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的再思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對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的再思考
摘要: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體系雖然已經初步構建起來,但對該學科的深入思考卻似乎剛剛開始。中國藝術考古學作為一門在藝術學科和考古學科之間成長起來的交叉學科,由于其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主要傾向于考古學,故其學科基點應該定位于考古學;“美術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這一對學科概念是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命名,藝術考古學是建立在藝術學科發展、美術考古學研究取得較大成果的基礎之上的;藝術考古學的發展前景則寄托于藝術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藝術發展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對藝術考古學理論建設的關注和高等院校對藝術考古學人才的培養。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研究的前景輝煌。關鍵詞:中國藝術考古學;美術考古學;藝術學科;考古學科
中國藝術考古學名稱的提出,最早見于民國時期的岑家梧先生。他在1941年寫成的《中國藝術考古學之進展》一文,主要論述了西方藝術考古的傳入和中國學者在其影響下所主要從事的藝術考古工作以及今后中國藝術考古學之趨向。這是一篇繼往開來的具有學術前瞻性的論文,可惜由于時代的局限性而沒有得到重視。新中國建立以后,由于過于強調人類社會中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考古學家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對出土遺物的年代劃分和生產工具、技術的進步狀況方面,對反映古代人類意識形態的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卻長期冷落、忽略。直到進入19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西方較為成熟的新考古學理論和藝術學理論開始在中國傳播,藝術考古的實踐活動蓬勃發展起來,改變了在古代藝術研究領域單純由藝術史學者包辦的格局,考古學家、藝術史論研究者共同合作,積極參與對考古出土的彩陶、漢畫像石、壁畫、陶俑等藝術品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對藝術(美術)考古學的理論探討也開始出現。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在為1986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所寫的序言中,將“美術考古學”作為一門特殊考古學公之于眾。1992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中出現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楊泓研究員撰寫的“美術考古學”條目,對美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與美術史的關系等作了比較詳細的解釋。1995年由劉鳳君先生撰寫、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美術考古學導論》,分成上下兩卷,上卷為理論和方法,“概括地講述了西方與中國美術考古學的發生與發展,以期從歷史發展中明確美術考古的對象、目的與任務,明確其性質乃是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又同美術史有密切的關系”;下卷是分類研究,“對美術考古研究內容分門別類地進行論述”。2004年12月,由筆者撰寫、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藝術考古學初探》,則旨在總結前人的藝術(美術)考古學理論和實踐成果,最終完成對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盡管中國藝術(美術)考古學的理論體系已具雛形,并日趨受到考古學和藝術史研究者的關注,但對藝術考古學的理論思考仍屬起步階段,特別是對藝術考古學的學科定位、“美術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這兩個基本學科概念的理解,以及藝術考古學的發展前景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探討空間。
一、對藝術考古學學科定位的再思考
在藝術考古學理論建構過程中,美術考古學最早是被考古學家從考古學學科發展的角度,看成特殊考古學的。同時,“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美術考古學是從歷史科學的立場出發,把各種美術品作為實物標本,研究的目標在于復原古代的社會文化。這與美術史學者從作為意識形態的審美觀念出發以研究各種美術品相比,則有原則性的差別。這一認識是基于對考古學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得出的結論,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古代美術品作為人類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是古代人類精神文化創造的產物,長期被考古學家所忽視,正如牟永抗先生在《古玉考古學研究初論》中所描述的:“在以往中國考古學的報告和簡報里,常常在介紹居住遺跡、墓葬之后,將遺物按照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品幾乎固定化了的次序進行分類。這一分類的認識論基礎,是對政治經濟學中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以及構成生產力諸要素等概念的片面理解。按照生產工具決定論的觀念,生產工具的研究價值,自然要在裝飾品之上”。因此,美術考古學只是被視為考古學的一個特殊分支,其研究的最終目的依然一如考古學復原古代社會的歷史面貌。稍后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美術考古學條目的解釋中,盡管對美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沒有異義,是以田野考古發掘和調查所獲得的美術遺跡和遺物為研究對象,但研究目的已經拓展到“闡明美術的產生、發展過程”。這說明美術考古學已經突破了考古學理論的束縛,跨向了美術理論研究領域,美術考古學作為考古學與美術學兩大學科的交叉性學科開始初見端倪。
藝術考古學與藝術學科和考古學科相關,但是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卻不是簡單的相加。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換句話說,考古學田野調查和發掘得到的各種實物,是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它為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歷史提供真實可信的研究對象。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豐富多樣的,既可以是與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有關的遺跡和遺物,也可以是與人類活動有關而能夠反映人類活動的自然物,如各種農作物、家畜及漁獵或采集所獲得的動植物遺存等。這些研究對象既是考古學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歷史的對象,同時也能夠成為研究其它學科發展歷史的珍貴資料。因此,考古學的最大貢獻主要不是體現在理論指導方面,而更見長于通過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獲取科學的研究資料的重要性。任何學科,只要涉及到史的研究,必然需要考古學提供資料作支持。同樣,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間接地豐富了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歷史的內容。因此,在考古學取得較大成就的基礎上,衍生出與各門類學科的交叉關系,并不是削弱了考古學和其它學科的發展,相反地更是拓寬了研究者的思路和視野,從而促進學科建設的繁榮。
既然藝術考古學不是藝術學科和考古學的簡單相加,那么其學科定位究竟以哪一個為根基呢?任何學說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就是因為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等等。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簡單地說主要是古代藝術品。古代藝術品的來源無外乎兩大類,一類是歷代流傳下來的公私收藏藝術品;另一類是經過科學的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得到的藝術品。傳世藝術品往往是中國古代藝術發展史研究的主要材料。然而,傳世藝術品卻存在著需要斷代和辨偽的缺陷,使研究資料的科學性大打折扣,盡管有不少古代傳世藝術品中的絕大多數也屬于出土遺物,但一旦離開了地層關系,必然帶來了斷代的困難和辨偽的必要,因此,傳世古代藝術品既然不是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也就被排除在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之外。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由考古學所提供的、反映古代人類精神文化成就的藝術遺跡和藝術遺物,作為溝通人類心靈、飽含審美和情感思想的獨創性的藝術產品,具有更加深厚的古代文化內涵。對藝術考古學研究對象的深入研究,其成果必然為古代人類的精神文化的研究起到推波助瀾的重大作用。
藝術考古學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研究對象紛繁復雜的特征基礎上的。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不但在數量、藝術種類、制作材料、工藝技術、裝飾手法、表現題材上豐富多樣,而且歷史悠久。對它們進行研究
【對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的再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的再思考03-18
再尋“金枝”-文學人類學精神考古03-21
關于孝文化批判的再思考03-18
文化工業再思考03-18
對執行中止與債權憑證的再思考02-26
動畫專業素描教學的再思考03-28
對企業理財目標的再思考03-21
有關畫品與人品的再思考03-02
對國家主權問題的幾點再思考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