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音樂教育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教育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音樂教育論文1
摘要: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是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內容。鋼琴即興伴奏與音樂藝術表演的效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鋼琴即興伴奏這門技能。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對于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來說,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筆者針對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與分析,并提出了改善高等院校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的有效措施,希望有助于高等院校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有效措施
在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中,鋼琴即興伴奏是一門新興起的綜合性音樂學科,涵蓋了多個學科的音樂知識與技巧。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具有著較強的實用性,同時也是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師以及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礎的音樂技能。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素質教育被提出,這就對高等院校的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實際的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因此,針對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進行深入的探討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施缺乏合理性
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是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現階段部分高等院校的鋼琴基礎課程與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之間相互獨立存在,并且分階段性的開展教學[2]。在鋼琴基礎課程中僅僅是傳授鋼琴彈奏技巧,而在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中只強調配合彈奏,并且開設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時間較為集中,這就使得鋼琴基礎與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之間的重要作用與優勢很難充分的發揮。
(二)缺乏相關學科的必要支撐
與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相關的學科涵蓋了鋼琴演奏、聲樂、視唱練耳、歌曲寫作等[3]。而這些學科都有著自身的教學體系,并且分學科進行教學。在實際的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教師往往因為顧及自身教學學科的專業性,而忽略了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所涉及的`其他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與練習,這就致使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缺乏相關學科的必要支撐。
(三)教學形式較為單一
部分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教師在開展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的過程中,將鋼琴演奏、歌曲創作等分割開,認為提高學生鋼琴演奏技能是鋼琴基礎教學以及鋼琴專業教學需要完成的任務,與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沒有關系。這部分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教師忽略了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而這樣較為單一的教學形式對學生即興伴奏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二、改善高等院校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的設置鋼琴即興伴奏課程
在設置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了解其他音樂學科的主要特點。針對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內容來說,鋼琴即興伴奏學習的基礎是聲樂課程與鋼琴課程相關知識的學習。因此,在設置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時,應該設置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聲樂與鋼琴基礎知識與技巧的基礎上。除此之外,通過鋼琴曲式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的把握鋼琴樂曲的結構布局,從而更好的掌握鋼琴樂曲曲式的規律。因此,鋼琴即興伴奏課程可以與音樂曲式課程同時開展。例如:鋼琴即興伴奏課程可以在大三階段開始設置,大三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聲樂和鋼琴知識,在這基礎上開展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是十分有利的。
(二)加強相關學科的支撐
在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相關學科的支撐。這就需要廣大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師與學生高度的重視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積極的轉變以往的教學與學習的態度。作為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師應該注重在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相關其他學科音樂知識的講解與分析。另外,高等院校可以通過講座、交流學習、演講等多種行之有效的途徑開展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并轉變部分教師將聲樂和鋼琴學科的學習作為唯一提高鋼琴演奏技能的途徑。
(三)創新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的形式
針對以往的較為單一的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形式來說,有礙于學生鋼琴即興伴奏能力的提高。因此,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師必須創新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的形式。針對鋼琴即興伴奏教材而言,高等院校應該采用充分涵蓋了鋼琴即興伴奏學科基本內容的規范性的教材[1]。其中應該包含鋼琴即興伴奏的音型、指法、高潮處理技巧等方面的內容。在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的模式方面,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內容應該包含鋼琴即興伴奏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鋼琴即興伴奏示范操作、檢查學生作業三方面。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掌握一定的鋼琴即興伴奏技巧[2]。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高等院校以及教師應該積極的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的進行改善,以此完善鋼琴即興伴奏教學。
[參考文獻]
[1]魏韶亮.高校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問題剖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xx,06:238-239.
[2]段建淑.高校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改革初探[J].大眾文藝,20xx,03:245.
[3]蔣帆.論鋼琴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和訓練[D].華中師范大學,20xx.
音樂教育論文2
摘要:茶文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茶文化當中的茶道和茶精神具有人文性、歷史性和教育意義,對于當今人們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影響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將鋼琴音樂教育和茶文化融合起來,不僅可以使得當今鋼琴教學的陳舊內容加以剔除改造,增添其教學的形式,加深鋼琴教育的內涵,還可以對人們的人格、情操和心境得到升華。兩者的相互碰撞與相互融合十分具有意義與價值,能夠使得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使得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本文將對鋼琴音樂教育與茶文化融合的當代價值進行闡述。
關鍵詞:鋼琴音樂教育;茶文化;當代價值
茶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能夠顯示出我國人們的精神世界、人文理念和藝術視野,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一部分,在國際上也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茶文化的構成多種多樣,比如有茶道、茶藝、茶樂和茶禮等等。茶文化當中的茶樂與鋼琴音樂的教學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一方面,茶文化當中的茶音樂發展歷史悠久,融美學、哲學和藝術思想為一體,內容也十分多元化,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鋼琴音樂也是如此,鋼琴音樂的內容也十分豐富,既有高雅音樂也有通俗音樂。另一方面,茶文化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對于當今鋼琴音樂的教學具有十分突出的影響作用,因為,現在的鋼琴音樂教學很多人是為了考級,而不是單純的享受鋼琴音樂。所以,從各個方面來看,將鋼琴音樂的教學當中融入茶文化十分具有當代意義。
1茶文化框架下鋼琴音樂教學的特點
茶文化與鋼琴音樂的結合,主要在于茶文化當中的人文理念,在目前鋼琴音樂的教學當中,最缺乏的就是人文性。鋼琴最早是誕生在18世紀之初的意大利,由于鋼琴的音色優美,音素多元化和彈奏優雅,被稱為是“樂器之王”。鋼琴的發展也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有很多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例如貝多芬、巴赫和莫扎特等等,當時這些音樂家用琴聲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從鋼琴的發展歷史來看,鋼琴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具備了人文性。但是,由于鋼琴在傳入中國的時候,信息較為堵塞,人們只是認為鋼琴是一個單純的演奏工具,并不了解鋼琴背后的歷史故事和發展過程,因而,缺乏對于鋼琴背后人文內涵的了解。但是,茶文化不同,茶文化的誕生地就是中國,其發展也在中國,并且與人們的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茶音樂就是人們根據老百姓日常生活當中的茶事活動進行創作的,所以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由于茶文化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人們對于茶文化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也具有一定的了解。在鋼琴音樂的教學過程當中,將鋼琴作為一種演奏的工具,利用茶文化的音樂敘述方式來表達鋼琴音樂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這樣一舉兩得,既使得鋼琴音樂得到了演奏,也表達出了演奏者的情感,更使得傳統文化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同時,將鋼琴音樂與茶文化進行融合,也體現了美學的觀點。我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十分強調德和美,通過強調道德來塑造人們優秀的品格,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讓人們在音樂的教學過程當中,學會發現美,欣賞彈奏美。
2目前茶文化與鋼琴音樂教學的現狀
2.1教學模式不成熟,教學的內容不完善
近些年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十分頻繁,鋼琴在我國的影響力在不斷的提升,人們對于鋼琴學習興趣也十分濃厚。而且學校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很多學校都配備了鋼琴等相關設施,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觸到鋼琴文化。但是由于鋼琴的音樂教學在我國開展的歷史并不長,很多學校也是近些年來,才開展的音樂教學,因此,很多學校的鋼琴音樂教學并沒有十分成熟的.教學模式和豐富的教學內容,大多是以技巧的練習為主,缺乏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所以目前在學校的音樂教學當中,茶文化沒有得到體現,缺乏教學的途徑。
2.2師資力量薄弱,缺乏茶文化知識
茶文化與鋼琴音樂的融合對師資力量的要求較為嚴格和高標準,要求教師不僅需要鋼琴教學的能力,還需要具備茶文化的相關知識。但是,目前,這方面的綜合人才十分缺乏,而且即使有具備這些條件的老師,也缺乏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藝術的長期積累。而且由于老師缺乏茶文化的相關知識,不能夠將鋼琴音樂的教學與茶文化進行完美的融合,進行生動的講解,使得學生對此毫無興趣。嚴重的是,部分教師不重視茶文化與鋼琴音樂的結合,只是單純的教導學生彈奏的技巧,甚至直接將鋼琴的演奏方式生搬硬套在茶文化音樂的教學當中,使得兩者完全割裂,因而使得我國的鋼琴音樂的教學水平無法得到很快的提升,茶文化與鋼琴音樂的融合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3鋼琴音樂教育與茶文化融合的當代價值
3.1茶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提升學生音樂審美的能力
在當今時代,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十分注重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很多興趣班也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但是在進行鋼琴音樂的教學過程當中,往往會出現審美抑制的特點,因為,學生沒有對鋼琴音樂有一個完整而全面的了解。茶文化的融合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茶文化在歷史的積淀過程當中,已經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茶文化當中的茶音樂也是如此。茶音樂的形式多樣,種類多樣,例如贛南地區的采茶舞曲的劇目就多達十幾種,向學生進行茶音樂的教學和茶文化的傳播,可以使得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能夠在多種多樣的茶音樂當中得到熏陶,通過欣賞不同的茶音樂,能夠形成自己的審美特點,而不是在興趣班和學校的枯燥教學當中,失去自己的審美能力,是能夠根據老師的教學來進行欣賞,最終只能形成千篇一律的審美。茶文化與鋼琴音樂教學的融合是審美教學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欣賞音樂的能力十分有幫助,使得學生能夠不隨波逐流,不跟隨大眾的步伐,而是在經過全面的了解之后形成自己的認知。
3.2茶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加深,認為教育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的教育,也有其他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現在的教育模式之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的教育要從小開始,并且不能輸給其他孩子。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對于鋼琴音樂的教學來說,為了達成學生和家長掌握一門技能,快速考級的要求,只能簡單的教授彈奏的技巧,不能使得學生對鋼琴產生興趣。將茶文化加入的鋼琴的教育當中,能夠將茶文化當中的處事不驚,淡定從容的觀念,加入教學理念當中,使得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鋼琴。鋼琴的作用是學生能夠通過彈奏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而不是一架冰冷的機器。在這個壓力巨大,急躁的社會,在鋼琴音樂的教學當中,加入茶文化能夠喚醒人們心中隱藏的人文精神,使得人們用鋼琴音樂的喜歡和欣賞更加純粹,學習也更加單純,釋放壓力,不再是進行目的性的學習。
3.3茶文化的融入有助于促進鋼琴音樂教學的發展
鋼琴音樂的教學在我國的發展并不是十分順暢,而且目前也出現了教學的瓶頸期,難以得到突破。在鋼琴音樂的教學過程融入茶文化,可以為鋼琴音樂的教學提供一種全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理念。在以往的鋼琴音樂教學當中,大多彈奏國外的曲子,因為鋼琴的發源地就在國外,并且國外著名的鋼琴家和出門的鋼琴曲十分多,而我國在這方面較為缺乏,所以,在進行鋼琴音樂的教學過程,大多教導學生彈奏國外的鋼琴曲。而茶文化的融入,使得鋼琴音樂的教學可以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并不再一味的學習和引進其他國家的鋼琴曲。一方面,使得鋼琴音樂的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我國鋼琴音樂的發展,而且,也能夠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結語
鋼琴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音樂價值,茶文化也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兩者融合與碰撞能夠創造出不一樣的火花,也有十分突出的當代意義與當代價值。從小的方面來看,茶文化的融合能夠使得鋼琴音樂的教學更加具有歷史文化的氣息,教學方式和內容更加多元化,從大的方面來看,茶文化的茶音樂能夠使得鋼琴音樂更加具有美感,茶文化當中的茶精神,能夠對現在鋼琴教學當中的單板、枯燥等做出整改,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人們的人文精神,使得學生能夠真正的了解鋼琴文化和茶文化,而不是帶有一種目的性和急切的心理。
參考文獻
[1]王楠.鋼琴音樂教學當中茶文化元素引用分析[J].茶語論壇,20xx(2):45-56.
[2]王亦如.我國高校教學當中茶文化音樂鋼琴教學的現狀及問題分析[J].福建茶葉,20xx(6):78-89.
[3]王爭艷.鋼琴音樂教育中融合茶文化的當代價值[J].福建茶葉,20xx(4):89-96.
音樂教育論文3
摘要:指導基礎教育音樂課教學的新課程標準開始在全國試行,其核心是更加注重質量和人才素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這標志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作為教育“工作母機”的師范教育,如何適應審美基礎教育的改革,已成為了一個極富現實意義的事情。本文擬就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師范教育;音樂教育;課程改革
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過去從高師音樂教育課程內容來看,一部分課程觀念陳舊,知識陳舊,內容陳舊,有些音樂專業教材幾十年不變,有的雖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還是老套子,無質的變化,有些課程門類多,內容龐雜且概念不清,知識結構不系統,無法進行學科的交融和滲透;還有西方音樂的理論技能知識比例遠高于中國音樂教育等。由于專業基礎課內容不夠寬,相互之間聯系不緊密,致使專業課的開設結構不盡合理,帶有較大的盲目性,經常因人開設,而非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培養目標來開課:嚴重脫離中學實際,脫離高師的自身特點,脫離培養目標,致使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對基礎音樂教育的狀況了解甚少,畢業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師、學生一味地向專業音樂學院看齊,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論家為終極目標,至于學生畢業后有相當的一部分,尤其是專業方面有特長的不愿意或不安心從事音樂教育,尤其是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樂教師流失現象嚴重。因此,我國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已勢在必行。
培養有能力高素質的師資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理應是中小學或中等學校合格的音樂師資。綜合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樂教師,已成為音樂教育界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應“以能力”確立的師范音樂教育原則,在此原則上音樂教師應具備的三種能力和素質:其一,個人素質:音樂教師必須能激勵他人;能不斷學習本專業和其他專業的知識:能聯系其他學科和藝術;能確定和評價新的思想;能運用自己的想象力;能理解教師的作用。其二,音樂能力:音樂教師能以對音樂的理解和技術水平表演;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揮;能評價他人的表演;能為個人的表達而組織聲音;能通過原作和各種風格的即興表演表現出對音樂的理解;有表現出具有確定和解釋比較滿意的作品和不太滿意的作品的能力;能為在學校環境中進行表演而記錄和改編音樂;能確定和解釋用于全部音樂的創作手法;能評價創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樂中的聲音產生的方法。其三,專業素質:音樂教師必須能表明自己的音樂觀和教育觀;能表明自己熟悉當代教育思想;能運用有關音樂作品的`廣泛知識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能通過實例展示全面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獻身于教學的思想。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
一、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結構改革
首先應從宏觀上統一思想:音樂課程設置必須適應社會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設置創新性、開拓性、研究性的音樂教育課程,這是培養21世紀合格音樂教師的重要前提。音樂課程設置還必須主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當前針對過去某種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輕音樂文化,重單項專項、輕綜合素質,重某些專業音樂創作流派的音樂作品、輕多元文化的傾向,應當提倡培養全面發展型、綜合型、創新型人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是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性音樂教育。所以對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不以求其專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說,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不以專向為主,而需全面發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確的方法指導學生;不以技術的數量為追求目標,而求其根本質量。
二、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結構改革
從具體內容來實踐:應優化核心課程, 建立少而精,容納量大,實用性強的主干課;其次應擴大選修課程范圍,增加課程設計和課程編制的靈活性,確立擴展課程;最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藝術和社會實踐,形成隱性課程;三種課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形成新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方面,
(1)強化教育類課程,一是增加教育課程門類時數,二是加強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可開設跨學科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綜合實踐能力,如開設音樂教育學、音樂心理學、中小學音樂教材教法研究等課程:
(2)拓寬基礎課程,其內容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領域,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加選修課程,如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等課程,有利于學生的選擇,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3)調整音樂學科專業課程,將音樂表演、音樂技術、音樂學內容結合起來,構建以培養學生音樂文化素養和音樂教育素質為宗旨的綜合化學科專業結構和育人環境。依據中小學課程標準所設立的四個教學領域,高師音樂教育應當有與之相適應的課程,即音樂審美類課程,音樂表現類課程,音樂創造類課程,音樂與相關文化類課程,音樂教育類課程五大類課程。“以音樂審美為統領,音樂表現為載體,音樂創造、音樂文化為兩翼,音樂教育為基礎,形成各有側重、互相關聯、互相貫穿的課程體系。”調整必修課、選修課門類,精減課程內容,壓縮課時,通過合并,新設,優化課程設置結構,增加選修課與自修課的比重,這樣便會拓寬學生的理論思維,開闊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加快音樂學科的教材建設,充實課程內容,及時反映音樂學科的最新成果。變粗放式教學為科研式教學,變講授式教學為主體式教學,變注入內化式教學為生成建構式教學,改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專業水準,有利于形成高師學生合理的音樂學科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以適應新時期的需求。
近年來,一些師范院校從實際需要出發,適當地調整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在加強音樂專業基礎課教學的同時,增設了中學所必需的選修課程,技巧課也從傳統的一對一教學形式轉為小組課或集體課,雖然這種課程教學模式還在探索階段,但這些有益的嘗試,必將有力地推動高師音樂教育的整體課程改革。
結束語:
我國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已勢在必行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同樣,音樂課程結構也要體現現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學生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化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與高師音樂教育改革》,音樂研究,20xx (1).
2.王耀華,《關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結構體系的思考》中國音樂教育,20xx(2)
音樂教育論文4
【摘要】高等師范院校中的音樂教育專業以培養聲樂教師為主,要求該專業畢業生不僅能唱,還要會教。雖然音樂教育專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音樂教育”的特征,但是,過分注重專業化聲樂演唱,忽視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與音樂教育不相適宜。本文分析了當前音樂教育的現狀,探討了如何讓聲樂教學更加符合現今的音樂教育專業。
【關鍵詞】聲樂教學,培養目標,教學模式
如今,音樂教育逐漸融入到素質教育中,社會對聲樂教師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高等師范學校中的音樂教育專業以培養聲樂教師為主,聲樂課教學不僅注重學生演唱能力的培養,更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想象力的提高、視野的豐富,為培養合格的音樂教師服務。目前,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的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會唱不會教,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他人,難以勝任工作,這說明我們的音樂教育存在著問題,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音樂教育專業必須更新教育理念,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滿足社會的需求,各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需要就教育目標、課程設計、教學模式等進行改革。
一、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
音樂教育對創造性思維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階段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音樂教師,為滿足社會對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教育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首先,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采取小課形式,一名教師對人數固定的學生進行教學。優點是水平高的教師,可以很快提高學生的聲樂水平。但教師的教學能力各有差異,固定的教師教學使學生難兼采各家之長。另外,教學中學生沒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其次,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不夠重視聲樂教學法,課程開設很少,大多是講座,或是畢業前進行突擊教學。該專業的教師大多沒有學習過教學法,缺乏教學經驗。另外,對教學法學習效果的檢驗,也只注重理論,沒有考慮實踐,致使學生無法學以致用。第三,聲樂課除了要求課程的教學要嚴謹外,實踐活動也是聲樂教學必不可少的。在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巧的基礎上,將理論知識和聲樂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找出問題并進行改進,在反復中提高自身的聲樂水平,積累實踐經驗,這些經驗也可以補充原有理論和技能的不足,促進綜合發展。第四,聲樂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集文學、舞蹈、音樂、戲劇等藝術素養和藝術技能于一體。因此,與以往其他學科的知識結構不同,聲樂教師的知識結構必須完善,至少包括人文、音樂學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等三方面知識。聲樂教師必須要有很高的人文素養。這指的是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素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是人的內在本質,也是感受幸福和快樂的能力。教師的人文素養是其人文精神和在日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氣質和修養,表現為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成長的關心,以及強烈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教師人文素養的核心是關心學生生存、促進學生發展,支撐和服務于該核心的是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知識、精神和方法。聲樂教師的技能代表其業務水平,包括資料的查閱、教學活動的設計、彈唱的示范、音樂知識的講解、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和組織等,是其知識結構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技能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動作技能;二是內在的智能。在教學實踐中,兩種技能互相融合發揮作用。
二、聲樂教學具體實施策略
首先,完整的聲樂教學包括課前準備、課中調整、課后獲取反饋信息。課前要對學生先天條件、思維方式、音樂悟性和音樂教育程度等進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授課時因材施教,并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制定一分詳盡的聲樂教學計劃,如一個學期的訓練標準和目的、技術要求和要點。課前準備還包括課堂內容的準備,如課堂演唱曲目的風格、背景知識、作者以及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相關聲樂發展史、作者的譜曲特點等。授課過程中要依據學生的特點、接受程度有針對性地調整訓練內容。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的'接受情況等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增加師生互動。課后,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反饋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反饋信息對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聲樂教師是聲樂教學的主要承擔者,起著引導的作用。
所以,聲樂教師不僅要具備技能技巧,還要有全面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聲樂教學的發展。作為聲樂教師,要有較高的音樂素養和專業技巧技能,同時,也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在理論上輔導學生,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發音器官的特點、肺部與橫膈膜等器官的特征、歌唱狀態的調整、聲域的區分、腔體共鳴與氣息的關聯、聲音位置的高低以及演唱時的咬字吐字、音樂的表現力、聲音的判斷等。聲樂教師的示范演唱要精準。示范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示范演唱向學生展示科學的歌唱方法,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技巧有一個正確、完整的概念。同時,可以感受和判斷自己的演唱和訓練正確與否。聲樂是較為抽象的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模仿中了解自己的聲音特點,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獨特而優美的音色。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心聆聽學生的演唱,對其出現的問題加以判斷解決,如聲樂位置的高低、腔體開合和情感的表達等。
第三,加強師生在課堂上的合作。在聲樂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應該“相交作用”,組成“學習共同體”。聲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解放學生的表演天性。因此,滿足學生的自我需求是聲樂教學的出發點,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這個“學習共同體”中,教師起著經驗共享者和討論協商者的作用。在這個共同體中,師生之間要互動與交流,師生參與,平等真誠對待,發揮合作精神,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達成教學目標和自我超越。否則,學生會對教師產生敬畏情緒,不愿意表露真實想法。合作中要注意兩點,一是聲樂教師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必須理解和熟知課堂教學內容,同時要安排和設計好教學過程,深入淺出,將知識重點傳授給學生,并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二是課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同于其他人的個體,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基礎會因人而異,個人嗓音條件也不盡相同。所以,聲樂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之后,要采取適合的教學方法,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三、結語
本文從課前教學的準備到課中的具體實施,從教學模式到教學方法,分析了目前聲樂教學存在的弊端,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辦法和方案,相信通過這些措施能給聲樂教學帶來一些啟發。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將來的教學過程中要靈活探索和運用各種教學法,漸漸發現和找到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聲樂教學改革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聲樂教學的研究還要根據社會發展和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劉偉,王善虎,呂小允.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模式探析[J].宿州學院學報,20xx(5).
[2]張曉偉.試論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改革與綜合能力培養[J].參花(下),20xx(4).
音樂教育論文5
一、本土音樂教育的含義
所謂本土音樂,是指某一個特定區域內所存在的各種音樂文化的總和。其以非物質的形態存在,并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多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因此相對具有穩定性和地方特色。其種類包含民歌、民間器樂、民間戲曲、民間說唱等。而所謂本土音樂教育,則是將這些本土音樂資源引入到學校音樂教學和活動中來,使其成為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中所探討的河南高校本土音樂教育,其含義就是將河南省的本土音樂資源,引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在使音樂教育得到豐富和創新的同時,也使本土音樂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承和發展。
二、在河南高校大力開展本土音樂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本土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近年來,國家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這些不可再生精神文化的搶救,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本土音樂無疑是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歡,則是保護和發展的重要措施。在河南高校大力開展本土音樂教育,能夠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本土音樂的價值和魅力,喚起他們的民族情感,繼而樹立起一種文化傳承的意識。
2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進入21世紀之后,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質量要求都有了很大提高。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重視人才的綜合素質。從對人才單一的技能要求轉變為對綜合素質的要求。而本土音樂教育無疑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最佳資源。作為本土音樂,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和文學、歷史、地理、戲劇等多種文化都發生了廣泛而密切的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對于本土音樂的學習,不但能夠獲得對音樂的體驗和感悟,同樣能夠學得多個方面的知識,從而使知識視野得到擴展。
3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相對于一些發達國家而言,還有著不小的差距。大學生是時代的驕子,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國家富強和民族興旺的重任。而本土音樂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而且由于音樂本身的特性使然,其能夠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潤物細無聲般地作用于大學生的內心,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塑造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本土音樂教育在河南高校開展的建議
1切實提高教師的能力和修養
教師是整個教學的主導,也是本土音樂教育能夠順利開展的關鍵。其中對教師有兩個關鍵要求。首先是認識到開展本土音樂教育的目的。為什么要開展這樣的教育,通過這門課程來實現什么目的等,是教師首要思考的。明確了這一點,才能夠自覺樹立起一種責任意識。所以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開展本土音樂教育在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方面的意義,在學生綜合知識和能力提高方面的意義,在教師個人業務和素質發展方面的意義,始終以最終的目標為指導,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目標的實現而展開。其次是切實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當前高校的音樂教師大多是科班出身,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很少有人從事專業的本土音樂研究,所以應該采用多種方式,對教師的業務能力予以加強。一方面是鼓勵教師自學;另一方面,則應該由學校出面,定期組織各種培訓,或者是前往一些專業的音樂院校進修,或者是邀請多位本土音樂教育專家來學校授課。雙管齊下,內外并舉,使教師本土音樂知識和能力迅速獲得提高。
2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
音樂本身是一門強調情感體驗的藝術,而且本土音樂教育的本質目的,也不是為了讓學生記住某幾首民歌的名字,認識幾種民間樂器,而是重在一種理解、體驗和感悟。所以在本土音樂教育的教學形式上,不能對普通學科的教學形式進行照搬照抄,而是根據實際的特點和內容進行靈活的選擇。如鑒賞式教學,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視聽資料對一些本土音樂進行聆聽和觀賞,感受這些音樂的獨特魅力,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而且在教師的講解下,還可以收獲很多本土音樂知識。又如講座式教學。學校和相關院系可以制定一個長期的.講座計劃,將講座內容提前告知學生,授課人員既可以是本校教師,也可以是當地本土音樂教育的傳承人。在講座時,應該把知識性、趣味性和互動性融為一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本土音樂的魅力。再比如觀摩式,主要是指在教師的帶領下,前往一些本土音樂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實地觀察和采風。如可以帶領學生參加一些地方政府舉辦的民間節日盛會,也可以深入田間地頭觀看一些民間藝人的真實演出等。通過實地觀察和感悟,讓學生形成對本土音樂更加真切和深入的認識。所以說,要根據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需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對本土音樂的體驗和感悟放在首位。
3重視本土音樂教材的建設
教材是教學開展的基礎,沒有教材,教學也就沒有了根據,教師也少了一項重要的參考。關于教材建設,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一種是以學校為單位。學校拿出專門的資金,挑選業務水平較高和素質比較全面的教師組成教材編寫小組,通過資料的收集、歸納和實地采風等多種形式編寫出教材;另一種是幾個學校的聯合。以筆者所在的鄭州市來說,市內的高校多達幾十所,對此就可以由河南省教育部門牽頭,在各個高校中組織精干力量,群策群力,進行教材的編寫。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定奪。而且在編寫的過程中,有幾個原則是需要充分把握的。首先是全面性。要對本土音樂資源進行全面和細致的歸納,雖然不可能全部講到,但是至少要在教材中體現出來,少了任何一種音樂資源,都是一種不公正的認識。其次是代表性。這是在全面性上的一種突出,一方面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十分豐富,難以全面地細致研究;另一方面,本土音樂自身也有藝術水準的高低之分,要相對側重于那些質量較高的音樂形式。最后是體驗性。本土音樂教育絕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重在一種體驗,所以要在編寫過程中注重體驗性,比如可以多增加一些互動環節等。
4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大學生幾乎都是異地求學,大學校園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要想使本土音樂教育開展得更加順利,就應該在校園中營造出一個本土音樂的氛圍,讓學生在一個耳濡目染的環境中獲得對本土音樂更加深入的體驗。如可以在學校的一些宣傳上開辟本土音樂教育專欄,將教師精心收集的一些圖片向學生進行展示;又比如可以在音樂教師的幫助下,組織各種關于民間音樂教育的社團,定期納新和演出等。還可以利用學校的網站、電臺等,經常介紹和播放一些優秀的本土音樂作品。每天播放一首,一年就是365首,獲得一種日積月累的效果。從側面積極配合課堂教學,給學生創造一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氛圍,增加大學生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的機會,使民族民間音樂真正在高校這片培養未來高級知識分子的溫床中生根、發芽、開花。
綜上所述,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一方面,高校作為高等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對學生進行本土音樂教育,能夠使他們的素養得到全面提升,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是傳承和發揚本土音樂的最佳人選,他們年輕有活力,又來自于全國各地,能夠在短時間內喜歡上本土音樂,并將其傳播開來。所以說,在河南高校大力開展本土音樂教育,無疑是一個雙贏的結果,也是一項有著巨大意義的工作。高校每一個音樂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將這項工作開展下去,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欣。反思音樂教育本土化的困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xx(04)。
[2]謝嘉幸。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學研究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xx(03)。
[3]許新華。對普通學校音樂教育貫穿本土音樂的思考[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3)。
[4]龔妮麗。本土音樂在現代音樂教育中的定位[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3)。
音樂教育論文6
【摘要】21世紀以來,經濟出現全球化的趨勢,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也相互融合、滲透、迅速發展。多元文化日益深入包括音樂在內的文化的各個領域。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世界音樂教育關注的熱點,也隨之成為全球音樂教育的主流發展趨勢。然而,在我國音樂教育中,教育模式單一,教育資源不足,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系尚未完整的建立。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從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產生背景、什么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我國音樂教育現狀、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具體措施這幾個角度來全面具體的論述高校音樂教育中急需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開展;多元文化
在我國素質教育中,音樂方面的教育漸漸的成為了我們國家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方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及培養正確的審美趣味上,音樂教育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而我們所說的音樂教育要多元化發展,從文學,藝術,文化底蘊等多方面教受于學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真正內涵,更深遠地去體會音樂帶給人快樂的同時,還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對于我國來說,多元化文化教育在高等學校內部進行推廣是不能夠缺少的。
一、我們國家需要進行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出現的背景
世界上的多元化的音樂的文化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民權運動中開始出現。在20世紀后期,西方國家在人文科學方面掀起了一股多元文化的思潮。后來,這種“多元文化”的思想深入到文化的各個方面。而音樂文化教育作為文化教育的一方面,也逐步朝著“多元文化”的方向發展。世界出現了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也帶動了音樂這一神圣而普通的課程朝著多元化發展,使人們對音樂有了更新的認識,激發了人們對音樂的熱愛,對音樂有了更美好的憧憬。
二、我們國家需要進行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內涵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就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吸收和借鑒外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豐富和發展本土本民族的文化。在高校中開展不同形式的音樂課程,學習和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通過在高校這個開放的平臺,使世界上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民族自己的音樂得以發揚,得以傳播,得到人們的認可,得到世界的認可,充分的保護了這個世界美好的東西得以長留,也充分保障了各個民族音樂文化的共同平等的發展。
三、我們國家需要進行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一)音樂文化教育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等學校的教育方面需要教育出來的學生是需要有多方面能力的學生不僅能夠在專業的知識上有很好的了解也需要學生在專業知識之外的東西上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當然音樂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音樂能力的培養會使學生的綜合方面的素質得到很好的提高,讓學生在整體的發展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學生才能在走進社會的時候更加的優秀。高校音樂教育的開展,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對“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還陶冶了情操。除此之外,音樂素養也是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音樂素養的培養,為學生以后的人文素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對多元文化音樂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意義還體現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符合當前音樂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趨勢。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全球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音樂逐步走向音樂大潮為人們所注意,人們開始將目光轉移到不同的音樂文化上來,全面了發展和學習了不同的音樂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符合音樂的發展方向,更大的程度上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滲透,同時也為多元文化提供了音樂人才。
(三)培養大學生看待民族差異性的正確方式
多元文化音樂作為一種積極文化開展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是一個非常開明而且正確的教學方式。打破了一枝獨秀的文化格局,而且突破性的打破了文化的國界和民族的限制。使多種積極文化思想互相融合,滲透,開闊了大學生的文化眼界,提高了大學課堂的課堂效率。從而進一步地幫助學生正確看待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沖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本族文化的熱愛和進一步地認可。也幫助學生更好地接納異國文化。使學生客觀的平等的看待民族的差異性,培養了大學生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品質。
(四)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提高了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我們國家的高等學校之中,高等學校的大學生來自世界上各個不同的地方各地,他們有著誰與誰也不相同的思想。各地區的文化背景、思想觀念、風土人情以及教育基礎的不同導致他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他們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只有在高等學校中開展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才可以使我們的國家以及我們國家的各個民族的文化在他們身上相互碰撞和融合的同時,既能保持獨立,又可以相互包容,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四、我們國家高等教育學校中實行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現狀
(一)重視科學文化教育,忽視素質文化教育
我國人口非常的多,也正是因為我們國家的人的數量是非常的大的所以競爭壓力也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大很多。他們認為我們學生只要學好該學的科學文化知識就夠了,沒有必要學習所謂的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內容。因此,長久以來,音樂文化教育都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
(二)過度重視音樂技能的培養,忽視了人文的教育
相比西方國家來說,就高校音樂文化教育而言,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課雖然開展了對各民族和國家音樂的接觸,了解異國的文化。光我國就有56個民族,但是我們學習的卻是微乎其微的。在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中,過度重視音樂技能的培養,授課的重點也僅僅是讓學生會唱,會發音,不跑調而已。學生在高校接觸不到足夠的世界民族音樂,對本民族的音樂也了解的不夠深入。有些學生盲目崇拜韓國、日本的明星,認為他們的音樂是高雅的,有些學生認為只要歐洲古典音樂才是真正高雅的音樂,有些學生認為中國本土的民族音樂土氣、過時。
(三)不能平衡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近幾年,音樂本土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這種呼聲卻存在著盲目性的隱患。許多人認為我國歷史悠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只要學會本土文化就夠了。但是,音樂作為全人類的智慧結晶,如果不能接受和理解其它民族的優秀文化,在強大的而先進的本土文化也只是空談而已。不斷地“炒舊飯”導致的結局就是止步不前,永遠不能創新,不能與時代接軌,不能與世界聯系。然而,相對于“本土化”來說,還有一種“崇洋媚外”的惡習也不斷地流傳。使我國大學生忽視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
(四)音樂教學內容相對單一
音樂是一門對學生有非常重要意義的、能夠對學生的情操有陶冶作用的、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方面的能力的重要的學科。但是在我們國家高等學校的音樂教育方面的內容并不是非常的豐富,因為高等學校這方面音樂內容的缺少導致學生們的見識和音樂的素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又因為高等學校中的音樂教學內容多為我們國家本土的內容,因此也導致學生對外國的優秀的、吸引人的音樂的一種鑒賞能力的低下。
五、我們國家高等教育學校中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轉變保守封建思想,重視音樂文化教育
在我國,由于人口眾多,競爭壓力巨大,極其不重視文化素質教育。因此,要想真正有效的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必然要先轉變保守封建思想,摒棄以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為主的思想。高校在開展音樂文化教育時,不僅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增加高校中音樂課的課時,還要配備優秀的教師,要重視音樂文化教育。
(二)在我們國家的高等學校中需要把多元化的文化音樂教育體制進行建立和完善
從目前高校的音樂教學開展上看,音樂教學體制非常的不完善,甚至很多高校在音樂教育體制方面還是一片空白。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開展十分的困難。建立并完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制一方面能夠使學生了解和學習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音樂文化,另一方面還能夠保障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更好的展開。在實際音樂教學中,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積極引進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不同類型的音樂,通過課堂的教學向學生灌輸和介紹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音樂,在課下老師還有鼓勵學生收集世界各地的音樂作品,并展開交流,分析各個音樂作品的相似之處,比較各個音樂作品的不同之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這樣自主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多元音樂文化的理解,同時也很容易激發學生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音樂文化交流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我們國家的高等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多的是在鼓勵學生去了解、接受并學習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所以說,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體現在加強同其他民族、其他國家音樂人的交流。在交流中達到學習的目的。因此,培養學生音樂文化交流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開展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的必要措施。這項措施建立在打破高校傳統的“只學習,不交流”音樂教學模式上。缺乏交流的音樂學習會使學生產生疲憊厭學的心理。在高校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要將知識學習和交流聯合起來,要重視音樂交流活動的作用。在實際中,可以建立音樂文化教育交流協會,為學生的交流提供一個好的平臺。
(四)打開封閉的大門,吸取世界優秀的音樂文化
世界的音樂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國的。中國長期的落后,就是因為中國“閉關鎖國”政策引起的。清代的中國依靠自身強大,拒絕接受外來文化,導致最后的淪落。我們要吸取清政府的教訓,走出去,積極交流,學習和吸取外國優秀文化,在此基礎上發展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要將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優秀的音樂文化吸收進來,讓高校學生學習,使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都能夠在高校學生的視野中存在,由此豐富我國的音樂文化內涵。
(五)不過分崇洋媚外,堅持本土文化教育
我們國家的高等學校的音樂文化的教育方面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堅持我們國家的特殊的風格這是我們國家的民族的風格不能夠輕易的因為外國的音樂文化的進入就直接放棄我們國家的音樂方面的優秀的文化,當今在我們國家也出現了非常多的音樂的歌曲,這些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外國的音樂方面的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方面需要認真的學習和發揚我們國家的那些非常好的音樂方面的成就。因此,高校在開展文化音樂教育的時候,要將吸收和借鑒外國先進的音樂文化教育理念和發展繼承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結合起來。
(六)提高高校音樂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巧
采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方法是明智的,但是,僅僅靠理論是行不通的,我們還要將其付諸于實際。音樂教師的專業技巧體現在音樂文化教學是否通俗易懂,是否能被學生理解和認可;音樂教師的職業素養體現在其自身對音樂的了解,對不同音樂文化的見解以及對音樂的鑒賞能力以及創作能力上面教師的程度都是不同的,需要教師進行自己的音樂方面的文化的、科學的、多方面的去學習。要想使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開展取得好的結果,首先就是要提高高校音樂教師的自身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巧。然而,目前各大高校里的音樂教師隊伍的師資力量狀況不一,老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巧也是不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開展出現了不同的現象,也就有了不同的結果。這樣的差距使得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開展和推廣遇到了瓶頸。總之,在我們國家的高等學校實行多元化的音樂的教育的方面還有很多的東西需要進行認真的、深刻的去學習、去實踐我們國家的高等學校的音樂教育需要有關部門進行更加認真的對待需要進行學校和學生的共同一起的重視。當然在我們國家的高等學校進行音樂教育的同時還要求我們適當的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把國外的優秀的音樂方面的成熟的音樂文化引進到我們國家,同時需要我們國家的高等學校進行大力的發展和弘揚我們國家自己本身的優秀的音樂方面的文化。還要求我們提高高校音樂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巧。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1]孫培聰討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及其對中美兩國音樂教育的影響中國科技博物館20xx年21期
[2]楊春強淺談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音樂時空20xx年13期
[3]劉貴珍.中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發展的時代策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年2期
[4]任咪咪.多元文化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實施狀況的研究-以長春市五所小學音樂課為準.東北師范大學.20xx
[5]劉詠蓮.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音樂教育——約翰布萊金思想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xx
[6]趙晶晶.韓國傳統音樂文化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xx
[7]蔡麟.對普通高等院校實施多元化文化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大舞臺[J].20xx.11
音樂教育論文7
摘 要: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等院校是培養高素質人員,實現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依托,因此,我們應當高度重視高等院校在傳承民族藝術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將少數民族音樂深入到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中去,并且形成相對科學完善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育論文發表,發表音樂教育教學論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投稿
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等院校是培養高素質人員,實現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依托,因此,我們應當高度重視高等院校在傳承民族藝術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將少數民族音樂深入到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中去,并且形成相對科學完善的教學體系,不僅會對音樂教育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也具有多方面的意義與價值。筆者經過分析探討,將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在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中的作用歸納如下:
1.高等院校音樂教育過程中加強民族音樂教學可促進少數民族音樂的推廣與傳承
少數民族音樂藝術是少數民族地區人民聰明智慧與藝術創造的結晶,具備極為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民族特征。在高等院校音樂教育過程中全面加大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音樂藝術包括民族樂器、民族歌曲與民族歌舞等教學,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積極學習民族音樂。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素養,還能夠推動少數民族音樂的推廣與傳承。另外音樂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關于民族地域風情以及風俗特產方面的介紹,能夠使教學形式更加完善有趣,使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致隨之高漲。這種有趣而豐富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推動學生逐漸形成民族音樂與民族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并且積極踐行對民族音樂的傳承與保護②。
2.高等院校音樂教育過程中加強民族音樂教學可以提升高校學生的藝術審美修養
高校民族音樂教師帶領學生在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和欣賞少數民族音樂,使學生陶醉在獨具民族特色的音樂世界中,這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少數民族音樂藝術以及文化,深刻領悟民族音樂的內涵,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有利于學生民族音樂愛好的培養,推動學生學習民族樂曲,不僅能夠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還能夠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所以,加強民族音樂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獨特的音樂審美藝術感受,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修養。
3.高等院校音樂教育過程中加強民族音樂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創造力
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在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式以及文化,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還具有鮮明的創造特征。在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學中,學生通過接觸來自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不僅能夠體會音樂之美,還能夠張揚個性,凸顯自己的音樂潛能。學生在少數民族音樂學習中,逐漸學會發現美、欣賞美,甚至將民族音樂與自己的音樂理解相融合,創造美。因此在高等院校音樂教育過程中加強民族音樂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創造力。
4.高等院校音樂教育過程中加強民族音樂教學可有效完善音樂教學體制
開展民族音樂教學活動可以有效打破以往陳舊的高等院校音樂教學模式,改變以西方音樂為主的音樂教學現狀,從而充實音樂教育的內容,豐富音樂教學的層次,全面擴展學生的審美感受。另外,少數民族音樂教學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新鮮感,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不同民族風情音樂的鑒賞與感悟獲得別致的審美感受,充分激發學生的音樂思維與創新能力,有助于推動高等院校音樂教學體制改革。
5.高等院校音樂教育過程中加強民族音樂教學有助于提升民族精神凝聚力
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強調民族音樂教學環節,為學生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藝術提供了較好的'平臺與媒介。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以及整體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促使國家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障。通過民族音樂的教育,學生會更加了解國情,了解到自身文化方面的優勢,因而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進取心,形成強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力,從而為各項社會事業的建設以及國際競爭提供內在的動力,實現我國文化大國與文化強國的發展目標③。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優秀文化藝術瀕臨滅亡。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根植于各個少數民族自己的文化氛圍與地域,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與美育價值,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關系著我們中華民族藝術文化的興衰,因此極有必要重視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狀況。我國高等院校承擔著培養人才與傳承藝術文化的重要職能,高等院校音樂教師應當重視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加強民族音樂教學,并采取相應的民族音樂教學策略,發揮民族音樂教學的重要作用,真正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音樂教育論文8
一、加強大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從思維的角度來看,人的思維分為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類,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視期中的一種,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維,它可制約一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錢學森說:“只注重邏輯思維,埋頭于細節,易犯機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體的有機聯系的認識。正因為受到了藝術方面的熏陶,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錢學森認為形象思維是取得科學成就的關鍵。愛因斯坦也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二、大學音樂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和拓展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人才之間的競爭也愈來愈白熱化,社會對人才的培養在新形勢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體現在社會越來越需要以創新能力為重點的高素質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具體到大學教育中來,就是要轉變傳統教育中單純重視知識化、科學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高校教育模式。從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看,大學教育除了關注專業教育以為,更應該貫徹“通識教育”的指導原則,在學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廣泛地認識和了解其它課程的知識,特別是藝術方面的知識。科學和藝術從一開始就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互相配合、互相滲透,共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認為,高校只有加強藝術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和拓展,同時提高二者的教育水平,才能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具備健全人格的、有著豐富創造力的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實現大學音樂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正是由于音樂與生俱來存在的特質,使得大學音樂教育在陶冶學生的情操、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等方面表現出其他專業學科不可取代的優勢。新形勢下,普通高等院校應強化創新創新意識,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實現大學音樂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和拓展。結合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大學音樂教育的創新改革以及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和拓展,都必須以轉變教學思想和理念為前提。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應充分認識到大學音樂教育并不是簡單設置一門音樂教程,而是要充分認識到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不能用專業音樂教育的眼光和要求來看待音樂教育,而使得音樂教育的發展偏離了素質教育的方向。再一方面,大學音樂教育應將學生的專業需求有效的納入到教學體系中來,滿足學生的專業訴求,充分發揮為專業教育服務的功能。
(二)調整和優化學科體系的建設
隨著我國高校教學創新改革的不斷推進,大部分高校已經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設置了與藝術相關的課程,各個大學音樂課程的設置率逐步上升,以及大學音樂社團、音樂比賽層出不窮,這都有助于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文化環境,但也存在著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將音樂課程設置為必修課,適當增加音樂課程的學分比例,同時應當對學生的專業教育課程、音樂教育課程的教學時間進行科學的分配,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第二,建立多樣化的音樂課程。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多大學對學生的藝術選修課程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學生只能在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課程中選擇一門。第三,高校要保證音樂課程的教學時間,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音樂教學的興趣,將音樂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習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促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融合和拓展。音樂是一種非語言和非具象的藝術,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以及不確定性特點給學生理解音樂、感受音樂營造了更多想像的空間,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和創新能力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大學音樂教育應當通過音樂課教學和音樂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加強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和拓展,促進其身心各方面和諧全面發展。
音樂教育論文9
摘要:音樂屬于藝術學科,在提升學生素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往往會被忽視。近年來,多元智能結構理論得到了進一步完善,這一理論能夠從本質上對音樂教育的價值進行剖析,基于這一特點,文中將對多元智能結構理論的基本內容進行闡述,并從多元智能結構理論的角度分析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多元智能結構理論;音樂教育;育人價值
在學校教育中,音樂教育往往很難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教師、學生以及家長認為音樂教育無益于學生綜合成績的提升,因而對音樂教育的關注度明顯不足,部分教師甚至占用音樂課時間講授其它學科的知識,這對音樂教育的發展,以及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近年來多元智能結構理論得到發展,并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從這一理論進行分析,音樂教育是有著極強的育人價值的,對此展開探討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多元智能結構理論的基本內容
多元智能結構理論是一種與智能發展相關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該理論的提出者加德納將人的智能分為九種,第一為語言智能,是指人們掌握語言的能力以及對語言的有效運用能力;第二為邏輯智能,主要指人們理解邏輯關系的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思維表達能力;第三為視覺智能,指人們感知與表達空間、形狀、色彩等視覺要素的能力;第四為音樂智能,指人們表達音樂、感受音樂、辨別音樂以及記憶音樂的能力;第五為運動智能,即人體的靈活性以及協調平衡性;第六為人際交往智能,這一智能主要是指人對于其他人說出的話、做出的表情與動作等做出的反應以及敏感程度;第七為自我反省智能,是指個人多外界事物以及自身的認識、洞察能力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第八為自然觀察智能,是指人對自然界、生物等事物的觀察能力與敏感能力;第九為存在智能,是指人對身心、生死等問題的思考能力與陳述能力。而加德納自己就具備八個半智能,他提出每個人均具有多種具有差異性的半個智能,由于智能的組合不同,每個人的潛能、個性與特長也就不同。后期的訓練以及教育能夠使個人的潛能能夠得到激發,而智能的作用也將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教育者應當尊重受教育者的選擇,使其能夠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出來,實現個性化的發展。多元智能結構理論與素質教育理念是相符合的,二者均強調了對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與關注,強調了對學生潛能的挖掘,因此以多元智能結構理論分析音樂教育的相關問題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從多元智能結構理論分析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
(一)音樂智能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智能。多元智能結構理論認為音樂智能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只能,也就是說所有人都可以對音樂進行學習,音樂并不是少數人的活動,即使是特殊群體如殘疾人等也可以進行音樂學習。在人體的眾多智能當中,音樂智能是一種較為具體的、確實存在的表現形式。在生活中,音樂智能無處不在,雖然每個人表達音樂、感受音樂、辨別音樂以及記憶音樂的能力水平不同,但是每個人都具有這樣的智能,如果能夠對音樂智能予以較好的開發與挖掘,那么這一智能將得到充分的發揮。音樂能夠賦予人們特殊的生命力,讓人們獲得不同的音樂感受。從多元智能結構理論來看,音樂智能是具有重要的地位的,在人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音樂智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積極開展音樂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學校開展音樂教育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讓學生學習音樂,即促進其音樂智能的有效發展;第二則是要利用音樂教育學生,即利用音樂智能推動學生其它智能的發展。這兩個目標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只有讓學生學校音樂,才能夠實現音樂育人的目的,也就是說音樂智能的開發與發展是學生其它智能發展的重要前提與基礎,因而音樂教育是有著較強的育人價值的,應當對其予以足夠的重視。(二)音樂教育能夠促進多項智能的開發。在教育工作中,音樂教育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智能,也能夠促進其它多項智能的開發。有研究對學生展開調查,結果顯示接受過長期音樂學習的學生其語文成績、數學成績要明顯優于未接受過音樂學習或接受過短期音樂學習的學生,由此可見,音樂教育不僅能夠推動學生音樂智能的發揮,還能夠使學生的邏輯只能夠以及語言智能等得到必要的提升。具體來說,音樂的表達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語言來完成的,而言語與語言又是人們表達自身情感的兩種重要途徑,在音樂教育中,教師不僅要將音樂內容介紹給學生,還需要幫助、引導學生分析音律、音色以及音樂中的語言,當學生掌握了這些知識內容后,就可以掌握音樂表達的規律,繼而學會利用不同的音樂來展現自身的`獨特情感,實現語言能力的升華;而音樂獨特的旋律特征又能夠推動學生邏輯智能的發展,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不同旋律之間的規律與聯系,音樂韻律會呈現出抑揚頓挫不同的特點,這是音樂表達的獨特之處,學生在欣賞音樂時會將這種抑揚頓挫的變化與情感聯系起來,體會二者之間內在的邏輯表達關系;另外,音樂與舞蹈之間是存在密切的關聯的,有時為了增加音樂的表現力,課堂上教師可能會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舞蹈,或者讓學生表演舞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運動智能以及創造力等都可以得到極大的激發;同時,音樂教學還能夠促進學生視覺智能的發展,這是因為在音樂的作用下,學生可能會產生通感,即將聽到的音樂轉化為視覺畫面,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視覺智能就會得到發展。(三)音樂教育能夠使人們的情感體驗與自我認識得到提升。音樂教育能夠使人們的情感體驗和自我認識得到提升,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是在推動人們存在智能、自我反省智能以及人際交往智能等方面的發展。音樂是人們表達自我情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的一種特殊方式,在演奏與演唱的過程中,人們會深入體會樂曲的情感,并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實現與創作者跨時空的情感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表達感情的方式變得委婉細膩,其智能發展將得到極大的推動。從某種角度來說,音樂還具有文化傳承的作用,其自身就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價值,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十分正規的,即有目的、有組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會將音樂內容教給學生,也會將音樂文化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音樂文化的影響。學生在感知、學習這些文化時,他們的精神、情感、思想等都會受到感召,這對其綜合素質以及智能的全面發展來說有著重要意義。另外,音樂也能夠推動學生人際交往智能的發展,音樂可以實現人與人的友好交流,音樂是一種通用語言,喜歡同一種音樂的人往往會產生親切感,在音樂交流中,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可以逐漸消除,彼此的距離則會極大的拉近。
三、結語
多元智能結構理論主要將將人的智能分為九種,即語言智能、邏輯智能、視覺智能、音樂智能、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每個人都存在多種較為突出的智能,而這些智能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交際等活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可以激發人們的音樂智能,使其凸現出來,而音樂教育也能夠推動人體其它智能的開發與發展,并使人們的情感體驗以及自我認識得到提升。從多元智能結構理論進行分析,音樂具有較高的育人價值,應當對其予以足夠重視。
[參考文獻]
[1]王璐佳.從多元智能結構理論看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J].音樂時空,20xx,02.
[2]董藝.淺析多元智能結構理論對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啟示[J].黃河之聲,20xx,11.
音樂教育論文10
內容摘要: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提高大學生審美力、創造力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和處理社會關系的技能,幸福感是由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
關 鍵 詞:音樂教育 心理體驗 幸福感
幸福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向,它屬于積極心理學的范疇。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因素有積極的人格品質、愛、勇氣、人際關系技能、審美力、創造力、對未來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其中重視自己人格的培養和塑造是個體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培養和塑造自己的人格,即讓自己擁有積極的自我觀念,恰當地認同和接納別人并能夠面對和接受現實。積極地改善社會關系,尤其是家庭關系和朋友關系,并能正確處理,得到獲得與付出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是一種體驗生命與情感的教育。音樂教育可以帶來正向情緒體驗,主觀幸福感在完善個體人格、提升能力和自我認同等這些正向情緒體驗中獲得。
一、合適的音樂教育方式帶來積極的心理體驗
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在課程設置上,主要是“接受”和“參與”兩方面,它的主要內容是音樂欣賞與音樂表演。
1.“接受”音樂的實踐與提高大學生感性體驗和理性認知
音樂作品在欣賞的過程中嘗試采取探討、啟發、引導的方式,盡量調動學生運用這些知識,建立他們思維上的自我意識和積極性,并適時地予以鼓勵和指導,使學生在得到音樂知識的同時,又獲得音樂欣賞的初步技能和感性體驗。
具體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些方式:①了解音樂語言的特殊性;②了解音樂語言中豐富的表情性以及音樂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與暗示性的特征等;③結合不同樂曲講解音樂的曲式結構與音樂的組織手段、樂器性能及表現力;④從音樂的形式與傳統的繼承關系、音樂的風格、精神特征及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的聯系等方面講解;⑤用比較鑒賞的方法進行分析討論。
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灌輸”給學生。但也要注意,音樂欣賞中只有發散性思維是片面的,必須輔以集合性思維,才能完成從感性欣賞到理性欣賞的全過程,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創造性思維。大學生通過學習音樂的內部結構與它所表達的相關內容,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追求作曲家所表達的一種對世界的認識與深刻“體驗”,探求音樂所表達的“意義”,提高審美意識與精神境界,從而追求音樂中所表達的人類對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奮斗與犧牲精神。
2.“參與”音樂的實踐與增強大學生溝通能力和提高團隊精神
音樂活動通過表演來進行,是審美活動最生動的方式,也是人們交流內心感情的機會和渠道。在教學中,讓學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動方式參與音樂欣賞,可使學生下意識地從聽覺上注意音樂、熟悉音樂,最終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的體驗。
具體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些方式:
①演唱。通過對歌曲的演唱或某音樂作品主題的演唱,能加強學生的音樂記憶力和提高學生的表演水平,使他們對作品有更深的體驗。
②節奏參與。節奏是音樂的脈搏,是音樂的生命和基礎,讓學生合著音樂的節奏,感知音樂韻律,很容易讓欣賞者與音樂融為一體。
③結合體態律動輔助欣賞。體態律動是對聽到的音樂做出即興的動作反應,這對于感受音樂的節奏、樂句、情緒等都非常有利。
④多聲部訓練。多聲部訓練是學生對兩部或兩部以上的不同旋律同時進行的訓練,這對于掌握音高、音準、節奏等基本要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在訓練中感受音樂和聲及織體的變化。
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享受多聲部訓練的快樂,積累與他人合作的經驗,增強溝通能力,提高團隊精神,從而進一步提高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和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
二、積極的心理體驗是提高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在心理發展意義的幸福感研究者看來,幸福不僅僅意味著因物質條件的滿足而獲得的快樂,而且還包含了通過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而達到完美的體驗。幸福感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主觀反映,它既同人們生活的客觀條件密切相關,又體現了人們的需求和價值取向。幸福感表現為一種社會認同感,從深層次上體現了對人生的目的與自我存在價值的追問,它是由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是基于主體自覺或不自覺的自我反省而獲得的'某種切實的、比較穩定的正向心理感受。作為一種體驗,幸福感既包含了認知的成分,也包含了情感的成分,它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積極的存在狀態。
積極的心理體驗是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幸福感施加影響的重要渠道,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音樂是可以感知的,音樂是有內容的,借助于歌詞、音樂標題乃至文字(語言)說明等非音樂因素能建立起溝通形象思維的橋梁。隨著學生知識、生活經歷及情感體驗的不斷積累,他們可以通過聯想、想象、表象等心理過程,再造、重組出新的審美意象,這種審美意象的孕育成熟過程也是形象思維的創造過程。
音樂欣賞的目的不單純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悅,還必須實現精神的升華和理性的領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輔以邏輯思維,使感官欣賞能上升到理性欣賞,使生動形象的感性體驗與準確深刻的理性認知完美地結合,以實現審美心理活動的完善和飛躍。通過參與音樂活動能生動地審美,同時增加人們交流內心感情的機會和渠道,特別是多聲部訓練還是培養學生合作與協調能力的有效途徑,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好的音樂能讓人感動,美的音樂能讓人陶醉,有朝氣的音樂能讓人挺拔奮進,傷感的音樂能讓人流淚,思鄉的音樂能讓人想家、思緒萬千……音樂欣賞與表演過程就是這樣一種短暫而美好的自我體驗。幸福感實現的過程,是人們在攀登人生最高境界時不斷出現的種種內心體驗,是一種美好、積極的體驗。這種體驗導致人格發展的飛躍,讓學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愛、體會愛、學會愛,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與痛苦,最終達到人格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張玲著《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年版。
[2]曹理、繆裴言、廖家驊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3]吳躍躍主編《音樂欣賞與素質教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4](日)野村良雄著《音樂美學》,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版。
音樂教育論文11
【摘要】音樂作為人類精神財富的一種特殊形式,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隨著音樂類學生的增多,傳統的音樂教學已不能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世界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人們之間的溝通變得快捷方便。網絡音樂技術傳播以其快速傳輸和資源分享的能力,逐漸被應用于音樂教學當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形式的出現,豐富了音樂教學形式。
【關鍵詞】多媒體;網絡音樂;音樂教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網絡文化的存在已經開始影響社會的各個方面,帶給人們行為和精神層面的影響是巨大的,對觀念上的沖擊也是前所未有。同樣,網絡音樂也影響和改變著音樂教育,網絡音樂對音樂教育的影響正在加深,已經引起了音樂教育群體的重視。而要想對網絡音樂文化做深入研究,就必須掌握網絡音樂文化的特性和本質,了解其與傳統音樂文化的異同,從而預測對未來中國音樂教育的影響程度,減少由網絡音樂文化所產生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網絡音樂,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
一、網絡為音樂教育提供了信息溝通的平臺
音樂是一門受時空限制的學科,學習者需要通過聽覺來親身感受音樂作品,并且需要反復體驗、反復思考,才能真正提高音樂感受能力。因此,音樂資料對音樂學習者的學習質量至關重要,而音樂學習資料的龐大數量卻又給學習者造成選擇難題。同一位演奏家一生能演奏若干首不同的曲子,不同的演奏家可以挖掘并表現出同一首曲子的不同特點,新的音樂作品層出不窮。而網絡資源共享的特點為學習者積累音樂資料,提供了極大的便捷。現在,人們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輕松找到并下載自己所需要的音樂資料,網絡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學信息交流平臺。
二、網絡拉近了國內外音樂教育之間的距離
網絡拉近了中國音樂教育和世界音樂教育之間的距離,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教學模式和音樂教學理念,通過網絡為世界所認識。而世界上其他國家音樂教學模式的特點和教學理念,也為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學習的范本。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能否在“國際化”與“民族化”之間去挖掘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方法,關鍵在于能否及時從“國際化”與“民族化”的音樂教育的學術思想中得到啟發,最終形成與時俱進、洋為中用的教學方法。
三、消除學校音樂教育的局限性
網絡技術和網絡音樂文化的建立,將使封閉在某一空間內的傳統學校音樂教育,成為一種開放和虛擬的形式。例如,學生不必在一個教室集中聽課,課堂內容可以在任何時候從網絡中提取,便于學生反復研究授課內容和作業。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和學生進行探討,更靈活地安排時間進度,甚至可以一對一進行教學。此外,利用網絡的共享機制,也可以使用世界各地的音樂資源和信息。音樂藝術從某些方面來說是一種感性的藝術。其提高往往是建立在廣泛的社會實踐和豐富經驗的積累之上,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網絡的存在打破了學校音樂文化與社會音樂文化之間的隔閡,使這兩種文化發生了緊密的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接觸到社會音樂文化中的情境性信息,也可以與對社會音樂文化具有豐富經驗的實踐者進行對話交流,從而獲得很多間接的社會經驗。這將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縮短對社會的適應過程,更好地將所學用于社會。
四、展現個人音樂才能,增強就業中的競爭力
隨著網絡及網絡音樂文化的發展,為音樂教育提供了第二課堂。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信息發布和接受越來越方便,網絡正成為全球最大的創作交流和出版發行園地。人們擁有資源豐富的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和交換信息,學習在學校教育中所學不到的知識。如現在很多有音樂專業的學校,沒有條件開設音樂MIDI的制作的課程。而在網絡中有很多與此有關的網站,來專門介紹和講解MIDI音樂的制作。在音樂論壇上很多人也在無私的奉獻自己的制作成果,以及對使用的設備進行詳細的陳述。正是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音樂人才。同時,網絡的存在也給予人們一個展示自己音樂才能的舞臺。很多人的音樂夢想都是在網絡中實現的,如網絡歌手楊臣剛、雪村等人,這也體現出整個社會音樂教育的程度。網絡極大促進了中國音樂教育的進程。同時,由網絡的發展和延伸,衍生出很多職業,如網絡影視音樂制作、Flash動畫音樂制作、手機音樂制作以及網絡音樂教育等。這對于緩解目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因擴招而帶來的就業壓力、增加學生擇業的范圍、提高就業競爭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網絡音樂文化正在影響著音樂教育的方方面面。作為音樂藝術的教育者和接受者,應抓住機遇,轉變觀念,調整心態,主動融入到網絡時代中。相信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網絡音樂文化的豐富,必定會為中國的音樂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
五、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指學生通過自己獨立自主的學習,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一種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是開啟學生主體意識的有效舉措,能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變成主動、從“想學”變成“會學”。網絡的資源共享特點可以幫助教師在音樂教育網站中的“音響資料共享”“教案共享”等版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學資料。網絡傳播信息的高速與便捷,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到世界音樂教育界最新的學術動態,使其不斷接觸到最新的音樂教育理念。而“在線討論”等互動欄目則實現了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網絡的這些優勢,有力地促進了音樂教育水平的提高。網絡為學生提供學習信息的交流平臺。學習者如果能借助網絡與其他學習者討論練習過程中的困難,交流動作技能學習的經驗,了解動作技能的學習規律,能縮短積累經驗的過程,提前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此外,網絡為家長提供了經驗交流平臺。家庭音樂教育是社會音樂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家長在推動音樂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監督力度,直接影響孩子學習音樂知識的效果。但是,在我國,由于社會音樂教育普及面較小,大多數家長對音樂知識的掌握有限,在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碰到許多涉及音樂基礎知識的問題,形成輔導過程中的障礙。而網絡為家長提供了與教師溝通的平臺,家長可以利用網絡視頻,請教師對孩子課后練習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提出指導意見,盡快找到學習方向。網絡也使家長之間有了交流輔導經驗的平臺,使其能學習他人經驗,為己所用。網絡的共享特點,讓教師可以將一些音像資料放在網上,讓學生在課后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按教師的要求欣賞音樂作品。另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網上預習新作品、復習舊作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對于理論習題,教師可在網上批改作業,并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意見。
六、網絡對音樂教育的消極影響
傳統音樂教育模式與現代網絡技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網絡傳播時代的到來,藝術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展,賦予了傳統音樂教育模式新的意義。運用講解音樂、分析音樂的傳承方式進行教學,是我國音樂教育中最普遍的方式。這種“我教你學、我講你聽”,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體驗、以間接經驗代替直接經驗的教學方式,打擊了音樂課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對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現在的學生普遍喜歡有創造性、自主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網上搜索與學習內容相關的音樂資料和信息,借助網絡開展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引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由于音樂課的時間所限,教師在上課時只能向學生展示一部音樂作品的某些片段,學生無法從整體上把握音樂作品,致使學習效果不佳。而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寶庫,人們只要輕點手中的鼠標,便可在一尺見方的屏幕上遍知天下事。但大量沒有經過篩選的信息,被任意堆放在這個虛擬世界之中,其中不乏各類消極的音樂信息。垃圾音樂信息弱化了音樂對人的教育功能,把音樂完全當成了一種娛樂工具,有的甚至帶有色情和暴力傾向。由于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過渡期,好奇心強,自控能力有限,情緒不穩定,加上來自家庭和社會的種種壓力,因此很容易受到這些不健康的音樂信息的影響,產生對系統、健康的音樂教育的抵制情緒,阻礙音樂教育的正常發展,影響音樂教育的結果。
總之,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是科技發展帶給音樂教育的強有力的革新工具,為音樂教育的發展既帶來了有益的契機,但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們應該把握好時代前進的脈搏,使音樂教育的發展能及時跟上世界發展的大潮,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何云嬌.音樂的傳播路徑及其方式[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xx(2).
[2]何晨.淺析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xx(8).
[3]曾遂今.從音樂的自然傳播到技術傳播——當代音樂傳播理論探索思考之一[J].黃鐘,20xx(3).
[4]王磊.Mp3與網絡音樂傳播[J].青年記者,20xx(25).
音樂教育論文12
音樂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學生自身素養、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等提高都有較大的幫助。然而在我國正如火如荼進行全民音樂教育的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如灌輸式教學理論、應試性教學制度等。這對國民接受音樂教育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阻礙了音樂教育的發展。
這些問題都歸結于對音樂的認知程度還不夠。因此,在認知心理學向藝術拓展的背景下,文章站在認知心理學的視角下重新詮釋音樂課程和教育理論,從認知心理學中得到對音樂教育的新啟發,以嘗試構建音樂教育的良性循環機制。
一、認知心理學與藝術
1967年,美國哲學家納爾遜?古德曼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設立了“零點計劃”的研究項目,其目的是為了研究哲學和心理學在人體符號上存在的缺陷,所謂人體符號即音樂、詩歌、美術等。這些符號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人類的心理有特殊的影響,對藝術概念和學習也產生了新的觀點和啟發。“零點計劃”的理論基礎是形成于這時期的認知心理學,計劃的實施意味著認知心理學拓展至藝術領域。藝術類別中的認知主義表現在:藝術不是作為知識存在,而是大腦活動的一部分。
即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能夠用抽象的形式表達出喜悅、悲傷等心理狀態,而藝術“讀者”也能夠分辨并且明白這種抽象表達。20世紀70年代后,“零點計劃”研究轉向學前至大學階段的藝術教育,并獲得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應用于藝術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論證了藝術對人類所產生的重大影響。“零點計劃”在心理學、教育學,尤其是藝術教育觀念都造成了巨大沖擊,形成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目前該理論在我國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并應用于教學實踐。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與傳統智能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前者加入了心理和行為,產生了音樂、人際關系、空間信息等更多元化的自我認識。
音樂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其被證實為人類智慧的形式存在,為音樂教育方向點亮了一盞明燈。認知學習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成果之一、其與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基本一致,但在其基礎上豐富了學習過程方面的研究。
認知學習理論強調意識的重要性,學習的過程:提出學習者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認為主體的學習效果除了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之外還包含外部刺激和個體主觀意識;思考、認知等意識性活動在學習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強調學習者的創造力;重視主體內在強化的作用;強調心理和外部環境對主體學習的影響。認知學習理論就是照亮音樂教育前方的明燈,對音樂課程和教學理論有很大的啟發。
二、認知心理學與音樂教育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啟發,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創造能力。同時,創設有利的音樂教育環境,開放的音樂課程,進而發展音樂教育,提高教學成果。
(一)認知心理學對音樂課程的啟發
第一、開設音樂課程,完善音樂課程。在我國中小學當中普遍存在忽視音樂課程,重視文化課程的“應試體態”。除了一些藝術生之外,文化生幾乎與音樂隔絕,這直接阻礙了學生對音樂進行認知行為,也構成了中小學跨越大學的音樂教育斷層。音樂教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此狀況下根本無法實現全民音樂教育的愿望。大學中盡管開設了音樂課程,但僅僅只是單線條的存在,在課程結構上并沒有把學生的心理需求考慮進去。
中小學缺乏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大學音樂教育又未考慮這一因素,課程結構設置較難,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對音樂課程不太滿意,進而失去興趣。大學的音樂課程應該根據普遍大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能力,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課程內容也不能只停留在音樂欣賞方面,應該結合一定的理論知識,調動學生思考和分析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通過音樂認知世界。
第二,音樂教材的極端性。在中小學中不乏在課余時間進行音樂教育的學生,但是這些學生接受音樂教育很多都不是出自主觀意愿,而是把音樂作為一種知識,為了接受家長、教師、社會的考核而學。進而也就有了音樂考級一說,所配套的還有考級教材,完全將“應試教育”搬到了音樂教育中。考級教材盡管是專家為不同程度的音樂學習者所精心編寫,但是從認知心理角度來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習者的行為意識,更不用強調學習者的創造能力。而普通高校中,則缺乏相對應的音樂教材,有些教師要么憑個人喜好選擇教材,要么直接把專業音樂院校的教材作為教學內容。教材的極端性使普通高校的學生無法接受適合自己的系統音樂教學,造成不良心態,形成惡性教育機制。教育者應該努力編寫適合音樂教育各個階段的教材,其目的主要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對音樂進行不同階段的認知,而非目的性的應試。
第三,開放性“音樂課程”。這種課程的形式自由,沒有強制性的內容和課程地點,純粹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以及刺激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力為目的。無論是中小學,還是普通高校都可以開設音樂社團,一切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社團活動,教師只作為輔助指導而存在。課程內容方面則可打破傳統的音樂知識灌輸,而是交流大家對音樂的認知程度和水平,溝通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難點,積極調動學生意識的發展,讓其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二)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理論的啟發
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理論最大的`啟發就是要將理論建立在學生的心理之上,遵從學生學習的自然發展規律,重視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征,不拔苗助長,不強加教師主觀意識。比如幼兒在學習音符時,首先學習四分音符,因為這個節奏與其走路的節奏一致,幼兒容易接受;學習音階時則從二聲音階人手,即“sol-mi”,因為這個音調和幼兒最早掌握的詞匯媽媽的音調一致,隨后再慢慢加入la、do、re,以形成完整的五聲音階。如此教學理論則充分體現了學生自然發展的規律。
其次小學生大都有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靜止的音樂教學對其不太適合,教師則需要采用“游戲教學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寓教于樂,在玩樂的過程中讓學生認知音樂,感受音樂。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心理、認知能力各方面都發育成熟,對其進行音樂教育以啟發主觀意識為主,大學生一旦主觀意識上對音樂進行學習認知,就能自我探索創造力等。教師可從火爆的選秀節目中吸取精華,采用“PK教學法”,讓學生在PK的過程中,認知自我音樂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和創造力,進而自我開發探索,以求PK獲勝。
三、總結
綜上所述,從認知主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音樂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學理論的創新以及音樂課程的完善。認知心理學從心理角度出發,突出重視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主張從從內至外地刺激學生對音樂認知行為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進而開發其創造力。
音樂教育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讓學生獲得終身的興趣、素養、審美能力以及傳揚音樂文化。學生主觀意識的形成有助于其主動認知音樂,探索音樂和創造音樂,為自身音樂能力以及音樂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可見認知主義心理學的積極作用。長期以來,家長、教師都沒能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出發,讓其學習音樂,傳統的灌輸型教學和強制性手段反而減退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至此,希望教師、家長能夠站在認知主義心理學的視角下看待音樂教育,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理論,最終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
音樂教育論文13
一、數字化技術手段在音樂教育中運用的作用
通過前文所述,可以看到數字化教育發展的迅速和其強大的輔助教學力量,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意義也是顯而易見。一是有利于教師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多少年來,如何在中小學的音樂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一直是一個存在爭議并仍然在摸索、探討之中的話題,即便是在高師院校的音樂專業課堂上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許多學生對某些本方向之外的其他音樂學科的知識的接受不能達到應有的要求從而存在偏科的現象;探究其中的原因,應該是非常復雜的,但是,兩個最為基本的問題是大家達成共識的———音樂教育的理念和音樂教學的手段,或者稱之為音樂教學的模式,傳統音樂教育理念強調的是知識本位,音樂課和其他自然學科、人文學科一樣,重在知識的解讀、灌輸、記憶,割裂了音樂本質的東西,即“聽覺感悟”和“審美”,學生面對抽象、生澀的概念相當反感;數字化技術手段的運用,可以全方位的調動學生的感知器官,通過聲音、圖像、文字的加工處理,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甚至是嗅覺、味覺的聯覺反應,通過形象化加強理解、便于記憶。二是有利于教師實現知識的交叉、整合,現在的社會對人才、對知識的要求強調“多元”融合,傳統教學模式,一架琴、一只粉筆、一臺錄音機,很難實現這一目標;數字化技術手段則可以大容量的容納各個相關的知識,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就能足以說明這一點,教師可以通過對相關軟、硬件知識的把握合理的將所傳授的內容通過各種方式表達給學生。三是有利于教師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利用數字技術手段進行音樂課堂教學,對教師有著相當的要求,首先,要能夠熟練操作電腦、了解并掌握電腦的使用、維修等知識;其次,要能夠熟練的運用相關軟件的安裝、使用等;還要經常廣泛的涉獵各門學科的知識,不斷的對自己的知識進行更新,這樣才能順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四是對于學生而言,借助現代化的'數字音樂技術手段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并漸漸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創造式學習。
二、小結
綜上所述,數字化音樂教育手段,能使教師的教學更明朗化、便捷化、生動化,讓學生的學習更自主化、全面化、開放化。藝術類、高校師范音樂專業已經開設了類似課程,這說明市場對數字化音樂教育的師資是有需求的,數字音樂教育的發展是比較樂觀的。有關課程設置的先關問題尚未形成統一的意見和建議,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數字技術手段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視和在教學實際中的運用,將會開發出非常多元化的數字音樂教學模式,數字化技術手段的巨大能量也會得到釋放。
音樂教育論文14
一、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
在進行演唱的時候,是通過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那么如何才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控制聲音呢?如何才能夠讓學生演唱出更加干凈、有穿透力的聲音呢?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應該培養學生的唱歌技巧,還應該重視學生的聽覺能力。在音樂教學中,對于耳朵的訓練是聲音訓練中最為主要的一個部分,耳朵是演唱的檢驗者,也是演唱的欣賞者。在演唱過程中,其舉出就是敏銳的聽覺能力。在進行音樂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對于音樂中、聲音強弱以及音樂高低音的控制和鑒別能力,擴大學生對于聲音強弱、寬窄的認知程度,培養學生對于音色的虛實、敏感的判斷力。在聲音中,有很多問題都是需要被人來告訴的。一些天資聲音條件不是很好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般不會調整出比較規范的聲音。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對于這類學生耐心調理,學生在上音樂課的時候,要積極聽取教師的意見和指導,在唱歌的過程中要仔細的分辨自己的聲音,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正確音響概念,以客觀的教學進行自我調整,去衡量聲音是否正確和標準。可能學生在鑒別聲音初期階段的時候,雖然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但是因為觀念、思維以及機能方面的因素沒有辦法達到教師的要求,不能夠正確的判斷聲音的正確性,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堅持自己的要求,嚴厲的進行教學,只有在這種嚴厲的教學環境下,才能夠打破學生固有的觀念,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高師音樂教學中更是如此,它能夠有效地建立起學生對于聲音的正確審美觀念。但是因為音樂教學的特殊性,音樂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實力,還要培養學生具有高水準的音樂素養,以此幫助學生在以后音樂教學中能夠及時的引導學習音樂的學生,發現其所存在的弊端和問題,更好地引導學生演唱。
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為什么出現了音樂,就是因為可以通過音樂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作為一個優秀的演唱者來說要準確的把歌曲的含義表達出來,除了要正確的理解音樂所賦予的內容之外,還應該準確的表達其語言所蘊含的內涵。語言是通過詞匯、語法、語音構造出來的,演唱者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要牢牢把握語音,把握其所包含的聲調、字音、語氣以及語調。在大部分的歌曲當中,除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之外,都是需要標準的發音進行演唱的。一些方言從理論上來講是和標準語言有一定區別的,在生活中方言的語音會嚴重的影響到歌曲語言的發音,阻礙了聽眾和演唱者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溝通。有些學生在進行演唱的時候,受到方言語音的影響,會含糊不清的唱出一些歌曲,這種情況下不能真正的打動聽眾的內心。中國是一個地域非常廣闊的國家,有些學生在進行講話的過程中帶有嚴重的地方口音,導致學生在唱歌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帶上自己的語言習慣,但是也有很多學生在說話的時候非常流利,但是唱歌的時候就會出現緊張的現象,導致口齒不清晰的狀況。對有語音問題的學生,教師應該注意在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增加朗誦歌詞的內容,在朗誦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擴寬口腔,能夠很自然地打開學生的`口腔,能夠保持平和的情緒和語速,從而把握字的準確性。只有切實有效地解決了語音上面所存在的問題,才能夠解決在唱歌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
三、提升教學能力
提升音樂的教學能力。對于我國大多數的音樂院校來說,在這方面做的還不是很好,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的考試內容還是以唱歌中外的藝術歌曲為主的,并沒有將學生自彈自唱的能力和延長少兒歌曲作為一項必須的技能進行培養。這種情況就致使學生在以后就業的時候不能夠很好的解決藝術歌曲歌唱,對于歌劇更是掌握的不好。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不同于其他藝術院校的學生,藝術院校的學生沒有開設一定的心理學以及教學的課程,更沒有教學實習這一環節。所以說高師音樂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一特殊性就需要教師能夠提高學生的聽覺能力、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針對不一樣的學生采取不一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專業能力以及教學能力方面得到均衡的發展。
源于音樂教育是一門特殊的教育,就此對于教育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結合了現代教育方式提出了音樂教學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并強調音樂是一門藝術性非常強的學科,要注重其內涵和語音中的氣質問題,要牢牢把握住音樂的精華所在,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要投入個人感情,不應該只是為了唱而唱,要明白音樂是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說要努力地將自己的感情放入到音樂當中,這才是音樂教學的精華。
音樂教育論文15
摘要:眾所周知,音樂在教學開展中不僅具有陶冶情操、熏陶審美的作用,對于學生心理的調節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著自身的發展,關乎著國家棟梁之才的塑造。因而,如何在教學開展中利用音樂教育調節學生心理,已成為學校教學工作者們普遍重視的問題。本文在介紹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心理調節作用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了如何選擇具有顯著調節作用的音樂內容,發揮音樂教育的心理調節意義。
關鍵詞:音樂教育;學生;心理;調節;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僅是指身體健康、沒有疾病,而是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都呈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狀態”。然而,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學生的學習壓力、社交壓力隨之增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音樂教育作為一種藝術教育形式,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載體。學校的音樂教育實踐,通過潛移默化的滲透和影響,對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等,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音樂教育對于調節學生心理的積極作用
音樂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這里所指的是廣義上的音樂教育,是指通過音樂熏陶,影響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質、審美情趣,增進知識技能的教育形式。那么音樂教育具體是怎樣調節學生的心理,使其遠離精神困擾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音樂可以舒緩情緒,緩解壓力。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成長階段,世界觀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穩定。尤其是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往往具有嚴重的叛逆心理,加入繁重的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等影響,很容易產生焦躁、苦悶、悲觀、抑郁等不良情緒。如果這些情緒長期得不到調節和發泄,將會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影響身心健康。音樂具有轉移人的注意力、集中力等作用,聽音樂可以緩解疲勞,消除緊張、解除抑郁、克服焦躁、使人的心情平靜,使負面的情緒得到宣泄。同時,音樂可以提供一些正面的能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樂觀地面對學習和生活。其次,音樂可以凈化心靈,培養審美情趣。音樂教育的核心是使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美,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并能根據自身體會創造美、表達美、傳遞美。音樂是通過音符和聽覺傳播的,因此,這里所說的審美,指的`并非我們肉眼直接看到的美,而是指通過聲音傳播的無形的美,而這種美是直擊心靈的,它可以幫助學生過濾掉壓抑的生活帶來的心靈雜質,通過感知音樂的美好來感知世界的美好,培養人文情懷,從而養成陽光、豁達的個性。同時,“藝術是相通的”,通過音樂教育的培養,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學、美術、歷史、戲劇等其他美學知識,幫助其開拓思維,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樹立自信心,提升學生的審美認識。再次,音樂可以塑造品德,促進身心健康。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對道德品質的養成非常關鍵。這個時期的學生好奇心比較嚴重,處理事情也比較極端,加之社會上的種種誘惑,很多孩子在壓力的影響下往往養成不好的道德品質,甚至受人教唆導致犯罪。尤其是對于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方式,青少年往往比較反感,這時候就需要一種有別于傳統教條的教育方式來正確引導學生的言行。音樂教育恰恰是一種輕松的,青少年樂于接受的教育形式。音樂作品中除了飽含藝術感染力之外,也包括很多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內容。音樂中所表達的道德品質會在無形之中融入到學生的身心成長之中,幫助其塑造完美的人格。當學習和生活中產生不良的情緒時,學生可以通過自身調節抑制這些情緒的影響,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
二、音樂教育調節學生心理健康的開展實踐
作為教學工作者來說,通過音樂教育調節學生的心理,要選擇正面的、積極的、向上的、適應學生欣賞需求的音樂內容。如果教學實踐有所欠缺,不但不會加強學生的心理教育,反而適得其反。比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媒體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微博、微信上的很多音樂作品,未經審核就直接發布到網上,音樂形式、內容庸俗,不僅不能使人產生美的感受,甚至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首先,要對音樂作品進行仔細的篩選。大多數教師和家長對音樂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辨別哪些音樂是積極向上的,是適合學生身心成長的。選擇歌曲方面,應選擇基調正面、歌詞勵志、曲調舒緩或富有激情的音樂內容。而當前比較流行的“嘻哈”音樂、“黑人”音樂等等,歌詞中多有消極情緒、厭世情緒等,則并不適合心理狀態還未成熟的學生群體。另外,還可以選取一些“詩歌”配舒緩音樂的形式,尤其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讓學生閉上眼睛潛心傾聽,隨著音樂與朗誦緩緩入眠。對于學生來講,這不僅可以舒緩一天的學習壓力,促進睡眠,同時音樂和詩歌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結合,在無形之中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心靈的凈化、情懷的提升都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其次,在選擇音樂時,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監督。隨著網絡的普及,學生接觸音樂越來越方便。可以通過電腦、智能手機可以隨時播放音樂。將喜歡的音樂下載到手機里,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欣賞。然而,網絡音樂內容魚龍混雜,青少年獲取的方式簡單,辨別能力較弱。因此,需要教師和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引和監督。當然,這種監督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要在不影響學生情緒的情況下進行溝通,以免引起其逆反心理。
三、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心理的調節具有積極作用,在音樂內容的選擇上也要具有引導性和針對性。在音樂教學開展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選擇蘊含正能量的、積極的音樂內容,陶冶身心,修身養性是非常關鍵的,這也成為學校音樂教育中重點解決的問題。因此,學校、教師、家長都要積極把關、相互配合,積極發揮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心理調節的作用,這樣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音樂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音樂教育論文06-10
小學音樂教育論文06-08
音樂教育專業論文11-02
音樂教育專業論文11-29
小學音樂教育論文07-24
淺談音樂教育的論文12-02
(薦)音樂教育論文06-11
小學音樂教育論文(精)07-20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