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壁畫看藝術與宗教的關系的論文
一、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
任何繪畫形式都可以用點、線、面、色彩去分析它的構成,現代意義上的平面設計也是建立在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的基礎之上,而敦煌壁畫中的點、線、面的排列構成以及色彩搭配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色,可以給不同行業的設計師以啟發和靈感。
1、從平面構成角度來看敦煌壁畫的形式美
敦煌壁畫中飛天造型是通過人物的形體變化顯現的,身體姿態的翻轉、扭曲,四肢的伸展、擺動,衣裙飄帶的走勢以及背景紋樣的流動感,這些動感都是由線條傳遞出來的富有動感的美。線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靈魂核心,同時也是敦煌壁畫表現特征的精華。在壁畫中無論是“曹衣出水”,還是“春蠶吐絲”,線描都是藝術家創作手法的首選,敦煌壁畫就是在這個傳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藝術家以熟練的畫工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以高度概括的流動線條,豐富絢麗的色彩和機具夸張的形態,表現出飛天靈動優美的韻律和飛騰向上的力量。
敦煌壁畫力求畫面飽滿豐富,在飛天形象周圍常以點的形式裝飾了許多流云,點跡疏密得當,使畫面均衡又富有變化,更重要的是通過點跡能夠襯托出其它筆觸,使得視覺焦點也隨著這些點的方向變化在畫面中游走,使整個畫面動態感十足,同時襯托出飛天絲帶的飄動感,以及飛天形象在畫面中的飛行方向,讓人感覺到這些形象確實在空中飛舞,從視覺上給人真正“飛”的感覺。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常常梳高鬢,戴手鐲,上身右袒,下著長裙,長長飄帶在天花中飛舞,不同的部位被畫師賦予其高度概括的顏色,箏、笙、琵琶等樂器也畫得概括寫意,整體上顯得整齊劃一,塊面感十足。
綜上,敦煌壁畫中點線面之間的對比,穿插,碰撞都處理得恰到好處,點與線的關系制造動感,線與面的關系制造運動軌跡與空間感,面與面之間的關系使結構統一,敦煌壁畫中關于構成方面的寶貴財富值得設計師們去繼承與發揚。
2、從色彩構成角度分析敦煌壁畫的形式美
盛唐的敦煌壁畫華麗至極,各式裝飾紋樣層出不窮。簡單的點線面裝飾形象已不再出現,畫面的秩序感靠每一層裝飾的多少、大小等要素來體現。如盛唐莫高窟第113號窟窟頂桃形花紋藻井的畫面飽滿華麗,中心方井的周圍布置了裝飾力度非常厚重的裝飾物,畫面的秩序感不再簡單依靠色塊區分,畫面中所有的裝飾都用了一樣的色彩組合,而這些裝飾物通過色彩的面積對比和用色組合將主次區分清楚。
敦煌藝術跨越千年,各時期的色彩組合都有不同,顏色艷麗是敦煌壁畫不同時期的共同特點,但畫面卻保持了高度的和諧統一。除了通過中性色以及無色彩傾向的黑和白調和畫面外,最為重要的是這些顏色都按照一定的構成規律呈現在世人面前,例如線條的粗細對比,色塊的大小對比,裝飾程度的繁簡對比等等。正是這些,使得那么多美妙絕倫的形象和鮮艷跳躍的色彩各司其職的出現在畫面上,主次分明。
二、敦煌壁畫的宗教價值
飛天是敦煌壁畫中最出彩的視覺符號之一,唐代敦煌藝術的成就達到高潮,飛天的形象也達到頂峰,其精準的造型、優美的體態、靈動的線條、絢麗的色彩都給人以美的享受。飛天與一般的佛教造型藝術不同,一般佛教的造型藝術多給人靜穆莊嚴之感,而輕雅逸麗的飛天有的直沖云霄,有的魚貫遨游,有的悠然弄弦。飛天這一充滿動感與韻律的裝飾符號,與洞窟內靜止的佛像雕像形成鮮明的對比,動靜結合,緩解了洞窟原有威嚴呆板的格局得以緩解,使畫面顯得靈動豐富,生機勃勃。
人類精神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成為了藝術(這里主要指宗教的藝術),中國人對自由的強烈追求上升為敦煌藝術中的飛天形象。縱觀一系列的敦煌壁畫作品,飛天形象出現頻率最高。飛天吸收了中國中原地區的羽人元素,進而發展成為一種帶有抽象意義的文化符號,蘊含著中國人證明自己生存價值的涵義。敦煌飛天后來又被加上老莊哲學、玄學、般若學以及禪宗學等多種深層的含義,于是進一步向精神化和視覺抽象化的方向發展,進而發展成為中國人追求自由精神的體現,升華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精神,一種向往……帶翼天神逐漸演化成為可以自由飛翔的.人體形象時,這時的“飛天形象”衣帶飄飄,千姿綽約,已經絲毫沒有印度時期的厚重感,這說明中國人精神上的負擔逐漸減輕,藝術形象更加靈動、完美。無論是中國的“飛天”還是外國的“安琪兒”,藝術家對于“天使”都有一種天生的向往和崇敬,藝術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擺脫傳統禮教的束縛,打破宗教固有的限制,創造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的形象。
敦煌壁畫屬于宗教的藝術,它包含藝術,但不完全是藝術作品,它不但有宗教思想,宗教教規,而且有嚴格的宗教繪畫技法。它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得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這一點可以從國內外眾多古代藝術家對于“菩薩”形象的執著追求中得到印證和詮釋。
在古代至今,人們爭相膜拜佛、菩薩,眾多信徒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夢想,從而不斷接受精神的熏陶和洗禮。現代社會中,一些再生的敦煌藝術盡管無法重現過去人們對菩薩的崇拜和敬重,可是他們身上所展現出的對信仰的堅定,現代人能夠形成一種超越宗教、種族和國界的博愛精神。再生敦煌藝術中的代表作-《千手觀音》,演員通過不斷變換自己的動態和手勢,非常形象地刻畫出菩薩造福人間,普度眾生的美好形象,使觀音菩薩在中國人的心中產生強烈的碰撞和認同。再生宗教藝術的表現方式不只體現在舞蹈和戲劇之中,還體現在視覺傳達、裝置藝術設計中,靳埭強和陳幼堅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宗教的再生藝術不但顯示出慈悲精神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指導意義,還能夠體現出宗教意蘊對人民大眾的關懷,并且能夠使宗教藝術再現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說,藝術與宗教的關系是彼此融合、相輔相成的,藝術源于宗教,藝術是宗教的產物,但沒有一個宗教是藝術的產物。對宗教人士來講,他們認為宗教是不是一種藝術不是最重要的,而他們的宗教能不能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解決現世的苦惱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藝術與宗教是有本質區別的,宗教的存在意義在于為人民群眾提供一種人情的關懷,一種精神的寄托,亦或是一種人生的信仰;而宗教的藝術則是藝術家以藝術的手法對宗教意蘊、宗教精神等進行詮釋的一種行為,它是在一個宗教的形成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甚至有時候藝術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是可以高于宗教的,這些在前面的論述中已有所闡述。
回歸到敦煌的壁畫藝術,無論是從藝術層面還是宗教層面上來講,敦煌壁畫藝術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作用,它不僅標志著古代時期勞動人民所取得的最高文化成就,也證明了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最高點。
參考文獻:
[1]易存國.敦煌藝術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3-160.
[2]周大正.敦煌壁畫與中國色彩[M].北京:人名出版社,2000:9-16.
[3]王詩群.隋唐時期壁畫的藝術風格與審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第6期.
【從敦煌壁畫看藝術與宗教的關系的論文】相關文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