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精選論文談談藝術鑒賞與朗讀
摘要: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引導學生展示和追求真善美,是藝術鑒賞教育的核心內容;把藝術概念、藝術鑒賞活動引入到語文教學中,用真善美的精神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陶冶學生的心靈,是藝術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的一條有效路徑;藝術鑒賞的旨歸,則是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朗讀的本質就是還原,還原到文本所包含著的、所顯示出來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關鍵詞:藝術鑒賞核心路徑 旨歸 朗讀
一、關于藝術鑒賞
(一)語文教學是培養藝術鑒賞能力的重要載體
“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以陶冶學生的心靈。”我以為,語文教材是藝術鑒賞的最佳材料。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型的,不是系統的理論學術型的,它由一篇篇文章構成,而且基本上選的是優秀文學作品(非文學性的作品,如說明文之類的,所占比例較小),包括古今中外的一些經典作品。要想真正地了解文學、了解藝術,語文教材是最合適的。但現實中恰恰有很多語文教學不把這些當作文學作品來教,沒有涉及文學作品最核心的內涵。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不是孤立的。當然,我們說要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并不是說每一個學生將來都成為藝術家或藝術評論家、藝術理論家等等,而是認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基本條件就是應該具有相當的藝術鑒賞能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云曉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我們孩子的情感出現了非常令人擔心的荒漠化傾向。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和我們藝術鑒賞教育的缺乏很有關系。真正的教育永遠是和人的靈魂相關的,審美和情感才是教育的第一塊基石。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是建筑在情感上的,不接觸人的情感,就不能提高其審美能力。我覺得,我們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并不是那么難以理解,它實際上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五育”——德智體美勞,包括身體心理、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藝術審美等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的綜合就是素質教育。這個藝術審美教育,可以簡單地稱之為美育。我們的美術課程、音樂課程都屬于美育,語文課程也承擔了相當重的美育任務。語文首先應該是智育,教語言文字——一個國家的母語;同時,它也承擔德育的任務,還要承擔美育(而且是要落實到學生心靈中去的美育)的任務。對美育,我們的認識還不是很充分。
語文課程具備審美教育的天然條件,不管是審美的對象、審美的主體還是審美所達到的社會效果,都應與語文教學密切結合。
(二)藝術鑒賞教育的核心和實施路徑
把藝術概念、藝術鑒賞活動引入到語文教學中,用真善美的精神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陶冶學生的心靈——我以為,這是藝術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的一條有效路徑。
什么叫藝術?藝術是運用特定的物質手段,按照美的規律,塑造感性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這個“特定的物質手段”,文學也包括在其中——文學是用語言文字,音樂是用聲音,舞蹈是用形體。“塑造感性的形象”,也比較容易理解——教學小說,如果連人物形象也不分析;教學散文或詩歌,如果連其社會意義也不闡述,當然算不得語文課。但是,“美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的自覺滲透——怎么能夠挖掘出作品中的美,怎么能夠來鑒賞這個美,怎么能夠用這個美來打動學生、提高學生的美感,這個方面的問題就比較多。
“美的規律”是什么呢?說法很多,但我覺得,語文教學中“按照美的規律”,就是引導學生展示和追求真善美——這是藝術鑒賞教育的核心內容。真善美是個整體,是和假惡丑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我們的教材中、文學作品中,始終都有著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對比和較量,所以,我們的美育不能孤立地就美談美,應該跟真和善連在一起。所謂“真”,就是客觀的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以及它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它是美的源頭、美的基礎、美的內容因素,就是真理。所謂“善”,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當中所追求的有利、有益、有用的功利價值,關鍵在于這個“利、益、用”是對個別人而言的,還是對廣大社會、人民群眾而言的。這是美的靈魂、美的內涵、美的目的。那么,什么是美呢?有一個定義是這樣說的:“美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在客體對象上以宜人的物質形式顯現出來的積極的、正面的、肯定性的、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普遍性、共同性的品格或特質。”美的最核心的東西是人,是人的本質力量,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積極的、正面的、肯定性的一種反映,一種以賞心悅目的形式在客體對象上的顯現。而這種人的本質力量,它的品格、特質,特別是那些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性的品質,就是美的核心。也就是說,美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就是人的魅力的教育。所謂“文學就是人學”,說的正是這個意思。相反的,丑就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扭曲。文學作品中的人、事、景和物等等,實際上都能夠顯示人的本質力量——人的健美的身體、豐富的精神、純潔的道德,都是美的。所以,藝術鑒賞要從真善美人手,用真善美的精神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如此,才可以有效地發揮藝術的作用。
藝術的作用即功能,是通過鑒賞活動來實現的。首先,藝術有三個要素:一個是作者,一個是作品,還有就是讀者、觀眾、鑒賞者,三者缺一不可。比如一個戲劇作品,作家寫出來了,導演、演員也排出來了,但始終沒跟觀眾見過面,不能說它是個完整的作品,因為它的審美過程還沒完成。所以,我們的學生,從他第一次讀詩、第一次看戲、第一次看電視劇開始,他就是一個鑒賞者了,他的鑒賞者的身份就已經出現了——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從小學到高中乃至大學,學生始終是以鑒賞者的身份出現的。其次,藝術的功能,除了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外,最主要的、最重大的,是它美感的功能、審美的功能。這三個功能,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能夠達到。藝術鑒賞是鑒賞者對藝術品進行審美的把握。高爾基說過,藝術能幫助人們了解自身,提高自信力,激發對于真理的祈求,并與鄙俗的行為做斗爭;它能喚醒人們靈魂中的羞恥、憤怒和勇氣,使人變得高尚、堅強,能用美的、圣潔的精神來活躍自己的生活。概括起來,我覺得就是它能夠打動人的情感,愉悅人的精神,凈化和陶冶人的心靈,使人們獲得特殊的美的享受。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該能使學生獲得特殊的美的精神享受,即通過藝術鑒賞教育,使學生情感激動、人格升華。
審美活動的特點是感性和理性相結合、享受和判斷相結合。任何的文學作品當然都是形象的,沒有形象、失去形象,它就不是文學作品了;而這些形象,往往是刺激人的觀感的。因此,我們的閱讀,我們的鑒賞,往往是從感性人手的,是在這個感性的接受過程中,不斷地提升為理性;它是寓教于樂而不是耳提面命、強迫灌輸的。同時,美的鑒賞、藝術的鑒賞又是一種享受,在享受的過程中又不斷形成一個一個的判斷,它又是邏輯的。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享受和判斷的結合,應該貫穿于整個藝術鑒賞過程。而語文課程的感性與理性、享受與判斷本身就是結合在一起的。
當然,藝術鑒賞必須有一定的條件,那就是要有一定的藝術知識,有一定的藝術能力,有一定的藝術習慣。譬如畢加索的畫展,可以租一個講解的儀器掛在身上,一邊看畫一邊聽講解,但事實上很多人仍然看不大懂。藝術的價值是通過鑒賞活動來實現的,語文教學應該是鑒賞活動的一個陣地。
(三)藝術鑒賞的旨歸:激發非智力因素
進行學習、獲取知識,任何智力活動都伴隨著一系列的心理因素。這個心理因素,大體上有兩類:一類是智力的因素,一類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如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注意力等)大家都很重視,但要取得好的認知效果,單靠智力因素是遠遠不夠的。智力因素是一個操作系統,是認知活動的心理結構,但認知活動還有一個動力系統,它是認知活動的心理條件,二者缺一不可——非智力因素雖然不參與認知活動,但對認知活動起保證、調節和促進等作用。我們通常講的非智力因素有五個: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感知、體驗文學作品中的人、事、物,進而轉化為自己的情感,特別是結合自己的經歷、生活產生聯想,最后作出審美的判斷。這樣的被激發、被感染而產生共鳴、遷移對照,最終實現陶冶心靈的功效,是很可貴的,也是很實在的。
而且,這樣的激發是一個理性的過程,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不是強迫的,不是耳提面命的,是一個潤物細無聲、整體接受的過程。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李白的《月下獨酌》,教學時,怎么能夠提高學生對這樣一個了不起的藝術作品的藝術鑒賞水平并得到更大的感染呢?讀這首詩,我們往往就著眼于聯想、想象等,但詩中反映出的其實是李白那空前的寂寞和孤獨。你看——“花間一壺酒”,“獨酌”到了什么程度?“無相親”啊!沒有人陪,怎么辦?他想到了明月,月亮總在的;明月還不夠,把地上的影子也算上。這是極端地寂寥、極端地孤獨之后產生的追求。這首詩有一個樂觀的結尾——“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進一步說明李白很了不起,能夠自我解悶、自我調節。這樣來引導學生了解李白那突破寂寞孤獨的困境,力求改變自己處境,追求美好前途的可貴的人格力量,讓學生體會到這才是真正的、積極的浪漫主義。又如普希金的《一朵小花》,當時普希金的處境是很困難的——被流放,遭壓迫,最后決斗而死——但就這么幾句詩,卻浸透了他無邊的遐想。這些遐想充分地體現出人性的關愛,以及對于樂觀和美好情景的想象與追求,而不是隨隨便便的自我安慰。他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也是如此。當人們讀到這些詩的時候,當用這樣的語言來浸潤自己的時候,人的本質的力量,就會在心中萌發,就會發揮作用。
有些文學作品的政治色彩很強,那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不是的。比如殷夫的《別了哥哥》,看作是對反動派的控訴,是對黨的無比忠誠,是階級斗爭意識的強烈顯現等,當然都不錯,但藝術鑒賞最珍貴的,還有兩個東西:一個是追求真理,一個是親情。
最后,我想講一講文學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如楊絳的《老王》、巴金的《鳴鳳之死》,通過審美教育,激發學生的責任心、正義感、同情心,還有包容心。這樣的語文課上得有感情,上得有激情,上得動人。我們常常說仁者愛人,常說詩窮而后工,常說義憤出詩人,那么,我們自己就得有這樣的義憤,我們自己就需要這樣的仁人之心。哪一個真正的文人,哪一個真正的大家不是關心社會、關心民族,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傾向于那些邊緣的人民、那些弱勢群體呢?你躲在強勢群體邊上得意洋洋地歌唱,那有什么價值呢?當然,我們首先要正面歌頌,正面歌頌真善美。
二、關于朗讀
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但朗讀真正進入課堂也是很難的。
關于朗讀,徐世榮先生曾說過這么一段話:“朗讀是把寫作語言還原變為口語的有聲語言,補上書面語言表達不出來的語氣、語調、語勢、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使語言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躍著的生命。朗讀就是把書面上寫的語言變成口頭上說的語言,把無聲的語言變為有聲的語言,更能表情達意的口頭語言。”這段話道出了朗讀的實質,尤其是“還原”這個詞,準確地闡明了文本和朗讀的關系。怎么“還原”,怎么才算真正“還原”了?我以為,不是還原到詩人、作家的口語中去,而應還原到文本所包含著的、所顯示出來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是思想的物質外殼。離開了思想感情,語言無非是一堆聲音,有什么價值?這其中包含著三個關系:一個是思想,思想是最根本的,人跟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有一個,就是人會思想。思想是抓不住的、摸不著的,但思想有“外殼”,思想由“外殼”來顯示。這個“外殼”就是語言,人借助語言來進行思想。文字無非是語言的記錄符號,是第三位的。朗讀絕不是一種單純的技巧、一種形式上的固有規則。沒有清晰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來武裝,而只是在語氣、語調、語勢、語感上隨意地發揮,甚至拿腔使調,絕不是好的朗讀,也絕對無法準確地傳達出蘊含在文本中的跳躍著的生命和活力。所以,朗讀者必須完成兩方面的任務:一個是必須深入理解、把握蘊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這是語文課程義不容辭的責任;另一個是要用相應的語言技巧把文本中的書面語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地再現、表達出來。二者缺一不可。一個是理解、把握,一個是再現、表達。所以張頌先生說,“把口頭語言寫成書面語言這是寫作,這是一門學問;而把寫作的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這是朗誦,也是一門學問”。他是把朗讀學和寫作學對應著考慮的,而這兩門學問的起源與核心,都是思想感情。所以,朗讀確實是一門學問,而不是簡單的見字發聲或者是想當然的發揮再現,它應該是在理解文本基礎上的再度創作。我們書面閱讀的時候應該是三個過程,“作者一作品一讀者”;而朗讀就有五個環節,“作者一作品一讀者/朗讀者一朗讀作品一聽眾”。語文教學就是要向學生傳遞字詞句篇的知識,為的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的教材是文本,是書面語,由于長期的習慣,教學中的大量時間都花在無聲的閱讀和寫作上;即使是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也只涉及文本的內容和寫作的方法,并不多去探究文本如何還原成有聲的、豐富的口語。葉圣陶先生就說:“語文里面有個語字,如何聽他人的話,如何更好地說自己的話,正是語文教師應該教會學生的。”語文教學中,必須促進聽說讀寫之間的溝通和轉換。
朗讀是溝通聽說讀寫的橋梁,應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王世堪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方式,在初讀課文時以朗讀來熟悉語言和內容,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以朗讀來意會,在吃透課文以后以美讀來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領悟。”他是從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來分析的,我還想從構成教學的各個環節來分析,朗讀都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先說字的教學。首先是把要字的音讀準。結合朗讀,不斷地提高學生對字的讀音的能力,那也是功德無量的一件事情,學生至少可以少讀錯別字。
再說詞的教學。這也是朗讀的非常重要的基礎。讀詞沒有什么單獨的技巧,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把每一個詞、每一個詞組都讀活,用社會約定俗成的讀詞的習慣和技巧,啟發學生讀出詞的性質、狀態乃至感情色彩,從而形成具體的視像,這就為學生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整體打好了扎實的基礎。關鍵的詞語,我們要引導學生一起用語音來捕捉它的內涵,攝取它的形象。這既是朗讀的需要,也是理解詞語的需要。
還有句子的教學。句子是朗讀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如果能正確而熟練地讀出句子的停頓、重音和語調,會更好地加深對文本語言內容的理解,有時甚至會比單純的語法結構分析和邏輯成分分析更有效——這個時候,語氣、語調、語勢等因素已經融入了朗誦者的感情中,達成了一種“意會比言傳更牢固、更有效”的成效。
最后是篇章的教學。篇章朗讀是一個整體,它涉及朗讀的速度(即節奏),還涉及作品的色彩和基調。篇章的理解,實際上就是思想感情的理解。
具體教學中,可采用范例教學和規律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我們現在很習慣用規律教學,探討了很多規律,包括朗讀。用規律來教學,當然是對的,但它不僅涉及知識,還涉及能力;不僅涉及整體的、帶規律的東西,還涉及個體的、往往非同一般的東西。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范例來讓他學習、讓他模仿。
【論文談談藝術鑒賞與朗讀】相關文章:
舞蹈藝術鑒賞論文03-15
音樂鑒賞論文05-25
美術鑒賞的論文07-03
音樂鑒賞的論文07-25
美術鑒賞論文12-04
美術鑒賞論文07-22
音樂鑒賞論文11-27
談談文化審美品位論文03-18
當代藝術作品鑒賞論文(通用10篇)04-14
高考美術鑒賞論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