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中藥的毒副作用談中醫中藥的關系
中國傳統醫學自古以來就是醫藥不分家,中醫藥講究即醫即藥,以醫帶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從中藥的毒副作用談中醫中藥的關系,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
大凡藥物都有一定的偏性,古人亦稱“毒性”。中藥由原來大眾認為是“天然無毒的”,至現在其毒副作用被頻頻曝光,引發了人們對中藥安全的疑慮,輿論也有借此封殺中藥的勢頭。其實中醫能通過辨證論治而“補偏救弊”;藥劑師通過對含有毒性成分的藥物不同的加工、炮制,不僅能幫助醫師提高療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藥物的毒副作用,基本上保證了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即若要減少中藥的毒副作用,中醫中藥兩者的配合非常必要。
關鍵詞:中藥;毒副作用;中醫;中藥;關系。
一、中醫界一直正視中藥的毒副作用
中醫從未否認中藥有毒副作用,自古以來就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早在2000年前《神農本草經》里就談到藥物分三品:上品藥物有滋補、延年益壽作用;中品藥物不補不瀉,藥性平和;下品則多數中藥大都有毒副作用。中醫藥教材中都為學生明確標明中藥的禁忌,譬如漏蘆,氣虛、瘡瘍、孕婦忌服。也就是說,中醫界從未自稱中藥無毒副作用。2000多年前中醫就有“人參也能殺人”、“大黃也能救人”的說法。藥能治病也能致病,用得好、用得巧可去沉疴;濫用則傷人正氣,甚則致命。
二、中藥緣何成了不良反應的“禍首”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新加坡提出黃連有毒副作用,人們開始重視中藥的毒副作用;之后,牛黃清心丸在韓國也出現不良反應;現在中藥不良反應頻頻被曝光,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龍膽瀉肝丸可能導致腎損害,市面上暢銷的“排毒養顏膠囊”因含有大黃被懷疑長期服用造成繼發性便秘。為什么在近年發現中藥的毒副作用更多?
1. 國外“廢醫存藥”使中藥脫離了中醫
西方文化思維模式成長起來的外國人,認為中醫理論太過抽象,而中藥則療效確切;因此使用中藥通常不考慮中醫的辨證論治,而是按著西醫西藥的診斷、治療思維模式來使用中藥。更有甚者將中藥作西藥用,遇到高血壓就用鉤藤、草決明;見到細菌性感染,則施以黃芩、黃連。但若是虛陽上越型高血壓,或是虛寒性細菌感染者,用了這些藥不但無效,且易致毒副作用。
日本順天堂曾經是生產小柴胡湯為主要產品的世界上最大的漢方醫藥企業,但由于日本對中醫藥的政策是“廢醫存藥”,不懂得中醫辯證論治的理論,只將小柴胡湯應用于某幾種疾病,結果藥物的臨床效果大打折扣,最終出現致人死亡的現象。一個國際性的大企業就這樣破產了。
由此可見,如果僅是藥物出口到國外,而中醫沒有走出國門,中藥脫離中醫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就是一堆“草”。
2. 中醫中藥的主要人為因素
2.1中醫師方面
2.1.1劑量過大:自古有“中醫不傳之謎在于劑量”,用之不當或用藥過量就可能造成嚴重毒副作用。但近年來有些現代中醫為求速效、顯效,對這些藥物性能未標明有毒的“無毒中藥”用量遠遠超過了歷代醫家,甚至置《藥典》規定于不顧,擅自加大中藥的用量,帶來了很多不良反應。如細辛常用量為3~6g,過量應用可導致呼吸減慢,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致死。
2.1.2藥證不符:中醫治病精于辨證,辨證是論治的基礎,若醫師辨證失誤或根本就不分寒熱、虛實,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勢必導致藥不對證,寒熱錯投,攻補倒施,不但達不到治療效果,且延誤最佳治療時間,甚至造成毒副作用,是使用中藥的大忌。如:人參只適用于氣虛證候,若用于陰虛有熱者,將出現頭暈心悸、咽痛鼻衄、口舌生瘡、便干納差等所謂“人參濫用綜合征”。
2.1.3配伍不當:若醫者不注意按“君、臣、佐、使”原則配伍組方,或用藥時不注意藥物相互關系,或因疏忽而將不宜配伍的藥物合用,勢必造成藥效降低,甚至產生毒性。如半夏甘遂湯中甘草與甘遂同用時,當甘草的用量大于甘遂用量時,則有相反作用,且隨著甘草用量越大則毒性越強。此外,若中西藥配伍不當,也會引起毒副作用。如山楂、五味子、烏梅等與磺胺藥同時使用會引起血尿。
2.2中藥師方面
2.2.1加工炮制不當:加工炮制中藥是中醫的精髓之一,炮制不當很容易導致毒副作用,對中醫的臨床療效也有較大的影響。例如:柏子仁用于寧心安神時要通過去油制霜,否則會產生滑腸致瀉作用;何首烏生品滑瀉而傷及脾胃。有毒中藥如生南星,不經炮制則一般只能外用;其它如馬錢子、川烏、巴豆等有大毒的中藥需嚴格炮制,否則易發生嚴重毒副作用。
2.2.2調配不當:調配人員粗心大意,毒性藥物管理不嚴,如誤將朱砂當褚石使用;或將毒性中藥劑量看錯,配方時不認真核對處方,會產生人為的不良反應。還有些藥劑人員不太注意炮制對臨床的重要性,在調配醫者處方炒苡米、炒白芍、酒大黃等時,因臨時藥房無貨,而擅自以生苡米、生白芍、生大黃等代用,亦會產生毒副作用。
2.2.3藥品質量偽劣:藥物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臨床療效,但少數調劑人員素質差、責任心不強,或技術差、不能嚴格把關,讓大肆摻假混偽的藥材用于臨床,自然會產生各種毒副作用。如炮山甲中吸入明礬(明礬的主要成份為硫酸鉀,內服量0.6~ 1.5g,若過量則會引起嘔吐等不良反應)后再行干燥的惡劣行徑,人為地增加了中藥的毒副作用。
三、中醫中藥相輔相成是良策
中國傳統醫學自古以來就是醫藥不分家,中醫藥講究即醫即藥,以醫帶藥。《周禮》曰:“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即對醫藥之間的關系作了言簡意賅的概括。它的意思是說醫師要能在識別藥害的基礎上,化害為利、化毒為藥,從而實現醫療目的。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中醫藥學是一門醫理與方藥相輔相成的整體科學。醫為本,藥為使,醫之不存,藥將焉附?一方面,中藥的使用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另一方面,中醫的臨床則依靠中藥的加工炮制為其服務。
1. 中醫師辨證用藥,不以中藥替中醫
1.1正確地辨證論治
中醫認為,“醫藥為用,性命所系”;因此,中藥只能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辨證使用,全面了解其功效主治、用法、禁忌癥等,按照配伍原則立方選藥。若以中藥代替中醫,則讓中醫藥丟了魂。
1.2掌握配伍禁忌
中藥配伍在于增強療效和降低毒副作用。其配伍禁忌有傳統的“十八反”、“十九畏”,199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明確規定不宜同用的藥物有33種[1];因而臨床醫師應謹記避免合用,否則會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壞藥效。如人參、丹參等藥與黎蘆同用,就會產生毒副作用。但更要重視不屬于“十八反”、“十九畏”的中西藥合用的配伍禁忌。
1.3嚴控藥物用量
劑量準確是藥物安全有效的可靠保證。鑒于中藥治療量與中毒量十分接近,醫師要按藥典規定劑量選方用藥,不能隨意更改。在臨床運用中不斷總結經驗,使中藥劑量既有固定嚴格性,又不拘泥失去其靈活性。因中藥引起的毒副反應,很多是因劑量過大所致,即便是無毒藥,如果過量服用,同樣可出現副作用。如《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的甘草,現有資料報道,若長期大量服用,就可出現脘腹痞滿或水腫等毒副反應。此外,臨床上根據“以毒攻毒”的原則,常用馬錢子、輕粉等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來治療關節炎、梅毒等頑固性疾病,但一定要嚴格控制藥物劑量。
1.4藥物的制劑服法
某些有毒藥物,需要久煎以減低其毒性。如烏頭、附子中含烏頭堿成份,對心臟有毒性作用;經過久煎,使烏頭堿破壞,降低了毒性,而且還可以增強其強心作用。
中藥湯劑的服用方法也有講究,亦屬辨證用藥的重要環節之一。如遇真熱假寒或真寒假熱證需用反佐法,即寒藥熱服或熱藥寒服;若服法錯誤,則往往加重病情。
2. 中藥師規范炮制,熟諳辨證論治
2.1熟諳辨證論治
中藥師要切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承擔起辨證論治的職責和義務,對中醫師所開的處方進行審核,向患者提供用藥指導和服務,以保證用藥安全、合理、有效。如寒濕腰痛的患者來店購藥,如藥劑師不懂辨證,就有可能讓病人購服六味地黃丸、壯腰健腎丸等,這些中成藥不但治不好腰痛,反而會加重病情。若能較好地辨證,就能祛弊得利,抵制毒副作用。
2.2規范加工炮制
中藥師應嚴格遵照藥典的要求,按照醫療、調配、制劑的不同要求,科學地依法炮制各種有毒中藥,使藥物“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才會增強療效,降低其毒副作用。絕不可因為怕麻煩而減少任何一道炮制工序;只能外用的中藥,絕不可內服,以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此外,藥劑人員對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劑量的處方,首先應當拒絕調配;必要時,須經處方醫師更正或者重新簽字后,方可調配。
2.3加強質量監管
中藥質量好壞是關系到臨床療效和國際化的問題,質量是中藥的生命。要加強中藥種植、采收、加工、產地、流通和使用的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從源頭上治理不合格的中藥。在中藥質量檢驗合格后,才能入藥。
3.勿喪失中醫中藥發展的土壤――東方文化背景
中藥近百年來衰弱的過程,主要原因是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中醫已喪失了其發展的土壤――東方文化背景。現在完全以西方文化思維模式成長起來的人,無法理解和接受中醫。他們非要用細化中藥效果的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來套中醫理論,無疑是削足適履,是對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的拋棄,將使得按照中醫理論辨證使用的“中藥”會變成當今西方的“植物藥”。
中醫和中藥是老祖宗通過上千年實踐給我們后輩留下的寶庫,世界衛生組織評論“中醫藥是世界傳統醫藥的榜樣”。中醫藥怎樣正確認識和科學處理中藥的毒副作用?如何從根本上扭轉輿論要“廢除中醫”、“封殺中藥”的中醫中藥窘境而走向世界?中醫藥工作者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只有中醫中藥人員同舟共濟,相輔相成,既不能因噎廢食,搞全盤西醫化;更不能脫離中醫的辨證而使用中藥,才能有效地減少中藥的毒副作用,促進中醫的發展和中藥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5.
擴展資料:
“服用人參適量對身體各生理器官有益,如服用超量,對人的神經有興奮的作用,或出現口鼻出血、煩躁不安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對人體可導致不良的后果。”
中藥的毒性與用藥量是否適當有關
中藥數是屬于多成分的天然藥物,過去曾有“中藥,就等于一個小復方”的說法。可以想象,用藥量不當可以導致藥物毒副作用的產生。現有資料報道:
如關木通用量成人為3~10g,若一次用量超過60g,即可引起中毒,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又如苦杏仁是有小毒的藥物,其主要成分是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的作用下分解出氫氰酸。而氫氰酸為劇毒物質,極微量應用,能輕度抑制呼吸中樞,而顯示止咳平喘的治療作用;稍大量應用,即對人體產生毒害作用。一般生苦杏仁用量在10~20g之間,即為無毒,而超過20g,即為有毒。如近期有資料報道:有一歲女嬰,因一次口服生苦杏仁末20粒(約10g)而中毒致死,原因是過量服用所致。
有關藥品的特殊性,藥品管理法中早有明確規定。特別要強調指出的是,具有毒性的藥品,使用得當,管理得法,有利于人民健康,可以達到防病治病、救死扶傷的目的。反之,則有害于人民身體健康,甚至產生藥源性疾病等嚴重的后果。所以藥為特殊商品,應對癥用藥,千萬不能盲目地亂服用藥物。
中藥的毒性與產地和采集時間有關
中藥的特點是歷史悠久,來源廣泛,品種繁多,屬性復雜,既有野生,又有人工種養。中藥傳統上講究“地道藥材”,如白芍講究杭白芍,澤瀉講究福建產的澤瀉,大黃講究西寧產的大黃等。對于中藥的采集時間,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及全草等用藥部位,根據其生長成熟期,都要嚴格按季節采集,以確保藥效成分。俗話說:
“當季是藥,過季是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
這都是對中藥采收的經驗之談。說明只有做到適時采集,才能達到藥物優質有效。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藥品種比較混亂,有的藥物一個品種多個品名,還有的是同名異物等,由于品種復雜,產地又異,其含的藥效及毒性也有差別。如據有關資料報道:中藥貫眾品種約有36種,《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貫眾屬蕨類植物,品類繁多,商品一名多物。其功能清熱散瘀,解毒,殺蟲。據考證,除綿馬貫眾主含綿馬酸類物質有毒外,其他品種未發現有毒。又如五加皮,《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為較常用中藥,歷代本草所記載的五加皮為五加科五加屬植物的根皮。過去京津習用的五加皮為蘿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主產于河北等地,其功能祛風濕、強筋骨。據資料報道: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屬五加科,不含強心苷而無毒;北五加皮(又名香加皮)屬蘿摩科,含強心苷而有毒。
即使是源于同一種的中藥,因用藥部位的不同,其成分的含量及所含毒性也有差異。如蒼耳全株有毒,但果實蒼耳子比全草毒性大,嫩葉比老葉毒性大等。故植物類中藥的采集時間可直接影響藥物的效能與毒性。傳統的經驗是:對植物中藥的地下部位根及根莖類藥材,一般是在秋后至春初的時間采集,此期藥物的有效成分及毒性含量較高;對莖枝葉全草類藥材,一般應在植物生長旺盛時及花朵末開時采集為宜,因這時藥效成分貫滿全株,質量最佳。
中藥的毒性與環境污染有關
據1994年《中藥資源志》收載的藥物種類,現我國共有中藥資源種類12807種,其中植物類藥為11146種,動物類藥為1581種,礦物類藥為80種。中藥的資源種類主要是來源于植物藥。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由于較為普遍地使用大量含有有機氯、有機磷等有毒物質的農藥及含有鉛、鉻、砷等有害金屬的工業廢料、廢水、廢氣等,對土壤、空氣等自然環境的污染愈加嚴重。這些污染源必然會對中藥植物造成影響,有的可能較長期殘留在被污染的環境和植物內。如屬有機氯類除蟲劑的六六六、DDT等,在土壤中降解消失的時間較長,據研究前者需3~10年,后者需4~30年。如在這種環境中,對植物中藥必然會造成污染。
據報道:xx市對全國各地300多種中藥材檢測發現,全部樣品均殘留農藥六六六,除吉林的龍膽草、福建的陽春砂外,其余都有DDT殘留。又據xx市藥檢所曾對50種70多批次藥材檢驗發現,砷污染較為突出,有些甚至含量較高。人服用了這樣的藥材,亦會導致蓄積性中毒,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等問題。
為使我國中藥進入國際市場,現我國政府已著手對中藥施行GAP、GMP、GSP管理,以達到中藥成分的穩定、安全、有效。
中藥質量標準的制定,應立足于中醫藥有效的科學理論,借鑒學習其他國家醫藥先進技術經驗,拿出我國的中藥質量標準。這個標準應是嚴謹的、高起點的,也是中藥在國際醫藥市場的標準。
【從中藥的毒副作用談中醫中藥的關系】相關文章:
探討影響中藥毒副作用的因素05-24
談音樂與繪畫的關系03-18
談效益與企業生存的關系03-19
也談音樂與舞蹈的關系03-06
談中藥抑制細胞凋亡的研究進展03-18
談郵電企業與市場營銷的關系03-20
談黨群關系建設的新思路03-20
談現代藝術設計與繪畫的關系03-18
談職工薪酬計提與發放的關系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