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殘疾的心理社會問題-康復社工體驗(一)
殘疾的心理與社會問題(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of disabilities)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 馬洪路
摘要:中國有6千多萬殘疾人,他們因殘疾而普遍存在與健全人不同的心理和社會問題。心理問題表現為強烈的自卑感、孤獨感、焦慮與抑郁情緒,并在認知和行為上有異常表現;社會問題則集中表現在求學、就業、就醫、婚姻、社會交往等方面。社會改革、城鄉差別和社會階層分化對殘疾人的社會問題有一定影響。解決殘疾人的心理和社會問題,需要動員社會各界作出努力。在康復醫療機構和社區康復工作中,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開展的社會康復服務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關鍵詞:殘疾人;心理問題;社會問題;社會康復。
Abstract:
There are 60 millions peoples with disabilities. They have som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clude low self-esteem ,anxiety,and
depression .The social problems include education, employment, medical service,
marriage and social relations. The impacts of social reform ,difference of urban and
rural ,and gaps of social classes on these social problems are inevitable. The efforts
from all sectors can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more effectively.
In the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 and CBR, the professionals of social works will pla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Key words:
disabled persons, psychological problem, social problem, social rehabilitation
殘疾人是我國各種人群中一個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有6千多萬人,占人口比例的5%左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規定,我國殘疾人可以分為肢體殘疾、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智力殘疾和精神殘疾等5類,此外還有一些身有多種殘疾的綜合性殘疾人。由于存在生理或心理的障礙,殘疾人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不僅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與健全人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和復雜性的特點。
1、 殘疾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1. 1自卑感
殘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存在的障礙,決定了他們不能正常參與家庭生活及社會生活,普遍有心理上的自卑感。又因為絕大多數殘疾人在家庭中的生活時間遠遠超過家庭以外的社區或社會生活時間,所以這種自卑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十分明顯。
家庭是一個動態的因素,它的變化受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的制約,也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病人尤其是殘疾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經濟、社會倫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響,處于弱勢狀態。
1.1.1家庭壓力
殘疾人家庭,在社區里和社會上比其他家庭承受著更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來自經濟、教育、倫理、習俗等各個方面。
調查表明,有殘疾子女的父母,為了照顧殘疾子女,許多人都需要放棄自己對事業的追求,不能隨意選擇職業,更不能遠離家庭去工作,直到提前辦理退休手續;有殘疾兄弟姐妹的年輕人,往往被迫降低自己選擇伴侶的“條件”,或者一再推遲婚期以照顧或從感情上對殘疾兄弟姐妹有所慰籍;有殘疾父母的青少年,常常因為經濟上的困難、家務的拖累等原因影響求學。后天造成的殘疾與先天性殘疾有較多區別,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當傷殘一旦發生時,許多人不愿意承認或不敢正視殘疾的事實,千方百計地尋求“治愈”的辦法,心理學上稱之為“否認期”。而這不幸的事實不僅動搖著殘疾人生存的信念,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配偶、父母和子女,使他陷入極度的痛苦中。
1.1.2.社會現實的壓力
盡管殘疾人在家庭中一般會受到父母的愛憐和兄弟姐妹的關照,但這并不等于說殘疾人在家庭中有較高的或真正平等的地位,實際上,這種家庭式的關懷正反映出殘疾人劣勢的地位和被同情、被援助的弱小處境。因此,這種情況在社會上的反映就是各個階層的不同群體都一致認為殘疾人是值得“同情”、“可憐”、“照顧”、“扶持”的不幸者;也有一些更錯誤的認識,即把殘疾人看作是社會的“累贅”、“包袱”,甚至把殘疾與丑陋、罪惡聯系在一起,有的殘疾兒童家長甚至有負罪感。社會現實的壓力十分強大、十分普遍,是殘疾人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因素。
1.1.3.傳統的壓力
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是一致的,殘疾人在社會上地位的低下,也就決定了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較低下。親情的愛,彌補了這種低下,也掩蓋了這種不平等,但并不表明在社會生活中處于劣勢的殘疾人已經在家庭中真正平等了。各類殘疾人中普遍存在著心理上的家庭自卑感。
家庭是一個世代傳遞和不斷更替的社會組織。繁衍后代、綿延種族,是家庭特殊的任務,所以家庭成員必須擔負生育、撫育和贍養等功能,做為一個慢性病人或殘疾人,完成這些特殊的任務有很多困難,從這個角度上看,他們在家庭中的自卑感十分明顯,十分強烈,并具有持久性。
另外,由于殘疾人普遍缺乏經濟自主權和獨立生活能力,或者缺乏必備的生活條件如住房等等,因此,對父母和兄弟姐妹有很大程度的依賴。中國殘疾人對家庭的依賴,是由各種社會原因決定的。這種依賴,也決定了殘疾人的附屬、次要、無權商討家庭重大事項的地位,產生自卑感。
1.2孤獨感
人的孤獨感是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中普遍存在的。但對殘疾人來說,不能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又渴望身體殘損得到補償而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其孤獨感更為強烈,更為持久。
殘疾造成的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的障礙,使殘疾人往往需要比健全人更多地集中精力和付出代價,才能獲得某些成功,所以過重的心理負擔所產生的困擾,有時超過身體造成的障礙,使他們陷入異常悲觀、自顧不暇的境地,很難有精力和情緒去留心于外面的世界,甚至完全失去對他人和社會發生興趣的情感。這種不適應、不了解外部世界的情況,使相當多的殘疾青少年缺乏社會群體意識和社會交往、合作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導致孤僻性格的形成。
心理學家認為,孤獨感是青年人的顯著心理特征。由于自我意識在一個人的青年期逐漸覺醒并建立,這就導致他們不再傾慕年齡和能力與自己過于懸殊的人,他們用隱蔽思想、封閉感情的方式來抵制,同時強烈對抗社會上的歧視與偏見。如果說一般青年人不過是朦朧地感受到這種孤獨
【殘疾的心理社會問題-康復社工體驗一】相關文章:
康復護理學論文(精選20篇)05-18
關于康復醫學的論文(通用6篇)04-28
簡析提倡體驗的文學批評05-16
淺析殘疾人就業面臨困境的原因及對策08-22
新媒體環境下的體驗廣告形態文學論文04-29
旅游購物投訴心理分析01-03
心理健康參考文獻04-14
旅游心理學論文07-29
管理心理學論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