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現代文學傳媒發展思路論文
摘要:這些年以來,筆者對我國現代文學進行了深入性研究,也將相關的文學現象開展了理論性的探索,通過當代傳播媒體層面來分析我國現代文學,不單單將報紙書籍當作研究載體,同時也將文學本體拿來探索。為此,此研究能夠推動現代文學探究模式、現代文學理念等方面的發展與完善,構建一個新型的探究局面,以此能夠增加我們對現代文學的理解深度,基于文學史研究模式總結了現代“大文學”的探索思路,同時開展實踐研究,并進行了初步分析。
關鍵詞:現代傳媒;中國現代文學;發展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研究我國當代文學的過程中,其探索深度也在不斷增加。如果人們對社會學的“外在探索”產生了疲倦感,那么西方的一些結構主義、語義理論等“內在探索”也隨之出現,文體探索也慢慢代替了那些以政治經濟尤其是以階級斗爭為基礎的文學探索。不過通過現代文學的探索歷史能夠看出,方法并非是全能且唯一的。各類探索方式介紹的系列作品,假如被整合到現代文學的整體框架中,那么就會產生新問題。也可以說,當現代傳媒和中國現代文學探索的理論范圍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探索模式,以此會全面地論述我國歷代文學的理論特征,以此可以增強對理論問題的理解程度。
一、現代傳媒和現代文學的常規關系
(一)媒體即為載體
對于信現代傳媒而言,它屬于古代傳媒與傳媒模式的創新發展成果,能夠為我國現代文學的現代化明確完善的傳媒模式及媒體。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媒體即為載體,現代傳媒也就是現代文學之載體。無論哪一個文學作品都需要物質載體,比如古時候的竹筒、紙扇、墻壁等,均通過特定物質形式得以展現。現代文學的出現即為現代傳媒的出現,沒有現代報紙媒體就沒有現代文學,此為學術界已達到一致的認同。不過,傳播媒體的變化也會帶來現代文學的變化,如馬拉印刷機時期的期刊與設備印刷機的報紙,它們的出版效率與質量等有明顯的差距,文學創作可否隨著印刷效率與質量的增強而發生對應的改變呢?不過,此兩者并非是正比例關系,文學創作的審美理念與藝術成就的大小不會受到媒體改變而出現明顯的變化。
(二)媒體即為中介
現代傳媒屬于文字載體,也就是說,報紙期刊屬于文學創作的傳媒工具,相關作品是利用特點的媒體得以發展的,即,媒體也就是所謂的中介。現代傳媒能夠將作者與讀者的內在聯系展現出來,同時也離不開對文學創作的引導及其創作文學的整體傾向。其實,讀者也不是被動性地受影響或者被指引,如果讀者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挑選報刊或書籍的話,讀者其實屬于此“共同體”構成一部分,同時根據個人想法改變這個“共同體”。但是,由于作家力量及文學創作的不斷增強,作家與報刊之間的影響力會減弱,個別報刊邀請有威望的學者撰稿并未是為了發行需要,大部分是為了能夠點綴門面而已。反之,編輯部在明確選題、方針方面,也需要體現出高尚品格,通過獲得大眾稱贊的方式得到有識人士的認同。29]
(三)媒體即為語境
現代報刊而已,不單單屬于載體,也屬于創作作品,屬于文化形態的展現內容,報刊的發展能夠為文學的出現提供特點的文化氛圍,明確話語模式,甚至當作文學素材融入到作品內容中來。其實,對于現代傳媒與現代文學而言,其語境的內聯包括兩點內容,其一是現代傳媒具有的時尚特征,能夠指導大眾生活、藝術理念的改變,對全社會審美觀帶來一定的影響。梁啟超興建的《新小說》與《新民叢報》和其“新民”理念、《申報》等明確了不同的建報理念,均展現了報刊面對普通市民的啟蒙主義思想,在此氛圍中出現的現代文學,通過啟蒙為關鍵引導方向,現代文學具有凝重感,其實這和現代報刊更注重社會、政治有一定的聯系。其二現代報刊對應的傳播手段,能夠為現代文學的創作語境的出現構建相應的文體模式。現代報刊大多數是穩定連續出版,考慮到現代交通工具的不斷完善,能夠讓讀者第一時間看到,由于此迅速交流的模式與固定持續出版的特征,能夠為作家連載文學的發展奠定基礎,也能夠為作家實現一次性創作奠定基礎,這和基于手抄與說唱的古典文學相比,此傳播手段更能體現出明顯的優勢。
二、現代傳媒視野里的中國現代文學
研究文化傳播視野里我國現代文化史的構建,必須研究“現代性”和我國文學之間的聯系,分析我國文學“現代性”的形成、發展與其規律。我國現代文學和我國古典文學的關鍵準則的一個特殊標注即為傳播手段與媒體的不同。也就是,文學出現系統的實質改革,是造成文學現代性變化的關鍵誘因。
(一)重讀“現代性”
“現代性”屬于分析我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關鍵定義,不過對此定義的了解,學術界的看法不一。通常來看,學術界普遍提到的“現代性”定義是由西方國家演變過來的。在西方,“現代性”可以理解為“當下”,大部分是被社會學家引用,屬于“當代社會或文明發展的縮略語”。不過對于國內學術界而言,它重點是闡明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狀況,并且也體現出民族觀念的現代化狀況,體現出理想化、未來化的特點。這些年以來,個別研究學家也慢慢重視文學史變化過程中的現代性問題,并對此過程的現代性開展了深入性探索,并形成了一個較為活躍的現象。楊春時總結出“二十世紀我國文學的近代性”,此觀念其實說明了“我國現代文學”的特性,是通過“現代文學”還是“近代性文學”來闡述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這不單單屬于材料憑證的文學,也屬于理論研究模式的問題。奕梅健編撰了《前工業文明和中國文學》一書,其通過我國現代文學的形成原理與社會變化特征的層面,總結了我國工業化進程對我國文化帶來影響的相關論點。所以,分析我國現代文學的現代化問題,不單單要重視現代文學的根本特性,同時也要重視其傳媒媒體與傳播手段,站在時間角度來分析我國現代文學,可以發現它比我國古典文學或西方文學更具有“現代性”特點。在我們多方面、多角度、多層面地分析現代文學的形成、發展與變化時,就要重視現代傳播媒體對我國文學造成的影響。就拿報刊是載體的現代傳統媒體來說,我國現代文學也屬于我國古典文學的一部分,也可以成為異變的一部分,也就是,隨著現代傳播媒體的不斷改革與發展,我國文學在發展階段也出現了“斷層”,一個新的文化理念與審美意識也在緩慢地形成。
(二)媒體屬性和雅俗問題
對于現代文化傳統媒體來說,其引發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纏繞著我國文學數百年的理論問題,即為“雅”“俗”與我國文學的高端化與普及化的問題。這數百年來,新文學和“通俗文學”也形成了較為復雜的內在聯系,為此產生了不一樣的文學理念。“通俗文學”代表著中性含義,不過對于我國現代文學的批駁者而言,卻體現出貶義意義,此為“五四”文學特別是文學探討會的批駁方向,也是之后被文學史家丟棄的一角。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人們也慢慢將目光轉向了“被丟棄的一角”,一些探索文獻也說明了現代文學發展的缺陷。即①,文學作品具有“通俗文學”內容;②個別學者認為,“文學母體包括兩類,即‘純’與‘俗’。由此可以看出,“通俗文學”屬于我國現代文學的關鍵組成內容,其獲得了成果即為我國現代文學的成果。不過,怎么研究我國現代文學的“雅”和“俗”,也是纏繞人們的一個難題。
(三)工具理性和科學理性
通常而言,我國現代文學的理性意識屬于我國文學成為現代化的一個關鍵標識,也屬于我國現代文學啟蒙思維特點與顯著的思想影響力的根本體現。在我們分析現代文學,研究現代文學的文化理念的時候,必須重視現代理性和文學的內在聯系。但是,對于支持現代理性的科學形態來說,它和現代傳播媒體也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通過文化角度來看,基于現代文學與工業社會代表的印刷媒體,由物質理念至語言創作,再至傳播的實質形態與消費模式,均展現出現代文學里顯著的理性意識。和古典物質文化氛圍中的理性對比來看,現代傳播媒體支撐下形成的理性即為基于技術理性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理性。
三、結語
總之,隨著現代傳播媒體與傳播模式的不斷改變,也慢慢擴大了人們的視野,讓人們從一個狹小的范圍里得以釋放,具備了和“世界”直接互動的特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工業文明也慢慢影響著人類形成的文化形態,它屬于一種要擊垮傳統文化的沖擊力,以此不斷地影響現代文學的社會地位。同時,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的欲望與引導也不斷地影響著現代文學,不過新的現代理念也在不斷地形成,人們在此也慢慢能夠看出自身存在的價值。即便我們基于西方國家的“現代性”來衡量我國現代文學的時候,也無法真正地認識我國現代文學的“現代”理念。為此,現代傳播媒體從本質上不斷地影響現代文學,同時也對現代文學的變化提供了空間與機會。
參考文獻:
[1]王平.傳媒文化視野中的近代文學變革——評蔣曉麗的《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J].當代文壇,2008(01).
[2]徐萍.現代傳媒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生成[J].齊魯學刊,2008(06).
[3]崔文斐.現代傳媒對新時期文學的影響[J].青年記者,2008(33).
[4]管寧,譚雪芳.大眾傳媒視野下的現代文學——以現代通俗小說與散文文體變革為考察中心[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中國現代文學傳媒發展思路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學圈教學法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應用11-16
現代文學論文提綱范文11-22
理清思路 加快發展03-16
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文12-04
發展中國家貿易發展的優勢分析論文11-17
大學英語教育現狀及未來發展思路初探論文11-08
岳陽旅游產業發展思路03-21
淺談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及發展新方向論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