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建構醫學院醫德教育新模式的思考
摘要: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存在著急需整合各種教育要素的構成方式,規范教育行為,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為此,文章結合對傳統模式弊端的解析,從醫德教育的內容、途徑、方法、評價和育人理念等五個方面,對高等醫學院校醫德教育新模式的建構提出了可行性辦法,即遵循人性原則,注重人文養成。
關鍵詞:醫德教育 教育模式 教育質量
目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的現狀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即“課程設置散亂無序、教師結構缺乏權威、教學方法刻板陳舊、學生態度可有可無”。面對這一現狀,醫德教育作為對醫學生進行的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急需整合各種教育要素的構成方式,規范教育行為,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為此,本文結合對傳統模式弊端的解析,就高等醫學院校醫德教育新模式的建構作了如下幾點探討。
1醫德教育內容:從“偉大”走向“平凡”
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沿襲了傳統的“精英”教育的做法,在學校的職業德育中表現為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視倫理道德教育,重視德性修養而忽視基礎文明化育。而實際上,倫理道德教育和基礎文明化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礎。倫理道德教育和基礎文明化育是從“做人”伊始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建立在“成人”基礎上的。為此,以“如何做一名懸壺濟世、醫德高尚的醫務工作者”為核心的醫學院的醫德教育應從“如何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開始。
醫學院的醫德教育可以以“生命至高無上的生命觀教育,重義輕利的義利觀教育,良好的禮儀教育和操作嚴謹、鍥而不舍的敬業精神教育”為主要內容。同時,學校的醫德教育要優化內容的序列,注意德育目標的漸進性。這就要求: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可按“先成人,后成圣”的原貝Ⅱ進行安排,如:可對新生進行以中國哲學(特別要重視儒家思想對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借鑒意義,使學生學會用儒家仁愛之心、行醫家精誠之術去審視、認識、踐行醫療活動,培養醫德情感,增強醫德修養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培育。先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然后再對其進行以醫學倫理學為代表的職業倫理教育,以培養學生學會做一個好醫生。
其次,在醫學倫理學的教材問題上,鼓勵結合教學醫院的典型代表自編生動教材,以具體醫學倫理案例的解決為教學單元,制定教學大綱,明確制定醫德教育目標,規定醫德教育內容和范疇,以期使其教學更具可操作性、更能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臨床,提高學校醫德教育的時效性,更好地完成醫德教育從低層次標向高層次的過渡。
2醫德教育途徑:從“封閉”走向“開放”
目前的醫德教育實踐是以說服教育為核心的,其最大的特點是控制性和封閉性。這種教育模式企圖通過封閉學校課堂的辦法,堵塞不良信息,規約學生的視野,控制學生的行為,對學生進行“理想化”教育,以培養其健全完善的人格。殊不知,這樣做忽視了人是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這一基本事實。要知道,在當今開放的信息時代,控制和封閉不僅難以實現,而且反而會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在封閉的課堂里,教師向學生傳播的是理想化的教育要求和處理過的信息,而這些與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所接觸到的許多醫療衛生的社會現實有較大的反差,導致學生對學校提出的醫德教育內容的信任度下降,從而造成德育的短效或不明顯、不穩定。另外,醫德教育僅靠學校教育單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家庭和社會的相互協作以及學生的自我修養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不能封閉性地圍繞某種“正確”的規范或“理想”的價值觀而運作,而應該開放性地圍繞現實生活實踐和理想的道德生活來構建醫學生的醫德生活主體。因此,圍繞醫德教育的培養目標應增加“四早”學習內容:即早期接觸服務對象、早期熟悉工作環境、早期參與科研項目、早期深人專業領域。可以在第一學年安排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學生可在社區醫院早期近距離接觸服務對象、早期熟悉工作環境以培養醫德情感),設置病醫生關系課程,并貫穿整個本科教育階段。這樣做可使一年級學生接觸病人,學習醫學社會問題。當然,開放式的醫德教育離不開臨床帶教教師和任課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以增強學生在認識工作環境過程中,面對醫德困境時,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的能力。
3醫德教育方法:從“他律”走向“自律”
醫學院醫德教育的傳統模式是一種他律型的德育模式,以德育目標的客體性、德育方式的強制性和德育過程的灌輸性為表現形式。醫學生普遍接受著單一化的教育要求,接受著純醫德知識的灌輸,缺少醫德情感的體驗和醫德意志的鍛煉,更談不上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自我教育等能力的培養。因此,這種教學模式造成某些醫學生知行脫節、缺乏醫德行為的自覺性。要知道,“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種知識體系,而是要形成一種道德的信念以及與此相應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即讓學生過一種好的健康的生活”。而這種忽視自我教育、自我修養、重外律輕內省的學校醫德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缺少現實的生活意義。醫德教育必須遵循人性原則,激發醫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使其達到真善美的統一,達到人性的最高境界,即從“他律”走向“自律”。
為此,醫學院的醫德教育模式要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實現醫德教育目標由客體性向主體性的轉變。醫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現有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醫學生報考醫學院的動機是看到從醫社會地位高、收入可觀而穩定、實惠多等優越性,學醫的倫理思想準備不足,不了解從醫的艱辛、勞苦,沒有為病人甘于奉獻或犧牲個人利益的思想準備。針對這一現實,醫德教育應從教育方法上有所創新,不要把學生視為醫德規范的被動接受者,將德育目標定位在醫學生能夠在醫療實踐中服從《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和醫療單位崗位規則等這些客體性目標上;而應一定要通過多種渠道,充分發揮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使醫德教育目標最終落實到學生的自我判斷、自我選擇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的發展上來。
其次,要實現專業教育和醫德教育有機結合,使德育方式由強制性向民主性的轉變。純理論的醫德教育本身易流于形式,甚至乏味、枯燥,而專業教育和醫德教育有機結合,容易使醫德教育“入耳、人心、人腦”。所以,要特別重視醫德教育在醫學教學中的滲透。例如:在講解高血壓腦出血時,指出病人的高顱壓癥狀(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意識障礙、瞳孔變化會隨著病情的進展而迅速改變時,應適時教育學生要像對待親人一樣,不辭辛苦,嚴密地觀察病情變化,以便及時發現病情惡化,能在最短時間內采取手術以搶救病人生命和殘存功能,爭取最好的愈后;當講解影響組織再生修復的局部因素時,可舉出臨床上由于手術中操作不慎把紗布、器械留在體內,導致手術切口長期不愈合,不僅給患者帶來不應承受的痛苦,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引起醫療糾紛的實例。教育學生“醫本治人,學而不精,精而不誠,反為天折”,適時對其進行以操作嚴謹、鍥而不舍的敬業精神為主要內容之一的醫德教育。
4醫德教育評價:從“定量”走向“定性”
傳統的醫德教育主要以教師的訓導和相關理論傳授為主,過于強調醫學倫理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致使其在評價標準上常常以考分取人。然而
【建構醫學院醫德教育新模式的思考】相關文章:
醫學院校新生教育的探討與思考11-18
關于構建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的思考03-27
對景觀藝術設計學科建構的思考03-18
對房地產營銷渠道建構的若干思考03-22
淺談對英語專業師范教育課程體系建構的思考12-06
教師教育新模式參考論文03-26
構建高職教育新模式的實踐與探索03-27
對舞蹈教育的多元思考03-07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11-10
建構創新路徑成人教育論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