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高職外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摘要:本文總結了我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硬件建設(包括實驗室優化重組、設備及其維護和人文環境)和軟件建設(包括中心管理、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研究及成果、教材建設等)改革的內容和效果,并提出今后改革的方向。關鍵詞:基礎醫學 實驗教學 教學改革
為適應新世紀教學改革的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強化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研訓練已經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以原實驗管理中心為基礎,軟件建設、硬件建設兩手抓,取得顯著效果。
1 加強系列實驗技術平臺為主的硬件建設
學校自1998年開始進行實驗教學改革,成立了實驗教學管理中心,隸屬基礎醫學院。一方面,通過將藥理學、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實驗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了一門新的《機能實驗學》課程體系,所屬實驗室合并為共用的機能學實驗室,并于1999年完成了對機能實驗教學的獨立運轉,實現了人、財、物完全獨立。2002年,學校下撥150萬元用于機能學實驗室的更新改造;另一方面,將病理學、組織胚胎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等涉及顯微鏡使用的專科實驗室實行專管公用,形成了形態學實驗室。2003年,學校下撥200萬元用于形態學實驗室的更新改造,新建4間第I代顯微數碼互動形態學實驗室;2006年又建成4間第II代數碼互動形態學實驗室。近2年,又對基礎醫學院所屬實驗室進行優化重組,以解剖學(包括系統解剖、局部解剖和斷層解剖等)、形態學、機能學以及細胞培養與免疫學等四大技術平臺為主體,建成系列的研究型綜合實驗室,每間教室都實現了網絡化多媒體電子教學功能。新裝修的機能實驗室面積510多平方米,新改建形態學實驗室共870多平方米,并達到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要求。
實驗室建設當然應有相應的儀器設備配備。幾年來,我們投入2000萬元配備了1511件較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包括PC-LAB生理信號記錄系統、圖像、實物投影系統和顯微直播系統、多通道圖像實時傳輸和分析系統、萊卡顯微鏡、752分光光度計、離子分析儀、血氣分析儀、血液粘度測定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微循環觀察顯微鏡、細胞培養箱、超凈工作臺等(見表1)。從2004年開始,學校每年下撥50萬元到實驗教學管理中心,用于教學儀器設備更新,20萬元用于教學實驗常規耗材與試劑的購置。使用率較高的教學電腦配件、換能器和手術器材等的更新率在10~20%左右。
我們還重視人文環境與設施的建設。所有實驗教室達到安全、舒適、清潔、衛生,通風、照明良好;實驗室房間高度不低于2.5 米;實驗室生均占有實際使用面積至少達到2.5平方米的標準。
2 加強以實驗技術平臺為基礎的軟件建設
這方面的建設主要包括中心管理、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研究等。
2.1 管理體制
實驗教學管理中心為校級實驗中心,隸屬基礎醫學院,實施校、院兩級管理,全面負責本科學生醫學基礎課實驗教學工作。學校教務處、教保處負責中心的建設,提供其正常運轉、維修及更新改造經費。基礎醫學院負責協調本中心的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實驗設備與場地使用和科室發展等具體情況。實驗管理中心負責基礎醫學教學實驗室的集中管理和建設規劃(下頁表1)。
實驗管理中心下設主任1名,負責全面工作;副主任1名,負責教學工作;教學組長4名,分別負責所屬4大綜合性實驗室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工程師1名,負責儀器、設備的日常維護與正常運行。各負責人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按章實施。比如,本中心購置的教學儀器設備,必須經專家論證、公開招標;購置后,由教保處進行統一驗收、編號、建帳、制卡、錄入工作。貴重儀器設備設定專門人員負責操作和管理,上機操作必須做好登記等等。
在實驗室的管理上,我們探索了新的教學運轉機制。對于合并重組后的機能學和形態學實驗室,堅持優化組合、資源共享,高效運轉的原則,達到教學需要的最大滿足、實驗室設施最低損耗、實驗室資源最大利用、管理力量的最小投入。我們對實驗室的管理和運轉機制作了大量的探索工作,確定把“專管共用”和“集約化建設”作為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的基本目標。“專管”,即要求實驗室歸屬于實驗教學管理中心統管;“共用”即相關的學科按教學需求有計劃使用。“集約化建設”則指實驗教學管理中心統一組織和協調實驗室的建設和實驗儀器設備的統一購置、維護、升級等事項。同時建立和完善實驗室的教學和管理制度,加強檢查監督和落實。各相關學科教研室,主要按計劃在實驗教學管理中心的調度下,組織實驗教學的實施和質量保證。
2.2課程體系建設
2.2.1機能實驗學課程體系結構
由于我們在實驗教學目標上,實行“三個強調”,即強調打牢實驗基礎的知識教育,強調動手能力的綜合教育,強調科研素質培養的創新思維教育。因此,在課程內容體系上我們主要進行以下兩方面的設置:
一是比較系統地增加了實驗基本知識、實驗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三基”教育。系統地介紹了實驗動物特點與選擇、實驗儀器原理與操作、實驗試劑種類與配制方法、實驗基本操作技術、實驗設計原理、實驗數據分析等基本實驗知識。
二是課程內容和知識點上呈現立體交叉、逐步遞進原則。 即先安排一些知識點比較單一的生理、藥理等學科經典性基礎性實驗內容,使學生對專科相關實驗知識和方法有初步的認識;然后再向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實驗技術涉及面較廣的綜合性實驗遞進。綜合性實驗中既有正常生理功能測定,又有異常病理生理變化觀察;既有器官功能的分析,又有藥物干預機理的探討;既包括典型的機能學知識,又增加了部分形態與生化代謝方面的實驗內容,使同學們對實驗研究有一個比較全面和立體的概念; 最后再遞進到模擬科研過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探索性實驗。
2.2.2形態學實驗課程體系結構
形態學實驗課程體系遵照以下原則:
一是按照實驗技術、發育特點、結構特征歸類進行梯次訓練,從胚胎組織結構到成年組織梯進, 從整體組織結構到單細胞亞微結構梯進,從正常組織形態結構到異常組織病理形態結構的梯進。
二是注意形態學教學的系統性、完整性,從總體上宏觀設計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把實驗技術要求相近或相同的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和病理學的實驗內容,采取精簡、融合、重組等方式進行優化,使知識結構更系統、緊湊、條理性更強。
首先對實驗總學時壓縮到90個學時。種類實驗項目的學時比例進行了調整,基本達到:基礎理論及技術占15%,基礎實驗占50%,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占35%。其次,實驗內容的優化組合,即在介紹基本知識和概念之后,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編排實驗教學內容,使之更加符合形態學教學本身的規律,符合人的邏輯思維規律,有利于學員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新《實驗教程》增加了像空氣栓塞、臨床病理讀片、病理討論等綜合性實驗項目。培養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把病變組織的形態變化與機能、代謝以及臨床表現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使學員系統地實踐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并為以后醫學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2.2.3教學內容、比例與組織方式
機能實驗學課程計劃學時為100學時,我們將教學內容分兩階
【談高職外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相關文章:
談課程改革下的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03-19
談內科護士應具備的素質03-01
談高職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03-18
淺談中學音樂教師應具備的素質03-08
試析高職外語教師的基本素質12-01
談現場簽證論業主代表應具備的素質03-19
談做好電視新聞編輯應具備的素質03-18
談外語學習的動機03-18
淺談合唱指揮應具備的素質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