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動作規格與風格的關系
摘要:在中國舞蹈教育和藝術人才的培養課程體系中,民間舞始終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專業必修課程,而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民間舞蹈內在所特有的規定性,形成了民間舞蹈自身特有的風格特點和形態樣式,分析研究民間舞動作規格與風格的關系,是完成民間舞教學及其重要的兩個方面,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也是民間舞教學的特定性與本色、教學目的要求所決定的。關鍵詞:民間舞教學 規格 風格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幾千年優秀燦爛的文明史,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各民族民間舞在我國歷史文化長河進程中,世代生息演進,流傳至今,其風情醇厚、絢麗多彩的民間舞蹈生動而鮮明地表達了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審美心理、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構成了我國傳統藝術豐富的內容之一,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舞蹈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一、民間舞教學目的和意義
在中國舞蹈教育和藝術人才的培養課程體系中,民間舞始終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入舞蹈課堂教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訓練課,也是培養民族舞蹈或舞劇演員、舞蹈編導、舞蹈教育、舞蹈理論研究工作者的專業必修課程。民間舞這門課程所擔任的教學任務及目的是:通過系統規范化的教學內容,配合相適應的、生動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民間舞基礎知識、技術運用方法、基本能力(形態技能、心智技能)等諸多方面得到培養開發和訓練,以適應掌握各種民間舞所特有的節奏、動律和風格,提升學生的綜合表現能力,為學生在舞臺藝術實踐和將來從事民族舞蹈教學科研創作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礎。
民間舞的課堂教學,是以中國各民族獨具風格特點、生活氣息濃郁、個性特點突出、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訓練價值的教材為教學內容,解決學生在其他專業課程不能解決的技術技能問題。同時,通過民間舞這門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間舞的基本技能、美學思想和舞蹈歷史文化知識,其教學目的和訓練意義是其他課程無法取代的。
二、民間舞教學特點
民間舞的課程教學特點,體現在以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間舞教材為教學內容,而其教材是經過無數藝人和民間舞專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幾十年來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礪、不斷加工、提煉升華、在實踐探索中逐步規范而形成的,非常豐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較強的系統性和規范性,使之變成課堂教學培養訓練學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訓練價值意義。在民間舞教學中,以具有訓練形體技能和心智技能兩方面價值和作用的內容,著重解決學生的身體松弛和協調性、靈活性、柔韌性、氣質性以及控制力、力度、彈性、速度、節奏感、樂感、技術技巧性和表現力等。學生通過長期實踐與研究學習,不但學到和提高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還體會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間舞的風格韻律和民俗風情,包括對其民族審美思想、審美追求、審美心理、審美表達和審美情趣等基礎文化知識的積累。這容易激發學生尊重和熱愛民族舞蹈文化藝術的熱情與追求,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與培養,有利于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我們深知,教學的過程不單是知識技能的傳授,同時又是育人的過程。實踐證明,在舞蹈專業學科對培養優秀的舞蹈藝術人才的教育中,中國民間舞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專業必修課,其意義是深遠而巨大的。
民間舞與其他舞種的區別在于,無論是形式、風格、動態都有著其固定或特有的地域風格,這是中國民間舞區別于其他舞種所固有的一種舞蹈形式。另外,舞蹈以非文字語言的肢體為特征,它對內心情感的表達,要通過身體的形態、動作的表現得以實現。那么,在民間舞教學中,經過嚴格的訓練與學習,不但讓學生充分掌握民間舞的動律特點和節奏的要求,還要學會把握民間舞的風格及表演技能。如今,我們的民間舞課堂教學的教材與教學內容,不是簡單純粹地把流傳在民間的自然形態民間舞搬進課堂教學,而是經過反復深入研究,找出其規律特點,不斷進行提煉、加工、升華、規范而形成系統的教材,并以此作為訓練學生和舞蹈演員的有效手段,其針對性、目的性是很明確的。不同地域的民間舞,其舞蹈的形式、風格、動態有其共性,也有個性,而民間舞蹈內在特有的規定性,形成了民間舞蹈自身特有的風格特點和形態樣式。例如: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概括為“穩重浪”,其舞蹈的“艮勁兒、美勁兒、潑辣勁兒”,以動作急出慢落、有動有靜、有張有弛,音樂曲調以嗩吶和小鈸器樂吹奏出迷人的節奏變化,把舞蹈烘托得更動人,為其舞蹈的“艮勁兒、美勁兒、潑辣勁兒”增添聲色。從動感和風格上,藝術地概括出東北秧歌的韻律感和審美特征。由此來分析,在民間舞的教學中,規格的要求(動和靜、力度大小、位置、高低、過程、線路、方向等的規范)、風格的把握,是學習民間舞方式方法中的著眼點,也是民間舞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兩個環節。
三、民間舞的規格與風格分析
在民間舞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和要求,在既嚴格又生動活躍的氣氛中展開互動學習,以致達到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完成教學目的?顯然,分析研究民間舞動作規格與風格的關系,這在教學過程中尤為重要,它關系到學生如何能更好地準確把握不同民族民間舞的動作規格與表演風格。從理論上分析:規格是風格的基礎,風格是呈現的結果。民間舞的規格與風格是水乳交融、緊緊相扣,離開規格(動和靜等的規范)、風格(格調、氣質、情感、韻律、節奏等),就難以完整地表現;而規格的統一,確定動的流程、線路、力度、高度、方向等,又是完美的動律體現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朝鮮舞中膝蓋柔韌的運動伸展、身體的呼吸移動、手的自然松垂、抽絲般的舞韻“雕塑感”;維吾爾族民間舞的優美挺拔、步伐穩健,“上身灑得開、腳下不離散”,以及山東鼓子秧歌舞中的“穩、抻、沉”等,成為表現細膩情感和內在精神氣質的基礎。
在民間舞的教學中,規格的形成、風格的培養,是完成民間舞教學極重要的兩個方面,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教學中仍有主次之分,當進行不同民間舞的教學時,開端應以學會動作、掌握要求、明確規格為前提,在動作熟練協調之后,應著重于在情感方面的細致培養、啟發和誘導。當動作呈現了情感、動律、規格、(轉第107頁)(接第95頁)節奏、音樂等幾方面的高度融合時,也就是組合形成的最后階段,再注入民間舞的“自娛性”的要素(自我主觀感覺發揮),并貫穿到整個學習民間舞教學及表演的全過程中,這才能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而“自娛性”的具備,對學習民間舞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培養學生自我感覺的表演意識,同時又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想象力,但這需要教師通過以各種各樣方式的啟發、長期的培養,才能使學生不斷增強這方面的表現能力,從不自覺的把握到有意識的掌握,達到所謂的“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認識層面。因此,單有嚴格的要求、呆板的訓練而沒有生動的啟發,就會失去民間舞的本色;光有啟發,而不注意細膩的規格要求和“瞎跳”,就會形成自由發揮無從要求,失去民間舞教學的特定性。這兩者須互為聯系、相互依助,互為轉化的。
由此綜合分析,在民間舞的教學中,嚴格要求、細致訓練、統一規格(動作內在的規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