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辛棄疾詞藝術論文
對于辛棄疾詞中的藝術你都有什么見解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論文,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辛棄疾的詞本身風格多樣,有的恬淡清麗,有的婉約含蓄,有的剛柔兼濟,有的沉郁悲壯,豪邁奔放,雖然藝術上以多姿多彩呈現出來,但在詞風上還是以豪放為主,沉郁悲壯,在他的豪放詞里,我們更多的看到詞人流露出難以割舍的英雄情結。
英雄情結源于傳統的中華文化,在中華幾千年的優秀文化里,歌頌英雄,贊美英雄是永恒的的母題,發源最早的神話英雄人物傳說就記載了一個有一個英雄的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例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黃帝戰蚩尤等等不勝枚舉的英雄故事,更有后來的史書《左傳》《史記》《漢書》《三國志》等等史書記載的英雄故事,更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士子,深受綿邈悠遠的中華文化沾濡的辛棄疾更是全面繼承了這些優秀文化,他的詞作更多的表現激昂的愛國主義情懷,大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理想主義色彩和個人英雄主義氣息。
有些詞作以直接記敘自己的戰斗經歷表現愛國情懷和英雄情結。例如他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通過對軍旅生活的幾個場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想力挽狂瀾、希望恢復祖國河山的情懷,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的憤慨。在《鷓鴣天》這樣寫道: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詞作追敘了青年時代一段意氣風發的經歷,那種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戰斗場面,激昂發越,聲情并茂。表現了詩人以家國為重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情懷。下片轉把如今廢置閑居、髀肉復生的情狀委曲傳出,表現壯志難酬的憤懣感情。前后對照,感慨淋漓。
有些詞作以引用古代英雄的故事來間接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和英雄情結。例如《水龍吟登建賞康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尤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溫英雄淚?這里詞人引用三個人物典故,間接傳情”第一個“季鷹歸未”通過反用張翰棄官南歸的典故,孔武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態度:不要跟我說此刻家鄉的好,我絕不能一走了之!第二個“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正取劉備斥許的故事,抨擊了只顧茍安一隅尋歡作樂,無心為國家戰斗熱衷為個人謀利的當權派。字里行間透出作者對“劉郎才氣”的欽佩與推崇。我們可以感受到壯士在一片悲涼中仍豪氣沖天地堅持著一份對國家民族的執著的熱忱!這種熾烈的愛國激情,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次,即便是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也是永遠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第三個典故——“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尤如此”。記載東漢大將軍桓溫率軍北伐,在路上看見自己從前栽種的楊柳已經有十圍粗了,不禁感嘆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辛棄疾用這個典故,抒發自己不能為抗擊敵人、收復失地而效力,徒然虛度年華的憤慨和苦痛。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第一個典故——“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羨慕孫權那樣的英雄。孫權,字仲謀,十五歲繼兄孫策之位為東吳之主。他拒曹操南下,抵蜀漢東侵,建立了與曹魏、蜀漢鼎立的東吳帝國。曹操順水而下,見孫權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第二個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劉裕,南朝宋武帝的小名,他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巷之中。東晉時,劉裕就是從這里起兵討伐桓玄,平定叛亂。又率軍北伐,戰勝鮮卑等軍事力量,掃平中原,建立南朝劉宋王朝。作者仰慕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人物,正說明了人到老年仍然壯心不已的精神氣概。第六個典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作者以廉頗自比,雄心不減當年,切望為國效力,嘆無人前來問訊,徒有英雄豪情。
辛棄疾英雄主義情結的作品還很多,不需一一舉隅,探討辛棄疾英雄主義的情結產生的背景除了受古代文化的熏陶以外,還與作者生活的南宋偏安一隅的時代背景有關,通過了解辛棄疾的生活經歷可以使我們更深切的體會到這種感情產生的淵源。辛棄疾出生于金人占領區——山東濟南。因父辛文郁早亡,自小便隨祖父生活。祖父辛贊原是北宋官員,因為家庭人口多,拖累太重,未能隨朝廷逃到南方去,成了淪陷區的遺民。并且擔任了金朝的“偽職”,成了“貳臣”——這在古代就叫“失節”,是可恥的行為。然而這位老人卻始終沒有忘記他是大宋的子民,一直身在曹營心在漢,從小便對辛棄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每有閑暇,即帶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并曾兩次令其“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希望有機會能“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小時候受的教育是最管用的,辛棄疾在祖父的影響下,從孩提時代起,就牢牢地樹立了“反正”的信念,一有機會便要實踐,紹興三十一年夏秋間,金主完顏亮大舉入侵,抗金武裝四處涌起,其時辛贊已去世,22歲的辛棄疾也在濟南南部山區聚眾2000余人,舉起了義軍的旗幟,開始了他“反正”夢想的實踐。當時,辛棄疾的一位和尚朋友義端也聚集了1000多人,辛棄疾認為這些零散的義軍只有聯合在一起,才能更有力量,便率眾投到當時的農民首領耿京麾下,為掌書記,并勸說義端和尚也去歸附耿京,一個有文化的人去投奔大老粗,可見辛棄疾胸襟開闊,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小算盤,而是抗金復國的大業。為了更好地完成大業,辛棄疾力勸耿京“決策南向”,與南宋朝廷正規軍配合,共同抗擊金兵。紹興三十二年正月,辛棄疾奉表歸宋經楚州到達建康(今南京市)、朝見宋高宗趙構,接洽南投事宜。辛棄疾被授承務郎。閏二月,辛棄疾于北歸途中獲悉義軍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的消息,領50騎直趨山東,襲入5萬眾中,將張安國劫出金營,押解至建康斬首。宋洪邁《稼軒記》描寫他捉叛徒的情況是“赤手領五十騎縛取于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秦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辛棄疾因此名重一時,南宋最高統治者也大為驚異,委任江陰簽判,從此便留在南宋。南歸之初,辛棄疾對于恢復中原之事業仍充滿信心與希望,斗志高昂,豪氣干云,“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我最愛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雖官職低微,仍不斷上書進獻謀略。乾道元年(1165年)和六年,先后奏進《美芹十論》、《九議》,提出了自治強國的一系列具體規劃和措施,充分顯示出辛棄疾經綸濟世的非凡才能,但是他的意見得不到采納,他的進取計謀也得不到同情與支持,南宋朝廷重視辛棄疾的才能,但大都違反辛棄疾的本志,用之安內而不用之攘外,并未派往抗金前線,反而被委派去平定內亂或擔任一些不關輕重職務。一生以理繁治劇、恢復中原為已任,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一世之豪”,在南歸之后40余年間,或賦閑散居,或沉淪下僚、不得盡其才,被迫過著“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萬事云煙忽過”的無聊生活。“一腔忠憤,無處發泄”,不得不“自詭放浪林泉,從老農學稼”。借歌詞為陶寫之具。然而,也正是在用武無地,報國無路,恢復無望的情況下,辛棄疾將全部精力與才情用于填詞。在詞里傳達他的大義春秋和英雄理想,這也是一出英雄的悲劇.
詞人不幸,但詞壇幸,正是辛棄疾的這種英雄情結的情懷卻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愛國志士,每當國家危難之時,民族受到欺侮之時,他的詞就像一曲前進的號角鼓舞著人們奮斗不息。
【辛棄疾詞藝術論文】相關文章:
藝術論文06-07
批評的藝術論文02-23
色調與和諧藝術論文11-23
鋼琴藝術論文11-29
推銷策略與藝術論文11-29
教育即藝術論文11-19
關于文哲藝術論文03-05
藝術論文-藝術商品論03-06
關于行為藝術論文11-24
生態美現代藝術論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