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論文【集錦15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音樂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樂教育論文1
在俄羅斯鋼琴藝術開始發展的時候,西歐在鋼琴上的演奏技術已經非常出名了,那時候已經到達了黃金發展時期。但是俄羅斯的鋼琴藝術僅僅通過半個世紀的努力,在過程中不斷創新實踐,就到達了藝術上的高峰。從而在國際鋼琴藝術舞臺上有了更好地藝術形象。
俄羅斯尤其是在二十世紀,鋼琴領域出現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它的教育體系延續并且發展了俄羅斯的優秀傳統,同時人才培養體系也逐步完善。這時候的俄羅斯鋼琴學派極大地推動了鋼琴演藝藝術的發展。
俄羅斯的教育系統是非常完善的,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對于教材的使用都是非常嚴格的,不僅如此,還注重音樂表現力。深層次的研究并學習俄羅斯的鋼琴藝術和教學經驗,必然會對我國的鋼琴藝術有著很大的影響。俄羅斯在音樂方面是非常成功的,這種成功來源于他的教育體系是非常完善的。他的基礎訓練同樣是一直被強調的部分,強調教材對于學生而言的重要性。但是現代的音樂文化不斷進行融合,俄羅斯音樂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優秀。它也不斷影響世界音樂,俄羅斯音樂也在逐漸地影響著我國,最主要原因是俄羅斯的教學經驗在我國也是非常適用的。
一、俄羅斯鋼琴演奏者們的藝術性
在俄羅斯,鋼琴家選擇在風格傳統中比較特別地作為藝術風貌。首先鋼琴家及教育工作者,會去聆聽作者的聲音,感受鋼琴家的創作靈魂。發現作品的創作實質,嚴格按照作品的文本去演奏作品。有很多老師的優秀品質都漸漸地教授給了學生。比如:體會作者的思想、嚴格按照書本演奏等等。這呈現出一種非常好的傳承性。俄羅斯鋼琴演奏家的演奏風格可以分為以下兩類。俄羅斯特有的表現傳統在藝術風貌中是最多的,鋼琴音樂教育工作者,一般會避免出現錯誤,玷污了音樂本身所賦有的精神實質,應該在作者的環境下去考慮,演奏歌曲時需要嚴肅。這些教育工作者崇尚一些高品位的修養,從而成立自己的品牌,樹立嚴肅形象。之后,將這些優秀的品質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所以俄羅斯鋼琴演奏家的演奏風格可以分為不斷超越自我和超個性兩類:一是不斷超越自我的演奏家。有這樣風格的音樂家遵循著先思想后作品的原則去把握音樂,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大演奏家能夠忘我的將自身融入到音樂演奏中,有一句流傳度很廣的一句話說到,他們演奏的是一種思想,卻不是在演奏自己。二是超個性演奏家。作為一位超個性的演奏家,他們的主觀意識和情感都包含在里面。聽眾聽起來會感受到歌曲的靈魂。這不僅僅特指某一首歌,所有的歌曲都有這樣的效果。作家涅高茲把第二類演奏家叫做“超個性風格”的演奏大師。
二、民族性是俄羅斯鋼琴音樂的重要特征
有著悠久歷史的俄羅斯的音樂一直都是處于發展時期的,雖然發展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俄羅斯有的音樂財富在世界上占有非常寶貴的一部分。俄羅斯藝術家沒有隨著主流而走下去,而是堅持著自己國家的民族特色,在此基礎上加入西方對俄羅斯有意義的音樂特色。
《圖畫展覽會》的作者是著名的俄羅斯音樂家穆索爾斯基,這個作品的來源是由于在觀看了著名畫家Victor.A.哈特曼的遺作展覽之后有感而發創作的。穆索爾斯基是在俄羅斯音樂初期時出現的五位優秀音樂家之一,雖然在當時李斯特強烈主義嚴重的影響下,但是這五位音樂家的創作天賦依舊是很高水平的。同時他們也為后人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們將自己最真摯的情感賦予音樂,讓聽眾在音樂中展現視覺場景。不論是音樂手法還是在結構都是探索的目標。民族音樂一直是創作上的重點,音樂家能夠將優美的旋律和動作技巧很好的結合起來。與音樂相關的人們:演奏家、演奏者、音樂老師,只要我們一提到鋼琴音樂,都會覺得非常的自豪。有一種優秀的傳統是,他們更加喜歡穆索爾斯基、柴可夫斯基、斯克里亞賓的成就,莫扎特、肖邦的就會相對差一些。這也同樣是俄羅斯鋼琴的優勢所在。
有一段時間,俄羅斯的音樂作家有很多音樂作品被創作出來,這段時間從格林卡的創作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末期。《圖畫展覽會》和《伊斯拉美》都是當時的代表作品。有一些像柴可夫斯基作品,當中都充滿著濃厚的浪漫主義和濃厚的俄羅斯色彩。這個鋼琴作品是非常出色的,這象征著俄羅斯的鋼琴藝術將會有一個很好的開始。在二十世紀初期,由拉赫曼尼諾夫創作的的第二和第三“鋼琴協奏曲”、“前奏曲”、“練習曲”;“斯克里亞賓的帶神秘色彩獨創性的“奏鳴曲”、“前奏曲”、普羅柯菲耶夫的`充滿鋼琴新風格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這三個曲子所具有的意義是不一般的,它代表了革命創新、標志著在世界樂壇上有了俄羅斯鋼琴藝術的身影。在十月革命之后世界財富又增添了新的一筆。肖斯塔科維奇、哈恰圖良和卡巴列夫斯基等人逐漸地出現在世人的眼睛里,他們的鋼琴作品逐漸成熟。俄羅斯的鋼琴藝術在這種過程中被不斷孕育著,這種成長成為俄羅斯鋼琴學派的一面大旗。
俄羅斯的鋼琴家們具有體驗型的民族藝術天性,這也造成了他們有著更加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的演奏民族性格一直以來都是十分鮮明的,不論鋼琴音樂怎么改變,他們一直都堅持著民族基礎。這種傳統的藝術天性是每個民族都具有的,它的存在成為了在歷史中共通的審美趣味、審美感,除此之外,藝術愛好和習慣等也是他們的民族藝術性格。美學家們稱俄羅斯的民族藝術性格是“莎士比亞式的”、“感性的”或“浪漫型的”。這種藝術性格相比于德國法國的“哲理性”等性格特征是不相同的。所以,在俄羅斯藝術家看來,鋼琴演奏是一門藝術,用來追求自身的感受,追求歌曲豐富的語言內容,并不是搬弄技巧。俄羅斯鋼琴學派的現實主義和演奏藝術觀都是以民族藝術的天性為基礎而組建的。
三、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教育體系
在俄羅斯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鋼琴的啟蒙教育了。開始的時候只能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感覺,直到孩子五歲的時候才能夠去接觸鋼琴,正式開始鋼琴的學習。但是這個時候如果教師發現孩子不適合學習鋼琴,孩子就面臨著被放棄。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剩下的學生越來越少。在六歲以后回到音樂學院的附小繼續學習鋼琴。除此之外,學生升入初中也需要經過很嚴格的考試,由于考試的難易度,會有很大一批學生在這次考試中被淘汰。這些被淘汰的學生就會學習其他的音樂科目像作曲、聲樂等。對于那些通過這次考試的學生,就會經常參加一寫比賽,這些比賽會考一些基礎的知識,在比賽后期,老師會為學生分析出現的問題并進行指導。在這樣的不斷練習下,就會有把比賽作為一種練習的效果。在這種不斷淘汰的方式中,到了高中時,剩下的學生都是優中選優的學生,他們的基礎非常好。所以在技術上是基本上不會出現大的問題的。這個時候就會注重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當然,參加比賽能夠讓學生的經驗豐富起來,很多學生的水準也在不斷提升,進而達到演奏家的水平。
從教育的開始到結束是學生基礎知識能夠逐漸牢固的根本保證,在這個過程中有了具有實際效果性的方式方法。同時,也是在逐漸完善教師隊伍。在學生的初等教學中,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是極其重要的,除此之外想提高學生的素養、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并增強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還需要讓學生進一步去深造,這也需要教師去提供一定的機會。特別是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更為特別。這個地方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鋼琴家。通過一些鍛煉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扎實的藝術功底和表達能力,學術活動頻繁、訓練機制扎實,這樣對于作品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音樂構思更加完整,演奏布局更加嚴謹,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
四、對中國鋼琴音樂教育的啟示
對于中國音樂來說,俄羅斯音樂發展是比較早的,但是我們沒有落后于俄羅斯音樂,也同樣出現了大量的優秀的音樂家和教育家。中國在鋼琴教學上的教育能夠挑選出一批精英人才,這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國的教育模式將基礎教育與精英教育結合到了一起。精英教育使我國在鋼琴藝術領域的地位大大提高,同時也將擴大其在世界音樂領域的影響。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去不斷的提高我國鋼琴教育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所以我們需要借鑒其他國家的鋼琴教育的優點將他們融入我國的教育上。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徹底改變了我國的鋼琴教育,自己的特色還是要一直保持下去的。這種方式和俄羅斯的方式就比較像了。在中國鋼琴教育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去依照學生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而不是強加在他們身上。一個好的演奏家是需要他本身喜歡鋼琴音樂,這樣才能更好的體會。
參考文獻
[1]任光宣.俄羅斯藝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1-6.
[2]海因里希涅高茲.論鋼琴表演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xx:1-273.
[3]卞萌.俄羅斯鋼琴藝術的精髓———寫在穆里娜教授的首次訪華之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xx,32(1):70-74.
[4]王芳.論俄羅斯“文化高原”時期的鋼琴藝術[D].保定:
[5]根·莫·齊平.音樂演奏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xx:209-270.
[6]約瑟夫班諾維茨.鋼琴踏板法指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43-60.
[7]李嘉祿.鋼琴表演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1-3.
[8]樊禾心.鋼琴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24-52.
音樂教育論文2
[摘要]音樂可以豐富學生的頭腦,擴大想象的空間。音樂使學生在沒有壓力、天性舒展的狀況下,給想象力以無限馳騁的自由空間,使創造力得以迸發、顯現。因此,必須開拓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一個廣闊的天地里翱翔。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手段努力融合音樂的基本技能,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中情趣盎然地學習。
[關鍵詞]音樂教學;綜合手段;小學
小學音樂課教學面對的是6~11歲的小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活潑好動,持久性和耐力較差。音樂課的人文性、綜合性為課堂教學的手段提供了豐富的發展空間。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采取靈活多樣、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法進行教學,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重視組織教學,貼近學生生活
組織教學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手段,使學生集中精力,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把組織教學工作有效地貫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應千方百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喚起興趣,迅速有效地突破難點,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呈現生動活潑的局面。
陶行知老先生認為:“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陶老的這一教育思想對今天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音樂這門藝術源于生活,而現實生活中也充滿著音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組織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尋找音樂素材,讓學術覺得音樂就在他們的身邊,并不是虛無縹緲的。
以《洗手絹》一課為例,教學過程中,老師問學生:“你能說說在現實生活中手絹都有什么用途呢?”學生回答:“擦汗、擦臉、擦手、擦桌子……”老師接著問:“除了擦汗、擦臉、擦手,還有什么用途呢?”學生回答:“洗澡、折疊小動物、跳舞……”這時只見老師從衣服兜里掏出一塊漂亮的手絹,把它系在一位女學生的頭上,問學生:“大家看,這時的手絹又有什么用途呢?”學生們齊聲回答:“還有裝飾美化的用途。”學生們各抒己見,對手絹的用途發表看法。老師的巧設問題、層層深入為的是最后歸納出一塊小手絹的用途是不僅具有實用的價值,又有裝飾的作用。老師又問:“你喜歡用手絹跳舞嗎?你喜歡用小手絹折疊一種小動物嗎?你喜歡這首關于小手絹的歌曲嗎?”一連串的小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通過生活情境再現體驗音樂,通過音樂感受生活情境,使學生在整個的音樂教學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學生喜歡音樂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音樂,因此我們的教學要以生活為基礎,貼近學生的生活。
二、采用直觀教學,學生喜聞樂見
“直觀性原則是以兒童的認識規律,由感性到理性、具體到抽象作為依據的。直觀性教學是以鮮明、生動的具體形象,給予兒童視覺、聽覺的直接感知而進行認識活動的。這種直觀性有利于兒童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記憶。”大家知道,音樂是有聲語言,它通過聲音來描寫自然與社會現象,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因此,小學的音樂教學應用形象直觀法,讓學生喜聞樂見。
課本中有許多插圖和圖解,它們不只是裝飾用的,有的是歌曲和器樂曲內容的寫生畫,有的則是對知識的形象化解釋,它們不僅增加了形象感和趣味感,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對基本內容和基礎知識的理解,教師應加以充分利用。直觀教學不單單指教材、圖片、靜物等,一切視覺、聽覺、觸覺能夠感覺得到的畫面、聲音、環境、師生的精神面貌等都屬直觀教學內容范疇。因此,課堂教學環境的建設與音樂氛圍的營造不容忽視。一位教師是這樣布置她的教學環境的:鋼琴上擺放一個漂亮的花瓶,花瓶里插上幾束她親手采摘的小花;教室的一側設立了展示臺,這里擺放著學生的繪畫作品、手工制品、演出照片等;學生的座位成扇形排列,圍在老師周圍;教室的墻上懸掛著中外藝術大師的照片,最吸引人的要數《貝多芬的家》這幅圖了:夜晚,寧靜的小院,微風習習、綠草如茵,彎曲的石鋪小路延伸到敞開的房門口,當你駐足停留時,那首《月光奏鳴曲》又從你的耳邊響起。這樣溫馨、恬靜的教學環境連筆者都不愿離去,難怪學生們下課也不愿意離開他們的講課教師。
三、注重實踐教學,練就肢體語言表達
陶行知老先生非常重視實踐,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那么,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也要注重實踐教學,練就肢體語言表達。例如,在教《理發師》一課時,老師問學生:“同學們,平時生活中,我們都理過發,請說說你是怎樣理發的?”學生各自說出了自己的理發經過。老師又說:“請你們依據生活中的經驗,對《理發師》這首歌曲的歌詞創作和歌曲表演提幾點建議。”學生們七嘴八舌,對歌詞提出了許多異議,根據學生的理解,他們到理發店,沒見過年紀太大的理發師,所以不應該稱為老爺爺;在表演這首歌時,應該加入文明禮貌用語。如“你辛苦了!”“謝謝!”同學們的建議都是來源于生活,同時提出音樂與生活不相符的現象。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提出的建議調整了教學。本節課全班學生參與,使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們不僅學習興趣高,而且通過學習還受到了良好的文明禮貌教育。通過真實情境的`表演,由歡迎顧客進門,到整個理發過程,最后送顧客出門,學生的表演惟妙惟肖。經過生活情境再現體驗音樂,通過音樂感受生活情境,使學生在整個的音樂教學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實踐中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音樂課堂實踐中,學生在課堂中演唱、演奏、繪畫、舞蹈等活動必不可少,這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許多學生習慣了在同學面前表現自己,唱歌、表演不再羞澀,動手操作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會使用許多打擊樂器、能通過音色辨別幾種樂器等。俗話說得好:心靈手巧;換言之,手巧必定心靈。音樂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之一,注重實踐性教學是評價教師教學能力標準之一。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開拓學生眼界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對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對傳統教學模式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以往的粉筆大都被多媒體替代。多媒體的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手段的運用,可以化靜為動,化虛為實,把抽象的事務變得直觀具體,這大大突破了傳統音樂教學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開拓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增大了知識的含量,加深了學生的審美體驗。由于現在廣大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多媒體輔助教學贏得了廣大教師的青睞。我們看到,在各級教學研討課、優質課中,大有“無多媒體不成課”之勢。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得到了迅速推廣。可以說,今天的教育教學環境,為音樂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決條件。
但是對多媒體的運用也要恰到好處,不能全部依靠多媒體代替傳統教學。我們要永遠記住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黑板、錄音機、幻燈片、掛圖等傳統手段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提高教學效果、擴大教學范圍的教學工具,在適當的時候會比多媒體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因為教學是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學中不僅有信息的交流、知識的傳遞,還要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互動。另外,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也不盡相同,有些東西是作為“物”的多媒體手段所不可能具有的。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不可能全按事先的預設進行,教師要根據課堂出現的新情況隨機應變,教師的范唱、動人的舞蹈、高超的演奏會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和體驗,這是任何多媒體技術都不能替代的。眾所周知,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時代,學校的電化教學設備狀況可想而知,不也培養出了令世人矚目的音樂家了嗎?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手段不能離開教師而單獨存在,更不能代替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
五、突出聽覺教學,課堂動靜結合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聽覺教學,因為音樂本身是一門聽覺藝術,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聽覺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只有在聽的基礎上才能對音樂進行審美體驗。因此,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把聽覺教學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過程。音樂聽覺是指對音樂的感知、記憶和理解的能力,無論是演唱、演奏、視唱,都必須依賴于對音樂的準確聽覺判斷,必須要有一雙“音樂的耳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缺乏音樂美感,僅僅依靠單純說教,忽視音樂的整體形象,對音樂知識只是機械地講解、操練,就會影響音樂的教育功能。目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許多教師把音樂課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了音樂知識的認知和音樂技能的訓練上,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看這節課學生掌握多少樂理知識,唱會多少歌譜。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加強聽覺訓練不僅是他們學習音樂活動的需要,也是終身教育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聽覺訓練。
教學中除了突出聽覺外,還要注重對學生視覺的培養。因為音樂也是聽覺與視覺的綜合表現形式,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而視覺感受是舞蹈欣賞的前提,在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不管是唱歌、舞蹈,都是圍繞“聽”和“動”這個中心進行的,因此,教學中要動靜結合。在欣賞教學中,讓學生邊聽邊用動作來表現音樂形象,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靜”,是聆聽音樂的保障,“動”,則是鼓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常言說,靜則思,動則表。欣賞樂曲一定要靜靜地聽,細細地想醞釀情緒、體驗作品,待創作的情緒達到了一定程度,學生會自然地動起來,且在動中樂,在樂中動,使欣賞達到高潮。
六、巧用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音樂學習比一般的知識學習更強調個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結果的一致,更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如何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學評價應從學習的真實性和情境性兩方面入手,通過對話、觀察等隨機性、過程性評價,獲得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及時給予鼓勵和指導。改變傳統的考試評價方式,使教學成為一種新型的、充滿樂趣和生機的、給學生以自信和鼓舞、多種可能性敞開的教學過程。例如,從教師的教學評語中,體現發展性評價學生:“你的提問與眾不同,很有創意!”“你真行!”“你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你可真聰明!”“你是一個很有音樂天賦的孩子!”等等。讓學生感覺我很有潛力。從伙伴的評語中,體現從不同層面評價學生,培養學生的互助、關愛、合作精神。例如,“你愿意和同伴一起合作表演節目嗎?”此外還有家長眼中的寶寶等評價形式。總之,一切評價,都是為了學生全面、綜合地發展服務的。
音樂的綜合表現形式,決定了音樂課教師在教學中只單純地運用一種教學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應在整個教學方法上、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和課堂整體布局上,都要進行精雕細刻,注意各環節之間的有機聯系,在有限的時間內,運用富有變化的多種手法,巧妙銜接、順勢推進,因材施教,當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讓學生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音樂教育論文3
高校音樂教育對德育作用的對策
一、完善音樂教育課程設置
(一)把音樂理論大課與音樂小課結合起來
近年來,一些普通高校也開設了音樂教育課程,然而,多數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其實,普通高校應該增加音樂理論大課的開設,其目的很明確,一方面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與素養,另一方面,進行音樂小課授課時,教師不要再分別的對學生進行音樂理論的講解了,這樣既減輕了音樂教師的負擔,也不會因為理論知識問題的缺乏而影響教學的進程與質量了。當然,在實施音樂理論大課形式教學的同時,也要適當的開設音樂小課形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不同、興趣愛好不同、音樂技能不同等因素的存在,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調整教學內容,開設音樂小課,分組別,有針對性地進行某些方面的教學訓練,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音樂理論大課與音樂小課相結合,這樣一來,使得師資不足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使得教學內容因學生的不同而出現機動性,產生如此好的教學效果的授課方式也是值得各高校借鑒的。
(二)實踐課的比例適當加重
高校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培養學生實踐方面的能力,因此,高校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如舉辦匯報演出,這其間肯定也少不了音樂教師的.專業性指導,這樣既突破了傳統教學課堂上講授的模式,也幫助提高社團活動組織形式上的創新與質量。當然各高校也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與特點,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場所與機會,讓學生從實踐中成長。
二、認真分析研究德育客體——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當今世界的競爭與發展,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并且以高校大學生為主流。面對著社會改革和人才競爭的雙重壓力,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因此,良好的素質,不僅是要包括良好的文化背景、思想品德,還應該包括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而當今大學生一方面生理成熟較早,心理成熟較晚,身心發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心理疾病催患率明顯提高,然而人是身心統一的有機整體,身體發育與心理的發展存在著密切聯系。因此,我們高校教育者要了解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勢利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發展,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正之風也刮進了大學校園,學生的思想也開始跟著動蕩起來了。因此,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音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個性向良性發展。首先,要讓學生“動情”,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緊緊抓住旋律、節奏、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使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其次,要結合教材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德育的內容有機地滲透到教學中去,通過音樂常規訓練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深入挖掘音樂教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當代世界著名的德國作曲家、杰出的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曾說過,“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對于一切我最關注的不是音樂而是精神的探討”。高校音樂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通過“音樂”這個特殊的語言去啟迪、協調學生的思想感情,結合音樂教育教學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高尚情操。如在合唱訓練時,對學生進行團結一致、積極協作的教育,要求全體學生的音色和音量都要服從集體的需要。另外,語言是調動和培養學生情感的一種手段,音樂教師提問時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問題要先易后難,語言設計要簡練,要富有感染力,同時還要深入地研究適合實際教學的方式方法,通過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自覺地了解德育教育的真意,并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把德育融入音樂藝術審美之中
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高校音樂教育應該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審美之中,要注重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與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讓學生在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中發現內心的感情,這樣的音樂教育必須以審美為核心,來啟發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情操絕非空洞的政治說教。
(一)提升教師的個人素養和政治素質
一方面,高校音樂教師在學習和鉆研新教材,構建新的課程觀念,摸索新的教學方法的同時,必須以極強的敬業精神為基礎,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音樂教育。另一方面,高校音樂教師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較強的政治辨別能力,這樣才能在浩瀚的樂海中有針對性地精選適合我國國情,適合大學生年齡特征及接受能力的音樂作品,從而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加強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的根本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我們可以組織開設一些音樂藝術實踐活動,堅持課外與課內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興趣與自由選擇相結合的原則,并且適當地邀請專業教師給予專業性的指導,從而提高活動的質量。當然,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也可以有所創新,如開展大型音樂比賽、邀請一些著名音樂家來學校開設講座、鼓勵大學生自我創作等等,從而更好的引導與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和發展能力。
音樂教育論文4
摘要:音樂心理屬于人大腦中的一種特殊身體機能,將客觀的音樂事實通過大腦主觀反映出來。音樂心理學對于教育教學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本文首先對音樂心理學進行了概述,其次探討了音樂心理學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再次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給出了針對性的兒童音樂教學改進策略,最后進行了全文總結。
關鍵詞:音樂心理學;兒童音樂教育;改進策略
一、音樂心理學概述
音樂心理現象是人們在音樂活動中較為熟悉的音樂現象,每個音樂活動參與者都能夠獲得親身體驗與經歷。音樂心理本質及其發展不同于其他心理現象,音樂心理現象依托于人類心理學,屬于人類心理不斷發展過程中,到特殊階段的產物,屬于一種較為特殊的心理現象。音樂心理基于一般心理現象,在音樂意識產生、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進化。音樂心理并非與生俱來,需要在實際的音樂活動與教育中,在大腦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慢慢形成具有個性特點的音樂意識和心理過程。成長階段不斷的學習與接受的過程,也是音樂心理形成的過程。從嬰幼兒時期到成年再到老年,經歷了發生、發展與衰退的整個過程。
二、音樂心理學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
(一)兒童音樂接受能力的發展
提升音樂聽力是提升兒童音樂接受能力的基礎與前提,相對來說是最為重要的部分。部分兒童不能把音唱準,大多數人會從唱的方面找原因,認為是五音不全,其實應該是兒童聽覺方面的問題。生理研究表明,12歲之前人的聽力能夠在合理培養下提升。因此需要在兒童階段重視對兒童的聽力培養,奠定音樂能力發展的基礎,兒童音樂聽覺能力包括:音樂要素聽辨能力、整體音樂形象聽辨能力以及內心音樂聽覺能力這三個部分。音樂要素聽辨能力包括節奏、旋律、和聲與音色等。聽覺能力需要循序漸進、慢慢培養。對音樂要素的聽辨是提升音樂能力的基礎。整體音樂形象聽辨能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把握音樂情緒,領悟音樂內涵。這種聽辨力需要基于音樂要素聽辨能力而發展;二是曲式結構的聽辨力。曲式結構是分析音樂層次、條理、章節的關鍵;三是音樂體裁聽辨力。如舞曲、進行曲、交響詩等體裁的聽辨。內心音樂聽覺能力也叫做內心聽覺想象能力,基于此獲得音樂體驗。兒童音樂教學,需要契合兒童音樂接受的心理特點展開,依托音樂音響,在音樂活動中提升兒童的音樂聽力。
(二)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兒童審美能力
音樂是一門藝術,它能讓人體驗美、感受美和創造美,且能愉悅身心。兒童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及音響的感受與辨別能力,且深化兒童的情感體驗,培養兒童注意力、記憶力和審美能力。音樂教學包括這幾個部分:一是音樂樂曲欣賞。其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兒童的音響辨別能力(節奏、力度、音高、音色等)及感受能力。另外,還培養兒童的創造力。二是歌曲演唱。運用發音器官,表達與再現歌曲的音調、節奏與旋律能力的培養,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歌曲內涵的把握等。三是樂器演奏教學。主要是樂器演奏技巧的教學。四是樂理知識教學。樂理知識學習包括音樂知識、音樂概念、五線譜識別、音樂簡譜學習等,掌握識譜、用譜的`技巧,為今后獨立學唱、演奏歌曲奠定基礎。
三、基于兒童心理特點改進音樂教育策略
(一)踐行以人為本,促進兒童自主參與
兒童音樂教學,應該凸顯出兒童的主體地位。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將兒童作為教學的主體,基于兒童的認知水平、身心發展規律,以兒童發展為導向,實施多元化、針對性、開放式的兒童音樂教學模式,以此促進兒童自主參與、發散思維、互動合作,在兒童真正的自主學習實踐中,強化學習能力,掌握音樂知識、技能與方法,提升音樂素養。
(二)結合舞蹈元素,提升兒童學習興趣
音樂與舞蹈本是一體,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外在表現形式。若想要兒童更加深刻的學習、領悟音樂,更好的創造音樂,那么可以將音樂與舞蹈結合起來展開綜合學習。兒童年齡小,活潑好動,可塑性強,將音樂教學與律動表演結合起來,激發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在創造性表演中,詮釋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如此能夠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也能強化兒童綜合能力。
(三)運用技術手段,創設豐富教學情境
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進步給與教育工作很多便利。音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等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音樂的律動和魅力。如《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教學,播放繁花似錦的春天幻燈片,及嘰嘰喳喳鳥語花香的音樂錄音,讓兒童感受鮮活的生命和真實的春天氣息。如此,在置身其間中,兒童加深了對歌曲的感悟。
(四)培養創造思維,強化兒童音樂素養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在感受、體驗和創造音樂時,能夠激活人的思維,讓人在想象和聯想中發現美和創造美。音樂心理學理念為,基于兒童的音樂心理發展特點,需要在兒童階段重視對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從這些方面出發:一是培養兒童的創造興趣。興趣是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的前提,興趣不能憑空產生,需要依托一定的環境、內容而產生。由此需要基于兒童音樂心理特點,營造和諧的環境,組織趣味活動,給與兒童創造的時間與空間,讓兒童在興趣導向下,思維自由發散,獲得創造成功的愉悅感。二是強化兒童創造性思維。需要將兒童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還需要重視對兒童直覺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等思維的培養,運用開放式、活動式、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促進兒童個性發展,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三是創造性表現力的培養。兒童創造力培養以后,還需要兒童能夠將其表現出來,如此才能體現出創造性的作用。音樂新課標中也重點提出了“表現”這一項內容,在音樂表現中凸顯出兒童的創造性。包括這些內容:創造意識、獨特個性、合作能力、知識基礎、協調能力等。知識與技能是創造性表現能力提升的基礎,如此需要引導兒童重視知識與技能學習,加大力度培養兒童創造性。
四、結語
結合文章敘述了解到,音樂心理是后天形成的,且可以培養。兒童音樂教學中,需要基于兒童音樂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規律,采取科學、合理的音樂教育策略,通過融入多學科元素,踐行以兒童為本,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重視對兒童創造性思維與能力的培養,以此在音樂教育中,真正實現感染人、培養人和塑造人的目標,實現音樂教育價值的最大化,為兒童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蔣偉偉.淺述音樂心理學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xx,(16).
[2]侯麗.音樂心理學在音樂學研究中的作用[J].文藝生活,20xx,(06).
[3]周星雨.試析音樂心理學在音樂學研究中的作用[J].音樂時空,20xx,(05).
音樂教育論文5
內容摘要:普通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通過課程設置和授課形式合理的安排,能夠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大學生全面素質,以便為祖國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更好地傳承音樂文化。
關鍵詞:民族音樂教育 全面素質 傳承音樂文化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隨著西方經濟大國對我國技術、資本的輸入,西方的觀念、文化、生活方式也隨之涌來。在對待外來文化上,我們既不能拒絕一切外來文化,搞閉關鎖國,也不能否定我國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搞全盤西化。
前蘇聯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樂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須從民族音樂、古典音樂、現代音樂三方面來選擇。但首先必須立足于本國音樂的巨大重視。”普通高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基地,肩負著建設祖國、發展經濟的責任,也肩負著傳承音樂文化的重任。普通高校的莘莘學子們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有義務為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出力。因此,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應強調本民族音樂文化的中心地位。在高校中開展大學生藝術教育,推進民族音樂教育,培養民族精神和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情感,也是保護國家文化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普通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養人才的需要
當今社會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不能僅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是全方位的素質培養。培養大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使大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造就一代熱愛祖國的高素質、復合型的一專多能型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要完成這個根本任務,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精神則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點。民族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容,又是素質教育的手段。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進人格的完善,促進心理的健康,促進德智體各“育”任務的實現,促進個性的自由發展。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就必須充分重視民族音樂教育。
二、傳承文化的需要
民族音樂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中創造的,又為人民群眾所廣泛使用的。民族音樂由于地域性與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而各具色彩。它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它以其具有的濃郁地域性,使人民群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我國的民族音樂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凝聚著民族藝術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擁有數以萬計的色彩獨特的民歌,品種繁多的民族器樂、曲藝及戲曲種類,它們具有鮮明的音樂風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
在當前傳統文化遭受輕視和民族文化精神缺失的現實條件下,要讓學生了解這些民族藝術瑰寶和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普通高校就應積極開展傳統民族音樂的普及教育。通過學習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大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的熱愛,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凝聚力,進而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好人才和文化準備。
普通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方法
普通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應積極利用現有的校內與本地區資源,尋求有效方法。筆者通過普通高校音樂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課程設置
在普通高校的音樂課程設置上,要立足本土音樂,加大民族音樂課程,建構民族音樂門類、形式、風格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有《中國民樂鑒賞》《中國民歌鑒賞》等藝術欣賞類課程;《中國民樂演奏基礎》《中國民樂演唱基礎》等藝術實踐。還有《中國音樂簡史》《民族民間音樂》等音樂理論類課程。保證學生在校期間都能接受較系統的中國民族音樂課程教育。通過藝術欣賞課可以使大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有所了解。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音樂種類繁多,音樂表現形式豐富,民族音樂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這類課程的設置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方面的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增強愛國情懷,激發愛國熱情。通過藝術實踐類課程可以使學生粗略掌握一門民族音樂的演奏、演唱技巧,提高藝術修養,陶冶情操,增強民族自信心。通過音樂歷史理論的學習,學生對中國音樂發展的脈絡就清晰了。而民族音樂技巧基礎理論課學習,可使學生掌握一般的理論寫作技巧,了解民族器樂的相關知識。
二、授課形式
普通高校大學生音樂教育的課程多、課時少,學生要想在四年時間內掌握較多的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保證民族音樂教學質量,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幾種授課形式:
講座式 講座式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資力量配備、教學目標的完成是面向全校學生設計的, 課程形式可設置為選修課(大課),考試以論文的形式完成。可以利用本校師資也可以聘任校外本領域內的`專家、學者進行授課,課程有《中國民樂》《中國戲曲》等課。此類課程主要側重于民族音樂的講解,需要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產生、發展有一個概況的了解。教學內容應使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相融,這樣學生學起來既感到輕松又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利于保證教學質量,還可以使學生體會民族音樂的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境界。
鑒賞式 鑒賞式課程主要通過聽覺系統,使學生在音響上有一個感官的認識,擴大民族音樂在大學校園的影響。此課程的主要授課內容包括:中國民族器樂、民歌兩大類音樂的作品,如《中國民樂鑒賞》《中國民歌鑒賞》《中國名曲欣賞》等課程。授課時,教師先講解與作品有關的知識,學生近距離欣賞音樂,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會起到積極作用,情感也易于回歸民族,喚醒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與愛國情懷,逐漸培養起民族音樂藝術的欣賞群體,逐漸培養學生傳播民族文化的意識,進而為更好地傳承中國音樂做準備。
此類課程可設置為必修課,授課采取講授大課的形式,考試方法采取聽樂段筆答形式,考察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名稱、作品分類、作品創作時代、作品主要特點等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
講授式 講授課程主要是民族音樂理論課程,此類課程設置為必修課,采取大課的形式講授,考試為筆答形式。如《中國音樂簡史》《民族器樂》《民族民間音樂》等課程。此類課程著重音樂發展歷史會有較系統的認識,也會對我國悠久、優秀的音樂文化產生熱愛之情。
實踐式 普通高校的民族音樂教育目標是為了普及民族音樂,以提高大學生音樂修養、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因此,民族音樂藝術實踐課專業性不需要很強,此類課程可作為音樂選修課開設。通過設置民族音樂藝術實踐課程,如民歌的獨重唱、戲曲唱段、民族樂器演奏等,使大學生在校期間能掌握一門民族音樂的演唱、演奏技巧。此課程分為個別課和集體課(中課)形式。
綜上所述,普通高校的民族音樂的教學采用較為靈活的教學手段,大課為主,小課為輔,大課、中課、小課互相結合,選修與必修互相補充的有效授課方法。這樣,在短時間內也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普通高校的民族音樂的教學質量,利于大學生的整體音樂素養的形成。
音樂教育論文6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課改后中學音樂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重視程度不足、教學方法失當、教材編寫針對性不強等,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選取合適的音樂教材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中學音樂教學;對策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義務教育中學階段的音樂教育的教學理念、目標、任務都做出了很大的調整和改變。新課改提出音樂教學應當能夠對學生起到陶冶情操,培養優秀品格的作用,要求音樂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并且對學生的情感提供更多元化的表達方式。為此,本文就新課改后中學音樂教學的一些現狀問題談了一些自己粗淺的看法和建議。
一、新課改后中學音樂教育的主要問題
1.重視程度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教學始終是將數學、語文、英語等基礎性學科擺在最重要的位置,為的就是讓學生學好這些基礎課程將來順利完成畢業升學考試。于是,音樂課就被這些基礎課程擠到了很次要的位置。不少的中學由于不重視音樂教學,往往在音樂課設備、場地和教師的'引進上都十分缺乏,即便有開設音樂課的課時也非常有限,高教學質量的音樂課更是鳳毛麟角。甚至經常會出現其他課程占用音樂課堂的情況,使得原本制定好的音樂課教學計劃總是開開停停,根本無法按時按質完成。以上這些情況即便在新課改后,并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1].
2.教學方法失當
多年來,我國中學教育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自然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音樂教學的教學方法。長期以來,大部分中學音樂教師使用落后的教學方法,在課程教學時只知道向學生灌輸音樂書本知識。但是音樂課是不同于其他基礎課程的教學的,音樂課的首要教學目標應當是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和審美能力。教師只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他們真正融入到音樂氛圍之中。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學生就無法在音樂課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中學音樂教學方法的落后,導致我國中學音樂教學質量普遍不高。
3. 教材編寫針對性不強
我國與國外中學音樂教學相比,最為突出的差距就是在音樂教材上。由于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中學生的音樂教學,所以他們的中學音樂教材多是出自一些專門的音樂人之手,這些教材不僅題材類型豐富,而且內容設計也十分討巧,很受中學生的歡迎和喜愛。我國的中學音樂教材的“拿來主義”特別嚴重,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往往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只是一味地照搬國外教材,內容的針對性和個性化設計十分欠缺,這大大打擊了學生學習音樂課的積極性[2].
二、新課改后中學音樂教學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教師都應該積極轉變對音樂教育的教學觀念。首先,學校領導需要加強對音樂教學的重視,要認識到音樂之于學生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學生通過接受音樂教育,對于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其次,學校要加大對音樂教育的資金投入,引進足夠的教學器材,建設合格的教學場地,打造有特色的音樂課程,使整個校園形成一個良好的藝術文化氛圍。最后,學校還應加強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和互動,使音樂不再成為完全孤立的一門課程。比如,音樂教師與舞蹈教師合作,將舞蹈融入律動教學中;美術教師與音樂教師合作,將美術融入到音樂創作中去。通過各學科的交叉融合,能夠更快地提升音樂教學質量。
2.在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
音樂教學在具體教學時,要改變原有地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們地選擇,要賦予學生在音樂課上的主人翁地位。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只有充分的溝通才能真正了解學生們的訴求,然后根據學生們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歌唱接龍游戲,逐步引導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消化音樂知識和技巧,感受音樂的魅力。以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能夠快速地拉近師生距離,加深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了解,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3].
3.選取合適的音樂教材
俗話講“強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教師沒有合適的音樂教材在手,那么即便是再優秀的教師也很難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因此,學校在選取音樂教材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特點以及當地實際情況,盡可能選取那些學生最需要地地音樂教材。同時為了增強教材地實踐性,還可以結合當地民俗風情創作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充實到教材之中。同時,還要多舉辦形式活波多樣的音樂活動,例如歌唱比賽、歌詞創作沙龍等,這些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喜愛音樂、鉆研音樂的積極性。
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和改革,中學音樂教學不僅僅只是傳授一些音樂知識,更重要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郭文艷. 新課改背景下中學音樂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 西部素質教育,20xx,(01):158.
[2]張伶. 基于新課改的中學音樂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xx,(10):279-280.
[3]孔霞. 新課改形勢下中學音樂教學的問題及解決方式[J]. 音樂時空,20xx,(02):192.
音樂教育論文7
在當今各類時尚元素均躍躍欲試涌動著的大潮中,音樂作為一個一直盛行著且不可被替代的因素也對多元化人才的培養起著莫大的作用,音樂方面的教育也成為我國多面教育的重點。對于學習眾多分支組成的整體音樂,主要是在對學生進行本土民族音樂學習的基礎上,學習并尊重其他民族的音樂,這樣在保證同學學習質量的基礎上,更能滲透給學生更多方面的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更好、更全面地發展。
一、多元文化環境下的音樂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環境下的音樂教育,是一種取各方之長,棄原本之短的更加適合當代音樂產業發展的教育理念。其主張在整個音樂教育的大范圍之中,同時解除對其他民族音樂類型的抵制感,培養學生掌握多類型音樂的能力,使其真切感受到多元文化環境下面音樂時作為共體所存在著的,同時這樣積極、開放的環境還可以使得學生在自由的環境中間看到并發展適合自身的音樂類型,更可以提高自身對于學習音樂的積極性,理解和掌握到其中優秀、積極的內容,并融入到自身的音樂理念當中。
二、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育
好像在人們的固有印象當中,中學階段音樂課就是教授同學們唱歌的課程,而老師們的'授課方式也往往迎合著這樣的想法。而仔細看來,當代背景下面的多元音樂是欣賞、創作與學習并存的,而教師應當在課程中間更加強調出來音樂整體賞析能力,引導學生對于音樂世界的全面了解。單純的歌唱方式或者相關技能的單一傳授會在一定范圍當中制約同學們的理解與靈感激發,這樣的教學環境也會使得音樂課堂缺少活躍的氛圍。其中有關于民族方面的學習也應當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重視,西洋樂是很符合當代音樂發展規律,但是很多音樂韻律及譜寫思路均是來源于各民族最原本的音樂本質的。此外對于音樂樂器的學習也可使得同學們更快掌握音樂學習的套路,至于樂器的選擇,大可以古代、近代、現代并重,畢竟多元音樂文化環境帶給我們的是更多隨性和個性的發展。
1、傳統音樂教學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決定了在文化構成方面,我們是多元化發生并兼容著共同發展的。理所當然第一步便是理解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提高同學們對自身民族音樂文化的領悟力,這樣的意識可以在教學課堂以及教學實踐當中逐漸培養。比如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個民族的樂器、流傳下來的音樂圣典、獨特演奏方式等都是我們自然感興趣并且愿意理解甚至經過學習可以掌握的地方。形象與音質的演奏往往是最吸引同學們的所在,它們在不斷變更著的歷史的長流當中被存留下來成為我們都敬仰著的民族感非常強烈的珍貴之物,當然值得我們視若珍寶反復學習并在其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發展對于音樂方面的影響。當然,蘊于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更是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除此之外,在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中學音樂教育要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自發進行音樂學習,以主觀的角度學習音樂,最大視角發揮自身對于音樂的敏感性。
2、融合本土音樂因素的教學
本土音樂的定義同本土人是一樣的,指的是融合于當地居民日常與歷史。在其中不斷相互融合并發生發展起來的,獨具當地風土人情氣息的音樂,它融于人們的生活,也能詮釋相關一起發展著的歷史內容,是整個地區的精神表達。在教育教學當中,采用融合本土音樂因素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幫助血神對本土音樂有一個更加傾向專業方面的認知,更是課堂、提高同學情商提升學生的本土意識的大好方式。
3、貫穿世界音樂范圍的教學
音樂的學習范圍與內容是廣泛并且寬度與深度并存的。世界范圍內的音樂學習同樣也是世界各地民族與當地各類型音樂的整合體。就目前我國中學音樂教學而言,教學內容主要是在對本民族音樂進行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對西方音樂的鑒賞,其中缺乏的是世界更多其他民族音樂的類型也理論,在當代多元教育的體系當中應當上面應當加強對世界不同民族音樂的學習,使得學生可以對世界不同民族音樂有一個更為全面和深刻的學習和理解,這樣同學才能以自己的眼睛和對聲音的判定真切感受到音樂的多元化和差異化。當然,應用于其中的方式方法我們大可運用越來越方便的網絡技術,來引領同學們以最直觀的方式感受到,這樣不僅是幫助同學們拓寬對于音樂界面的了解,也包含著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一切風土人情。
三、在多元音樂環境下進行音樂教育的意義
對于國內而言,我國本身就是融合多民族共同發展的本質;同樣放眼世界,我們面對著的同樣是各類文化、音樂、生活場景并存著的狀態,所以對于在多元音樂環境下面開展音樂教育是符合我們自身程度又能走上更高臺階的方式。在其中建立的同學們的有關于音樂的審美情趣也是不分國家與民族的。多元音樂文化建立的最終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建立一種音樂上的開放視野,這將是讓音樂永葆活力、長盛不衰的不竭動力。要真正建立多元音樂文化,打破常規的呆板教學模式是必經之途,在此會經歷各種艱辛阻撓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念,來促使我國中學音樂在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發展。四、總結在中學音樂教學之中,要融合國內外、各民族的有關于音樂方面的精彩所在,再多元化、多文化的音樂教育背景下面開闊眼界并且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音樂道路,進而有利于我國中學音樂教育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穎.融合與實踐芻議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樂院校民族聲樂教學[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xx,02:122-126.
[2]周麗娟.淺析中學音樂在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教育[J].黃河之聲,20xx,14:54-55.
[3]陳聰.音樂人類學的音樂觀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芻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3:106-109.
[4]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問題與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xx.
音樂教育論文8
[論文關鍵詞] 中等職業教育 音樂教育 美育 素質教育 學生
[論文摘要] 正蓬勃發展的職業教育,如果只重視對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音樂教育對學生的美育及職業能力的培養等方面的作用,將會是職業教育的缺失。筆者通過幾個方面的分析,闡述了音樂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
20xx年的全國教育會議上,偉大領袖總理對組織實施《教育規劃綱要》作了全面部署。其中第三點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創新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從我們的領導人的談話中,不難看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素質教育的成敗,決定了孩子們今后是否能更好地擔起建設強大祖國的重任。
前蘇聯巴班斯基、日本鈴木、匈牙利柯達伊教學法中早已突出強調:“音樂教育——這不是培養音樂家,這首先是培養人”這樣的結論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音樂教育有著“首先培養人”的作用。由于音樂教育是通過音樂特有的“音樂語言”來塑造音樂形象,反映現實,表現情感,人們在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賞和創作,來感受、鑒賞、表現它的美,進而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同時得到美的教育,因此,音樂教育也是“美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和重要手段。
然而,非藝術類的中等職業學校的音樂教育得不到重視,音樂教育沒能真正發揮其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變這一狀態,使音樂教育回歸本位,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一、中職學校的教育發展需要音樂教育
1.音樂教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愛國主義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由于它內容多、范圍廣,牽涉到情感、行為、禮儀等各個方面,因此,在教學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教學中往往讓人感到無從入手。其實嘗試在音樂課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有效的途徑。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中職教育的實施基地——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中、初級技術人才的重任。培養出合格的中職生,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始終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然而,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業成績多為中等偏下水平,家庭也比較貧困,且多數學生來自偏遠的農村。在弱勢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對自己的前途自信心不足,對職校生活和學習熱情不高,少數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要把這些這些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是當務之急。音樂教育是一種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它總是以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存在,使人易于接受。同時,它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也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能力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精神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音樂教材中,音樂教育學生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有民族的自豪感、有遠大理想和奮斗的目標、傳承革命的傳統,以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而且,音樂教學還通過許多生動的音樂形象,讓學生們在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使學生在享受“美育”的同時,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得以發展。因此,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是顯而易見的。利用音樂課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點,從小、從實、從遠入手。所謂從小就是從小的方面抓起。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覺悟、情感和意念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中經過一定時間培養、體驗、訓練和熏陶逐漸形成的。所謂從實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學的實際出發,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去感受去體驗。學生可塑性都很強,容易接受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只要我們充分掌握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形象地把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于教學之中,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2.幫助學生培養良好集體行為習慣
在音樂教學中,能表現行為活動的內容莫過于合唱隊等集體性的聲樂練習了。集體性的聲樂練習統一性強,動作一致規范,舉手投足都給人們留下整齊劃一、振奮的印象,這既能幫助學生振奮精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又能使學生受到教育,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以我校為例,大家都知道,《校歌》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校園精神和學校特色的集中體現。為了讓新到校的學生更好地了解學校,學唱《校歌》就是我校新生教育的一個環節,優美、激情的旋律、展現學校發展壯大、師生勇于開拓拼搏的精神的歌詞,讓學生在演唱時,以一種愉悅的心情把學校的教育溶入到他們的心靈。每年的文化技能節活動中,我們還會舉行一場全校性的“紅歌比賽”,旨在通過全體學生演唱革命歌曲,讓學生們不忘歷史,我校的“銅管樂隊”和“合唱隊”學生的表現,也是學校亮麗的風景線,隊員們刻苦訓練和每次精彩的表演,不僅培養和提高了他們的藝術修養,同時鍛煉他們的意志。在第二課堂開設《音樂》課,使校園總是充滿歌聲和歡笑……在這些潛移默化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下,我校的校風、學風風氣正,學生精神煥發、朝氣蓬勃。
音樂教育是以其獨特的“寓教于樂”教育形式,在素質教育中能夠發揮它的優勢,運用得當,對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養愛國主義、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將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二、音樂教育幫助職校生提高綜合素質
黑格爾曾說過:音樂是精神,是靈魂,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載于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使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
1.促進職校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學生年齡段多為15~18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是:思維敏銳,熱情豪爽,但容易激奮,易出現困惑、苦悶和焦慮,表現的欲望較強。他們多數有愛唱、愛跳的本性,非常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張揚、宣泄和傾訴他們的熱情和困惑。音樂教育作為有效的載體,可以通過各種模式,如在課堂上的音樂教學、舞臺上的藝術表演以及音樂的社團活動等讓他們盡情地宣泄,盡情地釋放,盡情地彰顯個人的魅力,使他們青春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滿足,從而達到心理健康的狀態。 "
2.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音樂教學,主要以優美的旋律,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因此,音樂教育多數思想性不明顯。但是,如果我們把它與有關事物相聯系就可能產生一定的思想性,并可能派生出新的意義。在職校三年中,學生們正是處在個性形成、思想逐漸成熟的重要階段,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凈化他們精神世界,是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我們知道,音樂作品的內容廣泛,有表現重大社會題材的、有反映風俗習慣的,有描繪自然風光的,也有抒發人們的生活感受和各種思想感情的,作者從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達出高雅的審美情趣。當我們的學生通過學習這些中外音樂作品時,他們精神世界會在音樂所要表現的思想內容中暢游,比如,在唱《紅旗飄飄》、《國家》、《北京歡迎您》、《長江之歌》等歌曲時,在他們心中會涌動起對國家自豪感和愛國心,在欣賞《梁祝》、《春節序曲》和《藍色多瑙河》等作品時,他們的心靈不僅為中國的優秀民族音樂的魅力而驕傲,而且也會被外國民族音樂的多彩而稱奇,從每一個音樂作品創作的背景中,他們又可以了解和討論各個國家的文化、政治,一些歷史事件,一些社會問題,等等,這些無疑使他們的視野得到了拓展,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3.增強學生的表現力和自信心
前面我也談到,職校的多數學生來至偏遠的農村,視野不夠開闊,自卑心理較重,在參加學校或班級的各種學習、文娛活動時,多數人不敢表現自己,或有些學生想表現而又不會表現。這些種種現狀,無疑會影響到他們的校園生活質量,長此下去,對職業生涯發展會有一定的影響。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和自信心,在音樂教育中的“音樂表演”就是最能鍛煉人的方式。因為它不僅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如音樂欣賞課上讓學生們跟隨音樂進行音樂形象的表演或在歌唱課上讓他們每一個人大聲地表演唱;同時還可以讓他們通過參加學校的或專業部的音樂社團活動,如合唱隊、樂隊或吉它小組,通過平時的訓練讓他們掌握歌唱或演奏的技巧,訓練、指導他們的臺風,然后,再參加各種比賽。經過各種形式音樂表演的平臺展示,學生們的心理素質會得到很大的鍛煉,表現力和自信心自然就會大大增強。
此外,教師還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對形象的感受、想象與思考,認識樂曲的藝術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觀點,從而不斷提高欣賞水平。在音樂欣賞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與別人進行交流與溝通也會更加容易,個人的自信心也就隨之同步提高。
三、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學生事業更順利
音樂可以通過旋律、節奏和聲音的美,讓人心曠神怡,精神振奮,并可以激起人內心的美好情感和豐富的想象。音樂教育在開發學生智力發展中起著突出作用。根據科學研究,人腦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維,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維,許多復雜的精神活動是由大腦兩半球協同完成的。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一般多用左腦思維,而音樂課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音樂課的任務正是培養學生的記憶、想象、創造等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想像能力。只有正確的想像,才有正確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積極的形象思維,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概念的東西形象化,進而是邏輯思維的發展。這樣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發揮人腦的潛力。
職業技術學校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每年都能為國家輸送大量實用型人才,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對我們的中職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學校應除了對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狠下功夫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
在我們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時發現,一般在學校比較喜愛音樂、經常參加音樂活動的學生,在他們走進社會時,在適應能力方面比較強,工作積極上進,與上下級溝通順暢,工作業績不錯,不少學生成為工作能手、部門負責人,有些學生音樂方面表現突出還成為了部門的文藝骨干。比如,旅游專業的陳小飛,是我們合唱隊的一員,她現在是某飯店的經理;旅游專業的梁媛媛,是部門的文藝骨干;計算機專業的朱輝是樂隊的一員,他現在也成為了部門的負責人……接受音樂教育容易養成好的性格,如熱情大方、活潑開朗、做事時思維敏捷、自信心強、善于交際,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最好的人格素質教育,是社會非常需要的素質。
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在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作為音樂老師的我們,就應該很好地把音樂教育推廣和落實到職業教育當中,讓它更好地為職業教育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曹理.普通音樂教育學概論.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0.
[2]左玲玲.音樂素質訓練.人民音樂出版社,20xx.
[3]謝嘉幸.音樂教育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音樂教育論文9
高校音樂教育內涵及特點探究
一“、音樂”和“教育”的概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發展。音樂和人類的活動聯系十分緊密,音樂產生于人類的勞動,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研究音樂,不能脫離其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否則音樂的理解將空洞而毫無意義。研究音樂亦是研究社會和文化,音樂是其一部分。由人類的產生,來看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教育的產生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維持生命和延續生命的需要,二是交流思想、傳遞思想的手段”。可見教育起著教化和傳遞知識的功能。教育不僅是一種高級的生產勞動,更是一種創造,實現著知識的革新,要求受教育者主動性接受。李家成這樣描述人的生命的主動生存:“人的生活過程,就是在追求更好的生命存在、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樣式,追求著生命存在的意義。這種追求,不是對確定目標的實現,而是一種動力學的力量、策略性的行為……”所以對教育的理解,不能失去人之生命的關懷。把人作為音樂教育的主體來對待,才更有現實意義。由于人類社會是處于不斷地發展變化中,國家國情不同,很難用確切的概念來定義音樂教育。音樂教育與文化、社會、民族等文化哲學相關,需要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分析音樂教育的哲學。音樂教育是指通過傳授與學習音樂知識、技能來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意識,陶冶情操,開拓思維,促進其全面、自由、和諧發展的素質教育活動。最終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開拓精神和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
福建師范大學王耀華說:“如果說教育的本質可以分為四個方面:育人性、社會性、生產性、國際性,那么這當中都涉及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傳統的音樂。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它們起著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心理內聚和精神團結支柱的作用。重視我們文化母語的音樂教育,也是世界音樂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帶動音樂教育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高校音樂教育一步一步地從“人文”,不斷地與“科學”結合,實現著多元化的價值取向。音樂教育應當堅持多元化教育。我們可以參考和對照美國多元文化教育專家班克斯對于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發展階段的劃分,他將其分為五個階段:單一種族研究課程、多種族課程、多種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制度化過程。班克斯教授建構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個維度。我們的高校音樂教育則可以堅持以下五個維度:“內容整合、知識的建構過程、消除音樂價值判斷的二原對立、平等的教學法、強化學校文化與社會結構”。高校的音樂教育,形態不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由于音樂基礎教育薄弱,學生在中小學時期缺乏基礎的音樂知識,所以到了大學,難免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筆者在學校教授“音樂鑒賞課”就發現了這一現狀。也說明了我們要加強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實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理解音樂文化,以更好地開展音樂教育。每一種音樂,都是特有的,獨一無二的。有用于娛樂的,有用于宗教儀式的,有用于社會功能的。音樂就像一條河流,永遠在流淌,并且在進行細微的變化。每次感受的音樂都會不同。我們需要把音樂當成一種永恒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進行音樂體驗,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的感知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二、高校音樂教育特點
1.高校音樂教育要與世界音樂文化相結合。高等學校的教育代表著中國先進知識所在,在堅持本土化音樂教育的同時,須結合時代的主題,與世界音樂文化相接軌。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里,對文化的研究早已經不是單一的模式,而是多維角度。我們需要采用歷時和共時相結合的方法。音樂教育不僅僅涉及音樂的解釋和闡述,會關聯系到諸如政治、宗教、經濟、媒體、科學、旅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音樂教育內容豐富多彩,不能陷入“歐洲中心論”,我們要用人類學所倡導的“他者”角度去思考音樂和教育。譬如對于世界其他部落的音樂研究和傳授,不能按照同一個的模式去對待。霍德華和庫拉斯在談論大草原印第安人時指出:他們表演太陽舞來召喚雷鳥來帶來雨水,由此為水牛(或者今天的牲畜和農作物)提供青草,他們還要誘使這位造雨者停下來,在他們的'領地上“休息”,他們在太陽舞的竿柱分叉處為它提供了“窩”……舞蹈者裝扮得像小雷鳥一樣,他們吹鷹骨笛來模仿雛鳥的叫聲。我們需要用社會學、人類學的知識來分析世界其他民族的帶有儀式行為的音樂。了解和學習其他部落民族的音樂,開闊視野,增加音樂文化知識,以提高音樂教育水平。
2.高校音樂教育要堅持辯證、聯系的觀點。進行高校音樂教育時,不僅要傳授基礎的音樂知識,也要注重音樂意義的探討。不僅要研究音樂本體,還要聯系音樂活動與社會、政治、文化的關系。我們需研究本國的音樂,包括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音樂,還要轉向全球性的研究。音樂教育要加強與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的交流,才能不斷地取得實效。音樂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在高校的教育中,沒有音樂教育,缺乏了美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來源于生活的音樂教育,是服務于生活的。有了音樂的欣賞,人的情感體驗才是全面的。古代中國思想家及音樂教育家不僅從音樂作品或音樂行為本身,而且從構成音樂的價值在于“樂和”“心和”“人和”“政和”,最終形成了“以樂教和”的價值觀,并以此去評價音樂的價值。
3.音樂教育要轉向更廣泛的視野中。由于文化意識形態不同,不能用同一標準來衡量音樂教育水平的高低。我們需要用國際化、多元化的視角來對待各國、各民族的音樂文化。我們的音樂教育需要堅持本土化音樂的同時,接受異文化的音樂。20世紀70年代,德國音樂教育的中心開始由“音樂作品”轉向“文化中的音樂”的理解。內特爾在1992年國際音樂教育學會上的發言提出了“將音樂作為文化來傳授”的觀點。提高音樂教育水平,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是適應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需求。既要提高的音樂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加強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教師自己以身作則,以優秀的品質來影響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和學生相互影響,加強師生間的互動,這對于學科建設十分有益。源源不斷地把高雅音樂文化傳導給學生,創造出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
三、結語
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來理解和傳授,是一種廣闊的思維方式。我們在教授音樂知識時,不僅要汲取自己國家的優異成果,更要積極接受外來的優秀音樂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肯定中批判。把中國優秀的音樂文化傳播到國外去,使其在世界民族文化中大放光彩,使我們的音樂教育水平不斷地提升,使學生們真正地理解音樂的價值,同時也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音樂教育的探索之路還很漫長,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以實現民族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音樂教育論文10
摘要:教學前的“試講”是師范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的實踐性環節,是實習學生對教學工作的初步訓練。本文通過試論音樂教育實習中“試講”的重要性,介紹音樂學科中“試講”的特殊性,研究“試講”應具備的各方面能力,并解答如何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音樂教育實習;試講;重要性
普通高校教師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未來的中小學教師,所以他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學生要勝任教師這一職業,除了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而教學能力的形成,則需要實踐的磨練,以達到經驗的積累。基于長期對教師素質的研究與教師知識的理論分析,有學者指出,一位能勝任教育教學的教師應主要具備三方面的知識:一是學科知識,即教師所具備的特定學科的知識;二是條件性知識,即教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知識;三是實踐性知識,即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1。所以作為教師教育和教育實習的一個重要實踐性環節——試講,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試講的概念
試講,是指高師學生在獨立備課的基礎上,在同學之間模擬中學課堂教學,進行講課練習,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教學技能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試講的主要作用是檢查和了解學生對專業知識、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的掌握情況;同時使學生獲得教學的真實感受,克服正式上課時的緊張、盲目心理,逐步培養基礎教育教學的各種能力2。全面學習試講的過程,提高實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提高實習生的教學能力。
(一)試講的功能
試講是上課前的準備階段,目的是使上課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以為提高上課質量而服務。從目的來看,試講是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高師學生教學能力而開展的一種集體教學研究方式。從內容來看,試講涉及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這四個方面。可以看出,試講是一種比備課更精細、更精準、更精密的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
(二)試講的形式
根據試講對象的不同,筆者將試講分為兩大類:1.自身試講此類試講的對象是受教者本人,即在教案形成后,自己身兼授教者與聽課學生兩個身份,想象情境。反復推敲琢磨,力求教案完整,教學語言組織準確、清晰、流暢,把教學內容要點、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都詳細、清楚地表達出來,在關鍵環節銜接連貫自然。當然,這種試講沒有真正的教學對象(中小學生),試講者難以進入真正教學狀態,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只能作為三種試講形式中的第一步驟。
2.指導教師組織試講
對于還沒有正式進入課堂授課的實習生,因其缺乏經驗,指導老師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通常,教師組織試講時,一個學生為試講教師,老師及其他學生充當學習對象。這樣就形成了一人講,眾人聽,大家評的形式。
(三)試講的效果
筆者實習時,曾聽同窗上過一堂《民歌》課。因為首次上課,也并沒有經過試講,是比較緊張的。結果,在整堂課中出現“那接下來呢”這個詞不下幾十遍。這樣就給學生帶來一種厭煩感,所以在整堂課沒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教室就出現了竊竊私語的現象,這時學生的注意力已經分散了,所以可想而知,整堂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拿另外一節經過反復試講才正式進入教室的課作比較。講課者經過多次試講,指導老師與同學給出意見并讓其反復修改,一堂課的下來,其自然是有條不紊,游刃有余。這就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一堂有準備的課一定比沒有準備的成功。
二、音樂教育實習中試講的問題
校內試講就是實習前的練兵。學生跳過了試講這一環節,直接從理論到實踐,難免對教學過程和方法把握不住。如果試講期間不能較好地掌握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而是到了實習學校才臨時抱佛腳,那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得不到良好的實習效果的。
根據筆者自身教育實習經驗進行總結,將實習后存在的試講問題分為三類:(一)試講前后仍會出現問題試講畢竟只是在正式上課前的演練,即使教案做的非常完備,試講非常成功,但終不能避免正式課堂上的突發情況。所以,試講后仍然會出現問題。究其原因,筆者將其分為三點:1.聽課對象不同試講時聽講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自己的同學與指導老師,聽課對象的知識水平不同。面對與自己知識水平相同,甚至高于自己的老師,授課目的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是展示自己的授課能力,因此一部分學生的講課心態改變,他們使用華麗的、富有詩意的書面語講授,華而不實,因而試講與實際教學效果相差甚遠。因此“試講”與教育實習(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也有很大差異。
2.教學過程中的主、客體會有換位現象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在傳授知識時,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但在試講過程中,我們更注重的是自己,而不是學生。如果把這種思想帶到以后的課堂中去,將會給教學活動帶來很大的障礙。
3.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的應用程度不同由于試講時間的限制,在試講中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是一種常用手段,而對中小學實習學校而言,高科技的現在化輔助教學并不是完全具備,這就直接導致了實習生在校試講時得心應手,在實習學校上課時手忙腳亂,無法播放事先準備好的多媒體影音文件。
(二)不重視試講
實習期間由于學生對試講重視不夠,在正式的課堂上就出現了諸多突如其來的問題,影響上課效果,破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試講的過程是對實習生備課情況及教學技能的全面考核,一次成功的試講活動其意義遠超越了活動的`本身。
(三)評課不夠
一人講,大家聽議,指導教師評。因為試講中出現的問題與失誤有個性也有共性。所以試講后,總結經驗,找出不足,相互學習“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長補短。如果說試講中的指導是一場“及時雨”,那么試講后的評價就是一支“催化劑”。在某種意義上說,作好試講后的評價工作比試講中的指導更為重要和需要,因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prove),而是為了改進(improve)”3。
三、音樂學科試講特殊性
(一)設計音樂化的語言組織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自己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勞動效率。”正是點明了教學語言的重要性。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藝術學科主要是通過講解示范來實現教學目標的,講解要求言簡意明、深入淺出、主次分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和感染力,這些都需要實習者具備一定的語言功底。試講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有條不紊的講清楚教材內容、教法運用、學法選擇、教學程序,如果實習者語言功底差,語言表達能力差,是很難試講成功的。因此,通過試講鍛煉無疑對學生語言表達的邏輯性、系統性、連貫性以及藝術性的提高都會有所幫助。
(二)技術展示設計
1.范唱中小學音樂課以教唱為主,所以老師范唱的設計是很重要的。什么時候范唱,怎樣范唱就成了一個要在試講時設計的問題。實習時有一同學在教唱《送別》時把難點節奏型寫出來:X XX X?X X,這是4/4拍的一個小節,很明顯已經多了一拍,學生只是解釋附點的作用,而且還把附點的“附”字寫成“符”,并且不做示范,這節奏型不教念寫出來有何意義。
2.彈唱
彈唱作為音樂師范生必備專業技能之一,在實習過程中是不能缺少的。而面對中小學生,我們在彈奏的時候更是應該注意細節問題,例如,設計前奏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情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難度設計的不同。這樣,學生除了能接受之外,還會不斷提高。一位同學在實習時教唱《桑塔露琪亞》,歌曲里出現了5#4 4,在做范唱時這位同學都唱不準。還有,歌曲里會出現一些特殊記號如▽,學生在說完名稱之后都不做示范,這些特殊記號都有實際演奏效果,學生只說名稱而不唱(奏)有何意義,等等。
四、通過試講培養綜合能力
試講者普遍存在著緊張的心理。緊張心理是導致授課失敗的首要因素,如聲音發顫,思緒混亂,遺忘內容等現象。其次,控制協調能力較差。如課程進度、課堂氣氛以及時間長短的控制、協調能力明顯不足。多數講得太快,往往不到時間內容已講完,以致造成冷場,少數講得太慢,以至內容講不完;缺少互動與交流,沒有和諧的教學氣氛。
針對“試講”應具備的能力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筆者進行總結歸納建議應在試講時注意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語言的訓練教學語言是伴隨著教育而產生的,有教育就有教學語言在。
教學語言的根本任務在于較好的運用自然語言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同時對學生的知識遷移,文化熏陶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啟發性、規范性、生動性、簡潔性化作了教學語言普遍存在的特點。即也成為了教學語言的普遍性。
在各類學科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不同,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不同。語言是教師進行知識輸出的重要工具,教師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能運用生動感人的教學語言的教師,能把學生緊緊地吸引住,達到很出色的教學效果;教學語言平平淡淡的教師,卻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自身的語言修養,做到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嚴謹周密。
(二)教態的訓練
教態,即教師口語表達的情態。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時交流思想的一種工具,是教學上的無聲語言。它是合格教師的重要素質之一,其地位并不亞于板書和教語。如果沒有良好的教態,那么教學效果還是要大為遜色的,因為教態是教師實施教法使用教材的直接的,最重要的一項手段。由于平時職業習慣培養的不夠,一些實習生上課時身體不停地左右搖晃,或者重復某一個無助于講課的動作,如搔頭、扼腕等。試講則可以促使實習生產生明確的認識,有意識的自覺糾正它們,努力使自己有一個良好的教態。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教態親切、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應變的訓練
教師應變能力通常是指教師能正確處理課堂中突然發生的意外情況,使教學進程得以繼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
音樂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教學過程中意外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學生對教師或教材的觀點提出質疑,而打亂了預定的教學計劃,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與其強行將學生拉回教師預設的教學思路,不如因勢利導,以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為契機,真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盡管這節課偏離了原來的計劃,卻為后續的學習做了鋪墊。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
結語
試講是師范生經過幾年教師教育專業學習后能否較好地擔當起實習生職責的初步嘗試,也是師范生能否順利地從一個“實習生”向“準教師”角色轉換的首次考驗。教育實習前,為確保每堂課的教學質量,試講更是重中之重,具有直接指導上課的作用與意義。綜上所述,為了使實習生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試講,把試講作為實習生正式上課前的頭等大事來看。
音樂教育論文11
幼兒音樂教育是在教幼兒學習音樂過程中進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樂教育。在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發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對幼兒來說,音樂活動首先是自我表現的方式和途徑。在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發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音樂藝術有娛樂性特點,這是吸引幼兒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重要特點之一。利用音樂的娛樂性特點引導幼兒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把音樂教育寓于愉快的音樂感受和音樂表現之中,學得愉快,學有所得。引導幼兒在愉快活潑的、富有藝術特點的教育活動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歡樂的音樂活動之中,以“樂”作為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進幼兒性格活潑開朗,身心健康,精神滿足,德、智、體、美等方面同時受到教育。
音樂教育是在兒童愉快的音樂活動中進行的,它的教育影響往往不像語言說教表述得那樣直截了當,而是像春雨點點滴滴滲透到兒童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起著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樂教育中無論是能力培養、思想認識提高,還是心靈陶冶都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連續不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而音樂藝術教育作用于人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比說教更有說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1、激勵幼兒主動、自信地參與活動
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總有一部分幼兒老當演員,一部分幼兒老當觀眾。那些天賦好的幼兒經常有機會表現,而那些條件較差的'幼兒卻因自卑而不敢表現。如果我們任其自然,這部分幼兒不僅失卻了學習音樂知識技能的機會,還可能導致一定的心理缺損。我們應將音樂活動作為手段,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之中,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基于這一思考,我設計了小步遞進的“階梯”,提出合適的要求,盡可能使教育個別化,使每個幼兒都能按各自的步調發展。
2、注重幼兒的探索發展
布魯納認為發現法能激發智慧潛力,培養內在動機,有利于學會發現的技巧以及記憶的保持。由于幼兒年齡小,堅持性與忍耐性較差,他們不能長時間在看不到進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們應有目的創設有利于幼兒探索發現和積極操作的環境,以激發其探究內驅力。如在幼兒認識切分節奏探究內驅力。如在幼兒認識切分探究內驅力。
3、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
在音樂活動中,不能只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還應引導幼兒去表現美、創造美。因為音樂活動包括感受、想像、理解、創造等思維階段,它對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及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
4、強調活動中的交往合作
許多音樂活動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體舞,小樂隊、游戲等,因此我們應把個體質創造和群體的合作緊密地連成一個整體。既要尊重個體發展,又要注重群體的交往合作。如為了在合唱時獲得和諧和的聲音,幼兒需要聽著琴聲和同伴的歌聲不斷調節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讓幼兒在各自的木琴或鋁板琴上逐句輪流敲擊歌曲或用卡儂曲式輪奏。有一次,我鼓勵六個幼兒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塊中的一塊,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個音,就由持此音塊者敲擊,這類活動有利地培養幼兒的自制能力直轄市能力及專注的學習態度。又如我抓住時機啟發幼兒根據“去公園找春天”這一活動創作樂曲《春游之聲》,請他們共同確定主題、選擇樂器、創編節奏,最后合作表現。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人人有任務,個個有責任,每個幼兒都是團體中的重要角色,他們在堅守自己“崗位”的同時,逐漸擺脫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悅。
總之,在我國,能夠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廣大嬰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場所是托兒所各幼兒園,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這個優勢發揮幼教老師的主動性,通過音樂教育發掘幼兒潛能,體現音樂教育讓幼兒全面發展的科學價值。
音樂教育論文12
一、音樂傳承的重要性
(一)音樂是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音樂一直以來都被稱作一個民族最深的記憶形式之一,承載著一個民族自古到今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起承轉合、所有的興衰榮辱,音樂,毫不夸張地講,是一個民族的情感的寄托,音樂就如同文字、語言一樣是一個民族的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二)音樂傳承是對歷史的尊敬
音樂中記載了太多歷史的影子,有高興、有憤怒、有悲歡、有離合,音樂就是一個民族整體精神狀態的情感體現,通過一個民族的音樂,我們可以切實地感受到這個民族由內而外的生命力和情感傾訴,可以透過一個民族的音樂去更全面地了解這個民族的所有,而對一個民族音樂的傳承也是對這個民族歷史的尊敬。
(三)對音樂的傳承是世界對人類文明保護的要求
在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在整體向前發展的同時,對音樂的傳承越來越成為了國際社會保護人類文明的要求,國際社會很重視對于人類文明的傳承與保護,不管是中國的歷史文明也好,美國的歷史文明也罷,都屬于整個人類的共同文明,保護好、傳承好人類的'文明是現在國際社會的一致看法。
二、音樂教育作為音樂傳承的實現方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音樂教育的概念
第一,音樂教育的廣義概念。音樂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音樂教育是指凡是通過音樂能夠對人的思想感情、人的思維方式、處事能力起到積極影響的一切教育形式。第二,音樂教育的狹義概念。音樂教育的狹義概念是指學校里或者其他音樂教育部門對學生所進行的音樂專業方面的教學。
(二)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是音樂傳承最重要的實現方式。對一個民族的音樂進行傳承是一件很龐大的、很系統的工程,要想把年代那么久遠的歷史性音樂進行傳承下去,僅靠一己之人的單薄力量、一紙記載是不夠的,這需要發揮教育的作用,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把音樂與教育相結合,慢慢地音樂就會被相對完整地傳承下來[2]。第二,音樂教育有利于傳承精華音樂。教育,本身就是把優秀的東西傳遞給下代,教育具有一定的篩選功能,能夠篩選出優秀的東西,對于音樂也是一樣,教育可以在音樂歷史的發展中篩選出優秀的民族音樂,摒棄那些不好的音樂糟粕,所以說,音樂教育有利于傳承精華音樂。第三,音樂教育有利于在對傳統音樂進行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音樂教育一方面可以對傳統音樂進行傳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教育的形式進行音樂的良性創新,教育能夠使師生在教與學中體會知識的奧秘,也可在教學探索中發揮師生的積極性和潛能進行音樂的創新。
三、音樂傳承與教育的關聯性以及通過教育更好地傳承音樂的措施
(一)音樂傳承與音樂教育具有相互關聯性
音樂傳承與音樂教育是相互關聯的、相互影響的,對音樂的傳承中離不開音樂教育的影子,需要通過音樂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對音樂的傳承;同時,音樂的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民族的音樂能夠得以傳承和發揚。
(二)通過教育更好地傳承音樂的措施
第一,完善對于音樂教材的建設。教育一個很重要的設施和工具就是教材,教材就如同是音樂傳承的文字范本,有了教材,才可能順利地完成對音樂的學習,教材的重要性要求其必須具有完整性、科學性和時代創新性;應該加強對音樂教材的體系化建設,建設一個更加科學、完整的時代化教材有利于促進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第二,優化音樂課程。對于音樂的教育和傳承應該是一種基于音樂歷史基礎之上的廣泛性創新和優化;現在的音樂教育更應該加強對音樂課程的優化整合,通過優化音樂課程以使得音樂教育更加游刃有余,更加合理有序,有利于促進對音樂的傳承和發揚。第三,實行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在音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實行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比如:觀看音樂視頻、播放經典音樂教學音頻、學生音樂知識競賽、學生音樂理論演講、音樂表演小舞臺等等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四、結語
音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印記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情感靈魂;對于音樂,應該用心去體會和感受、用行動去切實地保護,對于音樂的傳承,離不開音樂的教育,音樂傳承和音樂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應認真體會音樂傳承與音樂教育的關系,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促進音樂教育和音樂傳承的發展。
作者:劉發瑩 單位:邵陽學院音樂系
參考文獻:
[1]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xx(1):20~22.
[2]范立芝.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35(6):140~143.
音樂教育論文13
一、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現狀
1.音樂藝術社團蓬勃興起
近年來,隨著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日漸豐富,音樂藝術社團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許多高校都有相當數量的音樂藝術社團,大學生作為音樂藝術社團的主人,自發地組織、參與各種音樂藝術活動。但是由于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起步時間較晚,即使是在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方面,離學生的實際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這就需要高等學校認清形勢,正視大部分學生喜愛音樂藝術的這樣一種現實,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改進公共音樂教育,為大學生音樂藝術社團活動提供必要的指導,同時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
2.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開設情況
據調查,目前我國近80%的高校開設有公共音樂教育或相關課程,大部分高校是把其作為選修課來開設的,課程資源豐富、內容多樣,這為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然而,公共音樂教育課程一般是每學期只有30個學時,難以形成完整的、合理的、漸進的學習體系,致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公共音樂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學習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譬如重流行歌曲演唱、輕聲樂基本訓練,重聲樂課程、輕器樂課程,重實踐課程、輕理論課程等。另外,有些教材不符合課程要求,只注重對審美的闡述,缺乏識譜、試唱等方面音樂技能的練習,另有一些教材比專業音樂教育用的教材還難以理解,甚至有的音樂教師一味向學生推銷自己參編的教材。
3.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師資狀況堪憂
據相關調查顯示,全國只有65%的高校擁有自己的專職音樂教師。其余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或是從專業音樂學院聘請兼職教師,或是在校內師資隊伍中選擇具備一定音樂素養的教師,以滿足教學需要。但是無論是專職還是兼職教師隊伍,都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年輕教師占多數,學歷層次高、職稱層次低,教學經驗不足,又很少有機會接受在職培訓;年齡偏大的教師職稱層次高、學歷層次低,以至于缺少學科帶頭人,難以組織起合理的教育科研梯隊。問題還在于,部分教師在開展公共音樂教育時,由于教育觀念陳舊,其自身對公共音樂教育的重大意義的認識也還很不到位,誤認為音樂藝術教育就是簡單地聽歌、唱歌、演奏,外加一些文藝匯演、比賽活動等。
4.相關硬件設施不能滿足教學要求
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相關硬件設施的影響。一方面,有些學習內容對樂器和音響設備的依賴性很強;另一方面,各類欣賞課是需要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而目前的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中,大多數學校因陋就簡,相關硬件設施達不到要求。譬如,有些高校上公共音樂課需要借用專業音樂課的場地和設備,一旦上課時間等方面發生沖突,公共音樂教育就無法正常開展。又如,有的高校多媒體教學設備嚴重老化,教學中所需要的音樂資料大多是任課教師自己買的,但由于有的音樂資料價格昂貴,一些教師就會選擇購買盜版音樂資料,從而影響音樂欣賞的效果,也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教育價值
1.德育價值
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歷來被認為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所謂“成于樂”,是說君子立德,完成于學習音樂。音樂作品中的傳世經典,往往蘊含著崇高的社會理想、先進的社會價值觀和堅韌的民族精神,其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影響和教育著人們要樹立崇高理想,追求人世間的真善美,塑造完美人格。大學生學習音樂理論、鑒賞音樂作品,可以激發愛國熱情,增強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關鍵還在于音樂的德育功能不是靠硬性灌輸實現的,而是靠藝術魅力動之以情、潛移默化的,如春風化雨一般,用不著說服和勸解,無需嚴厲刻板的說教。學生通過對音樂藝術形象的感悟和對美好情操的體驗,積極主動地接受美的陶冶,并進行自我教育,在不知不覺中輕松獲得奮發向上的動力,自覺抵制消極而庸俗卑下的時尚文化,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良好的道德觀。
2.智育價值
愛因斯坦指出,音樂是科學創造的.催化劑。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音樂是思考力的源泉”。作為一門極富創造性、開啟創造能力的藝術,音樂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音樂欣賞和音樂表演既可愉悅身心、表情達意,又能促進智力發展;不僅能夠發展想象思維,而且可以調節大腦左右兩半球的活動節奏,使其合乎規律地交替運動、協調工作,避免片面且過度地動用某個大腦半球而使另一大腦半球受到抑制。只要大學生被優美的旋律撥動心弦,其生理、心理便會與音樂產生交流甚至相互融合,并且經過聯想、想象與共鳴,還會產生出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和自由想象。這樣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便被激發,創造力和人文素養的提高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音樂教育能以音響的魅力使人接受高尚道德情操、良好精神品質的熏陶浸染,其要求大學生要逐步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學會情緒管理,要避免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受到不良情緒的干擾。
3.美育價值
美育即審美教育,它是審美和教育相結合的產物,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公共音樂教育作為高校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育的主要途徑,也是美育的核心內容,具有極高的美育價值,它以音樂為媒介進行審美教育,其形象性、愉悅性、感染力都可大大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養。音樂被視為凈化心靈的最有效手段,好的音樂有助于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音樂作品經由藝術家創造出來,給欣賞者、表演者留下極為廣闊、自由的想象空間,使之學會感受生活、體驗情感、認識世界、美化心靈。大學生通過欣賞、創作音樂作品,能受到美的熏陶,其心理狀態更為積極向上,更具活力和創造力,從而有利于實現全面發展。
三、如何進一步彰顯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價值
1.深刻認識公共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清華大學是我國最早恢復音樂選修課的高校之一,該校領導認為,沒有公共音樂教育的高校很難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然而,相當一部分高校的領導者對公共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認識,以為公共音樂教育無非是教一些基本的樂理知識,在聘用教師時往往只注重應聘者的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不重視教學實踐能力。加之受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認為音樂教育不能帶來任何經濟效益,而且短期內難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所以很不愿意為音樂教育提供大量經費,硬件設施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這無疑阻礙了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長足發展。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具有多學科、綜合性的特點,有助于學習系統的學科知識,而且能在深入自然領域的同時切合社會需要,進而在各學科領域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形成于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上,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換言之,高校實施公共音樂教育,旨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因而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必須充分挖掘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隱性價值,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其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其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2.有效整合公共音樂教育資源
實施公共音樂教育需要有效整合資源。筆者認為,如果將公共音樂教育資源分為生命資源(人的因素)和非生命資源(人以外的因素,如硬件設施),那么毫無疑問,充分利用生命資源是體現公共音樂教育價值的先決條件。如果再將生命資源分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那么毫無疑問,教育者是體現公共音樂教育價值的重要因素。簡言之,建立一支穩定的音樂教師隊伍,是開展公共音樂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此外,高校還必須努力提高音樂教師隊伍的教學與科研水平,通過引進競爭機制、培訓在崗教師等形式,使音樂教師不斷學習、研究和掌握學科的前沿理論和發展動態,以適應公共音樂教育進一步發展的要求。除此之外,硬件設施是保障公共音樂教育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尤其是要有專用教室、配套的教學設備和豐富的教學資料。音樂作為人文藝術學科,不同于一般的文理科課程,其聽覺上美的訴求,只有依靠一些硬件設備才能完成。高校的公共音樂教研室,必須擁有大量經典音樂作品的音像資料,以保證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產生美的感受和體驗。
3.走公共音樂教育法制化道路
建立相關政策法規是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保證公共音樂教育機構建設的建立和完善,也能夠使高等教育管理部門的正確決策得到全面實施。只有通過頒布法令和規章,才能使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有法可依,也只有按章辦事才能真正體現公共音樂教育的價值。高等學校理應配備一位主管公共音樂教育工作的校級領導,設置公共音樂教育管理機構并制訂相應的管理目標。公共音樂教育管理機構要有相應的制度和辦法,還要制訂出每學年、每學期的音樂教育活動計劃,以保證公共音樂教育實踐活動的制度化、規范化。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到公共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有效整合公共音樂教育資源,走公共音樂教育法制化道路,為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從而真正體現出公共音樂教育的價值。
音樂教育論文14
摘要:在發展的今天,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改善了生活質量,在對生活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在新時期,教育深入改革,其中藝術教育得到了認可和重視,更加關注對于幼兒進行音樂教育,幼兒年齡小,主要在三歲到六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心理和生理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也不能按照正常的學生或者成人的教育方式,需要根據這個年段的幼兒的特點來探索如何進行音樂教育。本文主要分析幼兒的特征,采取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探析游戲交互作用與幼兒音樂教育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育;游戲;交互作用;意義
幼兒教育已經是當前比較關注的一個內容,但是作為三到六歲的孩子,很多地方還在剛開始起步,選擇教育方式,如何根據幼兒的心理及生理特點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創造力,如何進一步激發幼兒進行主動學習,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就成了研究的問題,本文探析的是游戲交互作用來進行幼兒的音樂教育。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以及《幼兒園教育綱要》都強調了幼兒教育應該以游戲為主,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手段,愛動、愛玩、停不下的蹦蹦跳跳是幼兒的天性。采用游戲交互作用進行音樂教育,不僅符合幼兒的發展要求,還能讓孩子快樂的主動去學習音樂,對其產生興趣,提高審美能力。所以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游戲要占據重要比例,幼兒音樂教師,必須要充分把握幼兒的心理特點,以游戲方式進行音樂教學。
一、概念分析
游戲,游戲是一種基于物質需求滿足之上的,在一種特定時間、空間范圍內遵循某種特定規則的,追求精神需求滿足的社會行為方式,有智力游戲和活動性游戲。游戲,是一個嚴肅的人類自發活動,有生存技能培訓和智力培養的目標。其中兒童游戲的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十九世紀中期,才進行理論的研究。國內外都對游戲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教育家皮亞杰認為游戲的本質超過了順應的一種思維模式,拉夫.克斯特認為游戲就是在快樂中學會某種本領的游戲。而我國對于相關游戲研究也有一些期刊文獻,比如有《游戲的功能》《關于幼兒游戲的本質及其對幼兒的發展價值思考》《幼兒藝術教育的性質》等等。兒童游戲的特征有:一是:游戲是幼兒主動自愿的活動;二是:游戲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反映周圍的生活;三是游戲沒有社會的實用價值,沒有強制的社會義務,無法創造財富;最后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也就是說游戲快樂的。音樂游戲是在音樂伴隨下進行的一種有規則的、以發展幼兒的音樂能力為目標的游戲活動。它把豐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表現出來,幼兒在聽聽、唱唱、動動、玩玩當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在不知不覺中滲透了常規教育和審美教育。同時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戲活動中,幼兒還獲得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和享受,愉悅了身心健康,培養并形成了他們對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主動的個性,發展了創造性。因此,音樂游戲能對幼兒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二、研究的背景
1.幼兒的特點
幼兒,主要是三到五歲的孩子,這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自身的特點。(1)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逐漸完善,他的協調能力和一些知識的把握能力都相對比較弱,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2)開始幼兒園的學習,在情感上會發生一些變化,在三歲四歲年齡段的思維是具體所見的,也就是通過實際看見的進行思維,最常見的就是生活中父母為自己的做的他會同樣的轉移給玩具娃娃。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進行一個初步抽象概括,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問為什么。(3)日常生活會是其興趣的探索,比如孩子看到奶奶跳廣場舞,也有可能引起興趣去探索,在情感上是易變性,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會形成自己的個人情感。
2.游戲化音樂教育的研究目的
當前幼兒音樂教育已經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希望通過音樂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然而如果只是枯燥性的讓他們聽歌或者教他們唱歌,達不到幼兒音樂教育的目的,同時也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有興趣喜歡上音樂。幼兒這個年齡階段,愛動愛玩,而且在一些活動玩耍中,就會不由自主的喜歡敲打不同的聲音,而且你會發現,她們聽到音樂會不由自主的搖擺身體或者蹦蹦跳跳,根據這一特性,可以發現游戲化的音樂教育,更加適合小孩子的學習。所以在游戲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自然的音樂節奏在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捉迷藏游戲被認為有音樂節奏,游戲過程是一種交互性的模式,是傳授技能知識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在游戲中加入音樂元素,讓孩子更多的接觸音樂,會讓幼兒更加容易接受和學習。
三、幼兒音樂教育與游戲交互作用
1.游戲中音樂元素的體現
游戲在音樂教育中應用,所存在的音樂元素有:(1)節奏,也是在活動中最容易被幼兒察覺的,通過游戲中的音樂節奏感知,會形成自己的節奏,在一些聽辨游戲、語言游或者律動游戲都能體現出來。(2)韻律,游戲中也會體現出韻律的音樂元素,韻律也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音樂活動,而且幼兒音樂教育中最廣泛的教育方法就是韻律活動。就比如小朋友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旋律會主動的跟著跳動,反映出了他們愉悅高興的心情。(3)旋律,旋律在音樂中是變化多樣的,不同的音高組成了上行、下行和平行,對于幼兒音樂教育中所涉及到的音樂相對簡單,比較容易記憶和掌握。最常見的一個游戲活動就是丟手絹、找朋友,小孩子通過游戲對歌曲反復的唱,這樣游戲結束后,基本上也就掌握了歌曲。比如通過游戲的交互來辨別音的高低。(4)在游戲中,還體現出了音樂元素力度,也就是音樂的強弱程度,音樂中有戰斗性的歌曲,他慷慨激昂,也有抒情的歌曲,溫婉柔情,比如《找朋友》就會讓孩子興奮,《搖籃曲》就會讓其安靜,這也就是音樂力度的體現。(5)曲式,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是比較難的一個部分,通過游戲可以更加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和掌握,在游戲中學習音樂的結構和組成。比如在閃閃的紅星,老師根據曲式結構,來指導學生游戲,去感受音樂的結構。(6)最后,游戲還可以體現出音樂中的音色和速度,首先音色,主要通過聽辨游戲來進行教學,比如老師可以模仿不同的人讓學生分辨音色的不同。然后速度,音樂中的速度代表著不同情感,比如動物的模仿,兔子蹦蹦跳跳音樂應該是歡快的,而狼就應該是低沉的。
2.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如何把游戲應用到幼兒音樂教育中,提高音樂教育的目的,從三個方面來分析:(1)內容上的體現,豐富內容,進行情景化的設計,比如學習歌曲《十二生肖歌》的時候,就可以先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生肖,模仿生肖,找出二十個學生聽歌詞來進行模仿,讓其找到情景游戲中斷樂趣,比如里面歌詞“大公雞喔喔叫,小狗汪汪尾巴搖,豬兒呼呼睡大覺”,就可以讓他們聽著音樂和生活所見去想象并模仿。讓其教學更加趣味化,通過游戲辨別音色、旋律、韻律等,同時學生邊唱邊游戲,聯系發生。還可以自己通過對生肖的理解,自己編歌詞與老師進行對話。(2)探索性的游戲,這里可以通過玩具來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比如可以通過各種發生器材,讓幼兒在玩耍中學習音樂,比如盆。鈴鐺、碗、筷子等可以敲出不同的聲音。認識聲的屬性,知道聲音輕重、長短、高低,有的清脆悅耳、明亮動聽,有的沉悶、粗糙。發音器材的玩耍,自然地掌握最基本的節拍感,形成各種簡單的節奏型。學會正確的有節奏的敲打,如在老師唱歌跳舞讓孩子伴奏敲打,尋找節奏感。(3)游戲性的教學方法,學會玩音樂游戲,在游戲中,利用幼兒的好奇,保持游戲的興趣。要有豐富的內容讓其模仿,比如模仿爸爸媽媽,模仿各種小動物,模仿別人唱歌等等,每一個孩子都具有獨特的天資,都有各自的特點,通過模仿發現其他的元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幼兒善于模仿,同時要學會發現兒童的創造表現,要熱情的鼓勵和指導幼兒,讓其得到認可,促進孩子的進一步發揮。音樂游戲課是以人為本,讓其主動的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能夠有激情去進一步的探索發現。案列分析,比如其中一個比較合適的游戲《猴子爬樹》,首先老師要準備猴子小紙片,可以讓學生回去自己制作出小樹。進行的游戲要符合小孩子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所向,在課堂上,先是播放音樂《白龍馬》,這是一個動畫片的主題曲,也是孩子們熟悉的,孩子通過音樂就可以自動的聯想的動畫片以及動畫里的任務和事情,引出孫悟空,讓孩子都充滿了學習的興趣進入到音樂游戲猴子爬樹環節,《猴子爬樹》共分為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主要是旋律的上行,孩子通過這一小段的音樂做出爬樹的動作,第二小段幼兒隨著音樂的節拍做猴子的各種相關動作。最后一個小節則是猴子從樹上滑下來。先聽音樂內容,老師適時的提問,然后幼兒根據不同的音樂節奏來判斷猴子的不同動作,并作出相應的動作。這一游戲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一個歡快的氛圍,能夠準確的聽出旋律,根據旋律來進行猴子爬樹的相關動作,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3.游戲性的音樂教育注意事項
(1)幼兒教師角度
作為幼兒的老師,要明確孩子成長的主體性,在教育過程中需要體現出孩子的主體地位,老師需要引導孩子的發展,根據他們的成長情況進行教育,而不是讓孩子配合老師展開教育,選擇正確的教學方式,建立正確的教學關系,提高教學質量,這也是幼兒教師需要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游戲性的音樂教育,是把游戲作為音樂教育的一個手段,把游戲貫穿于教學活動,是幼兒學習音樂的方式,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一是明確教學目標,通過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在發展的新時期,教育深入改革,引入新思想、新觀念,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和發展情況,以及當前的教學理念,老師對學生要了解,包括了幼兒學生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以及生活環境等,觀察他們的興趣所向,教學游戲也要找準興趣點。熟悉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另外還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要關心幫助幼兒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正確做好賞識教育。二是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熱情,通常使用情境教學,讓學生深入到情境中,讓其喜歡上音樂學習。這里的環境不光是學習環境,還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要保持愉悅放松,仔細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幼兒學生的意見。三是教學內容上面,老師要根據幼兒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教學內容,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和教材的內容,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選擇合適的游戲內容,讓游戲育教學得到一個結合,達到學習的目的。另外還有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全部都參與到其中并得到發展。四是做好教學評價,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做好對每一位學生的評價,正確的指出不足之處和鼓勵,增強其信心。
(2)家長角度
要改變家長的傳統觀念,正確認識游戲交互作用和幼兒音樂教育,很多孩子都是根據父母的意愿學習音樂,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孩子的興趣想法。另外家長還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最常見的就是說教,認為學習一樣東西就應該要認真刻苦的學習,才能學有所長,而忽略了孩子本身愛玩的天性,也就忽略了利用孩子的愛玩的特性來進行教學,所以往往在實際的學習中,孩子的學習效果不明顯,這就需要家長正確不認識當前的新觀念,改變教育方法,把孩子的思維: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四、結語
幼兒游戲促進幼兒學生在學習中快樂的成長,與學習相輔相成,游戲促進幼兒學生對音樂相關知識的學習,幫助提高音樂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而且對于幼兒年齡階段的孩子游戲教育方法更加適合他們的學習,所以需要老師能正確的采用游戲活動來進行幼兒音樂教育,實現游戲與教學的集合,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虞春艷.幼兒音樂教育中音樂與游戲交互作用的意義分析[J].科普童話,20xx(20):93.
[2]謝湘娜.試論幼兒學前音樂教育中音樂與游戲交互作用的意義與必要性[J].讀書摘,20xx(20):224-225.
[3]姚琛.幼兒園音樂教學游戲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xx.
[4]楊夢飛.幼兒音樂教育中音樂與游戲交互作用的意義[D].浙江師范大學,20xx.
[5]陳淑琴.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J].山東教育,20xx(09):24-27.
[6]王婷婷.幼兒音樂教育中音樂與游戲交互作用[J].藝術評鑒,20xx(11):113-115.
[7]杜晨.幼兒音樂教育中音樂與游戲交互作用的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xx(14):144+146.
音樂教育論文15
一、在教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注意多領域的融合
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將音樂教育與其他領域的教學活動相結合,使幼兒全方位地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內容、旋律、描繪的畫面、表達的感情以及背后蘊含的民族文化,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吉祥三寶》這首歌歌詞簡單明了,曲調生動活潑,節奏自由流暢,是作者布仁巴雅爾寫給自己女兒的,用來抒發全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的歌曲。
本曲為四拍子,音域跨度不大,很適合幼兒演唱。通過這首歌曲,筆者提出一些關于蒙古族歌曲學習活動的組織方法的建議:
與語言活動相結合。本歌曲內容豐富,有情節,有人物。歌詞本身就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這樣的民歌就可以結合語言活動,使幼兒掌握情節和內容。與美術活動相結合。太陽、星星、月亮;花兒、葉子、果實;爸爸、媽媽、女兒,每一組“吉祥三寶”都可以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通過與美術活動的結合,使幼兒既學會了歌曲,又完成了一幅色彩鮮艷、形象豐富、內容充實的兒童畫。③結合幼兒園科學活動、自然常識活動、觀察活動,幫助幼兒豐富感性經驗,加深印象,深刻體會、理解和記憶民歌內容,準確地表現民歌。
二、結合先進的音樂教育體系,更有效地將蒙古族民間音樂運用到幼兒教育中
我們要傳承蒙古族民間音樂,同時也應當做到與時俱進。我們在采取傳統的教學手段的同時,也應當與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相結合,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蒙古族民間音樂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蒙古族教師可以將奧爾夫音樂的一些教學內容翻譯成蒙語,向蒙古族小朋友教授,而奧爾夫的打擊樂器也完全可以來配樂演奏蒙古族民間樂曲;舞蹈的學習也可以融入蒙古舞的律動;同時奧爾夫音樂還可以與蒙古族民間說唱形式“好來寶”相結合,因為奧爾夫音樂教學中,有很多律動,節奏練習,都是結合我們熟悉的兒歌來進行的,而“好來寶”節奏明快,題材多樣,有長有短,正好適合運用到節奏訓練當中。蒙古族民間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推廣存在著很多困難和阻力,我們要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及時地解決在推廣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本文力求對蒙古族民間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價值,在幼兒音樂課程中的運用現狀,以及有效運用的方式方法進行一定的探索,希望能為蒙古族民間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運用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音樂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音樂教育論文06-10
小學音樂教育論文06-08
音樂教育專業論文11-02
音樂教育專業論文11-29
小學音樂教育論文07-24
淺談音樂教育的論文12-02
(薦)音樂教育論文06-11
小學音樂教育論文(精)07-20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09-23
賞識教育音樂教育論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