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學概論課程應由目標決定內容取舍論文
文學概論課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的基礎理論課,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文學理論課程,諸如馬列文論、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等的基礎,也是學習其他文學專業課程,比如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的基礎。它不但要引導學生準確而系統地掌握一定的文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建立起基本的文學觀,為他們正確地認識判斷分析評價文學現象奠定理論基礎,還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習慣,并提高他們在文學創作、欣賞及評論等多方面的能力。對于師范院校的學生來說,對理論知識的運用更有特殊要求。文學概論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遇到了困難。由于“兩課”、大學英語及計算機等公共課的大量開設,專業課的課時因而被擠占壓縮而變得有限,文學概論課由原來的一學期每周至少六節減到每周四節,教材上的內容,已難以盡行講授。再者,文學概論課是在大一第二學期開設,相關的文學專業課程除《中國現代文學》是同時開設之外,其他如《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等都沒有開,因此,具有較強概括性、抽象性和思辨色彩的文學概論課面對的不僅是生活閱歷簡單,而且文學閱讀量小、文學知識儲備有限、缺乏基本的文學理論修養的大一新生,它的可接受性就受到了來自接受主體方面的限制。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完成教學目標,就不得不考慮如何針對教材實際、學生實際及當下文學實踐活動的實際,對教學內容作必要的調整,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用。
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學概論教材是由童慶炳先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教育部指定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以下簡稱《教程》)。“《教程》是一本很有創意,很有深度、很有影響的教材”, “作者在《教程》中對中國傳統文學理論范疇經重新審視篩選后所作的‘古今對話’與‘現代轉換’,對西方文學理論特別是20世紀文論的科學評價及對其合理成分的積極吸納”,使《教程》頗有“貫通古今”、“融會中西”的氣勢。但是毋庸諱言,這部面對大一新生的教材,過多、過廣、過新、過深的內容,加上艱澀、深奧、高度概括抽象的語言表述,無論是教師講授還是學生學習,顯然都存在較大困難。事實上,許多學生聽課常常感覺是云山霧罩,似懂非懂,更不用說讓他們自己看教材,常常聽到學生說《教程》“太難了,很多都看不懂”、“好像天書一樣,不知所云”,這樣一來,學生對文學理論課的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因此,要更好地實現文學概論的教學目標,我們在基本保證理論體系的完備與自足的情況下,應適當對教材內容作必要調整和壓縮,著重介紹和解決諸如“文學是什么?”、“文學有何特點?”、“文學的功能有哪些?”、“各類文體的定義及特征”、“怎樣欣賞和評論作品”等學生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問題。只有運用歷史的觀點,講清文學的本質特征,學生才能形成文學意識,在比較中看待文學在社會意識形態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它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特作用及其有限性,從而形成對待文學活動的科學態度,產生對文學這一特殊的精神現象進行探究的熱情和責任感。當然,受課時的限制,對這些內容的教授,應盡量做到簡潔明了,深入淺出,注重實用性。至于被刪減下來的內容,可以放在高年級,通過開設《中國古代文論》、《馬列文論》、《西方文論》等選修課去介紹。
壓縮后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要反復講清文學的本質特征、作用功能與形態類別之間的邏輯聯系,幫學生建立起體系性的文學觀念,同時要注意按照教學目標強化學生對理論的應用意識。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的學生,畢業后大多要從事中學語文的教學,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語文教學更多的是要面對一篇篇類型不同、文體各異、風格多樣的生動感人的文學作品,要“引導學生領略作品的藝術美,使其自覺地接受藝術形象潛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性情”。長期以來,為了滿足應試教育的需要,中學語文教師往往將這些蘊含豐富的審美意味的文學作品當作冷冰冰的語言材料來加以分析處理,這樣就使中學語文的教學變成了語言文字、篇章結構的教學。即使是將課文當作文學作品來分析,也是重視功利性,而輕視審美性。教師在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時,由于受到意識形態的政治教化規約,往往是在復述課文的內容后,再套用一個幾乎適用于所有作品的句式,即作品通過什么,反映了什么,或表現了什么、揭示了什么、贊美了什么、批判了什么。例如,《祝福》通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揭示和批判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變色龍》通過刻畫警官奧楚蔑洛夫這個“變色龍”的丑惡形象,反映了沙俄專制統治的腐朽黑暗,無情地揭露和辛辣地嘲諷了沙俄的專制統治。這樣,生動的文學作品就變成了空洞抽象的概念,文學作品豐富的情感和意味蕩然無存。而對于作品的藝術特色的分析,往往也是附帶地概括說明,如語言優美、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描寫生動、刻畫細膩等,仍是陳詞濫調,毫無新意。總之,在課堂上,教師成了肢解文學作品的工具,學生成為接受現成結論的容器。“由于中學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中學生往往難以受到完備的正當的文學審美教育;社會傳播媒介的變化,影視音像藝術的強勁發展,青少年課余受到優美的文學文本的熏陶的機會明顯減少。”學生原有的感受力、領悟力就在這種長期模式化、機械化的教育中,在大眾文化、影像藝術的影響下,變得日益遲鈍以至喪失。這種狀況至今仍然存在。要改變中學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使中學語文教學不再熱衷于劃分段落大意、概括主題思想,而是真正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美妙的藝術世界,對作品進行真切的感受,做出具體深刻的體會和領悟,獲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滿足,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的目的,讓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的學生畢業后真正能夠勝任中學的這種人文的而不是工具的語文教學,就需要在《文學概論》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不但要致力于使學生掌握文學的基本原理和相關的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更具體、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的類型、文體、層次、敘事、抒情、風格等等,并進而具有較強的鑒賞分析作品的能力。這樣,文學概論中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的消費與接受”這兩編,就成了教學的又一個重點內容,所用的課時與精力也就相應的要多一些。
文學理論產生于生動、鮮文秘站-中國最強免費!活的文學實踐,是對文學實踐的發現、探索、分析和總結的結果。相對層出不窮的新的文學現象,理論總是顯得滯后。因此,針對當下文學實踐和各種文學現象,不能因為教材沒有涉及,我們就不予理睬。相反,我們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大膽引入補充新的內容,讓學生對當下文學的特點、作用及發展演變趨勢等一系列重要的問題有所認識,培養學生關注文學現實的意識和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在一個消費的時代,一個讀圖的時代,文學活動的休閑化、游戲化的目的日益凸顯,文學的深度、意義越來越不被重視,傳統的紙質的面對語言符號而進行的沉思默想式的文學閱讀逐漸被鋪天蓋地的電子網絡傳媒所帶來的視聽感官的享受所取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一些文學問題,如什么是純文學?什么是通俗文學?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高雅的純文學日益邊緣化?而膚淺的通俗文學卻火爆異常?社會生活是如何影響了文學的發展變化?網絡文學有何特征?它與傳統的紙質文學有何異同?等等。我們都要引導學生討論,這樣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讓學生在學習了文學理論之后,不只是掌握了一些關于文學的原理和規律,而是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認識和理解現實的文學狀況,解決眼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聯系文學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進行討論,運用理論知識尋求問題的答案,對新的文學現象做出解釋,能夠將死的知識變成活的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學習主體與對象之間建立起互動關系,這樣的教學,不只是方式的改革,而是真正激活了作為文化遺產和思想成果的文學理論,讓其通過有感受力的接受主體進入文學實踐活動中,既得到檢驗,又獲得新生,而學習主體也在這樣的活動中向著創造主體成長——這正是文學理論教學的最高目標。
【文學概論課程應由目標決定內容取舍論文】相關文章:
天文學概論相關論文07-23
土木工程概論課程論文08-19
英語專業比較文學概論選修課程的認知10-15
淺談幼兒文學課程教學思考的論文10-22
探索古代文學的課程教學的論文08-18
古代文學課程改革途徑論文07-26
工程管理專業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論文06-26
舞蹈藝術概論論文09-06
交通工程概論論文07-28
我國古代文學課程革新思索論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