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影改編的文學性鑒賞研究論文
中國的電影從其根本的歸屬上來說,應該是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與社會文明的進步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這是因為社會文明的發展最為直接的結果就是傳播技術的革新,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足以支撐起商品經濟中個體的多元化的需求,從而使得大眾文化就具有了諸如蘊含內容的通俗、思想藝術的流行、藝術形式的娛樂性等特點,中國文學電影鑒賞改編基于此而獲得良好的發展契機,基于文學作品基礎上的電影改編不僅會得到大量文學作品粉絲的支持,而且還會造成審美期待,產生較好的市場效應,本文是立足于大眾文化的視角出發,從理論基礎、藝術創新,以及前瞻性展望等方面來對本課題予以研究。
從實質上而言,大眾文化就是一種借助于現代傳播技術支撐起來的文化,因此將電影等藝術涵蓋在內,這就使得電視電影藝術的發展受到大眾文化的直接性的引導與決定。作為大眾文化的載體之一的文學作品據此而與電影藝術的發展呈現出互動性的關系,電影的發展一方面會受到文學創作的決定,但是,也會對文學創作起反作用,二者是在互動中趨向于進步。
一、電影改編的文學性鑒賞的理論基礎
(一)接受美學理論
接受美學理論產生于二十世紀60到70年代的德國,其主要的代表者是H.R.姚斯和W.伊澤爾,接受美學理論認為:讀者的主觀性的感受是藝術作品成功關鍵,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歷淺層次的閱讀、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對作品社會價值探究等階段,這就構成了閱讀的接受效果,在接受美學理論看來,閱讀就是一個互動化的過程,所謂的互動就是指作品的創作者、作品的讀者、作品內的主人公等方面的互動與交流,由此形成接受美學“三要素”理論,即文學的創作、文學的流通、文學的接受,這意味著,接受美學下的文學審美的視角著眼于社會大眾,從而使之具有更為廣闊的社會價值。
(二)審美公眾理論
審美公眾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杜夫海納,來源于其著作《審美經驗現象學》,因此審美公眾理論又可以被稱為審美經驗現象學理論。杜夫海納認為社會公眾在審美的實踐中并不是沒有作為的,作為作品來說,社會公眾的認可才是最終的目的,在對作品的審美中,社會公眾可以在其中尋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或是自己的影像,從而將其作為自我表現的載體,從社會公眾的視角來說,對作品的審美欣賞并不是固定化與被動的,而是主動性的欣賞,帶有自我情感的映照與注入,不同的社會公眾基于個人審美水平與審美方式的不同從不同的視角來實踐自己的審美活動,從而在事實上形成了對審美對象的多元化解讀,
二、電影改編的文學性鑒賞分析
(一)電影改編文學性的藝術特點
電影改編文學性就是在忠實文學作品原著基礎上的創新,就本文來說,所謂的忠實就是指對原著中的思想情感與主題的忠實,創新則是對人物與情感的創新,但是這一創新都不能夠偏離主題。
1.忠實性。忠實性就是忠實于文學作品中的原著的思想情感與主題。電影藝術就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正確的傳達出某種情感,以此來增加受眾的忠實度,這也就成為電影藝術定位的關鍵,這對于文學電影改編尤其如此,改編文學作品而形成的電影前提就是將電影藝術產品定位為大眾化的電影,這一類電影主要是表達社會中的某一普通群體的社會生活與情感發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電影改編文學性會大大受制于原著,這是因為文學性的電影改編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原著所積累的大量粉絲與原有的人氣,這都是文學電影改編成功的優勢之所在,相對于文學作品,電影藝術必須要忠實于原著思想情感與主題,否則就會無法滿足受眾的審美期待的情感需求。
2.創新性。一是人物的創新。在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中,人物的塑造與情節都需要予以創新,一般來說,在人物改編的層面而言,人物的性格不需要出現大的變化,但是在設計的時候,可以根據主題與情感而增加、刪減部分情節,或是是將主要人物變為次要人物,或是將次要人物上升為主要人物,甚至于增加具體的形象。二是情節的創新。情節是小說與電影中的關鍵性的組成部分,在表現主題、體現人物發展的命運、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較好地對情節予以安排就成為了文學作品與電影共同的任務,但是情節安排與文學作品的情節安排是有差別的。電影基于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必須要以流動性的鏡頭完成主要情節的敘述,并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主題表現、情感外泄、形象塑造等目標,電影據此就必須要借助于刪減、增加等手段來部分對情節予以改改編,這一改編不但會依據主題與情感,而且還會進一步加強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與情感。
(二)電影改編文學性藝術鑒賞
1.大眾化的主題。就我國的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的實踐來說,其文學性主要是從主題的視角來分析,大眾化的主題將會適合受眾的審美期待,并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審美價值。就以青春小說類的電影改編為例,青春文學類的電影改編著力于體現出“純凈、唯美” 主題,在受眾欣賞電影的時候,電影藝術中的人物的情感與唯美的畫面逐漸滲透到受眾內心深處,在潛移默化中施加影響。這是因為, “純凈、唯美”的主題與作者具有直接性的關系,其作者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寫作的,因此具有直觀性與真實性的特點,這自然就會對文學電影的改編造成影響,生活情節與人物塑造可能會發生改編, 但是其中純潔與樸質的情感卻是恒定的,這也就成為其魅力呈現的主要原因了。
2.超越受眾期待視野的電影敘事藝術。一是敘事的風格。我國當前電影改編文學性中的敘事就是一種含蓄性的風格,即在電影的作品中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加以放大,從而使得情感可以從電影藝術之中向受眾延伸,達到作品與受眾之間的交融,《我的父親母親》、《大紅燈籠高高掛》、《小時代》、等文學電影就是以普通群體的真情實感作為主旋律,其中所蘊含的朦朧的感情、淡淡的憂傷都是這一類電影藝術的賣點。二是敘事法則。我國的文學電影的敘事法則就是簡約平淡,在進行改編的時候,就是要使受眾在對影片的欣賞的過程中找回自己過去美好的回憶,達成心靈的共鳴,引發受眾的感慨,為達成這一要求,主要是子在敘事中娓娓道來,在人物的塑造中則是注重平凡性與普通化,在情感的表現上強調真實與平淡,《我們終將逝去的》中的趙永世永遠是一個純潔而又充滿善意的形象,身著白色的T恤衫、牛仔褲,每天都騎著一輛自行車,從主觀上總是使人感覺到過于簡單,這就與其單一化的思想性格與行為形成一致性。
3.互動性的影視語言。在本文認為,影視語言就是聲音的元素,互動性就是指電影中的人聲、效果音與背景音樂會在渲染氣氛的基礎上對受眾產生影響。就以人聲為例。
人聲是電影改編文學性著力于體現要素之一,人聲就是指人物的對白、獨白、旁白等,借助于對白、旁白或是獨白,可以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旁白就是電影畫面中的聲音,借助于旁白就可以傳達出更加豐富與特定化的信息,其目的就是要對對白或是獨白做出必要的補充,從而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性格的完善;對白就是電影作品中的人物語言表達,可以起到塑造人物的性格特點、反映出人物思想的作用。
三、提高電影改編文學性的前瞻性展望
(一)文學電影創作趨于“快餐化”的發展方
提高電影改編文學性將會對文學電影創作產生直接影響,即電影創作應該以提高大眾化文化審美水平作為自己發展的標準,在其創作的實踐中,切實把握年輕一代的審美需求與精神導向。就目前來說,70后、80后、90后已經成為電影受眾的主體,這一群體具有知識面廣、審美欣賞能力強,但是工作、學習、生活壓力大的特點,因此需要一種“快餐式”的文化,這就需要在文學電影創作的時候,將電影情節的生活化、內容的簡單化、人物的詼諧化作為創作的主要標準,從而起到了既娛樂身心,又可以滿足對自己過去美好生活回憶的目的,文學電影創作據此就具有明顯的發展方向。
(二)在電影改編中應用新媒體技術
電影改編文學性的提高還應該借助于新媒體技術。在新媒體的環境中,立足于現代科技實現文學電影創作視覺轉向是促進電影改編文學性提升的經驗之一。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視覺轉向與大眾文化之間有機融合。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文學電影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主要是將視覺貫穿于主人公的意識流,從而以電影影像的具體形式來予以呈現,給受眾以生活的真實的心理感受,這一感受還會大大激發出受眾的聯想與想象,由此而產生心理的共鳴。
四、結語
本文認為:忠實性與創新性是電影改編文學性的藝術特點,在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的實踐中,通過大眾化的主題、超越受眾期待視野的電影敘事藝術、互動性的影視語言等途徑使得電影文學性凸顯,在以后的發展中,為切實提高電影改編文學性,就應該從“快餐化”文化的發展趨向與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這兩個方面來予以著力。
【電影改編的文學性鑒賞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有關《李雙雙》小說與電影的改編論文05-27
文學鑒賞研究論文10-02
電影音樂的鑒賞論文06-05
小學音樂鑒賞教學研究論文08-10
跨界的藝術電影研究論文11-01
兒童文學電影改編思考06-29
電影色彩藝術的美學特征研究論文06-28
試析提高幼兒音樂鑒賞能力的研究論文08-11
音樂鑒賞的論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