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戲曲音樂走進高校的思考論文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7月印發了【2015】52號文件《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第十九條指出:為加大戲曲的普及和宣傳力度,要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結合學校教育實際,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戲曲內容的教育教學。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各級各類學校演出,鼓勵學生走進劇場。
鼓勵學校建設戲曲社團和興趣小組,鼓勵學校與本地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合作開展校園戲曲普及活動。鼓勵學校特聘校外戲曲專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學校兼職藝術教師。傳承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讓優秀傳統劇目走進校園,是貫徹《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精神的具體行動。它不是一個標志性的口號,更不是走過場,而是要立足于傳承發展戲曲文化,制定翔實的“戲曲進校園”活動規劃,將“戲曲進校園”工作落到實處,實實在在的讓優秀劇目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讓廣大學生真正感受到傳統戲曲的魅力,感受到國粹之美。這是每一所學校尤其是高校義不容辭的時代責任。其實,在《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出臺之前,由于傳統藝術進校園活動的提倡,諸多戲曲劇種已紛紛走進了高校課堂,使得在校大學生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到傳統戲曲,并把傳統戲曲當作興趣愛好傳承發揚,為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了青春活力。眾所周知,北京大學2010年將昆曲這一古老的藝術重新引入課堂,開設《經典昆曲欣賞課》,被北大學生稱為“史上最火爆的公選課”和“史上最奢侈的課”。對于地方高校,要合理吸收地方優秀文化成果,使得地方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積極開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推進地方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地方高校作為當地文化中心的輻射和帶動功能。如:湖北大學,從2015年10月15起,學校為了“讓戲曲名家走進大學課堂,讓高雅的藝術和大學生零距離接觸,讓對戲曲感興趣的同學得到藝術熏陶”。邀請漢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程彩萍、武漢市楚劇院副院長王文華、荊州花鼓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潘愛芳、省戲曲藝術劇院黃梅戲劇團團長程丞等八位傳承發展——戲曲音樂走進高校的思考戲曲藝術家走進大學課堂,開展了湖北地方戲曲多個劇種的知識講座,使學生對湖北地方戲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筆者所在城市(河南焦作)的諸多高校,如: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焦作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等,也早已把地方戲曲藝術引進了校園。我校(焦作師專)音樂學院,為了弘揚河南(焦作)地方戲曲文化,讓高校學子親近和感受地方戲曲,自2009年始,把地方音樂文化元素引入課堂,開設了《懷梆戲曲演唱》、《豫劇演唱》(見下圖)等地方特色課程。聘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懷梆傳承人趙玉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懷梆傳承人孫國成等擔任名譽教授,傳授地方傳統戲劇“懷梆”。我院還與焦作市相關部門共同舉辦了《懷梆名家演唱會》、《二股弦走進高校》、《曲唱學步——懷梆唱腔師生匯報演唱會》、《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進高校》等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展演活動等。同時,我校音樂學院以服務地方為己任,開展地方戲曲音樂文化研究。近年來,音樂學院教師分別在《中國戲劇》、《戲曲研究》、《中華戲曲》等學術刊物上發表《河陽花鼓戲音樂本體研究》、《從豫西北遺存古戲樓看清末民初懷慶府地區戲曲活動》、《懷梆唱腔音樂板式簡說》等30余篇地方戲曲文化研究論文。2010年和2011年,我校音樂學院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被焦作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命名為“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使得我校音樂學院真正成為了傳承地方音樂文化(戲曲)的主陣地、研究地方音樂文化(戲曲)的主力軍、弘揚地方音樂文化(戲曲)的先行者。傳統戲曲為什么沒有市場、沒有觀眾?有思想、有知識的莘莘學子為什么也不喜歡傳統戲曲?中國戲曲繼承五千年中華文化之精粹,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什么得不到很好的傳承發展?
第一,大學生并非不喜歡戲曲,而是不了解戲曲。高等教育是一種專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專業人才。長期以來,很多高校都存在著重專業技能輕綜合素質的教育傾向,更加強調的是專業知識的學習,從而使當代大學生對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我們通過學生座談以及問卷調查(以我校為例),分析結果顯示:84.5%的在校大學生對傳統戲曲不感興趣,但絕大部分學生并不排斥戲曲,他們還是肯定傳統文化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充滿信心,這使我們感到很欣慰。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學生很少或者根本就沒有接觸過戲曲,導致對戲曲完全不了解或者基本不了解,又談何喜歡?我校一名喜歡戲曲表演的音樂專業學生:“不是大家不喜歡戲曲,現今想看都不知道去哪兒看,不說現場,即便網上也很少。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但不是在哪兒都能看到的。”學生的感慨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第二,傳承發展要創新。傳統文化要想傳承發展,就必須有創新,使傳統的東西在現代化中有生機。傳統的藝術可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里求生存,但更要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中求發展。國家每年花大量的錢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誠然是挽救的必要措施,但要想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喜愛,傳統藝術迫切需要積極探索自己的生存法則。
在此,就不得不提起《梨園春》。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戲曲文化,營造振興地方戲曲的良好氛圍,重視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河南電視臺于1994年推出了《梨園春》欄目,該欄目是以豫劇為主、匯集全國各地不同戲曲劇種,以戲迷擂臺賽方式呈現的一檔戲曲綜藝旗艦欄目。該欄目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激活了河南戲曲,讓豫劇重新走向了輝煌。戲曲的傳承發展,如果沒有青年人才的加入,就不會有未來。為了吸引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對戲曲的關注,《梨園春》欄目組舉辦了“青春之歌”全國大學生戲曲擂臺賽,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優秀大學生選手“一唱一和品梨園聲韻,一招一式展青春風采”,使戲曲舞臺充滿了朝氣與活力。在全國戲曲欄目普遍處于低潮的大環境下,河南電視臺經過不斷論證和實踐,終于摸索出一條現代電視手段和河南傳統戲曲有機結合的道路。現今,《梨園春》已成為中國電視界戲曲欄目的第一品牌,對繁榮電視文化事業、推動河南戲曲的發展以及弘揚民族文化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次,戲曲藝術自身的創新。傳統戲曲難以得到推廣普及,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戲曲自身的創新。現在很多戲曲劇目還是老式的唱詞、動作、格式化的表演等。如果傳統戲曲藝術自視高雅精致、博大精深,無視天翻地覆的社會變遷和現代審美需求,即便是大劇種,恐怕也難以得到普及推廣。隨著《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的出臺,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貼近生活又不失藝術魅力的全新劇目呈現在戲曲舞臺上。
第三,加強高校戲曲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外聘、引進、培養等方式,建立一支教育理念新、專業水平高、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戲曲課程師資團隊。首先,通過“請進來”的方式,聘請優秀表演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學校的戲曲教學活動;其次,加強外部引進高水平人才和內部教師在職培養的力度。一方面,引進戲曲專業院校畢業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遴選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作為骨干教師培養對象,有計劃地選送他們到戲曲專業院校進修學習,或到專業劇團掛職鍛煉,從而培養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使他們在戲曲教學方面盡快脫穎而出,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優秀教學團隊。
記得白先勇先生曾回憶說:“我和昆曲的緣由,源遠流長,很早很早。在我10歲左右,在上海,看到了戰后梅蘭芳和俞振飛演的昆曲。那晚他們恰好演的是《牡丹亭》中《游園驚夢》一折。《牡丹亭》就這樣,冥冥之中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我想,我之所以現在變成昆曲的義工,可能是上天的安排。”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我年少歲月的經典,記得第一次觀看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就被那凄美的愛情故事、精美的扮相以及柔美婉轉的唱腔深深震撼了,這種唯美的感受一直以來深深地吸引和影響著我,使我對戲曲藝術家出色的表演才華產生由衷的敬佩和仰慕。雖然自己沒有走上戲曲之路,但現今我能夠從事音樂教育事業,似乎與之也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使然吧。我們對一件事、一個人、一首歌、一部戲的感動,其實只在一剎那,要保護好這種“一剎那”的敏感,或許成就了我們的一生。
傳承一種文化,是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雖然有很多專家、優秀戲曲演員、甚至很多大學生都對中國傳統戲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相比之主流來說,不免顯得鳳毛麟角了。想想當若干年以后,我們的子女只能看著影像資料上的戲曲臉譜,而你也只能告訴他們:這些“文化遺產”已經沒有人會唱了,這將是多么可悲的一幅景象啊。這并非危言聳聽,因為我們時時刻刻感受到,傳統文化正從我們身邊一點一點流逝。因此,需要我們所有人行動起來,激活傳統,弘揚國粹,傳承文明。
【談戲曲音樂走進高校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讓我們走進數學思考論文12-09
談高校體育傷害的法律責任思考03-20
高校音樂教學模式的論文04-01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思考論文11-07
談高校資產管理實踐中的問題及思考03-27
談少兒舞蹈音樂的創作論文01-25
談讓音樂走進小學英語課堂03-18
談音樂在體育教育中的作用論文01-07
高校基建管理工作思考論文11-20
高校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論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