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外國文學學術集刊的影響力分析論文
一、外國文學學術集刊的現狀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家的政策扶植,為學術集刊的蓬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支撐。首先,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學術研究已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境中復蘇過來,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外國文學學術界呈現出越來越開放的態勢,這為學術集刊的復興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各種研究期刊不斷涌現的同時,學術集刊也呈現出飛速發展的勢頭[3]。其次,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迎來了高校學科的迅猛發展期,擁有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和二級學科各語種的高校數量迅速增加,為外國文學學術研究帶來了繁榮;同時,高校中的外國語言文學院系也成為出版學術集刊的生力軍。但高校外語系不同于諸如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這樣的研究機構,三級學科一般設置有語言、文學、文化、翻譯等專業方向,教師也是根據這種需求來相應配置的,因此,作為學術集刊來說,勢必需要多元化地反映高校教師的研究成果,因此,外國文學類的研究集刊,大多成為集語言、文學、文化、翻譯、比較文學為一體的綜合性論文集刊。最后,由研究機構和眾多高校語言文學學科參與的各種學會、研究會的相繼誕生和頻繁的活動,也為集刊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然而,可惜的是,雖然在近20年的時間里,很多高校或學術團體(研究學會)出版了為數相當可觀的外國文學研究的論文集,并且有的集刊在創始的初期也有著長遠的規劃,但由于資金、發行、受眾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集刊半途夭折。因此,與其他學術領域的集刊相比,能夠連續多年堅持下來的集刊數量并不多。
在對外國文學學術集刊現狀的考察中,我們手頭所獲得的資料遠不止上述9種,有的出版周期太長(相隔3年甚至超過3年),有的超過5輯但出版周期太不固定、缺乏規律或已經停刊,有的是近幾年創立,尚未看出其長期目標和出版規范,屬于上述情況的在此不一一列出。綜合各種因素,我們能夠觀察到以下幾個特征:
1.從上述持續出版了5輯以上的集刊主辦單位的分布情況來看,基本上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著名高校。其中直轄市的北京和上海占了9個機構中的7個,比例達到78%;從機構的分布上來看,集中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設置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8所著名高校。其中既有高校的獨立院系所主辦的集刊,也有學會依托高校聯合主辦的集刊。這些著名高校除了有著學術研究上的人員和資源的優勢之外,還有國家在資金上的大力支持(其中6所為985、211院校;2所為211院校;國家“外國語言文學”重點學科4個),這是集刊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所謂的外國文學研究集刊,也只是一個大的概念上的分類。上述的9種集刊,大多是集語言、文學、翻譯、理論、文化、比較文學、文化為一身的外國語言、文學、文化類的綜合性研究集刊。例如《日本學研究》包含日本語言學、日本語教育、日本文學和日本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論文;《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除了“外國文學”欄目,還設有“辭典與翻譯研究”、“文化與語言研究”、“語言學與教學研究”等欄目。語言、文學、文化、翻譯等研究,它們之間有著縱橫交叉的密切的關聯性,因此,在廣義上構成了外國文學研究集刊的綜合性特征。
3.從規范性上而言,大多學術集刊都在不斷摸索發展的過程中越發趨向規范化、合理化。在征稿階段大多集刊都給出了論文稿件的具體要求、格式規范等。但在編輯環節上,有的集刊欄目的設立變化太多,不能保持相對穩定的持續性。出版周期則是最大的問題,在創刊時期,大多期刊設立了固定的出版周期,而在實施過程中,或者由于資金方面的問題,或者由于學會研討會推遲、停止活動等各種原因,而不能保持一個長期固定的出版周期,這也直接影響了這些集刊進入CSSCI來源集刊,從而無法獲得相應的評價。
4.從評判尺度來看,外國文學類學術集刊關注的內容也呈現出一種趨勢轉變。在新中國剛成立之初,由于特定意識形態的影響,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對能夠體現“人民性”的文學著作的研究。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個體尊嚴和價值的關注逐漸成為新時期的文學評價標準。因此,這一時期學術集刊的關注焦點也逐漸轉變為一種對人性的深層挖掘的外國文學著作[4]。
二、外國文學學術集刊的影響力分析
表2是根據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所統計的上述集刊近5年被引用的篇次情況。根據上表所示,近5年來被引用篇次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跨文化對話》《文學理論前沿》《英美文學研究論叢》,被引用篇數都在兩位數以上。尤其是創辦年度較晚、出版期數相對較少的《文學理論前沿》位列第二,足見其非常良好的發展勢頭。從表3兩次評審進入CSSCI來源集刊的數量變化上也能看出學術集刊的影響力在擴大。由于對進入評審的集刊有著被引用次數、影響因子等非常硬實的指標要求,因此,CSSCI來源集刊數量的增長,首先說明了外國文學集刊本身論文的質量在提高,其次,也說明了受學界關注的程度也在隨之提高。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在與其他類別集刊的橫向對比上,外國文學類集刊的劣勢還是較為明顯的。第一次公布的CSSCI來源集刊(2005年-2007年)榜單的11個類別33種集刊中,外國文學這一類別與宗教學、藝術學、經濟學、民族學、教育學等5個類別相同,只有1種集刊進入榜單。第二次公布的的榜單(2008年-2009年)中,在19個類別86種集刊中,外國文學類只占了3種。最后,從表4《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所統計的數據來看,就所刊論文的被引用率而言,在“外國文學”的同一類別中,期刊遠遠超過集刊的被引用數量,可見兩者在影響力上的懸殊差距。
三、反思與展望
近幾年來,雖然隨著國家對科研的重視,外國文學學術集刊的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好的局面,但是,與其他類別以及同類別的期刊相比,形勢依然嚴峻。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大眾傳媒和商業化邏輯的風行,文化的功利化趨勢也為學術集刊的學術性和質量帶來了巨大挑戰[5]。這些都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首先,就目前而言,研究機構和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績效工資等大都直接與在CS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掛鉤,但進入CSSCI來源期刊的雜志數量非常有限(2004年至今每年只有6種期刊進入榜單),可謂粥多僧少,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沒有可供發表并獲得評價的平臺,直接影響了研究人員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也影響了整體研究水平的提高。在這種狀況下,有的高校和研究機構酌情放寬條件,以書代刊也算入成果評價的體系中,尤其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提供了發表論文的便利。這種做法大大開拓了集刊的空間,按理應該可以得到更有效的發展,但事實并不盡然。由于很多集刊往往出于為本單位的人員提供便利這樣一個目的,導致對論文審查不嚴、辦刊缺乏規范、論文整體水平不高的結果。上面提到的欄目頻繁變更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就菜下飯”造成的。
其次,集刊是一種繁榮研究的有效方式,理應得到大力支持,但由于國家對不同高校、研究機構注入的資金差異很大,并且在同一個高校中也存在著懸殊的“貧富差距”。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總體來說在大多數高校的學科中處于較弱的位置,除了一些著名高校外,能夠得到的研究資助相當有限,要讓學術集刊得以持續、平穩的發展有著不小的難度。發展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擺脫水平不高得不到扶持、得不到扶持則無法提高水平的“二律背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行的評價體系,才能讓更多的集刊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真正起到繁榮科學研究的作用。
最后,從主辦集刊的主體本身而言,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無法持續發展的困境也是擺在當前的課題。很多的集刊之所以不能堅持下來,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雖然為本單位的研究人員、教師、學生打造發表論文的平臺這一目的無可厚非,但需要著眼于更長遠的目標,開闊思路,建立長效的機制,使集刊得以高水平、規范化地發展。我們衷心期待外國文學學術集刊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春天早日到來。
【外國文學學術集刊的影響力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提升科技論文學術影響力的編修技巧的論文08-31
外國文學作品分析畢業論文09-06
分析外國文學現代化研究路徑論文09-15
醫學學術論文寫作技巧分析08-21
外國文學論文模板10-10
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的語言規范化分析論文10-02
分析語言學中文學術論文07-22
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的語言規范化研究分析論文08-01
美育與德育外國文學論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