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東西方文化差異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淺談東西方文化差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有許多種,本文所指文化,是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
近年來,學術界關于東西方文化主要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完全的“西化”,反對一切東方文化傳統。一種是完全的保守,認為東方文化高于西方文化之上。事實上,即使是完全“西化”的人,對于東方文化也是處于“日用而不知”的狀態。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都逃脫不了文化對他的烙印。在現代化甚至“后現代”都已經到來的時候,如何梳理我們的文化價值,使之跟上日新月異發展的物質世界,是一個問題。本文既是讀書心得,也是本人在這個文化下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心得體會。
一、東西方對于“神”的認識
莊子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可以籠統概括為東方人對于神的態度。如我前文所說,孔子的哲學即是對世俗世界的秩序安排,涉及的僅是這個經驗世界。價值起源從何而來?西方人有“上帝”,東方人有“天”,所謂“天生丞民,有物有則”。但是西方人刨根問底,創造了一個物質世界以外的精神世界。古希臘神學雖然強調人之理性,但是理性并非萬能的,理性也不是絕對的,在理性所無法涉及到的世界里,便有一個“上帝之城”的'存在。即使在科學發展的今天,科學家們依然相信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人只是用知識去認識這個世界罷了。
而東方思想則是“天道遠,人道邇”。沒有人刨根問底“天”是什么東西。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知氣性者則知天”,即所謂“天由心生”“天人合一”。天既然是與人為一體的,那么自然沒有必要去問天是什么東西,如一首歌里唱的,“天地只在我心中”。
這也可以從某個方面來解釋中國為什么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一是天與人的和諧,二是對于“天”的敬畏。中國人認為自然萬物都有“性靈”,豈能刨根究底去問“為什么”?當然是一個“不可說,一說就破”的故事了。
西方世界靈肉分離,當兩個世界因分裂而爆發時可及時治療,這是“外癥”。然而東方文化則是一種“內癥”。我們沒有一個如教會一般的地面上創造出來的神學組織可以去抨擊,我們的文化滲透于我們的肌體骨髓里,隱而無形,但卻無處不在。
二、對物質世界的認識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上帝之城”,西方人對理想的追求是孜孜不倦,東方人的理想,則是孔子的“禮運大同”世界。不同的是,西方人對于“人間世界”是消極的,而東方人則是積極的。既然有一個完美無缺的“上帝之城”,那么人間相比之下自然是遜色很多。除了上帝以外,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人都是“有罪”的,需要到上帝面前去懺悔。然而我們既沒有一個上帝之城,人間秩序自然是高于一切,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涂之人可以為禹”,這是對人間世界以及人性的一種積極的態度。包括孔子的禮運大同世界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認為道德禮教高于法律秩序。這種觀念未免是過于樂觀與積極了。
但是這種觀念卻深入人心,滲透在我們的骨髓里。所以中國要建立民主制度,首先必須把政治從人倫秩序中劃分出來。西方人說“我不相信天使,我只相信兩個魔鬼之間簽訂的合約”、“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還要政府干什么”,但是這種說法在東方是遭到唾棄的。西方人對于政治是一種惡的假設,因為人是“有罪”的,人性不可保障,所以當我們把權力交到誰手中時,同時我們要約束著他,制約著他。
東方政治則是“一團和氣”、“積極”的。但是這種“和氣”古今也有所不同。在封建時代,皇族“以家為國”,皇帝是“君父”,國家被看成是人倫關系的一個環節。但這君父也不代表最高的道德形象。孔子“以道事君”,孟子“天下無道,以身殉道”,荀子“從道不從君”,都可以看出“道”高于“君”。所以皇帝亦要受到約束,儒家道統與君王政統的抗衡貫穿于整個封建時代。
簡言之,西方把外在的社會規范與人內在的價值分離開來,而東方則合為一體。
三、自我與外在的關系
孔子的禮運大同社會就是一個人倫社會,人倫社會的首要問題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基本的有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這五倫。這五倫都是從個體出發協調與外在之間的聯系。外有人倫社會,內有天人合一,所以東方人應該沒有西方人對于存在的虛無感。西方人是完全拋棄客觀世界尋找自我意識,甚至忘記自己的肉身,最后剩下一個“我思故我在”。東方人沒有那樣的疑問,他們可以從人倫關系中找到自我的存在,還可以從“一花一世界”中找到。
東方人強調修身養性的重要,認為人有內心價值自覺的能力,相信“天地萬物只在我心中”,這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哲學,也是“不求進步”的哲學。東方哲學是“不可說,一說就破”,于是我們不再去詢問“為什么”,詢問顯得無知。道可道,非常道,道究竟是什么,由你自己去解釋。
【淺談東西方文化差異】相關文章: