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中外文學作品的審美差異論文
摘要:中外文化文化表現在文學審美理論之上, 中外審美各有優劣勢, 中國文學要想他凸顯出自身的魅力所在, 必須對中外文化和審美加以比較, 明確認識中外文學的交流和融合, 他通過比較中外文學文化和審美, 幫助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漢語言的魅力所在,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促使中國文學趨于穩定發展。
關鍵詞:中外文學; 文化; 審美比較;
中外文學自古以來就存在差異, 其深層原因是:不同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差異, 也是不同民族的審美差異, 能夠充分表現出民族審美表達的獨特性[1]。諸多學者通過中西方文學, 再聯系生活環境和民風民俗等立足于文化市場, 比較中外文學的差異。中外文學方面所存在的差異使得中外審美取向也表現各有不同, 而不同的審美取向也體現在中外文學的交流、融合之中。文以載道就是說文學的作用是來傳播文化和承載文化的, 文學是通過藝術加工而成的一種具有作家特點的文化產物, 文學來源于文化, 但是不受文化制約, 文學既可以是超前的, 又可以是復古的。在對比中外文學作品時, 不能簡單地將文學作品比做成文化的縮影, 將次研究展開來看, 辯證思考才能夠得到較為合理的研究結果。筆者通過中外文學作品的審美比較, 分析在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2]。
1. 多元美
中外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具有不同的文學特點, 國外文學作者出類拔萃, 不乏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戰爭與和平》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 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 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悲慘世界》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斗爭, 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范。《巴黎圣母院》中描述人們對于封建勢力的反抗, 將主人公愛斯美拉達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 體現了真善美的深刻含義, 使得作品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想要更多的人來了解外國文學作品的基本聶晗, 必須要了解作品當時所處的背景和環境, 從而體會出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 反應在不同時代之中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等。我國文學在歷史長河發展之中有著很大差別, 從先秦到明清時期, 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文學底蘊。先秦時期的《詩經》記載了諸多經典詩句, 迄今為止被人們所廣泛推崇, 如“南有喬木, 不可休思;漢有游女, 不可求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作者通過語言來表達思想情感, 將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文字靈活運用可以表達作者的情感需求。中外文學作品是形式和內容之中均有所不同, 但是均能夠表現出作品的情感[3]。
2. 個性之美
中外文化在各個方面均存在差異, 但是在文學作品來說具有鮮明的個性, 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 每一位作者均會有自己的內心世界, 自然會有與他人不同的性格特點, 風格迥異的作品會讓文學作品也展現出不同的獨特個性[4]。每一個作者均希望能夠讓文學展現出自己的特點, 在尋找個性的路途之中也是中外文學審美的共通之處, 通過文學作品不難發現中外文化有諸多相似點。如我國文學作品《紅樓夢》在我國人們心中的地位非常重大, 《戰爭與和平》在俄國人們心中的地位非常重大。兩部作品均是流傳廣泛的作品, 即使在內容上有所不同, 但是認真閱讀不難發現, 上述不同作品均表現出作者對于自己內心深處的理想追求和向往。不同作品會有不同點和共同點, 兩部作品之間文學審美差異各有不同, 在特色的表達和已經的表達方面均有不同理解。對作者美的意境表達能夠使人產生情感共鳴, 對人和事物等會有新的理解。中外文學上所體現出的個性之美, 不同的作者也會有不同的性格特點, 所表現出來的內容能夠讓使人充分體會出文學的藝術之美, 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相應感受, 對每個不同時代的藝術氣息加以感受。
3. 開放之美
文學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表現出極為強大的生命力, 使得人們能夠表現出自身的情感。每一個民族和每一個國家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之中不是獨立存在, 而是中外文學之間的發展聯系欲為密切。只有充分認清共同發展的文學基礎之上, 才能夠使得我國的文學更具有魅力。中國漢字具有獨特的魅力和藝術之感, 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起著一定作用。學習中國文化已經成為世界人們所愛好的一項內容之一, 中國傳統文學在歷史影響之下, 不具有開放性, 在之前的文學作品創作之中沒有將國外文學理念加以融合表達。外國語言也同樣如此, 具有獨特之處, 藝術化的語言能夠讓人們感受到美之所在。國外價值觀與我國有諸多不同, 國外極為推崇個人英雄主義, 個人利益遠遠高于集體利益。在文藝復興時期, 主張爭取思想的自由, 文學作品之中充分結合了人類的智慧和風俗觀念, 文學作品之中的文化審美也存在諸多差異之處。文學是人類的精神財富, 也是文明歷史發展之中的璀璨瑰寶。
結束語
綜上所述, 不管是中國文學的審美表達還是外國文學作品的審美表達, 其本質上都是人類對于內心世界的闡述和思想情感的表達。中外文學審美思想的不同以及審美趣味的不同, 均使得中外文學作品審美表達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中國文學審美最常使用的表達方式是:表現。中國文學審美將集體主義表現的淋漓盡致, 而西方文學審美表達的主要方式是再現, 表現出個人英雄主義和個人主義。
參考文獻
[1]劉介民.論跨文化研究的視角--兼評曹順慶《中外文學跨文化比較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2, 1 (7) :1-6.
[2]陳嘉夢, 王瀟琳.比較文學研究的多元取向——上海市比較文學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比較文學, 2008, 14 (1) :120-121.
[3]李怡.文學的闡釋:從文化關聯的發現到文學感受的發掘--主持人語[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5, 14 (3) :84-85.
[4]程抱一, 錢林森.借東方佳釀澆西人塊壘--關于法國作家與中國文化關系的對話[J].中國比較文學, 200412, (3) :87-103.
【對比中外文學作品的審美差異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