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大學公共藝術專業課開展形式探析論文
【摘 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應針對不同學生、不同課程,制定分層次教學策略,使策略設計注重階梯式、系統化、層次性,注重循序漸進,最大限度提高藝術課堂教學效益,實現學生藝術素養的逐步提升。
【關鍵詞】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策略。
美國學者埃金認為,教學策略就是“根據教學任務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教學策略不是固定不變的,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不同的課程,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為了讓學生科學系統地接受藝術教育,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次設置,注重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課程結構——“金字塔式”課程結構(如圖 1 所示),即把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分為四類:基礎理論課程、藝術拓展課程、地方特色課程、藝術實踐課程。處在塔基的是基礎理論課程,是針對全校大一學生開設的,主要普及藝術基礎理論知識,其余三類課程依次向塔尖遞進,如大二、大三學生在具備一定藝術知識后,可開設藝術拓展課程和地方特色課程,有利于學生熟練運用藝術技能來表達藝術想象,以實現理論與體驗的結合;大四學生則更加注重實踐,可開設藝術實踐課程,以便于將藝術能力轉化為認識社會、認識世界,走向職場的一種有效方式。
課程需要分層次設置,注重普及與提高、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要求教師的教學策略也要有層次性,針對不同學生、不同課程,采取不同的策略,進行階梯式、系統化、層次性的設計,注重循序漸進,實現學生藝術素養的逐步提升。
一、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策略。
基礎理論課程是面向全校低年級學生開設的課程,強調藝術理論知識的普及,培養學生的藝術辨析能力,逐步構建藝術知識體系,因為學生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層次,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所以在教學內容上,應側重于人文性、文化性、藝術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課程內容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體現教學特色和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在教學方法上應從學生興趣出發,注重藝術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教學形式上,以課堂講授為主,可采取大班授課方法進行教學,班級數控制在 4-6 個左右,總人數不超過 200 人。
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投影、網絡等媒介,以直觀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避免過于傳統、抽象的理論講授;也可采取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授課,或者創設有趣的藝術教學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拓寬審美途徑。
筆者以《藝術導論》為例,闡述基礎理論類課程的教學策略。
《藝術導論》是一門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藝術基礎理論課,也是踏入藝術殿堂的人文素質教育必修課。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充分挖掘學生的自身潛能,使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其次,借助情感媒介來實現對知識的掌握與智能轉化。情感是師生互動的催化劑,情感可以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達到思維活動的飛躍,進而領悟藝術的真諦。最后,要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藝術的生命就是創造,人類一旦缺乏創造與創新意識,一切審美都將無從談起。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分清思維定勢與創新思維的利弊,進而樹立正確的藝術觀。
當然,藝術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方式除了傳統的課堂講授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與藝術課程深度融合,通過網絡讓更多的學生接觸到藝術,從而更好地完成藝術教育的教學工作。普通高校可充分利用優質 MOOC 課程資源,將其納入學校公共選修課范疇,不但增加了藝術公選課的數量,豐富了課程種類,也實現了課程設置的多元化,滿足學生自由選課的愿望,同時也解決師資少、選課學生多的窘境,可謂一舉多得。
二、藝術拓展課程的教學策略。
藝術素質拓展課程是為有一定藝術基礎的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的再提高教育,學校根據藝術門類如繪畫、音樂、書法、舞蹈、戲劇、戲曲、電影等劃分多個專業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并經過一定的基礎素質測試,考核合格后方可選修。為了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采取分層級開課,如初級班、高級班。教學內容以各自的專業方向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學生的學習與探索,提高其藝術技能與技巧,并在思維與實踐兩方面都發揮出創造性,最終能夠完成簡單的藝術表現活動,使學生獲得完整的審美體驗。藝術拓展課程的教學形式也有別于基礎理論課程,不能僅以課堂講授的方式進行,還需要教師為學生進行示范,因此,教學形式以“小班”授課為主,學生人數控制在 30-50 人左右,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筆者以《國畫》為例,闡述藝術拓展類課程的教學策略。
《國畫》作為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藝術樣式,中國畫注重以筆墨線條來實現畫中意境的營造,達到“詩情畫意”的境界。《國畫》選修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國畫的形式語言來提升學生藝術感知力,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中西繪畫對比,形成中西交融畫法。西方繪畫的造型基礎是素描,國畫也可以融入西方寫實主義風格,形成在素描基礎上帶有寫實風格的國畫教學模式。
其次,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興趣。中國畫講究意境的營造,在實際教學中可將繪畫、音樂、詩詞有機融合,營造教學情境,更好抓住國畫的精神內涵。最后,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創新思維。傳統國畫教學方式是師徒制,從臨摹作品到寫生,再到創新,最后形成自己的風格。而在選修課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在作品中表達生活感受,提倡學生自主創作,不應把全部時間放在作品臨摹上,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當然,這種教學策略也適用于其他藝術拓展類課程。
三、地方特色課程的教學策略。
地方特色課程是在基礎理論課程與藝術拓展課程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大學所在地域特色藝術,從深度和廣度上探索藝術教育的新內容與新形式,從而拓展藝術教育的新領域。針對大學高年級學生開設的特色課程,教學內容側重于本民族、民間手工藝、本土藝術、本土文化,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開設符合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課程。教學形式以“小班”授課為主,人數控制在50人左右,利用多媒體教室和工作室(繪畫教室、琴房、練功房等)相結合的方式,授課教師既可以是本校教師,也可以聘請民間藝術家走進課堂,與學生近距離接觸,探討高校藝術教育與地方特色藝術的有機契合。
筆者以黑龍江省的特色藝術為例,探討地方特色課程的教學策略。
黑龍江省由于其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使它不同于中原文化,它的黑土地域文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多元一體的邊緣文化,但它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黑龍江省的地方特色藝術種類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被列入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是花棍秧歌舞。龍江花棍秧歌舞源于滿族、漢族的一種民間祭祀性舞蹈,最初帶有驅邪、祈求安康的迷信色彩,舞蹈吸收了薩滿腰鈴舞、漢族秧歌等動作,民間藝術家和教師在風格韻律、動作體態和擊打方法上反復推敲,加工整理出一套適合在高校開設的地方特色課程。黑龍江省很多高校把花棍秧歌舞打造成公共課程,并受到學生的喜愛與追捧,既提高了龍江花棍秧歌舞的認知度,又傳承了地方民間舞蹈,促進地方文化藝術的繁榮。
四、藝術實踐課程的教學策略。
藝術實踐課程與前三類課程不同,藝術實踐是提升藝術素養的有效方式,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藝術實踐課程的授課內容重在增強課程的實踐性與參與性,而實踐參與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特征,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感悟藝術魅力,了解藝術內涵,陶冶審美情操。
藝術實踐課程的教學策略也與前三類課程不同,筆者以音樂實踐課程為例,闡述其教學策略。
音樂教學的重要特征就是學習的實踐性,同時音樂也是一門“需要”舞臺的藝術,在音樂實踐教學中,學生通過前三類課程的學習,已掌握了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但缺少實踐(舞臺)經驗,這需要學生平時反復練習技能技巧(包括聲樂與器樂),這是將外在藝術知識內化成藝術素養的過程,最終在舞臺上“外顯”
自己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
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實現藝術實踐課程與實踐活動教學內容一體化,將音樂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外實踐活動優化整合,使課堂與活動建立直接聯系,二者相互聯系,互為補充,使實踐活動更好服務于實踐課程,強化課堂所學知識,實現課內外教學實踐內容一體化的最終目的——審美教育。其次,音樂實踐教學的模式多樣化,可以采取情境 - 陶冶模式、示范 - 模仿模式等,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藝術感悟能力。此外,還需要借助網絡資源、數字技術等媒介,讓學生通過觀看學習,提高自身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以上四類課程的教學策略均是根據每一類課程的培養目標制定的,每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等均有其獨特性,又有共同性,在制定教學策略時需依據課程的需要、學生的特點、教學內容等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實效性的、層次性的策略調整,最大限度提高藝術課堂教學成果,保障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保羅·D·埃金等 . 課堂教學策略 [M]. 王維城等譯 .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 于麗燕,李可 . 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結構之探研 [J]. 雞西大學學報,
【3】曾繁仁等 . 現代中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比較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4】 徐振祥 . 地方理工院校公共藝術課程優化的思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大學公共藝術專業課開展形式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門樓的建筑形式探析論文11-29
新聞攝影內容與形式美的表現探析藝術論文11-14
公共藝術的論文12-01
探析公共藝術品的表現媒介03-19
水彩藝術的色彩與表現技法探析論文12-03
小學數學教學語言藝術探析論文11-13
折紙藝術形式在箱包設計中的應用的論文11-29
廣告藝術形式美與表征探究論文12-03
公共藝術教育異化現象及回歸論文11-14
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策略論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