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對高校英語師的影響研究論文
2011年,教育部發布了新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及信息化的態勢下,開設英語課程對青少年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并明確了現階段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課程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課程的總目標和分級目標及標準,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建議。此標準對中小學英語教師和高校對英語師范生的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研究就是基于此要求,通過問卷調查,探討新課標對地方高校英語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感的影響。
一、新課標的概述
新《英語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性綱領,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新課標在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內容標準等方面進行了相關調整,符合了新的時代要求和素質教育理念,對學生主動性學習和全面發展具有促進意義。
(一)新課標出臺的背景
由于經濟全球化以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英語已成為了各種國籍場合使用的主要工作語言和國籍科技交流的主要語言,但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地區的英語教學方式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在課堂上大多講解課本內容或與試題有關的內容,強調詞匯、語法而忽視了視聽說的訓練和文化背景的熏陶。這與我國需要的語言人才的培養目標大相徑庭。在此局勢下,作為規范和指導我國中小學英語教育的綱領性和指導性文件《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于2001年頒布,并于2005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1]。
(二)新課標對于英語課程的內容及要求
新課標把英語課程的設置同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聯系起來,特別強調“以人為本”,要求教師樹立平等意識,建立融洽、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其主要內容包括了四個部分: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設。前言部分主要闡述了英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課程性質、基本理念及其設計思路;第二部分主要說明了改革中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第三部分則對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的培養、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列出了具體要求;最后一部分從課程教學和評價、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建議[2]。
新課標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創新性和靈活性,著眼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語言綜合能力。同時,英語新課標中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營造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
二、地方高校英語師范生培養現狀
(一)英語師范生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培養方式單一
從教材選取來看,絕大部分高校對師范類英語專業與非師范類所使用的專業教材沒有差別的。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翻譯與師范專業的聽力、語法、綜合英語、口語等教材是相同的,并且授課老師對于不同專業學生的講解方式也沒有差異。這些教材的側重點在于語言本身,無法突出教育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科的專業素養,從而導致師范生群體個性不鮮明。經調查,約72%的學生認為本校的培養方式單一,不能滿足新課標對教師的新要求。他們認為,除了在課堂上學習專業知識、教師技能外,在課后學校提供的相關平臺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
(二)見習、實習周期短且安排時間不合理
新課標教學理念開始注重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對教學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多理論少實踐,對英語師范生的教育見習、實習安排在高年級進行,見習期一般為期兩周甚至更短,實習期為三個月。在這種情況下,多數師范生反映實習結束后沒有充分時間去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加之迫于考編與專八考試帶來的壓力,學生對于提升教學水平更是有心無力。
(三)高校與實習基地學校缺乏溝通
由于實習學校擔心師范生的實習干擾正常教學秩序,實習生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常會出現“見多習少”的現象,即以聽課和批改作業為主,而教學演練機會極少。盡管多數高校已與當地中小學建立了實習基地,但教育實踐結束后,高校與實習基地缺少進一步教學反饋及指導。多數學生在實習后發現自身水平與理想相差甚遠,想提高無奈周圍資源匱乏。
三、新課標對地方高校英語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感的影響
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感是指師范生對即將從事的教師職業在價值觀、認知、情感意志、期望等方面的接受程度以及對師范生這個身份全面接納和認同。我國學者封子奇等人提出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對高校教育師范生取得的教學效果和質量以及對未來培養優秀教師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3]
為了進一步研究新課標對地方高校英語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筆者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采取問卷的形式對我校大二大三大四的英語師范生進行了調查。本次問卷共發放100份,實際回收95份,回收率95%。調查結果顯示,在不明確新課標對教師職業的影響下,各年級英語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較高,其中大約99%的學生表示“非常認同”或“基本認同”。然而,根據調查,約60%的學生表示了解過新課標,但超37%的學生表示“不曾了解”。顯然,高校在培養英語師范生的過程中,忽視或忽略了對學生關于國家對中小學教育的基本綱領性文件的輸入,導致師范生并不了解當今中小學的教學目標及培養方式等,從而對她們未來的就業產生一定的影響。
同時,我們又對了解過“新課標”的60%的學生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在知曉新課標對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后,61%左右的學生仍愿意選擇教師這個職業,約37%的學生對教師的職業認同感產生了動搖。據調查,這部分學生將自己產生動搖的主要原因歸咎于高考的選擇如當初選擇英語師范專業時受父母意向影響、“教師終生制”的取消以及對專業選擇的盲目性等。真正受“新課標對教師新要求”的影響少之又少。
同樣的,不同年級對“教師職業認同感”的意識不同。據調查,大四學生對教師職業認同感普遍高于大二、大三的學生。大二、大三學生雖然累積了一定的知識技能,但在見習過程中由于經驗的不足仍會產生困惑。大四師范生通過考研、實習對教師職業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因此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度有所提升。
四、新課標環境下英語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感提升的有效渠道及建議
(一)創新英語師范專業培養模式
高校要改革創新現行教學方式,轉換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重專業輕職業的理念,注重對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將任務型、情景型和應用型等教學模式融入到每門專業課的學習中,同時在技能課中融入人文知識,增加技能課的科學性[4]。
(二)合理有序開展師范生的見習和實習
高校應具體采用教育實踐分三步走的方式,即大二進行2~4周的教育見習,大三開展8~12周的教育實習,大四開展為期一個學期的頂崗實習,讓教育實踐成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使學生慢慢領悟并掌握教學技能。[5]
(三)構建高校與實習基地的互通平臺,加強校校合作和聯系
高校教師應定期組織實習生觀看實習基地優秀教師講課錄像,邀請優秀中小學英語教師來高校座談,密切關注中小學教學發展動態,使師范生能盡早熟悉中小學新課標內容及教學現狀。
(四)英語師范生素質和技能的自我提升
師范生在校期間應善于開拓思維模式,利用豐富的資源,創造性地賦予課堂活力與魅力。還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拓寬視野,在競爭中凸顯自身的優勢。
【新課標對高校英語師的影響研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