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藝術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的交融互滲探析論文
以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現代信息技術三位一體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被國家列為未來重點扶持的對象,主要因為傳感技術和通信技術介入人的大腦器官,能夠反射許多信息,并傳遞這些信息;而計算機技術運用于人的大腦,具有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例如,左腦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諸多方法,而習慣依照一定的程序有效地解決已知的問題。因為右腦是創造力和直觀的源泉,是經驗、潛意識的知識庫,具有圖形識別、音樂感知和空間想象等完形直覺的能力,從腦機制來說是創造思維的發源地,有著巨大的潛能。美國的斯佩里曾提出開發人的智慧關鍵在于右腦,只有讓左右腦得到平衡發育、使用,才能充分發揮人腦的潛力①。毋庸置疑,人們經常使用與開發右腦,獲取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生鐘愛小提琴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由于豐富的音樂潛能和靈感,創造的卓越理論即“相對論”,造福人類;數學家陳景潤全身投入鉆研“哥德巴赫猜想”,成績斐然。但是,他一生別無嗜好,連自己的生活也難自理,右腦潛能尚未開發,如何能夠摘取數學王冠上的寶珠。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左右腦既高度分化,各司其職,又密切合作、協調、互為依存、相互作用的功能。只有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而開發右腦潛能的最為有效的教育載體正是藝術教育。
一、藝術教育在大學生完美心靈建構中具有重要作用
藝術教育是藝術與教學的高度耦合,強化圍繞著藝術為媒介,展開一系統教學活動。通常情況下,藝術教育涵蓋了音樂教育、美學教育、人生價值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并提供人生經驗、知識,超越個體私欲的層次。作為新世紀大學生,日后的成才,起著重大作用的往往是非智力因素。藝術教育正是感化人心,規范行為,使之化為內心情感的自覺要求。中國教育家孔子的“興于詩、立于樂、成于樂”(《論語泰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的主張。旨在人生尋求的是心靈之安靜、探求的是價值之理想,需要的是人間和諧融洽,游藝的是笑對一切灑脫。荀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充分肯定音樂感化人心,陶冶性情的作用,指出音樂對人的影響是深入的、巨大的,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人的心性,對人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②。音樂家李斯特在《柏遼茲與舒曼》一文中也談到:“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碑的最純的感情火焰”③藝術教育的內在平等精神和人道內涵,是人生意義實現的精神動力和支柱。“唱著《祖國頌》、《保衛黃河》,一種熱愛祖國的激情油然而生;聽著《高山流水》、《十面埋伏》,就感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豐富底蘊。”整個藝術天堂中,音樂是可以抒發人的情感,喜怒哀樂,動人心弦,引起人們的共鳴,比其他任何藝術形式都更直接、更真切、更深刻。
二、藝術教育在全面開發大學生智力中具有特殊功效
藝術教育包含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經驗的內容,利用藝術媒介把它傳達給大學生,能極大地充實和提高大學生智力素質中的知識結構層面與水平。開發和訓練大腦功能,使大腦兩半球通過相互作用,實現功能互補和協作,共同管理人的意識、心理、思維活動和一切行為方式。左腦處理言語、是進行抽象思維的中心,主要承擔邏輯思維能力的功能;而右腦屬于非結構化、不規則的語言,俗稱音樂腦,主要處理人的情感職責,更是具體形象、發散、直覺思維的中樞。錢學森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者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④人類登月、電腦發明、機器人、3D打印等的使用,都離不開想象力。加強形象思維能力,使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得到更廣泛的拓展,達到情感體驗和理性思維、理想追求和現實態度、科學規范和道德情懷、規范操作和意志自由等多方面的統一。大學生藝術團成員普遍反映,藝術教育活動給人以知識、給人以理想、給人以教喻。通過藝術中的美、和諧的感受去認識、領悟和體驗具體門類的科學中的對稱、規則、和諧,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都會對智力發展產生特殊功效。
三、藝術向科學滲透會給大學生注入新的創造力
藝術給人的影響是多元的,是以情感為核心交織多種心理機能而進行的意象創造活動,可從多元的現象、形式中去尋找事物的本質和因果聯系;科學給人的影響是抽象的理想秩序,是以認知理性為主交織感性機能所進行的概念系統的構建活動,從而揭示自然或社會的某種本質和規律。藝術與科學的不同,不會影響二者的滲透和融合,還會成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強有力的兩個手段,彼此容納、互補、互滲、借重,共同發展。藝術滲入科學,帶給科學以自由想象,把靈感、頓悟以及自由想象帶入科學活動,有助于科學認識真理的因果性;科學滲入藝術,極大地改善藝術創造力,拓寬藝術視野,豐富藝術內涵,深化藝術境界。創造力的培養和創造才能的發揮與廣泛的興趣和廣博的知識基礎密切相關。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經指出“:知識學問有如金字塔,要鋪下一個很寬廣的笨重的基礎,才可以逐漸砌成一個尖頂出來。如果入手就想造一個尖頂,結果只有倒塌。”⑤對大學生而言,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多維思維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熱愛科學、積極地學習人類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以科學為立足點來創造設計人生,就能使人生中有情感的寄托、意義的關懷、價值的創造、夢想的制造和實現,使個性具有豐富性、多樣性、生動性。
四、藝術教育與科技聯姻來營造美麗校園
人生是科學和創造的統一。科學文化是人類理性思維的結果,理性使人類解脫了經驗的爬行狀態而進入社會文明的歷史。藝術創造慰藉了靈魂,顯示人生的價值和情懷,并通過理性來傳播和接受。這種創造性活動協調了人的理性和情感,建構了科學創造的人生的中介環節,使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和諧統一于人生意義的實現過程之中。人的自我實現和潛能的發揮,離不開生存的社會環境。面對高科技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就要與科技攜手、科學聯姻、通過運用各種新軟件,重新綜合設計音頻、視頻,以及圖象、文字、聲響等藝術,形成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多彩的校園文化。正如我國科學家錢學森指出“:科學家要學點藝術,藝術家要學點科學。科學家多懂一些藝術,可以獲得更多的靈感,提高人生境界,從而成就更偉大的事業”,“科學與藝術兼備的通才定會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他還說:“我的科學成就,有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⑥法國作家雨果先生也說過: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⑦。無限寬廣的藝術知識海洋,可通過媒介傳達給大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經驗,能夠極大地充實和提高大學生智力素質中的知識結構層面與水平。參與藝術教育活動,通向群體的過程中,使大學生德智體美得以升華,心靈純潔,意志堅定,綜合素質獲取大幅度的提升。這就是藝術教育對大學校園有序發展的意義和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促進。藝術教育是理想和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具備理想和信念:不畏困難、直面命運、積極改變外在環境、條件、去實現人生價值,成為當代中國“四有”新人。
五、藝術教育是促成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現和達成
藝術教育不只與美育相關,也與德、智、體、勞教育相關。由于藝術教育的特殊性,與其他教育形式的目標內容都有某種程度的涵蓋或包容,具有超脫性、綜合性,是不能被其他教育形式所取代。以藝術教育的形式來進行道德教育,有助于理智戰勝低級情感,給理智以心理力量,把溶解著理性內容的社會情感注入大學生的心靈,產生直接的、巨大的情感沖擊力、滲入倫理結構使人充滿道德的激情。如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至今還激勵著人們前進。藝術教育對智力教育的幫助主要體現在知識建構和智力開發層面,智力不僅指認識能力,而且指創造力。科學發明和創造離不開想象力,而想象和理解為記憶儲存提供了信息,并改善知識和智能結構。藝術教育向體質教育滲透,實現體育的藝術化,盡力挖掘人的自身潛力,獲取對體質教育的追求,喚醒對體質教育的興趣。藝術行為的融入對勞動技藝的傳授也同樣帶來極好的效果,不單提高了生產力,同時也提高了此種生產勞動延續、發展下去的生命力。藝術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審美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方面,藝術教育具有多元價值功能,是審美教育不可取代的;而審美教育也不能被藝術教育取代,否則就泛化了審美教育功能。二者相互借重而又相互滲透融合。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健康傳播,極大提高校園文化質量,增強大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讓藝術走進校園,對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發揮強大的推動作用,還能為高校正在推進的藝術素質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思路,旨在綜合性大學開展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提供一點參考,希望通過加強建設高水平大學生藝術團開辟新的局面。藝術教育如一條無形的線,貫穿于高等院校培養人的各個方面。
【藝術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的交融互滲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門樓的建筑形式探析論文11-29
新聞攝影內容與形式美的表現探析藝術論文11-14
中西方教育與素質教育探析論文07-13
探析直覺感受在藝術教育中的培養03-19
教育即藝術論文11-19
探析英語學習自主性在不同教育形式中的作用03-18
素質教育下的高職藝術教育論文11-29
創業教育探析03-11
幼兒藝術教育領域論文05-21
幼兒藝術教育科研論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