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音樂劇《貓》看西方音樂劇的本土化
摘要:亞洲聯創公司推出的中文版音樂劇《貓》從人才培養、創作演出、營銷推廣、打造音樂劇產業鏈、培養觀眾等方面都給西方音樂劇的本土化以及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帶來一些新的思考與啟示,主要表現為:培養專業人才是西方音樂劇本土化帶來的積極成果;改編國外經典是轉化經驗與推動中國原創的有效方式;多元營銷與推廣模式是尊崇音樂劇商業特性經營的有效戰略;打造音樂劇產業鏈是西方音樂劇本土化發展的有效嘗試;親歷培養觀眾群體是西方音樂劇本土化的有效途徑等。
關鍵詞:音樂劇 產業鏈 本土化
《貓》被譽為“世界四大音樂劇”之首。該劇以生動有趣、充滿人文關懷的劇情表演,33只個性獨特的貓的有趣故事,融合芭蕾、爵士、踢踏舞等多元化的舞蹈元素,以及由韋伯創作的打動人心的樂曲等等感染了無數觀眾。音樂劇《貓》曾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三百多座城市上演,來中國也已數次。從音樂劇《貓》白1981年在倫敦西區首次公演以來,曾產生了14個語言版本,中文版是第15個語言版本。中文版《貓》繼2012年8月17日正式登陸上海大劇院開始,相繼在北京、廣州、成都、西安等城市進行了巡演,贏得了觀眾的喜愛。此次中文版《貓》是亞洲聯創公司繼《媽媽咪呀!》中文版之后推出的第二部本土化的音樂劇。中文版音樂劇《貓》取得了較好的銷售業績。中文版音樂劇《貓》的暴風來襲從人才培養、創作演出、營銷推廣、打造音樂劇產業鏈、培養觀眾等方面都給西方音樂劇的本土化以及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帶來一些新的思考與啟示。
一、培養專業人才是西方音樂劇本上化帶來的積極成果
首先,表現在選拔機制上。中文版音樂劇《貓》的選拔覆蓋的人群比較廣,采取了海選的形式,在選拔的過程中吸納了很多優秀人才。選拔主要考核的是演員唱、跳、演以及即興表演的能力。在選拔演員時,在表演方面非常重視演員的氣質特點有沒有與劇中角色性格共通的地方。公司團隊在高規格要求的同時不限定參選人員具體的專業與職業,注重挖掘潛在性的演員,即具備潛質,但能力還不夠完善的演員。入選演員中除了一些藝術院校的畢業生之外,還有在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司團隊力求在培訓與演出的過程中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以讓他們成為更優秀的音樂劇演員。
其次,表現在培養機制上。高規格與專業性極強的培訓為中國本土音樂劇演員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一千多位報名者之中選拔出來的演員在參與培訓與排練之后進步非常大。演員不僅要學習音樂劇《貓》中的表演,還要接受芭蕾、體能、聲樂等多方面的訓練。當然,培養機制的積極成果不僅表現在對演員的培養上,還為創作團隊的培養,后臺人員、技術人員的培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二、改編國外經典是轉化經驗與推動中國原創的有效方式
西方音樂劇的“本土化”并不等于“山寨”。中文版音樂劇《貓》的制作為了保證經典劇目的國際品質,嚴格地遵循了原創,不論是音樂、舞蹈、表演還是舞美等各方面都嚴格地與原創音樂劇《貓》保持一致。據了解,就連巨大的垃圾場布景的每一個環節,甚至是群貓服裝所使用的毛發纖維等等都由外方嚴格把關。翻譯無疑是中文版音樂劇《貓》創作團隊所遇到的最大挑戰。《貓》的英文歌詞來自艾略特的詩,因此它的中文翻譯不僅要符合劇情,還要不丟失詩意和韻律。從中文版音樂劇《貓》的演出來看,臺詞的翻譯還是比較成功的,既保留了詩歌押韻的詩意和韻味,而且有些地方還巧妙地加入了一些地方方言(如在上海演出時還加入了一些上海話),為《貓》的表演增添了一些親切感和風趣感,拉近了舞臺和觀眾席的距離。
在中國原創音樂劇發展尚不成熟的情況下,西方音樂劇的引進對中國音樂劇市場的開辟將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它在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將為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與推動作用。引進和改編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可以讓我們向這些音樂劇發達國家學習,學習他們的的音樂劇創作和改編技巧。并且在將西方音樂劇本土化的過程中,將他們的實踐過程逐步轉化成我們自己的經驗,然后將經驗轉化到中國本土音樂劇的創作中去。這將為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例如,中文版音樂劇《貓》的制作,公司邀請了已經制作了14個語言版本的最資深、最權威的制作團隊,從舞臺布景、服裝、演員的選擇以及排練的每一個環節都嚴格地控制,并且每一位外方工作人員都配有中方合作團隊。因此,在共同工作的同時,我們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經驗。正如亞洲聯創(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所倡導的:“現在的引進是為了將來的真正原創。”
三、多元營銷與推廣模式是尊崇音樂劇商業特性經營的有效戰略
中文版音樂劇《貓》在各大票務網站都取得了較好的銷售業績,這除了與劇作本身的知名度有關之外,與其經營團隊多元化的營銷與推廣模式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韓國CJ集團一起合作,以亞洲聯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名義對中文版音樂劇《貓》進行引進與推廣。他們在商業運作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們多元營銷與推廣的模式遵從了音樂劇的商業和社會屬性的規律,這都是發展本土音樂劇所不能忽視的。如雄厚的資金支持、股份制的引入、海外投資的介入,以及利潤分配的方法等等都能給中國音樂劇和戲劇產業未來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
在推廣與宣傳上,“亞洲聯創”很會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宣傳,在大型網站、地鐵和公交站的廣告牌、大街上的廣告、電視、微博等等,幾乎處處都能見到中文版音樂劇《貓》的廣告。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媒體的時代,網絡、電視、手機、以及Led戶外顯示屏等等都承載著大量的信息,它們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文化產業與媒體關系極其相近,因此在文化產業的宣傳與推廣上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有利的現代資源。電子媒體的介入,能夠大大增強其宣傳與推廣的覆蓋面。此外,網站的開通、與電視臺做專題節目,以及制作與播放宣傳片、生產音樂劇的中間展品(如紀念品)等等這些有效的營銷與推廣策略都是中文版音樂劇《貓》的運營與推廣帶給我們的啟示。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西方音樂劇在以市場機制帶出活力、以市場和票房為生命的策略的指引下帶來了較好的商業效益。
四、打造音樂劇產業鏈是西方音樂劇本上化發展的有效嘗試
在西方,音樂劇的生產與推廣要求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而不限制于只是一種單純的演出類型。據專家介紹,音樂劇要求從內容的制作、演出的渠道、市場的推廣以及對相關服務的提供等等構成一條嚴密的產業鏈,每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中文版音樂劇《貓》幾乎都是嚴格地按照國際音樂劇產業化標準去運作的,如從版權的引進,到后期的制作和演出都形成了一條嚴密的產業鏈,受到嚴格的管控。如從市場調研到商業計劃書的制定,從演員的選拔到演員的訓練與排演,從舞美的設計到服裝的制作,從劇目的演出到商業的推廣都有嚴格的要求與標準。在此過程中外方還派了專門的團隊全程參與質量的管控。由此可見,西方音樂劇在本土化的過程中正按國際標準努力打造屬于中國音樂劇的產業鏈。據了解,繼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貓》的引進之后,“亞洲創聯”還將引進中文版音樂劇《歌劇魅影》、《獅子王》、《悲慘世界》等等,這為中國音樂劇產業鏈的打造提供了較好的機會,也給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
五、親歷培養觀眾群體是西方音樂劇本上化的有效途徑
首先,表現為對觀眾群體的主體定位與考量。“亞洲聯創”對百老匯音樂劇的主體觀眾群體的定位具有一定針對性與指向性,主要定位是上海、北京、廣州等都市的二十至三十多歲的白領階層。因為這個年齡階層的人群大多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有了一定的消費能力。他們大多樂于接受時尚與新鮮的事物,對國外文化容易接受,并有著較強的包容度與接受度,并且每天大量接收網絡媒體等各方面的信息。他們對大眾文化、時尚文化、流行文化等等都有著較強的接受度與好奇心。因此,將這部分人群定位于主要觀眾人群,并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音樂劇的介紹與推廣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觀眾培養策略。
其次,表現為預演機制的實行。中文版音樂劇《貓》在2012年8月17日正式演出之前曾于8月7日開始在上海大寧劇院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預演,主要是采取贈票的形式。邀請的觀眾主要是一些文藝界的人士、評論家以及演員們的家屬朋友。中文版音樂劇《貓》通過預演讓觀眾提出意見,然后創作團隊與表演團隊再依據這些意見進行修改,以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預演機制不僅可以不斷優化觀眾對作品表演的內容體驗,而且還可以讓觀眾激勵演員。通過觀眾與演出團隊的交流與互動,拉近了觀眾與舞臺表演的距離。可以說,這也是一種親歷培養觀眾的方式。
第三,表現為與觀眾的交流互動以及對觀眾群體的拓展。中文版音樂劇《貓》在正式演出時或演出后,演員們經常會與觀眾做一些互動。如在演出后還會有一些演員與觀眾簽名合影、互動的環節。一些演員還會參加一些電視臺的節目錄制,與觀眾進行交流。這使觀眾觀看音樂劇的行為不再僅僅是一種觀賞活動而且還是一種充滿樂趣的文藝交流活動。與觀眾的交流與互動能夠通過抓住觀眾的心理,制造一定的氛圍,以贏得和吸引更多潛在的觀眾。
【從音樂劇《貓》看西方音樂劇的本土化】相關文章:
淺議西方音樂劇中的悲劇美學08-01
論從音樂劇的興盛看競技文化的價值06-08
淺談音樂劇的藝術特色09-04
舞蹈在音樂劇中的魅力呈現論文08-03
課本音樂劇教學模式實驗研究09-19
音樂劇在高職素質教育中的應用08-17
歌劇、音樂劇排練課程教學改革之我見05-22
西方節日本土化中的國人文化心理分析10-25
優化音樂劇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具體實踐論文10-28
西方顧客滿意理論研究的回顧和本土化評價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