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冠心病證治的中醫醫學論文
冠心病血瘀證的共性已為臨床及實驗研究所證實,而肝氣郁結在血瘀證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冠心病證治的中醫醫學論文,歡迎來參考!
一、芳香溫通
1.溫通心陽 《靈樞五味》曰:“心病者,宜食……薤”,這是最早用薤白治療心病的文獻記載。薤,即薤白,俗稱小根蒜,味辛、苦性溫,該品辛散苦降、溫通滑利,善散陰寒之凝滯,通胸陽之閉結,為治胸痹之要藥。《金匱要略》在此基礎上創制多首以薤白為主藥的方劑,如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白酒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等,均以溫通散寒為立方主旨。張仲景以“陽微陰弦”高度概括了胸痹胸陽不振、痰濁瘀血乘其位導致陰乘陽虛、血運不暢、胸痹而痛的病因病機。《傷寒論》溫通心陽之主方乃是桂枝甘草湯,經云“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方中桂枝用量大于炙甘草,取桂枝辛溫通陽,甘草甘緩補虛,兩藥配伍,辛甘并用,振奮心陽,溫通血脈,治療胸痹心痛,有如陽光普照,陰霾自散。心陽得通,陰寒、瘀血、痰濁盡皆消除。
2.溫經散寒 在《素問調經論》中認為胸痹心痛的病機為“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歸納本段文字可知,本病疼痛的病機為寒、瘀痹阻心脈,不通則痛。此外,寒邪還可損傷陽氣,兼有導致氣虛的趨向。所以治療方法當以散寒、活血兼顧,并同時配合補益之品為法。從此角度分析,則《傷寒論》中當歸四逆湯最為適宜。當歸四逆湯在《傷寒論》中治療血虛寒厥證,其臨床表現為“手足厥寒,脈細欲絕”。雖未提及心痛的癥狀,但從癥狀上分析體現了血虛、寒凝血脈的病機。根據“異病同治”,病機相同則治法相同的原則,則本方可用于治療血虛、寒凝心脈的胸痹。目前也有應用本方治療冠心病的研究。如楊傳印應用當歸四逆湯原方,根據癥狀加減治療42例寒凝心脈型冠心病患者。根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制定療效評價標準,則病情好轉38例,有效率為90.5%。
3.回陽救逆 汗為心之液,血汗、津血異名同源。《傷寒論》指出大汗大下、火逆燒針等誤治因素可損及心陽。輕可出現“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重則出現“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以及“厥逆汗出,脈微細,但欲寐,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等陰陽格拒或陰盛陽衰的危重證候。此時病情危篤,全身臟腑衰竭,雖同為少陰虛寒,但仍以心陽暴脫、君火亡竭為主要病理基礎。腎陽虛損雖屬必然,然不致如此兇險,故為其次。冠心病心絞痛四肢不溫及四肢發涼的表現,其共同發病基礎為血液循環障礙。其即中醫的“四逆”,四逆是指四肢逆冷,由指端向心方向發冷。芳香溫通心陽之方劑多以回陽救逆的干姜、附子為君藥,多配合補氣藥,回陽救逆,陽氣運行,則血脈通暢。《傷寒論》中有云:“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雷蕊娥等以本方加減治療32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在改善臨床癥狀、心電圖及心排血量(cardiacoutput,CO)、左室射血分數(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s,LVEF)、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期(PEP/LVET)方面優于對照組(32例西醫常規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P<0.05。且對照組有7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而四逆湯治療組無不良反應,優于對照組(P<0.05)。
二、氣血雙補、健脾化濁
中醫認為冠心病病位在心,與脾胃運化失常有密切關系。“治病必求于本”。因此,重視脾胃,并通過調理脾胃防治冠心病才是治本之法。“心胃同治”法標本兼顧、通補兼施,既能補脾健胃啟生化之源以固其本,又能助心血運行通其絡以治其標,補而不助其阻塞,通而不損其正氣,辨證合理,比單行活血化瘀或理氣止痛之法療效更佳。《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開創了從脾胃論治胸痹心痛之先河,其論述:“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人參湯即理中湯,其次如橘枳姜湯等,都是從中焦論治。郭立恒等指出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虛氣血乏源。在治法上應健脾益氣,“標本同治”更有利于機體內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黏度降低,心肌供血狀態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曹洪欣等通過對150例胸痹心脾兩虛證患者的36項指標進行逐步分析,指出益氣養心、健脾化痰法是治療心脾兩虛型胸痹的基本治療法則。王香存、趙國定、李浩等治以補中氣、健脾胃,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中氣虛弱甚者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加減。張映梅應用歸脾湯加減,益氣活血,氣血雙補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氣虛弱型56例,結果為顯效28例,占50%;好轉24例,占43%;無效4例,占7%;總的有效率為93%。于歸脾湯中適當加入赤芍、川芎、丹參、三七等活血化瘀通脈之品,諸藥合用,使心脈通暢、心氣得補、臟腑功能恢復而獲效。
三、活血化痰,宣痹通脈
“痰瘀互結”病機是正氣虧虛,臟腑功能失調,生痰生瘀,導致氣機升降失調,氣血失和。痰凝氣滯,津運障礙,因痰致瘀;血運失調,痰阻絡脈,瘀閉不通,繼而痰濁與瘀血交結,而形成痰瘀互結的病理變化結果。沈紹功認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有胸悶、胸痛、痞滿、痰多黏稠、舌邊有瘀斑、舌苔厚膩濁、脈弦滑等,辨證既屬痰瘀互結,又有脾運化不及的癥狀,提出從痰瘀論治,予以痰瘀同治之方劑,藥物組成為瓜萎、薤白、水蛭、石菖蒲、郁金等,諸藥合用具有祛痰通絡、活血止痛之功。鄧鐵濤認為冠心病早期以“痰”為治,祛痰兼以活血,治以鄧氏溫膽湯,藥用:枳殼6g,竹茹10g,法半夏或膽南星10g,橘紅6g,茯苓12g,丹參12g,黨參15g,甘草6g。痰濕偏重加浙貝母、薏苡仁等;若口干,改黨參為太子參30g,加桃仁、紅花、田七等。到了疾病中后期,則以痰瘀互結甚至瘀血征象更為突出,此時可用失笑散、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少腹逐瘀湯等加強活血化瘀之力,配伍半夏、瓜萎、薤白、膽南星、浙貝母、橘絡等兼以祛痰;痰瘀互結較甚者,可用溫膽湯酌情配伍三棱、莪術、蟲類藥等活血散結之品。
四、調肝活血
冠心病血瘀證的共性已為臨床及實驗研究所證實,而肝氣郁結在血瘀證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情志失調,肝氣郁結,瘀阻心脈乃為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礎。肝氣剛勁失柔,疏泄無度,郁滯不行,“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瘀滯心絡,乃發心痛。明代彰潢云:“肝為凝血之本”。李東垣《醫學發明》說:“血者,皆肝所主,惡血必歸于肝”。《辨證錄》曰:“夫肝氣最喜條達,一遇憂郁之事,則澀滯而不可解”。唐容川《血證論》中說:“以肝屬木,木氣充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通暢”。以上均為肝郁血瘀的最佳論述。國內外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陳可冀院士在《冠心病論治》中也指出,老年人心絞痛的發作常與情志抑郁不暢有關,主張應用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王行寬等提倡“如人病心痛不可止治心痛,必須兼治肝”,其系列研究表明自擬的從肝治心組方(人參、郁金、柴胡、熊膽、白芥子、九香蟲、雞血藤等)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輕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等。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疏肝行氣活血治法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性,抗血栓形成,降低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減輕主動脈及冠脈內膜斑塊的形成和脂質沉積,擴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等作用。綜上所述,肝郁血瘀不僅具有理論基礎、臨床療效,也有一定的藥理學佐證。王進自擬疏肝通瘀湯(柴胡、香附、枳殼、延胡索、丹參、紅花、當歸、白芍、川芎、郁金)治療中醫辨證為肝氣郁滯、心脈瘀阻型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患者83例,取得良好療效,觀察顯示可以緩解心絞痛發作,明顯改善癥狀。
五、結論
綜觀以上文獻,通過總結胸痹心痛其病機治法,可以從中更加系統有條理地看到胸痹病從最初的雛形發展成一個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在證候、病因病機和治法方藥方面形成了更為清晰的脈絡,為辨治冠心病提供豐富而祥實的理論資料,也必將有助于開拓該病的診療思路和研究。中醫學重視“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中醫理論有諸多關于胸痹的防治原則,至今仍為后世醫家所沿用。
【冠心病證治的中醫醫學論文】相關文章:
感冒的中醫辨治思路與分證論治09-03
淺談從脾胃論治冠心病07-29
中醫學論文范文08-06
中醫學論文范文精選09-27
感冒的中醫辨證論治10-28
中醫學論文投稿發表要求08-11
中醫學論文寫作技巧10-31
有關中醫學論文范文10-01
關于中醫臨床醫學論文(通用6篇)06-30
病證結合中醫教育論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