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與音樂的互動論文
通常,人們在音樂伴奏下跳舞。對于我們中間的很多人來說,舞蹈就是根據一段音樂,在音樂的情感和意境的啟發下,用身體演繹出它的節奏和活力。
然而,音樂和舞蹈的關系下不能簡化為僅僅是在時間范疇內的簡單“粘貼”。關于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在中國的眾多古籍中多把“樂”與舞并提。中國第一個提出要把“舞”從“樂”中分離出來進行研宄,是明朝的樂律家、數學家、舞蹈學家朱載詒,他在《樂律全書》的《律呂精義外篇?論舞不可廢》中指出“樂”與“舞”的關系是:“有樂而無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見;有舞而無樂,如啞者會意不能言。”①這段文字十分明白、形象地指出了舞與樂之間的相互依存的緊密。中國當代著名音樂家吳祖強對音樂與舞蹈的關系也有精辟的見解,他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而舞蹈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時間藝術(雖然它占有空間)。因為音樂和舞蹈都要表達一個進程。音樂表達內容和情緒的進程依靠音樂的連續,而舞蹈依靠動作的連續,二者屬于動的藝術。至于不同點,舞蹈是‘聽’不見的,是屬于視覺藝術范疇,因此有人說沒有聲音是舞蹈的‘局限’,而舞蹈則能使音樂獲得某種可能的視覺形象,給音樂做出可見的解釋。在舞蹈藝術中,音樂是舞蹈的聲音,舞蹈則是音樂的形體,一個有形而無聲,一個有聲而無形,它們的結合是天然合理的,是反映了人的智慧、完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之一。”②這番話說明了音樂和舞蹈的關系是密切不可分割的。但有人說“音樂一定要服從舞蹈。”這是不對,的兩者之間都應共同為展現作品的主題,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它們都統一在作品內容和形象當中。
那么宄竟什么是舞蹈音樂呢?舞蹈音樂,是為舞蹈伴奏的音樂,也可用來獨立演奏。一般具有節奏鮮明、旋律流暢、結構完整的特點,是舞蹈作品的組成部分和重要的表現手段,與舞蹈動作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舞蹈作品的藝術構思,塑造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我們通常在編舞時會采用以下兩種方式:一種是根據舞蹈作音樂;另一種是根據音樂編舞蹈。下面我們通過對兩種方式簡單闡述去更好地解釋舞蹈與音樂的互動。
首先是根據舞蹈做音樂,當舞蹈編導在創作作品時,他可以對音樂作者提出要求:
1.音樂應為展現主題思想服務,如《紅綢舞》是表現中國人民解放后的歡樂,整個音樂就要服從這個主題。
2.舞蹈音樂應該富有形象性。這首先體現在人物的主題上,如中國的《紅色娘子軍》是瓊花、洪常青的主題,以及《娘子軍連歌》都是形象很鮮明的,是群眾熟悉、喜愛的'音樂。
3.舞蹈音樂應該富有舞蹈性。至于舞蹈性可作這樣的理解:雖然某些舞蹈音樂的節奏不那么的明顯,但是聽后能激發起舞蹈的愿望。
4舞蹈音樂應充分運用對比手法,要求對比和多樣化。因為舞蹈有視覺又有聽覺,但通常沒有語言(說話),由于這一特點,它便要求在旋律、節奏、速度、情緒、色彩、配器、調性等等各種音樂表現手段上的對比。
以上說的是對舞蹈音樂的要求,那么舞蹈作品和音樂作者該怎樣進行合作呢?合作的最好辦法是作曲者在接受舞蹈臺本時就和編導在一起,舞蹈編導要善于向作曲者講清舞蹈音樂的要求,對人物性格、風格、戲劇情節等方面的設想,如前蘇聯芭蕾舞專家古雪夫為北京舞蹈學校排《美人魚》時,首先講主題思想是:人間最美好的生活是人間的勞動生活。同時,還有一個主題,就是善與惡的斗爭。然后又要求人物的主題。1.獵人。要體現出力量以及開朗、智慧、安詳、歡樂、善良、崇高的品質。2.魚美人。應該是純潔、貞潔、富有神話色彩、親熱、溫柔、美麗、神秘的,要在舞劇當中表現出來。
舞蹈編導與音樂作者彼此間有了深刻的理解,合作起來就方便容易達到統一。再如《大河之舞》在演出過程中,每當男舞王表演他最拿手的密集繁復的步點時,就會贏來一片掌聲和叫好聲。當愛爾蘭音樂家用風笛等民族樂器奏出奇異的愛爾蘭音樂的時候,現場觀眾都在凝神傾聽。《大河之舞》不但以強勁的踢踏舞步煽起觀眾的激情,同時也以整體特有的唯美制作感動著觀眾。當記者詢問一些觀眾怎么看待《大河之舞》的現場表演時,得到的回答大都是“舞蹈與音樂表演的和諧統一,精致的制作更令人感動”。
另一種選擇運用音樂編舞的做法,就是在編舞的結構中給音樂一個位子。能把它看作是附屬品,而應把它作為創造的組成部分。可以用各種方法處理音樂:
1.演繹式:傾聽音樂,領會音樂,沉浸在音樂中,讓動作像音樂那樣流暢。
2.對抗式:不理會音樂提示,創造一種對抗的表演手法,讓舞蹈的節奏和音樂的節奏之間產生一種對比。
3.對話式在編舞中專門給音樂留出一個位置,讓它單獨表現,充當舞者伴侶。
4無視式:在編舞中不考慮音樂。讓音樂獨自生動地進行和舞蹈平行存在。
5.變化式:在編舞中常出現這種可能:即準備階段受一種音樂啟發,最終換另一種音樂表演。這經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和瑰麗多彩的效果。
6.節奏式:以舞蹈節奏為基礎寫成的、為伴奏舞蹈的器樂曲或聲樂曲。一般舞曲都具有鮮明的特征和典型的節奏,并加以重復而貫串全曲,使每首舞曲都具有不同的特色。
以上的簡單闡述說明了最初,舞蹈與音樂、詩歌是結為一體的,隨著社會和生產力的發展,舞蹈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舞曲也更豐富而具獨立性。中、外、古、今和民間的、專業創作舞曲舉不勝舉。我國民間舞曲,如樸實剛勁風格的北方秧歌,秀麗細膩風格的南方花燈,兼南北之長.鋼柔相濟的淮河地區的花鼓燈等,其舞蹈音樂就極富特色。少數民族的舞蹈及其音樂更為豐富多彩。彝族的《阿細跳月》,是三拍子與二拍子組合的五拍子(5/8拍),第三、四拍子上前半拍子的休止以及全曲反用do,mi,sol,三音組內旋律相同的節奏以腦筋富于動感的鮮明特性。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在獨舞,雙.三人舞,群.組舞,大型歌舞及舞劇等專業舞蹈創作上大大發展,其舞蹈音樂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如、《荷花燈》、《采茶撲蝶》、《紅綢舞》、《飛天》以及民族舞蹈《寶蓮燈》、《小刀會》、《魚美人》和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中的音樂。都顯示出舞蹈離不開音樂,二者相輔相承,緊密聯系,只有使二者充分互動了才能為舞蹈的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音樂教學改革與發展中的重要課題。只有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開發學生的"潛能”才是時代的呼喚、教育的升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有效途徑。
音樂教學中應注重教育是治國之本,有了教育人類才能得到凈化,人的素質才能不斷的提高。知識經濟時代對具有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處在大教育背景之中的音樂教育同樣面臨機遇和挑戰。所謂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人。創新能力不僅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進步的條件,也是衡量一個民族和國家是否富有生機和活力與持續發展的標志。主體性創造發展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目的。只有人的主體意識得到喚醒和培養,人才能以積極的態度,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力量,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整體發展。教育者必須站在人的發展的高度,去實施一種開放的、多元的、富于創意的教育模式,有目的和有針對性地組織教育活動,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認識與創造的社會主體。由此看來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重要課題。因此,本文主要從音樂教學的角度著重闡述音樂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問題。
激發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創造能力的核心創造能力的培養,其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沒有創造性思維就談不上創造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發展創造性音樂教育,要求音樂教育的指導者能夠使學習者充分發揮創造力,必須充分理解發展創造力的“兩大要素”,即想像力和思考力一一這兩大“齒輪”的作用。而且,盡可能多地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優秀的音樂藝術作品,使他們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大量的音樂印象,同時最為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能夠變換這種音樂印象的能力。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及想像能力,應從“聽”入手。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教學中以聽覺為先導,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美感和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音樂情感,發展他們的音樂創造能力。音樂教學中的“聽”,不是讓學生盲目地聽,也不是教師填鴨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講解音樂,而應該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中,去發現、去探索。“引導”就是教師讓學生在聆聽的基礎上利用談話、講授、討論、圖畫、演示、創設意境等多種手段點撥、啟發學生,通過音樂藝術實踐,使學生感受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旋律、音程、和聲、調式(調性)和曲式等,讓學生利用已具備的欣賞經驗去聯想、想像、體會、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表現形式。要引導學生從音樂現象的感知積累中,逐步認知和掌握音樂的規律,發展音樂想像能力,逐步探索音樂要素表現特征和作用。教學中,既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又要注意給予正確的啟發和引導,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以富于啟發性的提問,留給學生充分聯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間,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將學生領入音樂情境之中,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想像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
【舞蹈與音樂的互動論文】相關文章:
6.舞蹈與音樂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