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學習信息素養論文
一、互聯網時代數字化學習的優勢與弊端
首先,對學生的約束性減弱。數字化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側重以學為主,所以,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在缺少監督和管理的情況下可能會放棄自主學習。其次,師生間的溝通機會減少。單純地依靠數字化學習會使得師生之間缺乏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容易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陌生感和抗拒感。再次,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對于教育本身而言,教師與學生之間是需要相互認可、相互信任、相互溝通等情感因素支持的。在傳統課堂學習中,學生與教師直接進行溝通和交流,其良好表現可獲得教師的認可、鼓勵,其提出的問題可直接得到解答。但在數字化學習過程中,教學缺少這樣的環節,久而久之,會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二、混合學習的內涵和應用模式
(一)混合學習的內涵
隨著數字化技術在高校教學中應用的不斷深入,將傳統授課方式與數字化學習有機結合的混合學習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發揮網絡環境下數字化學習與傳統教學的特色,將二者優勢相結合,這種結合即是混合學習(BlendingLearnin或BlendedLearning,簡稱B-Learning)。從教育思想來看,這種學習方式并不是單純地“以教師為中心”或“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主導—主體相結合”,即在高度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要重視充分發揮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習主體、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學習方法等多種維度實現混合,利用傳統課堂與網絡資源,最終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參與活動”的混合學習。
(二)混合學習的應用模式
CraigBamum和Wiliiampaarmann提出了四段式混合學習應用模式:
1.教師搭建網絡學習的平臺,學生從網上獲取學習資源,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完成網絡學習任務。
2.教師對學生進行課程面授,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建構。
3.通過在線交流、即時通信等方式實現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學生反饋學習心得,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
4.教師通過即時通信軟件、微博、微信等網絡通信手段幫助學生討論問題,實現小組協作學習。
三、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混合學習模式的設計
(一)教學系統的設計
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教學系統設計主要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活動以及學習評價等要素,本研究在結合混合學習應用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混合學習的信息素養課程的教學流程。首先,集中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學習課程基礎內容,然后通過網絡學習的平臺自主學習,再在課堂上提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由教師幫助解答。之后,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開展信息檢索實踐。在這一階段,學生將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協作學習和競爭,最終完成作業和考試,獲得學習評價。
(二)教學內容模塊的設計
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課程的講解過程中結合網絡信息技術,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將不同專業的文獻信息檢索方法嵌入到實際教學中,通過實例分析與實踐操作,培養學生“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這三個層次的能力。因此,學習的主要內容應以多層次、漸進性、實用性為特點。
(三)學習活動的設計
1.課堂學習。在進行課堂學習時,教師與學生可以直觀交流,開展提問、討論等活動。
2.網絡學習。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的進度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結構化學習,從自身的學習情況出發,對不同環節進行鞏固和評價。
3.基于網絡的小組學習。學習者可以利用網絡通訊與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交流,接受指導并分享經驗,還可以進行在線測試、小組討論等活動。
(四)學習活動的評價
學習活動的評價是指為達到培養學生的目標,按照科學的標準,在教學體系中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對學生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給予的評價,它主要涉及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師的評價。混合式學習活動的評價指的'是在混合式學習活動中,評價學生在面授學習活動和網絡學習的平臺各個方面的學習表現,重點是圍繞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紙質或電子作業、小組協作、在線測試等均可反映學習的表現情況,進而可以從知識技能的掌握、學習方法的運用、學習態度等多個角度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
四、結論
混合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的研究和應用與互聯網、無線通訊等技術的發展同生共榮。通過對其他學習方式的“混合”和“綜合”,混合學習為學習過程中各種因素的適當融合提供了可能,從而具備了超越單一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特色。隨著教育觀念的逐步改變以及混合學習課程設計理論探索和實踐應用的不斷深化,混合學習將為越來越多的學生帶來優化的學習效果。
【混合學習信息素養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