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1
【摘 要】 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價值內核。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卓越教育人才,須將馬克思主義學說理念貫徹到教育實踐中,從而真正實現學生主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目標。主體全面發展:要基于生命和諧性的母語教育;主體自由發展:著重于批判精神與自由思想的養成。
【關鍵詞】 全面自由發展;漢語言文學;卓越教育人才;培養;意義
高等師范教育作為教育的獨特領域,所培養的是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技能的卓越教育人才。培養全面自由發展的未來公民,關鍵在于教育人才,“人才強教”戰略已成為許多教育者的共識。而師范院校是教育人才孕育的搖籃,也是未來具有創新精神的卓越教師培育的重要場域。教育最本質的目標導向就是塑造人,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價值內核。師范院校本科大學生主要從事基礎教育工作,擔負著塑造未成年人群體成為未來全面自由發展的人的導師角色。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育的目標性與馬克思主義“人學”核心理念是相通與一致的。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性,該學科對學生主體發展具有最為直接、強大的影響力。本文將以漢語言文學卓越教育人才的培養作為切入口,論述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與卓越教育人才培養的內在關聯性。
一、馬克思主義學說中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念與文學的力量
盡管素質教育在中國已實施多年,但對何謂“素質”,“素質教育”的落腳點何在,依然是個回答未盡的問題。而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學說或許正是對素質教育本質的最好注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不僅包括智力和體力的發展,還包括人的個性徹底解放,人的志趣、思想、道德、審美等精神層面的自由發展。[1]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讓人從不完全人變成為一個社會關系的完全人,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從馬克思的有關論述來看,他賦予“發展”含義有兩個互相聯系的基本點:一個是個人能力或才能的發展,另一個是人們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發展。二者的共同基礎都是人的實踐活動。概括而言,“發展”既包含能力,又包含“社會關系”,所謂能力是指人的潛能素質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的覺醒,外化(對象化)和伸展所形成的人的本質力量。[2]人的潛能素質是沉睡的一股自然性力量,它并不是自然顯現的,形成為能力必須經過后天的開發和挖掘,而后天開發的唯一途徑在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就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之一,對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而言還是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形式。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性,該學科對學生主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具有最為直接、強大的`影響力。因此,師范院校必須明確漢語言文學教育人才的培養方向,才能實現未來所任教的學生主體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終極目標。
隨著社會轉型發展,各種良莠不齊的思潮對處于成長期學生的浸潤與侵襲,客觀上要求基礎教育學科教師必須具有更高的綜合素質與靈活多變的應對能力,才能擔當起人格處于形成期學生的人生引領者角色。各個學科的教育人才均需以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為指導,突破學科知識的局限與工具理性的束縛,實現學生精神的全面成長與進步。尤其漢語言文學學科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文學的力量實現對學生人格的塑造與感化。
夏丏尊在《文學的力量》一文中指出,“文學有力量是事實,在幾千年前,我們中國就知道拿文學來做移風易俗、改革社會的工具”。他進一步指出,《黑奴吁天錄》一書使黑奴得到解放,青年人讀《少年維特的煩惱》有因而自殺者,因此必須明確三點:第一,文學的力量從何而來;第二,文學力量的特點;第三,文學對于讀者發生力量需要什么條件。[3]我們逐一展開來說,首先文學的力量來自于“具象”、情緒,魯迅《阿Q正傳》假了名叫阿Q的人,就把中國人膽子小、愛面子、愛虛榮這些人性的劣根性寫盡了。其次文學的力量是感染的力量,教訓的力量是帶有強迫性的,文學的力量是沒有強迫性的。文學是潤物細無聲的感化,這種力量看似綿軟卻極具滲透力,能夠觸碰與震撼人的心靈。最后是文學對讀者發生力量的條件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共鳴,共鳴于學生而言具有個體差異,若要產生群體性的文學共鳴效應,一位成功的語文教師在文學世界的引領是必不可少的。漢語言文學教育人才必須具備深厚而扎實的文學功底,才能充分運用文學的力量完成對學生主體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打造。
二、主體全面發展:基于生命和諧性的母語教育
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承擔著美育、德育與智育的人生發展的多重任務,在人的全面發展中起著舉重若輕的作用。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形式是和諧發展,身心高度一致的生命和諧性,基于生命教育的語文教育是所有基礎教育階段學科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形式。
近年,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浪潮中,關于卓越教師的探討較多聚焦停留于教學技術層面,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在塑造人,忽略了學生全面發展這一基本的教育核心。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指人的才能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審美、思想、道德等精神層面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人的社會化程度。真正的教育改革須從施教者接受師范教育時開始。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作為培養未來語文教育人才的重要專業,起著塑造學生人格、引航人生道路的重要作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起點在基礎教育階段,只有師范院校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卓越教育人才,才能最終落實基礎教育階段對培養全面發展學生的終極目標。因此,“主體全面發展”是基礎教育與師范教育的共同要求。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為“師范”也,中國現代教育先行者陶行知主要從教師知識儲備與道德養成兩方面對學生的引導角色進行定位,而對后者因為要求的模糊性、籠統性往往容易被擱置。語文教育偏重于知識傳授,未能充分發揮其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功能。語文教育的整體性被拆分,語詞與常識教學的碎片化所導致的語文教學“去意義化”問題日益嚴重,語文教育的人文情懷與理性思考力驚人地匱失。語文教育缺乏對后者心靈與現實人生的觀照,會導致語文向碎片化的困境淪陷。愛因斯坦認為僅僅靠知識和技能,將無法使人類獲得真正快樂而又有尊嚴的生活,因為生活教育可以使人成為一部有用的機器,但卻無法造就和諧的人格,否則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生,不過更像一條受過良好訓練的狗。[4]盧梭也反對教師只傳授知識,而忽視做人的觀點。實現學生主體全面發展的目標任務,必須從知識、人格兩方面都進行著力。傳統學校教育多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等智力層面素養的形成,對情感、品德以及人文素質等社會化內容關注不夠,不利于教育實現培養有知識、有智慧、懂節制、有完善道德的全面發展的人的功能。因此,語文教育要從常識化教學向內涵式教學發展,解放語文教育,讓語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重新闡釋教育與生活的關系,這是漢語言文學卓越教育人才在社會轉型期面臨的時代使命。從文化與哲學的高度對學生進行生命精神啟蒙,使他們養成正確的道德觀、高尚的審美觀與豁達的人生觀,成為現代社會知識與人格全面發展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三、主體自由發展:批判精神與自由思想的養成
古往今來,關于培養學生的批判力與自由精神的論說比比皆是。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這一命題蘊涵著深刻的平等意識與民主精神,打破固有的師生支配與被支配、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讓學生從師道威權的強者意識的奴役下解放出來,這應該成為未來“卓越教師”的基本價值標識之一。在基礎教育的眾多學科中,語文教育毫無疑問擔當著塑造學生人格與平等意識的最為重要的作用。對學生顯與隱兩方面的道德滲透,使漢語言文學教育人才對人類靈魂的塑造功能愈益突顯。但學生主體自由發展的要求往往又不可避免地與教育自身的強制性產生沖突。如何協調培養學生批判精神與教育規訓的沖突,讓學生在教育規則內實現主體自由發展,這是每一個漢語言文學卓越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前提,即教師是塑造自由行動者的人。為人師者須保持心靈的充盈與豐潤,才能讓充盈與豐潤撒播給每一個學生。教師應該用富有生氣的思想震蕩學生的心靈,用機智與幽默喚醒和解放學生的思想。所以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自由思考才是通向教育目的的出發點。但思想的自由與學校規訓的強制性不可避免發生沖突。康德在《論教育學》一書中指出教師對學生馴服的強制性和兒童自由能力的運用相悖,所以“人們怎樣才能把服從于法則的強制和運用自由的能力結合起來。因為強制是必需的。我怎么才能用強制培養出自由來呢”。盡管康德并未言明問題的出路,但他卻謹慎地提醒,“教育必須帶有強制性,但絕對不能是奴役性的”。[5]盧梭尖銳指出,傳統教育很可能得到的是“既是奴隸又是暴君的兒童”、“充滿學問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兒童”。[6]如前所述,長期以來語文教育的碎片化教學扼殺學生的獨立意識與質疑精神,教學無法喚醒與解放人的心靈,教育工具化趨向的強化正是對學生主體自由發展精神的限制。一個不容忽略的現象是,教育推崇理性與科學的力量,與日常生活、人的自由世界已漸行漸遠。教育陷入極端功利主義話語危機,拯救與解放人的心靈,恰恰是當前卓越教育人才需要面對的嚴峻現實。牛利華指出,現代人的異化狀態已被確證為一種事實,在教育中體現為:人被教育所馴服,被迫直至甘愿墮落為手段,喪失了其內在的價值與尊嚴,缺失了自由和創造的維度;在現實生活中,功利化的教育追求置換了教育“培養人”的精神內核。[7]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本應是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但要實現起來卻是舉步為艱的。我們須切記,教育不是讓人匍匐于教育威權之下,變成一個奴顏婢膝的被施教者,讓人思想空洞與機械化,這樣培養出來的人盡管富有知識,但卻是一臺內心殘缺的知識機器。語文教育應該通過種種文學或文化現象的探討,允許學生發出思辨、質疑的聲音,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與自由思想。
四、結語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卓越教育人才,須將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理念貫徹到教育實踐中,實現學生主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目標。培養卓越教育人才不唯功利性,以高遠的教育目光放眼未來,造就一大批精專而又基礎扎實、思想解放自由的教育人才群體。在卓越教師的培養探索中,我們還必須打破一種固有的思維與成見,即認為“卓越教師”就是教師群體中處于金字塔頂端的教師,僅是少數者的榮耀與專屬。卓越教師培養,應追求教師行業整體的卓越化,招募與集聚優秀的教育人才到教師隊伍中來,并以此產生附帶效應,使教師群體普泛性地追求卓越,從而形成整個教師人才隊伍向高素質、高層次的漸進與蛻化。
【參考文獻】
[1] 王新宏.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對大學生職業發展選擇的啟示 [J].高教探索,20xx(2).
[2] 王友洛.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社會:多重視域的研究[M].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55.
[3] 夏丏尊.夏丏尊談教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xx.106.
[4] 謝延龍.西方教師教育思想--從蘇格拉底到杜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xx.156.
[5] [德]伊曼努爾﹒康德著,趙鵬,何光武譯.論教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29.
[6] [法]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1.
[7] 牛利華.回歸生活世界的教育學省察--兼論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樣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17.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2
一、現狀思考
(一)漢語言文學應用能力不足
筆者通過對綏化學院近三年畢業生走訪調研,發現他們目前的工作領域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教育、文化培訓機構、企業文職、宣傳銷售和網絡編輯等行業,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網絡傳媒公司、產品營銷網站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有著大量的需求,漢語言文學運用能力是用人單位比較重視的。近三年我們卻發現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現象,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明顯欠缺,閱讀量越來越少,網絡資源成為學生獲取學習資料的主要來源。學生寫請假條、在校生證明等常用應用文錯誤甚多,畢業論文撰寫質量令人堪憂。我們反思,專業課程已幾乎覆蓋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理論主體,可是學生漢語言的鑒賞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怎么與教學愿景相差甚遠呢?當我們埋怨智能手機普及、信息搜索便捷的時候,我們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更應該反思,我們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是不是出現了問題,是不是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市場需求出現了錯位呢。如何提高學生的經典閱讀興趣,將漢語言文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說寫的綜合能力?
(二)單向度傳授知識的理念落伍
互聯網時代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包括我們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任何人可以通過互聯網學到想學的任何知識,這就是當下的互聯網帶給傳統教育的沖擊。在這個顛覆傳統思維的時代,在某一細微領域,教師掌握的信息資源不一定比學生多,學生可能比教師提前知道某些信息。那么,問題就來了,簡單的傳授理論知識,學生還會買單嗎?根據我們的數據調查,社會對漢語言文學能力強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但是所需的漢語言能力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要有基于漢語言文學底蘊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顯然,按照這樣的人才需求標準,以理論性、學術性為主導的傳統課堂滯后于社會需求的發展。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產品,其質量要讓社會需要認可。信息獲取便捷的互聯網、慕課教育資源的闖入,改變著時代的認知理念。手機入袋、大屏幕照片點名等種種高校點名走紅網絡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高校課堂吸引力缺失,是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途徑狹窄。
(三)閱讀興趣弱化
國際閱讀學會曾經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閱讀,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名篇的時候,學生看的是智能手機上的電子書。新媒體使閱讀變得更加的'便捷,大量的信息源充斥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直接的后果就是學生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放棄了經典閱讀的樂趣。互聯網上的信息具有及時性、便捷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等特點,但同時也具有極端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切性,從閱讀的角度來說,文字、文獻的準確性是難以得到保證的。在碎片化的讀圖時代,讓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回歸文字本身的經典閱讀,我們責無旁貸。
二、基本路徑
(一)學貴有疑: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善于提問
長期以來,將知識講授清楚,給學生講得沒有問題了,是教學成功的標準。在這種心理的驅導下,學生漸漸不會提問質疑了,突發奇想、富有創意的思維被嚴重破壞。事實上,教師向學生提問,遠遠不如學生向教師提問。問題的關鍵,不是學生提問正確與否,而是學生是否具有獨特性和創造性思維方式。教師掌握話語權威的課堂,直接將導向性的文學史、語言現象結論性地發布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而對于知識如何轉化成能力,則是一頭霧水。成功的教學流程,教師應該先聽取學生對文學語言現象的想法,不要強求學生接受教師或學界的結論,鼓勵學生通過原典閱讀,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教學評價上引導學生將漢語言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不要對學生進行定性評價,要進行發現學生優點的富于啟發意義的個性評價,正確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發展自己的個性。學生帶著種種問題走進課堂,通過教師答疑解惑后,在漢語言文學領域具有了更加寬廣的視野,產生更高層次的問題,這是漢語言運用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
(二)創設交互式課堂和融合式課程
因材施教、教學相長是孔子留給我們的寶貴教學財富,在互聯網教育的當下,我們嘗試創設具有參與感和存在感的交互式新課堂,真正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這樣的現象,教師講得很精彩,但學生不感興趣,在學生座談會上,我們問及這個問題,學生坦言,他們聽不聽課、回不回答問題,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的關鍵是沒有參與到教學環節中來,找不到存在感和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基于這種思考,我們嘗試建立交互式課堂體系,讓學生體會到學在其中的價值。首先,轉變教師交互式課堂,要求教師的角色身份是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自己發現問題。教師預先設計整個教學環節,布置閱讀或者學習任務,學生需要通過課前自學課程內容提出問題,老師的責任是解答學生的困惑和引導學生運用漢語言文學理論解決問題,而課堂則變成了師生互動的空間,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增強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把傳統教學思維逆轉,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拓展學生思維能力,這不僅能挖掘出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動力,在學生的發問質疑中,教師也得到發展和鍛煉。成功的教學模式是教學相長的,優質教學管理不僅要培養學生,更要培養教師。其次,實行融合能力培養。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方向,有的放矢地設置課程,教師主要開設教學能力實踐性強的課程,如書法、教師語言技巧、語文教學藝術、教師禮儀表達、教學技能實訓、普通話實訓和朗誦藝術等課程。文案宣傳則以文字表達能力培養為重點,開設以實踐演練為主的應用文寫作、文秘與公關、口語表達、辦公自動化、文字編輯處理和電子書設計等課程,將漢語言知識與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策劃、社區文化管理及廣告文案等行業融合。新聞媒體、網絡編輯則以互聯網行業所需要的文字能力提升、網站內容策劃及電子項目包裝為目標設置課程。
(三)倡導國學經典閱讀
國學經典是經過歷史檢驗,沉淀著豐厚人文積淀和民族內蘊的藝術瑰寶,中國傳統文學的魅力凝結,閱讀體驗是與智者的心靈對話,在高校課堂,要有效引導學生閱讀經典。首先是教師層面,教師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經典著作是保證學生有效持續閱讀的前提,而教師合理監督評價閱讀結果是提升學生閱讀效果和能力的重點。其次是學院層面,鼓勵學生成立讀書社、書友會和國學會等學生社團,借助漢語言文學專業優勢定期組織經典誦讀、經典書法、名劇演出以及讀書報告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閱讀國學經典的熱情,營造校園讀書氛圍。在中國彰顯文化大國魅力語境中,社會需要大量具有漢語言文學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人才。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具有較高人文修養和現代職業需要的通用專業,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激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動機和創造力,喚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國學大師章太炎曾說“:今夫血氣心知之類,惟人能合群。群之大者,在建國家,辨種族。其條列所系,曰語言、風俗、歷史。三者喪一,其萌不植。”(《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文化底蘊和精神涵養是民族的靈魂,培養學生對文學經典的深情,以及文字的鑒賞力、表達力、書寫力和創造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使命。
作者:高巖 單位: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3
一、加強民族文化課程的建設
在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學校教育中黎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和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基于黎族文化資源的地方課程的開發研究”等科研項目的帶動下,專業課程內容改革走向深入,陸續開設了《海南文化概論》、《海南黎族文化概論》等課程。通過地方文化課程的講授,激發學生研究地方文化的熱情,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屆畢業論文選題中,海南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成為同學們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優化課程體系,強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方法改革
1.基于“文本細讀”的課程內容改革與建設。隨著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教學方法改革已經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突破口。基于文本細讀的合作式教學法的研究和實踐源于當前文學課程教學的困境,在指導中文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試講時,我們發現教學的技巧和一般方法是學生易于掌握的,最難的是他們不知道怎么進入文本分析,自己認真閱讀過的文學作品非常少,幾乎不具備解讀作品的能力,一旦遇到具體的文本語言問題就無從把握。大學的文學史課程教學普遍存在重視文學思潮和史料知識,輕文本細讀的問題,文學專業課在學生的理解中只不過是背熟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以及文學史意義而已,在浮躁的心態下,學生們傾向于閱讀一些經典作品的簡縮本、了解一些故事的梗概、寫一些印象式的讀后感或概念式的說教。課堂上的文本分析則越來越走向簡單化和程式化。針對這些問題,本專業嘗試實施基于文本細讀和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改革,該項目20xx年獲得省級教改項目立項,強調主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強化原典作品閱讀,在課程建設上從三方面加強力度:文學類課程以作品閱讀闡釋為核心,輔以文學史線索;試題多從理解作品角度出發,增設原典導讀課程。增設課外古詩文背誦的實踐必修環節。通過這些做法加強學生對原典作品的閱讀深度。
2.基于“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為了改變文學課程大班教學困境,同時也為了解決學生文學理論知識概念認知與學生文學感悟能力和寫作能力提升的教學沖突,我們對教材具體內容的講授環節上積極開展了基于文本細讀的合作式教學方法改革。首先,把以往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文學史課程進行提煉,對不同時期的文學史教學注重以經典文本細讀為主。其次,在課程上注重研究性課程的開發,以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結構和將來的發展需求為依據來開設。如開設讀書報告實踐課程,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名著細讀,提交讀書報告,以讀書會的形式進行研討交流。再次,將課堂知識講授與合作式小組研討相結合,變課堂教學“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變課堂講授“講到沒有問題”為“講出問題”。根據教材及相關備課資料,教師事先分配研討任務,確定討論焦點———指定具體文本,明確文本細讀的內容和研討的題目,分發拓展閱讀資料或告知資料檢索途徑,同學在備選研討題目中任選一題進行查閱資料,學習委員對討論題目進行分類、分組,并確定組長,每組6人左右,8人一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文本研究性細讀,并寫出個人學習報告,之后小組內進行充分討論,并形成匯報課件,由一人代表進行匯報。經過6年的實施,基于文本細讀的合作式教學方法改革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知識學習和研究應用能力。第一,有利于培養學生文本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文學理論學習向實踐能力遷移;合作式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對課堂的參與度。第二,有利于增強教材的實用性,對改變高校文學課程課堂照本宣科、盲從教材、效率低下,學生被動學習等狀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第三,促使教師關注學科發展和研究的前沿動態,引入最新的研究內容,給學生指出發現問題的空間,留出探究的空間。第四,通過文本細讀,教師有了自己的閱讀體會,教師也在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文本解讀,在教學中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形成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從教學層面上說,文本細讀教學法還有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刪繁就簡、吐故納新,改變一個講稿用幾年的狀況,促進教師做教學反思,從而提高教師水平,推動教師進行教學改革。
三、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培養學生專業核心能力
1.實踐教學大綱完善。本專業在20xx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前已組織全體教師對專業核心課、選修課、集中性實踐環節實踐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了全面修訂。培養方案上體現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的“全過程”培養,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擬定《漢語言文學專業背誦熟讀篇目600篇》、《漢語言文業必讀書目100本》,寫作訓練4年不斷線,有各種文體類型的寫作訓練,學年論文畢業論文一體化。為了強化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增強人文素養,增設《詩文朗讀與背誦》實踐課程,為了解決學生畢業論文選題難的問題,增設《論文選題與寫作專題訓練》,為了開闊文化研究視野,同時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專業目錄及介紹》要求,增設《海南文化考察》實踐課程。
2.特色項目。畢業論文寫作呈現鮮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特色。許多畢業論文寫作呈現鮮明的海南地域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特色,其中不乏優秀畢業論文,如校級優秀論文《海南黎族民間故事中英雄人物》、《黎族民間故事中的機智人物》;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促進了畢業論文指導,如20xx年省教育廳科研課題“黎族與其他百越后裔民族民間故事比較研究”,20xx年海南省哲學社科科學研究課題“海南黎族民間故事中世居黎族歷史研究”,黎族民間故事研究成為畢業論文選題的一大亮點。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詩文創作、論文寫作、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朗誦比賽、創業大賽、研究生考試中表現突出,成果豐碩。學生在各類詩詞楹聯刊物上發表作品百余篇,部分作品在中國詩詞界最高刊物《中華詩詞》發表,海南省詩詞學會、海南省楹聯學會專門為我校開設師生創作欄目,許多畢業生在我省各地成為詩詞楹聯教學和創作的骨干和新秀。四、繼承師范辦學優勢,積極參與“國培計劃”頂崗支教實習,培養學生服務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綜合素質漢語言文學專業有著較長的師范教育辦學歷史,積累了教師培養的寶貴經驗,教師的培養實際上也屬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范疇,因此,雖然漢語言文學專業改為非師范專業,但仍然繼承師范辦學的優勢,積極參與“國培計劃”頂崗支教實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漢語言文學專業分別派出了兩屆畢業生參加海南省教育廳“國培計劃”頂崗支教,為海南少數民族地區9個市縣的57所初中學校提供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服務。參與“國培計劃”頂崗支教的實習生留下數百萬字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頂崗實習記錄匯編》,完整記錄了在海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學三個半月的實習經歷,師范生面對真實教育情境的困惑與難題對提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對策提供了參考。
四、結語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高校文科中的傳統基礎學科,辦學歷史都比較長,“在全國同類專業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學內容與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上,漢語言文學專業面臨如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突破原有的教學理念,增強人才培養對社會的適應性的問題,以上的教學探索與實踐是我們在長期專業建設中的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作為一項教學成果獲得了20xx年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成果的獲獎激勵著我們在專業改革發展上繼續走向深入。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4
一、目前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入,高等教育逐漸向大眾化發展,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很多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仍存在著對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的問題。很多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仍然墨守成規,似乎停留在傳統專業教學上,沒有及時對該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調整,更沒有考慮到市場對該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這就出現了一對矛盾,即社會的實際需求與專業培養學生目標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不解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將是一個大問題。
2.專業的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與科學性
因漢語言文學專業特殊的專業特點,該專業的畢業生只有少數繼續深造讀研究生或在中學任教當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大部分學生都不會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因此,該專業的學生具有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只是以一種廣闊的文學背景而存在的,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并不大。
3.對學生的評價體系較為單一
目前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評價體系注重的只是對學生的知識評價,對學生能力的評價并不重視。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評價僅僅停留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例如:學生獎學金的評定、預備黨員的選取、優秀畢業生的評選等基本數據依據就是學生的各科考試成績,而對于學生的電腦技能、職業規劃、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評價標準。
二、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創新
1.對學科層次性的科學性定位
各高校應根據自己的'特點與社會的不同需求來制定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例如:國家重點文科高校,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各種文學資料齊全,這類學校應該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全面發展的人才。這類院校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能夠從事中學教學工作,還能夠從事各行業中的文字工作,有的還具有較強的科研與管理能力,這些都是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級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2.課程設置要科學、合理
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具體表現,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要條件。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中,課程體系的設置是關鍵。首先,可以對傳統專業基礎課進行優化。目前漢語言文學中很多專業基礎課程重復設置,例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課程設置必須精簡,每門課的設置要有針對性。另外,要對課程進行整合,盡量避免內容的交叉與重復。
3.學生的評價機制要具有全面性
新時期對學生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學生的評價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對每一名學生必須做出系統、公正、全面的評價。這就要求不同類型的高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與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進行考核時,將傳統的試卷命題考試標準與能力的檢測標準進行有機結合,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核。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5
一、研究背景
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就是早年間人們口中的中文系。毋庸置疑,漢語言文學專業有著十分源遠流長的教學歷史,同時在時間的沉淀之下,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教學傳統。在新中國還沒有成立時,也就是我國的民國時期,近代教育剛剛萌芽,中文系應運而生,這也就是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雛形。中文系承載著我國熠熠生輝的傳統文化,蘊含著無數先人的人生菁華。即便是在戰亂時期,也沒有讓一個個的熱血青年放棄對中文的熱愛。在不斷的積累沉淀后,漢語言文學專業形成了自己穩定的教學模式,其教學內容也逐步固定下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高校招生比例非常大,同時就業率也相對較高。然而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上對于經濟專業,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增加,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地位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至今漢語言文學專業仍然處于一個瓶頸時期,如何進行有效的轉型成為了眾多漢語言文學教育專家首要解決的問題。按照現代教育學理論來看,應用性是衡量一個學科教育模式是否先進,教學體制是否健全,教學發展水平高低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標準。而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恰恰缺乏的就是專業的應用性。顯而易見,這是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歷史決定,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足以適應如今社會的發展,就導致了近年來報考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大減少,就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不少學生都是被調劑的,社會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認識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提高漢語言文學應用性儼然成為了奔赴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前線的工作者們的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教育學原來角度來看,一個學科的應用性指的便是該學科所涉及到的在實踐過程中轉變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說指導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還包括該專業的畢業生是否能夠運用專業知識來發揮所長,狹隘的來講,就是能否在工作中靈活運用自己專業的知識。筆者將以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來展開分析研究。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現狀特征
1、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史悠久,教學內容固定
在近現代高等教育剛剛產生之初,北京師范大學也就是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創建于1902年,隨著學校的`建立,漢語言文學專業也隨之出現,至今已有110余年的歷史,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英才,也為二十世紀中文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魯迅、錢玄同、劉半農、黎錦熙、沈從文、沈兼士、顧隨、余嘉錫、吳承仕、黃藥眠、鐘敬文、譚丕模、穆木天、葉丁易、劉盼遂、李長之、李何林、陸宗達、蕭璋、俞敏會通開新,炳耀學界;啟功、郭預衡等先賢奠定了文學院穩重求實不務虛名、銳意創新不斷進取,既堅守學術家園,又保持現實關懷的良好學風。
2、文學性人才多于實用性人才
長久以來,無論是在世人的眼中,還是事實上,漢語言文學專業已然成為了詩人的搖籃,知識分子的海洋,但是這些名號稱謂都不能稱之為社會意義上的職業,其應用性也相對較低。不少高校因此開具了新聞學,翻譯學,對外漢語等專業,來平衡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與文學性。但是現實是殘酷的,隨著近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率持續降低,為了躲避就業壓力,不少學生都選擇讀研,而讀研之后又不知何去何從。漢語言的文學性太強,以至于不少人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是貴族專業,是不愁吃穿,不擔心就業的學生選讀的專業。歸根究底,便是課程設置方面文學內容連篇累牘,而實踐性課程較少。
3、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性教學內容缺乏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內容缺乏是大多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短板。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其研究水平和北京大學不相上下,也是北京師范大學的三大王牌專業之一。但其實踐性課程較少卻是不爭的事實。語文教育學,創意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是為數不多的實踐性課程,卻是選修課程,并不能覆蓋到全部學生。有的學生更偏重文學性,就會避開實踐性的選修課,一定程度上講,實踐課程教學任務大于理論課程,這也就導致了學生盡可能地避免實踐性課程的選擇。筆者認為,可以給學生最大的自由,但是更應該給學生一個引導,可以讓學生在實踐課程的范圍內,必須選定相應數量的課程來提高學生的實踐性。
三、為什么要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
1、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紀,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僅僅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強的應用能力,綜合性人才是當今社區缺乏的人才,也是我國高校需要重點培育的人才。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培養既具有文學性,又具備應用性的綜合性人才,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更好地就業。
2、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
早年間,我國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在中小學開展綜合培養,而在我國高校,也正如火如荼的開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目標便是提升我國預備人才的綜合能力,使得學生全面發展。
四、如何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1、推進學科教育體制建設
教育體制包括了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要想增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就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樣式。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在20xx年左右,進行了教學內容的大改革。將原有的大篇幅的文學史的教學,進行了壓縮,設置了精讀名著的單獨課程,最大程度了滿足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實現了學有所專,學有所用。并設立了導師制,學生參與到導師的教學研究中,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實踐經驗。由此可見,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就需要通過課程的設置,完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選定方式,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他們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
2、改善陳舊的教學方式
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性,加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數眾多,不少漢語言文學課堂充斥著滿堂灌,照本宣科的狀況。老師講課是老師的事,學生聽課是學生的事,教與學剝離開來。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早就應該被高校淘汰。理科專業實用性強的一個原因,便是學生和老師一起進行實驗研究。那么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也需要教學相長,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研究,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來支持教學,是必經之路。
3、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技能便是語言運用能力,然而語言運用能力不僅僅包括寫作,還包括口頭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因此,高校不能夠僅僅憑借寫作能力來判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這就需要,學校注重對各個方面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揮發所長,盡可能地讓學生全面發展,具備過硬的綜合能力。
4、樹立創新的教學觀念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轉型勢必要推陳出新。只有學校倡導教師和學生具有創新的觀念,營造出思維活躍,百花齊放的自由的思想氛圍,才能夠讓教師們解放思想,讓學生們自由翱翔。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勢在必行。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6
第一篇
一、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現狀分析
1.教學培養目標不能與時俱進。曾經,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很輕易就能找到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例如語文教師、高級文秘、或者到國外從事有關中文推廣等方面的職業,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畢業生數量的激增,畢業生人才市場對于漢語言專業的畢業生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該專業的畢業生不再像原來那樣槍手。為了積極應對這種變化,就要求開設該專業的學校根據就業市場的要求重新定位,及時改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高素質人才。
2.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中,應該安排更具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課程,過去的陳舊教學課程可以刪去,將師資力量轉移到一些學生興趣濃厚的現代課程教學上來,例如公關禮儀,影像制作等切合時代的課程內容。為了培養學生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學生不應該只偏重于單一的理論教學,也要重視學生說、讀、寫的能力。教學課程是專業型人才的關鍵所在,必須將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協調搭配,才能突出漢語言專業應用型課程教學的特色所在。
3.忽視了選修課的重要性。很多授課教師和學生受教師考核和學生期末考試方面的影響,認為專業必修課是唯一需要重視的課程,而選修課是可有可無的,導致二者對選修課的重視程度不高。這種觀念是極其錯誤的,因為專業必修課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是主干技;選修課在于培養廣泛范圍內的技能,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培養全面人才。只有協調好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才能稱之為成功的教學模式。
4.不夠充分重視教學實踐。除了做好教學課程外,還應該根據教學特點制定學生的實踐活動,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歷來“重言輕做”,即重視課堂內容輕視動手實踐,為了更好的培養應用型人才,首先要從教師做起,只有教師認識到實踐行為對于培養專業型人才的重要性,才在課堂內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灌輸實踐的重要性,在課堂外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法分析
1.培養多元化的人才。學生在學校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所在,專致于專業的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將自己打造成為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術型人才。當前企業不同部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甚至相互交叉,這種融合貫通各方面的多元化的人才會更好的滿足企業的要求,這也是未來人才市場對于畢業生的要求。
2.大力推行課改,優化教學內容。我們要培養優秀的畢業生,使其能夠通過自己掌握的古漢語知識來解決文學領域內的深刻問題,為了做到這些我們必須:第一,重視設計精簡的教學課程,使之能夠命中漢語言文學領域的重難點和核心關鍵部分;第二,立足于漢語言學科發展的高度來規劃課程體系和教學步驟,二者結合給學生的知識補充帶來最大的收益;第三,將所學課程結合重新劃分,避免重復,學生已經學過的課程不再浪費時間,將精力投入到更多未知課程中去。
3.強調選修課程的重要性。為了使漢語言專業的學生在文學領域的觸角更深更敏銳,學校應該加強推行各種文化系列的課程,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領域的整合轉換能力。這些都可以增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受到不同傳統文化的熏陶,了解文化的價值所在,寓教于樂。因此我們必須使學校開設的專業課是精心設計后呈現給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的盛宴。
4.強化實踐環節,理論實踐相結合。培養全面的具有實踐能力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任務,學校和授課教師應做到:第一,不定時的組織學生進行專業見習,帶領學生去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參觀學校,向學生展示文化和實踐結合產生的強大魅力,這不僅使學生對可能的未來工作的工作環境提前預知,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將文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第二,以教學推動學生實踐,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向學生灌輸文化學習應該運用到教育實踐過程中去的理念,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文化知識轉化實踐生產。在課余時間,學校課余時間組織一些積極有益的課外活動為載體,允許并鼓勵學生參加,例如課余讓學生當班主任的助手協助做一些文案方面的工作,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將復雜龐大的教學過程細分化,具體化。要將教學模式的改變和學生的專業培養同社會工作崗位對漢語言人才的需求相結合。畢業生的數量增多,對我們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社會崗位的細化,工作單位對于新進員工的人文素養要求變高,漢語言文學的畢業的工作機會會變多,就業范圍也會相應的擴大。
第二篇
一、應用型漢語文學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在社會市場下的各個方面都重視著人才的`培養,傳統的大學教育由于注重了學術性、學科性,人才的培養必然偏重于理論性知識和學科的深入研究,從而忽視了人才培養與現實社會需要的深度結合。我們要立足地方、輻射周邊、面向市場、規模適度、彰顯特色,要讓漢語言學文化得到更廣泛的普及和認可,在文化層次上多角度完善個體,再不斷完善整體。對人才培養的重視體現著一個院校的好壞,體現著能否形自己學校特點的教育文化,也預測了未來就業人才能否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
二、人才培養的主要方面
(1)定位目標的優化。幾年前的一次國學風波對我國教育部門敲響警鐘,漢語言學人才的培養應當得到更廣泛的重視,因為漢語文化畢竟中國文化的精髓,要進行不斷的傳播,不應再任何時候與任何事物進行分割。關于定位的優化主要是擺脫我國長期存在的傳統思想定位。不能知識在一些中專和專業漢語學文化大學進行教育,而是在每個學校進行皎月,將定位目標放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要以設立與傳播學科為目標。
(2)培養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一直是我們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是高素質究竟體現在什么方面呢?首先我們重視的是專業素質,也就是技能素質,這需要學生熟練地掌握相關知識,從聽、說、讀、寫各個方面掌握語言文化技巧,要對中國漢語學文化的歷程有所了解,對中國古代文化也能做到聽、說、讀、寫的相關要求;對各個語言有所了解,具有全球性、時代性的眼光,結合漢語文化和西方文化,要在信息化的世界站穩腳跟;技能素質還包括知識的儲備,要對中外文學史中出現的經典文體和經典文論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高素質人才還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這里要求的是人才的品格,要有良好的行為舉止,要有敏捷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處理能力,要能理解和感受漢語言學中的魅力,要正確使用文化知識;高素質還包括對現實,民生的人文情懷,能為地方社會服務。
(3)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一直是教育部門關注的重點,也是一直在改革的重要部分。我們已經從傳統型的教學不斷改革到現代型的教學,從過去過分地強調專業素質能力,到現在的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從原有的語文學科文化減少,到相關課程的不斷增加;從注重課本和考試的天壓式教學到現在的理論實踐教學,都體現了教育改革的決心。在課程設置上首先是調課程比重,要重視漢語學文化教育;其次是注重理論教學,除課本上的知識外還要進行實踐,與其他企業溝通實習;最后還要進行教育內容的豐富,加入當代文化,讓其具有社會特色。通過不斷的創新,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更容易的制定學校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更多的應用型文學人才。
三、兩者之間的有機融合
漢語學的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定位的有機結合,是促進應用型漢語言學人才培養的關鍵。傳統上的專業性人才需要轉為應用型人才,要更加考慮“以人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當然在轉化的過程中,還是要考慮到企業和社會的需要,要兩方面人才同時培養,側重于研究性和應用性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的主要目的是讓學校從“單一化”向“多樣化”培養目標轉型;從“單語型”向“雙語型”漢語人才轉變,這一點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隨著對雙語的不斷重視,一些幼兒園和小學就開始了雙語教學;還要從“傳統型”向“現代型”漢語人才轉變。
第三篇
一、功利性的特點及成因
縱觀教育發展的歷史,人文學科教學一直被認為是培養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公民的重要途徑。尤其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授母語文化的專業,它的育人功能則體現得更為明顯與必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更加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而部分地方高師院校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卻沒有做到這一點。功利性越來越強,過分強調知識與技能,過分看重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忽視對人文素養的培養。首先,高校自身的功利傾向日益明顯。部分地方高師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過于追求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視了其人文性。從專業課程的設置,到人才培養的模式,都是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致力于開設各種實踐性的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將課程內容設置為同各類資格證書的考試接軌,等等。在競爭激烈的時代,這一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無可厚非,然而卻在無形之中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它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了自己的學生能夠在社會上找到一份謀生的職業,提高學校的就業率,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如何,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卻很少顧及。這種功利化的傾向,也勢必導致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
其次,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很強。身處高等教育階段的年輕人,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利益能否得到很好的實現。他們對一切事物的判斷,都是以是否對自己有利為標準。此外,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使他們更加關注眼前的利益。體現在學習上,就是哪些課程有助于解決就業,哪些知識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是有用的。甚至在一些問題上,人性的惡都會暴露,更不會顧及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而且,應試教育的主導作用已經在無形之中滲透到了高等教育的領域。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上課是為了期末考試能夠順利通過,學習是為了最終能夠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即使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人文素養對于他們來說,似乎也只是耳熟能詳的一個專業名詞。
二、消除人才培養模式功利性的策略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功利性,導致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不到提高。即使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接觸到的也只是抽象的文字和純熟的表達,人文素養并未得到很好的重視與提高。那么,如何改變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功利化傾向,實現“把學生培養成和諧發展的人”的培養目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首先,高校不能盲目服從市場需求,要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不能把教育看成一種產業,而是一種事業。不能單純地計算投入與產出,要從長遠角度看待教育的價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如果一味追求短期效益,勢必對學生的未來產生不良影響。我們的教育,應該使學生成為有理想、能擔當、敢創新的人,而不是自身利益的代言人。其次,要提高高校教師的人文素養。現在的地方高校,新生代的年輕教師逐漸成為學校的中堅力量。而這些知識素養較高的年輕人,自身就是在應試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從學校接受的人文素養的培養相對較少。如果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不高,如何能以身作則,給學生展現榜樣的力量。因此,高校教師只有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我的修養,才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讓他們對人文素養產生重視,才能逐漸改變功利化的心態,端正身心。再次,縮小招生規模,實行小班授課。
如今的地方高校,在校生的規模越來越大,導致人才培養的方式越來越模式化。當一批批零件從流水線上生產出來時,我們完全看不到它們的不同。可以試想,當一批批學生在模式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完成學業的時候,我們難道不覺得他們身上缺乏一種創新思維嗎?我們要給學生和教師交流的空間,這樣,他們才可能受到師長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至于人云亦云。當然,教育的功利化傾向,可以說是當今世界各國的一個通病。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職場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培養模式的功利性勢必在逐漸增強。我們不能完全否定這種功利性,卻也不能任由其發展。尤其是漢語言專業,一定要盡到自己的社會義務,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給學生打開一扇通往心靈的大門,讓他們能夠在掌握知識、提升技能的同時,改變功利化的心態,不斷提升自我,最終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7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許多高等院校比較普及,應用范圍廣,學習的人數也比較多。但是,近年來,隨著就業人數的逐年遞增,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壓力也逐年加大,怎樣才能夠轉變觀念,培養社會所需的應用型漢語言文學人才,已經成為許多高等院校亟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學實踐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的教育觀念已經很難適應新時期的人才培養理念,在就業前景越來越嚴峻的形勢下,培養應用型人才顯得越來越重要。漢語言文學屬于一門普及度比較高的傳統人文學科,全國師范大學都開設本學科,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只有面向市場,彰顯特色,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優勢,提升學生的就業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不足
1.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
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底蘊深厚,在傳統精英教育背景下一度非常輝煌,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大部分都能夠躋身于學校、文化部門、政府機關等,贏得一份滿意的工作。然而,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漢語言文學專業正在逐步失去傳統的專業優勢,如果在新的時期里,我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定位不準,未及時調整培養目標,就會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進而影響到學生將來的就業。另外,課程設置不合理,也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雖然大學教育是專業教育,學生的專業能力非常重要,學生必須學好基本理論和專業基礎知識,但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如果不準備繼續深造,或者去一些學校當語文教師,沒必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基本理論和專業基礎知識上面。這些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課程設置如果理論色彩過于濃厚,容易限制學生的視野。
2.不重視教學實踐,課程設置缺乏時代特色
許多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滿堂灌”與“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始終未改變,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依舊不能夠以學生為主體,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導致大部分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寫讀書筆記和“影視觀摩”等實踐教學活動中,持消極應付的`態度。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以學生為主體,不重視教學實踐,不利于學生興趣的開發,同時,也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另外,課程設置缺乏時代特色也是許多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一些高等院校設置的基礎課程、選修課程一味追求課程的應用性,不僅內容復雜,而且還缺乏時代特色,這樣的課程顯得枯燥乏味,不僅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還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途徑
漢語言文學專業要想適應時代的發展,提高就業率,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首先必須明確培養目標,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在原有課程結構基礎上,精簡課程內容,整合重復的知識。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應該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角度考慮,注重開設緊跟時代前沿的課程,如現代辦公技術、網絡編輯學等。同時,培養目標從“單一化”向“多樣化”轉型,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現代型”漢語人才,既要能耍筆桿子,又要懂得編輯與制作,融會貫通各方面的相關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學實踐環節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多組織一些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熟練運用所學的知識,強化學生辦公、制作能力,為將來職業生涯奠定基礎。現代高等教育,已經從傳統的精英教育變為大眾化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轉變觀念,以就業市場為導向,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普遍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彩玲.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教學的思考[J].學周刊,20xx.
[2]丁穎.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企業教育,20xx.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8
1.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與國外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化,原有教育體質培養的漢語言文學人才已經很難滿足當今社會對漢語言文學人才的需求,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學科,漢語言文化專業基本被各級各類高校所開設,每年該專業的畢業學生規模不斷增大,就業情況日益緊張,如何在眾多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中脫穎而出,培養適合適合發展需求的漢語言文學優秀人才,已經成為眾多專家和學者的研究熱點。
2.當前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
2.1專業定位不準確
隨著我國社會深化發展,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的需求也應該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日趨多元化,為了更好的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于和諧社會建設,高師院校的培養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與時俱進性,然而實際情況確實,目前我國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目標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培養的漢語言文學人才類型過于單一,很難滿足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
2.2程設置存在不足
目前我國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主要包括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以及文學等,主要以語言和文學知識為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其他知識的涉獵,由于專業課程主要圍繞語言和文學,培養的畢業人才要么繼續升入更高層次去研究語言文學,要么進入校園從事語文教學工作,造成千軍萬馬的畢業生擁擠到學校,供過于求產生激烈的就業競爭。
2.3專業教學方法存在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不斷累積,社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教學硬件與軟件設施不斷提高,尤其是多媒體網絡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但是高師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多高師院校為教師提供了多媒體教具,但是多數教師尤其是老教師對于新型教學方式具有抵觸情緒,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一個人滿堂課講授,學生一味單純的接受,師生之間沒有交流,課程單調乏味,教學效果極其有限。
3.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發展方向
3.1結合專業特點,尋找新的人才培養方向
隨著我國提出全面建設和諧的小康社會,提升全民族文化素養,漢語言文學以其獨特的價值地位被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高師院校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除了肩負起傳遞文化知識的重任外,還肩負起了提升全民族人文素養。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社會發展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漢語言文學作為國學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培養人才的目標應該僅僅局限于教師這一職業,應立足于社會建設的整個過程,針對不同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培養更多更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人才。
3.2市場需求與專業屬相結合的人才導向
高校課程發展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高校人才規格應該由社會發展需求所決定,社會需求什么樣的漢語言文學人才,高校就要培養相應的人才,同時還要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的特點,不斷的調成專業課程內容,刪除陳舊不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課程,增設更具特色的課程內容,這樣才能真正的將社會需求和專業屬性有機結合,培養學以致用的語言文學人才,即培養了負荷和諧社會建設的人才,又增加了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推動專業建設不斷發展。
3.3人才培養要具有前瞻性
我國社會持續深化發展,不同領域不同部分之間的交叉融合愈發頻繁,并且這種交叉融合呈現出擴大化和深化趨勢,這種趨勢不僅要求人才要具備高深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有更加全面知識的復合。傳統單一性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求高師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緊密聯系社會發展,認清社會發展方向,及時調整人才培養類型,這就要求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要具有前瞻性,人才的.培養要坐在社會發展的前面,這樣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
4.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措施
4.1科學的設置專業課程
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緊密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同時還要充分的尊重學生對自身發展的需求。例如:對于希望能夠進入中小學進行語文教學工作的學生,除了安排專業課程以外,可以相應的安排中小學語文教學教法和相應中小學語文知識學習;對于希望能夠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可以在專業課程以外安排相關的課程輔導;而對于有意向從事編輯、文秘工作的同學,可以安排公司職場必須的課程,滿足其今后順利走向職場的需求,科學的設置專業課程,合理規劃學生的未來,形成具有高師院校特色的漢語言文學課程。
4.2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高校推進素質教育要求新型人才不僅要具有完備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高師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獨特的體制與資源優勢,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組織專業見習、教學實習和專業實習,例如:高師院校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和老師的漢語言文學科研當中,鼓勵學生刊發各種文學作品,定期舉辦學術活動;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特點,定期到學校、企事業單位進行見習,了解語文教學工作、文秘編輯工作以及和漢語言文學先關的事物,在實踐觀察當中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練習。
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關乎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關乎國民整體素質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定位不準、課程設置不夠完善、教學方法不夠先進等問題,未來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應將社會需求與專業特點相結合,具有前瞻性的去培養人才,將強專業課程的建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夠形成具有高師特色漢語言文學專業。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9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性計劃,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育人理念。獨立學院辦學方法和人才培養目標、方案與普通高校存在著差別,獨立學院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學的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教學研究型大學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同時,獨立學院又屬于本科院校,不同于強調技能的高職高專,它的辦學目標是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因此,獨立院校應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從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本文以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為例,探析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
一、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高等院校設置最普遍的文科專業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從事文秘、記者、編輯、教師等相關工作的人才。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綜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隨之轉變為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結合體。以新機制、新模式設立的獨立學院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面臨新的挑戰。獨立學院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人才,關系到傳統專業向現代專業轉型和發展的問題。
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目前普遍存在著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不夠明確的問題。大多數獨立學院在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初期,人才培養目標往往完全參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照搬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追求理論系統性、完整性,以學科理論為中心,注重傳授知識。而獨立學院的綜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素質基礎與一本、二本院校有許多差異,完全照搬其人才培養方案,不僅會影響獨立學院綜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更會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缺乏鮮明專業特色和實用技能。
二、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意義
獨立學院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改革與實施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在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提升自己競爭優勢和滿足社會需求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只有在實施過程中對已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地調整和創新,才能較好地滿足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解決獨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使他們在工作中盡早地適應崗位。同時,應在對已畢業的學生就業情況進行追蹤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獨立學院的辦學宗旨,其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理論能力方面應比高職高專學生強,在職業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學生強。既要具備本科的理論專業知識,又能把知識運用于實踐,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這是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獨立學院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既要重視理論課程的教學,又要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施,人才的多元化培養,在原來專業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加強相關技能的培訓,尋找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的切合點,拓展專業就業方向,充分發揮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理論技能與應用能力,使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有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以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具體措施
與著重培養研究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獨立學院的學生理論知識要求有所降低,但實踐能力要求有所增強。與專門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高專也不同,獨立學院的畢業生應是理論基礎相對扎實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漢語言文學作為應用型專業,找準定位、設置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成為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
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為:改革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的體系,以構建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素質結構。為達到這一目標,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應以課程改革為核心,優化課程內容,增加實踐環節,調整并優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模塊的結構比例,構建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并付諸實施。
(一)優化課程,建立和完善教學保障機制
實施綜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除了擴大自有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隊伍,加大自有師資隊伍培訓力度,還應從電臺、電視臺、報社等單位聘請具有雙師素質的兼職教師任教,建立一支專兼結合,以白有專職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修訂教學計劃,全面實施課程改革,優化課程,增加實踐環節,建立以“應用”為特征的理論教學體系,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采用以基地、學校、行業結合為主的教學模式,建立漢語言文學專業與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合作機制,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提高應用能力。
(二)調整課程模塊比例,注重實踐教學
教學計劃的修訂、課程的調整,既要滿足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又要滿足學生個人未來的發展,使學生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實用的專業技
能。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組織專家修訂教學計劃,優化課程體系,注重實踐、應用性課程的開設。構建“教學+實踐”的課程體系,根據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基礎課、專業技能和人文社會科學有關課程的設置,增加技能課的'開設,多方位拓展專業方向。一方面,根據學生就業興趣和計劃,優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為學生進入某工作領域發展打好基礎,做到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有選擇地傳授新聞宣傳、文書檔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并進行相關技能培訓,使學生具有從事相應工作的能力。為突出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培養,設置相關職業課程,例如言語藝術、秘書學、公共關系學、文秘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檔案學、實用禮儀等課程,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技能,提高學生采編寫、組織、協調、交流溝通等能力。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職業競爭力,學院鼓勵學生在完成規定課程教學后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考試、測試,取得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要求學生參加科技創新與素質拓展活動以獲得相應學分,如普通話測試。此外,根據學生就業興趣和計劃,開設多門選修課,如速記學、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原理等課程,滿足將來從事不同工作的學生有目的地選擇相關課程,使學生成為具有實用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目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專業課占45%以上,文化類和教育理論類課程占25%,實踐課程僅占5%,這樣的設置很難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因此,必須對現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結構和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增加實踐環節和實踐時間,形成以實踐應用能力為主、突出學生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學生在生存中求發展的能力,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充分體現獨立學院的辦學特色。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調整并優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模塊的結構比例,實踐課程學時增加15%以上,第一學年設置為期2周的社會調查或文學采風活動,第二學年設置為期2周的社會工作實習,第三學年設置為期4周的社會工作實習,第四學年設置為期2個月的畢業實習。同時,構筑并實施綜合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通過加強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如與一些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共建實習基地,已建好的語音實驗室、線性編輯實驗室、攝影攝像實驗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報》、廣播站等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
(三)發揮學生社團作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獨立學院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除了要加強校內外的實訓、實習基地建設,還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學生社團是發揮學生組織協調、管理溝通能力的重要平臺,在社團活動中,學生可以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可以發揮活動能力強、參與意識強的特點,提升自我培養意識和能力。因此,獨立學院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致力于發揮學生社團作用。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以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該學院在第二課堂組織開展眾多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專業相結合,以求實創新、鍛煉自我為宗旨的特色活動,使學生的潛能、才華及創新精神得以盡情施展與發揮。學院定期舉辦社團活動、班級特色活動、學科創新活動,充分挖掘、發揮學生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形成“人人有舞臺”的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促使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總之,獨立院校應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革,在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資源,強化專業特點,使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10
1、前言
漢語言文學專業被譽為文科的萬能專業,畢業生能夠從事與社會人文領域相關的全部工作,但是隨著市場化競爭的日益激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缺乏應用性,而人文應用型人才是指掌握一些實用技能及相應人文知識的人才,集應用性與人文性于一身,秉受人文精神,希望能夠基于精神層面來對世界和社會予以改造,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的文化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服務。本文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究。
2、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從目前來看,各個行業、各個部門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日益增多,單純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已經很難滿足社會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基于不同行業、不同部門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來形成具有特色的培養模式。與此同時,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還應該具有熟練運用現代媒體的能力,以及過硬的聽說讀寫能力,融合多種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
3、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措施
3.1合理設置人文應用型課程體系
基于市場經濟的要求,應該要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建立起靈活多樣、厚基礎、因材施教、多方向的培養模式,實行“基礎課程+提升課程+應用行文課程”三結合。
(1)基礎課程基礎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教育科研和語言教學的能力,可開設演講與口才、現代職業禮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教學藝術、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教育研究方法、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語文課件制作、教師發展研究等多門課程。
(2)提升課程提升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升造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科研能力,提升專業理論,可開設外國文學專題、雜文創作藝術論、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唐詩宋詞、音韻學、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專題、修辭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文字學、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文獻學、影視藝術欣賞、漢語語法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專題、明清小說研究、邏輯學等多門課程。
(3)應用行文課程應用行文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的工作能力,可開設辦公室禮儀、檔案管理學、新聞采訪與寫作、應用寫作、人力資源管理、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秘書學、廣告學、行政法學、公共關系學、編輯與采訪等多門課程。
3.2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扎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務必要堅持立足地方、面向基層,積極推進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結合社會、市場及行業發展需求突出培養特色,深化學分制改革,完善選課制、彈性學制,研制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校地合作、校企互動的實踐教學模式,不斷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全面聯系與深度合作,使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更符合社會需求,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
3.3廣建基地,深挖功能
為了進一步加強校地合作,拓展專業實習和就業渠道,進一步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人文應用性,各高校應該應該要多與企業、地方合作建立起一批學生容納能力強、專業對口性強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實習基地,倡導和鼓勵大學生將實習與就業結合起來,避免為實習而實習,強調實習是就業的敲門磚,與此同時,還可以邀請實習基地領導來學校作就業指導講座。一方面加大與實習單位產學研的合作,另一方面幫助.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感受就業氛圍,調適就業心態,樹立正確就業觀念。
3.4全程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漢語言文學專業新生在入學教育時就應該被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并且要制定出符合自身實際的大學四年規劃;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二學生,則應該對他們進行詳實的就業形勢分析,端正他們的就業觀,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為就業必備的技能和素質做好準備;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三學生,則應該加強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對未來的職業去向進行選擇,是選擇獨立創業,還是選擇去企事業單位工作,還是選擇報考公務員,亦或者去學校當老師教書育人,或者深造讀研。針對學生的不同職業選擇來集中資源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四學生,則應該進一步加強其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11
人文應用型人才是集文化思想與實踐應用于一體的全面性人才,可以在學習中不斷地提升文化情懷與自身素養,并能夠滲透到工作實踐中,影響社會。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學習文學史、哲學史等社會科學知識,它的精神價值一直對人內心的修習產生重要作用。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我國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培養了無數學者與優秀人才,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深化課程,開始涉及到互聯網、對外交流等方面,擴大了專業學習內容。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是針對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進修學習,中外世界文學、哲學、歷史等方面是課程必修內容,而隨著時代進步,這些文化信息越來越多,理論知識也越來越廣,所以,專業人才技能也隨之進步。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長久積累文學、歷史、哲學等知識,使得學生自身文化思想層面高、文筆扎實、思維跳躍,在寫作、分析、引經據典方面優越于其他人。
二、人文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包括諸多方面,人文應用型人才只是其中一個分支,主要就是針對文學素養高的人文科學方面的人才。人文應用型人才有兩大特點:一是文學素養程度高,精神價值高于物質,將我國特有的百家思想和西方自由平等尊重的思想集于一體,提倡新的文化思想素養;二是針對我國提倡的“人才需要社會實踐”觀念,應該將自身專業技能用于社會實踐,并能在社會實踐中將優秀的人文精神感染給身邊的人,通過“滾雪球”的方式將這種優秀的人文思想傳播給社會,對社會造成良好影響,改善社會不良風氣。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人文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培養對象,需要將自身的技能在社會實踐中體現出來,人文知識是人精神層面的慰藉,而應用于實踐便是人的精神產物,需要有良好的培養模式才能將精神與實踐相結合。
三、培養模式
(一)課程改革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人文素養和知識技能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可以保證精神境界的教育。所以,課程設置應該多開設實踐應用課程,確保學生人文精神的學習有用武之地,而不再只是存在于腦海心間。現代社會注重的就是人才的實踐能力,經驗豐富的人與初出茅廬的學生肯定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課程向實踐改革是必需的,可以多增加學生專項能力寫作、古典文學演講、辯論等課程,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語言能力”“文學能力”突出出來。
(二)社會實踐
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大多從事編輯、寫作、文秘等文職工作,強調良好的文化底蘊,但是沒有經過社會的歷練,學生就不會懂得工作的性質。所以,在人才培養上,應該固定讓學生參加社會工作的實踐,比如假期去一些社區、機構、公司做兼職工作,既可以有工作經驗又可以提升實踐能力。
(三)多元化學習,專業性人才
漢語言文學專業包括文秘、新聞、教育等單獨模塊,在進行人才培養時,可以多方面學習,但是,術業有專攻,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發展前景進行規劃,進行專業培養。我國教育要求人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只有專業人才專攻其事,才能將自身能力完全施展。所以,在漢語言的學習中,文化知識的培養固然重要,但也要認清自身特點,將人文知識分門別類,針對自己精通的模塊專業學習,其他模塊輔助學習,這樣才能做好人文應用型人才。
四、結語
大眾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印象就是文化素質高的文學人才,對于專業性能不夠了解,但應用型人才是時代發展的必需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在擁有文化素養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各項技能才能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更有優勢。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需要不斷開拓新思路,增強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自身人力資本,更好地適應社會要求。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12
互聯網時代下,我們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互聯網浪潮的影響,我們周圍的頑固舊事物一個個被淘汰,不適應現代社會的一切事物終將被歷史所淘汰。我們處在一個變革的大時代,即使從事教育事業依然不例外。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的學科特點雖然保守,傳統,但是在新的時代下對于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依舊應該改革,應該更新。只有采取新的,科學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我們的高校才能夠培養出一大批真正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
一、開設精品課程,將學科教學精細化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中國的國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多經典的內容,我們完全可以開設出很多精品課程,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高品質的課程開設,才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目前我國高校的很多精品課程基本都是理科類的,筆者認為這與過去我國國家發展需要是密切相關的,現在,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而國家精神文明建設,國家的文化建設還很欠缺。所以,國家十分有必要對高校進行資本輸入,幫助高校開設精品課程,提高漢語言文學相關課程的質量,從而培養出一批具備頂尖漢語言文化素養的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漢語言文化專業可以說是一個內容十分繁雜的專業,為了優化學科教育,應該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工作精細化,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下開設具體的精細學科,例如先秦諸子百家文化,魏晉南北朝文化以及唐宋詩詞文化等等。將學科教學精細化一方面有助于更加專業的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則有助于漢語言文化專業的發展。
二、積極改革教學方法
高校要改革教學的方法,漢語言文學專業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教育的發展,對于培養人才起到的作用比較小,對教育基本是一種浪費。高效漢語言專業目前十分有必要進行教學方法改革。首先從事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的高校教師要更新自己的觀念,改變傳統的培養人才的方式。例如,在民國時期,當時的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曾去看望他的研究生,當時他對自己的研究生要求說要在屋子里待上十年,才能在漢語言文學領域有所建樹。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現在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還要像過去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可能取得專業內的突破成就嗎?當然是不能的,如果仍然按照過去的專業培養模式培養現代的人才,那么我們只會培養出一大批書呆子而已。在互聯網時代,處處都是知識,到處都是經驗,我們與這個世界聯系的方式越來越容易,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方法方式應該開放化,促進學生與社會,外界的接觸,在體驗中感受知識,在經驗中總結升華知識。
三、更新教材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即使是漢語言文化專業的知識也不可能一成不變,也在發生著變化,尤其是我國傳統的漢語言文化專業知識與社會主義理念,核心價值觀相互融合之后,產生了新的內涵。關于漢語言文化專業教材的內容,筆者認為應該貫徹五年一大變,三年一小變的教材改革方針。要建立常態機制對漢語言文化專業所使用的教材進行更新換代。漢語言文化專業要以培養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專業人才為目的,所以,漢語言文化專業的教材要同社會現狀相結合,內容要立足于社會現實,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任務,培養社會需要的漢語言文化專業的人才。
四、注重教學科研與社會的連接
一直以來,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對漢語言文化專業的科研工作不夠重視,投入的資金要比理工科學投入的資金少得多得多,這就嚴重制約了漢語言文化專業等文科專業的`發展。幾乎所有的從漢語言專業的研究工作者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將自己埋身與浩如煙海的漢語言文化書籍中,一心在象牙塔中鉆研。可是,建國以來這近七十年,我們在國學領域幾乎沒有出過一個世界級大師,可是在民國那短短的二三十年,中國的國學大師卻繁星閃耀。從這樣的對比中,筆者認為,政府要注重教學科研工作與社會相連接,與社會連接才能使從事漢語言文化專業的人才無論是眼界還是胸懷,都大大的擴大,對于他們積累情感,經驗,知識都有重要的意義。
五、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在新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我們需要一大批具有優秀素質的教師。漢語言文化專業是我國傳統的專業,在民國時期,很多都是以師徒的方式進行教授的,所以才能大師培養出大師,造就大師輩出的時代。現在我們高校的教學資源十分有限,而且自從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的學生越來越多,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班上往往有七八十號學生,如果我們再沒有優秀的教師,教授進行教學工作,又怎么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呢?即使是在新的,科學的漢語言文化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下,缺乏優秀的教師團隊,就好比肥沃的土壤里沒有栽種優秀的種子。目前高校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對國外頂尖的漢語言文化領域的人才進行高薪聘請,二是將本校的優秀的學生送去國外深造,學成之后再被高校返聘。總之,無論是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我們都一定要加強高校漢語言文化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六、科研與教學兩手抓,兩頭強
在新的漢語言文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我們要做到科研與教學兩頭抓,兩頭并重,兩頭強!高校重視漢語言文化專業的科研工作,投入資金幫助科研人員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優秀的科研成果為漢語言文化專業的教學工作提供可靠的知識基礎和學生接受高素質,高水平教育的保障。同時,優秀的教師從事教學一線的工作,將漢語言文學領域內的前沿成果講授給學生,有助于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領域的人才。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又能返過來推動科研工作。
七、優化教師,學生考核評優方式
高校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下,要采取新的考核評優方式,過去傳統的考核方式在今天不利于考核教師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現代是互聯網信息化時代,我們應該重視體驗,重視連接互動,而不應該一味地追求最終的結果。漢語言文化專業培養人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老師,學生的能力體現在各個方面,科學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帶動老師以及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專業的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八、結束語
隨著國家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們開始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一大批具有新時代思想,精神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高校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人才方式已經不足以適應時代,社會的需要,無法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人才必須采取新的模式,新的方法,而且將這些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切實地貫徹到人才培養的實踐中去。筆者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實行困難重重,會有很多阻礙,但是,我們仍然要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實現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改革。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13
一、前言
電大開放式現代遠程教育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是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獲得終身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隨著漢語言文學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社會在職人員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選擇了漢語言文學作為他們繼續教育的專業,走進了電大。他們積極進取,希望學業有成,但參差不齊的文學水平和嚴重的工學矛盾使他們在電大的漢語言文學習中困難重重,怎樣克服他們學習上的障礙,怎樣使他們的學習輕松有趣,怎樣順利地完成電大學業,成為我們每位電大漢語言文學教師不容推卸的責任。
二、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員的學習障礙
(一)電大學員的基本情況
電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大事業蓬勃發展,已培養了百萬多人才。然而,電大開放教育的學習特點和學生的構成特點給他們的學習增加了困難。電大學員是具有學生與成人雙重身份的特殊群體,他們來自不同專業、不同級別的單位,成分復雜。他們的社會經驗、學識水平、心理狀況都有別有普通大學生。電大學員大多是來自社會青年.在人生的歷程中,他們初嘗了充滿希望、夢幻破滅、不甘沉淪的酸甜苦辣,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當代青年人的奮斗和追求、矛盾和困難。
(二)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
漢語言文學是研究中國語言的詞語、句法,賞析古今詩歌、散文、小說等眾多的文學作品,熟悉有關編輯出版的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可以具備扎實的中國語言功底和較強的寫作能力,知道如何去評價一個文學作品,進行編輯出版工作,而且還將擁有一筆財富——寬廣的知識面和優秀的人文素質。首先是“語言”,然后是“文學”,其中“語言”起修飾“文學”的作用,“文學”是中心詞,二者呈偏正關系。電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包括:
1.語言性的學習。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漢字學概論》,《語言學概論》等課程。
2.文學性的學習。如:《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二》,《現代文學作品選》,《當代文學作品選》,《外國文學作品選》等課程。
3.文學教育性的.學習。如:《美學》,《寫作學》,《文學概論》等課程。
(三)學習中的困難
1.工學矛盾。電大學員工作與學習的矛盾問題,是制約電大辦學規模和提高教孕質量的一個突出問題.一方面學員工作單位要實行崗位責任制,優化組合和目標管理;另一方而學員所在學校要求不遲到、不早退、不缺席,紀律嚴格.這事實上造成了學員不得不采取單一選擇。
2.對生僻文字、語言難以理解。由于學員文學水平的參差不齊和一些生僻文字、語言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用到,使得他們理解起來很費力。致使一些課程的過關率較低,如《古代漢語》、《古代文學作品選》、《文學概論》等。
三、教學構想
(一)培養電大學員的自學能力
培養電大學員的自學能力,是電大教學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也是提高電大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自學能力是指一個人獨立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這種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作為電大函授學員,他們學習時間主要是從生活和工作中擠出來的,比較零碎,要把這些零碎的時間用于學習,就需要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突飛猛進,知識老化、過時速度加快,一個人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憑借學校所習得的知識謀求自身長久發展,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可謂“活到老學到老”。自學能力是學員完成遠程開放教育的必要條件,是實現終生學習的基石。廣播電視大學,是以現代化遠距離為手段,以在職成人學員為主要對象的一所學校。它既具有普通專科高校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教學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施行遠距離教學,師生分離,借助媒體,通過IP課件、BBS討論等先進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間接教學。因此,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廣闊的前景。實踐證明,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必須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遠距離教育的最本質的特征是獨立學習。事實上,電大教學雖然明確了采用遠距離教學、面授輔導、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但從教學實際過程看,自學的環節沒有很好的落實,學生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沒有得到真正體現。
(二)提高閱讀水平
利用遠程教育的廣闊平臺,增加學員的文學閱讀量,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水平。眾所周知,閱讀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閱讀也不例外。最有效的辦法只有兩條:一條是積累,一條是轉化。
1.積累。不少人學習時只滿足于掃清文字障礙,尤其是古文,認為老師已講清楚,我也明白,這就夠了。這種學習方法是極不可取的。尤其是學習文言文時一定要注重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就好比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堅固,房子也就可以蓋得越高。背誦就是學習文言文的地基,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
2.轉化。這里說的轉化是指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的基礎上,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學習規律和方法。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課內學習是第一位的,是基礎,課內學得好、學得精,腦中裝的文章就多,知識便可轉化為能力,就會舉一反三,閱讀的水平也就會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時不好好學習課文,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那么,十個有十個是不會成功的。
四、結論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專業,遠離社會,它就沒有生命力。傳統知識型人才的培養,知識的講解傳授成為教學和考試考查主題內容。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實施“現代遠程開放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在開放教育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將逐步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無疑得到提高。開放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是實現開放教育目標要求的基本保證,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及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客觀要求。為貫徹落實《面向對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央電大從1999年實施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研究和探索開放教育的教學模式是實施開放教育的關鍵。聯合國教科文組總干事馬約爾在會上指出:“提供終身教育與培訓是我們惟一能夠用必要的知識與能力武裝人民的途徑,使他們能夠在變化的世界中生存”。市場經濟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談判、公關、策劃、教學、寫作等活動。面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所處的社會環境,作為電大教師,我們應該積極關注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尋求應用型專業發展之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適應性。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14
一、人才培養模式當代大學的根本任務就是人才培養
199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 20xx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最早提及了“人才培養模式”,但沒有明確其具體含義。到了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將人才培養模式概括為“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培養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近年來,在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教學改革的進程中,“人才培養模式”不斷被提及、論述,但對其理解可謂眾說紛紜。一是廣義說,認為人才培養既要設計和建構培養過程,也要管理培養過程,把“人才培養模式”理解為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途徑、培養方式、管理制度評價體系等多種要素的組合。二是狹義說,認為培養模式是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此說法源于教育的基本問題———“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么樣培養人”。我們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學校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及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學生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如何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既具備人才培養模式的共性,也體現出其特殊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凸顯教師教育的針對性,踐行教師教育一體化的重大趨勢。始于20xx年的“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在培養模式上,要求實施學科專業理論培養與教師專業技能培養相疊加、院內培養與院外實踐相嵌入的“三疊加嵌入”培養模式。在借鑒高師兄弟院校成功做法的基礎上,結合教師教育改革,依托河南教育學院與鄭東新區聯合申報的“校-地協同創新”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經驗,我們探索出“頂崗實習、置換研修”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漢語言文學專業“頂崗實習、置換研修”人才培養模式,具體而言,指的是組織漢語言文學專業高年級的學生,在完成主要課程的學習之后,到中小學承擔相應的教師職能,原任課教師置換到高師院校接受一段時間專業培訓的實踐教學模式。“頂崗實習、置換研修”是終生學習理念以及教師教育一體化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能夠有效地促進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銜接,確保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主動參與高師院校對未來教師的全面培養,切實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提升在職教師的理論素養。
二、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模式是為培養目標服務的,而培養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決定著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要改革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務必準確定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當下,如火如荼的語文新課改,對中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考驗。新形勢下的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相應的職業素養。首先,需要具備全面、扎實的文史哲知識與良好的傳統文化修養,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簡言之,即具有較高的語文綜合素養;其次,需要具備一定的語文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素養,熟悉語文學習及語文教學規律;再次,需要具備較強的語文教學實踐技能,擅長教學生學語文、悟語文,能夠自覺遵守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鑒于此,我們將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職業道德,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具有現代教學思想和教育觀念、扎實的`專業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系統的教育技術與方法,富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事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應用型人才。
三、課程設置
課程是實現教育功能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受教育者的發展方向。就目前而言,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結構設置不盡如人意,比如:師范性與學術性課程未能較好地融合,缺乏有特色的專業課程,教師教育類課程得到的重視還不夠,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缺乏連貫性,實踐課程薄弱等。進行課程改革,需要明確以下原則:一是以專業化為方向,注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教學技能非同一般,體現卓越教師所彰顯的卓爾不群;二是以系統化為導向,把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課程整合為一個有機系統,這就要壓縮學科專業課、擴大公共基礎課和教師教育課、增設選修課,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程度、豐富課程的內容。課程的設置應源于培養目標,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要緊緊圍繞“中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特殊性,進行課程資源和結構的合理配置。具體而言,在公共課模塊,除開設傳統的政治、英語、體育、計算機外,還要增設國防與軍事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在教師教育方向課模塊,除開設傳統的教育學、心理學、普通話與漢字規范之外,還要開設現代教育技術、班級管理、學習心理學等課程。在專業基礎課模塊,除開設普通邏輯、基礎寫作、中外歷史概論、兒童文學、文學概論之外,還要開設應用寫作、中國學術思想史、文章學與語文教育等。在專業方向課模塊,改變現行分學期分時代講授文學作品選的做法,以古代文學史、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為綱,結合文學史的講解,研讀賞析各階段有代表性的文學著作,縮短授課時間,增強文學課程的連貫性;整合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三門語言類主干課程,開設古漢語基礎、語言學概論、語用學、教師口語等課程;開設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史、語文課程教學標準與教材研究、語文教學課件制作等。在專業選修課模塊,開設文學作品鑒賞理論與實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影視文學、音樂美術鑒賞、基礎教育專題講座等。在實踐模塊,安排崗位見習、頂崗實習、畢業論文寫作等。
四、實踐能力培養
在傳統培養模式的引領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掌握了較為扎實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教育教學理論,但由于實踐教學環節薄弱,教師基本功較差,作為一名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知應會的職業技能欠缺,職業素養不盡如人意。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相關要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僅限于時間有限的教育實習,而應該貫穿于全程教學之中,著眼于學生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教學技能的全面協調發展。具體而言,寫作能力包含基礎文體寫作(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抒情文等),新聞文體寫作(新聞、消息、總結、報告等),文學文體寫作(散文、詩歌、小說、童話、課本劇等)。閱讀能力包含瀏覽、精讀,能夠提取信息、把握主旨、培養語感、陶冶情操等。口語表達能力,包含日常口語交際能力,教學語言組織運用能力和演講、辯論、即興發言能力等。教學技能,包含規范漢字書寫能力、備課上課能力、班級管理能力等。各項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要以相應課程為平臺,貫穿于全程學習之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教師職業素養。傳統的“師范教育”逐步被“教師教育”所取代,文字上的變化,彰顯了教育發展觀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在教師教育改革的號角下,“卓越教師計劃”的實施、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的立項建設,為教師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擁有在校生數量眾多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唯有在相關文件精神的指導下,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立足專業自身狀況,在“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理念的指引下,結合當下中小學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科學構建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才能培養出符合基礎教育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15
摘要:開展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活動,應該更好地滿足社會的用人需求,把握好人才培養定位,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本文對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征進行了分析,同時對該學科人才培養定位進行了探討,以期達到提升人才培養成效的目的。
關鍵詞: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學科特征;人才培養定位
一、引言
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其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為社會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滿足社會和企業的用人需要。對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需要對才人的培養作出科學的定位,這樣才能明確人才培養需求,更好地讓人才教育工作的價值得到體現,讓學生在走出校門后,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現階段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的問題,比如:職位不匹配,就業面過窄等。因此,為了有效解決當前的人才培養問題,人們要對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征進行科學的分析,同時做好人才培養的定位工作。
二、對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征分析
當前高等教育體系下,大眾化教育已經成了主要的人才教育理念,不同領域學科專業人才數量大幅度提升,但是高端人才的數量和比例依然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尤其是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對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繼續進行深造和參與學術研究的學生數量很少,整體比例基本維持在千分之幾的層面上,絕大多數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都是從事企業和事業單位的文字類工作。所以,在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教學活動過程中,人們應該要對學科設置狀態進行明確,并且對社會用人需求進行充分的探究,在具體課程設置上,既考慮語言文化方面的.影響,同時也要考慮到社會的用人需求,增加更多應用型文學的內容。但是應用型漢語言文學本身的專業基礎與其他理科專業和科研項目學科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具體學科領域和專業設置方面,當前集中于“廣義文學”和“狹義文學”兩種學科設置特點,對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來說,以往教學活動更多地關注藝術化的“狹義文學”特征,而對實際社會生產方面的文字需求沒有進行更加全方位的應對和考量。
三、人才培養定位分析
第一,品德素養定位。在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中,要對學生自身的品行、道德、素養進行準確的定位,確保人才本身需要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事業觀,這樣才能確保人才可以在自身崗位工作中,踏踏實實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務,具備文明誠信、愛崗敬業、團結奮進的良好品質和較強的責任感。對于人才教育培養來說,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修養,可以讓自身不斷地反思和內審,讓人才自身的人格品質和道德意識得到不斷的發展。“一方面具有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洞察與理解(知識層面),另一方面深受古典與現代人文精神的熏陶,能夠在堅持個人的獨立、自由中以天下為己任,擔當國家、民族、社會以至整個人類的命運(精神層面)”。在人才培養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傳承良好的文化精神,具備良好的人文品性,真正地站在社會文化的前沿,為中國社會精神文明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新時代的新知識分子。第二,知識定位。對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人才來說,其本身需要對于漢語文學的相關知識具有較高的掌握水平,同時具備開拓的視野和扎實的寫作功底。在專業辦學的過程中,應對本專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全面地跟蹤,讓學生具備良好的理論知識基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面主要集中在文字工作領域,只有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應對實際社會崗位上的諸多需求。學校要科學地對自身的專業課程結構進行調整,融入更加科學的教育理念,切實地打造一套更加完善的理論知識教學體系。第三,能力培養定位。對于新時期的人才來說,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了一個優秀人才所必備的能力,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更是如此。在人才培養中,只有明確能力培養需求,才能不斷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人才需要具有較強的思考能力和質疑能力,對漢語學科的前沿問題有著濃厚的探索興趣和探究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對于不同領域的寫作技能方法進行掌握,具有較強的信息處理和語言文字材料加工的能力。同時,人才也需要具有足夠的溝通能力,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勝任各類工作的需求。以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能力培養定位為基礎,人們需要對于實踐教學活動進行更好的創新,融入對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的全面目標。例如,在專業技能訓練和具體實踐活動中,通過展開與崗位結合緊密的實訓活動,讓學生自身實踐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在學生進行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信息獲取能力、文獻檢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進行培養。在日常教學中,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的技能比賽、專業技能認證,提升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由于當前對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學科特征了解不夠深入,人才培養定位工作開展不夠準確,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活動的開展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要想切實地落實好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人們必須要對學科特征進行深入分析,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找準切入點,提升辦學體系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連超鋒.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反思——以商丘學院為例[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xx(07)
[2]周海燕.開放教育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探究[J].讀天下.20xx(19)
[3]陳潤生.探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xx(05)
[4]郭真.大學語文課程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內蒙古電大學刊.20xx(05)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相關文章:
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論文02-22
漢語言文學論文02-17
漢語言文學論文05-24
漢語言文學論文提綱06-28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05-15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11-23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03-25
漢語言文學論文2000字02-20
漢語言文學 畢業論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