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方文化習俗的課案設計
一、課題的選擇:中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
1.客觀條件‘
(1)英語課程標準將“學習文化知識和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寫入了“課程內容和目標”。與現行的教學大綱相比,這一顯著差異標志著我國外語教育及教學思想的重大轉軌。這是一個方向性的進步,是外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證。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
(2)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語言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和體現形式。語言的交際時刻受到文化規則的制約。成功的交際除了良好的語言結構知識外,隱含在該語言結構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背景知識也不可忽略。
2.師生狀況
課題成員為高一年級學生共20人,他們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有要學好英語的愿望。指導教師多年從事英語教學和教研工作,有豐富的經驗和廣博的中西方文化知識,能為學生提供有關的資料和必要的指導。基于“興趣性原則”“需要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和“科學性原則”并結合高一學生年齡特點、師生的基本狀況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經課題小組全體成員論證后選定此題。顯然,此課題的.選擇基本上符合上述原則。
二、課題方案設計及實施
確定課題后,小組全體師生開始討論制訂活動方案。決定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為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并結合中學教材的內容討論確定了五個子課題:
1.對他人恭維與致謝的答語的差異
2.節日的差異
3.飲食習慣的差異4.中西方姓名的差異5.其他方面的差異結合學校課時安排確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活動階段。經過充分的討論,課題組一致認為方法可以多樣,關鍵要有助于課題。
研究活動階段主要分為:
1.選題與準備(時間為兩個星期)
2.資料收集與整理(時間為六個星期)
3.研究與交流(時間為八個星期)
4.成果展示與總結評比(時間為三個星期)
在此基礎上,學生以自愿為原則分成五個課題小組,每個小組再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子課題。然后便開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學生借助多種渠道,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如圖書館、資料室、上網、親戚、朋友、老師等)來獲得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學習。學習的空間由單一的校內延伸到了校外。這種“研究”不同于一般性的科學研究,而是更加注重“研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帶來的樂趣,使枯燥的語言在實踐的運用中活了起來。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感到英語作為一種工具是多么重要 ,提高了學生對英語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培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學好英語的愿望,明確了學好英語的動機,提高了英語學習的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并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主要責任。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呈現及其有益的價值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主要以學生論文、體會或教師的論文、公開課等形式得以呈現。
研究性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本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實施是順應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它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它是一種主體式、體驗式、活動化的學習形式,符合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要求。
1.主體性就是在教學中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研究課題,自己組織實施,自動完成研究任務形成結論并呈現成果。通過信息、資料的收集、整理、分類,小組討論,分享資料信息到最終形成自己的研究報告這一實踐活動,學生學著去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并從中享受學習語言的樂趣。由于此課題和現實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連,它使語言學習在實踐中活了起來。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忱大大高漲,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體驗式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使他們的學習空間從課堂延伸到了社會。在研究的過程中接觸到了許多真實的、靈活的語言,得到了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如,有些學生為了收集資料上網給外國朋友發英文E—mail,有的和外國朋友做筆友,有的和外籍教師交談,有的查看歷史、地理書籍,了解、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有這些都可以說是學習體驗。
3.活動化語言是活生生的。在這個課題上的研究性學習,對于所有獲得的知識和信息,都在活動中得以重現、加深和拓寬。對于每一個子課題的內容,學生把自己所得到的信息編成一個一個的情景對話或小品呈現給大家,做到了在“學中樂”和在“樂中學”的完美結合。總之,英語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資源十分豐富,適合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很多。只要我們教師改變過去那種落后的教學觀念,有目的、有意識地去指導學生大膽嘗試研究性學習,素質教育之花一定會遍地盛開。
【淺談中西方文化習俗的課案設計】相關文章:
2.淺談美國文化習俗
8.淺談壯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