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影色彩藝術的美學特征研究論文
198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中放映了自己拍攝的無聲黑白短片,宣告了電影時代的到來。經歷了四十年的黑白影片時代之后,美國導演羅本·馬莫里安于1935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浮華世界》,電影藝術從此走向了繽紛絢麗的彩色世界。隨著人們對色彩藝術的理解不斷加深,色彩在電影中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對背景和服裝的修飾,而是逐步擴大到各個領域,包括表露人物的情緒、刻繪場面特征,等等。攝影師斯托拉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可以看做對上述現象的一種有力闡釋:“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運用光與影象征生與死的沖突一樣。”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文化意味和社會內涵,因而色彩在電影創作中擔此重任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也持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在電影視覺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喚起人的情感波動的因素”。由此可見,對色彩藝術的準確把握以及成功運用是增強電影視覺效果、引起觀眾共鳴的最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成就一部電影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礎的要求。
一、文化之美——色彩的文化內涵
色彩是一門感知的藝術,更是一門文化的藝術,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能夠傳達出不同的文化意蘊。從感知層面來看,按照視覺與溫度之間的感受和聯想維度,色彩可以分為冷暖兩種色系。冷色系以藍色、紫色、黑色、灰色為代表,可使人們聯想到冰、水、冷墻、寒夜、蔭涼等意象,帶給人們寒冷和陰郁之感。暖色系則以紅色、橙色、黃色、綠色為典型,通常會使人們聯想到火焰、陽光、沙灘、土地等意象,帶給人們溫暖和繁榮之感。當然,冷暖色系之間的界限并不是絕對的,那些處于過渡帶上的顏色被統稱為溫色系,在意象傳達和聯想感知方面一般只具有中規中矩的效果,在電影中雖然常用,但并不作突出刻繪。從文化層面來看,冷色系的內涵是寧靜、深沉、退避、壓抑和收縮,在電影中常常伴隨著黑暗、邪惡、抑郁的場景出現,旨在讓觀眾產生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受。暖色系的內涵是興奮、活躍、突出、張揚和擴散,在電影中往往與溫暖、美好、幸福的情節一同躍入銀屏,意欲讓觀眾跟隨劇中人物體會到那種溫馨美滿、積極高昂的心情。
許多電影導演基于對色彩文化內涵的熟練掌握,用不同的意象去詮釋各樣的場景,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也鑄就了影片的成功之路。例如,由日本導演山田洋次執導的著名電影《幸福的黃手帕》,其靈感來源就是對色彩藝術的深入把握。黃色是暖色系中最突出的一種,在日本文化中有幸福愛情的寓意。盡管影片中并未大量使用這一色彩作背景渲染,但整部電影情節都是圍繞“黃手帕”這一意象展開的,其中的文化意蘊也便深深地植入于觀眾的腦海中了。影片中,“黃手帕”作為一種理想而存在,觀眾并不能直觀地看到它,而只能通過對這一暖色與幸福愛情之間的文化聯想去感知。主人公島勇作一直都在尋找著他心愛的“黃手帕”,他能否找到、何時找到對觀眾來說都是個謎,直到結尾處“黃手帕”才終于映入島勇作的眼簾,觀眾此刻與他一道屏息凝神地望著在風中飛舞的“黃手帕”,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以暖色調凸顯溫情文化的電影為數眾多,以冷色調表現陰郁情感的電影也十分常見,由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就是一例。該影片講述了無名刺殺秦王最終放棄,但最后也難逃被處死的命運的故事。在電影配色中,張藝謀以黑色作為主要基調——服飾、戰場、軍隊都是黑壓壓的一片,就連本應金碧輝煌的皇宮都沉浸在黑色的世界之中。黑色的文化內涵是悲傷、恐懼、黑暗、壓抑,很多時候也是死亡的代名詞。這種色調的選擇將主人公無名因面臨決戰和死亡而產生的沉重壓抑感真實地呈現給觀眾,讓觀眾有如身臨其境,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憂傷和絕望,也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壓抑和畏懼之感。色彩的文化傳達不僅渲染了影片氣氛,推動了電影劇情的發展,還把觀眾和情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達到強烈的共鳴效果。
二、傳情之美——色彩的表達藝術
所謂傳情,是指傳達作品人物的內心感情,外化人物的內在世界。色彩作為一種平常至極、簡單至極的物理現象,本身并不具有生命和靈魂。不過,一旦它與人的感知經驗相結合,便會在聯想和審美的基礎上喚起人們的不同情緒。現代的電影制作中普遍借用色彩的這一特征,用色彩與人類經驗的碰撞去傳達不同的情感,將客觀的、無生命的色彩主觀化、活力化,成為傳情達意的重要主體。阿恩海姆在《色彩論》中曾經說過:色彩能夠有力地表達情感,不同的色彩會表達出不同的情緒內涵。這正體現了色彩的表達藝術和傳情效果。
影片《簡·愛》是用色彩傳情的一個經典范例。在電影中,簡·愛起初都是穿著深褐色或黑色的衣服出現的,但當她感受到羅切斯特先生對她的濃濃愛意時,她便換上了以素花裝飾的柔白色連衣裙,身后的背景則是日光普照的蔥綠草地與樹藤,充滿了溫暖與朝氣,簡·愛愉悅的心情也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外化。然而,當她后來得知羅切斯特先生不辭而別,并極有可能與一位貴夫人結婚的消息時,她又換回了以往的褐色衣服。此時,色彩的更換與色彩之間的鮮明對比突出了女主人公跌宕的情感之路,也渲染了她悲痛欲絕的心情。又如,在電影《苔絲》中,起初,苔絲作為一位純潔美好、不諳世事的少女,總是身著一襲潔白的連衣裙,她在暖融融的夕陽中從打麥場上與其他女孩兒結隊而來,唱著歡快的歌曲,享受著勞動結束后的快樂,整個世界都是一片溫馨的橘紅色。橘紅色是典型的暖色調,它介于紅色與黃色之間,與紅色相比更為柔和,與黃色相比更為溫暖,這種色彩的使用恰到好處地傳達了少女苔絲心中愉悅和溫馨的感受以及她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之情。然而,當她經歷了一系列的情感波折以后,生活上也沒有了依托,她從一位無憂無慮的少女逐步變成了一位憂愁苦惱的婦人。她再到地里勞動時,已然是另一幅場景:天總是陰沉沉的,有時還飄著細雨,田地中也是泥濘不堪,人們都穿著灰黑色的衣物,甜菜場里昏暗陰冷、一片死寂。一系列的冷色調都充分地展現了苔絲心中的悲苦與絕望,觀眾能夠強烈地感受到她從純潔的少女淪為嘗盡人間悲苦的婦人所走過的艱辛歷程。這種色彩變換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視覺效果,同時也促進了觀眾對影片人物的理解,起到了絕佳的傳情達意的效果。
三、象征之美——色彩的象征意蘊
色彩是一種文化符號,也是一種情感符號,它能夠傳達一種特定的文化內涵,又能表現一種特殊的心理情緒。色彩的這兩種特性就為其第三個特征做了鋪墊,即色彩具有象征性。在每一種社會文化中,色彩都有其固定的象征意義。盡管各個社會文化有所差異,色彩的象征意蘊也有所不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就整體而言,目前色彩所象征的精神與情感等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重合的,比如綠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和希望,黃色象征豐收、甜美和溫情,白色象征純潔、神圣和樸素,紫色象征高貴、浪漫、優雅,藍色象征神秘、深遠、沉靜、博大,黑色代表嚴肅、莊嚴、陰郁,等等。自電影走向彩色時代以后,電影制作者就開始注意對色彩象征意蘊的把握,并且極富創造性地將色彩的這一特性賦予到電影的表現力之中,對色彩在電影表現力和感染力中的地位也給予了越來越大的提升,使色彩成為象征隱喻、彰顯主旨的重要載體。
例如,在影片《指環王》中,導演對霍比特人居住的夏爾是以這樣一種極暖的色調呈現出來的:藍天白云、陽光普照、綠草茵茵、細水潺潺,小木屋旁開滿各種各樣繽紛絢爛的花朵,茂密的樹林中還有各式誘人的漿果。這些色彩象征著夏爾的繁榮與美好,是對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狀態的一種希望與寄托。當護戒隊踏上了去往末日火山的征途時,一路上陰云密布,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灰黑,藍天白云、翠葉綠草、花朵漿果全都不見了,惟一能碰到的只是那些面目猙獰的長著暗色皮膚的半獸人和代表著黑暗魔法的怪物。昏暗的天空、泥濘的道路、幽深的山洞,這一切都象征著護戒之路的艱險和曲折。離末日火山越近,世界就越黑暗,這就象征了邪惡勢力的黑暗與強大。不過,每當護戒隊的成員遇到危難之時,他們總能獲得指示、絕處逢生。他們獲得的寶物之中有能夠帶來光明的、指點道路的圣物,也有能在半獸人出現時瞬間發出光亮的寶劍,此外,精靈女王出現時則總是一襲白衣,站立于一片光明之中,似有圣光縈繞。這些白色的光亮都是希望的象征,預示著護戒隊終將找到正確的道路并完成銷毀魔戒的任務。
又如,在由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電影《黑天鵝》中,妮娜是終日處在母親保護下的純潔而又簡單的女生,她的整個臥室都是粉白色的,睡衣、被子、床單、枕頭,無一例外,就連母親為她端來的水果早餐也是粉色的。粉白色的色調象征著妮娜單純的心靈。隨著情節的演進,妮娜穿著粉色的外套、戴著白色的圍巾,走進了芭蕾舞團那扇黑色的大門,黑白兩種顏色的強烈對比象征著妮娜即將走出自己的單純世界。妮娜在去舞團的地鐵上看到了身著黑色外套的莉莉,而在回家的路上卻看到身著黑裝的自己,服裝顏色的轉變象征著內心深處的另一個妮娜開始蘇醒。后來,妮娜成為“天鵝皇后”人選,她的白色圍巾便不見了,她練舞時所穿的衣服也從白色變為灰色,睡衣則從粉色變為灰色,灰色由此漸漸地侵入到妮娜粉色的世界中。灰色是白色到黑色的過渡顏色,它象征著妮娜逐步發掘出另一個自我,開始了從白天鵝向黑天鵝的轉變。演出進行時,妮娜扮演的白天鵝在第一幕恍惚不定,而后來經過多重掙扎,她扮演的黑天鵝則在第二幕中完美呈現,但最后第三幕卻是白天鵝墜落并走向毀滅。黑白服飾伴隨著不同的情節交替出現,象征著原來那個怯懦、壓抑的“白天鵝”妮娜的死亡以及勇敢、張狂的“黑天鵝”妮娜的完全蘇醒。
四、結 語
在電影制作的百年歷史中,色彩經歷了從空白到必須、從客觀到主觀、從背景到前置、從無生命到充滿活力與張力的道路。它對觀眾來說不再只是單純的視覺沖擊和感知享受,而是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理解人物內心的重要因素,成為渲染場景、增強共鳴的必然因素,成為觀賞影片時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電影對色彩藝術的使用不僅賦予了影片更為廣泛的文化內涵和更加深刻的表達效果,還從象征意蘊層面增強了影片的修辭效果,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影片的藝術色彩和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1] 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M].邵牧君,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
[2] 巴拉茲.電影美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
[3] 馬爾丹.電影語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4] 梁明,張力.電影色彩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8.
[5] 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電影色彩藝術的美學特征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影視藝術審美特征研究論文04-23
名人微電影美學特征及微電影發展之路02-27
舞蹈藝術的特征研究10-26
美學中審美與藝術的聯系論文11-10
美學思想藝術設計論文12-04
探析電視電影的藝術特征與特點03-19
論藝術探索電影的整體特征03-16
探究電視電影的藝術特征與特點03-19
中華美學思想和漢語語言特征研究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