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論公眾參與是公共藝術作品存在的理由
摘要:公共藝術是現代藝術的表現方式之一,其需要向社會的公眾靠攏、向公眾關心的社會問題靠攏,承載公眾的共同經驗與記憶、體現出對社會的人文關懷、與公眾真正產生良性的溝通與互動,才可能真正實現其存在的價值。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眾;參與
公共藝術作為一個外來概念,近年來在國內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公共藝術的設置應該以少數精英意志為依歸還是以體現公眾需求為考慮;應該強調公共性還是藝術性,兩者的沖突與矛盾一直是公共藝術辯論中最有爭議的議題。
一、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基本條件
公共藝術的關鍵在于作品是否體現出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最基本的條件。孫振華先生說:公共性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個人的尊重;是對每一個社會個體獨立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的肯定和尊重;是對每一個社會個體的自由思想和獨立人格的肯定和尊重。沒有這些前提將沒有公共性可言,也沒有公共藝術可言。因此,怎樣能體現出藝術作品的公共性,就是藝術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二、公共空間是公共藝術的必要條件
什么是公共空間,一般地講,就是廣大市民自由進出的,進行相互交流,休閑娛樂以及從事社會公共關系等活動的室內外環境。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 首先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在這個空間和場所中,人們可以自由地參與進來,就共同關心的社會問題表達各自的意愿、交換彼此的觀點。
與西方社會相比,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國古代社會是不存在公共空間的。中國古代城市的空間封閉壓抑,城墻與院落的建造,都是阻斷式和包圍式的,在嚴密的等級制度下,決不輕易對外公開,更不能與人共享,這樣的結果是徹底消除了大眾參與行政決策和公共事務的可能。一般情況下廣場的功能僅限于教化與宣傳的場所,而忽略或不提供大眾交往的條件。在很多特大廣場上,僅有一座明顯的高大紀念碑,而不提供座椅,使大眾置于只有景仰的被動地位。
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型史詩性敘述的時代已經過去,高大宏偉的紀念碑開始從城市中心逐漸退出,公共藝術呈現出一種多元化趨勢,實施的場所從城市中心擴展到城市中的任何一個角落,它可能是一個站臺、一個平凡的社區、一個不具有標志性特征的街道、一個能與公眾相遇的任何地點,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發生美的共鳴與感動。
三、公眾參與是公共藝術存在的理由
公共藝術的創作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與公眾合作互動的產物,作品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眾的參與。在公共藝術中,藝術家要從個人的風格與公眾的意愿之間尋求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切入點。這不是藝術家向公眾的妥協,更不是藝術品質的降低。因為公共藝術始終強調公眾的參與,作品在公眾的參與過程中不斷完善,公眾也在作品的影響下慢慢成熟。而公眾審美情趣的提升,也能促使公共藝術作品的更好實現。在這樣一種良性的互動里,關于城市文化的記憶才能真正被凝固下來,公共藝術作品才能長久的存在下去。
一九八二年卡塞爾文獻展上,約瑟夫·波依斯的作品《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無疑是個曠世巨作。波依斯要在卡塞爾種植7000橡樹,并在樹旁安放一座花崗石磚,之后他廣泛發動市民出資來參與這項活動,每棵樹500馬克,申請人將會獲得一張捐款證明和一張由波伊斯簽發的植樹證書。波伊斯在開幕式上栽下了第一棵橡樹,希望在5年后的下一屆卡塞爾文獻展上種下最后一棵。現在的卡塞爾市,幾乎隨處可見樹木,卡塞爾有了一座生長著的社會雕塑。他的作品強調人與自然的深層關系,以及每個個體必須身體力行。正如他所說:我們需要社會藝術的精神性泥土,通過它,讓所有的人變成創造者,能夠掌握世界。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眾;參與
【論文摘要】公共藝術是現代藝術的表現方式之一,其需要向社會的公眾靠攏、向公眾關心的社會問題靠攏,承載公眾的共同經驗與記憶、體現出對社會的人文關懷、與公眾真正產生良性的溝通與互動,才可能真正實現其存在的價值。
公共藝術作為一個外來概念,近年來在國內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公共藝術的設置應該以少數精英意志為依歸還是以體現公眾需求為考慮;應該強調公共性還是藝術性,兩者的沖突與矛盾一直是公共藝術辯論中最有爭議的議題。
一、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基本條件
公共藝術的關鍵在于作品是否體現出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最基本的條件。孫振華先生說:公共性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個人的尊重;是對每一個社會個體獨立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的肯定和尊重;是對每一個社會個體的自由思想和獨立人格的肯定和尊重。沒有這些前提將沒有公共性可言,也沒有公共藝術可言。因此,怎樣能體現出藝術作品的公共性,就是藝術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二、公共空間是公共藝術的必要條件
什么是公共空間,一般地講,就是廣大市民自由進出的,進行相互交流,休閑娛樂以及從事社會公共關系等活動的室內外環境。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 首先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在這個空間和場所中,人們可以自由地參與進來,就共同關心的社會問題表達各自的意愿、交換彼此的觀點。
與西方社會相比,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國古代社會是不存在公共空間的。中國古代城市的空間封閉壓抑,城墻與院落的建造,都是阻斷式和包圍式的,在嚴密的等級制度下,決不輕易對外公開,更不能與人共享,這樣的結果是徹底消除了大眾參與行政決策和公共事務的可能。一般情況下廣場的功能僅限于教化與宣傳的場所,而忽略或不提供大眾交往的條件。在很多特大廣場上,僅有一座明顯的高大紀念碑,而不提供座椅,使大眾置于只有景仰的被動地位。
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型史詩性敘述的時代已經過去,高大宏偉的紀念碑開始從城市中心逐漸退出,公共藝術呈現出一種多元化趨勢,實施的場所從城市中心擴展到城市中的任何一個角落,它可能是一個站臺、一個平凡的社區、一個不具有標志性特征的街道、一個能與公眾相遇的任何地點,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發生美的共鳴與感動。
三、公眾參與是公共藝術存在的理由
公共藝術的創作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與公眾合作互動的產物,作品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眾的參與。在公共藝術中,藝術家要從個人的風格與公眾的意
【淺論公眾參與是公共藝術作品存在的理由】相關文章:
淺論歐05-28
什么是藝術作品的本源11-17
什么是藝術作品的本源?05-30
探析藝術作品對真理的顯現05-29
公共管理類課程參與式教學法實踐運用論文04-24
淺論境界、意境與意象04-28
淺論廣告創意05-28
淺論形式美05-10
淺論企業貿易秘密的保護06-04
淺論物權法上的區分原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