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西方現代藝術中的非藝術現象
西方現代藝術是在強調個體和藝術自主的時代應運而生的,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西方現代藝術中的非藝術現象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摘要:個性、獨創性成為了西方現代藝術創造的唯一標準,它對藝術的語言及風格有著執著的熱愛,尋找一種純粹藝術精神意義。“二戰”過后,馬塞爾・杜尚-的出現改變了西方現代藝術的進程,他強調創作中意圖的重要性,主張反形式、反理性、面向大眾。從而給藝術創造帶來一個顯著的特征――非藝術。
關鍵詞:現代藝術保爾・塞尚后現代藝術馬塞爾・杜尚非藝術現象
1. 引言
古人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同樣,西方藝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往往也是按 “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前行的。從文藝復興后17世紀的巴洛克,到18世紀的洛可可風格,繼而到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再到野獸主義、現代主義,直到現在的后現代主義等等。都不難看出,西方藝術是在不斷否定自我的過程中發展自我的。尤其從近代的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的精神衍變,使我們產生了對西方現代藝術的重新認識和思考。特別是對于西方現代藝術中出現的非藝術現象。
2. 西方現代藝術的應運而生
現代藝術史是從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爾.塞尚寫起的,他又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他那透過自然的表面看到內在的結構,以及對存在于汲取新事物的愿望和對舊事物的強烈感情之間的矛盾的理解,堪稱其成就所在。從后印象主義開始,具有主觀和寫意的藝術精神得到大大的發展。西方現代藝術就是在這種強調個體和藝術自主的時代應運而生的。
3. 西方現代藝術的精神特征
以往,西方古典主義的藝術是采用解剖與透視的科學方法,主要以宗教政治為主要創作題材,構建以客觀、寫實為特征的審美藝術精神。然而,在現代西方藝術中,事物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被批判,抽象被人們認為是極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客觀物象被分解、重構和抽象化,藝術家更鐘情于個人的感受,其作品關心自己對所畫對象的感受,渴望表達其內在的精神世界。理性成為現代主義的精神內核,由此形成一種力量來對抗外部世界的紛亂和焦躁。于是,人們看到:現代的內容或題材被忽略了,形式和風格突顯出來;抽象被人們認為是極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表現變得比再現更重要,更鐘情于個人的感受;創造高于審美,使人們看到了藝術的本質在于新奇與創新,創造者的個性弘揚成為創作中風格的基礎,導致藝術的創造高于審美。
4. 對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啟迪
馬塞爾・杜尚紐約“達達”藝術運動創始人。他的出現改變了西方現代藝術的進程。可以說,西方現代藝術,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藝術,主要是沿著杜尚的思想軌跡進行的。由于杜尚的出場,歷史變成了另一種模樣。或許是野獸派、立體派的影響刺激了杜尚的奇思怪想,他將自己創作作品的構成要素不斷地純粹化、簡約化,直至創作出了最驚世駭俗、最褻瀆文明、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泉》。
杜尚此舉震驚了整個藝術界。其行為不僅是對傳統藝術觀念的顛覆,更以其機智的譏諷對“藝術的本質”等問題提出了質疑和挑戰。形象地闡釋:洋蔥的中心什么也沒有,純粹化的藝術極限即藝術自身的死亡,強調創作中意圖的重要性,主張反形式、反理性、面向大眾。這無疑啟迪了后來的后現代藝術。他對藝術的否定力量又是肯定藝術的巨大力量,他破壞藝術的同時又為藝術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5. 非藝術現象的理解
非藝術,這個詞在以前一直帶有貶義,當今隨著藝術觀念的日益進化,綜合性實際上已經標志著一種新的藝術門類,它適合著人們創造性和想象力的需要,綜合各門類藝術的特點,在精心創作的作品中表達一種情緒,一種巧妙的構想或哲理的寓意。它可能是在畫家、雕塑家、建筑家、詩人、演員、音樂家、觀眾等共同參與下的產物,可能完全拋棄了傳統藝術的題材、媒介和表現對象,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體現了人的創造精神,盡管它的發生總是帶有反叛性、挑釁性和發泄性,但卻有著共同的本質:以藝術的方式表現日常生活。它強調:顯示生活的本真狀態,選擇社會現實作為創作素材。即使社會現實是如此不可忍受,人們也不可回避它,而應直面它。
從波洛克的行動繪畫、西格爾的雕像以及一些行為藝術家等等這些非藝術現象可以看出,注重在“行動”或“過程”中證實其美學意義與價值。這些觀念在行動藝術,偶發藝術,身體藝術,激浪派,包括波普,觀念藝術等等中都有深刻內質的表現。有利于激起觀眾的自覺性與自發性,它拋棄精神上的控制。從而直線的、一味追求向前和革新的思維方式受到置疑,曲線的、迂回的即向前看又向后看的思維方式得到重視;以人為中心的改造自然的觀點受到懷疑,轉而強調以自然為中心的,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個性和創造性的意識被認為不是完美無缺的,尊重公眾和大眾的觀念受到了重視。藝術趨向走上一條反對極端、追求折中、多元化、多樣化道路。
然而,這種非藝術現象過分關心日常生活事物,而不關心什么本質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了個性以及與個性相關的獨創性;藝術品忽視了美的深度,淡化了作為藝術品核心的詩意和韻味,變得淺薄和平淡;藝術品與非藝術品之間的界限模糊化。使得不少藝術作品缺乏藝術魅力和表現力,在某種程度上藝術首先可能不是藝術品,而是消費品。從一定程度上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發展前途令人深思。
6. 對于非藝術現象應持的寬容態度
回顧20世紀藝術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場方興未艾的運動。當某一流派達到其發展的頂峰或陷入理論和創作的困境時,藝術家們定會打破原有僵局,尋找和展示新的可能性或發展方向和手段。這警醒我們,現實是永遠否定歷史的,我想在這種特定的否定中藝術家也在實現著自我,創造并發展這藝術。
對于藝術家的創造性活動,我們應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因為,在這些方向各異的藝術活動中,也許已經蘊含著對于藝術史乃至人類文明至關重要的變革的萌芽。人們在反思現代主義的同時,更應該重新斟酌獨創與傳統的真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讓-路易・普拉岱爾原著.董強 姜丹丹譯.當代藝術.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2.7
2許江主編.人文藝術.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2.6
3島子.《后現代主義藝術系譜》.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1.
4葛鵬仁著.西方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10
【論西方現代藝術中的非藝術現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