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物理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論文1
【摘要】實踐中學物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提高物理教學質量,教學中離不開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并最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是物理教學應特別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物理教學興趣培養培養策略
一、心理暗示與學習興趣的培養
1.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心態
物理教學實踐表明,物理教學中有意識地在課堂內外對學生進行良好學習心態的培養,對于學習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學生都能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效應。為此,在物理教學中,應注意學生學習心態的培養。物理教學,學生良好學習心態的培養重在培養學生物理學習的自覺性、果斷性與自信心這些優秀學習品質上。要使這一目的得以實現,首先要引導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使之對物理學習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知道,興趣來源于生產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善于暗示,善于把周圍的事物及活動與物理知識聯系起來。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學生注意聽課的最優時間指向物理教學的重點環節,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較長久地保持在教師的講述上,集中于教師的講述中,從而抑制與聽課無關的活動,使授課活動能有清晰的反映和體現。
2.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任何學科教學想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少不了教學中師生的情感交流,這種交流既不是反映在學生表面對教師教學的.頻頻點頭,更不是教學中教師居高臨下的情感賞賜,而是教學中師生互動效果的真實情感流露。物理教學中,我們同樣要特別注重在課重教學中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情感因素與智力因素結合的好,可以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把智力活動由最初的好奇引向深入的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學習的主動性。根據物理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物理學習的一般特征,物理教學要善于以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來構成概念、規律,并把它們以生動有趣的語言來表達出來,有趣的生活語言用到課堂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物理知識的理解,更能能給課堂教學注入活力,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因為其它學科的差生不見得是物理課的差生,如果把握的好,可以使其它課的差生對物理學習感興趣,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如果物理這門課學習的好,無疑對其它功課的學習是會有幫助的。
三、美育因素與學習興趣的培養
1.合理挖掘教材德育美育素材
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工具,它不僅注重傳授本學科知識的功能,而且在編寫的思想、體系、內容上融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與一體,蘊含著大量美育素材。我們知道所提倡的教育改革,將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的,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能僅靠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一方面努力,而要靠各門教師的共同努力。物理教科書不乏進行德育教育的素材,我們應該利用物理教學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結合教材編寫的實際,通過介紹學生熟悉的科學家刻苦鉆研的精神,啟迪學生樹立積極探索,追求進步的信念。畫面有直感美。物理課本有許多優美的插圖,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觀賞圖像畫面,這樣不僅可以有利于學生了解物理知識,而且可以使學生直接感受物理現象和規律的真實美,培養學生的美的意識,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2.大膽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
課堂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教師充分發揮教材的教育功能為學生掌握知識創造條件,設置愉悅的學習環境。物理課堂教學愉悅的學習環境的創設需要設置看、做、想、用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學物理知識學得有趣有用,從而喜愛物理學科。設置愉悅學習情景可操作方法有多種,如鼓勵自編習題。學生自編習題可根據人類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物理實驗的數據自行編制,就我們教學的情況看,學生非常樂于參加這項活動。通過自編習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想象,進行創造。通過活動的開展,同學們對物理這門課加深了認識,他們懂得了物理習題課不是簡單的分式加數字的演算,而是圍繞題目給定的條件了解具體事物和其變化規律。自編習題,教師可指導學生明確習題考察的知識點,挖掘習題中隱含條件和等量關系,學會用公式解題,思索習題解法可行性,聯想習題的可變性,延伸性,使學生從不同方面學會一題多解,達到觸類旁通,提高應變能力。
四、問題意識與學習興趣的培養
1.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使之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
問題意識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心理品質,它需要教師對學習者好奇心的精心保護。為此,教育者必須悉心保護學生創新求異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機械地用同一標準去衡量他們,而應當從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積極培養和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學生在物理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好奇心是由于看到前所未聞或無法解釋的物理事實所產生的本能的情緒反映。但是,相當數量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學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開發,并沒有轉化為問題意識,而是許多好奇慢慢地被老師解惑掉了,這個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物理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來源是建立在學生扎實的物理知識基礎上的,我們常說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無知便無問就是這個道理。物理知識是由一系列物理概念和規律構成的,而規律又總是反映著一些概念間的一定聯系,解物理題時必須選用適當的規律和方法,只有方法得當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說,物理概念是物理學習的基礎,掌握正確的概念是形成正確解題思路的基礎,概念不清,規律不熟或掌握不牢不可能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
2.讓學生掌握解題思路中的探索問題意識
教學不是單純傳授知識,要教方法,教能力,教會學生自己學。事實上,由中學物理的學科特點和解題的需要,已經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大大小小的解題思路,讓學生掌握這些解題思路中探索問題的意識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對大量的物理題,一般應有如下的思路,首先,審題和讀題,初步明確題意,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應用什么樣的物理知識,才能作出正確答案,這些都要求學生作出正確思考。其次,確定研究對象,進一步分析題意,弄清物理狀態和物理過程,確定使用那些物理規律。同時根據物理規律,建立物理方程,用文字和數學符號表示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關系。最后,通過數學運算和討論,分析討論使所求結果符合物理實際,具有物理意義,驗證思考的方向性和解題的正確性。無庸質疑,解題思路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問題意識對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極為重要的。
五、結束語
學生對事物感興趣的程度及方向是不同的,物理教學中,我們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應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盡管學生的情況不同,但要搞好教學的基本道理卻是大家公認的,這個基本道理就是應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創造有利于學習的課堂氛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物理論文2
一、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實驗
(一)觀察是準備創新素質
觀察是要經過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發現問題,才能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在學習過程中有許多演示實驗,學生對演示實驗很感興趣,但在進行觀察時往往抓不住關鍵,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演示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師對所做演示實驗的每一步都應該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觀察要求,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如學習面鏡前,就布置學生寫小論文《平面鏡成像》,使學生主動地去觀察了解平面鏡的相關物理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觀察演講,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達到了培養觀察能力的目的,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在生產實際中的廣泛應用。
(二)實驗是學習前人的“創新”
1、認識物理實驗及其作用。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加以思索和總結得到的。實驗就是在人工控制條件下對物理現象進行觀察和研究的活動。通過實驗,能夠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實驗中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教育學生每做一個實驗都應該:了解實驗目的,理解掌握實驗原理,正確使用儀器,作必要的記錄,得出相應的結論,整理好實驗器材。根據實驗觀察到的現象和結果得出結論,做出正確的實驗報告。向學生適當介紹一些物理科學家所做的物理實驗以及所取得的成績。以達到激發學生渴望實驗的目的。
2、促使學生認真做實驗。引導學生利用課本做好實驗初中物理開始階段的實驗,應指導學生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實驗,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教科書的好習慣,養成尊重科學的好品質。這個階段主要使學生知道怎樣進行物理實驗。初中階段學生做實驗時,其動機和目的往往是有不確定性的,實驗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違反操作規范的事,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及時進行指導,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作風。創造機會多做實驗,養成勤動手的好習慣。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應貫穿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只要有可能就讓學生參與。在課堂演示實驗中也要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如聲的產生中的音叉實驗、摩擦起電實驗等就請學生做;將其中的一些演示實驗改成學生分組實驗,如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決定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實驗等;做好教材中的小實驗;讓學生參與教師準備和整理實驗器材,使學生有更多的接觸實驗器材的機會,以便了解器材的性能、用途。處理好實驗性的習題,準備好相關的實驗器材,讓學生親自動手做,進行觀察從中得出結論。總之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簡單器材做好實驗。做好物理實驗,對于物理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做好物理實驗是需要一定的物理實驗器材,但物理實驗有時用簡單的器材就能說明問題,例如學習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部分內容時,就讓學生通過拍桌子感到手疼來體會。
二、綜合提高創新的實踐。
(一)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認識物理實驗的重要性后,會積極主動做好實驗,當學生能夠做基本實驗后,教師應當對學生實驗提出較高層次的要求,如指導學生做一些驗證性的和設計性的實驗。適當增加設計性實驗。聯系專題,分析解決問題,如在學完力學知識后我就讓學生,根據實驗室所能提供的器材,要求學生解決如何測金屬塊的密度問題,學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①怎樣用天平、量筒、水等測金屬塊的密度?②如何用怎樣用天平、燒杯、水等測金屬塊的密度?③怎樣用量筒、水等測金屬塊的密度?④怎樣用彈簧秤、水等測金屬塊的密度?⑤怎樣用天平、量筒、水等測金屬塊的密度?⑥怎樣用準確的砝碼、直尺、水等測金屬塊的密度?等等,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進行實驗。組織開展課外興趣小組,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小制作、小論文、小實驗、小發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學生自己制作出“土電話”、“驗電器”、“橡皮筋測力計”、“密度筆”、“蓮花型煙灰缸”、“書頁夾子”、“重垂線水平儀”、“兩用秤”等,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有利于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智力的開發,也有利于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
(二)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
掌握已學知識是為了更好的學習新知識,當學生學習了一些知識后,就應該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新知識,如學生學完長度測量的內容后,就建義學生去測量教室的體積,測量教學樓的高度,樹干的周長,一張紙的厚度等.復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如通過對物態變化的復習,引導學生講座為什么會發生物態變化,進而導入分運動,內能的學習,通過內能的學習,引入熱機知識的學習,通過質量,體積的測量,進一步研究物質密度的測量,通過歐歐姆定律的學習,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測導體的電阻等,使學生知道新知識的增加都是建立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的,但學習了知識后要進一步學習新知識。
(三)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完簡單機械后,就引導學生討論自行車中的力學問題,學生通過對自行車的觀察與分析提出了:(1)輪胎為什么要有花紋?(2)自行車下坡時為什么不宜急剎前輪?(3)自行車在正常使用時有幾種摩擦?(4)自行車的輪胎為什么是圓的?(5)自行車是省力機械還是費力機械?(6)自行車上使用了那些簡單機械?(7)自行車的座墊下面為什么要安裝彈簧?(8)自行車輪胎中的氣體減少后對地面的壓強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9)普通自行車下與比賽用的自行車有什么不同?(10)自行車上的那些材料可用非金屬材料替代?等許多問題,并且對這些問題許多同學都談了自己的觀點,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總之,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能使學生學會學習,開發智力,促使全體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個性健康發展。
物理論文3
摘要:自新課程改革以來,高中物理課堂對實驗越來越重視。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導致物理實驗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就以學生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物理實驗課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物理實驗;學習;策略
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物理學科的學習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同時也要增強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作為一門手腦并用的學科,物理實驗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具體的教學實踐和應試教育體系的局限,物理實驗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如何打破這種僵局,提高物理實驗學習的效果,是老師和同學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1學習存在的問題
1.1缺乏動手實踐的機會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和家庭對于學生的要求極為苛刻,但是也僅限于對應試成績的關注。在學習過程中,老師片面的注重了知識點的教授和題海的練習。在這樣的教育下,導致了學生逐漸失去動手能力,對物理實驗的興致不高。教材內要求的物理實驗教學,老師也往往課堂演示一邊,淺嘗輒止,我們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去操作。1.2學習方法所導致。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在課堂教學內推廣,但是學生對此沒有深刻的認識。仍然沿用之前傳統落后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聽取和借鑒了“老教師”的學習經驗,對于課堂中實驗的環節過分輕視,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在學習過程中,用于啟發我們思考和培養創新的實驗環節,往往敷衍了事走馬觀花。長此以往,高中物理實驗的效果難以體現,那么實驗學習也就難以進行。除了上述兩點,同學們學習興趣和態度也是影響物理實驗開展的重要因素。在高中物理實驗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學習興趣不高,重理論知識輕實際操作的現象也是物理實驗學習中常見的問題。
2建議和策略
2.1把握實驗的機會。要想在物理實驗中學習提高,首先我們要把握住為數不多的實驗機會。鑒于課程安排和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高中物理實驗次數是有限的。而我們又正處于求知欲和探索欲旺盛的時期,同學們都希望能參與到實驗的具體操作中,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問題許多同學都沒能操作完實驗流程。因此,在進行實驗前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預習課堂內容和實驗流程,當堂實驗時能夠順利的完成實驗充分理解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通過實驗一方面,激發了我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動手能力,啟發了思考和創新精神。2.2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參與。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角色,我們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實驗的機會和相應的指導,我們也要積極配合。當在課堂上開展物理實驗的時候,我們應該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切身的體會科學知識發現的過程,跟著實驗思路一起思考,與巨人們精神對話。在新的學習方式中,我們要建立起“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和諧關系,在老師的適當幫助下,自己去探索發現,通過實驗印證所得。在不斷的實驗過程中獲得成功時,能極大的增強學習信心,也有利于自身的全面發展。2.3課外拓展。就目前課程安排而言,語數外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和學習資源。我們在校期間物理課時本就不多,要想充分的進行物理實驗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在物理實驗的學習過程中,課外的拓展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我們應該積極的做課外拓展訓練,一些簡易的實驗均可以在課外進行,而實驗器材的獲取何以通過向老師申請獲得。除此之外,建立物理學習會或者興趣小組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手段。學習會可以定期的組織安排物理實驗,在沒有老師在場的情況下開展一些簡單規模小的實驗。許多優秀的科學家都是在私下個人的不斷探索中才逐漸得到的真知,因此,對于物理學科感興趣的同學不妨利用課余時間多強化鞏固。
3結語
總而言之,物理實驗的學習效果不佳老師和學生都有責任。要想徹底改變這樣的學習現狀,就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一方面,老師結合課程改革的精神不斷的對教學方式加以改進,將物理實驗同教學經驗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學生也要回應素質教育對自身綜合能力的要求,積極地參與實驗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雙管齊下。在這樣長期的實驗教學環境濡染下,學生的知識層面和科學素養都能得到極大的提高,學校也能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本人學識有限,對物理實驗的學習的看法還不夠全面,所提出的策略也局限于自己的角色身份。所以,在高中物理實驗的學習實踐中還需要師生們共同總結,不斷的豐富完善。
參考文獻:
[1]韓艷華.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學習策略[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04).
[2]衛艷冰.在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中實施學習策略教學的實踐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xx(01).
物理論文4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制度已經不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水平,因此創新高中物理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地,只有這樣才能優化我國高中物理教學效果。
一、高中物理教學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高中物理教學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并且有了實質性的突破,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高中物理學習主體錯位
在高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雖然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高中物理教師只承擔教學的任務,并不是課堂互動的主體,很多高中物理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教師一味的講授物理知識和內容,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和學習的過程,因此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較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制約了學生物理成績的提高[1]。
(二)高中物理忽視實驗教學
高中物理教師往往只注重對物理教材內容和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了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物理實驗教學作為整個物流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在整個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意義。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很多高中物理教師認為學生只要死記硬背物理課本公式和定義即可,不用研究其內涵和原理,這樣也能夠在考試中斬獲高分,因此往往忽視了物理實驗教學。
(三)高中物理教師自身問題
很多高中物理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不高,還在沿用過去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理念不僅會制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同時還會降低課堂教學效果。與此同時,還有很多高中物理教師只是獲得了教師資格證就直接上崗,并沒有經歷培訓的過程,對于高中教材的掌握程度不夠,導致課堂教學效果極差,學生不能夠真正學習到物理知識。
二、將現代物理學滲透于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養成物理課前預習、鞏固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應該養成課前學習、課后鞏固的良好學習習慣,在進行課堂學習之前,就應該先對物理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翻閱和精度,對于其中不懂的問題,應該及時標注,當老師進行課堂講解的時候,學生應該著重于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如果還是不理解,可以課下詢問老師,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后鞏固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想象思維、形象思維。如在學習《速度運動快慢的描述》這一課程的'時候,課前導讀是關于汽車沿平直公路運行的描述,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和討論:(1)汽車是沿著哪個方向運動的呢?(2)如果汽車是沿著X軸向另外一個方向運行,那么其位移的結果是正值還是負值呢?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將自己的答案事先記錄下來,當老師課上公布正確答案的時候,學生可以自行進行比對,課下的時候學生可以將課上出現錯誤的問題進行整合,回家在進行系統的鞏固和學習[2]。
(二)將物理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高中物理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其應該樹立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肩負起傳到授業解惑的責任。教師要想實現物理高效教學就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熟練掌握高中物理課本知識和內容,屏蔽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實踐,將物理課堂知識與實踐教學二者有機結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從而應該將高中物理知識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將復雜的物理現象看作是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現象,如在學習《研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這一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進行課堂實驗,將帶有滑輪的長木板水平放置在桌子上,然后利用細繩繞過滑輪,在其兩端掛上質量適當的鉤碼,通過觀察小車的運動時間和方向的出相應的數據,從而得出公式:v=v0+at(其中a是加速度、t是時間、v是速度、v0是初速度)。學生通過可以將物理實驗看作是生活中的實際現象,從而更加清楚透徹的了解物理學習的原理,更加方便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這不僅能夠將復雜的物理知識簡單化、生活化、同時還能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實驗的過程中。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學作為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將現代物理學滲透于高中物理教學中,能夠正確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物理學習理念,掌握高效的物理學習方法,從而優化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讓學生真正熱愛學習物理知識!
物理論文5
一、科學方法具備的認知功能
當前中學物理教學工作中,人們不斷地強調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其根本原因是科學方法具備科學知識沒有的和相對獨立的知識認知功能。科學教育方法和科學知識在本質上是相互統一的,但是這兩者之間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科學教育方法所涉及的并不是物質觀念下的世界本身,而是人們對物質世界認知的一種途徑與形式,是一種高度抽象化的觀念,而其本身也具備較為獨特的表達形式,它通常隱藏在知識點的后面,支配著物理知識的獲得和運用。所以,科學教育方法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
1.導源功能
科學教育方法中的導源功能主要是指在科學的發現中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存在的理論體制,針對科學理論所形成的一種開源的作用。也就是說,科學研究形式要是形成,就會對科學理論的長遠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對于還沒有被發現的科學理論就像沒有被發現的寶藏,而科學教育方法就是尋找寶藏的線索和途徑。楊振寧在對愛因斯坦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在狹義相對論建立初期,物理學在世界上的發展主要是通過物理實驗得到的方程,從中總結出物理規律以及整個物理理論體系。比如經典力學、熱力學以及電磁學基本都是遵循這種途徑,這就是通過實驗歸納的科學方法。在狹義相對論已經建成之后,這個過程就相應地被調轉回來,物理學首先建立起物理方程、理論的結構,然后再回歸到物理實驗當中,通過物理實驗來驗證理論的`真偽。
2.突破功能
科學教育方法具備突破的功能。從物理學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所有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進展,基本都是在遵循科學正確的理論指導下,通過無數次的實驗和實踐所得出的。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著名的黑體輻射公式的得出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特點。普朗在1900年前就通過假設的方式引入了兩字的概念,并且通過插入法得出了實驗結果和理論結果完全一致,他成功的關鍵就在于遵循科學的方法。
二、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科學教育方法的有效渠道
怎樣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科學教育方法,主要表現在:將科學教育方法充分貫徹到物理教學內容中。科學教育方法需要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需要對其實施針對性的訓練。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將科學教育方法融入其中,實施系統性的科學方法教育,才會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如:在學習“楞次定律”的過程中,對學生實施科學方法的訓練,可以將教學的整個過程組織得比較完整,并且還可以展現出一般方式的詳細過程,使得學生可以得到完整的科學訓練過程。通過對中學物理教學中的科學教育方法的研究和闡述,可以看出知識與科學精神之間的相互關系。科學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新時代的創新性人才,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以及科學的鑒賞能力,同時對中學物理教學的開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物理論文6
物理具有實踐性、應用性和創新性,故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形式,亦有多種多樣。改進初中物理教學,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新觀念。為此我們必須更新教學理念,改變以住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勤于動腦、動手,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主體作用。因此,探究式教學在物理教學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展示物理趣味,激發探究
1、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教育內容。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創造教育內容,給學生介紹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探究規律、定律的研究和發現,應注意前人的創造思維、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對學生的啟迪。我們不僅要看到科學家成功的結果,還應該了解他們探究的過程,成功的歷程。在初中的物理教材中,創造性教育的內容、題材不少。如阿基米德定律的發現,是“頓悟”,是細心觀察,是豐富聯想,是知識的積累而獲得;當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場后,法拉弟又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終于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是堅持不懈的探索,是聯想和逆向思想的結果。直流電動機的換向器,結構雖然簡單,但設計巧妙。用于動能和勢能互相轉化實驗的滾擺,稍加改進,就有了風行一時的溜溜球。利用大氣壓作用,做成一種皮碗掛鉤。愛迪生研究白熾燈等等都是物理教材中對學生創造教育的豐富內容。
2、應用故事、生活實例等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興趣。讓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會。對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經驗。但是對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曉,即處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順著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初二物理的引言中,我創設了以下情境:首先通過開教室的門,引入這扇門并非普通之門。它是物理學中的力學之門,我們將從這走進物理知識的王國,去探究物理知識的奧秘。接著引入2008年北京奧運健兒拼搏奪冠的情境,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識。射擊——三點一線與光學有關;舉重、游泳等與力學有關。
及時運用奧運健兒乒乓球隊員的自信,自己戰勝自己,最后達到我能的境界。在講物理是有用的時候,引入烏鴉喝水、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等。正是這些情境的安排,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及時鼓勵了學生,從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意識。在學習“阿基米德定律”以前,首先向學生介紹“曹沖稱象”這一有趣的史實,并根據這個史實揭示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與石頭的重量關系之間的特定聯系,它在學生的視覺中形成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生動活潑的歷史見證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實驗”,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對物理教學的探索欲望。
3、通過實驗、實踐問題,創設腦手并用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實驗往往會讓學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順應學生的“好奇、好動、好玩、好勝”心理,大大剌激了學生的感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產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習《大氣壓強》時,先做瓶“吞”雞蛋,覆杯實驗以及利用可口可樂瓶制作的氣球實驗。這些實驗現象會使有些學生不解,“瓶口小雞蛋怎么進去呢?水為什么不會流出來呢?氣球為什么會吹不起來呢?帶著這些疑問,學生進入了良好的學習狀態。 通過實驗問題創設情境。實驗問題情境的`設置,不僅在于實驗問題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識背境的鋪墊以及鋪墊的技巧。只有當問題情境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緊密相聯,在相互作用時,實驗現象、探索規律,才能轉化為知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情境教學才會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升華。如“浮力”教學,來自生活的經驗,往往成為學生思維的障礙。學生常誤認為浮力跟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有關,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跟物體的運動狀態,空實心以及物體形狀有關,跟液體密度有關等等。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首先通過多媒體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問題,為什么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一艘船從海里駛向河里,浮力怎么變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演示實驗時用彈簧秤分別掛起同體積的鐵塊和鉛塊浸入水中,大家觀察彈簧秤示數,并提問說明什么?要想說明物體的體積跟浮力無關,應該設計什么實驗?要想說明上述提出的其它觀點又應設計哪些實驗?正是這樣一層一層地循序漸進,讓學生在實驗問題設計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實驗的設計中提高了學生探究能力,從而使物理的實驗教學得到了升華。學習了“家庭電路和家庭用電”這章內容后,安排學生在家中觀察電路,利用家用電器辨別火線和零線,學習燈頭線接法,了解保險絲的作用并會選用,還可安排學生根據家用電器的數值,算出自家各種電器每天或每月的耗電量。事實證明,問題設置好就可以帶領學生以已知知識的情景為基礎進入更新知識的情景,學生會隨著設置恰到好處的問題不斷開啟知識寶庫的大門,充分享受獲取知識的喜悅。
二、探究習題,拓寬知識面,學以致用
近年來,教育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探究習題更是層出不窮。樣式越來越活,其宗旨是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要領悟透徹。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時引入探究習題,讓學生時刻體現物理學科的特點。不時地體驗物理學家的角色,體驗成功的快感與喜悅。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總之,作為一個教育者,當前的重要任務是探究如何把教者的教與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改革的關鍵是充分調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作為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地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優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論文7
傳統的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局限性
學生對有演示實驗的物理課很感興趣,課堂上思維活躍,教學效果好。但由于多種原因,演示實驗受到影響,效果不明顯;一些物理規律受到傳統實驗器材的限缺點,不能作定量研究;甚至一些物理定律只是一種理想模型,在正常條件下不能實現。這些現象的存在,一定程序上造成物理教學中的“填鴨式”教育,影響著物理教學的質量。
微機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微機進入中學的大門,在物理教學中微機的主要作用就是模擬物理演示實驗。
微機模擬演示實驗比傳統的演示實驗具有更強的直觀性。演示實驗要求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觀察到實驗的具體步驟及結果,而微機的顯示屏恰能滿足這一要求。微機的顯示屏由于它的明亮程序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還能刺激學生的視覺,提高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微機能夠同時對兩處動態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從而使其直觀性更強。如在講授機械振動形成機械波時,用傳統的方法觀察了質點的振動,就無法觀察到波的傳播,又無法觀察到質點的振動,而用微機模擬這一實驗時,可以很清楚地同時觀察到這兩種運動,比較容易得出質點振動和波的傳播的關系。
微機的直觀性還體現在它能對不同的`物理現象進行類比。如運動學中的自由落體運動、平拋運動和斜拋運動,用微機模擬實驗時可把它們投入同一坐標軸上研究,比較容易找到它們的共性和個性。
微機的直觀性還體現在它模擬狀態,使得一些推理性的結論直觀化,如牛頓第一定律是在一定實驗基礎上理想化推理得出的,在現實生活中無摩擦現象是不存在的,因而無法表示這種狀態,但在微機中可模擬實現。微機模擬演示實驗比傳統的演示實驗具有更大的錄活性。傳統的演示實驗是用實物進行的,形象性較強,從表面現象來看,微機的模擬實驗不需要這些裝置,但這些裝置實際上可由微機在顯示屏上繪制出來,從視覺上來講,形象性同樣存在,而且其靈活性更大,需要觀察的部位可以通過預先編制的程序來觀察角度,增強視覺感。如用微機模擬a粒了散射實驗,實驗裝軒按教材的要求在微機的顯示屏上繪出,并用亮點表示a粒子的運動軌跡,而兩種原子核相遇的情況可只對一個金箔的原了核進行放大說明,比較容易得出原子的核式結構。
微機能模擬演示實驗,更因為它具有傳統的實驗所不及的準確性。傳統的實驗受器材的限制、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實驗誤差的影響,這些都是由于實物實驗造成的,而用微機模擬實驗時,由于是事先將規律輸入機器的,不會受上列因素的影響,因而準確程序高,且數據可隨時由微機輸出,更容易找出規律。
微機模擬演示實驗,還因為它有傳統的演示實驗所不具備的多能性。普通物理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大類,演示實驗大小有幾十個,用傳統的實驗需要大量的儀器而用微楊模擬實驗時,只要一臺微機,自編不同的軟件即可,實現一機多能。
運用微機模擬物理演示實驗的原則
用微機模擬物理演示只是對演示實驗不足的補充,而不是用之來替代。如果演示實驗全部被模擬實驗取代的話,必然會造成物理這門學笠的神秘感。這樣,反而微機模擬物理演示實驗時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1、以定性的實驗為基礎,再以模擬實驗作定量研究或各種規律進行類比。如運動學中的斜拋運動,教材只是以噴水嘴實驗作定性討論就直接給出結論,學生還有一些疑慮,在此基礎上,再以模擬實驗作定量研究,容易找出規律。
2、驗證規律,用于那些傳統器材不能實現的實驗。如牛頓第一定律、原子的核式結構、氣體壓強的形成、重核的裂變等。
3、運用于那些因暫時受環境影響而無法進行的實驗。如靜電實驗受天氣的影響較大,天氣潮濕時荷不易集存,遇到這種情況可用微機模擬。
4、運用于那些因器材缺少而不能開設的實驗。由于教育經費有限,絕大部分學校實驗器材不全,如缺少什么實驗,也可用微機模擬實驗來臨時代替。
物理論文8
摘要:學習高中物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主要是建立基本物理模型并分析,應用,提升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能有效的提高基本物理模型的教學有效性,學生能在學習中提高基本物理模型學習和應用的有效性,那么在學習和理解高中物理內容中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物理模型 建模思想
物理是一門以科學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從伽利略開創近代物理研究開始,實驗驗證法就是物理學科研究的重要手段,同時根據實際實驗的情況進行合理地,科學的理論推演,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是物理學研究的根本方法。而物理教學中的基本建模思想正是在這種研究思想的指導下提出的通過一定的抽象思維,適當地對物理研究對象進行理想化設想形成物理模型,進而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有效地掌握,合理地應用基本物理模型是提高物理學習效率和提升考試效益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現在課程改革后所使用的教科版物理教材,更加注重對物理基本模型和基本建模思想的培養和應用。所以加強物理基本模型和基本建模思想的培養是對學好物理大有益處的。
下面針對高中物理教學中建模方面的問題談點自己的看法。
1.物理建模的含義
物理學是與實際聯系很密切,且理論性、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其所研究的對象寬泛而繁雜,往往研究對象并不是以一個孤立系統而存在,同時還有可能存在許多的外部影響.為了方便進行物理的理論分析,要將一些對研究會造成影響的因素忽略。當然不能忽略問題研究的本質。這就要求在研究問題時,要根據本質,分析其影響因素的主次,進而拋去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從中抽象出研究對象的簡化的理想的物理模型,這樣才能更加充分的抓住問題關鍵,這就是物理建模.
2.物理模型的特點
建立基本的物理模型,應該具有三個特點,即代表性、方法性和美學性.
基本物理模型的代表性,是從許多的物理對象中經過有針對性的忽略外部次要因素后保留下來的,抓住了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因此每個物理模型都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例如運動學中的質點,電學中的點電荷,試探電荷等等。
基本物理模型的方法性,是表明每一個物理模型的確立不是憑空得出的,而是由大量的物理研究,數學推演證明,經過反復思考完善才最終形成的,物理模型反映了物理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數學基本分析思維方式。例如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平拋運動,自由落體運動,豎直上拋運動,等等就是體現了物理基本模型的方法性。它代表了一種對這種運動形式的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法以及數學運算過程。在學習此類型的物理問題時,只要確定了物理過程屬于哪一種物理模型體系,那么在理解,分析,運算是都可以進行程式化的分析。應用基本物理模型其本質也是一種分析探究的過程,同時也是檢驗基本物理模型適用范圍和是否正確的過程,還是物理思維不斷產生,鞏固加強和固化的過程。
基本物理模型的美學性,主要強調了物理基本模型表達形式的簡潔,對稱和優美。現行高中教科版教材中所提到的基本物理模型都是非常簡單但又準確地反映了研究對象的本質狀況。通過物理模型能夠簡明扼要地揭示物理問題,體現了物理學科的形式美.例如我們學習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相關公式,很簡潔、對稱,當看見這些公式后給人以一種特定的物理美感。再如,機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庫侖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楞次定律,焦耳定律,牛頓三大定律,開普勒行星三大定律都具有很強的簡潔流暢的物理美感。
3.物理建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中物理內容抽象、邏輯性強是其難度所在,如果單純的進行知識灌輸,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而在學習中逐漸的建立物理模型,使得難以琢磨的物理理論變得實在,變得可以想象,那么對于物理的學習就起到的很大的幫助。
高中物理建模,將解題過程化繁為簡,降低了物理解題難度,增強了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同時正確建立物理模型的過程本身,也是不斷提高學生自身思維品質的過程。通過物理建模,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平拋運動。我們知道平拋運動其本質就是在初速度方向上的勻速直線運動,在與初速度垂直方向上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成。電場中,在研究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偏轉運動時,就可以很快的發現這個運動和平拋運動具有十分相似的受力特點和運動情況,那么就將平拋運動的受力分析和運動分析,以及相關的數學運算都進行套用。
再如萬有引力定律在天體運行中的應用,只要理解好“核星—繞星系統”,那么在求解過程中就直接應用圓周運動的基本規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相結合就可以較為順利的解決。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同樣是勻速圓周運動的應用,只是向心力由洛倫茲力提供。
4.物理建模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探求規律的過程,以強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
通過建立模型,可以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物理探索過程中的困難,磨煉學生的學習意志,同時建立模型的過程也是學生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一種手段,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抽象的思維方法來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其實,應用基本物理模型的過程也是一種發現和探索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物理教學思維方式》.朱龍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研究型課程》.應俊峰.天津教育出版社
[3]《中學物理教學建模》.蘇明義.廣西教育出版社
物理論文9
一、物理模型,是連接師生之間的橋梁
物理模型,是輔助老師講解課本知識的一種工具,它的形成過程本就是一個極具創造性的過程,同時它也是老師在講課時使用最多的一種方式。將物理模型應用于物理課堂中,簡化了課本中許多復雜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容易理解、掌握,它作為物理知識的載體,常常帶給學生獨特的視覺感受。老師通過模型將知識的內容真實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親自觀察去感受真實、可觸摸的知識。作為老師講課時最常借助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將老師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等都清晰地轉述給學生;學生們通過接觸模型,就像真實地觸摸到課本里的知識一樣,另外物理模型還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中的難點、重點,簡化知識。這樣老師和學生之間通過物理模型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溝通,幫助老師傳播知識的同時又讓學生愉快的接受知識,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例如老師在講解“摩擦力”時,就可以借助于物理模型來講解,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什么叫摩擦力,幫助老師進行摩擦力的課程教學同時也讓學生得到很好的實際體驗,通過借助模型很好地簡化了老師的教學,幫助學生學習。物理模型在教學過程中是連接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橋梁,這種作用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和恰到好處的表達,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了老師的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二、物理模型,是軟化教學過程的工具
高中物理課程中的許多內容還是比較難理解和掌握的.,由于它們所具有的抽象性導致學生很難學會和接受,也因為如此,學生常常感到學習困難、問題復雜,學習物理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因此,作為老師首先要改變這一現象,不能讓學生覺得學習物理是一件吃力的事情,要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物理的樂趣,這樣才有益于老師的教學工作,也有利于學生對物理進行更好的學習。老師通過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工作的開展,這樣就將一些抽象的事物具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重點突出了問題中的主要因素,淡化了一些次要的因素,將清晰的物理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將物理過程簡單明確地講述給學生,幫助學生梳理思路、疏通思維,從而使得物理問題不再復雜不明,由難變易,由繁變簡,對教學過程起到一個軟化作用,使得學生對于物理科目的學習不再吃力,不再費時,輕而易舉。就像在學習“力的合成”時,有一個“子彈打木塊”問題,學生對于這個過程中的許多的問題不是很清楚,對于各個力的分析、合成等也不是很透徹,老師就可以借助這個物理模型給學生進行操作,學生觀察木塊的變化,這樣學習起來就簡單許多,軟化了教學過程,簡化了教學內容。
三、物理模型,是提高學生能力的方式
任何一個物理過程的處理和物理模型的建立都需要對物理問題進行有效分析,這樣就需要學生有較好的學習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然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又離不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幫助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教學時,老師可以針對物理模型的設計以及分析研究等方面思路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以及對影響問題的因素的主次分析,這樣才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抓住問題的本質,運用正確、恰當的方法去對問題進行處理,從而提升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對物理模型的分析和應用,還有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和規律,以便學生日后各個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累積。比如學習“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時,學生可以通過物理模型去掌握一些電磁感應的特點、規律,以及分析問題時所應用的方法,這些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物理模型的應用使得提高學生的能力容易很多,學生樂于接受物理模型在物理課堂上的應用,為自己能力的提高找一個簡單、方便的方式。
四、結語
高中物理所涉及到的一些知識還是比較復雜難懂的,所以老師借助物理模型來教學、學生利用物理模型來獲取知識,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幫助師生之間進行很好地溝通和交流,為他們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另外由于一些物理知識的抽象性,學生在學習時不是很容易理解,老師可以利用物理模型來軟化這些物理知識,將它們由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變得樂于學習物理。物理模型對于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通過學習和了解物理模型,會有效地提高學生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礎。
物理論文10
多媒體是以計算機為主要媒體進行的教育活動,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文字、符號、圖象、聲音等多媒體信息,把多媒體各個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呈現于屏幕上,并能完成一系列人機交互操作,那么隨著電腦使用的日益普及和學校多媒體網絡設備的日益完善,多媒體在平常教學中將得到廣泛應用。由于物理學科具有實驗性強、抽象性強、應用性強等特點,如何使物理問題形象化是學生學習的關鍵。因此將多媒體應用于物理教學,無疑對提高課堂效率、改善課堂氛圍、展示先進的時代氣息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
下面,我就多媒體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存在的一些問題,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一、多媒體對物理教學的積極作用
1.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運用多媒體烘托課堂氣氛,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之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學習是每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追求的目標。利用多媒體支持強大動畫和聲音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清晰愉悅的感受。比如在《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教學時,用多媒體播放人造衛星的發射過程和我國神舟六號飛船的發射錄像資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并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2.利用多媒體模擬演示實驗,展現宏觀與微觀世界,增強實驗效果
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教材中有許多實驗因條件限制,無法用實驗直接演示或演示效果不明顯,借助多媒體可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起到優化實驗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講解高三課本《原子和原子核》一章的教學時,由于這一章比較抽象,老師難教,學生不容易學。而使用多媒體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因為在講到α粒子散射實驗時可以將有動畫的實驗課件引入課堂,既直觀又形象,而且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實驗的過程,并在短時間可重復多次。
3.利用多媒體教學能使抽象內容具體化
物理學是研究物體運動和變化的科學,在某些方面用傳統教學手段很難表現物理學中“變”與“動”的特征。在物理學中有很多難理解,很抽象的概念,如力學中沖量、動量概念,電學中電流、電壓、電場概念,熱學中的布朗運動和擴散現象,光學中的干涉、衍射、光電效應等,單憑教師是很難說清楚的,這樣明顯的影響了教學效果。
若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擬相應的內容,如振蕩電路在一個周期內電容器充放電,電路中電流變化磁場電場變化是教學中的難點,用多媒體課件模擬電容器充電放電、磁場電場變化,可以輕而易舉地使學生直觀而形象地接受知識。 4.利用多媒體突破難點,掌握重點
盡管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仍存在相當多的地方,或內容抽象深奧或演變過程十分漫長,或實驗具有危險性、污染性,或實驗器材無法滿足要求等方面條件的限制,給實際的教學帶來許多不便。而多媒體恰好可以通過創設物理情景,分析物理過程,實現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到理性,從而揭開物理現象的奧秘,概括出物理概念總結物理規律,進而突破難點、掌握重點。例如:靜電平衡是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由于靜電實驗本身對空氣濕度的要求很高,另外靜電平衡的實際過程瞬息即逝,學生對此知識沒有一點感性認識,只能被動地記憶接受,解題時只能生搬硬套。利用多媒體的模擬,能形象生動地把電荷移動,最終達到動態平衡的這樣一個過程給予展示,使學生很好理解什么是靜電平衡,處于靜電平衡狀態下的導體為什么有許多規律。
二、多媒體教學的局限性
多媒體輔助教學雖然具有以上幾個非常顯著的優點,但也存在局限性,多媒體只能稱為一種教學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傳統式的教學,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也應該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
1.不能盲目追求多媒體的表現形式,認清多媒體僅是一種輔助手段的本質
生動形象的直觀材料是為了掌握知識而運用的,如果純粹是為了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的話,那么這種直觀材料對教學非但無意義,相反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教學產生干擾。多媒體教學的立足點是輔助,而不是完全替代。如果認為有了多媒體,教師就可以將所有的教學環節全部用多媒體顯現出來的`觀點是片面的。大多數的物理知識,還是以教師講解,分析為宜。合理選擇多媒體教學內容和時機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2.多媒體模擬實驗不能完全代替物理實驗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基礎學科,它的概念的建立和定律的獲取大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實驗在物理學中處于重要地位,它的直觀性、真實性是多媒體課件無法達到的。在實驗室能做的實驗盡可能讓學生參與操作,親自觀察,讓學生獲得第一手資料和直觀的真實感受。多媒體模擬試驗雖然逼真,但畢竟不是學生親手做的實驗,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物理學科教學中應該以真實實驗為主,模擬實驗為輔。能做的實驗一定要做,不能親手做的再考慮模擬實驗。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習慣,加強學生的物理科學素養。
總之,要通過多媒體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避免其劣勢,選擇合適時機使用多媒體,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與方便快捷的工具。讓學生主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質。
物理論文11
一、情境學習理論與生態物理教學概述
1.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基本觀點。情境學習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讓萊夫教授和獨立研究者愛丁納溫格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種學習方式。基于情境學習的情境,從廣義上來講,是指學生、教師和機構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狹義的情境則專指特殊學科理論的應用。情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有:①知識必須通過使用才能真正獲得;②學習要具備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背景;③學習是一個積極參與的過程;④學習要通過群體之間的合作與互動才能實現。情境學習理論強調:知識是情境的,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才能被充分理解、掌握,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學習是埋藏于情境中的,是一種學習者參與真實世界的文化實踐活動。基于情境的學習者應是這一過程的“合法”參與者。在情境學習中,知識技能的獲得必須通過群體才能得以實現,在這個情境中嵌入學習的同時,也為學習者提供協作學習的機會,發展其協作學習的技巧。
2.生態化課堂及其基本觀點。生態化課堂是指作為雙教學主體的教師、學生與課堂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共同使課堂成為有機的生態整體。生態化課堂以生態學的視野來關注課堂中的教師、學生和環境等要素,這些要素相互依賴、和諧共生,形成教學氛圍。生態化課堂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點:①系統性。課堂生態即由師生和教學環境交互作用形成一個系統;②聯系性。在課堂生態系統內,主體教師、學生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③依存性。師生之間、師生與物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相依存、互利共生的生態關系;④動態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處于相互適應和協調的動態平衡和發展中。生態化課堂的系統性、依存性和動態性等特點要求,在開放而動態的可持續發展教學環境中,應將教師、學生和課堂物理環境等看作一個整體,以教師為主導,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使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同時,通過現代課堂教學手段,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以達到以學促教、教學相長的教學目的。
3.情境學習理論與生態物理教學。情境學習理論和生態化教學是緊密聯系的,生態化教學主要以學習的情境理論為基礎,情境學習理論為生態化教學提供理論指導,二者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二者均強調有效的教學應該協調教師、學生、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等之間的關系,并在開放而與外界關聯的生態化環境下將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和諧統一起來,促使系統內個體與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會情境相互聯系、結合,最終達到動態的平衡和發展狀態。生態化物理教學指在以物理教學走向現實世界和生態環境為核心的要求下,強調教師整體組織教學系統內外的諸多要素,側重于協調物理學習和現實世界間的聯系,同時促進學習者在有效物理教學目標和物理教學系統之間達成生態平衡,最終促使物理教學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前提下,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尊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三維目標在教學課堂中得以真正落實。
二、中學物理教學生態失衡現象分析
1.教學情境與真實情境失衡。中學物理實驗由于環境條件和實驗室資源的制約,往往比較客觀簡約而科學規范,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且缺乏現實情境特征。一些教師只能模擬真實情境,甚至口頭講實驗,這種脫離了真實情境的教學策略傳達給學生的是單調、失真的知識系統,形成的是學生對物理實驗片面而刻板的`理解,導致學生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技能難以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究其原因,學生的學習經驗脫離了學習內容賴以存在的真實情境。
2.教師與學生間主體地位的失衡。受傳統授受思想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扮演著執行教學任務的指導者角色,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盲目追求升學率和短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出現了“填鴨式”、“滿堂灌”等做法。教師一味地固守在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模糊了新課標中教師角色的定位,而學生也已習慣于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給他們的課堂知識,這種教師與學生間教學主體地位的失衡是與現代教育觀念背道而馳的。
3.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失衡。學校的物理學習更多的是個別化的過程,鼓勵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學習任務,而合作學習主要通過學習活動中的互助協作方式來實現。合作性學習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而且可以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從而有力地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而目前學校與課堂很少有真正的實踐共同體,學校與課堂中缺乏情境學習理論所描述的共同體的文化。
4.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失衡。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學以致用,學與用相結合,而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所學到的科學文化知識難以適應社會變化發展的需要。學校的物理教學單一訓練學生反復、機械地操練應考必備的實驗技能,學生合理、靈活有效地運用各種資源與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
5.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教育失衡。物理科學素養主要指物理科學知識、技術、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學精神的統一,而人文素養主要指人文知識、社會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統一。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一般只注重物理科學素養教育,即學生智能和技能的提高,而無視人文素養的教育。這樣,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得不到融合,即使創新實踐技能得到提升,而學生的潛能得不到充分發揮,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6.教學目標與評價失衡。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是相互匹配、相互作用的,目前的教學評價不能與大多數標準化測驗所強調的特定課程目標相匹配。物理教學深受“考試文化”的影響,各種考試的重點都是對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和技能情況進行量化考察和檢測,而不是從教學目標出發整體考察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因而導致了學生知識遷移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缺失。
三、中學物理課堂生態化教學策略
1.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思維的誘發總是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下產生的,教師應當依據教學內容,創設適當的學習情境,特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時,如果能再現“真實的問題情境”,并以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提高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增加獲取信息的數量。學生可以在各種虛擬的“真實”環境中,既能夠深刻地理解知識,又可以積極參與教學實踐。學生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進行觀察、分析、概括、歸納等思維活動的同時,也學習和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2.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生態的課堂教學要求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師應從知識的提供者轉變為“教練”和學生的“學習伙伴”,把講授、自學、實踐、討論、歸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探究者,就必須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依據學生的認知基礎,主動構建物理認知結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拋錨式教學設計。拋錨式教學稱“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拋錨式教學強調問題解決,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將問題置于一個全新的、更有效的問題解決進程之中。認識教學需要產生在各種情境中,如家里、社區和工作場所。因此,物理教師應當圍繞某一問題情境來設計學習和教學活動,依據一個問題的確立來確定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要求學生到實際的環境中去感受和體驗問題,探索問題解答的機會。
4.建立合作學習團隊。20xx年5月29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并指出,應當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由于物理實驗操作需要強調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動手實踐,在實驗中發現和探索科學的奧秘,而團隊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正好能夠增強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主動參與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師生在互相合作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以達成集體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實現。
5.采用真實評價。基于真實任務情境的真實性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一種評價方式,側重于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法,特別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高層次思維活動能力。與傳統評價中主要以學生專業知識成績為重點、強調量化的特點相比,真實性評價更重視學習過程的反饋與改善,而且可以據此實現對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評價。物理教師可以在考慮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給學生布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收集真實、有效的資料的意識和能力,要求學生自己探究問題,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現有問題,真實評價對促進學生學習起到了積極的激勵作用,
物理論文12
一、《大學物理》進行教學方式變革的重要意義
物理是以物質基本結構、物體一般性運動規律和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作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具有鮮明的嚴謹性和客觀性特征。《大學物理》教學中涉及大量的定理、概念、物理規律等內容,是抽象的科學研究產物,代表人們對于物理現象和實驗的思考和總結。雖然這些抽象的物理定義可以完成對自然界各種物理現象的解釋,但就物理學習而言,不便于學生的認識和理解。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方式改革,就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先進技術優勢擴展《大學物理》教學資源、豐富《大學物理》教學手段,提高《大學物理》教學水平和質量。
1.擴展《大學物理》教學資源《大學物理》是針對普通高校物理教育需求而開設的物理教學課程,涉及的物理教學知識較為廣泛和繁雜,教師僅依靠書本中的教學資源很難完成系統、詳細的教學講解和展示。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和互聯網技術,獲取網絡中海量的教學資源,完成對課內教學的資源擴展和補充。同時,借助互聯網站強大的檢索功能,教師的資源檢索行為將更加高效和具有針對性。教師可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完成與學生間的教學交流和資源共享,從而構建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交流和溝通。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大學物理》中涉及眾多的實驗觀察內容,但由于部分實驗過于復雜或實驗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很難充分地完成所有的實驗展示。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視頻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以彌補純理論教學的教學空白,提高學生的學習認識,深化學生的學習理解。
2.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傳統模式下,《大學物理》教學以教師單方面的教學講解和知識灌輸為主,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僵化,對于學生的主觀學習需求缺少應有的重視和關注,相應限制了學生個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良性發展,加之物理知識本身較為抽象,又存在較多的定理、定義,較難培養學生良好的物理學習熱情和興趣。信息時代背景下,《大學物理》的教學手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有效的豐富和創新,其中多媒體教學設備的發展和應用,有效改變了傳統的課本和板書的固有教學模式,教師可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方式,進行教學講解和展示,從而完成抽象知識具象化的轉變,降低物理學科學習難度。此外,信息技術的引入更容易構建探索式的物理教學課堂,通過生動、具體的教學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思考,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不斷的教學實踐和互動討論中,提高學生的物理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成長。
3.加強《大學物理》實踐教學隨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持續深入,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愈發突出,學生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和關注,對于《大學物理》實踐教學實效性,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借助便捷、高效的網絡技術,加強物理教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系,通過針對性的課外知識擴展和生活化問題的引入,提高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二、基于信息化條件的《大學物理》教學改革措施
1.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完成《大學物理》的內容擴展從課程內容的角度分析,《大學物理》的教學內容較為寬泛,涉及的知識點較為繁雜,雖然可以較好地滿足學生大學物理學習的多樣性需求,但也給學生全面的知識學習和掌握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阻礙。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通過電子課件的方式梳理和概括《大學物理》教學內容,通過電子課件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知識總結能力和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脈絡,促進學生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偏好和主觀學習需求,借助海量網絡教學資源擴充《大學物理》教學內容,通過多方位的教學展示和對比,豐富學生的教學體驗,深化學生的物理學習思考。另外,教師可優選一些趣味知識進行教學擴展,以提高《大學物理》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
2.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氛圍傳統模式下,《大學物理》教學以教師為絕對主導,控制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學生被動接受物理知識學習,相應限制了學生個性和思維的健康發展。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教學優勢,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現代元素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具象化,以降低《大學物理》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理解,引導學生激烈的課堂討論,突顯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性和思維的健康成長。3.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與小學、初中、高中相比,大學的教學環境更加開放和自由,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的強弱,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業探索程度和未來發展。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應通過微課教學、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和更寬廣的自學空間,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學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和發展。教師應借助現代信息平臺加強與學生間的學習交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使《大學物理》教學更加深入學生生活,促進學生進一步提高和成長。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善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完成《大學物理》的內容擴展和教學氛圍的優化,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深化學生的學習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應借助信息交流平臺提高與學生間的交流效率,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曉亮,甘志剛,葉天語,等.嘗試教學法在大學物理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xx
[2]程彥明.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策略研究[J].時代農機,20xx
[3]馬安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大學物理教學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xx
[4]徐磊.將物理科研帶入大學物理教學中[J].科技資訊,20xx
[5]馮蒙麗,宋春榮,劉進,等.大學物理網絡交互型教學模式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xx
物理論文13
摘 要:物理學科被學生普遍定義為枯燥、無趣的科目,其主要原因為教師大多采用單向輸出知識的教學方法,這并不適合此學科的有效教學,只能擴大它的抽象程度,使學生難以掌握物理知識的精髓。通過實例分析充分證明了互動啟發式教學方法能夠有效解決以上物理學科的教學困難。
關鍵詞:啟發;互動;相互作用;總結
互動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的授課范圍和程度可以通過學生與其互通的效果來確定,并通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來構建合理的教學方案,節省了教師探索教學設計安排的時間,學生通過互動式的啟發也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來,學習興趣得到不斷提高,物理的發散性思考也得到無限拓展。
一、互動啟發式教學中“啟發”的合理運用
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重點在引導,關鍵在轉化,通過精心設計的各種教學環節捅破學生與知識之間的那層薄薄的窗戶紙,使其擁有醍醐灌頂的學習感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啟發指導上,啟發互動式教學方式不單單是一種教學方法還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意識,教師通過這一思想去指導教學工作,才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例如教師在教授“聲音的產生”這一知識點時,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相關問題帶領學生一步一步地自主探索現象的根源,最終收獲知識的積累。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學習,讓學生用手去感覺發音與不發音時喉嚨的不同之處,也可以比較燒杯中的靜態水與嘩嘩作響的流動水的不同之處;在得到這些不同感覺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順利總結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一物理概念;接下來教師可以繼續啟發學生將這一結論在實際操作中進行論證,提問學生:“怎樣使直尺發出聲音?”通過之前總結出的物理定義學生很快就能想到用手撥動直尺,使它震動,從
而發出聲音,學生在整個課堂學習中思路一直緊跟老師的引導,掌握了從現象到本質再到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并通過老師的不斷啟發充分帶動自身思維的快速運轉,從視覺、感覺、聽覺多方位去體會知識、感悟科學。
二、互動啟發式教學中“互動”的合理運用
對生活的不斷觀察和實驗是物理知識積累的基礎,物理知識的生活化能夠使學生更易于接受和掌握知識。教師在課堂上以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作為引入點,讓學生把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為課上互動學習的討論對象,這樣不但能弱化物理學理論知識的抽象性,還可以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互動興趣,增加互動的頻率,提高互動的效率,促使其產生強烈的互動討論意愿,鍛煉他們從現象發現本質的物理學習能力,使其在一個輕松愉快的互動學習氛圍里面將本來抽象難以接受的理論知識變為已有。
例如在“升華和凝華”這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典型現象,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通過學生間的互動討論順利進入本課的學習活動中來,首先教師提問:“放在衣櫥的樟腦丸為什么經過一段時間后體積會變小?”學生開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說差點把樟腦丸當成了糖丸,還有的說放了樟腦丸的衣櫥有一股氣味特別難聞,這些信息馬上讓一部分思維活躍的學生想到了樟腦丸是由固體形態變成了看不到摸不著的氣體形態,但是我們還是能聞到它的氣味,教師此時順勢解釋這一現象為升華,是物體由固態直接轉化為氣態的一個過程,學生經過互動討論,互相激發思維的興奮點,刺激大腦的有效運轉,進而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所學的知識點,經過這一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鍛煉與提高。
三、互動啟發式教學中“互動”與“啟發”的相互作用
互動啟發式教學在實際運用中過程中“互動”與“啟發”是缺一不可的,兩者具有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關系。有教師的啟發為學生指明方向,學生的互動才能有目的地進行,并取得豐厚的收獲;有學生的互動給教師反饋,教師的教學活動才能有的放矢,并取得良好效果。
例如在“重力”這一課上,教師可以利用“熟透的蘋果自然落地”和“拋出的皮球總是向下落”這些生活中的實際現象來讓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去認識重力的`存在,然后進一步了解不同物體在地球上所受重力的方向,此時學生很容易誤認為重力的方向是與物體接觸面垂直的,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啟發指導,可以讓學生觀察兩條重垂線的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再看重垂線與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由此學生對“重力方向永遠指向地球中心”這一知識點一目了然。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的互動引入所學知識,再由教師的直觀視覺啟發學生的抽象思維運動,進而攻破重難點,這一完整的互動啟發式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既有興趣又有收獲,既能積累知識又能鍛煉能力,自身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與提高。
本著靈活運用合理教學方法的原則,教師采用以引導為線索,學生互動探究和獨立思考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是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必經之路。
總而言之,在互動啟發式教學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扮演“導游”的角色,在耐心細致去講解的同時,還要注意巧妙設計路線和語言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跟上“導游”的步伐,還要通過互相交流、不斷思考快速的吸收和消化所學知識,完成一次有趣而有意義的“知識之旅”。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就是將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去創造和發現,并從中獲得正確的見解。
參考文獻:
[1]石桂英.初中物理教學方法選擇與創新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xx.
[2]江寧.談科學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滲透[J].湖南中學物理,20xx.
[3]鐘炳權.初中物理教學方法選擇與創新探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xx.
物理論文14
[摘 要]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出學校教育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培養學生,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方面能夠及時地、辯證地適應新的教育理念,改變物理概念教學觀念,注重概念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在高中一些物理概念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一些學生將某些物理量的概念與其他概念相互混淆,不能對概念形成有效的、正確的認知。針對這一現象提出充分利用實驗的優勢和精細化的設計對物理概念進行思維轉化,提高概念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思維轉化;物理;概念教學;中學
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常將一些物理量的概念、內容、形式、適應范圍和生活常識混淆,不能對概念形成有效的、正確的認知。
這些現象主要是由于感性認識不足、思維方式不當、思維定式和相關概念干擾等原因造成。所以對于學生在學習物理概念過程中,高中物理教師要鼓勵和引導思維定式的積極表現,要及時恰當地引導學生對消極的表現進行思維轉化。例如,學生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由于先接觸到質點、機械運動、直線運動、拋體運動、曲線運動等物理概念,主要掌握了通過分析概括一類事物的物理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的抽象與概括的思維方法。而在學習密度、速度、電阻、電場、磁感應強度時,如果學生還企圖運用這一抽象與概括的思維方法,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這種新物理情境下的比值定義法,從而導致不能深刻地理解這些物理概念的含義。對已有的物理概念模式認知進行思考角度的重新加工,抓住物理情景中物理量概念主要的本質,忽略次要的,最后抽象地概括出物理情景中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共同特征,形成物理概念。然而這個思維轉化過程是需要高中物理教師要逐步引導的,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操作。
一、充分利用實驗的優勢對物理概念進行思維轉化
以學習“電阻”為例,要使學生理解“電阻”這個概念,如果教師運用像講授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等這些比較直接的學生習以為常的方法時,學生就會對該概念陷入一種習慣性的思維限制。因為學生在生活中很難接觸到這一類的物理模型,很難形成物理情景中對電阻的.物理模型認知。因此必須讓學生思維轉化,從另一個思維角度去理解和接受“電阻”的概念。
我們可以這樣嘗試:將以往在課堂上的講授形式轉移到實驗當中去,這就是一個思維轉化。
在實驗室擺放各種各樣的電阻元件,讓學生去親身體驗。然后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視覺、觸覺的體驗對電阻有了一定的感官認知,進而對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他們分別參與對不同電阻設定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最后以數據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課堂活動對學生思維轉換進行引導。
剛開始,通過感官認知后,學生知道了生活中電阻的各種模樣,在腦海形成初始印象。然后讓其中一組學生研究某個電阻的多次實驗數據,從整理的數據中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在綜合各小組成員意見后,教師引導得出:對同一個導體,加在它兩端的電壓U與通過的電流I之比值是一個定值,并且這個定值是與U和I都無關的恒定的量值。
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其他小組實驗的不同電阻的實驗數據是否和第一個小組的實驗結論一致。在學生實驗后,依然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只是它們各自的比值不一樣,說明是兩個不一樣的電阻。
在其他小組也實驗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導體時,他們都能得出同樣結論。于是我們組織學生對于這些結論進行概括,得出結論:每個導體本身都有一個恒量R,不同的導體具有不同的R值。
雖然學生對電阻這個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里的認知。這時我們需要進一步進行思維轉化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維轉化,運用類比的思維方式將上述情況與初中學的抽象的“密度”的概念類比:對于同種物質,它的質量和體積之比是一個定值;對于不同的物質這個定值是不同的,這個定值代表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那么你從這個角度去怎樣理解電阻呢?接下來再讓學生悟出這個恒量R,也一定是代表著導體的某種固有屬性,進而引導學生在各種不同情況下分析R與I及U的關系,這樣便可以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持久的電阻認知。如果學生不經過這一思維轉化過程,而是教師直接給出電阻的概念,那么學生對電阻這一概念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層次,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容易出現錯誤的慣性思維。尤其是對于如何判斷“導體的電阻與所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通過其中的電流成反比”這樣的一類的習題。
二、精細化的設計對直觀的概念進行思維轉化
以學習“沖量”概念為例,現行的高中物理教材對“沖量”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引入都是直接給出的,表述為:沖量是力對物體在時間上作用效果的累積,即動量的變化量。并沒有做過多的描述,學生也只能是被動地、機械性地記憶這個概念,至于對物理概念的模型并沒有經歷構建過程。因此學生在做題時只會模仿和機械地應用,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時授課教師如果引導學生轉化一下思維方式,做如下設計也許會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
在光滑水平面上,對一個物體施加一個力一定的作用時間后,引導學生先回顧分析“速度”、“速度的變化量”、“速度的變化率”分別具有什么樣的物理意義?它們的表達式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回答出來,也能夠根據以前的學習將它們的表達式寫出。
于是學生可以得出:
mv=p,mΔv=m(v2-v1)=Δp。
mΔvΔt=ΔPΔt=ma=F合。
通過對公式的推導分析出:質量與速度的變化率的乘積就是動量的變化率,也就是等于物體所受合外力;再逐步引導將公式變換角度來思考,可以得出ΔP=F合Δt。
學生便可以恍然大悟,原來沖量I=F合t是這樣的一個模樣,是這樣一步步演化來的,由此也加深了學生對該概念模型的認知。雖然整個過程所用時間長一些,但學生對沖量定義的建構過程有了本質的理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設計思維的轉化,更注重了概念形成的過程和方法能力的培養。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的概念的教學案例,高中物理教師通過啟發學生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轉化,對概念教學有很好的效果,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同時通過思維轉化既能體現物理學科的教育理念,又能夠使學生掌握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與技能、理解過程與方法、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認知角度來看,思維轉化在物理概念教學中的應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具體到抽象的教育教學原則。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是經歷一個個“思維限制—沖破思維限制—再思維限制—再沖破思維限制……”的周期性適度地遠離平衡態的一個過程,這也是學生成長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精心選擇設計典型事例,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轉化能力,運用物理思維轉化逐步引導學生接受一個正確的、深刻的、全面的概念。
物理論文15
1、工科大學物理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紀后半葉,物理學在此前建立起來的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量子電動力學、統計物理和許多重要物理實驗基礎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著.許多物理學的分支學科,如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體物理、等離子體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都得到極大發展.與此同時,科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學科間相互滲透和交叉綜合.物理學和其他學科相互滲透,產生了一系列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如化學物理、生物物理、大氣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物理學的新概念、新理論和新的實驗方法向其他學科轉移,促成各學科的發展并成為其組成部分.
20世紀后半葉,新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技術包含的科學知識高度密集,綜合性極高,如紅外和紅外成像技術、激光技術、計算技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生物技術等等,都無一例外地與物理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實驗方法密切相關,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包括物理學在內的各學科的發展.
現代軍事科學技術的知識密集性、綜合性極高,處于科學技術的前沿,近幾年來的局部戰爭向人們展示,現代戰爭在相當大程度上是高新技術的較量.現代軍事科學技術離不開物理學和物理學的新成就,如紅外夜視、激光制導、激光雷達、三相彈等都與物理學原理和物理學實驗技術密切相關.
這一切都表明,在科學技術發展的進程中,物理學不但在歷史上曾經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在20世紀是處于主導地位的.,而且毫無疑問,21世紀物理學在科學技術發展中也必將處于主導地位,它的作用將會更加突出.
大學物理課是一門重要基礎課,它的作用一方面是為學生較系統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礎,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初步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這些都起著增強適應能力、開闊劉義洪盈贅大爭物雙教爭敬沮思路、激發探索和創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質的重要作用.學好大學物理,不僅對學生在校學習十分重要,而且對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和在工作中進一步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更新知識,都將發生深遠的影響.物理課的這一作用,特別為許多專家、教授、高級工程技術專家所強調.
我國工科大學物理的學時一直少于理科.因此,目前實施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傳統物理課內容在給定學時范圍內一再精選后形成的.總的來講,工科大學生的物理基礎較薄弱,物理知識面也較窄,特別是近代物理和現代工程技術有關的物理基礎和現代工程技術方面的新知識更顯薄弱.如我們的課程基本要求中沒有物性學、分子、原子核、粒子等內容;沒有偏振光干涉、核磁共振、穆斯堡爾效應等內容;量子物理、統計物理等近代物理基礎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知識甚為薄弱.這些內容,工科一般專業在后續課中多不再涉及,而它們恰恰是當今學習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所要涉及的,有些甚至已成為當今高新技術的組成部分.在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物理課內容“老的多、新的少”.因此,更新內容,加強現代物理和現代工程技術有關知識,特別是有關基礎知識,是工科物理教學改革必須面向的首要問題.
2、工科物理課教學改革
工科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改革是很復雜的,也是很困難的,不可能一嗽而就.應該堅持以下原則:不應改變物理課作為基礎課的地位和作用,應著力研究現代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應具備什么樣的物理基礎;要重點研究如何處理好經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及有關近代內容的關系;應在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上加大力度,與研究教學內容改革的同時,還必須系統地研究教學方法、考試方法等教學環節的改革.
工科大學物理課內容改革的重點在于加強物理學基礎(包括經典物理基礎和近代物理基礎),同時適當地介紹反映現代物理和現代工程技術的新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由于工科物理課程教學時數少,只靠課程內容和體系本身改革回旋余地小,改革要將課內課外、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課與課間關系諸方面綜合考慮.
(一)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應以物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為依據.在保證經典的前提下,進一步精選經典物理內容,突出教學內容及能力培養,避免過分強調系統性和嚴密性等,在整個經典物理教學過程中應貫徹加強近代思想;在近代物理基礎的基本要求部分,加強量子力學和統計物理基礎知識,以利于學生在校和離校后進一步學習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加強現代工程技術物理基礎專題,這部分內容應側重物理原理,而不要停留在科普水平上,上述三部分內容的講授學時,分別約占總學時的58%、27%和15%.
(二)開設物理類和技術類專題選修課(或講座).物理類選修課:如現代物理導論、混沌、原子和分子物理、核物理、天體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嫡和信息、傅里葉光學、非線性光學、非線性力學等、技術類選修課:如現代工程技術專題、激光技術、光散射技術、全息技術、穆斯堡爾譜學、核磁共振技術、薄膜技術、換能器、紅外技術、低溫和超導等.選修課應著重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不追求數學嚴密性,不過分強調系統性和完整性.
(三)教學手段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粉筆加教鞭不適應改革的需要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近幾年來,有許多院校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實踐證明,把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可以改變信息的包裝形式,在計算機上把圖、文、聲、像集成在一起,提高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調動學生主動運用多種感觀積極參與多媒體的活動,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發現.同時,這也為教學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為教學的順暢實施與高效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加大這方面的資金投人,多媒體輔助教學必將成為21世紀教學手段的主體.而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也應向智能化方向發展.1997年n月6日,中國物理學會正式宣布中國物理教育網建立.這就為網上教學和科研提供了方便,物理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從網上獲取信息服務于教學.名校、名師更應在網上傳播自己的教法和經驗,使大家受益.
3、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嘗試
物理學的迅速發展,不斷在廣度和深度上揭示物質結構和物質運動的普遍規律.在教學實踐中,我以物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為依據,在保證經典的前提下,把現代物理專題中的部分內容穿插安排在授課之中,學生反映很好.如在講完振動與波后,由單擺的線性振動自然地過渡到單擺的非線性振動,從而引出“棍沌”,接著向學生指出了普遍存在的混飩現象,并簡要介紹了混沌理論的發展及意義、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外,我還編制了部分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以用于教學.如在駐波一課中,用形象、直觀的動畫把駐波的成因生動有趣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時效.
【物理論文】相關文章:
物理建模論文11-21
物理教學論文11-19
物理的小論文05-16
(經典)物理論文06-07
物理論文06-07
論文:學好物理的方法11-24
初中物理教學論文01-01
物理初中小論文03-29
初中物理教學論文07-14
物理論文與小結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