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由文化導入談對外漢語專業漢語教學改革
摘 要:對外漢語專業的漢語教學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的工具性層面,而應深刻地把握教育規律,把語言教學置入中華文化的背景下開展,積極改革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構建文化導入機制,全面樹立漢語文化教學理念,不斷提高學生運用和傳播漢語的能力。
關鍵詞:對外漢語 教學改革 文化導入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和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漢語熱”在世界各地方興未艾,與此同時,對外漢語專業在國內各大高校紛紛設立,招生規模也越來越大。然而,長期以來,文化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專業漢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局限于語音、詞匯、語法、文字等基礎理論教學,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難以從更高層次上掌握和理解漢語,也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面對這一問題,文化導入觀念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漢語、外語甚至其他學科領域應用開來。
所謂文化導入,即教學過程中要廣泛涉及文學、歷史、哲學、地理、民俗等一切與文化有關的因素,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知識性,提高教學質量。為了更好地加強對外漢語專業教學,我們倡導構建文化導入機制,以“了解文化、掌握語言、學以致用”為基本目標,全面樹立文化教學理念,堅持語言和文化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借語言文化的滲透,潛移默化地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好的對外漢語教學師資。
一、文化導入背景分析
要使對外漢語專業的漢語教學適應中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及教育教學規律,就要將其置于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要想學好漢語,必須同時學習中華文化
“語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而是一套發音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1]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核。千百年來,漢語的學習和傳播始終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在漢語教學中,學生要真正理解中華文化,必須掌握作為該文化載體的漢語;學好漢語,必須同時學習漢語所負載的中華文化。越是深刻細致地了解中國的文學、歷史、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細節,就越能準確地理解和使用漢語。
(二)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嚴重脫節,必須結合進行
學習漢語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掌握一種技術,而是在掌握漢語的基礎上,深刻地理解和領會中華文化。文化知識和文化適應能力是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文化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專業漢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漢語教學變成了僅限于傳授學生字詞句、說話、寫作等基本應用知識的技能課,文化內涵的缺失導致了學生對漢語之美認識的嚴重不足,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不斷下降。教學實踐證明,漢語教學必須也只能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同時,積極倡導現代教學理念,才能重新激發其活力,展現其魅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漢語正面臨危機,必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注入新的活力
這一點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漢語教學而言尤為重要。當前,各種外來語言勢力、網絡語言等紛紛進入漢語表達范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漢語,純粹性日漸消解,功利性不斷強化。同時,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導致漢語同傳統文化之間不斷背離、迷失和錯位。“漢語正面臨著危機,拯救漢語,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這已經成為當下許多學人的共識。同時,目前漢語所面臨的這種危機,也給對外漢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歷史性的課題,我們必須勇敢地承擔起漢語復興的歷史使命,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認識漢語、了解漢語、用好漢語,從而向全世界推廣和傳播漢語。
二、加強文化導入意義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在語言教學中,發掘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是必須而必要的。通過對教學實踐過程的認真總結與分析,我們發現,文化導入對漢語教學具有普遍的意義,而在當前的對外漢語專業漢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占據更大的比重,承擔更多的使命,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一)通過全方位的文化滲透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所謂文化素質教育,就是利用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精神文化成果,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品格修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素質教育的實施,核心之一就是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漢語教學是素質教育過程中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和交際能力,也可以借語言文化的滲透,潛移默化地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綜合素質,為將來傳播漢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通過積極的文化導入,重新挖掘和弘揚漢語中深厚的文化內涵
漢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無論語音、詞匯、語法、文字還是修辭,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折射出漢語發展中的不同特點,在漢語昂首走向世界的今天,漢語教學理應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語言文字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載體,同時,語言文字又是重要的文化事象。”作為當代大學生,必須對漢語背后的文化內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通過彰顯語言的文化屬性,賦予漢語教學嶄新的活力
在漢語教學中,無論是教還是學,都要與語言的文化屬性緊密結合,才能保持這門課程的活力。中國數千年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漢語不斷發展的源泉。漢語教與學的過程必須與中華文化如文學、歷史、地理、民俗等知識相互融合,賦予漢語教學嶄新的活力和學習漢語的不竭動力,切實提高教學和學習的質量。
(四)通過語言和文化的廣泛聯系,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漢語本身是一種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有趣味的語言,漢語教學應該在課堂上將語言與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系和相互影響展示出來,通過文化的導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承認這種‘文化特性’的存在,并了解這一‘文化特性’的產生過程,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全面地理解這些詞匯。”如在語音教學中適當加入古詩詞格律、節奏、風格等知識,在漢字教學中講授漢字發展史和中國書法等知識,以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
三、如何建立文化導入機制
通過對教學實踐的分析和總結,我們認為,對外漢語專業的漢語教學中應著重建立文化導入機制,即以文化導入為中心,以教學內容改革為重點,以教學方法、考核方式調整為手段,以教材調整等為輔助,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綜合人文素質。
(一)以文化知識的導入為中心,不斷增強漢語教學的文化深度
梁潄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曾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屬性也是與生俱來的,沒有文化的語言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對外漢語專業的漢語教學改革中,必須重視人文知識的參與。在對外漢語專業的漢語教學中,必須把漢語置入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學習和研究,還漢語教學以本來面目。如結合古代語料、語言趣話等,追溯漢語發展的歷史;結合文字發展史講授漢字構造演變;結合詩歌韻律講授語音知識;結合文化變遷講授語法結構推演;結合歷史知識講授詞匯更替等等。既以豐厚的傳統文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漢語的文化認同,而且還可以提高教學的文化高度。
(二)以教學方法革新為手段,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當前對外漢語教學師資中,許多人未經嚴格訓練就走上了講臺。這些教師的特點,據李泉先生分析,主要有忽視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忽視對學習者的了解,忽視教學語言的可接受性,忽視教學活動的可預知性,缺乏平等觀念和包容意識等。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和實踐的能力,由于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將來要從事教學工作,所以實踐能力的鍛煉顯得更加重要。一定要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參與式教學、調研式教學、探討式教學等,努力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應用為先導的教學模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立足課堂但不局限于課堂,以實際應用為最高準則,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漢語教學既要符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任務,還要緊密結合對外漢語教學實際,針對留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引導學生在實際運用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去與留學生舉行互助語言學習,舉辦雙語晚會等,鍛煉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同時還可增強學生學習和傳播漢語的神圣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教學內容改革為重點,努力擴充漢語教學的信息量
“語言教學包括第一語言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來講,一方面他們要接受第一語言教育,同時畢業后又要對留學生進行第二語言教育。他們在其中有身份和思想的轉化問題,既要學好,也要教好。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的體驗式教學,把文化行為訓練納入教學體系之中。在不改變課程目的、性質的前提下,在語音、詞匯、語法、文字、修辭等教學環節中適當增加文化知識的教學比重。如:漢語語音教學中可講解漢語語音演變的歷史、漢語共同語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要素;詞匯教學可著重介紹漢語的詞匯系統、詞匯的發展演變、詞匯的色彩意義等,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語法教學應從新的高度認識漢語的結構規律,認識古今漢語語法的差異,介紹漢語語法研究中的新動態、新流派,同時要廣泛涉及語法變化背后的文化因素;漢字教學除介紹漢字的發展、現狀、信息處理、漢字與漢語的關系等知識,還要著重講解漢字背后的文化故事;修辭教學應引入新興的語用學研究成果,廣泛涉及文學、歷史、民俗、禮儀等知識,改變修辭教學的枯燥現象等,以有助于學生認識漢語的過去和現狀,思考漢語的未來,為將來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建立良好的知識儲備。
(四)以教材和手段更新為輔助,積極擴大學生的文化知識閱讀面
同其他專業的漢語教學一樣,對外漢語專業漢語教學也要大膽試用新版教材,使學生能對學科最新科研成果有所了解,從而拓展知識面和研究視野。以《現代漢語》為例,目前普遍使用由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但此教材知識體系相對陳舊,未能及時反映新的科研成果,例句和習題的編排也已過時。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單一教材無法滿足教學和學習的雙向需求,因此應該根據課程自身的特點,緊跟研究前沿,積極引進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不同學習興趣,補充相應的參考讀物,有針對性地推薦好的《現代漢語》讀本,供學生自學或參考。條件成熟時,可根據教學實踐編寫更具時代特點、更符合學生要求和教學實踐的教材。另外,傳統的講臺黑板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多媒體兼有的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功能,既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又可以讓他們學會將來從事教學工作必須的基本技能。
綜上所述,對外漢語專業的漢語教學一方面要緊密結合高校中文系現有漢語課程建設體系,另一方面也要與其他相關學科有機結合,緊緊圍繞中國傳統文化這一核心,全面倡導漢語文化教學理念,建立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機制,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養成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學習、使用、推廣漢語的良好習慣,為漢語走向世界做出更多的貢獻。
注 釋:
[1][波蘭]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費孝通等譯,中國民間藝 術出版社,1987年版。
朱競:《漢語的危機》,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語文出版社,1996年版,。
李成,張曉杰,于文海:《傳統文化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中的功 能》,《文化學刊》,2006年第2期。
王寧:《中國文化概論》,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第288頁。
張曉璐:《語言、文化與思維》,參見潘文國主編《漢語國際推 廣論叢》(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頁。
李泉:《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的若干問題》,載趙金銘 主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跨學科探索》,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岑運強:《語言學基礎理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版,208頁。
參考文獻:
[1]李曉琪.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張和生.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與教師培訓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6.
李泉.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崔永華,楊寄洲.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 版社,2003.
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
[波蘭]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中國民間藝 術出版社,1987.
[10]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淺談由文化導入談對外漢語專業漢語教學改革】相關文章:
試論文化導入的對外漢語文化詞匯教學法12-10
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游戲教學03-18
試論對外漢語專業語言學概論課教學改革03-07
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顏色詞的構成分析03-22
淺析對外漢語專業“漢語寫作”課的幾點思考03-18
試論對外漢語專業的現代漢語教材建設03-22
談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03-19
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03-19
淺談對外漢語教材中離合詞的分布及看法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