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俞穴—臟腑、器官和組織—體表投影”假說
【摘要】 通過對“俞”穴命名的源流反復推經求義,結合現代經絡俞穴的研究成果,深入地闡述了“俞”有應答、對應之意,“俞”穴的實質可能是人體的臟腑、器官和組織在所對應的距離該臟腑、器官和組織最近的局部體表的對應點。據此提出所有穴位的本質,可能是人體的臟腑、器官和組織在所對應的距離該臟腑、器官和組織最近的局部體表的“投影”點區這一假說。并對經絡腧穴的實質探討和研究的現況進行了深刻地反思。
【關鍵詞】 俞穴; 臟腑; 體表投影; 假說
中醫傳統經絡理論及回族醫學經絡理論中有關諸多經典腧穴中,獨以“俞”命名者有24個,占經穴總數(361個)的7%。對其命名源流、體表分布、功能主治的規律性及特點等條分縷析,探幽索奧,無不彰顯出古先賢以“俞”命名穴位之所由及其深層意蘊之所在,從而啟迪我們應對經絡腧穴的實質探討和研究的現況,進行深刻地反思,并對今后的相關研究方向應賦予理性地思辨。辨。“俞”,古義為“應允”“答應”之意。如《尚書尭典》有“帝曰:俞,予聞如何?”,又楊雄《校獵賦》有“上猶謙讓而未俞也”。由此可知,“俞”應釋為:應答、對應之意。以“俞”命名的穴位有:分布于背部足太陽經的有五臟俞(肺俞、脾俞、腎俞、心俞、肝俞),五臟俞中還有厥陰俞(心包俞);六腑俞(膽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其他如督俞、膈俞、關元俞、氣海俞、中膂俞和白環俞。分布于上肢前臂手太陽經的有臑俞、肩外俞和肩中俞。分布于背部督脈的腰俞。分布于腹部臍旁足少陰經的盲俞。分布于背部的奇穴胃管下俞。總計二十四俞穴。以上俞穴從分布而言,除腹部臍旁足少陰經的盲俞外,均為分布于肩背部的手足太陽經和奇穴。而且穴名所涉內容主要是人體的五臟六腑(如六臟俞、六腑俞、胃管下俞)、氣血(督俞、關元俞、氣海俞)、以及總司氣機升降的膈肌(膈俞)和上下肢活動的樞機(臑俞、肩外俞、肩中俞和中膂俞、白環俞)。不僅如此,五臟六腑俞穴在背部脊旁從上而下依次排列的次序,與體腔內臟腑位置的排列次序相吻合。古人為什么將五臟六腑俞穴集中依次排列于背部脊柱旁的體表上?而頭部、四肢等其他軀干部體表卻未涉五臟六腑俞穴?古人這種看似簡單卻又異乎尋常的俞穴排列次序及命名著實耐人尋味。首先,從現代解剖學角度看,脊神經是人體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支配五臟六腑的傳出傳入神經皆以脊椎旁為門戶,如明治針灸大學的研究結論認為有關植物神經功能的針灸研究大多與軀體-內臟反射有關[1]。作為針灸醫學診斷和療效的思考方法之一,內臟-軀體反射是診斷的基礎,軀體植物神經反射是療效的基礎,針灸治療是利用后者以期達到對證治療的效果[2]。從有關報道來看,針灸通過調節植物神經的中樞部位來發揮作用。如淺見鐵男報道井穴刺絡(即針刺井穴)對植物神經的異常緊張起抑制作用,作用部位在丘腦下部的植物神經中樞與脊髓側角的交感神經中樞[3]。ChenA報道序列電針促使具有抗抑郁和鎮痛作用的大腦5-羥色胺釋放,然后作用于植物神經中樞[4]。HoffmannB認為針刺引起的皮膚表面溫度反應是植物性神經中樞的多個調節區共同參與的結果[5]。大澤秀雄亦指出軀體感覺誘發的交感神經腎支活動的反射性反應的大部分是脊髓以上的反射[6]。故先賢將五臟六腑俞穴集中依次排列于背部脊柱旁的體表,呈現內外相互對應之舉,亦正合“俞”有“對應”“應答”之意。他如主司氣血的督俞、關元俞、氣海俞在背部脊柱旁的排列次序,同樣與人體內臟的植物神經出入門戶有關。而對于總司人體大關節樞機活動的腰俞(主腰部運動)、中膂俞、白環俞(主下肢運動)及臑俞、肩外俞、肩中俞(主上肢運動),在解剖上的特點除該局部是傳出入運動神經的主要通道外,還與局部的特殊關節結構有關。
其次,從經絡俞穴功能分析,五臟六腑俞穴主要調整各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督俞、關元俞、氣海俞則主要調整人體陰陽氣血的虛實,腰俞、臑俞、肩外俞、肩中俞、及中膂俞、白環俞則主要調整腰部和上下肢大關節的運動功能的障礙。如毛永軍等認為,經絡系統的實質是體表上富含植物神經末梢的組織帶,穴區則有著更為豐富的神經末梢,經絡現象的本質就是植物神經的反射能力,是植物神經系統活動的宏觀表現[7]。由此則不難看出,所謂以“俞”命名的穴位,在人體體表的定位特點是直接對應于所屬臟腑、關節所在的體表對應部位,也可視為人體臟腑及關節在局部對應體表的“投影”點區,故以“俞”命名此類穴位,恰如其分,貼切之極。顯然與其他所有穴位的名稱有著根本的區別。
對于人體非以“俞”命名的其他所有穴位,盡管其命名多種多樣,然從其主治功效的特點來看,則不難發現其存在著這樣一個規律:即所有穴位都能夠主治該穴位所在體表位置相對應的局部的功能障礙。如手足三陰三陽在四肢、頭面、胸腹的穴位均能夠主治穴位所在部位相對應的局部臟腑、器官、組織的功能障礙。又如羅超應等[8]經統計分析發現,《內經》中描述的針灸治病的選穴經驗,有的一條經(如膀胱經)上的穴位能治療多個臟腑之病癥;有的本經穴位治療本經所屬臟腑之功能;多數臟腑的病證不選它所屬經上的穴位進行治療。現在常用的針灸學書籍中所記載的十二經穴位,分別對其所屬臟腑之病證有治療作用的僅占31.71%~38.83%,而多數穴位對該經所屬臟腑之病癥無治療作用。將穴位主治性能和神經節段范圍病證之關系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無論是《內經》還是現代針灸學書籍,其每個穴位均有治療它所在神經節段范圍之內病證的功能。因此提出“針灸治病取穴規律主要是按神經節段性支配規律,而不是現在所謂的“循經取穴”原則。
誠如章琪[9]指出的那樣:以往學者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對經絡作了大量實驗研究。陸續發現聲、光、熱、電、磁和同位素擴散沿十四經脈傳導有特異性,證實經絡是客觀存在的。其循行線路與古人記述相符,而且經絡既非神經、淋巴或血管,也不能用此三者的功能加以解釋。那么經絡到底是什么?不少專家熱衷于尋找經絡的組織解剖學的結構。然而十分遺憾的是近半個世紀的研究,盡管動用了數十萬倍的電子顯微鏡和各種現代檢測手段,結果既沒有發現管道或其他形態的獨立組織結構,也沒有找到經絡運行的物質承擔者。實驗中觀測到的許多相關現象,如鈣離子富集于被針刺的穴位體液中、細胞間隙通訊具有沿經脈傳導的特性、針刺經脈會引發沿經脈微小脈搏波等等,都是經絡運動帶來的結果或影響,而不是經絡本身。最令人驚異的是薛崇成教授的“口裂試驗”:循經感傳經過口唇時,雙唇的張開并未妨礙傳感沿任脈繼續前行。類似的實驗證明,肌肉傷口的開裂也不能阻止經脈感傳。正如中國中醫研究院李志超教授所論:“對經絡物理研究來講,口裂試驗,恰恰提示經脈是實實在在的無形存在。它正如海洋中的暖流、漁汛、航線、天空中的候鳥遷徙線、季風帶、航空線一樣,是不會被局部的干擾而中斷的、更不可能用解剖學方法所觀察。” [9](《經絡——人體的無形信息通道》)由此推知,所有穴位的本質可能是人體的臟腑、器官和組織在所對應的距離該臟腑、器官和組織最近的局部體表的對應點。所以古人將“俞”、“腧”和“輸”通用,即三者均有“對應”“應答”之意。換言之,所有穴位的本質實際是人體臟腑、器官和組織在所對應的距離該臟腑、器官和組織最近的局部體表的應答點和對應點。據此,我們是否應該提出這樣的假說:即所有穴位均是人體臟腑、器官和組織在所對應的局部體表的“投影”點區。惟其如此,我們則不難理解孫思邈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對“阿是穴”的發現,即《千今方》云“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云阿是穴也”。臨床上此種無固定部位、僅以壓“痛”點為取穴標準的方法,實源于《內經》所謂“以痛為腧”的理論,后世在此基礎上所發現的系列新穴亦無不受啟于此。而這些無固定部位、并與經絡的生理功能沒有直接關系的諸多穴位實難單純地用中醫經絡理論去理解和規范,卻明明白白地符合著人體臟腑、器官和組織在對應的局部體表的“投影”這一假說。雖然論證這一假說還需要進行很多艱巨的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我們始終堅信:其無論論證過程的本身、抑或論證的結果都充滿著誘人的前景和挑戰的魅力。
回顧既往研究經絡、腧穴的歷史和現狀,成績斐然。尤其是近年來采用現代科技的諸多先進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對經絡和腧穴的實質進行了大量地研究,成就輝煌。然而我們也清醒地意識到研究的現狀:盡管付注了艱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經絡腧穴的實質仍未能揭示。我們一直企圖以找出經絡腧穴的特殊形質結構為出發點,以證明經絡腧穴的獨立存在為夢寐以求。倘若只一味地追求經絡腧穴形質結構的所謂實質研究,那么對于經外的“阿是穴”等奇穴是否應“另起爐灶”而分別對待?而無論是經穴,還是奇穴在臨床的功能實質則無疑都是調理氣血陰陽,改善臟腑、器官和組織的功能等,對此所有穴位功能實質的一致性是否還應存有歧義?所以,對現行有關經絡腧穴實質研究的思維模式和方法應進行深刻地理性地反思。試問:張穎清教授的“生物全息律”的特殊形質結構是什么?焦順發教授的“頭皮針”理論有關的大腦皮質在頭皮的投影對應點的特殊形質結構又是什么?那么,在對經絡的實質研究中,我們一直企求找到經絡的特殊形質結構,是否犯了一個不該犯的簡單錯誤:即于無有之處尋有什,空空相尋終是空。
綜上所述,中醫經絡及回族醫學經絡腧穴理論中所以有以“俞”命名的穴位,是因取其“俞”有“應答”和“對應”之意。進而昭示出穴位的本質可能是人體的臟腑、器官和組織在所對應的距離該臟腑、器官和組織最近的局部體表的對應點。并據此提出所有穴位的本質,可能是人體的臟腑、器官和組織在所對應的距離該臟腑、器官和組織最近的局部體表的“投影”點區這一假說。筆者以為,對現行經絡腧穴實質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應該進行反思,并給予深刻的理性思辨為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陳丁生.明治針灸大學針灸研究概況[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7,19(4):62.
[2] 唐有為,陳淑紅.便秘的針灸治療及其機理研究[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7,19(4):29.
[3] 淺見鐵男,鐘析譯.三焦經、膽經與植物神經的相關:基于井穴刺絡學的觀點[J].日良自律,1992,37(11):8.
[4] ChenA.董江濤.序列電針治療緊張相關性軀體及心理疾病[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3,15(6):13.
[5] HoffmannB高惠合譯.針刺引起的皮膚表面溫度反應[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3,15(3):40.
[6] 大澤秀雄.軀體感覺刺激對交感神經腎支活動的反射性影響(第三報)[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2,14(5):58.
[7] 毛永軍.植物性神經反射接力-經絡的實質[J].內蒙古中醫藥,1994 ,1:37.
[8] 羅超應.經絡研究中的幾大學說[J].中獸醫學雜志,1996,4:35.
[9] 章 琪. 經絡學說起源新探[J].陜西中醫,2003,10:915.
【論“俞穴—臟腑、器官和組織—體表投影”假說】相關文章:
論投影媒體在地理教學中的功能12-03
論組織管理與組織中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12-10
論獨立審計組織形式03-24
論投影尋蹤法在生態城市評價中的應用03-07
論部門起源及企業組織形態演化03-18
論連鎖經營中介組織的發展03-23
論有效溝通對組織發展的影響03-22
論市場的上層組織及其功能03-24
論真理和錯誤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