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職校語文教師語言藝術探討論文
[摘要]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職校語文教師應根據授課對象的實際情況,熟練駕馭教學語言,使其具備示范性、引導性、教育性,便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職校;語文教師;語言藝術
語言是一種藝術,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和重要工具。著名捷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在優美自然的教學語言熏染下,學生能感受到舒適的語言氛圍,得到愉悅的體驗,從而流連于知識的殿堂之中,獲得寶貴的財富。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其能夠正確理解和使用生動、恰當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因此,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教學目標決定了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要求比其他學科來得更高,且無論對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職校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薄弱、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欠缺的問題,很難實現用自然妥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另外,他們的年齡剛好又處于青春叛逆期,對稍有“逆耳”之言便有抵觸情緒,這便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語言的運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教學語言要有示范性
常言道: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準備一桶水。作為職校語文教師,要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點的把握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課堂語言方面就要有示范作用。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一)語音標準語文教師的語言必須符合標準、符合學科特點,說標準的普通話,發音精準、字正腔圓、表達流利,成為學生語言運用的典范,讓學生在規范優美的課堂語言環境中受到熏陶。很多職業學校的學生不像小學生那樣愿意開口朗讀課文,也不愿意坦然自如地在課堂上表示自己的看法,更多情況下,他們回答問題也是唯唯小聲。教師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去引領、鼓舞他們愿意大聲表達,提升語言素養。(二)節奏恰當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曾寫到他的一位老師———藤野先生,說他的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極有抑揚”,后來多年后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依然感到他“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可見,在語音標準的基礎之上,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節奏的把握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感知。對不同的文本應該做不同的節奏處理,或舒緩、或明快、或低沉、或高昂,用富有節奏感的語言把學生帶入文本所構建出的千變萬化的意境之中。如《我來到這個世界為的是看太陽》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理想的追求,其節奏主旋律是高亢的;《荷塘月色》勾畫了一個安靜、朦朧、恬淡的意境,可用舒緩的語言來進行教學;《國殤》展現了將士們為國作戰而全部犧牲的壯烈場面,應用慷慨悲壯的節奏來表現。(三)用語規范作為職校語文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語言的用詞規范性,尤其是在課堂中。在信息高速傳播的今天,許多網絡文字和用語一旦流行起來,就爆炸式地開始蔓延,對傳統文字產生不小的沖擊,如“醬紫”“不明覺厲”“我伙呆”“好基友”等。職校的學生都處在十七八歲的年齡,雖然對新生事物接受快,但缺乏是非分辨力,對很多粗俗的網絡語言他們從來不去思考是什么意思就妄加使用,造成污言穢語滿天飛卻不自知的局面。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堅持使用典雅規范的語言,就會對學生有正確的引領作用;相反,如果教師也去趕這個“潮流”,后果更不堪設想。
二、教學語言要有引導性
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使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在語文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需要教師的助力激發出來,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使用恰當的語言安排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簡明扼要,明確目標
語文因其自身學科特點,在思維理解方面主觀性較大,語文教學目標設定也不像其他學科那么精準,但也因此語文教學有了更大的空間。教師語言表達確切簡潔,從教學功能上講,有極大地激發思維、啟迪智力的作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啰嗦模糊的語言會對學生有效完成學習任務產生干擾作用,教師應使用精練的語言,尤其是在明確學習目標、布置學習任務時,要做到句句話說在點子上,不拖泥帶水。職業學校的學生由于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學習能力有所欠缺,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設置較為單一的學習目標,用簡潔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才能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邏輯清晰,環環相扣
職校語文教師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圍繞學習內容,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領學生逐步完成階段性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不斷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需要教師善于駕馭邏輯清晰的語言,保證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緊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教師形成良性的師生互動。正如夸美紐斯所說:“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學習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三)評價精準,激發興趣
語文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中做出的反應要及時進行評價,評價的語言要具體明確,不能含糊其辭。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應明確告知他們這是一篇什么樣的課文,朗讀時需要使用什么樣的語音語調來呈現;當學生順利完成了這一環節的教學任務時,教師不能籠統地說“很好”“還行”“你們真棒”,而應肯定到具體的某個點,讓學生清楚地明白因哪里做得好而受到表揚,從而在下一環節的學習中繼續保持;相反,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也不能簡單粗暴地說“錯了”“這么做不行”“你們不聰明”,而應該落實到問題本身,而不是給學生莫名其妙地當頭一棒。評價精準,讓叛逆期的學生明白教師的批評針對的是事而非人,有利于養成健康積極的學習心態,從而充分激發他們在課堂上的興趣。
三、教學語言要有教育性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可見,文章是傾注了作者情感、凝聚了他們心血和生命的東西。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時應運用好語言這一強大的工具,深入體驗作者的情感世界、理性天空,以情打動人,以理說服人,以幽默感染人,才能編織出語文教學中最美的華錦。
(一)以情打動人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礎上進行。語文教學名家于漪擅長在課堂上運用充滿豐富情感的語言,她在導入朱自清散文《春》時闡述了一段極具感染力的話:“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一提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的生機,有無窮的力量,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就曾經用彩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如此富有激情的話,創設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情境,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耳朵,“聲音像油一樣進入學生的心里,把知識一道帶進去”(夸美紐斯),怎能不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當學生的情感被教師所牽引,課堂氛圍便會和諧融洽,師生良性互動,更好地實現課堂效能。職校學生大多在初中階段學習基礎較薄弱,心理上和教師存在隔閡,不愿意主動和教師溝通,也無法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出內心的情感。語文教師在授課時要抓出契機,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運用豐富生動的語言,以情感打動學生,打開他們心靈的一扇窗,讓學生從心理上“親其師”,從而“信其道”,自覺或不自覺地提升語言表達的能力,汲取課堂涓涓細流中的知識。
(二)以理說服人
語文的學習依托于課文,許多課文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教育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針對職校學生自身的特點,在對文本進行常規解讀后,有選擇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如,講授荀子《勸學》,解釋“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一句時,除了讓學生了解該句的翻譯———“君子的稟賦并沒有什么不同,善于借助外物(學習)罷了”以外,還可聯系學生自身的情況,觀照他們的內心情感,讓他們意識到,作為職業學校的學生,并不“低人一等”,相反,只要堅持學習,努力進取,一樣可以在自己的專業范圍內創造一個令人驚嘆的未來。在解讀李大釗《今》這篇課文時,除了將其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去理解,還可以結合當今的新形勢去感受,“宜善用今,以努力為將來之創造”同樣適用于今天的職校學子,成為鞭策他們珍惜時間、勇敢前行的滿滿正能量!
(三)以趣味感染人
近年來,一直提倡教師授課要“寓教于樂”,“樂學”對教師語言層面便提出了趣味性的要求。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心境密切相關。教師語言形象生動、活潑有趣,學生便能學得輕松愉快,學習效果明顯;相反,教師語言枯燥無趣,一味照本宣科,學生上課便會味同嚼蠟,學習效率低下。講授《工商文明的基因》一課時,“商本位”和“官本位”進行對比中插入一段用故事性語言陳述的“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紅樓夢》(第四回),既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兩者的不同,又汲取了文學經典的養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另外,職校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小插曲”,教師在上課時,發現學生瞌睡,簡單生硬地批評“某某同學,上課怎么能睡覺呢!”遠不如“嘿,趕緊把口水擦一下!”來得效果好。然而我們在強調語言趣味性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分寸,如果“喧賓奪主”式的趣味過多,整堂課笑聲不絕,也會影響知識的傳授和學習。總之,職校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是教師長期在教育教學第一線刻苦錘煉、辛勤勞動出來的結晶。教學實踐不斷啟示著教師們,精彩的教學語言才會有教學的圓滿成功,每一位職校語文教師都需再接再厲,在語言藝術之峰不斷攀登。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王北生.教學藝術論[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職校語文教師語言藝術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探討職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論文11-07
教師課堂語言藝術淺析的論文12-11
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藝術探析論文12-04
高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化探討論文11-17
舞蹈教學語言藝術研究論文11-14
語言藝術播音主持論文12-04
婚慶司儀的語言藝術論文11-13
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