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說中國文學藝術論文
從中國哲學說,對“真”、“善”、“美”雖可有多種“命題的表述形式,但也許“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是一種中國式的特殊表述“真”、“善”、“美”的“命題’形式。因為,“真”應是討論“人”與“天道”(自然)關系的問題,把“天”、“人”看成是有機的統一體。“善”應是討論“人”的認知和行為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實現其道德價值。“美”應是“人”的內在感情世界與外在的景物世界相接而發生美感。
那么,在中國文學藝術中是否也有某些“命題以中國的話語形式表現中國文化藝術理論的某些意境呢?
《文心雕龍?情采篇》中說:“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劉勰認為,“至文”可以與“天地并生”,傳“自然之道”,據此可以把“文”分為三類:
一類叫“形文”,“五色是也”,指繪畫;
二類叫“聲文”,“五音是也”,指音樂;
三類叫“情文”,“五性是也”,指文學(詩)。
這三種‘文章"如何才能成為“至文”(最高的文學藝術)照他看必須用玄學‘1尋意忘言”的方法才能達到。就此,我認為,劉勰或以“繪畫”要以得“畫外之景”、“音樂”要以得“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這三個“名題來作為表述中國文學藝術的某種特殊理論形式呢?下面,將對此略作分析。
(一)繪畫:尋求"畫外之景”
《世說新語?巧藝篇》中說:“顧長樂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媸,本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顧愷之畫人“數年不點目精”,可見畫人物傳神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晉的人物畫原理已不在“四體妍媸”,而在傳神寫照了。顧愷之的這一畫法理論,無疑是來自于玄學的“得意忘言”。
繪畫重“傳神寫照”,這樣就接觸到人物的內在精神,生命本體,自然之美,造化之工的方面了。在此之前描寫人物的‘神氣”向以山水字眼來表示,以探求生命之本源,寫造化之自然。而晉人漸漸覺悟到既然用人物畫來表現造化之自然。那么何必不直接畫山水,這樣豈不更能現出造化自然,這樣到東晉以后山水畫就興盛起來了。晉末宋初宗煙《畫山水序》中說:“夫理絕于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載之下;旨征于言象之外者,可以取于書策之內。”意思是說:有些道理雖然沒有傳下來,蓋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而超于言象之外的意旨,也可以通過充分的媒介而心領神會。畫山水,也是要通過形象而領會“自然之美”、“造化之工”,但如果能不執著形象,不為形象所限,就可以得到超于形象的“畫外之景”。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說:“老莊告退,山水方滋。”劉勰這里雖說的是“詩”的變化,但也適用于繪畫。兩晉南北朝的繪畫從畫人物,使人物的神氣表現為超世之想,雖可用山水來比喻,如顧愷之畫謝銀在巖石之里,用這種方法表現人的“崇尚自然”、“師法老莊”,當人們一旦發現直接畫山水,更接近“自然”,于是“老莊告退”,“山水方滋”了。山水是“以物觀物”,故沒有“我”,沒有時空限制,可更好的得“畫外之景”,而神會宇宙造化之奧妙。
(二)音樂:尋求"弦外之音”
魏晉南北朝許多文學藝術家都把“音樂”看成是“自然”(天籟)的表現。嵇康說音樂是表現大自然和諧的,“聲音有自然之和,無系于人情”,即把音樂看成是純自然的,與“人情”無關。陸機認為,高超的“音樂”是“常音”,而“常音”即“無音”。陸機的弟弟陸云說:‘輝天籟而興音”,所謂“天籟”就是指宇宙的樂章,把握住宇宙的樂章才可以有真正美妙的音樂。所以阮籍作《樂論》,他認為音樂應表現天地之根本,萬物之本性。能再現天地之根本、萬物之本性的音樂才是和諧的傳自然造化之工的“妙音”。圣人之所以作“樂”,只是為了“順天地之本,成萬物之性”,再沒有其他目的。由于阮籍認為宇宙是一和諧的有序的整體,因而圣人制作樂章是“立調適之音,建和平之聲。”因此,照魏晉人看,音樂既為人類采用表現“自然”的一種媒介;美妙的音樂是宇宙本體、自然造化的體現,通過這種媒介,宇宙的和諧得以再現。音樂,正因為是音樂的,必再現宇宙之和諧,蓋音樂曲調之取得來自宇宙之度量。故如不執著其有限、不執著那具體的音符,忘言忘象,而通于言外,達于象表,則可‘得意”,而得“弦外之音”。如果說繪畫是空間的藝術,那么音樂則是時間的藝術,是一種流動的藝術,但音樂必有停頓,必有終止,應于有聲處聽到“無聲”’而領略“無言之美”;于“無音”處悟到‘妙音”,而得“弦外之音”,捉捕宇宙之奧妙。
(三)文學:尋求‘言外之意
劉勰《文心雕龍.原道》中說:‘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夫豈外飾,蓋自然耳。”文章:里非天地自然本身,然文章“與天地并生”,為“天地之心”。而文章之所以為“天地之心”者,蓋因“至文”成之“自然”,故宇宙本體得因文顯,劉勰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故文章之成亦因自然,文章當體現人與自然為一體。就文章說,如有f則人與物成為對立,天人無以貫通;只有人物一體,人與自然打成一片,才成“至文”。造成人與物的對立是由于“以我觀物如人與自然打成一片,則當“以物觀物"。“以我觀物’則文章容易概念化;“以物觀物’則文章形象化,故文章當以“天地為心,,(不以貨’為心),如達到物我兩忘,則成‘神品”。
陸機在《文賦》中提出,文章必須有深厚的感情,它的目的只是“情趣的”,而“情趣的”是從文學活動本身引出的自然自滿自足,而非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有深刻的感情才可以發為至妙的文章,這是自然之道。既然人生為“自然”(天道)之再現,是宇宙本體的表現,人生天地之中,自有其不可違抗之命運’那么人何以“自遣”?照魏晉南北朝人看,就文章方面說,文章本為“遣懷”,陸機說:
“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芬春。……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看到四時的更替而感到時光的流逝,覺察到萬物的變化而思緒萬千,秋風勁勁而悲落葉,春氣芳芳而喜柔條,因心有所感而提筆發為文章,陸機在《愍思賦》中說他自己之所以作此賦,是“以紓慘惻之感”。然而文章何以可抒發懷抱,這因為它本來是一種精神作用而通乎自然,所以劉勰說: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文雖成之寸心,而實發自自然,故可“觀古今于須庾,撫四海于一瞬”,把無盡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都再現于筆墨之間。《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而此“神思”即生命之本源,宇宙之本體,它不可言說而為情趣之根源。蓋因宇宙本體是難以言說的,而表現宇宙本體之種種現象是可以把握的。宇宙本體是一統一整體,而表現宇宙本體的種種現象是是多種多樣的。宇宙本體是無形無象的,表現宇宙本體的種種現象是是有形有象的。好的詩文雖言淺而意深,言有盡而意無窮,故于詩文當求“言外之意”。如果我們尋求到充足的媒介,一定是要通過詩文以達宇宙之本體、造化之自然’而不是執著詩文,把詩文的字句就當成宇宙之本體。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篇》中提出,詩文應是既有生動鮮明之立體感、意在言內的一面;又應有深沉、含蓄、通于言外的一面,這兩方面結合得好’才是美妙之詩文,他說:
“隱也著,文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
旨”是說“旨外之旨”,即“言外之意”也。宋張戎《歲寒堂詩話》引《隱秀篇》:“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于詩文的“言外之意",劉勰說:1外曲致,言所不及,筆固知止。”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藝術理論從陸機《文賦》的‘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到劉勰的“文外曲致”影響中國文學藝術理論甚巨,唐朝的司空圖、宋朝的嚴羽,一直到近代的王國維無不受此種理論之影響。
僅以此文,祝賀《文藝爭鳴藝術版)創刊。
【淺說中國文學藝術論文】相關文章:
藝術論文06-07
淺說小學數學的啟蒙教學技巧12-03
批評的藝術論文02-23
淺說作文教學的微格訓練03-18
淺談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12-08
教育即藝術論文11-19
推銷策略與藝術論文11-29
辛棄疾詞藝術論文05-23
色調與和諧藝術論文11-23
鋼琴藝術論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