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討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傳播如何走出困局
摘要: 本文就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傳播如何走出固局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新媒體 電視新聞 走出困局
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指出:“信息技術的革命將變革我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一句話,我們的生活力‘式。”。這其中講到的生活方式當然也包括了人們的信息傳受方式。
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媒體層出不窮、迅猛發展的時代。數字技術在信息處理和傳送方面的巨大優勢使得它和新聞傳播形成了天然的結合,各類新聞網站、手機報、桌面信息視窗、大型戶外數字屏、移動電視、手機電視以及博客、播客等新媒體都無時無刻不在向受眾傳遞著新聞資訊,這些新媒體突破了傳統電視媒體“時間”、“空間”、“身份”的“圍墻”,使受眾傳受新聞信息變得十分順暢和便利,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在新聞信息傳播方面的時效性、互動性、文字聲畫結合的綜合性、“微內容”的聚合性等特征,使傳統電視新聞原有的傳播優勢受到了極大挑戰。
目前,新媒體正在擠壓人們接觸傳統電視新聞的時間,也在迅速“蠶食”著電視新聞的市場。此時,電視新聞工作者正確分析面臨的形勢,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正視自身的不足,尋求有效的應對策略已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傳播暴露的弱勢
1. 傳播主體單一,傳受互動性弱
相對于新媒體而言,傳統電視新聞在傳播主體方面是比較單一的。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使傳受關系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可以說“人人皆傳者、人人皆受者”,并且傳受雙方的互動關系越來越得到強化。反觀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受政策、體制、資源等因素的制約,目前傳播主體更多的僅局限于中央及各省市縣的“四級”電視臺,在新聞傳播上更多的是單向性的輸出,而觀眾更多的只是被動地接受。在新的媒介環境下,依托不斷涌現的新媒體,“話語權”、“知曉權”正進一步回蚪受眾,廣大電視新聞觀眾特別是作為“三高”(高收入、高學歷、高消費)人群的年輕一代早已不滿足于傳統電視新聞灌輸式的信息傳達方式,轉而把同光投向了獲取信息更自主、表達意見更暢通的新興媒體。最然傳統電視也意識到了此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為了吸引觀眾,通過手機短信、電話連線、現場采訪等方式,加強觀眾與主持人、編導、記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期進一步吸引觀眾,增強參與性和互動性。此外,為了突破傳播主體單一的局限性,中央電視臺以及各省市電視臺也相繼開辦了一些征集民間DV拍攝突發事件、新聞故事的欄目,比如央視科教頻道的《講述》、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河南電視臺公共頻道的《DV觀察》,但相對于新視頻媒體,這類新聞節日仍有較大的局限性,因為其主動權仍掌握電視臺一方。
2. 傳播路徑少,信息覆蓋面窄
目前電視新聞的傳播路徑主要還是通過衛星和地面有線方式進入家庭,訊息接收的終端也主要是家庭電視機,有人戲稱為這是稍縱即逝的“客廳媒體”,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受收看渠道、收看時間和收看空間的限制,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相對于新媒體而言,存在著明顯的劣勢。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突破了傳統電視媒體的傳播路徑,打破了信息接收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制約,使新聞資訊的傳播實現了較大范嗣的覆蓋。特別是號稱“第五媒體”的手機,截至2009年7月底,全國手機用戶已突破7億戶,同時間段相比,中國電視用戶為3.95億,在信息接收終端上,傳統電視就已相差甚遠,并且月前手機報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2009年我國的手機報用戶數量達到了8000萬,并且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加。手機報采取“手機早晚報”等形式,全天分多個時間段為用戶傳送即時重大、民眾普遍關心的新聞事件,而目前我國手機電視還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用戶數量還是傳輸技術都落后于手機報。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傳統電視媒體也在積極拓寬自己的傳播渠道,網絡電視、手機電視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傳播路徑和信息覆蓋面上有了一定突破,2009年12月28日中國網絡電視臺的開通可以說是傳統電視進軍網絡媒體的一個號角,但在目前的運行當中,還是存在著內容、技術、受眾等方面的問題。
3. 傳播內容單一,新聞形式呆板
雖然傳統電視媒體利用網絡技術,加速與新媒體的融合,在傳播技術上取得了進步,但新聞報道內容和形式的貧乏仍然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這將是電視新聞報道流失大量觀眾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經濟學人》曾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內容為王(King content)》,副標題是“傳統媒體在數字時代的立身之本”。文章指出,與技術出身的網絡媒體新貴們相比,傳統媒體在數字時代的立身之本,是有著雄厚積累的內容資源。而目前的電視新聞報道,就最具影響力的聯播類新聞節日而言,從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到各地方臺的省市新聞聯播,都顯現出了新聞報道內容老套、形式呆板的詬病,基本上都是按照政治、經濟、文體以及國內、國外等內容的先后順序來編排和播出,在單條新聞的報道形式上也是常年不變,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報道模式,主持人嚴肅的播報 大而空的解說詞 記者自問自答式的采訪,使得每一條新聞都顯得四平八穩、風格一致,可以想象我們的電視新聞觀眾,幾十年來都收看如此單調的新聞節月會是怎樣一種心情。雖然在電視新聞的實踐過程中,也提出了“三貼近”原則以及改進會議新聞報道、多反映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但是電視新聞報道的實際情況仍然沒有大的起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報道風格仍然占領著較多的電視新聞節目。
二、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傳播的應對策略
1. 繼續保持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同層出不窮的新媒體相比,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獨特憂勢或者說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職業化、系統化采集和發布新聞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實際上,媒體的權威性最終還是來源于它的公信力。《現代漢語詞典》對公信力的解釋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我國新聞傳播學界較早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是黃曉芳的《公信力與媒介的權威性》(1999),她將“公信力”定義為“媒介在長期的發展中日積月累而成的,在社會中有廣泛的權威性和信譽度,在受眾中有深遠影響的媒介自身魅力。”她在文章中進一步指出了衡量公信力大小的指標,筆者自己概括起來,認為“公信力”應該從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發現重大選題的敏銳度、分析問題的深刻性、時事評論的全面性等方面來衡量。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由于“把關人”制度的相對寬松,信息傳播的過度開放,導致充斥其間的新聞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作為公信力第一指標的真實性都無法得到保證。除此之外,目前各類門戶網站、手機報、博客等新媒體在新聞傳播的內容上更多來源于傳統媒體,自身沒有專業
的新聞采訪隊伍也沒有新聞采訪權,導致新聞信息的傳播暴露出“無序化”、“碎片化”、“淺薄化”等先天缺陷,而電視新聞媒體恰恰在報道的真實性、敏銳性、深刻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自身十分明顯的優勢,這也將成為未來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相抗衡的重要砝碼。
【探討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傳播如何走出困局】相關文章:
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困境與創新策略12-03
淺談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編導對策12-10
新媒體新聞傳播特點的分析12-08
新媒體傳播論文參考文獻01-17
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編輯論文04-21
淺論農業產品品牌的新媒體傳播方式03-18
論農業產品品牌的新媒體傳播方式03-23
傳統文學新媒介傳播影響論文11-09
大眾傳播時代傳統文化的命運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