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年醫學論文
現如今,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年醫學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老年醫學論文1
【關鍵詞】名老中醫;徐經世;教育方法;成長因素
徐經世,男,1933年1月28日生。安徽省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安徽省中醫藥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安徽省委保健委專家組成員。曾歷任安徽中醫學院成人教育部主任、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院長、黨委書記等職。為醫之道惟德惟術,有濟人之術,必有濟人之心者,方可為蒼生良醫。故醫者宜存仁心以濟世,存仁術以濟人。徐經世樂善好施,謙恭好學,精勤不倦,淡泊名利,堪稱一代儒醫。從其所走過的路,讓人足以看出他的成長歷程是怎樣得影響了一代名老中醫的造就。
1 成長歷程
徐經世[1-2]祖籍巢湖,安徽巢湖市黃麓軍徐村人,是解放前有名的文化村,距離張治中將軍家鄉3里路。抗戰前全家定居肥東,生于肥東湖濱徐駱村。此村也是文化村,比鄰巢湖長江,河中木船運輸,此種商船來往,大宗商業臨河而出,村里有錢紳士創辦朝霞學社。張治中曾資助創辦黃麓師范學校,1946起,徐經世在其附小讀書,因距家有10余里路,來往不便,即住校學習。在肥東成長,后來合肥,業已60個春秋。
徐經世生活之地,隸屬今之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匯合于此而得名。歷史上屬古之廬州,又名廬陽,是昔日的"淮右首郡,吳楚要沖",現為安徽省省會,列中國城市五十強之一。合肥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素以"三國舊地"聞名于世,當年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威震逍遙津;到了南北朝,合肥依然是南北軍事前沿陣地;北宋時,又變成抗金前沿;而明末,張獻忠領導的起義軍曾智取合肥;及到清末,太平天國李玉成與曾國藩指揮的湘軍在此會戰,取得了三河鎮大捷;大大小小的戰役不斷證明著合肥曾是名副其實的"淮右襟喉、江南唇齒"。
合肥尚是全國衛生城市,有著名的逍遙古津、教弩梵鐘、蜀山春曉、包河秀色、李鴻章故居景點;有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浩淼的八百里巢湖包公文化旅游區、徽園、西郊風景區,并將昔日只在府苑別墅里才有的亭臺樓閣、水榭回廊搬上街頭,建成似翡翠項鏈般的環城公園,營造出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亮麗景觀。
合肥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因北宋清官包拯生于此、長眠于此而有著"包公故里"之美稱。合肥歷史上的名人還有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締造者楊行密,清末名相李鴻章,臺灣第一巡撫劉銘傳,愛國將領聶士成。到了現代,則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楊振寧,旅美女詞人、知名學者闞家等。
徐經世依托的安徽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創建于1959年,2004年增掛安徽省中醫院機構名稱,是一所集醫、教、研、防保與康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甲中醫醫院,是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確定的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目前擁有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65人,有傳統療法治療中心、體檢中心、名醫堂等11個診療服務中心和52個專病特色門診。附院承華佗神韻,繼新安衣缽,發揮名老中醫的傳幫帶作用,造就了一批部級名老中醫和江淮名中醫。近年依托名醫堂,啟動老中醫工作室工作,年輕中醫在繼承中汲取學術精華,在實踐中創新理論,一大批中青年專家脫穎而出,形成了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老中青結合的學術梯隊。徐經世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和文化環境下成長并發揮著作用的。
徐經世曾祖父母,均為當地私塾先生,曾祖乃晚清秀才;祖父徐恕甫,在清朝廢科舉后,也從私塾,1956年調入安徽省中醫進修學校,任《傷寒論》教員;1957年任安徽省中醫研究所研究員,在1959年成立中醫學院和安徽省第一康復醫院時,是接納治療抗美援朝傷病員的中醫顧問,后仙逝。
父親徐少甫,姊妹4人,2個妹妹均不幸夭折;姐姐80多去世,家在肥東。少甫后因署瘟高熱英年早逝,時30歲,學業剛成,惜乎憾哉。徐經世時年4歲;11歲時母親也因急性心肌梗塞撒手人寰。以后唯賴祖父母撫育,并潛心讀書。經世尚有2個妹妹,幼時也均由祖父母撫養,小2歲者現康居上海,小3歲者康居巢湖。徐經世后與童氏女結婚,相依為命,現為合肥市無線電一廠退休職工。徐經世膝下有1子3女,學業皆有建樹,惜無后代從醫。
徐經世傳承既有家傳、私淑傳統方法,又有現代教育經歷[1]。"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古代醫生把醫療經驗作為家庭謀生的本領,將其傳授給自己子女,形成父傳子、子傳孫的世醫。父子式的師徒關系,有著明顯宗族系統的血緣傳承,即所謂家傳、祖述。千百年來,正是對代代中醫先賢們的經驗傳承并不斷光大,才有了現今較為完善的傳統醫學。晚清前,安徽名醫輩出,尤以家傳為主的新安醫家引人注目。但近半個世紀,安徽中醫臨床大家鮮少。2000年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遴選出中國百年百名臨床大家,徐恕甫在列。徐恕甫,早年懸壺廬巢,名播江淮。他曾告誡后學:"仁政仁術,同為一體。余已年逾古稀,晚景無多,雖每欲集同道發掘祖國醫學遺產,然學薄能鮮,心余力拙。惟望我醫界青年有志諸君,本英明賢達之智慧,苦力搜求,固當從新鉆研科學,亦不能厭故拋棄寶貴中醫,毋淺嘗而輒止,毋畏縮而不前,以發掘我國神妙之醫學。"而如今,徐經世先生也年且耄耋,也常告誡弟子:"中醫學習是要悟性的。實踐的提高在于悟。搞好中醫繼承需要我們刻苦學習,用心體會,把學到的知識加以積累,在實踐中不斷升華。"[3]
名師出高徒。徐經世幼年從研讀《四書》、《五經》開始,逐漸旁至諸子百家,為其以后學習中醫理論,打下良好的古文字基礎。后由祖父徐恕甫言傳身教,從背誦《藥性賦》、《湯頭歌》、《瀕湖脈學》等開始,然后精讀四大經典,反復研讀《醫學心悟》、《臨證指南醫案》等臨床醫著,深刻領會祖父辨證思維和處方用藥技巧。
曾受省中醫管理局委托,2000年開始徐經世偕門弟數名對祖父遺存手稿進行搶救性整理。先是列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此為安徽省對老中醫的發掘整理研究立項開創了先河。隨后多年,影響諸多老中醫項目成為本省科研項目。徐經世結合昔學,參閱祖父遺留的醫案、醫話和臨證心得手稿,進行精心整理,出版了專著《中醫臨床家--徐恕甫》,2003年還獲得安徽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獎。
徐經世尚私淑歷代諸多名家,如理脾宗東垣,和胃效天士;崇尚丹溪滋陰學說,提出了許多弘揚醫理的`獨特觀點。中醫教育的歷史,歷來雖以師徒傳授為主,但不排斥正規化中醫教育。早在南北朝即有政府開設專門的醫學教育機構。目前,我國有30所高等中醫藥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醫藥學校,為國家培養約27萬中醫人才。院校教育為中醫教育建立了正規專業的學校辦學體制,不僅實現中醫教育的大規模、高效率辦學,培養大量中醫專業人才,而且促進了中醫學科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既保存中醫特色,又融入現代的科學指導思想,同時加速了中醫與世界的接軌。徐恕甫于1956年任安徽省中醫研究所研究員,一邊臨床,一邊在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安徽中醫進修學校任教員,自行編撰《傷寒淺解》教材4冊,為全省招收的進修學員講授經典課程。徐經世先隨祖父調動舉薦到學校深造,畢業后任安徽中醫學院內科教授,為學生以及附屬醫院實習生講授臨床課程,同樣以臨床依托,理論指導臨床,再從臨床升華理論,兩者結合,反復經臨床、教學和實踐的歷練。應該肯定的是,現代院校教育基本實現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規模化、標準化和教育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較好地完成了與現代教育制度的接軌。假若能在此基礎上注重中醫學術本身特點的傳承,正確引導,發揮學員能動性,那么,造就成批的中醫藥優秀臨床人才是完全可能的,相信應該比單純的師帶徒占有明顯成才優勢。徐經世先后被遴選為全國第2、3、4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以此方法培養了多名優秀繼承人,如陶永、卓思源、樊巧云等。國家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下發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管理辦法文件,給每期500名老中醫每人選配1-2名中青年業務骨干之繼承人,采取師承方式進行培養,以達到繼承、整理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培養造就高層次中醫臨床人員之目的。遴選的繼承人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審批后,報人事部、衛生部備案。可見現代意義上的師承教育包括院校中研究生的教育均屬于高層次的政府指令性師承教育,是在專業基礎教育及實踐之后的繼續醫學教育。
1999年12月及2004年,安徽省中醫管理局先后下發文件,由政府指令性要求培養安徽省跨世紀中醫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和江淮名中醫,先由國家中醫管理局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相關領導出面主持拜師儀式,隨后實施3年的培養計劃,每年進行20余項指標之考查或考核。徐老也是這項工作的指導老師,且拜師學生最多,如李澤庚、王化猛、韓寧林、張國梁等均是其中高層次門第。鑒于徐經世培養人才的成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在2006年授予他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予以表彰。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余靖等出席頒獎儀式,并在"傳承中醫,弘揚國粹"巨型簽名卷軸上簽名;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還授予徐經世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優秀指導老師光榮稱號。
國家和各省發展中醫藥條例,均提出要重視和支持中醫文獻的收集、保護、整理以及有獨特療效中醫診療技術的發掘和利用。2007年7月18日,安徽中醫附院也專門下文成立了徐經世名老中醫研究室,配備助手和必要的硬件設施,進行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的總結。
徐經世自1951年正式跟隨祖父侍診;1956年安徽省中醫進修學校進修,1957年留校從醫、任教工作,并一邊臨床,一邊繼續深造,時光飛逝,迄今有近60年從醫歷史。歷代名醫中他推崇和崇拜諸多,如李東垣、朱丹溪、葉天士等。從這些醫家學術中,他汲取充足必要的養分,使自己臨床中能夠游刃而有余。如今可說他已是"病家滿天下"、"桃李滿天下"了。
2 傳承師徒
古老的中醫學,多年來通過一代代學術經驗傳承,才使其可以發揚光大。徐經世主要受業于徐恕甫,他又傳授給了諸多門徒。
2.1 徐恕甫授徒
共5人。徐少甫,30余歲學成之時,英年早逝。徐經世,部級名老中醫。郭幸福,舒城人,為嗣超公子,1965年安徽中醫學院首屆本科畢業,乃安徽省著名中醫臨床家,現為安徽中醫學院國醫堂主任醫師,曾以75歲高齡,參加國務院頒布的《中醫條例》政策競賽,榮獲三等獎,可喜可敬。吳德慶,曾在徐恕甫先生調離家鄉來肥后,旋即在巢湖肥東一帶名氣大振。2009年去世。羅申道,學徒,中途因家事退出。
2.2 徐經世授徒
凡20余人。目前較有影響的有:一、陶永,1957年生,浙江紹興人。1983年畢業于安徽中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中醫內科主任醫師。為徐經世全國第2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大弟子,率先研究徐經世學術經驗,先后發表相關論文10余篇,主持承擔老師臨床課題3項。二、王化猛,1963年生。1986年畢業于安徽中醫學院,現為渦陽縣人民醫院主任醫師,科教科科長。是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的全國基層優秀名中醫,安徽省衛生廳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衛生廳中醫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亳州市政府首批、第2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市政協委員。8次分獲省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青年科技獎;主編《中國道家醫學文化研究》1部;發表老師中醫學術經驗論文20余篇。傳承方面似有神悟之處,被徐老譽為最得意門生之一。重點協助老師完成2部專著,整理部分醫案,撰寫發表老師一些重要論文。傳承方面,如徐經世注重未病研究,王化猛則承其學術,有所發揚,在國內創造性提出"慢性肝炎無證可辨型"新理論,并進行系列探討,日本業內曾介紹[4]該項成果;再如,徐經世注重中州膽胃調理,王化猛則系統總結徐經世該專題,并付諸臨床,尚對其消化復寧湯進行文獻追根式研究,與脾胃、膽胃升降理論有機結合,研究得以充實。三、張國梁,1961年生。1984年畢業于安徽中醫學院,中醫附院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感染科主任。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手足口病、艾滋病臨床專家組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肝膽專業委員會委員、防治艾滋病分會常務委員,安徽省中醫藥學會肝膽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主持國家、省、廳級科研項目8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參與專著編寫3部。對徐經世的消化復寧湯進行實驗研究,用現代方法對老師用藥特點進行數據分析,是難得的現代化中醫臨床研究型人才。四、韓寧林,1960年生,1984年畢業于安徽中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醫學碩士,急診科主任。是安徽省醫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委員、血液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中醫藥學會急癥專業委員會委員。五、卓思源,中醫內科研究生,副主任醫師,是徐經世全國第4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現為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發表老師學術思想相關文章10余篇,承擔老師臨床研究課題2項,為繼承人中后起之秀。
尚有諸多優秀弟子,在此恕不一一列舉。
【參考文獻】
[1] 陶永,王化猛,張國梁,等.從徐經世學術傳承歷程看老中醫繼承方法研究.亞太傳統醫藥,2009,(1):5-7.
[2] 王化猛,陶永,張國梁,等.徐經世治學思想及學術思想探微.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8,(6):27-30.
[3] 卓思源,陶永,王化猛,等.奮蹄岐黃,發古說今--徐經世老中醫同青年中醫談臨床.中醫藥通報,2008,(1):42-43.
老年醫學論文2
1.資料與方法
1.1治療方法
在治療前對患者進行了細菌測試,在測試明確了病原體的情況下采取具有針對性抗生素進行治療,根據患者癥狀的輕重程度采用不同的靜脈用藥和口服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對呼吸困難的患者采用吸氧治療,以此來穩定患者的身體基本機能。如果患者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需要采取氨茶堿0.25靜脈滴注,在治療過程中如有過敏反應者就需要在測試過敏源之后及時調整用藥。在患者病情減輕的情況下,還需要1周左右的鞏固性口服用藥,同時需要10天左右的營養支持。
1.2統計學分析
本文結果均使用SPSS13.0forWindows統計軟件處理實驗數據,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本組的360例病例全部做了細菌培養,其送檢率為100%,同時檢出302株菌(部分患者出現多次感染多次送檢)。通過對患者進行藥物控制治療,大部分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均有所減輕,但也有重癥患者在其他基礎病的影響下死亡。根據臨床資料分析,部分患有嚴重基礎病的患者,由于其自身的多種綜合性疾病讓其病癥變得更為復雜。在本組病例中本均采用了抗感染藥物,其中靜脈藥物為31種,口服藥物為24種。在用藥前均對患者進行了抗敏性的測試,根據患者的抗過敏性及耐藥的反映對用藥進行適當調整。
3.討論
3.1臨床使用抗生素注意事項
本組病例中患者全部為老年患者,其身體的基本機能處于一個較弱的狀態,如果過量的使用廣譜抗生素,就會讓患者體內的.正常菌群失調,影響了正常的身體代謝功能,并減弱患者較弱的身體抗病機能,嚴重者可能導致患者死亡。總之,在對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治療上盡量避免大量使用抗生素。同時對患者在用藥后的危害要及時調整,必須確保老年患者身體免疫力保持在正常范圍之內。同時在治療過程中要堅持對老年患者身體指標進行全面監控,做到疾病早防范。
在對本文病例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后得知,病原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較為嚴重。例如:耐萬古霉菌、屬β-內酰胺酶、克雷伯菌、嗜血桿菌、白色假絲酵母菌、葡萄球菌、大腸埃希氏菌等的耐藥性都較高。所以,在對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抗生素用藥時,需對藥物的用量、用法、療程及毒副作用等進行監測,力爭做到及時控制感染。
3.2基礎疾病對呼吸道感染的直接影響
在本組實驗的360位病例患者中,基本上都存在較為明確的基礎疾病。在老年呼吸道感染的臨床上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呼吸道疾病加基礎疾病的雙重壓力。在本組360例老年患者的病例資料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的患者都有2種或者以上的基礎疾病。據臨床資料顯示,在臨床上惡性腫瘤是導致患者死亡最高的,其死亡率高達13.4%,次之就是冠心病和肺部疾病,其死亡率分別為6.9%和2.7%。一般情況呼吸道感染中伴有惡性腫瘤的老年患者,其自身機體免疫功能遭到損害,身體抵抗力急劇下降,全身器官出現衰竭癥狀,這種癥狀就會加速患者體內細菌感染的速度,同時出現這種癥狀的患者其呼吸道粘膜在放化療和抗腫瘤藥物的作用下會失去天然的保護膜,最終以至于讓呼吸感染成為了其死亡的主要因素。而有肺部疾病和冠心病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其情況與惡性腫瘤類似。因此,在對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療時,需要提前掌握患者的基礎病情況,以此來及時調整治療措施。
老年醫學論文3
關鍵詞:高職高專層次;中醫養老服務;人才標準
“人才”一詞最早見于《易經》,最初的含義指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的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才的定義也發生了變化。《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將人才定義為:“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也就是說,“人才”有別于“人員”,人員是人力資源但不是人才,人才是社會進步、國家繁榮和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養生保健與疾病康復等。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關鍵靠人才,目前養老服務專門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中醫養老服務專門人才。中醫養老服務是一項新興和特色的職業,從掌握的現有資料來看,各大專院校還未見開設該專業,未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未制訂人才培養標準,因此,本文僅探討高職高專層次中醫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制訂了人才培養標準,可為進一步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和開設相關專業提供參考。
1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指培養人才的具體質量規格和培養要求,培養目標實際上就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機構的具體化,它規定了一個學校或專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中醫養老服務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充分體現開展中醫養老服務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1.1總體目標
立足畢節,面向全省,輻射全國,培養熱愛中醫養老服務事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扎實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崗位工作能力,能夠熟練運用中醫理論和技能從事養老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能力強、有特色的中醫養老服務專門人才。其中,知識目標包括掌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和中醫養老服務專業知識等;能力目標包括掌握基本業務能力、社會工作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等;素質目標包括具備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基本業務素質、人文修養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等。
1.2目標要求
以中醫養老服務崗位工作任務為培養標準,使學生通過3年的學習,能夠系統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從事本專業崗位工作較強的職業能力和優良的服務態度,具有適應相鄰專業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開拓創新的就業創業能力,做事效率高,方法得當,能吃苦耐勞,并能順利通過職業技能工種鑒定,取得一個以上職業技能高級證書。
2人才標準
人才標準是各專業在培養人才的知識、能力與素質方面的.具體要求,人才標準實際上規定了該專業培養什么樣的專門人才。
2.1知識要求
知識是對培養對象的知識素質要求,專業知識方面要求掌握中醫基礎理論,例如中醫診斷學、中藥方劑學、中醫養生學、傳統康復學、針灸推拿學、保健刮痧學、中醫藥膳學、中醫傳統運動學等基本知識;掌握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原則以及治未病的理念;掌握中醫健康體檢、健康評估和健康干預的基本知識;掌握慢性病的管理和中醫康復治療基本知識;掌握一般危急重癥中西醫應急處理基本知識;掌握英語聽、說、讀、寫和計算機應用的基本知識;熟悉太極拳、八段錦、健身氣功、藥膳食療等中醫健康養生基本知識;熟悉臨床醫學概論、康復醫學概論、健康管理學和預防醫學等現代醫學基本知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了解養老服務機構和老年行業產業相關法律法規和基本管理知識。
2.2能力要求
能力是對培養對象專業能力的素質要求,包括本專業技術能力、工作能力、社會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它是人才標準的核心。具體要求具有對老年人進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護理的能力;具有運用中醫治未病理念、中醫養生保健知識、中醫特色康復技術和現代醫學基本知識,從事中醫養老服務一線工作的能力;具有開展健康咨詢、未病管理與治療等健康管理服務的能力;具有開展中醫健康體檢、健康評估和健康干預的能力;具有慢性病中醫護理及康復治療能力;具有對危急重癥中西醫應急處理及轉診能力;具有英語聽、說、讀、寫和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具有不斷學習、開拓創新的就業創業能力;具有對養老服務機構等的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及隨機應變能力,能夠認真履行為老年人健康服務的責任和義務。
2.3素質要求
素質是對培養對象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人文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質要求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醫養老服務事業,具有為促進社會和諧和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做貢獻的志向;科學文化素質要求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知識,特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人文素質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對老年人有高度的責任心,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價值觀和權利,能夠營造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業務素質要求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熟練的業務能力,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求真務實的作風;心理素質要求心胸開闊,樂觀開朗,寬以待人、嚴于律己,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忍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身體素質要求身體健康,能夠吃苦耐勞。
【老年醫學論文】相關文章:
醫學論文05-16
醫學論文撰寫的步驟和醫學論文的發表03-05
醫學論文寫法11-20
醫學論文寫作12-11
醫學論文寫作11-15
本科醫學論文精選11-24
人文醫學論文02-25
關于醫學論文格式及醫學論文寫作方法12-02
醫學論文資料的準備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