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教育論文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音樂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1
在當今各類時尚元素均躍躍欲試涌動著的大潮中,音樂作為一個一直盛行著且不可被替代的因素也對多元化人才的培養起著莫大的作用,音樂方面的教育也成為我國多面教育的重點。對于學習眾多分支組成的整體音樂,主要是在對學生進行本土民族音樂學習的基礎上,學習并尊重其他民族的音樂,這樣在保證同學學習質量的基礎上,更能滲透給學生更多方面的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更好、更全面地發展。
一、多元文化環境下的音樂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環境下的音樂教育,是一種取各方之長,棄原本之短的更加適合當代音樂產業發展的教育理念。其主張在整個音樂教育的大范圍之中,同時解除對其他民族音樂類型的抵制感,培養學生掌握多類型音樂的能力,使其真切感受到多元文化環境下面音樂時作為共體所存在著的,同時這樣積極、開放的環境還可以使得學生在自由的環境中間看到并發展適合自身的音樂類型,更可以提高自身對于學習音樂的積極性,理解和掌握到其中優秀、積極的內容,并融入到自身的音樂理念當中。
二、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育
好像在人們的固有印象當中,中學階段音樂課就是教授同學們唱歌的課程,而老師們的授課方式也往往迎合著這樣的想法。而仔細看來,當代背景下面的多元音樂是欣賞、創作與學習并存的,而教師應當在課程中間更加強調出來音樂整體賞析能力,引導學生對于音樂世界的全面了解。單純的歌唱方式或者相關技能的單一傳授會在一定范圍當中制約同學們的理解與靈感激發,這樣的教學環境也會使得音樂課堂缺少活躍的氛圍。其中有關于民族方面的學習也應當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重視,西洋樂是很符合當代音樂發展規律,但是很多音樂韻律及譜寫思路均是來源于各民族最原本的音樂本質的。此外對于音樂樂器的學習也可使得同學們更快掌握音樂學習的套路,至于樂器的選擇,大可以古代、近代、現代并重,畢竟多元音樂文化環境帶給我們的是更多隨性和個性的發展。
1、傳統音樂教學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決定了在文化構成方面,我們是多元化發生并兼容著共同發展的。理所當然第一步便是理解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提高同學們對自身民族音樂文化的領悟力,這樣的意識可以在教學課堂以及教學實踐當中逐漸培養。比如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個民族的樂器、流傳下來的音樂圣典、獨特演奏方式等都是我們自然感興趣并且愿意理解甚至經過學習可以掌握的地方。形象與音質的演奏往往是最吸引同學們的所在,它們在不斷變更著的歷史的長流當中被存留下來成為我們都敬仰著的民族感非常強烈的珍貴之物,當然值得我們視若珍寶反復學習并在其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發展對于音樂方面的影響。當然,蘊于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更是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除此之外,在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中學音樂教育要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自發進行音樂學習,以主觀的.角度學習音樂,最大視角發揮自身對于音樂的敏感性。
2、融合本土音樂因素的教學
本土音樂的定義同本土人是一樣的,指的是融合于當地居民日常與歷史。在其中不斷相互融合并發生發展起來的,獨具當地風土人情氣息的音樂,它融于人們的生活,也能詮釋相關一起發展著的歷史內容,是整個地區的精神表達。在教育教學當中,采用融合本土音樂因素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幫助血神對本土音樂有一個更加傾向專業方面的認知,更是課堂、提高同學情商提升學生的本土意識的大好方式。
3、貫穿世界音樂范圍的教學
音樂的學習范圍與內容是廣泛并且寬度與深度并存的。世界范圍內的音樂學習同樣也是世界各地民族與當地各類型音樂的整合體。就目前我國中學音樂教學而言,教學內容主要是在對本民族音樂進行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對西方音樂的鑒賞,其中缺乏的是世界更多其他民族音樂的類型也理論,在當代多元教育的體系當中應當上面應當加強對世界不同民族音樂的學習,使得學生可以對世界不同民族音樂有一個更為全面和深刻的學習和理解,這樣同學才能以自己的眼睛和對聲音的判定真切感受到音樂的多元化和差異化。當然,應用于其中的方式方法我們大可運用越來越方便的網絡技術,來引領同學們以最直觀的方式感受到,這樣不僅是幫助同學們拓寬對于音樂界面的了解,也包含著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一切風土人情。
三、在多元音樂環境下進行音樂教育的意義
對于國內而言,我國本身就是融合多民族共同發展的本質;同樣放眼世界,我們面對著的同樣是各類文化、音樂、生活場景并存著的狀態,所以對于在多元音樂環境下面開展音樂教育是符合我們自身程度又能走上更高臺階的方式。在其中建立的同學們的有關于音樂的審美情趣也是不分國家與民族的。多元音樂文化建立的最終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建立一種音樂上的開放視野,這將是讓音樂永葆活力、長盛不衰的不竭動力。要真正建立多元音樂文化,打破常規的呆板教學模式是必經之途,在此會經歷各種艱辛阻撓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念,來促使我國中學音樂在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發展。四、總結在中學音樂教學之中,要融合國內外、各民族的有關于音樂方面的精彩所在,再多元化、多文化的音樂教育背景下面開闊眼界并且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音樂道路,進而有利于我國中學音樂教育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穎.融合與實踐芻議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樂院校民族聲樂教學[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xx,02:122-126.
[2]周麗娟.淺析中學音樂在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教育[J].黃河之聲,20xx,14:54-55.
[3]陳聰.音樂人類學的音樂觀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芻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3:106-109.
[4]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問題與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xx.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2
摘 要:近年來,高中傳統音樂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本文以教育理論為依托,結合具體教學經驗,通過對傳統音樂合作探究式教學、創設傳統音樂情境、運用多媒體技術、建構“互動式”師生關系、強化傳統音樂的情感體驗這五個方面的討論,試圖摸索出傳統音樂課堂教學的良好模式,從而更好的為高中傳統音樂教育服務。
關鍵詞: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探索嘗試
目前,高中音樂教育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引下得到了較大發展,然而在傳統音樂教學這一領域,還有許多問題亟待需要解決。如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單一,很多教師在傳統音樂教學時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于傳統音樂大多年代久遠,學生對這些優秀的傳統音樂作品的背景、反映的音樂形象缺乏應有的了解與認識,難以引起學生直接的情感共雞。而且學生大多喜歡流行歌曲,對優秀的傳統音樂缺乏興趣。這也對他們正確認識音樂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應該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動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為主要目標。隨著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審美體驗為核心的高中傳統音樂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因此,我們的音樂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是感受、表現和創造音樂的平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
在傳統音樂教學中,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發揮,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參與度,是學生探究知識和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采取合作探究性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音樂。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各組組員合作進行一些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的音樂資料,在課堂上讓學生就某一問題展開小組交流與討論,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學習和探索的機會。如講授《多彩的民歌》一課時,教師可設計以小組的名義代表各地區開展賽歌會,要求小組合作進行比賽。教師在活動中傾聽學生的觀點,適時進行點撥和指導。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學生學到了必要的音樂知識,而且真正實現學生“樂在學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的活動氛圍中學會學習。
對于一些傳統音樂作品,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如在小組探究之后,師生進行合作表演。如講授《國之瑰寶--京劇》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用京劇伴奏樂器來為歌曲伴奏,把學生分成兩大組,給每組學生發大鑼、小鑼、鈸等樂器學念鑼鼓經。并讓其中一組學生隨著伴奏手做蘭花指走臺步,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激發學生的探求和表現欲,不僅使他們了解了各種打擊樂器的形狀構造及音色特點,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中,逐步形成了創新意識,從而使傳統音樂課堂真正煥發出創造的活力。
二、創設傳統音樂情境,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音樂學科有特殊性,它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因此更需要有情境的創設。在傳統音樂課堂教學中,經常播放一些國家和民族的傳統音樂,布置傳統音樂背景教室,適時在班級舉辦音樂比賽等,能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感受到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由于學生的學習興趣離不開特定的情境,那么教師就應該創設合適的情境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力。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把“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健康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放在教學目的第一位,然而目前,學生更多地接觸和聽到的是流行音樂與流行歌曲,他們對我國乃至世界民族傳統音樂了解甚少,而且明顯表現出不愿了解傳統音樂作品,對教材中必唱的歌曲或必聽的音樂缺乏興趣。如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時,很多學生表示“難于聽懂”、“不感興趣”,而只喜歡當下的流行歌曲。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培養他們審美情趣十分必要。由于學生對此曲不是十分熟悉,為了使學生能進入音樂,教師可以先簡單的給學生講解標題,分段及每段的大致內容,再讓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通過該曲精美的情景描繪,可以感悟到作者面對“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自然景物所發出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無限感慨。把握作品贊美祖國大好山河的秀麗景色,體現觀照宇宙、風物與人生的哲學高度,人情與風情、生命與自然的親密交流、合二為一的審美化境。
這樣,學生的審美情趣也能夠夠被調動起來,從而主動參與傳統音樂教學。為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在濃厚的審美情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還可以讓學生聽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倫的《東風破》,欣賞過后教師讓學生來分析流行歌曲中的傳統音樂元素,讓他們懂得傳統音樂對流行音樂發展的重要性,這樣能夠潛移默化的促使學生重視傳統音樂的學習,在教師的輔助下,使他們建構起對傳統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對傳統音樂的審美能力。
三、多媒體技術在傳統音樂教學中合理運用
機械而單調的學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針對此類情況,高中音樂教學也應采用豐富多變、生動活潑的形式。而多媒體元素的運用,可以促使課堂音樂教學目標的實現。多媒體技術利用影音、圖像等元素為音樂教學提供了多樣化、多維化的教學空間,使傳統音樂課的教學內容得到充實和改進,為傳統音樂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支持。多媒體有效地應用于音樂課堂教學,是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高中傳統音樂教學應“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放在教學任務的突出位置,對學生而言,體驗傳統音樂的美感顯得較為艱難,這時教師可采用音畫結合的`多媒體方法。通過運用多媒體元素,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創設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使學生在視聽享受的同時,自覺進入特定音樂情景之中,從而培養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讓學生可以更輕松、準確地去理解傳統音樂的意蘊,使心靈受到良好的熏陶。如以《陽關三疊》欣賞教學為例,教師先播放一段介紹“陽關”地方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那獨特的地域風格,然后再播放《陽關三疊》音樂效果,讓學生積極思考播放的音樂描繪了怎樣一幅情景?這是由何種樂器演奏的?”等問題。這樣在多媒體元素的配合下,學生能夠更好的感知傳統音樂的特色,通過多媒體元素在傳統音樂教學的合理運用,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的學習傳統音樂。
四、建構和諧的“互動式”師生關系
在傳統音樂課堂上,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師生互動氛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長期以來,教師把自己定位為管理者和控制者。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地位難以得到保證,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關系難以建立。為了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必須轉換其角色。在新課程理論的指導下,教師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并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雙方只有相互交流、溝通和分享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才能真正改變傳統音樂教學中單調、僵硬的被動式學習,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參與傳統音樂學習。
“互動”促使師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師生之間形成了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討論、質疑、表演等師生共同的活動中,共同體驗傳統音樂的樂趣。通過表演、創編、比賽等方法,使學生投入在互動的學習氣氛中,在音樂的天空中自由飛翔。在師生互動的教學實踐中,為了學生主動學習而營造和諧的課堂環境氣氛。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以提高其音樂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具體可采取以下做法:
(1)師生易位,學生來做“小老師”。
(2)多與學生交流,成為學生的“朋友”,特別是多關注那些性格較內向的學生。
(3)充分發揮教學民主,創設和諧的心理氛圍。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意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設想,同時也應盡量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展現自我。
(4)創設共同話題,師生共同去探究。探究活動中拉近師生距離,促進“教學相長”,在這條件下,學生自然樂于學習。
五、強化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情感體驗
傳統音樂的學習應讓學生自己去傾聽和感受,讓學生沉浸在音樂中,用心靈去感受和體驗作品中的悲歡離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意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并給學生留有空間和時間去想象,而不要束縛學生的思維,更不能將教師的喜好強加于學生,而應該強化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情感體驗。
1、培養學生聆聽傳統音樂的習慣
音樂是以聲音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學生接觸傳統音樂,由于欣賞能力和藝術修養方面的原因,對作品的理解和評論能力較差,那么教師應該循序漸進,注意培養學生聆聽傳統音樂的習慣。在反復聆聽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漸漸的進入音樂,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吸引學生欣賞的注意力,培養學生音樂聽覺的感知能力,這對于學生音樂學習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2、注重學生對傳統音樂參與和實踐
讓學生真正走進并融入傳統音樂,必須通過各種音樂實踐課活動來欣賞傳統音樂,從而變被動接受為積極參與和體驗式學習,促使學生把自身的生活體驗與情感表達結合起來。通過對傳統音樂的各種形式的情感體驗,逐步使學生認識傳統音樂的要素和表現手段。對于音樂表現的規律和特點的把握,必須讓學生直接參與音樂實踐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傳統音樂課堂教學既是體驗的過程,也是活動的過程。在傳統音樂欣賞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積極組織學生課堂音樂活動,如傳統音樂劇表演、傳統音樂主題辯論等。使學生在音樂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提高傳統音樂學習能力。
總之,在高中傳統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傳統音樂的藝術特點和學生的興趣,總結教學經驗,注重更新音樂教育觀念,總結先進的傳統音樂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傳統音樂學習過程中產生興趣,培養起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真正做到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中不斷完善傳統音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將高中傳統音樂課堂教學向更高的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音樂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1] 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
[2] 任如意.多媒體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xx(5).
[3] 田建中.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與實踐[J].華章,20xx(11).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3
【摘要】古箏作為使用者較為廣泛的一種演奏樂器,古今中外都倍受歡迎,成為了全國藝術院校中的熱門專業。本文以古箏演奏技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流變,辨析其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類別流派中的文化內涵和技術特點,闡述其發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傳統樂器;古箏演奏;演奏技法;音樂教學
古箏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代社會都備受人民喜愛。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演變發展,古箏的彈奏技法為了適應音樂審美的變化,也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吸收新的元素,進行創新和發展,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一、古箏演奏技法的產生和流派發展
自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古箏曲《慶豐年》開創了雙手演奏的古箏演奏技法之后,我國古箏的演奏技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開始不斷創新發展,進行不斷的嘗試。在傳統演奏技法的基礎上融入許多新的元素和現代元素,使得古箏演奏能夠更加符合現代化的審美要求。
(一)古代古箏演奏技法。
最早有記載的關于古箏的表演形式,是戰國時期的李斯在《諫逐客令》中所寫的:夫擊翁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說到的箏就是古箏,意思是邊彈著古箏,邊拍著大腿、唱著歌,讓人耳目愉快,說這才是真正秦國的音樂。這句話雖然沒有確切地說古箏的演奏技法,但是也能從中得知,在那個時候,古箏并非是純演奏的樂器,主要是用作唱歌時候的伴奏樂。在漢魏時期,古箏已經成為了表演活動中重要的伴奏樂器了。古箏最早的演奏技法是建立在伴奏基礎上,和歌曲演唱有密切相關。
(二)近代古箏流派機器演奏技法。
到了近代社會,古箏主要是作為一種民間的說唱音樂形式和戲曲的音樂伴奏,其表現形式有許多呈現,如杭州的灘簧、山東的琴書、廣東漢樂等。古箏演奏者通過不同的曲譜加上個人的改編,再加上獨具風格的表演形式和演奏技法,就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鮮明的演奏風格,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古箏流派,如浙江箏派、山東箏派、河南箏派等。從不同的古箏流派及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可以看出,古箏演奏技巧的傳承及發展和其發展地的發展進程和風貌息息相關,而這些,在古箏演奏技法的運用中也得以反映。
二、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
隨著現代社會的逐漸發展,我國音樂藝術也逐漸與國際接軌,在傳統的音樂元素之上也增加了很多現代元素和國際化的新特點。古箏演奏技法在傳統演奏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了繼承并且不斷加以創新發展,又吸收和借鑒了其他演奏樂器的優勢加以發展,最終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一)傳統演奏方法的繼承和創新。
一方面,古箏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其演奏技法依然是建立在傳統基礎上的。在古箏的演奏中,最主要的是點、揉、吟、顫等傳統技法。這些傳統的演奏技法在長久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凝聚了古箏演奏技法的精髓部分,在古箏演奏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古箏演奏技法又并非一成不變的。在對傳統演奏技法的繼承之上,還加以革新。傳統古箏的演奏方法往往帶有很濃重的地域色彩,雖然各具特色風情,但顯然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多元化的藝術需求了。因此,古箏的演奏技法在繼承的基礎上,又對現代演奏技法進行發展創新,使得古箏的演奏技法靈活多變。
(二)對其他樂器的吸收和借鑒。
古箏作為一種重要的傳統演奏樂器,其產生和發展都遵循著其本身的特點和音樂總的發展規律。并在此過程中,為了完善和豐富自身使古箏演奏更富傳承性和包容性,古箏演奏技法也吸收了許多其他樂器的演奏技巧和音樂元素并加以融合。比如對于琵琶,古箏吸收了其演奏中的掃弦法,此外,還吸收了西洋樂器的不少演奏技法。
(三)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在目前古箏的演奏技法中,在對于傳統技法的繼承和傳承基礎上,還吸收了其他樂器的'演奏技巧,因此往往表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除了最基礎的傳統指法以外,還發展形成了如輪指、搖指、點指和轉換音列等技巧。在繼承民族性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音樂的藝術特色,兼容了傳統和現代化,使得傳統的古箏演奏技法顯現了更豐富的形式。
三、古箏演奏技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古箏教育作為一門受歡迎的課程,是古箏藝術今后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古箏教育一方面為古箏演奏事業提供動力和源泉,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在隨著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因此,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必然會在音樂教學運用中有所體現。首先,作為古箏學習的入門基礎,教師在一開始就會向學生介紹關于古箏的樂器特征和其發展概況。這是古箏學習中所必須了解的,其余還有關于彈奏手勢、掌握定弦、音位和一些最基本的手法等等基礎的理論和技巧技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事先為學生講解最基礎的概念知識和彈奏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原因,并且給出相應的措施和建議。在一開始的時候,需要重點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手勢和指法。其次,學生在古箏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事先制定好相應的訓練計劃。在教授新曲目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對舊曲目的復習和鞏固。在進行新曲目的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分層次、分類別進行教授,尤其是一些難度較大的曲目,更要分層練習,以便更好掌握,在熟悉每個章節和階段之后再進行總體的練習。而對于已經學習過的曲目,教師也要安排好學生進行復習。由于古箏演奏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除了基本理論知識和演奏技法的講述之外,還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訓練,除了日常的練習以外,還要定期展開一些活動,讓學生能夠有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并通過練習和表演不斷發現自己的問題,加以改進。在古箏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重視對學生演奏技法的培養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對于學生音樂素養和內涵的培養和重視。現代社會,學習古箏的學生從小是生活在一個流行音樂盛行的社會背景中,流行化是學生對于現代音樂的認識基礎,而這樣的音樂文化氛圍也必然會導致學生對于傳統古典音樂文化的認識不足,對古箏演奏的魅力沒有足夠的體會。目前,許多學習古箏的學生都更重視對古箏技法的訓練,掌握更好的演奏方法,從技術層面達到演奏的正確性,然而這樣的行為往往會導致學生對于自身演奏的音樂中的文化內涵了解過少。針對古箏專項練習的訓練,專注于曲目的經典片段和節選的技術練習也在某種程度上割裂了古箏這種樂器和音樂本身的獨特風格和韻味。游離于單純的技術練習,為了提高技法水平而進行的練習往往導致所練習的技法風格也是單一的,本身雖然無害,但同時也導致了古箏演奏失去了它獨特的韻味和吸引力,也失去了它的文化內涵。在這樣的現狀下,我們也需要去思考如何將演奏技法和古箏的藝術內涵結合起來,使得古箏演奏在新時期能夠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特色,思考如何將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應用到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更好地了解古箏并能真正熱愛古箏,熱愛民族音樂,并通過身體力行為,為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還要思考如何讓古箏能夠對這個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參考資料:
[1]劉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義:20世紀80年代后古箏曲的音樂表現[D].武漢音樂學院,20xx.
[2]戴曉.中國現代箏樂發展及美學特征研究[D].云南大學,20xx.
[3]徐麗鴻.揚琴創新技法對揚琴藝術發展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xx.
[4]宋經苑.《溪山琴況》表演藝術理論在古箏演奏中的指導意義[D].山西大學,20xx.
[5]楊凡.當代古箏演奏技法的傳承與發展[D].福建師范大學,20xx.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4
一、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的作用及對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的作用
高中音樂教育是一個比較靈活性的知識教學,它強調的是學生對教材中音樂知識的領悟能力以及學生對音樂作品中情感的認知能力。而自主性學習策略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自由探索和領悟,這與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十分吻合。此外,自主性學習策略的發展也是學生潛能意識的爆發,在高中音樂教育中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自主性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作品潛在的領悟能力,并且還能讓學生更貼合音樂創作者在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自主性學習是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展開的自我學習,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前需要教師將音樂課程的課堂目標準確的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有目標的進行音樂學習,這樣既減少了教師教學上時間的浪費還能加快學生自主性音樂學習的步伐。另外,自主性學習策略的目的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的是學生在音樂教育中的主體性,從而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音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進而科學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也是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自主性學習策略對高中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對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
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除了對學生的音樂知識的掌握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外,對其今后的生活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意義。自主性學習策略的培養是為了鍛煉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性學習能力,也是對現有灌輸式教學模式的一種轉變。對于高中生來講,自主性學習能夠促進其在今后生活中、學習中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并且自主性學習是一種學生在無人監管下的主動性學習,因此,即便將來學生踏入社會后也能自發性的學習社會上先進的知識技能,從而為其在社會中的生存發展奠定好堅實的基礎。
二、促進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的措施
高中音樂教師要不斷的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更加明確、直觀的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進而能夠自主性的進行音樂知識的學習。但是在實際的高中教學中,音樂教師的教學模式已經與當下學生的音樂發展需求出現嚴重的脫節,因此,促進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需要教師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對自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全面化的評估,從而找出最適合高中音樂教育發展的自主性學習策略,以下是音樂教師對高中音樂教學中問題因素深入研究后,探討出的自主性學習措施。
(一)增加高中音樂課堂的生動性教學
如今的高中音樂教學大多是都是千篇一律的灌輸性教學,使得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大大折扣,也就降低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增加音樂課堂的生動性教學一方面是緩和高中音樂課堂中沉悶的學習氣氛,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進而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性的音樂學習。高中音樂課堂的生動性教學的具體措施可以表現為將理論性的音樂學習知識加入到有趣的音樂游戲當中。并借助于學生對游戲的熱愛,將理論知識全面的滲透于學生的腦海中。此外,音樂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借助于如今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展開音頻教學或是視頻教學,通過對音樂歌曲和藝術舞蹈的的欣賞,教師可以適當的引導學生對音樂歌曲和藝術舞蹈的模仿,活躍音樂教學氛圍增加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并且借助于此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意識。
(二)采用互動性的音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引導位置,并且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音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進而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高中音樂教育采用互動性的音樂教學,一方面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狀況,另一方面能促進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為今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自主性學習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現有學習行為的一種轉變,讓學生由教師的被動性知識灌輸轉換為學生主動性知識的吸取,并且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此外自主性學習策略的養成也有助于學生將來踏入社會后對各項能力的學習和掌握,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5
一、高中音樂教育現狀分析
在高中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因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音樂教學工作一直屬于尾大不掉的地位,音樂教學更多地屬于從屬教學工作,可有可無。這些都影響了高中音樂教學的正常開展,不利于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反作用。
(一)重視音樂技巧,忽視內涵知識
高中音樂教學工作的開展,一直屬于從屬地位。在教學進度安排上,音樂課程也被擺在了非常尷尬的位置,教師不愿意教,學生不愿意學,其他主流課程的教師還經常擠占音樂教學的課程安排,這些都使得音樂教學工作難以得到有效的長久的開展。即便部分高中開設了音樂課程,也按照教學進度安排合理調試了音樂課程,但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因音樂課程大多每周一節,所以音樂教師更加注重音樂技巧的培養與提升,而忽視了音樂文化素養的培養,這就使得很多的音樂教育課程,其關注點往往僅僅停留在認識五線譜、認識音律等技巧方面,對于音樂如何產生、音樂如何發展等內涵性的東西涉及不多。學生也只是掌握一些皮毛,難以深入地了解音樂的豐富魅力。還有因應試教育的存在,很多高中生,因文化課成績不理想,為了上大學而轉攻對文化課要求不高的音樂等藝術專業或藝術院校,這部分學生的初衷并非是為了提升音樂素質,而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這些都影響了高中音樂教育的功能。
(二)重視理論知識,忽視了實踐能力
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教師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音樂課程的安排較少,如果增加實踐的內容,教師無法完成教學計劃,另一方面還主要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存在,高中音樂考試也主要停留在閉卷或開卷考試,沒有實踐考核的環節。
二、高中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影響
(一)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影響分析
高中音樂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樂作品中,特別是優秀的經過歷史檢驗的音樂作品,在作品當中,包含著創作者豐富的個人情感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因為只有飽含思想的音樂作品才最具有生命力。高中生在享受這些美妙音樂的過程中,通過靜心享受,屏氣聆聽,能夠從音樂中感受到畫面的`沖擊力,也能從音樂中,與創作者隔空對話,在聆聽的過程中,高中生的聒噪的心態會得到放松,世俗的想法也會得到進一步的釋放,能夠舒緩身心,減少壓力,在感受與體驗中,高中生能夠在美好的情感享受中,學習創作者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不斷的學習與聆聽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感知音樂中的美好。高中生涯是人身的關鍵階段,為了沖刺考大學,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很大,在繁重的課業學習中,學生的心態會變得急躁,享受音樂從音樂中,靜心地感知美好的情感,學生能夠感受到歡快與愉悅,從而提升其精神面貌。從音樂傳遞的情感中,還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鼓勵他們積極應對困難,及時排解心理壓力,養成健康的心態對應對未來的一切挑戰。
(二)高中音樂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
高中音樂教育是一項全面的綜合性的教育,也是一項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中,音樂教師應該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一定的理論知識,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讓他們了解音樂的來源與發展,積累豐富的音樂勵志故事,并將這些勵志故事運用到自己身上,激勵自己不斷攀登,不斷學習。如貝多芬在聽力消失的情況下,仍能創造出舉世聞名的交響曲,學生在學習音樂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學習到這些音樂大家身上的勤勞刻苦。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還能鍛煉與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記憶力與理解能力,這些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學生其他科目學習成績的提高,從而綜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在音樂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樂器的演奏,能夠綜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因為樂趣演奏是一項綜合性的運動,需要學生手、腳、精神等高度集中并協調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所以,高中音樂教學工作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它們的功用,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
(三)高中音樂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想象力
現代教育是素質教育,是綜合型的教育,既要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也需要鼓勵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處事心態,同時也需要提升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高中音樂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想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是一項美好的聽覺過程,在享受美好音樂時,學生能夠感知到音樂對美麗的形容,能夠幻化出一個美好的畫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音樂本身就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激發自己的想象空間,提升創造能力。音樂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素質教育有序開展的今天,重視高中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作用,能夠綜合提升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有助于素質教育的正常開展。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6
長期以來,高中音樂教育一直被當作副科,不被重視。素質教育為音樂教師施展自己的才能、發揮自身專業特長開辟了空間。通過高中音樂教學實踐,筆者以創作模塊為例,談談對音樂教學的思考。
音樂創作為音樂課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造性教學空間。在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精心安排的作曲、編曲練習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在教師的幫助下達到獨立認識和創造性學習的目的。這種教學效果是以往傳統音樂課無法達到的。
創作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使學生逐步養成多向思維的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深化學生對已學音樂知識和技能的理解、運用,強化進—步學習的欲望。例如,筆者在20xx年山東省新課程改革暑期培訓觀摩中看到,北京一些學校的教師通過課前的布置,要求學生收集一些空塑料桶、啤酒瓶、木板、桌凳甚至滅火器罐等帶到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分組合作,師生其樂融融,讓人耳目一新。只要開動腦筋,就地取材,就可以做出許多雖顯粗糙但卻能使用的簡易樂器。學生通過敲敲打打,為歌曲伴奏,參與合奏練習,或者根據樂器特點進行簡單創編,課堂上充滿了音響,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音樂知識容易掌握。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教師的正確引導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促使他們從生活中發現音樂,提高他們對音樂素養、對美的追求。
一、給學生提供創作的平臺
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學以欣賞為主,忽視了音樂創作的作用。其實每一位學生都具有音樂創作的潛能,學生為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進行即興創作或者作曲的學習過程之中,可以閃耀出耀眼的火花,他們的作品雖然不成熟,但也是一件“藝術品”。事實上,只要留心就會發現很多學生都有創作方面的天賦,這需要教師細心發現,加以引導。筆者認為,學校和教師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給學生一個平臺,讓他們去發揮、創作,抒發他們的心聲,滿足學生的興趣及發展需要多樣化的選擇。
二、以歌曲創作為主
高中音樂模塊從本質上講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音樂教育。在音樂教學中,聆聽優秀的音樂作品是必要的。一些優秀的經典歌曲,可以使學生擁有正確的感知和體驗,再加上一定的理論指導,學生的'創作靈感會得到有力的激發。以歌曲創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因為歌曲最接近學生的生活,有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對初學音樂創作的人來說也比較容易掌握。
三、因勢利導,鼓勵創作
教師除了鼓勵學生進行單獨創作之外,還應該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創作,充分發揮各個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在小組創作中學會相互聆聽、相互激勵。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也要幫助和引導他們去創作、體驗,給學生提供一些思路,進行潤色。讓學生在音樂創作模塊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感覺到音樂創作是一種樂趣和幸福。學生掌握了創作技巧,有了創作欲望的時候,作曲就變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都要舉辦一次“紅五月”校園歌曲大獎賽,每到這個時候,學生的熱情非常高,積極參與歌曲的創作,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參加比賽。這時,只需要教師進行簡單的引導和修改,學生就能獨立或者通過合作完成創作。每年都能評選出很多優秀的原創作品。這說明學生是有創作潛力的,也有能力創作出好的作品,教師要善于發現,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積極創作。
四、降低起點,注重過程
中小學音樂課上的創作教學,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作能力。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和技能基礎,決定了他們的創作作品不可能很完善。因此,不能以學生作品優劣和水平高低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依據,而應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比如,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是否動腦筋發揮,是否能夠領略音樂的情感等。在音樂教學評價中,應注重過程。對學生的想法不要輕易扼殺,應該予以尊重。學生的思維一旦激活,就有延伸性和創新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引導,不要輕易否決,鼓勵學生大膽選擇,及時發現并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創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參與了,實踐了,就離享受音樂更近了一步。盡管現在大多數學校都還沒有開設音樂創作課程,但我們每一位高中音樂教師都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結語 音樂創作課程需要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感受音樂。雖然一些學校還沒有開設或正準備開設這門課,對真正實施新課程還有距離,但筆者相信,音樂創作課程會很快全面實施。因為,音樂創作課程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朱則平,廖應文.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2]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xx(21).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06-20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7篇)11-07
音樂教育論文06-10
小學音樂教育論文06-08
(薦)音樂教育論文06-11
學前音樂教育論文06-24
淺談音樂教育的論文12-02
學前音樂教育論文(經典)06-25
音樂教育專業論文11-29
[熱門]音樂教育論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