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自我效能感論文
論文摘要:運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分析自我效能對小學生語文學習所具有的積極作用,進而提出了培養學生自我效能的幾種策略。
論文關鍵詞:小學生 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 培養
一、問題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1977)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班杜拉在《社會學習心理學》中指出,人不是對外界因素的單純反應,而是對面臨的刺激進行選擇、綜合和變換,也即進行著自我調節,在此過程中,人對其能力的判斷起主要作用。由此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要領。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要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由此可見自我效能感與學生的學習直接相關。因此,針對六年級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我在本校四個班中做了調查
從表1可見只有21.8%的同學對語文學習感興趣,不感興趣的為27.3%;有信心學好的占26.2%,沒有信心學好語文的為34.6%。表1告訴我們在小學那么多學科中,語文作為最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同學們感興趣的卻很少;表2數據顯示沒有信心學好語文的學生高于有信心的,認不清自己語文學習能力更是占多數。盡管我在學校調查的數據有限,但是從一個層面顯示出孩子們對語文學習的認識態度。
二、自我效能感對語文學習的影響
穆爾頓等人對自我效能與學業成績研究的相關文獻,更是表明自我效能與學業成績有積極的正相關。由此可見,自我效能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影響更是多維的。
第一,它會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認知過程。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往往把行為的成功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為失敗歸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夠。這種思維方式能促使學生提高表達能力的動機水平,增強自己的努力程度。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傾向于認為行為結果完全是由環境控制的,自己是無能為力的,以維護自己的價值,往往具有一種無助感。
第二,它會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堅持性及努力的程度。自我效能感在學習動機的發動中起著核心作用,決定著學生水平的高低和強度,它反映在學習活動的努力程度和面對困難、挫折、失敗時活動的持久力和耐力上。
第三,它會影響學生對待語文學習的情感反映模式。在語文學習中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常常擔心自己應對能力不足,面對語文學習任務干著急,舉足無措。這種慌亂體現了個體在面對此任務時的焦慮,他們往往會采取消極的退避行為或者防衛行為,這些情緒反應減低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恐懼。
三、影響小學生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要想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首先要了解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變化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外界因素
1.環境因素。
人不是單獨的個體,他生活在社會中,環境對其的影響便不可忽視。隨著兒童青少年走入學校,老師、同伴成了他生活圈子的主要組成部分。同伴關系是滿足社交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經驗也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對兒童的適應和心理健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是影響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
2.外部援助與評價。
李曉東、張炳松的研究告訴表明,自我效能感與回避求助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自我效能低的學生更傾向于回避求助,雖然十分需要別人的幫助,卻不主動求助或只問答案不問過程,希望別人代替自己解決問題。
3.語文學習任務的難度。
如果任務很難,這時的成功會增強自我效能感,而這時的失敗不會將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學習任務簡單,即使成功也不會增強自我效能感,倘若失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二)個人因素
1.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
個人主要是通過自己的經歷獲得關于自身能力的知識,因為依靠自己的經驗得到關于自身的知識最可信賴,所以它是自我效能感的最強有力的信息源一般來說,成功的親身體驗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敗的經歷則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斷地成功會使學生建立起穩固的自我效能感,這種效能感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降低,而且還會泛化到類似的情境中去。
2.替代性經驗。
個人能夠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獲得關于自我可能性的知識。一個學生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學做成了某件事或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就會想象自己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相反,當看到一個與自己具有類似能力的示范者,雖然經過巨大的努力,還是失敗了的時候,他也往往覺得自己也不會有取得成功的希望,從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語勸導。
這是憑借說服性建議、勸告、解釋以及自我規勸來改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一種方法。言語勸導被廣泛用來說服人們去相信自己的能力。例如:學生在習作學習中遇到困難,信心不足時,教師可用“你上次的習作寫得非常棒哦,我們期待你這次的精彩作品。”等話語來鼓勵學生,讓學生擁有信心完成任務。但是,言語勸導要切合實際,脫離實際情況的言語勸導效果不太,甚至影響讓學生一頭霧水。在直接經驗或替代性經驗基礎上進行勸說和鼓勵效果最好。
4.情緒喚醒狀態。
心理狀態對自我效能感形成與變化有著較大的影響。例如:焦慮過高的學生往往會在考場上低估自己的習作能力;疲勞和煩惱會使人感到難以勝任所承擔的任務;成功時的積極情緒和失敗時的消極情緒也會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發生變化;心情緊張過分激動都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以上四種因素常常是綜合起來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發生影響的。因而教師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時也應綜合加以考慮。
四、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的一些策略
針對以上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的綜述,結合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特征,我采取以下一些具體的策略來增強學生在語文學習這方面的自我效能感。
教師對學生抱有積極的信念和態度,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看待每一個學生要有一種積極的期望,相信每個孩子內心都蘊含著積極向上的趨勢,有著可以開發的才能。教師的期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激勵性的因素,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時,教師與家長共同關注孩子近期的進步,多方面共同給予孩子肯定。教師的期望、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家庭因素等都影響著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我們應多方面其抓手,為其創造良好的條件。
2.為學生提供直接或間接體驗成功的機會,指導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首先,要想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就得幫助學生設定合理的學習日標,減少學生失敗的機會。其次,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統是人類動機、幸福和個人成就的基礎。除非人們相信通過自己的行動能夠達到預期的結果,否則沒有什么力量能夠促使人們去面對困難并堅持不懈。
3.提供激勵性的替代經驗。
替代性經驗是在學生觀察學習獲得的。其中,以與其類似的榜樣示范的作用最為明顯。如一個孩子的語文學習成績在班級中下等,但是一次期中考試他卻取得了前十名的好成績,得到了老師表揚。與之同等水平或水平高于此人的學生則會模仿該同學的行為。因此在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教師不能吝嗇對取得進步的同學的稱贊,更不能吝嗇對與其一樣渴望成功的孩子的鼓勵。
4.多元評價標準。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重視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主動參與評價。比如,在面對讓孩子頭疼的作文時,教師批改時應客觀地描述學生寫作的進步和不足,因文而異、因人而異,飽含愛生之情,仔細琢磨學生的寫作優勢,善于發現學生思維過程中的亮點,多采用“批改+評語+獎勵”的辦法。對待學困生和那些自卑、膽怯、孤僻的學生,尤其“另眼看待”。對于不同的學生,不同的任務,評價也不相同,但都以鼓勵為主。一次課堂的發言,一次作文本的書寫,一次朗讀表現都應成為教師鼓勵評價學生的契機。
相信,在教師悉心的關注下,每一位孩子都能擁有較高的語文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丁鐵軍等,自我效能感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
[2]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論評述[J]
[3]王玲,淺談自我效能理論及其在教育領域中的研究實踐[J]
[4]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第二版)
【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自我效能感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新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培養論文10-06
論英語自主學習者自我效能感的培養09-15
淺議中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培養10-20
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的論文09-03
談專業外語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09-18
淺談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論文05-16
小學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論文09-06
淺談學習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的影響機制探析07-26
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幾點做法的論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