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當代玉雕藝術
縱觀古今玉器,一件好的作品,離不開料、工、藝三方面的要素。其中,料和工是可以用客觀標準去衡量的,而藝則較為抽象,是更高層面的升華。
料通常從色度、細度、濃度、純度、潤度幾個方面去衡量。工,是指治玉人對玉石原料進行雕琢,打磨,拋光,將其變成玉器工藝品或藝術品的過程。多以薄意、浮雕、圓雕、鏤雕、透雕、陰線等雕刻手法通過點、線、面等表現形式在玉材上加以造型,對于玉雕藝術中料和工方面的探討和論著已經很多,在此不再贅述。
我想重點談的是玉雕工藝中的“藝”。
玉雕藝術發展至今已走過了數千年的歷程,每個時期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們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寫照。通過一件件玉雕作品,我們往往能真切感受到作品所折射出的當時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情境。
上古人類出于對自然的原始崇拜和神靈、巫術等的影響,創作了璧、琮等大批禮儀用玉和為鞏固神權與世俗統治的玉器;商代治玉業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春秋戰國時期,禮制逐漸瓦解,學術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在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的儒家,將玉也道德化,賦予了玉許多美德,主張“君子比德于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因而佩玉在戰國時期得到很大發展,成為玉器中的主流;西漢儒家“君子貴玉”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以及“厚葬”的流行,佩帶玉器和喪葬玉器顯著增多;到了宋代,經濟的繁榮及學術思想的突破,使玉器成為文物和文玩,此時的玉器做工精良,題材廣泛,現實主義和世俗化傾向在玉器裝飾領域占了上風。與此同時,遼金等少數民族也沿襲了用玉傳統,這一時期比較有特色的是反映游牧狩獵生活的“春水秋山”玉;明清時期南北兩地玉器普遍發展,是中國玉器史上極其光輝的時代,清乾隆年間,治玉工藝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時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出現了痕都斯坦玉器和深受西方藝術影響的玉雕風格。清代治玉雖然在“工”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許多作品因太過渲染“工”而忽略了玉雕創作的藝術性,這是不值得提倡的。
當代玉雕藝術把玉雕帶入了歷史上又一鼎盛時期,但令人擔憂的是: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背景下,治玉工具越來越先進,而藝術卻漸行漸遠;玉雕作品的價值扶搖直上,而文化氣息卻越來越淡薄。我們當代玉雕創作者該怎樣把玉雕創作與我們的時代特征相結合,創作出兼具文化氣息和深遠意境的玉雕作品呢?
首先應當明確玉雕藝術的定義是什么。所謂藝術,是指運用特定的表現手法來反映生活、傳承文化、揭示思想的一種行為。玉雕藝術就是利用玉這種特殊的載體,通過雕刻、琢磨等工藝手法,以景寓意,借作品內容表達創作者思想的藝術。藝是工的升華,它帶給人們的首先是視覺上的美感,進而是精神上的啟迪,是一件作品的靈魂所在,是玉雕藝術的生命力。
我認為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生活有機融合是探尋當代玉雕藝術的發展方向。玉雕藝術在中國走過了幾千年的歷程,未來它必將朝著國際化的路線發展,只有將“中國概念”和“時尚流行”優化嫁接,才能讓中國的玉器為現代新生人群和國際市場所接受。
首先,可將中國古典紋飾與現代時尚造型相結合,最原始的往往也是最時尚的,大自然中有永恒的法則,正是原始人類對自然的崇拜才締造了我國最早期的玉器文明。上古時代的一些紋飾和玉器圖案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并深受現代人所喜愛,也正是大自然的魅力。一味效仿只是簡單的仿古,加入現代時尚元素,“古為今用”方能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品。
其次,玉雕藝術的風格應多元化,在玉雕題材和雕琢手法上均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羅丹曾說過:“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借鑒為玉雕題材。“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這就要求玉雕創作者時常用眼睛去觀察生活,用頭腦去思考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而后從生活中去提煉美,提煉藝術。
再次,玉雕藝術可作為傳承中國哲學思想的載體,哲學是古今通用的,中華文明中有很多哲學故事以及幽默題材都可用到玉雕創作中。雅園近年創作的山子作品《慎行》、《三駝》、《不明自白》等都是取自中國古代哲學故事,如此以來,一件作品除了帶給觀賞者視覺上的感官享受之外,還能帶給他們意味深長的回憶甚至警示。
關于玉雕藝術,必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但萬變不離其宗,重點還是玉雕藝術的定義與定位。
【淺談當代玉雕藝術】相關文章:
淺談什么是當代的藝術批評02-24
淺談當代藝術理論論文12-15
淺談當代美學轉型與藝術批評03-06
淺談當代陶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論文06-20
淺談當代古箏教學03-08
淺談當代教育和教育目的01-18
我國當代舞蹈藝術的當代性傳承發展02-20
淺談什么是藝術06-16
淺談中國當代油畫的生命審美11-20
淺談藝術教育與民間藝術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