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語言文學實訓教學行動分析論文
“行動研究”是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和他的學生在研究不同人種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來的,他當時對“行動研究”的定義是“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之智慧與能力,結合于一件合作事業之上的方法”。他的這一理論很快傳入了教育領域,許多教育界人士對“行動研究”都下過定義。綜合眾多的說法,我們這里所說的“行動研究”指的是通過對學校教育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局部性的改革探索,在實踐中尋求解決問題的一種教育研究方式。
研究個案之一:文學社對提高學生寫作、采編能力的嘗試
運用行動研究來探究文學社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作用,我們課題組已經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為了提高中文系學生對寫作的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我系于2007年成立了“紅杏花”文學社,指派有寫作經驗的教師擔任文學社的總顧問和指導老師,同時不定期邀請外面的作家和本校的專家來舉辦這方面的講座,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如曾請中國作協會員、江西省作協副主席、著名詩人程維來講詩歌創作,激發學生的文學創作熱情。考慮到學生發表作品較難,經上報院黨委宣傳部批準,系里于2008年創辦了內刊《紅杏花》雜志。這本由學生自己寫、自己編輯出版的期刊,既為廣大學生提供了發表作品的園地,同時也成為他們進行實訓的陣地。“能說會道,能寫會造”,這是我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寫”是一般的寫作要求,這里所說的“造”指的是創造,也就是能進行文學創作。文學創作要比一般的應用文體寫作要求更高,由此必須給他們更多的鍛煉機會。從理論轉向技能,除了教師的指導,還要不斷地進行寫作實踐,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提高。通過調查發現,紅杏花文學社有專門的章程,有固定的活動,每年有自己的計劃。它每年定期舉辦的詩歌朗誦會、戲劇表演節、小說研討會,對促進學生的文學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將來就業的方向除了從事教育工作,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會到新聞出版業工作。為了拓寬就業面,在實訓教學上我們對學生采編能力的培養也十分重視。系里的指導老師會經常在文學社舉辦采編業務方面的短訓,對新生進行業務指導。2010年12月3日,筆者對文學社全體成員進行了編輯業務方面的培訓。當時內部刊物《紅杏花》正在編輯第三期,已經排出了樣刊初稿。作為總指導,筆者在審閱過程中發現了較多的問題,于是從稿件內容把關和編輯排版兩個大方面,對全體社員提出具體要求,并結合已經在審的雜志清樣,從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進行了講解。如這期雜志中文學社社員何某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在這個喧鬧的世界,加上幾千年的禮義思想的影響,辦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往往非要復雜地給各個有關部門、有關人員送點東西。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我并不是批判什么,而是強調錢的重要性。……”筆者明確告訴學生:民族宗教問題絕對不能碰、政治問題不能隨便碰、消極頹廢內容不宜發表。通過指導老師對文學社學員的指導,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學院報紙的副刊上,曾多次發過“紅杏花文學社作品專版”。江西省寫作學會每兩年要舉行一次“大學生寫作大賽”,系里指派作家祝春亭教授擔任這項賽事的指導老師。除2002年首屆比賽沒有參加之外,其余的比賽中文系都組織學生參加了。在這項比賽中,中文系的學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數十名學生分別獲得了一、二、三等獎。其中獲得一等獎為第二屆6人,第三屆、第四屆都是10人。由“紅杏花”第四任文學社社長、中文系2008級專科一班楊高海編劇的《愛在苗鄉》,在學校演出獲一等獎,該劇參加全省高校校園心理情景劇大賽,獲得了旅游商貿學院賽區三等獎。與此同時,學生的采編能力也得到提高。他們擬于2011年4月出版第四期《紅杏花》雜志,在審稿和編排上與第三期相比,同樣是這些學生唱主角,但取得了明顯的進步。雜志內容健康向上,編排美觀得體,獲得了廣大師生的好評。有的學生在學院的報紙任采編,有的則在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了作品。由此可見,加強寫作、采編能力方面的實訓教學十分必要。
研究個案之二:表演與研討會對推進學生科研能力的作用
運用“行動研究”來推進學生的科研能力,必須遵循“行動研究”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一般來說,教師開展教學“行動研究”的操作程序如下:①發現教育問題;②分析問題,找出原因;③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④實施方案;⑤反思方案的實施效果。根據這一理論,我們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從中去發現學生當前存在的問題。從2006級、2007級本科班畢業論文的寫作上來看,我們發現他們普遍存在著科研能力不夠強的情況,專科學生這個問題就更突出了。例如,許多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不新,重復別人的觀點,缺乏學術價值;還有不少學生只會就事論事,敘述作品的情節占太多篇幅,論文的理論性不夠;另外還有部分學生寫出的論文邏輯性不強,整篇文章不知所云。出現這種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鍛煉不夠,學生主動進行的研究性學習太少。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系里決定加強實訓教學。在實訓教學方面,重點又加強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我們主要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通過文學作品的表演,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二是通過開作品研討會,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這些專業課,涉及的文學經典作品很多,其中不少作品被搬上了銀幕和熒屏。讓學生組織劇社,進行文學作品表演,學生要演好角色、進入角色,就必須對作品和角色有一定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對作品的認識往往會有所創新。詩歌朗誦會,是實訓教學中經常舉辦的一項活動。“紅杏花”文學社成立后,每年4月都要舉行大型詩歌朗誦會,以提高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戲劇表演,也是促進學習的途徑之一。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來體會戲劇作品,如《雷雨》《欽差大臣》《威尼斯商人》都曾作過嘗試。“紅杏花”文學社為慶祝成立一周年,當時準備了豐富的文藝節目,其中就有話劇《雷雨》片斷的表演。在此之前,中文系學生曾將《簡愛》的精彩片段以話劇的形式搬上舞臺。學生還自編、自導、自演過話劇《愛在苗鄉》。為了加強探索性內容的實訓教學,筆者曾于2009年4月22日在2006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班的《世界華文文學》課上舉行過“林海英作品研討會”,要求全班每個同學必須發言,會上大家發言踴躍。互聯網的發達,使學生可以上網查找一些研究文章,這使得他們可以對別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借鑒。然而也有其負面作用,就是一些不愿動腦筋的人會抄襲別人的研究成果。為了避免其負面作用,我們在2010年3月16日舉行研討會,特地將本系作家祝春亭新近出版的長篇歷史小說《大清商埠》作為研討的對象,以杜絕他們上網抄襲。再如2011年3月19日舉辦的路遙作品“《平凡的世界》研討會”,系里派了四位指導教師,邀請了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和江西電力職業學院的文學社代表參加。學院督導郭教授對此也很感興趣,犧牲周末休息時間前往觀摩,并在學院的《督導簡報》上作了介紹。學生的發言稿,一部分準備修改后發表。研討會形式實際上是一種“課題研究模式”(也叫項目研究模式),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模式。實踐證明,課堂與課外相結合,通過表演和研討會等形式,加強探索性內容的實訓活動,對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提高有較大的作用。經常性地開展表演和研討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個案之三:技能競賽對提升師范生綜合素質的促進
我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中,有一大部分是師范類的。作為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以賽代訓是實訓教學最常見的形式。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訓相關的比賽,開展得較普遍的主要有書法比賽和演講比賽。“三字一話”(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普通話)和課件制作,是成為一個教師要練好的基本功。書法比賽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三字水平,而演講比賽、辯論比賽則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和表達能力。這些實訓形式,對師范生極為重要,所以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訓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結合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競技促進實訓教學,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辦法。例如師范生基本功技能大賽,學生參與的熱情就很高。江西省教委師范處2008年推出了第一屆師范生基本技能大賽,要求師范生在演講、鋼筆字、毛筆字和粉筆字以及課件的制作上,能一展自己的基本功。筆者單位每學年都要在班、系兩級舉行演講、辯論、朗誦、書法、制作課件等比賽,在比賽之前讓相關老師給學生作輔導,但主要準備工作由學生自己去做。導師團對此項活動進行全程指導,葛林、萬師齊等學生代表學院參加省里比賽取得了不俗成績。在全省師范生基本技能大賽中,中文系有五位學生分獲二、三等獎,特別是本科組,獲得團體總分第四名的成績。2010年學院為迎接省里第二屆師范生基本技能大賽,先舉辦了本校的選拔賽。通過指派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參賽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
以師范生基本技能大賽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舉辦類似的大賽的確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我系為例,為參加學院的師范生技能賽,系里先舉辦了預選賽。學生知道如果能獲獎,對將來他們應聘教師很有幫助,因此踴躍報名。通過比賽,他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不足,明確了努力方向。而對預賽選拔出來的學生,系里分別指定了三位在書法、演講和課件制作上有經驗的老師,對他們進行了專門的輔導。這樣便可彌補其中某一項內容的不足,使他們在師范生的綜合素質上得到整體提高。
【漢語言文學實訓教學行動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漢語言文學論文02-17
漢語言文學論文05-24
漢語言文學教學畢業論文11-13
漢語言文學論文提綱06-28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05-15
文學翻譯創新分析論文05-02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11-23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03-25
漢語言文學論文2000字02-20
漢語言文學 畢業論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