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校園文化建設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
一、物質文化的泡沫影響
廣高職院校校園的物質文化泡沫,是指廣西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各種實體物,背離本院校的辦校理念,未能充分彰顯校園文化氣息。校園內雖有高樓大廈、文化廣場、娛樂設施等,卻未將本校優秀的文化傳統理念很好地融入到建筑物本身去。同時,受地理環境影響,山水、湖景等是會說話的詩意空間,它可從文化審美視角去給人以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也往往被忽視。高職院校校園學生多為“90”后,他們作為消費群體之一,不僅對學校教學質量、就業前景極為關注,也很重視校園環境。廣西地處亞熱帶氣候,多水草、樹木、石山,具有建設園林校園的優勢;而今,校園環境因為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的忽視、愛護意識的淡漠等諸多因素影響,使得山水、湖光景觀受到了嚴重污染,讓原本充滿人文氣息的校園頓時失去了迷人特色,削弱了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積極意義。
二、迷茫的精神文化
高職院校校園本身以培養適應當下市場需求的技能型、服務性人才為主,可“近年來高考擴招,給高職院校的招生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高職院校為吸引更多的生源,將物質文化建設作為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來對待。為了能夠增加關注,為自身形象添彩,無限加大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投入,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層面,學校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相對減少,其重視程度也明顯不足,這種做法的最終結果就是顛倒了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同樣,廣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校園精神文化需求遠遠落后于物質文化建設,又因物質文化的泡沫影響,物質文化建設也無法滿足校園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時,因自身資金、管理等問題,使得精神文化處于要不要完全迎合社會需求來建立自身校園精神文化的兩難選擇中。
三、制度文化的誤區
校園文化的主體由學生、老師、管理者共同構建,而背后深受主流文化影響,但它與主流文化始終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這致使校園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制度文化,在規章制度、管理規格上有別于企業、政府部門的制度文化。校園制度文化重視協調、協商,政府、企業制度文化重視強制性。鑒于此,反思社會、學校、學生、老師、管理者幾者之間的關聯,究其緣由,認清制度文化的誤區,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廣西高職院校多靠當地政府資助,自行融資能力薄弱。過度依賴地方財政的支持,久而久之高職院校會喪失某些獨立創見的勇氣,減緩了學校自身的發展,容易致使校園自身制度文化陳舊,很難適應社會需求。二是,主流社會倡導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在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由于校園文化制度缺乏系統的制度去細化這些精神,導致它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成為了形式、教條,引起學生的抵觸,大大減弱了它的影響。綜上兩者所述,缺乏適應社會需求的良好制度體系,限制了優秀人才(技能型+服務型)的培養。其次,未能消化制度文化的蘊涵,耗損了管理精力和管理費用。一方面,社會與高職院校之間,是復雜的互相依存關系。高職院校以社會需求培養學生,社會以市場文化的效應影響著高職院校的建設。高職院校扮演著“技術”、“文化”、“經濟”的角色,維系這角色的校園制度文化必須參照社會運行軌度來制定,以求得人才可以憑借技術、服務去造福社會。另一方面,企業文化對于高職院校的影響至為關鍵,企業為高職院校提供了先進的管理模式、實訓平臺、技術經驗等,高職院校向企業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技術。廣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制度建設,缺少與社會運行軌度和企業制度文化之間的良好互動,未能充分消化制度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從而很難滿足人才管理需求。
四、行為文化的失重
談及行為文化,更多是體現在企業文化中,員工的儀容、交流、創造性工作等是行為文化。近年來,教育研究者把它也納入到了校園文化建設中;以此來充實與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理論,為實踐校園文化提供了理論范式。行為文化是指人們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貢獻的,有價值的,促進文明、文化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及創造性活動。行為文化不是空談的禮儀約束,它是校園中每個人的有價值的付出所組成的優秀文化活動,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行為文化,在廣西高職院校的行為文化中,普遍存在缺乏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同學交際困難、價值觀極端等行為文化失重的現象。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不能單一歸咎于某一方,但從學生自身、學校自身進行反思是必要的。一者,廣西高職院校校園中,大部分學生在學校期間,習慣于課本知識學習,和“老師主導型的教學”模式,再加之相對薄弱的基礎知識,對高級技術教學理念理解困難。知識儲備不足、學習方法落后,使得高職院校學生大多缺乏創造力,弱化了長遠發展的潛力。二者,廣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未有長遠發展的眼光,過于求取實際利益,看重學生當下的就業率,把重心放在了培養技能型人才上,即便提出要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理念,也是僅僅停留在概念、形式上。廣西高職院校中大多是“90后”,他們深受“個人哲學”思潮的影響,多追求個性自由、叛逆,不喜歡受約束,加之新媒體宣傳的負面效應,校園文化中夾雜著“奇裝異服”、“攀比名牌”、“不合群”、“裝酷”等“非主流文化的”因子;甚至還有色情、暴力等一些垃圾文化,這些被稱為“個性行為”的文化,使得學生之間愈加冷漠、越加難以相互理解與包容,同學之間的交往普遍缺乏安全感。這對需要團隊合作、創新的高職院校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廣西高職院校校園中,多為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雜融,文化差異鮮明,再綜合“非主流”文化對校園文化的沖擊,行為文化建設更為復雜。高職院校校園的學生多處在18-22歲之間,因受教育的背景、家庭結構各異,品質參差不齊。隨著社會功利主義教育的盛行,學生競爭壓力大、交往圈子縮減,部分學生性格封閉,很容易出現極端人格分裂現象,產生極端的價值觀選擇。廣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也存在價值觀極端的現象,應引起廣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
五、結語
廣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其中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構成校園文化建設的四個主要層次理論,仔細反思這四個層次理論在廣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不足,從學生、老師、管理者、社會等幾方面去辯證、客觀分析廣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得與失,為廣西高職院校新校園文化的建立提供可行的理論范式,引起人們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清楚當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2
從現有的校園文化實踐教學運行情況來看,由于領導及專任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規范性認識不到位,經驗不足,校園文化實踐性教學的開展還處于分散的、自發的狀態。實踐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欠規范。目前一些高校在實踐教學中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更無教學體系,往往是由任課教師隨意安排。一些高校教師從觀念上并沒有明確什么是社會實踐教學,對于校園文化的實踐途徑認識模糊,更多強調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參加實踐,忽視發揮參與者的主體性作用。在實踐內容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教學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方面,教師在將諸多內容有機融合時,跨度和難度很大,易出現實踐內容與大學生內在需求相互脫節、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割裂的傾向。實踐教學過程隨意性突出。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管理中缺乏統籌和規劃,與校園文化活動安排計劃沒有做到緊密銜接,也未能形成黨、政、團、系等各方面的力量組合起來的“大思政”互通立交橋,這就導致實踐教學在組織形式、實踐規則、經費支持等方面受到制約,各種力量之間配合協調存在問題,各行其是的情況比較普遍。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校園文化的德育資源不能做到高效組合,階段性主題教育格局難以形成,實踐教學就會因學時、經費、場所和教師等客觀因素影響會斷斷續續,在時間上缺乏連續性。實踐教學評價方式單一。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考核標準上仍然采用理論教學的單一考評方式,以書面作業為依據給定成績。評價方式重結果輕過程、重他評輕自評、重量化考核輕定性研究,使實踐教學的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實踐教學情況。因此,如何做到實踐教學考核內容綜合性、評價方式多樣性、評價程序合理性就成為完善實踐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就是為適應時代發展而設立的,及時回應、解決時代發展提出的問題,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它是學科建設的需要。全球化時代、媒體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社會文化和價值評價標準處于多元和無序的狀態,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實用化已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流。當前,高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多方面的挑戰。因此,實踐教學的主題必須突破傳統的模式,體現時代性和前沿性。在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應站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高度,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就是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同大學生在新的社會化環境中的成長成才聯系起來,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同時凸顯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方位關懷[3]。這就要求我們在事前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大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和預期,關注大學生的需求和心聲,及時掌握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社會也十分關注的正在探討的熱點問題。針對現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發展變化的實際問題,在實踐教學中有的放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思想問題。
高校教師要緊密圍繞大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在結合理論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校園文化實踐主題,創設基于“問題”的實踐教學情境。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在道德評判和行為選擇的情景體驗中激發起探究的.欲望和主動學習思考的內在動機。實踐證明,“運用校園文化創設實踐教學情景,往往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武裝大學生”[4]。為此,我們既要充實和更新校園文化傳統載體,又要不斷拓展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充分利用新型載體的滲透力和引導力,達到“滲透式”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靜態的校園文化為載體,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建設,將校訓、校歌、校徽以及綠化和書畫等融于校園景觀之中,向學生傳達一種價值觀念。以動態的校園文化為載體,把德育工作滲透到這些活動和管理中,提升實踐主體的能動性,實現實踐主體與客體的有效互動。要建立、健全和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來引導、協調、約束和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利用管理載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校園學術文化活動、社團文化活動、藝術文化活動、科技文化活動以及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多種活動,通過采取講座、交流、專題演講、互動辯論、知識競賽、情節模擬、問卷調查、匯報展演等形式,將一些比較抽象和枯燥的政治理論、政治規范、政治觀點、政治信仰和政治價值觀等寓于文化娛樂活動之中,以活動載體引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增強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充分發揮思想政治類社團的優勢,保證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讓社團立足校園、服務同學,面向社會,不斷提高其影響力。充分利用高校的BBS論壇、QQ群、MSN和博客等網絡平臺,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關注熱點,加強與大學生的交流互動,利用網絡虛擬、網上調研、實例分析、影像體驗等網絡載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此外,還必須優化新媒體信息環境,建立健全校園新媒體的信息監管機制,加大信息傳播的監管力度。在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載體創設教學情境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講求一個“精”字。打造“貼近實際、貼近師生、貼近生活”的校園文化活動,一定要做到組織精細,安排周密,努力做到實踐教學主題和校園文化載體的緊密銜接。當前校園文化載體各具特色,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上各有所長、各有側重。有的載體突出個性化和競爭意識的培養,有的載體突出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的塑造。高校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利用各種載體創設實踐教學情境,切忌開展走馬觀花式和流于形式的活動進行實踐教學。二是講求一個“特”字。即校園文化實踐教學開展要與專業特色相結合,與地方特色相結合,不拘一格,注重創新。如一些學校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熱點問題半月談、大學生宣講團、個人成長導師制等活動,使大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理體驗中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有益的價值觀念。三是講求一個“廣”字。校園文化實踐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做到輻射面廣泛,讓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在學習參與和實踐體驗中內化踐行,把社會主流價值訴求變成學生的自身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內容真正進入學生頭腦,內化為行為選擇。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3
一、校園建筑規劃和建設—校園文化的前期歷程
1.快速轉型,加強專業學習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翡翠幼兒園(以下簡稱“翡翠幼兒園”)項目啟動于20xx年,建設目標是“綠色建筑三星級校園”。為打造完美的生態校園,在籌建期,籌建教師快速從“教育人”向“建設人”轉型,研讀建筑圖紙,認真分析功能定位和建筑細節,全程參與園所籌建。
2.關注細節,優化方案設計
項目動土后,為力求室內精裝、景觀、弱電等設計方案的最優化,我們精心搜集素材,和設計師談未來辦園方案、談幼兒園孩子的活動特點,與其溝通、磨合、共同創意,將“生態教育”的理念融合其中,致力于綠化、香化、凈化、園林化、知識化的校園環境建設。
二、空間藝術表達和體驗—校園文化的物化發展
1.空間的故事——優化形象標識翡翠幼兒園坐落在融匯科技靈感與生態靈性的生態示范區,幼兒園得名于園所旁美麗的翡翠湖濕地公園。園所的空間故事融入了幼兒園的標志設計中:芽型的LOGO似一只翠鳥倏地從翡翠湖面劃過,帶起了一彎美麗彩虹;青如黛色的湖面微波粼粼,港灣中一群小船就像我們的孩子般,喧嚷著即將起航。
2.空間的情感——美化建筑設計
(1)視覺充分表達空間的文化張力
幼兒園文化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就是通過空間的著意安排轉化到每個人的視覺感受中。為表達積極的生命成長與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共生共榮,我們在基本空間視覺設計中采用了悅動明快與怡然自得的色彩和符號。蔥郁欲滴的垂直綠化搭配鮮亮活潑的橙色建筑立面;中國紅元素的大廳輔以綠色廊柱似的參天大樹為每個可愛的生命舉托著穩定和安全……漫步在翡翠幼兒園里,隨處都能找到生命的歡樂色彩,和諧巧妙的搭配潛移默化地締造了這個幼兒園所孜孜追求的文化底蘊。
(2)視聽覺協奏曲
為了讓孩子們自然地感知聲音在人類生活中的美妙,園所在大廳空間設計中,大膽運用渦旋狀的天頂來刻畫空間模糊性和流動感,輕揉著空曠大廳的曼妙回音,演奏著視聽覺共鳴的協奏曲。置身其中,整個大廳充滿著流動和想象的氛圍,充分契合兒童的秉性,有利于釋放他們的心靈。
(3)聽覺和觸覺的通感
我們充分展示“墻面文化”。在大廳的弧形墻上,可愛的卡通形象在視覺上為孩子們營造了一種敢說敢唱的開放氛圍。同時,我們將這種歡樂歌唱的情境譜寫成園歌,從聽覺上進一步將流動、活躍的氛圍帶入孩子們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
(4)觸覺和思維的互動
在幼兒園大廳,一個燦爛的巨幅孩童笑臉墻拉近了空間和孩子們的距離。巨幅笑臉墻是由幾千張小照片組成的微觀世界,這些照片記錄了翡翠幼兒園從奠基到建成、從首屆新生報名到入園親子體驗……既有幼兒園的建設歷史,又有孩子們的成長歷程。這種展現方式有利于引導孩子們感受時間、體會成長,培養良好的自我思考的習慣和興趣。
(5)思維和心靈的啟迪
空間的生命在于讓孩子們釋放各自的秉性與心靈。翡翠幼兒園通過多感官體驗的精心安排與設計,最終要實現的是對孩子們心靈的'呵護和培養,塑造孩子們活潑、開朗、溫暖的性格與內心世界。
三、自然、建筑與孩童的共同成長—校園文化的精神繼承
1.倡導環境育人,提高教育實效
作為國內首家達到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的校園,翡翠幼兒園透過先進的綠色環保技術,創造性地利用內部空間和外部場地,一地多用、合理規劃,使整個園所建設突出了空間共享、自然為本、人文關懷、信息整合的特點,讓孩子從建筑本身隨處感知生命的快樂。
2.構筑生態家園,初顯文化特色
翡翠幼兒園倡導“把發現的快樂給予孩子”,通過種植活動、餐廚垃圾再利用活動、環境觀賞等活動,積極探索生態環境啟蒙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方式,逐步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把教學實踐和教育研究結合于一體,直接促使幼兒有效成長,更為日后園本特色課程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今后的文化旅程還很長,只有當幼兒園里每名成員都自然浸潤在這個環境中的時候,才能夠保持恒久的魅力——充滿故事、充滿情感、充滿生命力!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4
【摘要】本文探討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所面臨的現狀,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深入開展素質教育、積極建設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才能提升職業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才能使中等職業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對于營造優良的育人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場所,校園文化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也是構成學校辦學實力競爭力的體現。而職業學校由于其獨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性質,具有潛在的教育功能,職業學校的辦學的好壞,通過其校園文化就可看出來,校園文化建設是職業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好的校園文化會讓學生產生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動力,因而,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對于營造優良的育人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1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指主導以課堂教學為代表的理論文化之外的文化活動和現象,是指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園空間為背景,圍繞教學活動和校園生活而創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質文化整合系統,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等基礎設施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共同的價值觀、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發揮和激勵廣大師生員工的辦學積極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僅能陶冶師生的情操,規范師生的行為,而且能凈化心靈,激發師生進取,對于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也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海原職業中學自從搬到新校區以來,學校就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通過加強校園文化活動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校園文化活動,規范校園文化活動模式,為廣大為師生創設了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目前,學校仍然在努力建設具有時代特征和職業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努力培養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建設者。
2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推進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海原縣職業中學培養方向是面向上一級職業學院,所有學生都要參加職業高校對口招生,讓學生到高等學校學習,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學校主要抓過程管理、抓學生的思想道德,從而形成了自我激勵、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讓學生在遵守規章制度同時,引導其不斷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因此,我們要在突出特點上下功夫。海原縣職業中學適應時代需要,開設了汽車維修與運用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通過打造特色專業,提升學校的競爭力,學校將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放著第一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設施建設作為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重點突破口,建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專業教室,使教學、實訓、實習、考證為一體,使專業教室具有多媒體教學、實物展示、演練實訓、形體強化訓練等多種功能,營造出良好的職業氛圍和環境。為達到以上目的,海原職業中學根據海原獨具的文化環境與自身特點,對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了刺繡專業課程,20xx年,寧夏回族服飾(回族刺繡)被評定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專門聘請海原民間藝人講授回族刺繡,把回族刺繡作為一個手工專業課,進行普及培訓,讓流行于民間的手工藝步入校園,讓學生對回族刺繡技藝進行系統學習,通過學生對回族刺繡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回族刺繡這一傳統文化能得到傳承與發展。在教學中,廣大師生通過查閱資料、問卷調查、走訪民間藝人等方法和措施,探討回族刺繡現狀及這一文化遺產的傳承情況,對回族刺繡工藝在課堂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保護刺繡工藝,恢復回族刺繡針法等技藝進行了整理挖掘,使回族刺繡文化這一流傳了幾千年的古老的文化遺產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具有極其重要及深遠的意義,這也是擺在我們每一位中職教育工作者和關心中職教育事業發展人士面前的嚴峻課題。
3以鮮明的專業特色,加強校園行為文化建設
學校的各個專業要在校園文化建設規劃的統一要求下,本著與學校文化協調發展、突出特色的原則,切實加強學科建設,形成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圍。近幾年,學校組織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校園活動,以貼近校園、貼近學生為內容,使校園處處洋溢著時代氣息和青春氣息。海原職業中學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開展了計算機專業設計制作成果展示,刺繡大演練比賽,開放校園網絡平臺,建設師生交流平臺,促進師生交流,融洽師生關系,將知識與實踐結合。營造校園學術氛圍;經常組織各種各樣的`群體文體競賽,如基礎部語文組演講朗誦比賽、學前教育班的全體學生參加各種文藝演出、體育部組織開展了兩次學校體育運動會、參加了省級職業學校學生運動會,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極大地提高了海原職中在社會各界的知名度,特別是學校教工軍樂隊的建立和在全縣各種大型活動中的頻頻亮相,更為校園文化增添了特質與魅力;為滿足學生就業應聘需求,學校多方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充分發揮南華山國家技能鑒定所的優勢,讓學生免費參加國家技能鑒定考試,促進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習熱情的持久性。
4強化對外宣傳工作,提高校園文化建設水平
在職業中學的辦學過程中,學校特別重視學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動和典型人物的宣傳,報道學校的特色和亮點,提高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學校在社會上的良好形象。在這方面,海原職業中學創辦有自己的報紙《職教之光》,從20xx年起學校有創辦了《海原職教》雜志,向各職業學校,縣級各中小學宣傳職業教育,不斷在省市報刊增加發稿數量質量,宣傳亮點工作,努力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為學校的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推廣學校文化品牌,展示學校風采,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很受社會和企業的青睞。
總之,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窗口,隨著社會文化大環境的不斷發展,職業中學校園文化正在發生變化,日益彰顯本身所具有的職業特點。海原職業中學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為師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校園空間,注重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堅持校園文化建設與中職學校職業教育理念和辦學方向相結合,為提升辦學品質、構建和諧校園積極努力,真正構建起既有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特色的職業中學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李飛.努力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J].陜西教育學院報,20xx.
[2]耿玲.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J].職教論壇,20xx.9.
[3]盧永剛.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探討[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20xx,12.
[4]朱巧玲.淺論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J].考試周刊,20xx,7.
[5]唐光輝.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xx,05.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5
高校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更是校園文化必不可少的支撐。宣傳激進的精神文化將會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發展,使整個學校的文化風氣逐步提高。
1校園媒體傳播方向和模式
校園傳媒,既是一種媒介機構,把高校和社會連接起來,起到橋梁作用;又是一種平臺,為大學生提供與企業聯系就業的機會。它可以使某家企業創辦的校園媒體,也可以是學校內部自己創辦的,更可以是學生個人或團體組合創辦的。它包含封閉、集中、延續性;容量大;開發成本低;具有文化獨特等特點以下我們將就校園媒體的傳播特點做出總結。
1.1校園廣播
通過在課間休息、午間休息、晚間休息,播放校園廣播,為在校學生創造了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學生媒體人可以選擇廣播的內容,除去一些避諱的黨政內容,國家違反內容,例如,暴力,黃色等不利于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的內容。校園廣播不僅鍛煉了在校學生媒體支持能力,也使得聽廣播的學生收獲到一份額外的知識。現今的校園廣播,已經突破傳統校園廣播的形式,即只能人工在線廣播。隨著科技發展,已經制造出智能的廣播器,可以錄音,并按人們設置的時間自動播放,極大的提高了校園廣播的效率。
1.2校園展板
校園展板,由學生設計制作,其將會展示每月發生在校園的重大事件和國家發布的重大政策,例如,國家提出的“兩X一做”,學生團體以此為主題,做出宣傳海報或其他有宣傳效果的展品,把它們張貼在展板上,供來往學生和教師觀看。通過校園展板,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到校園內部發生的事件,了解到學校的文化風氣,加強學生對母校的熱愛。同時,也會使得學生了解到我國頒布的重大政策,對我國基本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法律,是每個公民應該做到的事情,而現今大學生對于政治的興趣,下降的趨勢越來越顯著,通過校園展板,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我國政治的掌握水平。
1.3校園外聯
校園外聯是在學校允許的情況下,學生組織的一個部門。它是學校與外加社會商業聯系的商圈。通過學生自主尋找外界商業或政府,或者學校找到外資公司,派出學生,與相應公司部門人員聯系、溝通,并說服他們投資學校或學校的項目,從而為學校獲得資金,并對外宣傳學校。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與社會人士交流、溝通的機會,也為學校增加了聲望,讓更多人了解到學校。同時,外聯部更是學校走入社會的一個代表,在與其他單位進行合作,樹立起學校學生會的招牌,讓各大單位樂意與我們合作,擴大我們學校的影響力和活動開展的社會效應,獲得人氣。
2校園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隨著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已逐漸進入信息化的社會。媒體就傳播信息的重要媒介之一,現今媒體較傳統媒體而言,實現了一秒共享的特點,即世界互聯網化,數據可以一秒上傳、下載。發生在世界某一角落的新聞,全世界都將輕易獲取。同理,校園媒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媒介,對校園文化建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以下是我們對其所起到作用的總結。
2.1為校園文化建設良好風氣
大學生活相當于小型社會,但對于大學生來講,對于社會和自我的認識,仍處于局限的境界。優質的校園媒體將會在高校中引領好的風氣,通過宣傳好的人文知識、文化;幫助學生積極與外界社會建立聯系等,建立起大學生對于自我和社會的認識,并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大學生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也為學校奠定了校園文化的基礎,使得校園逐漸得以籠郁深厚的文化氣息。擁有好風氣的校園,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耳濡目染,培養好的文化和精神,并為學校增光加彩,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前來就學。
2.2為大學生提高能力提供機遇
為校園媒體工作的學生,例如,工作于校園廣播的學生,設計校園展板的學生,還有學生會外聯部的`學生等等,雖然他們提供了辛勤的義務勞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廣播主持的能力、設計創新的能力、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等等。不僅為校園媒體工作的學生獲得了提高能力的機遇,其他處于校園的學生,通過學校的名聲而將會獲得相應的工作或者機遇,從而將書本上的知識真正化為實踐和動力。這都依賴于校園媒體的對外宣傳,因此,校園媒體對于校園內的大學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進而對校園文化建設起到了重大作用。
2.3為校園文化建設培養中心人員
在校園中生活得的主體是學生,校園文化作用的結果對象和受益者是學生,而校園文化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學生。通過校園媒體團體進行活動實踐和對新聞的采編,,不僅豐富了校園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使一些大學生通過校園媒體團體的新聞采編活動和實踐活動,來增長對于新聞的辨識能力和活動實踐的能力,并逐步提高他們的能力水平和人格素質,進而為校園文化建設培養中心人員。好似接力棒一樣,一屆又一屆大學生接過校園媒體的責任,主動承擔起建設校園文化的重任,并將良好的學校風氣和校園文化傳承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張斯文.校園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J].長江叢刊,20xx(26):224-224.
[2]趙文欣.淺析新、媒介影響下的校園媒體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和作用[J].神州,20xx(5):26-26.
[3]龐亞新.校園媒體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功能探析[J].價值工程,20xx(5):294-295.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6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由教育對象及環境的育人作用所決定的
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學生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如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學生容易走上歧路。健康的校園文化能對學生的從眾心理加以規范,使學生不斷調節、改變自身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健康的校園文化能對青年學生形成一種無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學生的思想系于一個共同的文化精神上,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健康的校園文化能使“應試教育”真正轉向素質教育,有利于豐富校園生活,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閱讀網請您轉載分享: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由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在屬性所決定的
學校德育部門是學生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生動性,為高校輸送政治堅定,品格優良的學生是德育部門最根本的使命,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德育部門完成這項神圣使命的重要抓手。校園文化建設,德育部門有著獨特的優勢,德育部門是與學生走得最勤,貼得最近的組織,是學校里最富有青春活力、旗幟鮮明的組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能夠凝聚起廣大學生,引導教育好廣大學生,吸引廣大學生為校園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三、積極營造校園文化的良好氛圍
校園文化內容十分廣泛,需要學校各方的共同努力,德育部門可以立足實情,當好參謀,貼近學生,積極發揮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成立校園文化建設小組,負責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協調、督促和檢查,積極為校園文化建設獻計獻策,可以形成由全體教職工及學生會成員共同承擔的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體系。同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開闊視野,學習先進經驗,不斷提高校園文化建設水平。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校園文化在硬件規劃時應力爭讓每一塊“石頭”說話。如:可以在教學樓各樓層分別設以“中國傳統文化”、“歐美風情”、“星光大道”廊道,通過中國傳統修身篇、治學篇,歐美地域特色的文化、名人風采等樹立典型事跡典型人物,為學生提供成長動力。每個教室設置班牌,每個寢室設置室牌,讓學生自己來給自己的班級、寢室設計大家庭的一片藍天,積極營造健康的班級文化、寢室文化。在全校范圍內集思廣益,收集校園文明標語,讓學生在溫馨的提示中認識到我是學校的主人。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校園文化的建設,同時也要體現人與人的和諧。建立和諧的生生關系,充分發揮團組織和學生會的作用,可以利用高年級學生的典型示范作用,如建立“學長團”、“學長團反暴力志愿崗”、“學長團小衛士”,定期開展“成長成才”優秀學長與高一新生面對面活動、高年級團支部與低年級團支部結對活動,讓新生更快更好地適應高中生活,這些活動充分發揮了學長們的威信及模范作用,初步形成了學生自主教育的德育教育機制。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學校為每個班級配備了一個團指導老師,團指導老師由教工團支部的年輕老師擔任,指導班級團支部活動,加強了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中,要一直把培養學生形成勤儉節約、勤奮學習、集體利益至上的優良品德作為指導思想,使校園內充溢著良好的文化氛圍,校園生活更為高雅和諧,更為活躍輕松。把周末大舞臺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對于寄宿制學校可以制定周末大舞臺計劃,創造性地開展了周末服務活動,由志愿者對活動進行宣傳、管理。如:在周末開展校園“跳蚤市場”愛心義賣活動,凝聚全校愛心力量,共同打造溫情校園。此外,還可以開展“電影超市”,該活動可以以自愿投票額的形式,并將所獲票額收入全部捐給學校愛心基金會。還可以可邀請抗戰老人為廣大師生講述當年發生在我們家鄉的血色彌漫的抗戰故事,對廣大學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各項有意義的活動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不僅成為校園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操,寓“博愛”教育、“感恩”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
四、把主題班團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
學校可以始終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日常班團課的開展上。定期開設各具特色的主題班團觀摩課,進一步深入開展“禮儀教育”、“養成教育”。諸如高一向高二學習的“一歲的距離有多遠”、“滴水藏海”等主題班團課,兩者相互補充,使班團課更好地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把社會實踐活動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鮮活的社會實踐能夠讓學生反復體會做人的道理,使學校的辦學風格自然內化為學生品格,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差異化優質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為學生日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充分發揮團組織的作用,如可以開展“增強團的能力,展現青春風采”校園支部風采大賽,挑選出部分優秀的團員為高一新生作報告演說等。當然,真正形成特質的校園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而是一個不斷建設完善提高的過程,是一個精心培育和營造的過程,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還可以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積極營造健康向上、和諧高雅的校園文化,服務廣大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7
摘要:本文圍繞農業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良好學風形成的關系,闡述了校園文化建設與良好學風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可以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通過分析農業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探討如何以校團文化建設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
關鍵詞:農業類高職院校 校園文化建設 良好學風形成
農業類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專科層次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要完成這一主要任務,一個首要條件是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教學、科研、生活、育人環境,尤其要有一個良好的學風。在新的歷史時期,農業類高職院校要將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園地,促進良好學風、校風的形成作為學校的中心任務。它即是學校發展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學校實現辦學目標的前提。
1農業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良好學風形成的關系
校園文化是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內化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校園文化是置身于社會文化大背景之中的“亞文化”,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其核心層是觀念文化,集中表現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師生的價值取向與觀念,以及在這些觀念指導下所表現出來的校風、學風、教風等。
作為一類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走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辦學道路,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農業類高職院校,其校園文化既有大學校園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別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校園文化,其校園文化建設應體現其特有的職業特征、職業態度、職業人文素質。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環,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各個過程和各個環節,影響著學生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對于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和學生的全面成才具有重大意義。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優化育人環境的時代要求,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把育人的理念浸潤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每一環節中,使學生能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創新成才,從而積極推進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可見,校園文化建設與良好學風形成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2做好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促進良好學風形成的`物質基礎
校園物質文化是指校園文化的空間物質形態,反映著整個校園文化的歷史沉淀水平和模式。它包括環境文化和設施文化,即整個校園內建筑規劃與設計、校園環境的整體綠化、美化、凈化,各種儀器設備以及在公共場所布置具有豐富內涵的雕塑、名人肖像、勵志標語、格言等。它是師生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外部條件,對師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的影響極其深刻。正如加拿大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蒂芬·利考克教授在《我見之牛津》一書中所說:“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與環境。”漂亮的建筑、清浩的道路、優美的雕塑、美麗的花壇、寬敞的教室、設備先進的實驗室、設施先進的師生活動中心、體育場等一流的校園環境使人們身心愉快、精神振奮、充滿自信地學習、工作。為美化育人環境,校園建設應注重整體布局的設計與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學校每一面墻、每個亭、每一個雕塑、每一棵樹的作用,以激發學生刻苦學習、奮發向上、求真務實的精神風貌,從而促進優良校風學風的形成。
3做好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是良好學風形成的保證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教學、科研、后勤管理制度,學生的學習管理制度和各種規章制度等,它保證校園內學習、工作、生活的正常運行,并調整校園內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群體與個人之間的行為關系。農業類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時,必須按照農業類高職教育的辦學規律和特點來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生管理方面,要建立符合農業類高職學生特點的學生管理制度,要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讓學生認清學習與就業的關系,及早合理地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在教學管理方面,要建立教務制度,細化專業培養目標,強化職業能力培養,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和綜合化的課程或培訓項目。在提高學生適應行業、適應社會方面,應建立校企合作,恰當地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具體做法是:走出去,通過實訓、實習使學生參與到企業文化中去,親身感受企業文化;請進來,開設企業講座,將企業文化帶到校園。在校企合作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并使之合理有序運行。通過不斷完善以前的各項制度,并制定科學的、合理的促進良好學風教風形成的規章制度,從而使校內的各項活動有序化,保證良好學風形成。
4做好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良好學風形成的關鍵
校園精神文化反映了學校特有的價值取向,是影響和指導學校師生的核心準則。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工程,包括辦學理念、教育思想、學校精神、校風、教風、學風等,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潛在性,健康和諧的精神文化在不知不覺中陶冶著學生的情操,學生在積極有益的文化氛圍中學習,容易激發上進心和競爭性,學習興趣提高,有利于良好學風的形成。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精神文化得以實現的具體手段和方式,大學生的思維活躍、充滿激情,傳統的文化活動形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在文化活動的組織中應積極發揮三個載體作用。
首先是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載體。把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對于學生來源復雜,文化基礎參差不齊,貧困生多,就業壓力大的農業類高職院校來說,應該改變以前偏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輕視職業道德、心理和藝術等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培養的現象,認真開好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通過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創新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特別要加強校史教育,激勵大學生熱愛學校,刻苦學習,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
其次是構建文體活動的載體。在學校團委和各系團總支的指導下組建文體活動社團,利用特殊的紀念日或節日組織學生參加歌詠比賽、演講比賽或征文大賽,根據學校的校情舉辦校運動會、籃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文體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鍛煉他們的團結協作能力,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
最后是構建大學生實踐、創新的載體。通過構建專業社團、搭建社會實踐平臺,組織學生參加科技下鄉服務三農活動。寓教育于實踐,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十分有效的形式,是形成良好學風的有利因素。我校各系根據自己的學科發展和專業學習特點,先后組建學生專業性社團19個,并指派教授專家為學生作指導培訓。其中我系專業性社團“畜禽科技站”已成立28年,社團會員長期堅持到基層服務,多次受到大河報、河南日報等新聞媒體的關注,其中20xx年大河報以《學生社團成為香餑餑》為題報道了我系學生社團活動情況,20xx年河南日報以《畜禽圈舍旁青春閃耀》為題詳細報道了我系學生社團服務三農、奉獻社會的典型事跡;20xx年青年導報以《鄭州牧專“科技110”:宣傳科學養殖進行疫病防治》為題報道了我系畜禽科技站開展科技下鄉、為養殖戶服務的情況。在為廣大養殖戶服務的過程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能過硬、職業道德高尚、綜合素質較高的畢業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合理的智能結構,勢必會促進學生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備受學生關注的“挑戰杯”、“發明杯”等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對引導大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各校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派專業教師作指導,積極組織學生參賽,對良好學風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
總之,搞好校園文化建設,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以彌補第一課堂的不足,形成立體的,全方位的,深受歡迎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愛校熱情和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又有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良好學風。
參考文獻
[1]王利群.論校園文化建設與學風形成[J].中國科技信息,20xx(9).
[2]林志.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培育優良學風[J].管理觀察,總第398期.
[3]蘇穎.重視學生社團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6).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8
摘要:大學生藝術團承擔高校內外文化演出與交流的重要任務,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第二課堂的關鍵組成。大學生藝術團建設如能科學整合校園藝術資源,將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健康傳播,極大提高校園文化質量,增強大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學生工作經驗,力求全面闡述大學生藝術團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產生的作用,就藝術團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新思路、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藝術團;校園文化建設;農業院校
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生藝術團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由高校具有藝術特長的學生組織建立,能夠代表大學生整體藝術水平的學生團體,通常由學生處或校團委直接領導管理,比普通的學生社團更具有規范性、組織性、紀律性,承擔著激發學生藝術潛能、普及藝術常識、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營造校園藝術氛圍等重任。
一、農業院校加強大學生藝術團建設的必要性
(一)加強大學生藝術團建設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趨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指出:“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同時指出應“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其中加強美育指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高等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和個人的全面發展,而美育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落腳點在于藝術教育。從形式上看,藝術教育分為藝術課程的學習和藝術活動的開展。對于多數農業院校而言,缺乏藝術教育教研室、專職的藝術教師和系統的藝術課程體系設置,這使得藝術活動特別是藝術團開展的相關藝術活動難以成為完成藝術教育、實現美育的主要途徑。
(二)加強大學生藝術團建設是農業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現實要求
從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將受到國家和社會的更多關注。我國基礎教育結構處于待完善階段,藝術教育并未能很好地融入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應試壓力和文理分科導致現在的大學生知識結構在藝術教育方面存在極大不足。因此,加強藝術教育對于當代的大學生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農業院校而言,部分高校對藝術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多數高校因教育資源匱乏和重視程度不夠,沒有開設藝術類專業。部分農業院校即使開設藝術選修課也只處于初級階段,教學效果和意義不甚明顯;再加上農業院校教學實驗較多,學生課堂學習壓力較重,教學時間內沒有過多的精力選擇選修課來提升藝術素養。基于此,大學生藝術團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課余展示才華和風采的平臺,使大學生在校期間有機會提高提高藝術修養、審美水平、人文內涵和綜合素質,同時可以以點帶面,通過個體的力量去帶動和影響周圍的同學學習藝術、感悟藝術。加強藝術團建設成為拓展農業院校育人空間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
(三)加強大學生藝術團建設是農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客觀需要
農業院校相比綜合性院校而言,校園文化特別是人文氛圍較薄弱。大學生藝術團包含不同藝術元素的團隊,開展的活動也多種多樣,為不同藝術愛好的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藝術團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和學生參與的廣泛性,使其備受關注,逐漸成為普及藝術教育知識和繁榮校園文化的主力軍。大學生藝術團將創作藝術精品、營造藝術氛圍和校園生活融為一體,這種大學生身邊的藝術環境更易營造出高品質的校園文化氛圍,最大程度地發揮校園文化的引導作用、激勵作用和凝聚作用。
二、農業院校大學生藝術團的發展現狀
(一)學生熱情十足,但水平層次不齊
現在大學生藝術團成員都是“95后”,這個群體朝氣蓬勃,對感興趣的事情和新鮮事物充滿熱情,在熱情的驅使下他們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學習中。同時,由于大多農業院校沒有設置藝術專業,不招收藝術特長生,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大多數成員是藝術興趣愛好者,僅有個別學生可稱為藝術特長生,還有一些學生屬于“零基礎”。比如,合唱團90%以上的同學不認識樂譜;管樂團小號手嚴重缺乏,樂手種類不全,很難組成完整的樂團等等,這種狀況使得節目和曲目的選取上受到極大限制,面對熱情高而基礎差的學員,教師的指導工作難度很大,日常訓練進程和質量受到影響。
(二)團隊初具規模,但指導教師欠缺
目前,多數農業院校的大學生藝術團發展已初具規模,比如筆者所在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現有合唱團、管樂部、民樂部、弦樂部、民舞部、街舞部、雙截棍部、主持人部八個分團,成員有300多人,每年至少舉辦兩次校級文藝演出,參與數十場文藝演出和文藝比賽,排練出了眾多優秀的藝術作品。藝術團指導教師藝術水平的高低關系到藝術作品的質量,指導教師穩定與否是藝術團發展的關鍵環節。農科院校由于缺乏專業的藝術類教師,藝術團指導教師多數長期來源于校外聘請,能選擇到雙方均滿意的指導教師就是一件難事,外聘的教師都有自己的工作,由于工作及個人原因不能長期對藝術團進行指導,學生接受指導的穩定性受到影響。
(三)活動豐富多彩,但團隊流動性大
藝術團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大學生藝術團承擔著學校眾多大型晚會的演出任務,比如迎新晚會、新年晚會、五四匯報演出、校慶晚會等,在豐富校園文化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些節目參加過國家、省、市比賽,獲得了眾多榮譽,受認可度很高。大學生藝術團的成員來自全校各個專業,這些學生課程安排不統一,藝術團訓練時間通常安排在周末和晚上等課余時間,即使這樣也時常與成員的上課時間相沖突。再加上部分同學追求張揚,標榜個性,強調自我為中心,自律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排練的正常進行:有些成員經常遲到,影響排練效率;有些因課程時間沖突放棄訓練;還有部分成員由于實驗較多、擇業壓力大,大一、大二在藝術團參加活動,當其大三面臨就業和學業壓力時,往往選擇退出藝術團。這樣導致藝術團成員流動過快、穩定性差。團隊文化需要長期積淀形成,藝術團成員頻繁流動與團隊文化的形成相悖,阻礙了藝術團的持續發展。
(四)規章制度逐步健全,管理工作有待加強
大多高校制定了大學生藝術團管理條例,用于規范和約束成員的日常行為;建立了激勵機制,通過獎勵藝術學分、評優表獎等方式增加成員的積極性。但從高校整體情況而言,多數農業院校大學生藝術團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大學生藝術團的未來發展方向、成員應達到的藝術素養均沒有一個規范、標準的評價體系;再加上藝術團相比學生會隊伍更加龐大,沒有納入學生會管理體系,這樣管理更加不便,對于一些成員而言,管理條例流于形式,并未達到預期的管理效果,從而限制了大學生藝術團向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五)受重視程度有所加強,但保障措施不穩定
目前,學校領導認識到大學生藝術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逐步規范對藝術教育的經費投入,改善了部分硬件設備和軟件設施,提供了相應的訓練場地,聘任了專業指導教師,使大學生藝術團能完成正常的訓練和演出任務。但由于農業院校整體經費和教學場地的限制,當大學生藝術團的發展與學校教學、科研發展相沖突時,往往會削減對藝術團的經費投入、更換藝術團的訓練場地。高校不能保障大學生藝術團的硬件的穩定性,會影響成員訓練的正常開展。同時,經費的減少導致指導教師的指導次數減少,使原本繁重的指導任務雪上加霜,節目質量令人擔憂;藝術團發展所需的服裝、樂器和音響設備均須經費投入,面對經費減少,只能壓縮訓練、演出設備的購買、租賃預算,演出效果會受影響。
三、健全農業院校藝術團發展機制,助力校園文化建設
(一)規范藝術團的組織和管理,增強藝術團凝聚力
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大學生藝術團管理條例,實施不同年級不同激勵政策來鼓勵藝術團成員,如針對大一新成員獎勵藝術學分;針對大二的成員采用評優表獎和綜合測評加分;針對大三的成員優先考慮推優入黨等方法激勵成員為大學生藝術團做出貢獻。當然,管理條例的`執行應嚴格、公正、公平,還應考量管理條例的實施效果。大學生藝術團演出形式以團體演出為主,這樣團隊意識的形成尤為關鍵,尤其對于注重團隊協作的合唱團和管樂部。因此,在招收新學員時就應考慮這一問題,招新伊始就應明確訓練時間,給成員安排其他課余活動提供空間,或學校統一安排第二課堂時間,給予學生可支配選擇空間;應以管理條例為藍本,對成員進行時間觀念和團隊意識的教育;還應組織團隊素質拓展等活動,增強團隊凝聚力。
(二)完善保障機制,提高藝術團的藝術素質
無論是高校領導、主管教師還是藝術團成員都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藝術團在農業院校開展藝術教育、繁榮校園文化、提升大學文化品位中的重要作用,正確認識大學生藝術團的價值和地位。高校領導和主管部門領導要將藝術團的工作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推進,應將藝術素養培養納入育人體系和第二課堂培養中,并要建立規范、標準的評價指標體系來衡量大學生藝術團工作。成員要將參與藝術團作為自己的一項“事業”,全身心投入到排練和演出中。農業院校還要加大對大學生藝術團的投入力度,包括增加活動經費、活動場地、教師隊伍、提供演出機會等方面的支持。大學生藝術團應有充足的專項經費,農業院校可評估藝術團的經費使用情況劃撥相應經費投入,對優秀團隊予以經費傾斜,激發成員的積極性;努力創造條件解決大學生藝術團的場地使用問題,保證所有團隊的日常訓練;為重點團隊配備指導教師,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調動學生骨干積極參與、協助指導;還應給予參與成員以寬松的環境,如規定特定時間為學生的藝術素養提升時間,全校不安排專業課程學習,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藝術團隊學習、提升等。
(三)組織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培養成為校園文化的中流砥柱
藝術演出是提升藝術團藝術素養的有效手段,農業院校大學生藝術團應形成常規的藝術展演制度,參加各類文化活動,定期面向全校師生進行演出實踐,同時還應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邀請知名藝術表演家、文藝團體、兄弟院校藝術團到學校進行專場演出或聯合演出;邀請專家到學校開設藝術講座;舉辦藝術展覽;還應“走出去”參加各類比賽,組織“文化藝術進社區”、“文化藝術進基層”等活動。通過高水準的藝術表演,提升藝術團的凝聚力、號召力,使其成為校園文化的中流砥柱。
(四)發揮藝術團生力軍作用,引領校園文化健康發展
藝術團廣受大學生歡迎,在藝術團管理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其生力軍作用,引領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一方面注重藝術團歷史資料的保存,另一方面注重團隊文化的傳承。對成員宣傳責任意識、團隊文化和集體榮譽感,使其對整個團隊充滿感情,自覺遵守團隊相關規定,自覺維護團隊形象。還應幫助團隊形成品牌效應,通過多元化的宣傳方式增加團隊影響力,成為農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名片。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共同構成高等學校的四大職能。高等學校實現育人為本,不僅要培養專業人才,還應培育健全人格,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農業院校更應認識到這一重要性,充分利用大學生藝術團這一平臺,推動農業院校藝術教育發展,助力農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通大學,金芙蓉,舒鵬.高校學生藝術社團建設與管理探析[J].大家,20xx,20xx(3).
[2]王琰.高校學生藝術社團建設與管理探析[J].文教資料,20xx(9).
[3]董卓寧,孟憲博,張江.以藝術社團為推手助力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20xx(12).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9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是新時代學校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首先闡述了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對新形勢下的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一些對策。
關鍵詞: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引言
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其次是校園的制度文化建設,再次是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主要是指硬件的建設。比如:教學設施、基礎設施、校園景觀等。制度文化建設,是指學校一系列的規章制度。而文化建設主要指在思想上對學校的師生進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培育。然后讓師生形成自身的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1]。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必須要對以上三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把握,但是廣播電視大學還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要提升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就必須對其特征進行詳細的分析,然后提出對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質量的提升。
一、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的特征
(一)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的虛擬性
遠程教學是廣播電視大學的教學特征。它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網絡為平臺,學生和教師的交流變成了人與電腦、網絡的交流,這就是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虛擬性的主要原因[2]。首先,教學環境的虛擬化。因為在網絡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對課件進行制作,然后上傳,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最后通過教學論壇來進行知識的解答。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都是通過網絡來進行的。比如:教學論壇和QQ、微信等。這樣就有別于傳統教學中的人與人的面對面的溝通。人與網絡、平臺的對話代替了人和人的對話,因此,他們的教學環境是虛擬的。其次,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的承載方式上同樣也是虛擬的。因為廣播電視大學主要是以網絡教學為主。網絡文化的虛擬就決定了網絡教學的虛擬。比如論壇、博客、QQ群、電子郵件等都是虛擬的承載方式。
(二)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的開放性
由于廣播電視大學的生源非常廣闊,來自各行各業,他們的年齡也是各個年齡段都有,他們的職業也不相同,家庭背景也不一樣。因此,這些學生的思想觀念、經歷和各自的追求也不一樣。因為生源的復雜性決定了他們的價值觀的復雜性,多種價值觀的交流和融合就形成了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的開放性特點。而且由于廣播電視大學的學員大都來自工作崗位的員工而不是學校的學生,他們的思想和經歷就相對于學生來說更加貼近社會:各種各樣的觀念,各種各樣的經歷,價值觀的'多樣化[3]。在廣播電視大學的學習中,他們的各種思想和觀念在彼此地影響著,也在包容中發展,在發展中解決矛盾,最終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局面。同時,因為學員的社會化決定了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必須與社會上的其他亞文化進行融合。每個學員都是社會亞文化的載體,在他們的學習中這些文化就被帶入到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中。這些亞文化與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相互補充、調劑、融合。從而在開放的格局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三)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的服務性
廣播電視大學以自身的網絡平臺、辦學經驗、系統優勢等為學生提供知識的傳授和教育服務。它為我國全民教育、終身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它也為廣大的公民提供了公正公平的教育機會,為全民素質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必須遵循它的歷史使命———為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提升服務。
二、廣播電視大學文化建設存在的弊端
(一)認識上的缺陷———本質和內涵的把握不到位
電大是開放的,主要服務于成人,要全面重視對學生的教學、管理和服務等內容,而不是簡單地將學生組織起來參加一些文娛活動就是搞好了校園文化。這就是對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和本質不明確的一種表現。在校園文化的凝聚力和引導規范的作用下,學生的學習就會被激勵,這就是良好的校園文化的作用。相反,如果學校對校園文化不夠重視,不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就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沒有積極性,也不能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的教學態度和作風也不積極,缺乏敬業精神,因此教學效果就不理想。更嚴重的是教師和學生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這就會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的提升,影響到學校辦學的聲譽[4]。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單一
在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基本都是校園活動。比如一些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這些活動是必要的,對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感情的增進都具有積極作用。但是,它并不是全面的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其實要將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載體進行明確才能解決大家對于這個問題的狹義認識。電大的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包括:物質、行為、制度三種。而且,有的組織活動就流于形式,沒有取得實質的效果。因此,在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對物質載體和制度載體進行強調。比如校園的景觀、學校的標識、校園相關的文化制度的制定等。
(三)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
從學校的領導方面看,他們在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上不夠重視。首先他們將校園文化建設的地位設置在附屬地位上,沒有具體的建設目標、建設方案、建設規劃、規章制度等。在實際工作中也表現得不夠積極。比如:在一些重要的校園文化活動上,很多情況下,學校領導的缺席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對這個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從教師方面看,由于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重,他們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更沒有熱情。他們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也有待提高。最后,在學生方面,由于學生的各種原因,他們一般都只在乎最終的成績,在各種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面前,他們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熱情比較冷淡。因此,綜合以上三種主體對于電大校園文化的態度,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消極的作用。
(四)特色不突出
由于廣播電視大學對于校園文化的重視不夠,他們就一味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模式及內容,忽視自身的特點。比如:他們仿效普通高校開設現代感很強的校園活動,而沒有考慮自身的基礎設施、生源情況、教學手段等基礎情況來開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因此與自身的實際格格不入。造成了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的特色不突出的情形。
三、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實施的策略
(一)加強廣播電視大學的組織領導,樹立正確的校園文化建設觀念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要建設新時期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必須要求教學的所有主體思想意識得到革新。首先,要重視對校園文化理論進行,其次是充分認識對校園文化的作用進行,重新來審視和反省,進而解決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學校領導應將校園文化建設當成一件無上光榮的工作來開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政績觀。要成立校園文化建設的領導小組,制定建設目標,并細化目標,制定合適的內容,將任務落實到人頭。同時,也要在財力上為校園文化的開展提供支持[5]。作為電大的師生也應該對校園文化加大重視力度。要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貢獻一己之力。不僅要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還要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案提出建議和意見。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園文化建設才有活力和動力。因此,要對校園文化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進行提升,讓學校領導、教師、學生一起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貢獻力量,促進其良性發展。
(二)對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載體進行拓展,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容和
首先,因為校園文化活動這個行為載體是最常見的,也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形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對其進行發揚和改進,以此來豐富大家的課外生活。比如可以在教師節、元旦節等重大節日舉行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師生都得到放松,也增進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同時,開學、畢業典禮也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在活動中能夠具有自豪感和成就感,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還有一些社團活動,也是聯系師生們情感的紐帶,增強他們之間的凝聚力。其次,要加強物質文化的建設來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比如,在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對它進行電大自身特色的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長廊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還有一些獨特的校園文化景觀也是必須要體現學校自身特點的基礎設施。當學生在校園里駐足觀看時,他們能被那些具有特色的景觀所吸引,并對其產生熱愛之情,進而有榮譽感。這些景觀就是學校的文化觀、教育理念、價值觀的體現,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就得到了熏陶,這就是校園文化的物質文化的積極作用。再次,廣播電視大學還要對自身的制度文化進行建設。所謂制度文化,就是學校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在這些制度既要規范、嚴謹、科學、嚴格,也必須具備一定的人文關懷,即人性化。學校的課程設置不僅要傳遞給學生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同時,也要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進行培育,培育出合格的、綜合素質都很高的學生。因此,這些制度必須要包含正確的價值取向、思想準則、行為規范等。最后,精神文明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校園文化的核心。電大的校園文化必須經過提煉,然后對這個核心的價值觀進行發揚和傳承。可以通過多種載體來進行宣傳。比如:校徽校歌校訓等。通過這些內容的傳授,學生就會對學校的文化有一個總體的認識,提升學生對于校園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覺意識。
(三)增加參與主體的活躍度和積極性
首先,校園文化建設需要領導的重視。他們必須將校園文化建設的位置擺在學校發展的戰略高度,制定科學的方案,并定期對方案進行修正和改革,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其次,教師和學生也應該積極地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6]。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議和意見,以此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水平,同時也對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積極作用。因此,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要更多地聯系學生的實際,讓他們在這些活動中能夠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也增強學生的交流能力,擴大他們的交際圈子,提升他們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電大的學生來自各行各業,學校要對他們的訴求進行統計,然后可以針對一些問題來開展一些校園文化活動。比如一些技能比賽,講座等。讓學生不僅在活動中獲得知識也開闊了他們的眼界。
(四)發揚電大網絡文化的優勢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重要的文化。電大的虛擬校園文化有其深厚的基礎,比如,它本身就具有的技術優勢,學員的基礎等。因此要對網絡文化進行弘揚,提升電大校園文化的特色。首先,要將電大的教育功能進行強化。因此,必須充實學校網站的教學內容,讓更多、更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提升教學質量,打造教學質量的口碑和品牌。其次,在交流平臺的管理上要下功夫。不僅要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進行引導,讓其具有正能量,也要在交流平臺上打造交流的熱點和話題,提升平臺的關注度和人氣[7]。比如,可以在平臺上征集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以此來激發大家參與到平臺上進行交流和互動,提升網絡文化的號召力。
結束語
綜觀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從參與主體來看,必須要調動學校的領導、師生參與積極性;從策略上看,要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行為、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提升。因此,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漫長的、艱巨的任務,需要所有參與主體的努力,也需要相應的內容來進行支撐,這樣才能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官華,李靜.基層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38(01):12-15.
[2]熊財英.推進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xx,35(05):163-164.
[3]楊曉帆.基于開放大學建設環境下的虛擬校園文化研究:以甘肅廣播電視大學為例[J].時代教育,20xx(10):57-58.
[4]賈陸和.比較視域下的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以浙江開放大學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xx(06):17-20.
[5]王懷啟.成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以北京廣播電視大學房山分校校園文化建設為例[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01):46-50.
[6]肖暉.電大校園文化建設探略[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04):10-13.
[7]姜琪.新媒體助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策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01):108-110.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0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調查
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品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有兩個主要特性,一是“高”,二是“職”,其校園文化自然應既要有高等教育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共性,又要有職業教育的特性,盡可能突出“職”的特點,融進更多的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職業人文素質。對此,筆者于近期對浙江海運職業學院進行了一項校園文化建設調查。此次調查圍繞校園文化建設設計了46道問題,共向師生發放480份問卷,回收460份,回收率約為92.8%,期望找準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探索適合高職內涵建設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模式。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還存在諸多不足,這從此次問卷調查當中得出的數據可見一斑。如問卷對于“您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情況如何”的回答,有近70.54%受調查者選擇了“一般”和“不滿意”選項(見圖1)。
對校園文化的認識存在偏差調查發現,80%的師生對校園文化的概念認識不明確,存在一定偏差。具體表現為:一是十分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缺乏應有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師生的行為缺少強有力的“引擎”牽引。二是對校園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僅作為教育教學管理方法,沒有納入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軌道,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削弱了校園文化的作用。
校園文化建設主體意識不強調查發現,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全員共建意識不強,師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熱情度不高。有85%的師生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宣傳部、團委等少數部門的事情。顯然,此種想法不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員參與。
此外,現實層面上,學校開展的很多校園文化活動與學校自身定位關聯不大,個性化特色不明顯,吸引力不強。從而導致校園文化的地位不高。據問卷結果顯示:有高達68.05%的被訪問者偶爾甚至不關心校園文化活動(見圖2)。
校園文化建設人文精神缺失校園文化建設人文精神缺失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體現在教學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忽視人文課程。調查發現,如最能體現人文精神的《大學語文》課每學期的課時縮水至28學時。其次體現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滲透,有75%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往往偏重于知識技能的傳授培養,忽視了人文精神的有效傳遞;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之間缺乏文化銜接,開展人文社科類講座的次數缺少,校園整體文化氛圍不足。
進一步加強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校園文化是一學校別于另一學校的重要標志。從實踐來看,校園文化包含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比如,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框架和內在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對此,職業院校應當給予正確的認識,與時俱進,找準突破口,進一步明確校園文化的'建設主題。
加強校園文化主體意識作為職業院校而言,一是加強全員共建意識,統籌規劃,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整體發展的藍圖之中,加強組織與領導體系建設,健全校園文化統籌、檢查、督促和考核機制,教育、引導師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二是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積極投入校園文化建設。三是不斷強化人文與職業融合意識,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盡可能突出“職”的特點,融進更多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人文素質。此外,高職院校要建立繼承與發展意識,在繼承自身已有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廣泛吸收國內外高職院校的先進做法,結合實際,勇于發展創新。
打造校園文化特色品牌一是加強物質文化建設,不斷完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政策和措施,除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還應體現市場人才需求信息、行業與專業的發展趨勢等與職業相關的因素,豐富學生的職業感受和專業思想,提高其學習動力。二是不斷創新、創設校園文化活動載體,提高師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對于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師生,學校可予以鼓勵、嘉獎,使之成為學校的文化傳承因子。三是著力建設優良校風,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優良的校風統領學校各項工作。要以優良的校風、嚴謹的教風、濃厚的學風、文明的班風來詮釋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內涵,體現學校的精神。四是精心打造校園文化品牌,立足學校專業優勢,把行業文化精神作為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突破口,培養學生學習行業文化、企業精神,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同時,學校可開設地域文化特色課程,文化基礎課引入地域文化資源,使地域文化內化于校園文化之中。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當地的社會習俗概況,提升其文化修養和人文品質,還可以促進高職院校的優質課建設,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推進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加強與企業文化對接。高職院校與社會各行業、企業的關系恰似魚和水的關系,其校園文化也應當與當前先進企業文化進行對接。例如,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廣泛建立實習基地,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還可通過校企合作、教師學生頂崗實習等產學合作的方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緊緊依靠校企合作優勢,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入對接。一方面,職業院校要把先進的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并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吸引企業積極參與。例如,舉辦企業文化成果展覽、邀請企業成功人士開展企業文化講座、學校與企業文化技能比賽等。另一方面,要主動走進企業,吸收企業文化的精髓,豐富自身文化建設內容。例如,師生可以利用到企業實習、實訓等機會,充分感受企業的文化氛圍,借助誠信、守紀、敬業、團結等優秀企業文化實現自我教育,以幫助學生轉變角色和樹立職業意識,以此來拓寬校園文化的建設視野。
此外,高職院校要與時俱進,力抓創業文化。學校要對有志于創業的人員加強相關技能和知識培訓,除提供場地和資金便利外,還應邀請企業人員和創業成功人士來校作指導,甚至可以與相關企業簽訂創業指導相關協定,以便學生更好創業,形成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系統的工程,要經歷一個長期逐步定型、完善和深化的過程,需要不斷沉淀、積累和提煉。作為高職院校而言,只有充分發揮全體師生的智慧,不斷去探索和實踐,才能牢固樹立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1
一、文化沖突:校企共建校園文化的“攔路虎”
首先,校企文化在目標追求上存有沖突。作為教育組織的高職院校,最終的“出口”是“人”或“人才”,這就要求校園文化為“人”服務,營造育人氛圍,把人的成長當做終極追求;作為經濟組織的企業,最終的“出口”是“產品”,怎樣確保“產品”的質量就成為企業在構建文化時必須面對的重要抉擇,通過文化影響員工,進而生產出符合要求的產品。其次,價值觀方面的沖突一直存在。校園文化關注人才培養,企業文化追求經濟效益,兩者的差距也就導致了沖突的存在。再次,理念的沖突影響更甚。高職院校重在教育,教育屬于公益范疇,不會將效益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其文化也就必然帶有“純粹”的意味;企業是逐利組織,實現效益最大化成為其無可爭辯且無需指責的動力,其文化必然更多帶有“金錢”味道在其中,是為“利益”而建設的文化。最后,過程的沖突也蘊藏其中。校園文化的建設就是要通過物質的建設、精神的宣貫、制度的規范來影響學生的行為,強調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企業產品的生產也需要一個過程,企業關注每一階段產品的狀況,并且每一階段的產品是可以通過預先設定的程序來控制的,企業文化建設的時候就不可避免來適應該產品生產的過程特征。因此,從上述四方面可以看出,校企之間的文化沖突客觀存在,如果不能有效引導,將極大地阻礙校企文化共建的.進程。
二、校企共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的應然分析
1.校企共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當然之選
首先,高職辦學特色的形成需要校企共建。在當今語境下,高職院校不論文化建設還是專業、課程、師資建設的特色應當是建立在背后所依托的行業企業特色上。脫離行業企業獨立建設文化、專業等,高職院校是不能展現出其特色來。其次,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校企共建。頂崗實習的過程就是作為“準職業人”的學生提前感知企業規章制度、行為規范的過程,也是接受企業文化熏陶的過程,唯有如此,才能縮短從學生到員工的距離。再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需要校企共建。高職院校作為高等院校的組成部分也承載了社會服務的職能,為行業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開展技術攻關、指導是社會服務,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優秀人才也是社會服務的表現。在校企共建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弄清楚企業需要什么,高職院校應該做些什么。最后,育人使命的實現需要校企共建。適應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現實來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使命所在。校企共建既能營造這樣的文化氛圍,又能帶來行業企業的新工藝、新技術,使高職院校的理論與企業的實踐完美結合。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其育人功能正是在上述校企四方面的共建過程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強調校企共建,就是職業教育“職業性”的典型落實,也是協同育人理念的實踐映照。
2.產教融合: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
職業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視產教融合,在于產教融合的核心思想在于產教一體、校企互動。實現職業院校教育教學過程與行業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對接,成為有機整體。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所提出來的“五個對接”即是產教融合的具體體現。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建設、發展必須緊跟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大勢,從自身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入手,建立起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經濟轉型升級所需的運行模式,而其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也必然要順應這種潮流,以產教融合作為建設的根本方向。這也是高職院校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應有之舉。實現職業教育的“五個對接”,進而達到產教融合,關鍵在于職業院校應形成一種文化氛圍,一種關注行業企業發展動態、主動適應行業企業發展要求、保持職業教育發展步伐與行業企業生產變革過程協同一致的文化自覺,該種意識的形成過程必然是在校企雙方有關人員的反復溝通、交流過程中實現的,是在雙方圍繞職業教育育人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有機對接中產生的。高職院校主動融入行業企業文化元素,構建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既是育人過程又是培養文化自覺的過程。
3.文化交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平臺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必然是和企業文化相互碰撞、交織、融合的過程。高職院校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建設好促進校企間文化交融的基礎平臺,推動交融的進程。從當前職業院校實踐效果來看,以下三種方式不失為校企間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第一,以職業院校企業行為契機,主動深入了解、感知企業文化。職業院校企業行是摸清用人單位人才需求,拓寬校企合作領域,建立校企緊密型合作關系的有益探索。通過職業院校企業行可以實現掌握企業對職業教育人才需求情況,探索建立校企緊密合作機制,拓寬職業院校服務領域,推薦畢業生順利就業的目的。這是職業院校教師實地感知企業文化氛圍的大好時機,也是以后實現“企為校用”的開端。第二,以企業文化校園行為依托,積極學習、領悟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校園行是另一種形式的“引企入校”,是通過一定載體和方式介紹、宣傳、推介企業文化的活動。高職學生入學之初即可以邀請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能工巧匠或管理技術人員以講座、見面會、交流會等形式講解企業精神、理念和價值。學生就讀期間,高職院校既可以聘請企業人員開設企業文化課程,也可以借助圖書館開設“企業文化專欄”,推薦專門書籍、制作專門展板、設計專題海報來擴大企業文化影響。第三,以“雙基地”建設為載體,親身踐行企業文化。所謂“雙基地”就是由學院探索形成的“雙掛牌、雙基地”,即企業在學院掛牌成立人才培養基地和員工培訓基地,學院在企業掛牌成立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雙基地”促成了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利益共同體目標,也是兩種文化交融的最好載體,就高職院校來講,其學生以準“職業人”身份來到企業實訓,就是親臨一線感知和踐行企業文化的最好詮釋。
4.管理互通: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
首先要求高職院校合理吸收企業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理念。企業文化是其生產文化的一種積淀,企業對生產過程的一絲不茍、對企業工藝的精益求精、對企業產品的苛刻要求所反映出來的企業文化完全可以被高職院校所吸納,畢竟高職院校肩負的人才培養過程也需要我們的管理者具有這樣的理念和意識。其次要求高職院校與企業家交朋友,打破體制桎梏,聘請企業家全職或兼職擔當院系主任,近距離推動管理互通。聘用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它可以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理念沖擊和教育教學效果。與企業家交朋友、聘請企業家擔當院系主任就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過程,也是借助企業資源發展的過程,還是校園文化呈現行業特色的過程。最后,要求高職院校構建靈活多樣的人才流通和聘用體系,打通企業能工巧匠、工程技術人員來校任教,院校專業教師趕赴企業掛職鍛煉的用人渠道,解決諸如企業人員職稱評定、院校人員單獨考核問題,在這種自由流通的用人機制里,學生將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能感受來自一線的最真實的技能要求,院校將收獲最強的師資隊伍,企業也能培訓員工,建立穩定的人才培養基地。可以說校企間的管理互通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參考,是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舉措。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2
摘要:校園文化對技校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提高作用是巨大的,而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中又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針對這些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切實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結合多年來的教育、教學經驗淺談幾個基本做法。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校園環境,特別是校園文化環境,對人才培養有直接的制約作用。近年來的文化熱中,校園文化特別引人注目,它作為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師生接受社會思潮的媒介,愈來愈引起校園內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提高認識與總體設計相結合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求校長和教師應正確認識校園文化對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素質的積極作用,增強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自覺意識,以形成齊抓共管的巨大合力。但由于校園文化建設需要長期的投入,不可能搞短期突擊,所以,在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自覺意識的同時,還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設計。要根據學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共性和個性,找準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點。例如:在全校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要結合辦學宗旨、辦學特色規范學生行為,制定文明禮貌言行標準,制定“守則”或“規則”等,使講文明活動法制化。
二、弘揚民族文化與吸收先進文化相結合
校園文化不是孤立的,它受著社會主義文化制約,是社會文化的反應。一方面,校園文化往往用各種途徑和方式把社會文化納入自身內容之中。另一方面,校園文化的成果最終會隨著人才的流動而轉移給社會,對社會文化施以潛在的影響,對大環境的優化作出積極貢獻。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要對社會開放,對世界開放,要科學地、辯證地吸收我國傳統文化和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包括資本主義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具體地說,在學校“硬件”建設上,要盡可能設有反應我國民族文化特點的建筑、雕塑、造型,在文體活動中,應有反應我國民族傳統的音樂、舞蹈和體育項目。在這同時,也要吸收外國的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只有這樣,在傳統民族文化和國外先進文化的影響和作用下,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全面發展,理想、信念和世界觀才能得以逐步形成,認識、情感、意志過程才能得以逐步強化。
三、開展活動與優化教育相結合
校園文化的各種活動是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重要渠道。學生在活動中,可以學到知識,得到鍛煉,增長才干,提高素質。如演講比賽、技能大賽、革命歌曲合唱比賽、卡拉OK比賽、競職演講、各種辯論會、招聘現場模擬演習、推心置腹地交談、節日晚會等等,不僅能及時調節學生的緊張心理,而且對于一些學生克服孤獨、壓抑、自卑等不良心理頗有好處。所以,一定要大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但一定要力求實效,優化教育效果。為此應做到:1、內容豐富,形式多樣。2、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力求每次活動都能發揮教育人、團結人、培養人的作用。從安排上要講究科學合理,不脫離實際,力求結合專業、班級、特長和節日,穿插安排各種活動。3、充分發揮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教師應該多出主意,提供條件,盡量讓學生自編自導,自娛自樂,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4、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個性差異,實行施教。
四、“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相結合“
硬件建設”是指要創建的校園物質環境,達到美化、綠化、凈化和知識化。它對學生心理會產生情景作用,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個性的形成與發展,對學生的道德行為有一定的控制和制約作用。為此應該:
1、校舍建筑要實用、美觀。各種配套設施(運動場、圖書室、閱覽室、實驗室、實訓室、實習車間、多功能大教室等)要齊備、規范。
2、校園要綠化美化。做到芳草鋪地,綠樹成蔭,繁花似錦,有條件的可以構建具有象征意義的景點,呈現出一個優雅恬靜的境界。
3、校園環境要充滿濃郁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學術氣息,融藝術性、趣味性和知識性為一體。教室內外要按規定懸掛領袖、科學家、英雄模范、技能專家的畫像,張貼地圖及名言條幅等,并設置黑板報、閱報欄和供師生作品展覽用的文化櫥窗,“讓每一塊墻壁都能說話”,讓學生天天耳濡目染,在美的環境中得到熏陶。
4教學設備要知識化,教輔材料要豐富。其中圖書資料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重要作用,要供給學生課外閱讀的種類圖書,拓寬學生的視野;要提供各類與專業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刊物雜志等,增長學生的技能,達到滿足學生豐富知識的需要。
5、抓好清潔衛生的管理工作。要從點點滴滴入手,時時抓、處處抓、堅持不懈地抓,培養學生愛衛生、愛環境、愛學校、愛勞動的美德。
6、把企業文化融入到各個實習、實訓車間。把企業的管理理念、用人標準及規章制度等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管理當中,實現學校與企業的有機結合。“軟件建設”是指樹立優良的校風、班風、教風、學風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正確的輿論導向等。
具體為:
1、校風。校風是指一所學校在領導和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努力下,在長期教育管理中逐漸形成的思想、行為作風。校風是校園文化中表現最活躍、最具有教育力量的因素,一所學校如果形成了文明、進步、蓬勃、健康向上的優良校風,必然會創造出一種積極的文化氛圍,陶冶學生的心靈。
2、教風。教風包括教師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等,其核心就是愛生之情。愛是教育之本,即要求教師:①在思想作風上,要熱愛、關心、理解、體貼、信任和尊重學生;②在工作作風上要嚴謹治學,執教廉潔,忠于職守,為人忠厚,積極進取,堅持真理,辛勤耕耘,勇于創新;③在生活作風上,要儀表端莊,開朗大方,溫文爾雅,樸實無華,嚴以律己,幽默風趣;④在教學風格上,要誨人不倦,百問不厭,因材施教,啟發誘導,耐心細致,提高情趣,開發智力,發展個性特長。
3、學風。學風是指學生中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情緒和學習行為習慣等總體特征。其表現是學習空氣濃厚、樂學而非厭學;學習刻苦鉆研、勤學好問,而非講究吃穿不務正業;學習積極主動,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同完成學業。
4、班風。一個良好的班風表現是集體榮譽感特別強,有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有凝聚力,向心力,在學校各項活動中力爭上游。為維護集體利益,敢和不良傾向做斗爭等等。良好的班風必須有正確的輿論支持,并形成一種正氣。所說正氣就是積極向上、人人爭取進步、精神振奮、愉快、寬松、和諧,人人心情舒暢,人人充滿希望又有共同目標這樣一種精神環境。
5、學校的人際關系。學校的人際關系主要由領導、教師和學生組成,其中師生關系是核心。為此教師應該:①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這是搞好師生關系的基礎。②為人師表。這是搞好師生關系的關鍵。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產生無聲的影響,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③實行教學民主,這是搞好師生關系不可缺少的條件。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抑制、克服自我意識,真心誠意地為學生服務,想方設法啟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建立起平等師生關系。
五、正面教育與強制紀律約束相結合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以正面引導為主,積極而有計劃地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的、積極向上的活動,努力培養良好的校風,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還應以法治校,用紀律約束辦法,建設精神文明,抵制消極、腐朽思想的滲透和影響。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傾向,引導校園文化氛圍向健康高雅的方向發展。對于各種社會思潮,流行意識傾向,學校應有正確的態度與對策。一不回避,二不放任自流,三要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四要有行為規范和明確要求。要通過舉行討論會、辯論會、輔導課等方式,幫助學生明辨是非,使他們自覺抵制錯誤的東西,自覺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樹立文明健康的好品質。對不聽勸告,不接受教育的學生,必要時也可以給予批評乃至于適當的處分,把正面教育與強制紀律約束結合起來,以保證校園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規劃的實施。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3
一、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經營思想、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的一種綜合體。它內在地產生于企業自身,得到全體管理者和員工的認識與維護,并隨著企業的發展而日益強化,最終成為企業進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大致相當,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文化,是組織精神層面的管理。在各自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確導向性、團隊凝聚力、約束力、精神激勵及推動等。基于兩者的共性,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將兩者實現高度融合:相互借鑒、相互滲透、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學工結合”。在高職高專校園內營造企業運營環境,與高職高專大學的特色學科實現對接,這樣才有利于體現高職高專大學獨有的辦學特色,使校園文化成為高職高專大學的核心競爭力。
二、高職高專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1、缺乏文化底蘊
目前來看,大多數高職高專大學成立歷史晚,不管在辦學規模、硬軟件設施、社會影響力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這就造成高職高專大學校園文化沒有歷史底蘊,顯得品味不夠、層次不高。
2、盲目跟風
社會中很多高職高專大學通常采用“拿來主義”,存在盲目“跟風”,模仿其他高等大學,尤其是本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創造校園口號、第二課堂組織、注重表象化,造成“只懂皮毛,不倫不類”的局面,無法觸及校園文化的靈魂。
3、缺乏特色
高職高專大學的基本辦學理念就是要體現“職業性”,但是現實中高職高專大學往往忽略了此點。企業在錄用高職高專大學學生時,往往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希望招募的新員工做到“零培訓”上崗。對于企業文化的接受,企業也希望新員工盡快適應社會環境及企業文化,做到無縫銜接。現實情況卻事與愿違。因此我們需要迫不及待地建立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特色”的高職高專大學校園文化,增強高職高專大學的核心競爭力。
三、企業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意義
1、有利于學校彰顯“職業教育”特色
校園文化在教育、培養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識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和諧校園創建過程中的重要性是其它因素不可比擬、無法代替的。注入企業文化這一新鮮血液后的高職高專校園文化更是要彰顯出“高職高專”特色,充分發揮其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強教師職業角色感
教師這個特殊的職業不同于企業中的員工,盡管現在高職高專大學教師在學歷層次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他們初出茅廬。理論功底也許很扎實但是缺少實戰經驗,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就要求教師根據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教學,掌握相關企業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增強自己在企業中職業角色的認知。
3、有利于培育學生職業意識
現在的高職高專學生大部分為典型的“90后”,團隊意識、競爭意識、自律意識、自學能力等普遍較差,在就業中往往出現“不適應”癥狀。事實上,這就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生自己職業意識薄弱等因素的結果。因此我們將企業中的管理理念、人文情懷、生產氛圍潛移默化地植入校園文化,有利于未雨綢繆,在學校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4、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將優秀企業文化植入校園文化中,有利于企業文化的推廣,增強企業競爭力;有利于學校新鮮血液的輸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針對性,培育學生對企業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就業創業的能力。
四、企業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路徑
校園文化建設實質上是一場價值革命,但在建設過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校園文化建設本質上要求拒絕浮躁,應該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我們需要在感性中實現質的突破,用絢麗的表象點燃整個校園的激情。
1、建立校園MI(理念識別)
第一,建立全體教職工的價值觀。校園價值觀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關系著高職高專大學的生死存亡。高職高專大學不同于企業,它的“客戶”主要是學生和社會:立德樹人、服務社會,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作為高職高專大學教師在確立人才培養目標的時候,要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這就要求自己講授的課程中學識淵博、循循善誘,更要通過言傳身教,榜樣示范,教給學生做真正的人、做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的道理。要使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理想。第二,建立大學遠景及大學精神。高職高專大學應該結合自己辦學歷史及辦學目標來體現高職高專大學自己的價值觀。建立具有自身獨特個性的校園精神及理念,培育個性鮮明和內涵豐富的校園精神及遠景,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教職工及學生的內在潛力。
2、建立校園VI(視覺識別)
在高職高專大學發展過程中,要以務實的態度建立并不斷完善校園識別各個要素,包括統一的標識、校園服裝、旗幟、宣傳語、印刷品等以此來規范教職工及學生的行為禮儀和精神風貌,在社會上樹立本校特色形象,增強學校責任感和辦學信譽。
3、建立校園BI(行為識別)
第一,教師、企業、學生實現聯動。學校將優秀企業管理理念和管理辦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實現管理的精細化。例如教師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實訓室建設等方面加強徐企業之間合作,雙方共同進行專業建設,開發實用的課程,建立具有企業文化的實訓室,作為高職高專大學的“雙師型”教師必須深入企業進行鍛煉,將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建立全新的育人環境。在學校第二課堂方面體現企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理念、職業氛圍,建立具有企業特點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第二,校園外部服務社會。要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活動,將學校確立的精神、理念融入到社會實踐中,規范師生在校園外的行為規范,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展現學校風采。
4、塑造具有校園特色的物質文化
人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的有機體,具有校園特色的環境對教師成長、學生培育產生深遠影響。因此要認真分析校園特色發育的物質文化,使有形物質文化和無形精神文化的有力因素成為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例如根據自己辦學歷史,校園內部體現學校不同歷史時期的特色風采;將校園建筑物以企業冠名形式宣傳企業文化,根據學校辦學專業,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處處體現專業特色。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4
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足球文化在促進中國發展和社會地位提升的重要性。青少年是弘揚和發展足球文化的基礎,如果想要提高國家的足球水平,讓中國的足球文化更多地為人認可,就必須從學生抓起,從學生校園生活開始。學校是人們的第一個交際圈,所以一切應從學校出發。但是學校里缺少很多足球設施,缺乏專業的足球教師,如何加強青少年校園足球文化建設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基于此現狀,筆者簡單論述了在進行青少年校園足球文化建設時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改善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文化建設的尷尬現狀。
關鍵詞:足球文化;建設;青少年
引言
目前,由于我國的足球水平不太樂觀,所以國家體育總局研究決定要加強青少年的校園足球文化建設。青少年是國家的基石,所以想要提高國家的足球水平,就必須要從青少年抓起。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的足球文化建設水平都達不到標準要求,所以如何加強青少年校園足球文化的建設也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基于此,筆者首先論述了目前我國的校園足球文化建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然后又對如何加強青少年的足球文化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供廣大同仁參考。
1、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遇到的問題
1.1大部分學校開展的足球活動的數量不足
目前我國許多的學校由于認識不到足球文化的重要性,導致學校舉辦足球活動較少,學生未能接受完善的足球文化教育,甚至學生對參加足球認識有限,對于參加足球活動也并不積極。此外,大部分學校的設施也非常落后,沒有開展足球活動的硬件設施,導致學生即使對足球有一定的興趣也因為設施的落后不能進一步做正規的足球訓練。
1.2校園足球基層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我國只有很少一部分學校擁有專業的足球教練員,大部分學校未配備專業的足球教師,即使配備了大部分也非足球專業,不具有教練員的證書,無法對學生給予專業系統的足球訓練,短時間內他們無法制定出一個全面的訓練方案,訓練內容也沒有因人而異,導致訓練結果非常不理想。
1.3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
由于現在許多人對足球有誤解,導致在足球文化這一方面資金投入不夠,缺乏資金購買正規設施。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都不具備正規的足球場地,不少學校將各種器材設施都建設在足球場地上,以完成一系列體育教學活動;有些足球場地非常的粗糙、陳舊,極易造成運動傷害。這樣的設施很難完成正規的足球比賽和訓練,導致校園足球文化難以開展。
1.4家長對足球的`看法有很大的偏差
很多家長都認為學習是孩子最主要的事情,其他項目都不應該占用學習的時間,不少家長認為練習足球沒有多大的希望,將來就業困難此外,由于足球運動具有對抗性質,許多家長也擔心孩子會受傷,并不希望孩子成為職業足球運動員。家長們忽略了足球的運動功能,認識偏頗,也是校園足球文化難以開展的原因之一。
1.5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
如果想要完善校園足球文化的建設,政府支持占首要地位。但是目前看來,政府的支持力度還是遠遠不夠。比如曾經參與過培訓并且擁有足球教練員證書,在教師評職稱的時候將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但是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學校落實了這項規定。學校未能建立一個長效的發展機制,開展的校園足球文化活動只注重于形式,不能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這些都是阻礙校園足球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2、如何構建青少年校園足球文化
2.1加大支持力度,積極完善與校園足球相關的各項制度
政府和有關部門可利用寒暑假期選派有潛力的體育教師們到一些足球發展較好的國家去學習,因為只有掌握了先進理念和技術,教練員才能更加清楚、明確地認識我國現在足球運動事業的發展狀況,科學指導學生們進行訓練,才能真正促進足球運動人才的培養,全面提高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的運動水平。青少年校園足球文化建設得不到發展和進步,究其根本就是在于各級領導的重視程度不夠。筆者認為,學校領導應該加大對校園足球文化的支持力度,比如學校可以成立專門的足球協會并配有專業足球老師進行指導;鼓勵學生自行組織足球有關的活動和賽事,號召全校師生參與進來;可以根據比賽建立一系列相關的獎勵制度,參與比賽的學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加分和獎勵并得到更好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訓練時間和指導比賽時數均可作為工作量。學校應完善校園足球文化的各項制度,教師和學生要嚴格遵循學校規定。
2.2增加經費投資,合理分配資金
目前國家體育總局對地方校園足球的開展給予了大量的資金支持,但是這些款項在具體到學校時卻杯水車薪。據調查,適合中小學生開展足球活動的場地僅占40%,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園足球文化的開展。據了解,我國中小學校的運動場多數是小場地,條件差一些的是在土地上踢足球,除了一些改遷郊區的新校院外,城區內的中學有標準的足球場地不多,一些地方上的足球場只是隨便建造,而且各種運動設施摻雜在一起,有的場地設施老化,很容易造成學生運動傷害。我們可以尋找一些企業,如廣東恒大集團、蘇寧集團、新鴻基地產集團等贊助和投資校園足球,促使校園足球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擴大。除此之外,無論資金多或少,我們應該合理支配,節約開支,把資金用在該用的地方。
2.3舉辦校園足球活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圍
要讓青少年多融入到足球中就要盡可能多地舉辦有關校園足球文化的活動,讓學生沐浴在濃厚的校園足球文化氛圍中。最近,就有一部熱播劇《旋風十一人》,該劇主要講述了一群熱愛足球的少年在教練的指導下實現了自己的足球夢。可見學校是足球發展的主要因素。學校可以安排兩名專職體育教師負責教職工足球俱樂部及學生足球協會的籌建,完善足球協會機構,鼓勵學生自己開展活動,如校級友誼賽、教職工交流賽、班級聯賽、裁判員培訓、足球講座等。這樣可以營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圍,更多的人了解足球。學校也可以創辦和發展學校足球文化節,大力弘揚和宣傳足球精神。在舉辦校園足球活動時,老師們也可以參與進來和同學們一起進行足球活動,引導學生創造更好的足球氛圍。在舉辦學校文化節的同時,可組織足球知識競賽、足球才藝表演、年級足球師生聯賽等活動。這樣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而且豐富了老師們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
2.4建立青少年校園足球文化建設的獎懲制度
要想更好地開展校園足球活動,建設青少年校園足球文化,并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青年優秀人才,筆者認為政府和相關部門還需對校園足球文化建設進行檢查和評估,可通過對各地相關足球賽事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并根據調查結果制定出針對校園足球文化建設的獎懲標準和制度,對一些做的較好的學校進行獎勵,對一些做的不好的學校進行指導和幫助。還可以獎勵成績突出的球隊。當學校組織校園足球活動和比賽時,由學校相關部門進行監查監督,可以以照片、秩序冊、運動員名冊、成績冊等實物為依據,采取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的形式監督。對表現突出的球隊隊員進行獎賞。制定校園足球評估標準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和規范作用;獎懲制度的建立能夠促進校園足球文化建設更好地發展,為國家培養人才,為社會培養棟梁。
3、結語
目前,足球在我國的發展態勢亟待進一步提高,校園足球開展現狀不容樂觀,導致青少年對足球文化了解嚴重不足。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體育大國的地位在國際上得以確立,在各項體育運動都能為國爭光的時候,只有足球難以為人稱道,引國內外一片唏噓。這種情況對于我國校園足球的發展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相關部門和學校領導應該準確把握時機,大力弘揚足球文化和足球精神,幫助孩子們更多地接觸足球、了解足球,為青少年們營造出良好、濃厚的足球文化氛圍,以共同推動我國校園足球活動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衛東,何志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1(3):106-108.
[2]李鐵,孫紅葉.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文化建設研究[J].文化視野,2013,21(2):113-116.
[3]林金標.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2,16(4):81-85.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5
[摘要]創新創業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作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也要積極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在人才評培養方面,校園文化發揮著具有激勵、導向、凝聚、協調等功能。因此,加強創新創業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氛圍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尤為重要。但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仍存在著缺乏理性認知和行為自覺、缺乏鮮明特色、對內涵理解不到位等問題。筆者針對性地提出對策:與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結合,在歷史中尋找或構建文化經脈,與自身發展優勢相結合,加強校企合作,走國際化發展等。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校園文化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xx〕36號)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已經成為我國高校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和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來說,創新創業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作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院在創新創業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同樣責無旁貸。本文通過對高職創新創業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分析梳理,提出相應的對策。
1創新創業文化的內涵和重要作用
1.1創新創業文化的內涵
創新創業文化概念首先由熊彼特提出。他認為創新創業文化是個人價值觀念、管理技能、經驗和行為的組合體,主要包括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三個方面,具有激勵、導向、凝聚和協調四個功能。創新創業文化以美國硅谷名聞于世[1]。硅谷文化有這樣幾個特征與內涵:“一是科技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二是崇尚創新創造。三是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四是崇尚競爭,平等開放。四是團隊精神,講究合作。五是尊重人的價值。”而所謂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簡言之就是指在校園中培養充滿創新創業精神的文化氛圍[2]。
1.2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種潤滑劑,具有激勵、導向、凝聚、協調等功能,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殊效果。校園文化活動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設什么樣的校園文化,既有時代的要求,“校園文化是人類社會大文化作用于學校,由學校自身進行內化的結果”[2],也有教育自身的要求。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里,全社會都在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創新創業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富于感染力的主旋律。高校擔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重要職能,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必須響應時代號召。從高校自身來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也必須加強創新創業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氛圍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因此,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充分重視創新創業文化建設。
2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缺乏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的自覺性
為什么要創新創業?很多師生對這個問題認識比較片面:一是政治角度,開展創新創業文化建設是國家省市有關政策文件的要求。二是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需要。三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應該說,這幾點認識都是正確的。但如果僅僅從這幾方面,而忽視從人的主體性角度來理解創新創業,那么就容易導致對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缺乏自覺性。從哲學上看,創新創業是人最本質的存在方式[2]。郭雷振認為:“創業活動作為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高度統一的高級社會實踐活動,是個體解放自我發展潛力的一種自主性選擇和安排,萌發創業意識、制訂創業計劃、實施創業行為、提升創業能力是個體自我獨立意識覺醒、彰顯自身獨特的社會價值、釋放自我創造的社會本能、實現自身存在意義的重要表征。”如果缺乏哲學上的認知,就會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2]。有這樣幾個表現:
①有人從思想觀念上認為創新創業只是一種風潮,遲早會過去;部分學生認為自己不想創業,創新創業與自己沒有關系。
②部分院校領導不重視,對創新創業教育投入不夠。如浙江省要求每所高校要成立創業學院,但實際上仍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成立了獨立實體的創業學院。有的是掛牌。有的成立但專職人員配置卻遠遠不夠。
③部分二級院系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持保留態度和暗中抵制態度。“即便是在已經開展創業教育的一些高校中,創業教育也很難得到全體師生的普遍支持,有人常以觀望、漠視、消極甚至是正面抵制的態度對創業教育的開展,導致校園創業文化在統一主體共識上顯得乏力”(翁細金)[2],總之,對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缺乏理性認知和行動自覺。
2.2缺乏鮮明特色
文化多元性是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各個高校在地理位置、發展歷史、發展優勢、專業特色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理應立足自己的辦學歷史和辦學優勢發展出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創新創業文化。實際上,創新創業文化同質化比較嚴重是我國高職院校存在的普遍問題。主要表現在:
①制度文化趨同。創新創業制度文化建設內容趨同,缺乏根據自身實際與發展基礎制訂的制度。如各高校都是制訂關于學分、彈性學制等一般的上級文件要求具備的制度。
②手段趨同。比如說眾創空間建設,有的省份幾乎所有高校都在建設眾創空間,不顧實際條件和現實基礎。創新創業文化建設沒有突出重點,講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如有的高校在市郊教學樓里拿出場地搞“眾創空間”,其功能就變成了單一的展示。
③行為文化建設趨同。各學校都舉辦各式各樣創新創業類大賽:創業大賽、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卻鮮有品牌和影響力。
2.3對創新創業文化內涵理解不到位
只有對創新創業文化的內涵有著準確的把握,創新創業文化建設才有目標和方向。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把創新創業直接理解為鼓動學生開辦公司并加以否定,有的以成敗論英雄,有的對學生缺乏包容性,抹殺學生個性等,有的質疑“教師自己不辦公司如何能教創業”的現象。當然,高職創新創業文化建設還存在著諸如不重視校企合作、封閉辦學、投入不夠、體制機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從大的根源上看,主要是以上幾個方面。
3創新創業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所高校的歷史傳統、精神氛圍、理想追求、人文氣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一所學校的最具特色的標志。它最深刻地穩定地體現了校園群體的共同價值、理想、信念和情操,也最能在學生心靈上刻上印痕,讓學生有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正因為精神文化是核心[3],所謂本文主要從精神文化建設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都具有可復制性,而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種程度的穩定性。本文所指出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也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問題。校園精神文化主要體現在價值觀、文化傳統、個性等方面。本文針對性的提出了幾點對策:從價值觀角度,提出與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結合;同時,針對上文提出缺乏理性認知和行動自覺地問題,從文化傳統教育,提出在學校發展歷史中去構建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的經脈;從培養個性特色角度,提出與自身優勢相結合,加強校企合作等。同時,加強國際化合作,開放辦學。
第一,把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與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創新創業行為不僅僅是指創辦企業,更廣泛也指開創事業。人的創造性、創業行為是人本質的表現,是人的本然狀態。人要實現自我價值,人的本質力量要對象化,創新創業是最具本質性的.表現。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必然是創新創業的一生。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尋求在各方面突破擴大事業邊界的創新創業行為過程。因此,創新創業文化建設必須與這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使得創新創業成為人的理性認知和行為自覺。
第二,在歷史中尋找或構建文化經脈。高校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要形成特色,要形成一種歷史感、厚重感與使命感。一是在學校發展歷史中去梳理、挖掘、構建、提煉創新創業文化基因。這樣的文化基因最具說服力和感召力。二是可以在區域歷史發展中去繼承發揚創新創業文化精神。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前身是冶金機械廠,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巨大榮譽,學院就把這些歷史就與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同時,學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融入自身創新創業文化建設中,形成甌繡、甌塑、甌窯等工作室,從而增加一種厚重感與責任感。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也建立以“黔焠傳人工作室”為支柱的國家級眾創空間。
第三,把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與發展優勢結合起來。這些優勢包括:地理優勢、專業建設優勢等。如某些專業性較強的院校可以實現某個優勢專業點的突破,從而帶動整個學校創新創業文化建設。如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結合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巨大優勢,在電子商務創新創業方面形成優勢和特色。學院利用處于市區中心的地理位置,通過舊廠房改造,建設三大產業園區,從而形成園區化創新創業的鮮明特色。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依托優勢專業,緊扣農牧產業進行創新創業教育。
第四,通過校企合作,走出符合高職發展實際的特色之路。這里的特色是相對于本科高校來說的。很多本科高校特別是名校,各類資源較多具有“溢出效應”。而高職院校則需要積極從社會獲取創新創業各項資源。如學院的“2+1”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就是通過與在行業類具有相當地位與影響的企業合作,積聚優質資源。工貿創業大賽、工貿創意市集等等都是通過與企業合作,從而產生活力與影響。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與企業共建創新創業學院、混合所有制中科創業學院等就是校企合作的有益探索。
第五,在國際化的發展過程中,拓展創新創業文化建和的視野與建立文化自信。中國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興起的現實誘因乃是受西方的創新創業文化的影響與激發。因此,創新創業文化建設一定要重視國際合作交流,一方面通過合作交流拓展自身的視野,有利于提升內涵;另一方面,通過合作交流對比,也才能找到適合自身特色發展道路,從而建立文化自信。如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英國國家創新創業中心合作成立“中英雙創教育中心”,在創業導師培訓、創新創業應用推廣、留學服務等方面展開合作。
參考文獻
[1]陳向軍,陳金波.創新創業文化及其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xx(9):75-77.
[2]鐘堅.“硅谷”與“硅谷文化”[J].特區經濟,20xx(5):31-34.
[3]史潔,冀倫文,朱先奇.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結構[J].中國高教研究,20xx(5):84-85.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相關文章:
校園文化建設優秀論文05-16
加強農村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1-19
班級文化建設的論文05-15
航海院校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論文11-19
班級文化建設的論文(薦)05-16
文化建設對早教機構影響論文11-10
群眾文化建設的走向的論文11-22
高校英語文化建設論文11-11
企業文化建設與職工素質提升的論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