養。中學教師應具有對社會發展的前瞻力,結合有效的教學計劃,完善漢語言文學教學體系,培養中學生創造力與文學素養。本文以漢語言文學對中學生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為中學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中學生;重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不斷拓展,漢語不僅僅只代表著語言,還代表著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漢語言文學對培養人們的創新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應加強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創新,中學階段更應該重視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中學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在教學計劃中,構建完整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文化修養。
1漢語言文學對中學生的重要性
漢語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學術,它還代表著文化的發展過程,也體現著人文精神。漢語言文學就是對漢語文學的學習,文學是沒有邊界的,只存在文學形式的差異,與其他文學相比,漢語言文學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漢語言文學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是其它文學相比不了的。在文學作品中,對于真、善、美,不管是從文學形式還是文學本質,都對其有極致的描述。在精神文明建設時期,漢語言文學作為對傳統文化學習的學科,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還可以強化理性思路,其作用是不能用計量來衡量的。所以中學教師應加強將這種思想傳授給學生,讓中學生能夠從根本上了解漢語言文學的重要性,對他們的.學習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學生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可以感受文學的各種魅力,感悟人生,提高中學生文化素養,促進中學生身心發展。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明確漢語言文學的重要意義,學習好漢語言文學就是在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加強中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識與了解,提高中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以祖國為榮的自豪感。中學教師必須將漢語言文學教學重視起來,保證教學成果,從而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綜合素質能力。
2中學生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探究
2.1把握好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重點
語言是中學生學習的必要內容,它是中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基礎。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及提高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豐富中學生的語言積累材料,從好的句型、優美的句子開始進行積累;強化學生語言積累的形式;通過學生在日常學習或閱讀中,積累優美的文章,強化學生語言形象的積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學會應用語言。還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來強化學生語言的應用。
2.2加強學生自主學習,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優化語文學習方向,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充分發揮教師引導作用,提供學生個性化學習平臺。在教學中,傳授相關的基礎知識和自主學習的方法,加強對學習和教學的引導,拓寬學生的思維面,讓學生的想象與情感有深度的進行發展。
2.3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
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引用新課標的教學方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從本質上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
2.4重視漢語言文學的全面性
在信息知識時代,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十分的豐富多彩,有心理的、虛擬的、現實的等作為語文學習對象。語文材料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一個載體,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媒介,要讓學生在媒介中進行探索,尋找自身的寶藏。對于中學階段的漢語言文學來說,打破其空間界限,將現在、將來與歷史融合在一起,是比較好理解的。即能將歷史中寶貴的精華帶入到課堂,豐富教學內容,通過歷史文學的學習,了解歷史的過程,讓學生了解最先進的動態,為自身將來的發展留下伏筆,培養自身的創造能力。
2.5學生應合理利用學習中的工具
很多學生在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中,認為是非常難的。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利用學習工具,對漢語言文學進行充分的學習和理解,認識文學中的美,提高審美觀。認知新動態,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正確的利用漢語言文學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結語
漢語言文學對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漢語語文學不僅僅是只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及運用,還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中學語文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對學生的重要性,進而提高中學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另外,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對中學生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應義不容辭的教好漢語言文學,創新教學方式,以實現中學生漢語言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曉茹.淺析如何進行好初中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J].學周刊,20xx,06:72.
[2]李宗昊.初中語文漢語言文學教學淺析[J].科技視界,20xx,15:238.
[3]鄧偉.簡析中學漢語言文學教學之探索[J].信息化建設,20xx(8).
漢語言文學論文12
一、漢語言文學具有的教育特點
漢語言文學既能夠體現出我國文化語言和歷史傳統,也能夠表達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在發展民族文學過程中發揮出無法比擬的作用。語言文學是財富,能體現出人類生存的價值和人類文明的進程。漢語言教育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其畢業生通常開展與人事有密切關系的工作。在目前,為了滿足社會要求,教育以實用性為準則,然而漢語教育難以明顯的體現出實用性,其對社會的貢獻在于為文明化發展指明道路以及逐步完善人們的人文觀念,而難以在經濟效益方面體現出來。在逐步發展和更新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我們將社會需求與遵守傳統相結合、相協調,推動我國漢語教育健康、持續發展,讓漢語教育實現與時代發展。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結合與發展
(一)建立起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
我國教育目標是培養社會型人才,而語言教育要發揮出培訓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強的復合型人才,在語言學習方面,語言教育和語文教學的差異性明顯。語文教學和漢語言教育具有較明顯的契合點,了解并掌握相同部分,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在一起,探索綜合性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上,兩者具有統一性,在學生運用和分析文學作品時可以看出來,兩者體現在學習和賞析中國文學作品以及寫作方面。基于此,我們認識到要在日常教學中提高對實踐課程的重視,增加此類課程的數量,形式上要體現出多樣化特點,讓學生在多層次、標準化的課程中,調動他們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能力。讓漢語言和語文教學全面結合在一起,可以讓他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研究共同進步的新模式,讓學生獲得較強的實踐能力。漢語言文學屬于特有專業,應該提高其專業應用能力和專業發展。其專業方向是與編輯、文秘、教師等相關的工作。而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也逐步拓展就業面,為新興領域提供服務。所以高校要重視將實踐與教育相結合,培養出具有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人才,來滿足社會對于復合性人才的需要。
(二)促進學生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引入科學技術應用是發展的方向,運用遠程教育可以建立很多教育方式,進而實踐新穎、有效的教學模式,而此方式對語文教學和漢語言教育的結合與協作發揮出關鍵性作用。我們要在網絡上獲得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用計算機不斷拓展教學資源,實現多元化、多層次教學。在計算機網絡介入教學過程的大背景下,我國很多中小學實現多媒體教學,并廣泛在應用在語文課堂上。在漢語言教學方面,從高中到大學階段會進行接觸和拔高。語文教學中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能夠推動漢語言教學的發展,技術為教學設想提供必要的支持。語文和漢語言學習借助多媒體技術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漢語言知識將會更廣泛的體現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中循序漸進的認識并了解漢語言文學。該專業的學生既要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也要擁有很強的漢語情感和文學底蘊。教師則要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完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的擁有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
(三)重視語文教學和漢語言教育實踐中的人文關懷
語文教學和漢語言教育在很多環節體現出較強的契合點,如價值理念、課堂教育以及師生關系等方面。語文教學和漢語言教育始終對人文教育特別重視,兩者都是文學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在文學教育方面,其教學重點是學生的心靈和生活,因此語文教學和漢語言教育都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讓學生身上既體現出專業精神,也具有鮮明的人文色彩。首先老師要關心并關懷學生,學生擁有的情操和情感是完善漢語言教學的關鍵環節,要重視對學生人格和素養的培養。其次師生關系從另一個方面體現教育的人文性,如果使用得當的方式,就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學生在富有活躍性的課堂上可以學習豐富的知識,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學生和教師間的交流會更加順暢,進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知識,逐步完善漢語言體系,更好的繼承、發展中華文化。
語文教育是讓學生認識、掌握交流工具的渠道,是人們進行交流的方式,是增強學生表達能力、提高他們思維能力的途徑,其具有特別突出的表述作用和交流作用。本文闡述漢語言文學具有的教育特點,從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增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等方面研究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結合與發展的策略。語文教學和漢語言教育間要實現有效對接,以語言現象為前提,以提高實踐能力為發展對象,以情感體驗為平臺,讓兩者間的對接更有效、更完善。
漢語言文學論文13
一、與時俱進,提高教學水平
涉及到中國語言和文學的職業,一般為教師、編輯、秘書,事實上還有政府所涵蓋的范圍、科研、房地產和其他行業,實際上中國語言和文學就業范圍是相對廣泛的。因此,其教學的方式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放棄原有的不利于就業的教學目標,把教學科目和教學方式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教學水平上來,更大程度的表達出它的實用性。在職業學校的中國語言文學專業中,包括現代中國、古代中國等十多種課程,每門課程的教學應該根據目前的教學需求,改變和設計教學方案,以符合社會發展的最新知識作為核心內容。為了讓中職院校的學生有更廣闊的就業前景,就要設置更多更好地反映實際社會需求的課程,這將在一個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使學生能更好地立足于社會。作為一名教師,中國語言文學,需要精心設計專業學生的課程,讓學生們更有效的提高自身素質,更好更快的提高工作能力和適應能力,以適應社會變化和發展。此外,在職業學校對中國語言和文學的教學,需更好地改變課程、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學內容的創新。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范圍廣泛,卻不夠精。所以,在教學的時間里,要注重創新教學,在很好地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專業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教師應該在學生的創新意識方面進行培訓,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還有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改進,使學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應用于實踐的社會活動中。
二、實踐教學、獨特教學、創新教學
(一)中職學校教師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需根據教學理念教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有一定的指導思想是必要的。在這個階段,許多教師都選擇了一些實踐教學,其中有許多是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是顯著的。此外,在對中國語言和文學教學的課程,教師是在有目標的教學,而不是敷衍了事。中國語言文學系,這本身就是一個基礎學科,是文獻、文本、文章、及其他元素的最顯著的一個應用工具。在新的時代,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作為一種技能,應用在實際的生活,而不是以考試為目的的進行學習和教學,這是中職學院教師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制定好教學的目的,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中國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一個根本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思路,以便可以創造出更好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得到明顯的優勢體現。許多教師有一個共同的教學特點,就是理論方面是一套,而實際教學又是另一套,其教學所產生的效果就會相對較差。原因是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嚴重脫離,而出現了無效的教學結果。教學的理論方面是重要的,但不能脫離實踐的檢驗。所以中國語言文學的教學,要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更好地提高教學理論,兩者相得益彰,從而達到不斷進步的目的。在教學的過程中,第一,要從以往的教學中總結經驗、不斷學習、不斷總結新的教學方法,探索更好的教學模式,這樣能夠在一個連續的教學過程中取得進展,以跟上時代發展趨勢。第二,教師要多聽取學生的意見,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總結,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三,要不斷提高教學策略,以適應發展和新問題出現的需要。中國語言文學的教學,不是由一些人或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達到改善的,所有中國語言文學教師,需在長期的不斷教學完善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模式的升華、進展。只有充分了解中國語言和文學的基礎,才能夠更好地使以教學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得到社會發展過程中有效的滿足。總而言之,在中職院校中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作為中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采用新模式、新方法不斷加強漢語言教學水平。從而更好的繼承、弘揚中華文化。
漢語言文學論文14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漢語言文學教學面臨巨大的改革壓力,其人文精神培養和教育教學方法改革作為整體改革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推動漢語言文學教學朝著“更科學、更高效、更現代化”方向不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據此,本文淺析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問題;措施
根據筆者掌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實況,現從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失落與弘揚和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的不足與措施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失落與弘揚
1.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1)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首先,教師的教學目的不純,多以完成教學任務為根本目的。現代教師的教學壓力非常大,在如此大的教學壓力下,許多教師的教學激情被逐漸磨去,取而代之的是單純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的教學態度。其次,學生的學習目的不純,多以提高學習成績為根本目的:應試教育,即一考定輸贏。這種“一切向成績看齊”的教學風氣使學生多以提高學習成績為根本目的,其本身對人文精神內容并沒有多少興趣。(2)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不足。首先,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陳舊,缺乏現代化人文精神。現在的.學校語文教學內容雖然涉及許多人文精神內容,但不夠現代化,學生更多的是在思想政治課上學習現代人文精神,而非語文課堂。其次,教師自身人文素養不高。現在的教師面臨較大的教學壓力,很難有時間和精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大多數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不高,無法引導學生學習人文知識。
2.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弘揚
(1)消除應試教育大環境的不良影響。首先,端正教師的教學態度,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己任。第一,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價值。第二,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做到“在其位,謀其事”,戒驕戒躁,腳踏實地。第三,教師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不斷培養自己的職業精神。第四,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心態對待人文精神教育。其次,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認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第一,教師要通過一些生活小事幫助學生理解人文精神。第二,教師要培養學生尊重人文文化的良好習慣。第三,教師要在深入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第四,教師要同學生一起,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禮。(2)糾正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自身問題。首先,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是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其次,豐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教師要弘揚人文精神,就必須提升語文教育水平,必須借助合作教學法、問題導學法、情景教學法等一系列的科學教學方法。最后,積極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減壓。學生需要教師的鼓勵以建立學習信心,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承認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助其解決學習困難,從而減輕學習壓力。(3)彌補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不足。首先,更新語文教材內容,融入現代化人文精神。第一,教師可以尋找課外資源以擴充語文教學內容。第二,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更新語文教材內容。第三,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吸取養分,弘揚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其次,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第一,教師要養成多讀書、多看報的習慣,不斷積累自己的文化知識。第二,多與他人交流,取長補短。第三,工作中既要做到腳踏實地,又要做到敢于創新。第四,因材施教,保證教育公平。鑒于每位學生的人文素養基礎不同,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水平和人文素養水平,然后采取分層、分組教育的方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達到弘揚人文精神的目的。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學方法改革的不足與措施
1.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的不足
(1)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新課改背景下,許多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迸發出無窮的發展活力,但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必須在現代教學觀念的指導下發揮教育價值。目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觀念比較落后,許多教師仍堅持“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2)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應試教育大環境下,教師最看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為在最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大部分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和“滿堂灌”的粗放式教育教學方法,既壓抑了學生的學習個性,又難見教學成效。總的來說,應試教育大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缺乏良好的成長和發展空間,改革之路曲折多變。(3)教師教學水平的影響。依筆者分析,教師主要在三個方面影響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進程。第一,教師的教學期望不高,一方面是對學生的信心不足,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學習能力較差,能將其培育成才的可能性也比較小。第二,教學信心不足,即對自己的教育信心不足,主要表現在教育態度、教育理論、教育實踐等諸多方面。第三,學習能力不強,即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的學習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4)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學習期望的影響。依筆者分析,學生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影響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進程。第一,學習信心不足,即習慣性地否定自己的學習能力,認為自己根本不適合學習。第二,學習水平不高,這是大多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共同認知,學習方法也難以契合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第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普遍表現出較為懶散的學習態度,這是其學習興趣不強的集中表現。(5)缺乏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的實際運用經驗。由上述幾點因素共同作用,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遍缺乏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的實際運用經驗,在運用過程中極易出現過緊或者過松的極端情況,最終導致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降低,再加上錯誤歸因,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難有突破。
2.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措施
(1)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是重要前提和基礎。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必須以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為基礎指導,這樣才不會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迷失方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符合新課改要求的現代化教育理念,教師要及時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擺正自己的課堂位置,切實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這是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礎。(2)應試教育大環境下的個性化教學。雖然漢語言文學教學仍處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但要實施個性化教學也并非不可能,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旨在提升學生的課堂地位,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培養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堅持個性化教學,是幫助學生快速適應現代教育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3)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首先,應對學生有充足的信心,堅信每位學生都是好學生,都是國家棟梁之材。其次,堅信自己的教育目標,端正教育態度,積極落實各項新課改要求。最后,積極學習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并努力實踐,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4)幫助學生設立較高的學習期望。首先,教師應不斷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在課堂教學中嘗試與學生拉近關系,成為學生的朋友。其次,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利用較為簡單、有趣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逐漸擴展教學內容。再次,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減輕其學習壓力。最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其養成積極的學習心態。(5)大膽創新,細心探究。首先,深入了解各種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掌握其運用規律。其次,不斷改良現有的教育教學方法,使其符合教育實況。最后,細心探究,正確歸因,最大限度地發揮現代教育教學方法的優勢。綜上所述,多種教學矛盾相互交織使當前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在弘揚人文精神和改革教學方法兩方面困難重重。新形勢下,面對改革困惑,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有責任和義務排除改革障礙,取得新一輪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全面勝利。
參考文獻:
[1]楊銳.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教育,20xx
[2]宋彥玲.探討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問題與解決對策[C].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應用創新專業委員會科技創新研討會20xx年會議,20xx
[3]沈英.初中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引文版,20xx
[4]陳淑超.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讀與寫:上,下旬,20xx
[5]李一秀.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鴨綠江月刊,20xx
[6]羅義華.探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的問題與措施[J].科技展望,20xx
漢語言文學論文15
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在長期的發展和改革中累積了大量的實際教學經驗,從而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體制。與此同時,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以及教育體制從根本上地不斷改革,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進入了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需以傳統教育為基礎,將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特性予以發展,令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得到更為順利的開展。
一、黨校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特點
黨校漢語言文學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主要遵循的是實用性原則,即要學員將所學的漢語言文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對工作的開展起到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一)以培養學員的實際能力為主要目標
隨著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持續進行,已經為各工作單位及用工企業培養出了大量的可用、有用、實用之才。從社會層面的角度來看,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社會整體的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若將范圍予以適當縮小,從日常工作的角度來看,參加黨校培訓的學員均需在日常工作中進行大量的文字處理,通過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系統培訓過后,學員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較為專業的文學能力,日常工作中文字處理的實際能力得到了極為明顯的提高,整體工作的效率也隨之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從而學員能夠在不變的工作時間內創造更多的實際價值,進而能夠更好的為社會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的實踐性
學員漢語言知識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是極為重要的,屬于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其關鍵點在于通過一定的教學讓學員的文學素養得以有效培養,從而讓學員的整體素質得到有效地提高,而且這主要體現在學員在工作中的文字處理及應用文寫作之中。正是如此,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了黨校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讓學員在具體的教學培訓中表現得更為積極。
二、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應用性”的特殊性
黨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具有較強的“應用性”,但是具體的教學并不能直接體現出學員不同職業的相應特點,教師只能在教學培訓中進行普遍適用性教學,讓學員掌握一系列的應用文寫作及相關文學知識即可,并不能做到傳授知識和學員具體職業的完全對應,使得教學無法直接滿足工作對于應用人才的具體需求。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漢語言文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也是如此,所以并不能為學員提供強應用性的技術和技能,也不能夠直接的體現出具體的經濟效益,具體教學滿足的只是廣大學員的廣泛性需求,并沒有明顯的職業特征和職業區分。因此,為了讓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應用性”得以保證,我們在其進行理解的時候不能直接套用其他學科教學中“應用性”的相關概念,而是要先認識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再在特殊性的基礎上對其應用性進行進一步分析。
而且,就目前的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而言,并不能計算出到底創造出了多少直接的經濟效益,其是對學員工作實際能力的直接提升,所創造出來的社會效益是無法進行量化表達的.,主要是對經濟效益的發展和增長起到了一定的間接作用。因此,在對黨校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進行具體衡量時,應當主要從人文的角度來施以準確定義。從這個角度來對教學進行具體看待,目前在對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應用性問題進行思考的時候,要先對其特殊性進行綜合考慮,再在特殊性的基礎上對應用性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分析。也就是說,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向學員進行漢語言文學的本身知識傳授外,還要讓學員自覺結合自身的職業進行實踐操作學習,使得學員的素質及素養得到有效的培養。
三、從職業需求的角度來提高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應用性”
從滿足學員職業需求的角度來看,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既要依照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特點,又要將學員從事的職業進行綜合考慮,以便給予學員滿足其職業需求的針對性技能培訓。黨校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項傳統的教學項目,在長期的發展和應用中形成了愈發廣泛的應用可能,比如在各種應用文寫作中的具體運用,在單位間信息溝通中的實際運用,在日常工作中的合理運用等等。這些都對學員的漢語言文學能力提出了相關的要求,若要想讓工作的開展變得更為順利,那么就要在保證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基礎扎實的前提下,將學員的職業應用性因素考慮到具體的教學培訓中去,形成更具指向性和針對性的教學培養模塊,讓學生的職業特性在教學中得以充分體現,使漢語言文學的優勢在具體工作中得以更好的發揮。
四、從學員需求的角度提高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應用性”
黨校主要是為學員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以便合理補充和拓展學員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需求,以便能夠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從此角度來看,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培訓的過程的應用性,需進行更為全面的考慮,不光要考慮在職業需求方面的問題,還要考慮在學員自身對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實際需求問題,以便讓學員的漢語語言應用能力能夠得到不斷地提升。在學員自身所具備漢語語言知識方面,要想在工作中更好的發揮自己的促進作用,那么就必須具有較為廣泛的知識涉獵,以便在將基礎理論知識予以有效掌握的時候,也將具有高度職業化特征的理論知識予以掌握,并保證學員能夠懂得如何去對這些知識的能力進行應用;同時,還需要保證學員所具備的知識有一定的深度,使學員擁有的漢語語言知識能夠從“夠用”、“能用”向著“實用”、“好用”的方向遷移,此時學員的漢語言文學知識體系才算是得到了較為完整的構建,這樣學員才能夠在工作中顯得游刃有余。
黨校教學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因而要想讓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應用性特點得以展示,那么就必須對該門學科進行全面深入的細致建設,以便將其固有特點予以充分發揮,在結合黨校教學的獨特優勢,使得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得以合理展示,以此來使不同學員的不同需求均能得到較好的滿足,從而讓黨校行語言文學教學對學員的發展起到切實有效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樊小芳.簡議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xx(26)
[2]王冬松.漢語言文學教學語言風格及藝術特點論述[J].卷宗,20xx,6(6)
[3]劉明亮.讓激情在漢語言文學課堂上綻放[J].卷宗,20xx,6(6)
【漢語言文學論文】相關文章:
漢語言文學論文02-17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11-03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05-15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11-23
畢業論文漢語言文學11-21
漢語言文學專升本論文11-29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03-25
電大漢語言文學論文11-02
漢語言文學論文 15篇02-17
自考漢語言文學論文范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