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精確化的探究論文
我認為精確化思想的提出由來已久,卻遭到了多方激烈的“聲討”和“圍剿”。歸納起來,主要有這樣幾種聲音:
一、“語言現象是模糊的,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精確。”
的確,當人們說“把頭抬起來一點”時,這“一點”并不需要必成“30度”。但是倘若深入探究下去,就會發現,問題其實并不簡單。如果是為了防止近視,那就要抬高一點,但太高了又不利于工作,研究表明,一尺是合適的距離;如果是面對鏡頭,那就一定有一個最佳的角度,能更完美地體現出人的風采……普通百姓當然可以不這么較真,但從效益最大化的角度來看,專業人士就不能不認真思考。文章的標題字數似乎是隨心所欲的,但不同字數標題的表達效果其實大不一樣,在一種確定的風格之下,人們有著大致相同的行為模式。文章的寫作看起來是“文無定法”,但好的文章都是遵循某種具體的“方法”的結果,因為在特定環境和目的的前提下,一定會有一種寫法是最佳的,只是人們未見得都認識清楚了這種“文法”。
那么,模糊的現象能否精確呢?自然界的隨機現象是模糊的,但人們通過引入概率這一工具,對隨機現象便有了精確的把握。工程學上的眾多定理、規則實質只是對大量現象的統計分析得到的統計規律,盡管人們尚未認識現象背后的原因,但已經規律性地觀察到了這種現象,就可以用精確的語言描述出來,借以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
二、“語文是主觀的,精確化只會導致片面。”
人們主要有兩種擔心:首先,精確化的語文理論可能因過分追求“唯一”、“確定”而與客觀實際不符,成為披著客觀外衣的“比主觀還要主觀”的理論。其次,人的經歷環境、認識角度不一致,精確化的成果可能是不同的,形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決定邏輯,邏輯是對歷史的概括和總結。但這種概括和總結必然要舍去歷史中許多的細枝末節及偶然因素,只有這樣,方能以理論形態把握歷史及其規律。可以說,邏輯經常“修正”歷史。人對客觀存在的把握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一致,是一個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逼近的過程。因此,我們對語言現象精確化的實質是對現象的簡化和抽象,即建立語言的“模型”,而這樣恰在此時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方便我們理解和應用。有的理論為了追求所謂的“全面”、“嚴密”,常常模棱兩可、含糊其辭,說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話,當然是“風險”全無,但又有什么應用價值呢?反之,精確化的理論雖有“以偏概全”、“片面”之嫌,卻易見效果、方便控制。孰優孰劣,不難判斷。
誠然,語文學科的確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然而,這卻不能成為否定精確化推行的理由。應該認識到,主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客觀卻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對現象的分析本身是主觀的,但分析的方法應當是客觀的,所得結論對現實的干預是客觀的,干預的結果也是客觀的。各家各派的觀點只有在實踐中切實推行,才可能根據結果比較出高下優劣。如果完全無法實踐,只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模糊的理論,那便不值得推廣。教師在實施精確化的過程中,完全可以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科學態度,根據實踐效果來逐步完善自己的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講,精確化是理論通過實踐的橋梁。
三、“精確化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容易走上應試教育的老路。”
許多教師最擔心精確化會導致應試教育常犯的兩種毛病:課堂氣氛的沉悶和學習方式、內容的不靈活。學生學得沉悶并不是精確化的錯,模糊的教育更有可能令學生無所適從,進而影響學習興趣。語文精確化并不排斥教師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富有人文性的內容。至于第二種擔心,實際上是沒有搞清“精確”和“靈活”的辯證關系。有人曾以鋼琴家的演奏為例反駁精確化:鋼琴家彈琴時,心里不會想著哪只手指彈哪個鍵發哪個音,幾乎是不假思索,靠的是“感覺”,否則,再高明的大家也會笨拙無比。可是,這種感覺怎么形成的呢?恰恰是早年精確有意識的苦練,恰恰是最初過了“哪只手指彈哪個鍵”這一關。語文學習也是如此,“靈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靠的也是最初大量精確化的訓練。從本質上看,精確化是會促進靈活的發展的。當然,倘若不注意方法,也是有可能影響學生的創造積極性的。筆者在實施精確化時,非常注重運用“變通”思想,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語文精確化在眾多反對的聲音中頑強生長,表現了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盡管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絕非一人一時之工,但本人愿提出幾點思路,旨在拋磚引玉:
首先,要整合各種社會資源、集中各種力量展開對語文精確化的研究,爭取在較短的時間里推出一批能夠被廣泛認可的成果,堅定人們對精確化的信心。
其次,我們還要辯證地處理好研究中出現的幾對關系。
一是“教什么”和“怎樣教”的關系。“教什么”涉及語言文學的本體研究,有較強的理論性,見效慢,牽涉面廣,卻是“怎樣教”的基礎;“怎樣教”是一線教師的特長,直接關系到研究成果向現實的轉化。我們必須合理分配資源予以兼顧,不可偏廢。
二是“低年級”和“高年級”的關系。低年級學生的感性認知水平要大大強于理性認知,對他們,我們的精確化不可過于追求實用性和理性,只能借助生動淺顯的形式來實現;而高年級學生則有了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如果內容過于淺顯花哨,就難以滿足他們日益增強的實用性的要求及探索的欲望。
三是“定量”和“定性”的關系。人們常常認為精確化就是量化。量化當然是精確化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惟有如此才能使語文具有科學的形態,指導人們對“度”的把握。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量化,所以定性就成為了精確化的另外一個方面。定量和定性結合起來,就能對事物進行具體的描繪,而“具體”正是“精確化”的應有之意。
【語文學科精確化的探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