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爾雅》在注釋學上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 :《爾雅》是按詞義系統的體例對先秦注釋所作的大總匯,它通過對古注的系統整理,提出一系列
注釋與條例,為注釋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為后人注釋、翻譯古書提供了可靠依據。《爾雅》開“雅學”
之先河,堪稱辭書之鼻祖。
《爾雅》為十三經之一,在傳統學術長河中素有通經之“階路”、學問之“梯航”的盛譽;在語言文字學
史上被奉為訓詁學的鼻祖;在詞典學史上擁有乃至世界“第一部詞典”的桂冠。此外,《爾雅》對注釋學
也作出了卓越貢獻。
注釋學是吾師汪耀楠先生殫精竭慮,把傳統訓詁學和古籍整理實踐結合起來研習而提出的一門新的學科,
它是“文籍注釋的和方法,探討注釋文籍的的”[(1)]。
注釋學之名的提出是當代的事,其形成則有悠久的。《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和《釋名》“這
四部著作的產生標志著注釋學基礎工作和基本的完成”[(2)]。本文試探討《爾雅》在注釋學上的重
要地位與作用。
一
《爾雅》是按詞義系統的體例對先秦注釋所作的大總匯;是注疏工作不斷,人們對詞義的理解要求有
一個共同標準的結果。它的問世,為注釋學的產生奠定了實踐基礎。
這里首先要觸及到《爾雅》的成書,因為它關系到注釋學初步形成的時間。關于這個問題,至今
積訟千年,莫之能一,主要有以下數說:其一,《爾雅》為孔子門人所作。這種說法最早由漢代鴻儒鄭玄提出
,晉葛洪承繼之。其二,《爾雅》為周公所作。這種說法源于魏張揖,后世宗之者不乏其人,晉郭璞、唐陸德
明等均持此說。其三,《爾雅》為秦漢學者所纂集。此說由宋歐陽修提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予以肯定,
對當代學界極大,有人視之為定論;但持說立論者未曾提出過有力證據,并且至少不能回避兩個問題:一
是《爾雅》在漢文帝時一度與《論語》《孝經》《孟子》“皆置博士”[(3)],為國家所倡。漢文帝即位
距漢高祖開國僅20余年,此間如有人編纂《爾雅》,其姓名當不能湮沒無聞;二是《爾雅》資料來源于《詩
》《書》、百家語等,而秦王朝對學《詩》《書》等是有明令的:“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
詣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4)]在這樣的氣候下,誰敢
鋌而走險?由此可見,
《爾雅》成書不會是在秦漢,而在秦漢有所增益,當是事實。
那么,《爾雅》到底成書于什么時代呢?當代學者何九盈、徐朝華諸先生通過對《爾雅》深入而全面的研
討,認為《爾雅》最初成書當在戰國末年,由當時一些儒生匯集各種古籍詞語訓詁資料編纂而成,并非一人之
作。他們分別在《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和《爾雅今注》中有詳備論述,其資料翔實,持說有據,透辟,令
人信服。限于篇幅,姑不征引。
理論來源于實踐,沒有實踐的理論一定是空中樓閣。注釋學作為一門科學而異軍突起的條件之一就是“有
廣泛深入的注釋實踐”[(5)]。《爾雅》正是對先秦到西漢注釋實踐的。“如果此時沒有大量的注釋
,就無法編撰出這樣的專著。如果不是注疏的發展興盛,也就沒有必要編撰出這樣的專著”[(6)]。
從漢字特殊性的角度看,文字與語言的分離之時,就當是注釋工作的開始之時。上古《易》《書》,著于
甲骨,簡奧而佶屈,非有注釋,實難通之;即便有注,連韓愈、王國維等博學之士也有難以盡曉之嘆。到了春
秋時代,精當的詞義辨析語料蜂出,諸如“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7)],“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
止戈為武”[(8)],“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筑,都曰城”[(9)],“凡師,有
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cū?①者曰侵,精者曰伐”,“苞人民、毆牛馬曰侵,斬樹木、壞宮室曰
伐”[(10)],“凡民,逃其上曰潰,在上曰逃”,“國曰崩,邑曰叛”[(11)],“凡諸侯之女,
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于某,出曰于歸某”,“直來曰來,大歸曰來歸”[(12)],“政者,
正也”[(13)],“洚水者,洪水也”[(14)]等等,都是有關字形、字義、字音以及名物訓詁的詮
釋。縱觀整個《春秋》三傳,它們雖然都不具有完備的注釋形態,但能給后世注釋以和啟發,是我國早期
注釋的代表作之一。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恢宏的戰國時代,出現了中華文化流程的第一高峰。諸子百家為了形成獨立的學派,不
得不探幽訪古。然而,像《詩》《書》《易》等,到戰國時已經是很“古老”的了,其中有些部分不經過
老師傳授,當時的人們不一定全都能讀懂。就拿《詩》來說吧,由于當時人們在外交、辯論場合,在講學、著
作之中常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表達思想感情,增添文采,所以,《詩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比其它各種書籍
更為重要。孔子曾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
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15)]但是,戰國時代距離《詩經》的時代已經相當遙遠了,《詩經》中
有些古詞語如不加以解釋,當時的人在理解上就會有困難。《爾雅》4300多個詞目中有七八百條直接取材
于《詩經》,這說明《詩經》在當時就有比較詳盡的注釋。雖然《爾雅》詞目釋文皆不注明出處,但書中詞目
卻常有全引古書文句的,由此可知此詞目的訓釋是源自何種古書的舊注。如《釋訓》:“‘如切如磋’,道學
也。‘如琢如磨’,自修也。‘瑟兮間兮’,恂sù?②也。‘赫兮héng?③兮’,威儀也。‘有斐君子
,終不可諼兮’,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這些被釋詞目中的文句,全部出自《詩·衛風·淇奧》。釋
文與毛亨傳不盡相同,卻與《禮記·大學》中的解釋相合。故可知《爾雅》對這些詞目的訓釋都是出自《詩》
的逸注。類似的引句在《爾雅》中常可見到,不煩贅引。《爾雅》材料非唯取材于《詩》一類經書,而是廣征
博采,以類相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今觀其書,大抵采諸書訓詁名物之同異,以廣見聞,實自
為一書,不附經義。”緊接著,它舉例考證了《爾雅》詞目釋文的來歷:有出自《楚辭》《莊子》《列子》之
文的,有出自《穆天子傳》《管子》《呂氏春秋》之文的,有出自《山海經》《尸子》之文的,等等,“如是
之類,不可殫數”。
特別是先秦諸子以“辨名實”為中心的“名物釋義”,更是促進了注釋工作的發展。如:
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冥。四氣和,正光照,此之謂玉燭。甘雨時降,萬物以嘉,
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謂醴泉。祥風,瑞風也。一名景風,一名惠風。[(16)]
天神曰靈,地神曰dǐ?④,人神曰鬼。鬼者,歸也。[(17)]
勤,勞也。遵,循也。肇,始也。怙,祀也。錫,與也。典,常也。糠,虛也。惠,愛也。敏,疾也
。捷,克也。載,事也。[(18)]
這些釋義資料,先是零星間現,進而有人將相關詞語編綴成單一的條目,如《尸子·廣澤》就保存了這種
性質的資料,如:
天、帝、皇、后、辟、公:[皆君也][(19)]
尸佼為戰國中期人,在他的著作中已經出現了類似《爾雅·釋詁》中的詞條,這說明這種以一詞釋眾詞的
釋詞方式在戰國中期就已經產生了,還可進一步推論當時已有訓詁注釋匯編的先例,至少它為《爾雅》的產生
作了資料上、編纂方法上的準備。
戰國末年還出現了注解古籍的專著,如《墨子》的《經說》是解經的,《管子》的《形勢解》《立政九敗
解》《版法解》《明法解》也是對有關篇章進行說解的,《韓非子》的《解老》《喻老》是說解《老子》的,
《靈樞經》的《小針解》是解釋《九針十二原》的。所有這些當是《爾雅》的先導。
通過以上資料的征引,可以推知,《爾雅》的雛形約在戰國時形成,到了西漢初年,儒家學者把經師口授
的《爾雅》整理成書,武帝時已有《爾雅注》,西漢末年劉韻亦為之作解。因《爾雅》本具詞典性質,往往隨
客觀需要時有所增訂,“如《釋山》之五岳,《釋地》之八陵,都是漢制,必為漢人所增無疑”[(20)]
。因此我們可以說,《爾雅》是在具有范例的前提下,經過戰國末年諸儒們廣泛搜羅、綴輯群書傳注,并由漢
代儒生遞相增益,逐步形成的我國第一部通釋語義的專著。它的形成,為注釋學的產生奠定了實踐基礎。
二
《爾雅》通過對古注有系統、有規律的整理,反映了注釋的原則,提出了一系列注釋的方法和條例,為注
釋學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語言有古今之異、方域之分、雅俗之別。即以文字而論,字的形、音、義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改變也不斷
演變著。”[(21)]為了使后人能讀懂前人的著述,客觀上需要注釋。而“排除語言文字的障礙,是注釋
的第一要義,而釋詞語則是注釋的核心”[(22)]。注釋古書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汪耀楠先生在《注釋學
綱要》一書中明確指出:“注釋應當有明確地要求,這個要求就是以今釋古,以淺釋深,以普通話釋方言,以
具體明確的內容解釋含義廣泛的概念。這些要求可以視之為注釋的原則。”[(23)]《爾雅》正是一部“
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的注釋專書。
《爾雅》還通過對古注的系統整理,總結、歸納出了一系列注釋古書的方法和條例。這些方法、條例是在
該書的編排以及詞義解釋中表露出來的。
1、眾詞一釋。
古籍中有許多同義詞、近義詞,可以用當時能夠普遍理解的一個詞來進行解釋,《爾雅》中這一方法運用
得最多。《爾雅》的第一個詞是“初”,訓“始也”。這就是說,“初”的概括詞義是指某一時段的開端。“
初”在《左傳》中有特殊的含義,但其概括意義仍是“始”。具有“始”的意義的詞還有“哉”、“首”、“
基”“shū?⑤”、“落”、“權輿”、“肇”、“祖”、“元”、“胎”等,其具體意義各不相同:初,
裁衣之始;哉,通才,草木之始;首,人體之始;基,筑墻之始;shū?⑤,品德之最高者,引申有始義;
落,廟堂宮室建成之始;權輿,植物生長之始;肇,開門之始;祖,人類之始;元,人體之始;胎,人生之始
。《爾雅》作者將它們同義的共性抽象出來,而以當時通用的“始”加以解釋。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重要的
文籍注釋方法和途徑。值得一提的是,傳統訓詁學曾經經過了一個以隨文釋義為主要形式的階段,因此,注釋
家們多注重使用狀態中的具體詞義,而很少歸納和抽象地解釋詞義,使得有些材料離開了原文很難理解。《爾
雅》高人一籌的地方就在于對眾多語詞進行了抽象、歸納。僅此一點,在注釋學上當功不可沒。
2、釋詞與被釋詞互釋。如:
(1)《爾雅·釋宮》:“宮謂之室,室謂之宮。”
(2)《爾雅·釋詁》:“遐,遠也。”又:“遠,遐也。”
注釋的要求本是“以今語釋古語,以雅言釋方言”,以已知釋未知,讓當時的人能夠通曉明白,所以,像
上述二例的“互釋”還是比較少見的。但是,作為一部通釋語義的專書,不僅應成為雅正之人閱讀古書的工具
,也當為方俗之人所用,因此,站在方俗之人的角度看,雅正也當不是“雅”、“正”,而是“方”、“俗”
了,這是一種辯證的關系。正如近人劉師培所云:“蓋互訓之起,由于義不一字,物不一名。其所以一義數字
,一物數名者,則方俗語殊,各本所稱以造字。”[(24)]所以,“互釋”的存在不是沒有理由的。在《
說文》所釋9353字中,互釋就有114組之多,這就是明證。
3、數詞遞釋。如《爾雅·釋言》:“流,覃也。覃,延也。”“煽,熾也,熾,盛也。”這種釋義方式
,簡潔明了且能幫助我們加深對詞義的理解,為注釋家常用。如《詩·蒹葭》“蒹葭蒼蒼”、“蒹葭萋萋”、
“蒹葭采采”,毛傳:“蒼蒼,盛也。”“萋萋猶蒼蒼也。”“采采猶萋萋也。”其中,“蒼蒼”、“萋萋”
、“采采”在一首詩中三處出現,其意義是表現“蒹葭”的“盛貌”。毛氏采用這種“遞釋”方法,很簡潔地
說明了這些意思。
4、一詞數釋,即一個詞有多個解釋。
這種釋義方式的形成是由詞義的具體性決定的,因為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釋;甚至在同一
句中需要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如《爾雅·釋詁》:“wú?⑥、龐,大也。”又:“wú?⑥、龐,有也。
”這種同字之下的不同解釋之間常有義同或義近的關系。郝懿行《爾雅義疏》指出:“‘wú?⑥、龐’既訓
‘大’,又訓‘有’者,‘有’、‘大’義近,故復為‘有’。‘有’之為言‘又’也,亦言‘富’也。《易
·雜卦》云:‘大、有,眾也。’‘有’與‘大’皆豐厚之意,故其義相成矣。”運用《爾雅》的這種注
釋古書,常常更能明了原書及其作者的旨趣,使解釋更貼切、更合理。
5、反釋,即用反義詞來解釋。
這種釋義方式是郭璞通過對《爾雅》的而最先發現的。如《爾雅·釋詁》:“治、肆、古,故也。”
又:“肆、故,今也。”郭璞注:“‘肆’,既為‘故’,又為‘今’;‘今’亦為‘故’,‘故’亦為‘今
’,此義相反而兼通者。”由于詞義的引申或字的借用,形成一字一詞多義,甚至其幾個義項中出現“義兼正
反”。當然,一旦進入具體的語言環境,就只能有一方面的意義了。
6、定義式的說解,即義界。
這一釋義方式是用一句話或幾句話去闡述字義、詞義的界限。它在《爾雅》中被廣泛。如《爾雅·釋
天》:“谷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果不熟為荒,仍饑為薦。”義界的是多方面的,可以從事物的種屬、
形狀、顏色、數量、形制、大小、情態、聲音、質地、材料、用途、產地、相關時間等各方面下定義,設立界
說。《爾雅》編排井然有序,可見作者是下了精心加工、改造制作功夫的。《爾雅》為注釋學的產生奠定了初
步的基礎,當是毋庸置疑的。
三
《爾雅》通過有系統地匯總古注,不僅成為后人閱讀古書的津梁,而且為后人注釋、翻譯古書提供了可靠
的依據,成為注釋之學的工具,同時也是辭書的鼻祖,開了“雅學”的先河。
關于《爾雅》的功用,歷代頌詞不絕于書。晉代郭璞《爾雅注·序》說得最為淋漓盡致:“夫《爾雅》者
,所以通訓詁之指歸,敘詩人之興詠,總絕代之離辭,辨同實而殊號者也。誠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鍵,學覽
者之潭奧,擒翰者之華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于《爾雅》。”
1、《爾雅》是閱讀先秦文籍的“階路”。
注釋學研究始終不渝所追求的主要目標應該是如何更好地注釋古書,使其文辭曉暢且貼近古人原旨,從而
使古籍得到有效的整理,讓今人吸取其精華,弘揚其優良傳統,以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建設。《爾雅》正是通過
對注釋實踐的研究,把古今異言、方俗殊語以及各種名物加以全面的、系統的整理,為我們閱讀古籍,特別是
先秦古籍提供了“金鑰匙”。如:《釋詁》是“博舉古人之語而以今語釋之”[(26)];《釋言》是“約
取常行之字而以異義釋之”;《釋訓》是“多形容寫貌之詞,故重文迭字,累載于篇”,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
的主要是解釋連綿字或疊音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廣泛的、大量的上古漢語詞匯。
《爾雅》對先秦古詞古義的保留,更成為我們閱讀先秦古籍的“津涉”、“鈐鍵”。例如《釋詁》釋“介
”為“大”,《楚辭·離騷》“彼堯、舜之耿介兮”,漢王逸注:“介,大也。”這就是用的《釋詁》釋“介
”為“大”這一意義。再如《釋言》中有“宜,肴也”條,這是對《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弋言加之,與
子宜之”中“宜”字的解釋。“肴”指做熟的魚肉等。“宜”在古書中一般都解釋為合適、適宜,沒有“肴”
的意義。從甲骨文、金文看,“宜”字像砧板上有肉之形,用作名詞,表示切肉用的砧板;用作動詞,意為吃
做熟了的肉。《爾雅》中以“肴”釋“宜”,便是根據“宜”的本義而來的。這就為我們閱讀古書排除了許多
疑難與障礙。《爾雅》真可謂是我們“渡江的舟楫,登高的階梯”。
2、《爾雅》為后人翻譯、注釋古書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成為注釋之學的工具。這方面成功的例子,自古
及今,舉不勝舉,就連“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也不得不借助《爾雅》來翻譯上古文字。陳澧
在《東塾讀書記》中云:“觀于《史記》采《尚書》以訓詁代正字而曉然矣。如‘庶績咸熙’,《史記》作‘
眾功皆興’。庶:眾也。績:功也。咸:皆也。熙:興也。皆見《釋詁》。其一二字以代訓詁者,如‘寅賓’
作‘敬道’,‘方鳩’作‘旁聚’。寅:敬也。鳩:聚也。亦見《釋詁》。此所謂‘讀應爾雅’也。”文學史
家們稱司馬遷翻譯了《尚書》中的某些古文,實際上是司馬遷根據《爾雅》來“解古今語”的。
清人注疏達到巔峰,其對《爾雅》的利用更是足可稱道的。他們努力用新的方法考證、注釋詞義,以糾正
過去注釋中的空疏妄說。如《詩·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王引之曰:“知子之恩
勤之,我則雜佩以贈之也。”[(27)]其訓“來”為“恩勤”,即據《爾雅·釋詁》:“勞來,勤也”之
訓。王引之還根據詞典詞目與古書被釋詞之間存在的音同音近的關系,取詞典詞條來論證古書詞語之義。如《
尚書·盤庚》:“明聽朕言,無荒失朕命。”王引之釋“明”為“勉”,認為此句乃言:“當勉從朕言,無荒
失也。”他的依據即是《爾雅·釋詁》:“孟,勉也。”“孟”、“明”二字形體雖異,但“‘孟’與‘明’
古同聲而通用,故‘勉’謂之‘孟’,亦謂之‘明’。”[(28)]如此用《爾雅》釋古書疑難例,不可勝
數。正因為《爾雅》起著溝通古今的橋梁作用,所以它成為注釋之學的必要工具。
3、《爾雅》為辭書的鼻祖,開“雅學”的先河。古代辭書是古代注疏工作的結果;反過來,辭書又
成為古書注釋的依據,并且在古語言考釋中起著重要作用。大型辭書的編撰,同樣與注釋關系密切。
汪耀楠師在《注釋學綱要》中說:“大型辭書的字頭釋義往往能依據大量的文獻語言材料加以反映。所釋各義
(即各個義項)與前人對文籍的注釋有密切關系。”[(29)]注釋與辭書存在這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關系,《爾雅》對后世辭書的是顯而易見的。
《爾雅》“取傳注以作”[(30)]而成一代辭書。它有清楚的分類篇目和完整的編纂體系,有眾詞一
釋、一詞數釋、數詞遞釋、釋詞與被釋詞互釋、反釋、義界等多種釋詞方法。它首創按意義分類編排的體例和
多種釋詞方法,對后代辭書以及類書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以“雅”名書的辭書著作,代相蜂起,延
綿不絕,形成縱貫千古、蔚為大觀的“雅學”。這些“雅書”,按其內容,有補充增益《爾雅》的,如魏張揖
的《廣雅》;有專門輯錄某種名物的,如宋陸佃的《
埤雅》;有專門輯錄某類語詞或駢字疊字的,如清史夢蘭
的《疊雅》;有專門輯錄一書或群書訓詁的,如清程先甲的《選雅》;有將《爾雅》與《說文》對照研究的,
如清朱駿聲的《說雅》等。由此可見,《爾雅》對后世辭書的影響可謂大且深矣。
總之,《爾雅》通過對大量注釋的匯集,為注釋學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爾雅》通過對注釋的系統總
結,提出了一系列注釋古書的方法、條例和術語,為注釋學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爾雅》為我們閱讀古書
指陳了通路,為注釋古書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為“雅學”開了先河。《爾雅》的成書,應該說是注釋學基礎工
作完成的標志,《爾雅》在注釋學中占據著開山的地位。
當然,《爾雅》也存在一些缺陷。正如錢劍夫在《古代字典詞典概論》中所指出的那樣,全書的編排
和分類不很嚴密,字義的解釋過于簡單,字義的歸類或違通例,列名重復或則兩類相混等。[(31)]這些
缺憾是客觀存在的,但《爾雅》對注釋學、辭書學以及訓詁學的卓越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5)(21)(22)(23)(29)汪耀楠:《注釋學綱要》,第8、9、10、3
、132~133、158、137頁。
(3)東漢《孟子題辭》。
(4)《史記·秦始皇本紀》。
(6)楊燕起、高國抗主編《中國文獻學》,第221頁。
(7)《左傳·襄公三十年》。
(8)《說文·戈部》。
(9)《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10)《左傳·莊公二十九年》。
(11)《左傳·文公三年》《公羊·僖公四年傳》。
(12)《左傳·莊公二十七年》。
(13)《論語·顏淵》。
(14)《孟子·滕文公下》。
(15)《論語·陽貨》。
(16)《尸子·仁意》。
(17)《尸子》卷下。
(18)《逸周書·謚法解》。
(19)“皆君也”三字原本脫佚,今據《爾雅·釋詁》及下條“皆大也”文例補。
(20)齊佩yáo?⑦:《訓詁學概論》第196頁。
(25)《左庵集·轉注說》。
(26)殷孟倫:《從<爾雅>看古漢語詞匯研究》,《子云鄉人類稿》,齊魯書社1985年版。
(27)王引之:《經義述聞》卷5。
(30)《朱子語類。
(31)見該書第137頁。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牛右加角
?②原字心右加粟
?③原字火右加亙
?④原字社去土加
氐?⑤原字人右加叔
?⑥原字巾右加無
【試論《爾雅》在注釋學上的地位和作用】相關文章: 成本管理在企業中的地位作用06-05 試論音樂在舞蹈教學中的作用04-24 淺談廣場舞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論文(精選10篇)08-12 試論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的論文06-09 試論早期中國動畫電影音樂及其歷史地位08-28 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地位與作用(精選5篇)05-08 藝術試論08-23 試論誠信及其價值06-01 教育職稱論文提綱作用和結構類型08-28 元代行省制特點和歷史作用09-20
麻豆成人国产电影传媒一区,日韩精品在线看,久久精品这里,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日韩欧美国产中文,国产原创中文字幕,亚洲福利专区,国产一区二区福利,色综合久久中文色婷婷,日本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