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中國藝術品基金的投資品從何而來
最近參加一個歷史研究方面的學術論壇,在討論到搜集研究所需資料的時候,會議上有人突然說:“我父輩曾經收集過這些資料,并捐贈給了國家,為何這些資料現在都沒了?”由此這一原本純學術色彩的論壇變為了一場討論:有人說父輩捐贈的文物不知為何流失到了拍賣市場,更有人稱,父輩委托相關部門保管的一些書畫如今失去了蹤影。
這個小故事看似與本文的主題無關,其實不然。自中國藝術品基金出現之后,就一直面臨著一個疑問:這些藝術品基金靠什么賺錢?
按照國際通行的藝術品基金的玩法,中國的藝術品基金在很多做法上讓人看不懂:平均為期僅2年的過短投資期限、高昂的稅收和其它費用、過高的藝術品價格,以致于將藝術品基金這一理念引入中國的摩帝富副總裁兼亞洲區總經理黃文叡直接表示:中國的藝術品基金很難賺錢。
但問題是,自2011年以來,涌入中國藝術品基金市場的資金不見減少,只見增多。如果真的不能賺錢,這些藝術品基金又是如何說服投資人,以及風控管理極其嚴格的銀行、信托公司的呢?
對這個問題,藝術品基金的回答非常一致:依靠低價的藏品。很多基金在成立之前,手中就擁有相當數量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的價格往往非常低廉,因此即使基金運營期限再短、市場風險再大、稅收費用再高,它們仍然能獲得相當豐厚的回報。最好的案例就是,曾經在去年被眾多媒體和藝術業內人士所擔憂的2012藝術品基金到期風險,在近期一個個基金波瀾不驚的成功退出中正逐漸消失。
那么,讓我們回到主題:這些藝術品基金所擁有的低價高質的藝術品,從何而來?
當然,筆者承認,那些基金發起者利用改革開放以來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混亂,依靠自身的藝術品投資實力,得以用低價購入藝術品基金,從而利用國內藝術品市場從復蘇到成熟之間的時間差價獲取投資盈利,這肯定是眾多藝術品基金獲得低價高質藝術品的主要來源。
但我們不妨將視線轉向一些偏僻的角落。
筆者多年混跡出版圈,而國有體制下的一些出版社、圖書公司其實是藝術品的一大主要保管者和擁有者。比如比較著名的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下屬的朵云軒,其得以享譽中國拍賣界的最大原因就是“蘇州河沿岸的幾個倉庫里堆滿了好東西”。
而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由于缺乏完善的資料登記和保管措施,這些國有企業所保管的藝術品,隨著時間流逝而悄然消失著。一位出版圈的老人曾經和我如是感慨:“當年我們下面的兩個倉庫里,全都是大家的書畫作品。到了年底,獎金發不出,領導就會拿幾幅字畫去賣掉。我記得當年經手的一幅張大千作品,才賣了65萬。”
也許,這能從一個側面說明,部分中國藝術品基金所持有的低價高質的藝術品的來源。
【淺談中國藝術品基金的投資品從何而來】相關文章:
淺談我國開放式基金的投資風格03-22
養老基金的國外投資:國際經驗與中國的選擇12-09
什么是證券投資基金?03-07
中國畫藝術品市場的現狀及前景分析01-01
中國投資基金發展的若干經濟學分析03-25
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狀態及發展評估報告03-08
淺談中國的教育06-11
投資基金羊群效應分析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