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陌生化和文學翻譯論文
一、陌生化簡介
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學派提出陌生化理論,是將人們大腦中對事物的常規認識進行改變,克服人們對事物的審美疲勞感,拖長審美時間,獲得新的體驗,從新的角度去熟悉大腦中定型了的事物,將事物陌生化。在西方,該理論有深遠的影響,在延長人們審美欣賞的過程的同時,能帶來人們對美的新的感知。該理論也影響到文學翻譯界。
《作為技巧的藝術》一書山什科洛夫斯基(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著作,書中指出:文學區別于非文學之處在于它的文學性,而用來表現文學性的最有效手段是將文學作品陌生化:把人們熟悉的事物變成反常于人們的常規思維理解,延長人們審美欣賞的過程,從而獲取對作品的全新的、脫俗的理解。
二、文學陌生化翻譯的研究現狀
“信”“達”“雅”以及“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在翻譯界有深遠的影響。但是,文學作品中特殊的文學形式,如某些特殊的能指—符號的語音形式的翻譯對翻譯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挑戰。著名翻譯家劉必慶指出:模仿和改寫是翻譯中常用的方法。模仿首先是建立在原語的基礎上,譯者采用與原作品相似的形式進行模仿,進而達到和原作類似的文學效果。類比式翻譯是用選取兩種相似的語言,用一種語言的用法、功能來表現另一種語言。
眾所周知,中西方國家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兩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語言組織規律,但兩種語言具有共性,我們也應該看到,語言間相似多異化少,這就造成翻譯中陌生化手法的運用。漢語語言很靈活,如漢語—詞匯可以表達多種意思,同樣某種意義也可以山多種方式來表達。詞匯的各種組合形成不同的意思,同時,詞組的組合形成不同的句子。所以,漢語的靈活性使原作中陌生化重現成為可能,也為原作中陌生化手法重現提出了可能性。從實踐層面上來看,翻譯中陌生化理論已經運用于許多實例中。
三、陌生化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
1.語音層面
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類比式翻譯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經常被譯者采納,在頭韻、押韻、重肴、半諧音方面盡力模仿原文的韻式,達到與原文類似的音韻效果,體現原文的音律美。如::"The wind blew , the foam flew".譯文:“風兒不斷吹,浪花不絕吃。”“blew”“flew”這兩次的使用構成押韻,“吹”和“吃”在音律上也很相似,這種翻譯手法模仿了原文尾韻的特點,這種押韻讀起來韻律感強,這種翻譯手法保留了原詩美的音律并具有一定的節奏感。
2.詞匯層面
在翻譯過程中,一些新詞的出現經常會增加翻譯的難度,這些詞在詞典里查不到,但被原文作者使用,主要是來表達原文作者在某時某地某種獨特的感受,針對這種情況,翻譯者需要結合上下文,推測原作者的目的,這樣就延長了翻譯過程和讀者的審美情趣,產生陌生美感。類比式翻譯策略可以用來翻譯這類詞匯,也就是直接模仿原文的詞匯特點來翻譯,陌生化在此過程中得以再現。口語入詩,既有深度,也有難度。陌生化使得語言難度加大,故意設置語言阻礙。Joyce在詩歌中為了增添陌生化的美感,許多新詞被他創作出來,如: “of the vast iriadiation everywhere all soaring allaround about the all, the endlessness.”該詩中“endlessness"的使用別具一格,這個詞后被加了兩個“ness",增加了單詞“endlessness"的長度,這樣造成一種別致的、與眾不同的感覺,山此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譯文中,譯者使用類比式翻譯策略,翻譯成“無窮無盡無盡無盡……”意為綿綿無絕期,翻譯模仿了原詞的形式,并獲得與原文相似的功能效果。
3.修辭層面
修辭是文學作品常用的點綴,用來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如::Simile(明喻),Metaphor(暗喻),Analogy(類比)、Personification(擬人),Hyperbole(夸張),Pun(雙關語),Euphemism(委婉語)等。翻譯時譯文的意思表達出來后,其次要考慮譯文保持原文的藝術風格。如:"Meet one's Waterloo.”譯為“遭遇失敗”,"Never teach fish to swim .”譯為“不要班門弄斧”,這樣的翻譯太直接了,沒有新奇、陌生的感覺。如果模仿原文的形式,使用類比式翻譯策略譯為:“遭遇滑鐵盧”與“不要教魚兒游泳”,這樣讀者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就會被激發,延長讀者的感知時間,從而對作品有全新的認識和理解。
4.句式層面
陌生化理論在句法上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語言都有一套自己的語法系統,如《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詩是山馬致遠創作的。每一句山三個名詞組成,構成九個意象,意象之間無任何標點符號,不符合中文語法規范,但是讀者很容易理解詩意,這九個意象清楚地表達了作者孑然一身、孤獨落寞的感情。
Cyril Birch譯本:Dz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依照類比式翻譯策略,譯者直接模仿原詩歌的句式特點,直譯把各個意象羅列,達到和漢語詩歌一樣的藝術效果。對于英語讀者來說,詩歌中的孤獨、寂寞、思鄉之情也能被感知。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譯者完全采用譯入語的標準語言模式,這樣就會抹殺原作的語言風格,讀者讀到的都是司空見慣的表達,這就會縮短讀者的審美時間并使其對文學失去興趣。所以,譯者可以適當采用陌生化翻譯策略,盡量保留原文的語言風格和文化,這樣讀者的審美過程就會被延長。從語音、形式、詞法、句法等層面來說,中國的古詩與英詩有很大的區別,翻譯時譯者需要將作品進行陌生化處理,從而增強作品的陌生化美感。
英詩漢譯時,英文中一些如倒裝、平行、并列、重復等特殊的句式,也可以模仿原文的句式特點并采用類比式翻譯策略,譯文也能達到和原文本相似的藝術美感。在《孤獨的收割人》一文寫道:"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 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請你站住,或者悄悄走過!她獨自地把麥子割了又捆。”這首詩作者選取這個主題是想表達收割人收獲時的孤獨、寂寞、冷清,某譯者的譯文“她獨自地把麥子割了又捆”這樣的表達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但原英文中的倒裝結構沒體現出來,意思不如原文表達的精確。所以,另一位譯者采用了類比式翻譯策略,緊扣原文的句式來翻譯,“孤身一人,她在那兒又割又捆。”這樣放在句首的“孤身一人”就表現出文章的主題和原詩歌中作者要傳達的感情,更符合原詩的情感基調。
四、結語
英漢語言、文化傳統、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差異,英漢作品在很多層面都不同,若原文譯文都能保持這些作品的特色,在允許的范圍內不偏離原作,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就可以在譯文中得以再現。類比式的翻譯策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通過在語音、詞匯、修辭、句法等方面模仿原作品,保留原文的語言風格和文化,延長讀者的審美過程,使讀者獲得新的感知和審美需求,這不僅達到陌生化的效果,而且還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原文的藝術價值。
【陌生化和文學翻譯論文】相關文章:
文學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譯教育理論論文08-09
淺論文學形象的敘事翻譯和語用翻譯09-02
文學翻譯論文開題報告09-16
文學翻譯創新分析論文08-29
跨交際文學和翻譯05-21
兒童文學翻譯及翻譯理論的若干研究論文08-22
淺談“陌生化”手法在文學翻譯中的再現-以標記性主位句為例06-23
論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合作原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