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與過渡語僵化
摘要:引入多媒體技術是外語教學中的一個重大突破。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具有許多的優勢,但它仍然會引起過渡語僵化現象。文章對這一情況進行了探討,分析了過渡語僵化發生的原因,提出了解決措施。關鍵詞:多媒體;外語教學;過渡語僵化
一、引 言
伴隨著世紀之交高校擴招浪潮的開始,多媒體技術迅速被運用到高校教學中。國家 教育 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堯學指出:“大學本科公共 英語 教學改革……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最有可能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改進傳統教學模式、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此后,在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研討會上他又說:“以先進的 計算 機技術加上課堂教學來推進英語教學改革是我們的手段。”因此可以說,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從最開始就被賦予了更新教學手段、變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推動教學改革的神圣使命。筆者所在的吉首大學也加入了教學改革的隊伍。然而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之后,外語教師和學生們都發現,傳統教學手段、傳統教學模式背景下發生的過渡語僵化現象依然普遍存在,使大家對這次改革產生了一定的疑問。本文將對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過程中的過渡語僵化現象進行討論分析,找出發生原因,解除大家的疑慮,并提出相應改進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
(一)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多媒體技術能夠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引入外語教學,從而創造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新的教學模式,必然是以某種先進的理論為基礎的。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是繼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之后出現的教育心 理學 理論,最早由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該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同化、索引和建構當前所學的新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此,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能再做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應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案。相應地,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灌輸者,而應起主導作用,作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應緊緊圍繞建構主義學習環境進行。那么,什么樣的學習環境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呢?黃若妤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多媒體技術具有視頻、音頻、互動、實時等多種感知的優勢,特別適合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
(二)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如一縷春風為傳統的外語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那么它的優勢到底是什么呢?總的來說,它最核心的優勢可以概括為三個詞:量大、質優、高效。
所謂“量大”,是指在進行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時,由于采用了多媒體電教手段、多媒體教學光盤和PowerPoint課件等多媒體技術,能夠提供高密度的信息,同時節省了以往教師板書、擦黑板的時間,因而在固定的時間內傳遞出的信息量比以往大得多。
所謂“質優”,是指多媒體技術在輔助外語教學時能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教學資料,代替抽象的語言描述,并能最大程度地設計具體事物的仿真環境,創造出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語言環境,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 發展 學生的語言理解運用能力。
所謂“高效”,是指通過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即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譯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著名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經做過兩個著名的實驗。其中一個關于人類獲取信息來源的實驗表明,人們94%的信息來自聽覺和視覺,多途徑、多感官刺激對于信息及知識獲取十分重要。另一個關于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所說內容的70%。該實驗告訴我們,如果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交流表達出來,其知識保持的效果就會得到大大加強。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進行以視聽、交流為主的形象、立體、交互式教學,使學習者更加有效地成為信息的加工者和知識意義的建構者。
三、過渡語及其僵化
(一)過渡語
過渡語(Inter—language IL)(也有學者譯為中介語、媒介語)一詞是由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來的,是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它指語言學習者所創造的與母語和目的語都不相同的個人獨特的語言,或者說是尚未學到家的目的語,它不斷離開母語向目的語漸進。Selinker(1972)認為,稱其為過渡語是為了強調語言學習者在結構上處于其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中間狀態。
與Selinker同時期及之后,有不少學者參與到對過渡語的研究。其中Adjemian論述了過渡語的性質,認為它具有系統性、可滲透性、僵化現象和反復性這四大特征。聯合則指出過渡語還具有母語依賴性、目的語不可接近性和過渡性。
(二)過渡語僵化
過渡語僵化,也稱過渡語化石化,也是由Selinker(1972)最先提出的。他說:“當使用非本族語者(即便能流利使用)長期不變地處于非目的語語言結構的高原現象成為僵化現象。”他認為,約占95%的外語學習者由于種種原因不能最終到達目的語的水平,即絕大多數二語學習者的過渡語會處于停滯不前的徘徊狀態。
隨后,Selinker還對這一定義進行過增補,并于1996年將這一現象重新定義為:“語言的僵化現象是指外語學習者的過渡語中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系統知識趨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不起作用。……僵化結構一般以潛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經清除了以后,還是會在過渡語的使用中出現。”
Jack C.Rechards等將該概念進一步解釋為“(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這樣一個過程,有時出現不正確的語言特征永久性地成為一個人說或寫一種語言的方式。發音、詞匯用法和語法的各個方面在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會成為固化或僵化”。
三十年來,中外學者都對過渡語僵化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有如下幾種重要學說。一是Selinker的“心理論”,二是以Lenneberg和Lamendella為代表的“生物論”,三是Schumann提出的“文化遷移模式”,四是Krash.en的“認知模式”,最后一種是以Ellis、Vigil和Oiler為代表的“相互作用論”(亦稱為“反饋模式”)。研究者們從不同角度,運用各種語言學知識,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四、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導致過渡語僵化的原因
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以先進理論為指導,并具有很多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
【談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與過渡語僵化】相關文章:
心理學原理對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的啟示03-19
淺析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03-21
探析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03-18
談多媒體網絡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03-18
淺析多媒體輔助翻譯教學03-19
探索多媒體輔助翻譯教學03-18
談高校音樂欣賞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點03-20
談多媒體課件的制作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