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術院校的外國文學課程改革論文
摘要:文學的首要任務是使人愉快,沉悶乏味的課堂是當下教學的通病,如何使文學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受到學生的喜歡是本文的主旨。使學生集中精力于課堂的方法之一是轉化“教”與“學”的角色,教師走下講臺,把學生推上講臺,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帶動相關知識的學習。
關鍵詞:外國文學課程;改革;學習興趣;能力培養
教育教學改革是當今高等院校共同面臨的一個課題。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當今這個時代究竟應該怎樣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一個值得不斷探討的問題。本文僅以外國文學名作欣賞課程為例,談談高等美術院校的文化課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其思考與對策。老生常談,不避粗淺,就教于大家。
一、名著欣賞課面臨困境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一方面是我國的改革開放,封閉的國門打開,國人了解外國的文學和文化越來越容易;另一方面是世界范圍的信息化大潮席卷而來,一浪高過一浪。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傳統的單一的知識傳授型的課堂教學陷入了困境。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看手機、玩游戲、睡大覺,這樣的課堂比比皆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有距離外國文學,尤其是古典作家作品,由于年代久遠和社會背景不同,加之名著的艱深,使得當代的青年人沒有閱讀興趣。“流行、大眾、網絡等快餐文學很大程度取代了傳統經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人們對傳統文學經典承載的終極關懷和教化意義越來越不感冒。”[1](二)教學方式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要求互聯網社會,輕而易舉便可搜集到各種信息和知識,教師不一定比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多、更快,學生也不以獲得某位作家、某部作品的知識為難得可貴,加之對五花八門信息的好奇、對網絡游戲的沉迷以及視覺化圖像對文字閱讀的沖擊等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經過時,已經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師與手機爭奪學生的較量中,如果教師講課水平不高,很難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即使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旁征博引,口若懸河,要完全戰勝手機中的無所不包的信息之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改革思路與具體做法
既然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迅速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與其停留在原地抱怨教學之難,不如隨之變化,快速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想法是:結合美術專業院校的具體情況,由知識傳授向技能培養轉變,以培養學生的表現、表達能力為中心,貼近學生的專業、興趣來選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一)重新設計教學內容,關注當下熱點現象和作品
我們以前所使用的教材以外國文學史為框架,選擇各個歷史時期的名著名篇供學生學習欣賞,主要為教師課堂講授,注重知識性和系統性,以了解外國文學發展歷程、欣賞各個時期的經典名著為教學目的。教學大綱共列六章,分別為:第一章,古代文學;第二章,中世紀文學;第三章,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第四章,17、18世紀文學;第五章,19世紀文學;第六章,20世紀文學。審視我們的教材,它注重文學史和經典性,缺少對當下流行文學作品和熱點現象的關照;注重虛構類作品,忽略非虛構作品。如果把虛構與非虛構當作文體分類的第一級標準,那么我們教材中主要是以虛構類作品為主,詩歌、小說和戲劇占據了世界文學名著寶庫的大部分空間,散文、隨筆、傳記、書信等非虛構類文體難登大雅之堂。這是我們以往的選擇和評價標準,但從未來的文學發展趨勢和社會生活的實用性以及非文學專業學生的身份來考量,非虛構類作品對學生認識生活、領悟人生以及鍛煉寫作能力更有幫助意義。同樣,近年的、流行的、熱點的文藝現象更能引發青年學生的好奇與關注。學生們只有感興趣才能深入進去,認真思考而獲得提高。因此我們打破以往的課程內容體系,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其框架分為兩部分:文學史的脈絡和熱點現象與作品,大綱為:第一編,外國文學史的脈絡:第一章,文學源頭;第二章,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第三章,各種文學風格與流派。第二編,熱點現象與作品探討:第四章,非虛構類作品;第五章,科幻、推理類作品;第六章,現代派作品;第七章,影視作品。調整后的教學目標有三個:理清外國文學的源頭和流變;欣賞多種文學思潮與流派的作品;從散文隨筆、紀實文學中汲取人生智慧、關注當代社會生活和文化的發展動向。在第二編中所列的單元模塊并列且有交叉,所選的作品根據每屆學生和專業的興趣以及文壇熱點變化而不斷調整變化。例如,在非虛構類作品中,我們既選取了西方經典哲理散文三大家——培根、蒙田和帕斯卡爾的作品,也選取了商業巨子洛克菲勒的書信和科學大家愛因斯坦的文字,還選取了最近幾年的影響較大的紀實文學作品。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阿列克謝耶維奇,一定程度標志非虛構寫作的日益繁盛。我們選擇了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幸存者口述實錄——《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同時選取美國航空航天局“火星探險車”項目首席科學家史蒂夫斯奎爾斯博士所著的《登陸火星——“精神號”和“機遇號”的紅色星球探險之旅》,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并討論科學對當代生活中的重要影響。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我們跟蹤的一個文學現象。雖然諾貝爾文學獎影響力不斷下降,但畢竟是一個重要性的獎項,代表著一定的趨勢和導向。2016年瑞典文學院破天荒地把獎頒給了美國音樂人鮑勃迪倫,讓全世界都為之一驚。這跨界的一次頒獎,表明藝術的世界也有規則需要打破,流行藝術也可以登上諾貝爾獎嚴肅的殿堂。我們組織學生討論:鮑勃與荷馬、鮑勃的繪畫以及鮑勃的人生之路等,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鮑勃。在不斷變化的時代里,沿著自己的道路不斷前行,這本身就是一種值得贊賞的勇氣。在第二編中,我們還將近年的影響較大的部分影視作品拿來與學生一同欣賞和分析,尤其是針對影視攝影專業的學生,從文學的角度評論影視作品的內容與思想。例如,面對韓劇熱,組織學生分析熱播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后裔》等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技巧,組織喜歡科幻作品的學生討論電影《時間旅行者的妻子》《時空戀旅人》等影片,這些內容的研討對學生的專業拍攝和微電影創作構思大有裨益。有些選題是學生推薦的,對于教師,教學過程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它促使教師閱讀觀賞大量新的流行作品,開拓自身的學術視野。例如筆者對韓劇的關注即是來自學生的發問:老師你看過某劇嗎?為了與學生交流討論,我觀看了多部流行韓劇,深入研究韓劇的思想與風格,并撰寫《試析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編劇藝術》等論文[2]。我的體會是:對待流行文藝作品,一概冠以“膚淺”“幼稚”的標簽有失簡單化,“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3],承認現實,因勢利導、取長補短、與時俱進才是明智的態度。
(二)分一半課堂給學生,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團隊精神
我們將總學時的一半留給學生上臺講課。首先,學生按照興趣組成若干小組,在課下完成選定題目、搜集資料、組內討論、制作PPT等自學環節,然后在課堂演講。這份作業使學生在組建團隊、共同商討、達成共識、發揮特長、分工合作、制作課件、當眾演講等多方面受到鍛煉,增長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其中課堂演講和制作PPT是顯示最終成果的環節,要經受全班同學的欣賞與評價。大部分同學在作業中受到鍛煉,增長了才干,他們中涌現出來的優秀作業令人驚喜。課件制作精美考究,材料選擇主次分明,閱讀體會深刻而有個性,語言表達沉穩自如。例如,工業設計系學生,選取英國作家簡奧斯丁來介紹,他們沒有套用現成的PPT模版,而是使用PS技術制作每一頁,精心挑選英國風景人物油畫作為背景,風格與簡奧斯丁作品風格十分吻合。主要圖片確定后,局部的小點綴、每一頁的色彩、文字的分布、字號的大小和色彩等都一一用心調配,制作完成的PPT每一頁都是一個完美的平面設計作品。當問及這樣的制作是否耗費時間時,學生回答說“很享受這個過程。”我們體會到:由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作家,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用他們的專業技能表現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這是一舉兩得,文學知識和美術專業水平都得到提高。一個學生有創作的快樂、收獲的喜悅,會感染那些觀賞他作業的同學,喚起更多的制作熱情,獲得更大的收獲。
在課堂演講的過程中,學生們常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體現他們的審美評價,展現他們的個性風采,更容易引起其它學生的聽講興趣與共鳴。例如,學生在品評作家的容貌和驚嘆作家成就時經常會使用“帥”“很帥”“牛”“賊牛”“牛逼”這樣的詞語,這些簡單的口語化的詞匯比起教師的書面的準確的學術評價更有表現力。一般情況下,學生講課的課堂效果都比較好,小組與小組之間無形中形成一種比拼和競爭的氣氛,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時,學生會對莎士比亞等古典名家發表一些顛覆傳統的評價,作為學術的百家爭鳴,亦無可厚非。除了讓學生講課外,朗誦和表演也是我們經常采用的教學手段。朗讀,是學習和欣賞文學作品的重要方式,但朗讀在大學的課堂里已經很少使用,一些學生不習慣像小學生一樣朗讀,他們讀課文時聲音小且不流利,課堂效果不好。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并不要求所有學生都站起來朗讀,而是鼓勵喜歡朗讀和表演的一部分學生上臺朗讀,有時是一首抒情詩,有時是一段哲理散文,他們聲情并茂的朗讀,引領全班同學走進作品中,理解、體會、欣賞外國文學名著帶給我們的藝術和思想之美。例如,薩福《給所愛》、米開朗琪羅《藝術家的工作》、培根《論美》、雪萊《西風頌》、裴多菲《我愿是激流》、帕斯卡爾《人算什么》等作品,我們都是通過朗誦的方式完成教學的。有的戲劇作品,我們分派給戲劇社團的同學,由他們在課下排練,排練成熟后拿到課堂上來演出。這也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一種課堂學習方式。有一次,繪畫專業排演的《哈姆雷特》引起全班同學的極大興趣,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的一些對白引來一陣陣哄笑。奧菲利亞:真的,殿下,您曾經使我相信您愛我。哈姆雷特:你當初就不應該相信我,因為美德不能熏陶我們罪惡的本性;我沒有愛過你。這是第三幕第一場戲劇中一段普通的對白,我不明白為什么學生們會哄堂大笑,詢問之后才知道,原來扮演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的兩個學生正在談戀愛,全班同學都興致勃勃地觀看他倆的表演,他倆的表演帶給同學們雙重的審美感受,由文學世界延伸到現實生活。
總之,在一半的教學時間里,學生走到了講臺前面,以不同形式展現他們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理解,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在外國文學成績的評定上,我們將平時成績的比例調整為60%。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在這條路上努力踐行,由教師打漁給學生吃,變成學生打漁給自己吃,也許學生打上來的魚很小,但畢竟是他們自己捕獲的,而且有時也能打撈到大魚。一堂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精彩演講或表演常常令師生雙方興奮不已。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現在又有多少學生能夠體會到閱讀的至樂?錢鍾書在《論快樂》一文中說:一課沉悶的聽講能使人嘗到“永生”的滋味[4]。無趣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痛,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難題。就我們的外國文學欣賞課來說,無論教學內容如何更新,無論教學方法如何變化,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充分調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使他們變被動為主動,幫助他們走上講臺,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和思想能力,以能力的培養帶動知識的學習,在能力的培養中獲取必要的外國文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曹成竹.我們為什么需要文學?——簡評約翰凱里《閱讀的至樂》[J].閱讀與寫作,2010(1):28.
[2]陸明.試析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編劇藝術[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61-63.
[3]周振甫.文心雕龍選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0:280.
[4]錢鍾書.人鬼獸/寫在人生邊上[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2:145.
【美術院校的外國文學課程改革論文】相關文章:
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11-18
課程改革工程材料論文11-12
課程改革與教育公平的論文12-11
淺談課程改革的基礎教育論文02-07
論文:轉變教育觀念適應課程改革12-11
公共英語課程改革論文11-12
學校數學教育課程改革研究論文11-13
關于物流單證實務課程改革分析論文11-23
設施農業建筑電氣課程教學改革論文11-28
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考的論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