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中學英語課堂的師生互動
摘要:師生互動對于語言課堂的作用得到二語課堂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我國中學英語課堂的師生互動存在互動模式單一、互動對象差異大、非言語互動未得到重視等弊病。教師必須理解師生互動的本質和內涵,不斷反思互動的在教學中開展的實際效果,通過設置合理教學情境、提倡師生平等、提高教學評價質量等手段,使英語課堂的師生互動更有成效。關鍵詞:英語教學;師生互動;非言語互動
20世紀80年代初,二語課堂研究興起。研究者開始注重課堂的互動層面,將師生互動與學生的語言習得發展聯系起來,以探究兩者之間的關系。二語習得研究者普遍認為,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能為學習者提供更多可理解性輸入,提醒學習者對語言形式的注意,并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進行輸出。文章對國內中學英語課堂的現狀展開研究,論述了師生互動的內涵、實質,和特點,分析了目前中學英語課堂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師生互動的內涵和實質
互動的概念最早存才于社會學研究領域,指社會角色間的相互聯系或關系,而后被逐漸引入到語言教學中。Allright (1984) 把師生互動定義為語言課堂上發生的一切師生之間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交互作用和影響。從社會學角度看,課堂其實就是個微觀的社會,課堂教學過程即各種角色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師生互動的核心和本質在于"交互"。我們常常認為,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和回答即是師生互動,殊不知這只是一種簡單的語言"對流",而遠非"交互"。教師提問之前通常預設了答案,對學生的回答也僅給予簡單的正確或者錯誤的評價。教師很少參與學生的情感和思考過程,更無從談起促進學生的思維和語言,使他們"動"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的師生問答的實質是單向和線性的交流,并未達到"互動"的層次。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思維和語言的交鋒和共振過程。教師試圖將學生的內隱心理活動引發為外顯行為,而所引發的行為又反過來促進新的心理活動。
因此,師生互動應具有如下特點:一,平等性。教師和學生同為互動的主體,師生關系是平等的,而非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二,交互性。即師生之間的行為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雙方的交流不是單向或是線性的。三,共振性。教師的行為要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情感體驗,并外化為行為和反饋。而學生的反饋又給教師以信息,使其不斷地調整并推進教學過程。四,連續性。師生互動是連續的過程,環環相扣,循環往復,不斷推進,而不是相互獨立的"提問-回答"過程。五,多樣性。師生互動的形式不拘泥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評價"的模式。互動可有教師發起,也可由學生引出。可以是問答式,也可以式討論式、開放式,或者演示式。
二、師生互動的分類
關于師生互動的分類,國外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師生互動做出了多種分類。Ellis(1984) 根據互動的目的將互動分成五種類型:以方法為目的,以信息為目的,以活動為目的,以系統框架為目的,和以社會為目的。Seedhouse (1994) 根據課堂模式將互動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基于現實世界、基于課堂、基于任務,和基于語言的互動。國內學者吳康寧等人(1997)在吸收和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并對我國外語課堂做出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法。
1. 根據互動主體的關系分類,師生互動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 師個互動。即教師行為指向學生個體的互動。具有預期目的和明確對象的師個互動行為,常表現為提問與應答、要求與反應、評價與反饋,以及個別輔導、直接接觸等。這種類型較明確地顯示出教師對學生的偏愛、偏見,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與策略。目前,師個互動我國中小學外語課堂教學中占到很大的比例。
(2) 師班互動。即教師行為指向全班學生群體的師生互動。學生在此過程中,認為自己對教師行為反應師群體反應的一部分,而非區別于他人的獨立個體行為。這種互動常見于組織教學、課堂講授、課堂提問、課堂評價等過程。師班互動我國中小學外語課堂教學中占到的比例與師個互動相當。
(3) 師組互動。即教師行為指向學生小組的互動。在此類型的互動中,教師針對學生小組進行講解、輔導,和評價。在我國目前的中小學課堂中,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的形式所占課堂時間的比重很小,因此師祖互動較少發生。
2. 根據師生行為的屬性,師生互動可分為下列三種:
(1) 控制-服從型。控制和服從是師生行為的主要屬性。控制是教師開展教學的根基,是教師課堂行為的社會學本質。教師間或會采用"民主"和"合作"的方式,但其根本宗旨,即課堂控制,是不會改變的。與之相應,學生回應教師的控制行為的期待可以歸結為"服從"。服從是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堂行為屬性的一種制度規定。
(2) 控制-反控制。學生以"服從"行為與教師互動,是課堂教學的常態,但不服從的情況會偶爾發生。這時師生互動的屬性便轉變為"控制"與"反控制"。當學生的反控制行為達到一定程度時,師生互動行為的主要屬性會發展為相互對抗。
(3) 相互磋商型。教師需要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而學生則力圖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懲罰,在此雙重壓力下,相互對抗可能轉化為相互磋商,或既相互對抗又相互磋商。
上述分類方法較好的總結歸納了我國中小學語言課堂的情況,對我國外語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該分類法從社會學角度對課堂教學進行解釋,強調了師生互動不同于其他人際互動。師生之間的角色關系受到其職業特殊性和社會規定性的影響,"控制-服從"為其根本特征。
三、中學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通過課堂觀察,私以為,目前我國中學英語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存在一下幾個主要問題:
1. 互動的對象存在差異性
教師提問成績好的同學的人均次數多,而成績較差的學生獲得的互動機會偏少。
教師在選擇互動內容上,對好學生提的問題通常稍難一些,并在評價時傾向于采取肯定的、個性化的評價方式,并且在等待時間上表現出耐心。而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傾向于選擇簡單的問題,在評價時傾向于給出"正確"或"錯誤"的簡單評價。互動出現障礙時,教師通常較少給予這些學生充分的考慮時間和表達機會,轉而選擇其他學生繼續提問。盡管教師的做法是出于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的目的,但上述差異性體現出中學課堂中師生互動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形成了有條件的、小范圍的互動,對學生
【論中學英語課堂的師生互動】相關文章:
淺談英語課堂中的師生互動03-19
淺談新課標理念下英語課堂師生互動03-18
淺析課標理念下英語課堂師生互動03-20
論互動式教學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應用12-09
淺談大學英語課堂互動03-16
師生互動在中學數學教育系統的地位和作用03-18
初中數學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形成11-16
淺談音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及作用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